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中国从封建专制到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

黄冈中学李文雄[知识整合]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建立与演变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2)实践上: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2)统一度量衡、

货币、文字。(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4)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

3、巩固于西汉。(1)实行刺史制度、察举制度。(2)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王国问

题。(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1)实行三省六部制。(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3)调整和健全府兵

制。(4)推行募兵制。

5、加强于北宋。(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与枢密院

相互牵制;立更戍法;建立禁军。(2)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参知政事、

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

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3)集中司法权,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

员。(4)发展科举制:三级考试,严格程序,减少科目,行糊名法,扩大

录取名额。

6、发展于元朝。(1)健全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

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制

度。

7、空前强化于明清。(1)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②改大都督府为

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③制定《大明律》。④设厂卫特务机

构。⑤八股取士。(2)清朝前期:①设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削弱

和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②设立军机处。③大兴文字狱。④大规模改土归

流。

8、衰落于晚清。原因:(1)西方列强入侵;(2)改革和人民革命的打击;(3)封建经

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4)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

(5)西方学说传播、冲击。

9、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认识

1、发展特点: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3、评价:

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

(1)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3)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探索发展

(一)民主思想的萌发

中国民主政治思想萌发于明清之际。明后期李贽批判孔孟儒学,批判程朱理学。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二)近代各种力量的探索和尝试

1、农民阶级: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实际

上是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2、地主阶级:清末预备立宪(略)。

3、资产阶级:

(1)君主立宪制: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

付诸实践。

②康、梁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时代,开

创了民主政治先河,也是将思想变为制度变革的社会运动,由于顽固势力的进攻而失败。

③立宪派的活动(略)。

(2)民主共和制: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成果。

②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复辟帝制。

③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斗争、两次护法

运动。国民大革命反军阀独裁和反帝,追求自由民主。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其目的在于建设民主政治。

⑤民主党派反对专制独裁,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张走“第三条道路”。

⑥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的专制独裁统治,使共和政体有名无实。

思考和讨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未能在旧中国真正建立的原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和封建经济,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2)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百般阻挠反对;

(3)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传统影响。

4、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共自成立起即以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为己任。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1927年广州起义成立苏维埃政权;

②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③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

法大纲》

(3)抗战时期:

①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中共“七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

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4)解放战争时期:

①抗战结束后,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

针;

②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保证人

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③积极参加政协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一系列有利

于人民的决议;

④1949年毛泽东发表对时局声明提出废除伪宪法、伪法统,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

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政府及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等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三)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探索阶级、阶层的广泛性,各阶级、阶层进行探索。

(2)深受西方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条件。

(3)先后实施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方案。

(4)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成效不大。

(5)逐渐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化的趋势。

2、评价:

(1)初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为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2)由于帝国主义、封建落后势力的存在,民主思想不发达等原因,近代民主制度很不完善,而且不能真正实施,其成果十分有限。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