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高中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材料二纪念中华民国明信片材料三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问题:从材料中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三段材料反映了怎样实质性问题?点拨:(1)农民政权封建化(贵贱分上下、制度判尊卑、等级森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孙与袁先后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星火燎原)。

(2)农民革命必须要与先
图二古代中国
图二南京仪凤门图三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图三占领南京【百度图片】图一/it/u=174191723,3091137347&fm=15&gp=0.jpg 【百度图片】图二/it/u=2279655794,491039231&fm=0&gp=0.jpg /it/u=3309679677,391196800&fm=0&gp=0.jpg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
.
.页脚...。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以王权专制为核心,王作为最高统治者,通过宗教仪式和礼制来维护统治秩序。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呈现出分封制的特点,各个诸侯国家相互争斗,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战国晚期,秦国崛起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分封制。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不过出现了一些相对温和的变化,例如设立郡县制来管理地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分裂的时期,出现了多个政权,其中以北方的魏晋和南方的刘宋为主。

政权的分裂导致政治权力高度分散,政治体系显得无力,国家衰落。

5. 隋唐时期(589年-907年):唐朝建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重新统一了中国。

唐朝中期以后,由于外患和内乱的加剧,政权开始走向分裂,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演变的转折点。

6.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907年-127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权的割据和相互争斗,表现为五代十国。

北宋时期,虽然北方的政权被金朝所灭,南方的政权逐渐衰落,但中国政治体系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科举制度的兴起。

7. 元明清时期(1279年-1912年):元朝建立后,实行了蒙古人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建立后,开始实行六部制、总督制和徭役制度等一系列政治改革。

清朝建立后,实行了满族的中央集权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王权专制到分封制,再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同时也出现了政权分裂和分裂的情况。

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夏朝:第一个奴隶社会世袭制(家天下)公元前207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政治特点:○1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分封对象:同性亲族(主体)授土授民天下共主的地位3.等级顺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宗法制的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5.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

6.东周:春秋战国7.秦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核心:确立皇权至高无上8.三公: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9.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稳定,加强民族交流,发展社会经济消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钳制思想,压抑了创作力,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10.隋唐:三省六部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11.三省六部的作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群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王权。

12.宋: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宋朝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13.科举制隋炀帝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14.汉朝:监察—御史大夫,刺史16.汉朝:郡国(分封制)并行17.宋朝监督地方的官员:通判、18.宋朝安史之乱: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五代十国19.宋太祖赵匡胤集权力结束五代十国时期。

○1收精兵:统兵权(三衙)和调兵权(枢密院)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削实权: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通判监督)和武将的权利○3制钱谷由中央控制20.宋太祖集权力的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三冗(官兵费)三积(积贫积弱)21.元朝:中书省2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中枢权力的演变选官制度23.城邦整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4.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5.雅典民主制的评价:积极方面:○1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形式○2多数人参政和群总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3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政治大事:1. 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汉朝的崛起(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朝,开创了长达400年的汉朝时代,这个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 唐朝的繁荣(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北宋的兴盛(960-1127年):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5. 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结束,明朝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经济大事:1. 农业革命(公元前5000年):中国采取了农耕经济,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渐兴盛。

2.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并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3. 维新政策(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商业发展。

4. 瓷器的发明(公元前16世纪):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发明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产业。

5. 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前130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大事:1. 诗经的编纂(公元前6世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件事情,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国政治文明进程是指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

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起源中国政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度量衡、文字、法律等方面的统一,使得政治制度更加规范和文明。

随后的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僚体制和地方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基础。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明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观念,并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道德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为中国政治文明注入了伦理道德的精神。

儒家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倡导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也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3. 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试图推行民主制度,但受制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其民主进程受到了许多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新阶段。

建国初期,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经济和文化革命。

然而,这些革命和改革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3.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978年,中国领导人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这一政策的推行对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政治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2. 法治建设和权力监督的完善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还体现在法治建设和权力监督方面。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法制建设,推行法治政府。

法治的推行为中国政治体制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基础,也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权益保障。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2)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第2、3、4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思维导图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思维导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思维导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思维导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思维导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思维导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思维导图】
鸦片战争【思维导图】
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导图】
辛亥革命【思维导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维导图】
国共十年对峙【思维导图】
抗日战争【思维导图】
解放战争【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思维导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思维导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思维导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思维导图】
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思维导图】
开创外交新局面【思维导图】
两极世界的形成【思维导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思维导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分封制的影响: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历程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丰富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简要地梳理一下。

1.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制为主,最早的封建制度诞生于商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出现了许多小国家,也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

3. 秦汉时期:统一中国的秦朝推行了中央集权制,汉朝沿用了这种制度并发展了官僚制度。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动荡不安,形成了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5. 隋唐时期:统一中国的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的官僚制度,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

6. 宋朝时期:重视文治,同时也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地方官制分权的体制。

7. 元朝时期:外族政权,实行蒙古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8. 明清时期:朱元璋创立明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清朝则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阶段。

9. 民国时期: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不断推行改革,建立国民政府和宪政制度。

10. 现代时期:建立中国共产党政权,实行的是共产主义式的政治制度。

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是当前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朝代变革和社会政治思潮的变迁,在当今社会中,中国政治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汇总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汇总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泉州七中学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史阶段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特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2.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夏-形成;(约公元前21—16世纪)商-发展;(约公元前16—11世纪)西周-繁盛;(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春秋-瓦解;(公元前770—476年)3.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

1.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3.新朝:(公元8年—23年)外戚王莽短期夺权,改制失败4.东汉:(25年—220年)恢复汉政权,继续发展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三国时期:(220—280)政权分立,孕育统一2. 西晋和东晋:(265—420)短期统一,→南北对峙形成3.南朝和北朝:(420—589)南方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隋朝:(581—618)继往开来,再次大统一,封建制度创新2.唐朝:(618—907)封建社会高度繁荣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民族大融合1.五代十国:(907—979)分裂割据,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2.辽、北宋、夏并立:(960—1127)民族政权并立3.金与南宋对峙:(1127—1276)民族政权对峙,江南经济超过北方4.元朝:(1279—1368)第三次大统一;封建制度进一步创新;民族大融合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强化和封建社会衰落。

政治文明历程时间

政治文明历程时间

政治文明历程时间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1.BC2070,夏朝建立。

2.BC1600,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3.BC1046。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BC841,国人暴动。

5.BC771,西周灭亡。

6.BC770,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7.BC475,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8.BC221,秦王嬴政建立秦朝。

9.BC154,“七国之乱”。

10.BC127,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11.755,安史之乱爆发,763,结束。

12.960,赵匡胤建立宋朝。

13.1380,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以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14.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第二单元15.BC2000—BC1400,克里特文明。

16.BC1400,克里特文明被毁。

17.BC12C—BC9C,希腊的黑暗时代。

18.BC8C―BC6C,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

19.BC594,梭伦改革,奠定希腊民主制度的基础。

20.BC509,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制度。

21.BC6C末,罗马人推翻民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贵共和制。

22.BC27,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确立“元首制”。

23.自3C起,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24.395,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

25.BC286,罗马确立阿奎利亚法,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第三单元26.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7.1688,“光荣革命”。

28.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

29.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0.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3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先不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32.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33.1787年5—9月,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召开,并制定了1787宪法,于1789年正式颁布。

1789年,华盛顿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其提出的缘由、特征及科学内涵,以期激发他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的雄心。

重点1、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意义和主要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谐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对“和谐”一词的来源及意义,以及“和谐社会”思想的来源,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

(一)“和谐”词源考:1、我国:《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

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2、西方: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管子描述的基本相同。

(二)“和谐社会”思想的来源1、中国的思想渊源: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动荡时期):“和为贵”。

《学而》中,孔子的学生有子:“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功能是区分贵贱尊卑社会等级。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礼”的区分功能,就可能使社会中各方面粘合力不强,容易产生一种结构性的离散。

因此,很有必要引进一个平衡性原则,这就是有子是说“和为贵”。

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当时秦朝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

秦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包括中央集权、行政组织的建立以及贵族制度的废除等。

秦朝的统治维持了短暂的时间,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出现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局面。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之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朝代交替,包括汉朝、三国时期、西晋、五胡十六国等。

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体现了封建王朝的衰落和农民起义的兴起,其中最重要的是汉朝的建立。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历时近四个世纪。

汉朝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县官制度以及对匈奴的边防政策等。

随着汉朝的灭亡,中国政治又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混乱。

从公元220年到589年,中国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分为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齐、南朝梁、北朝魏、北朝东魏、北朝西魏、北朝北齐和北朝北周。

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充满了战争和政权更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中国政治再次统一。

隋朝的政治发展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和大规模的征战中。

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积极发展农业和商业经济;同时进行多次的征战,史称"隋朝兴亡之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历时近三个世纪。

唐朝的政治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建立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度、实行宰相制度以及对外扩张等。

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与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再次经历了政治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

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中,包括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推行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计划,但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1.文明政治主题: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演进过程:中国政治制度演进;欧美民主政治制度演进;世界政治格局演进。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二古罗马的法律考纲:罗马法的定义、发展历程、内容、影响。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查士丁尼时期整理历代法律,制定《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选民
总统内阁 行 政 军事
总统。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 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4总统任命司法官员须经参议院确认 6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国会 立法(财政)
联邦法院 司 法
1875
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
拿 破 仑 上 台
和中国建交热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古代希腊罗马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城邦兴起,实行公民政治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 民众法庭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共和国时期罗马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罗马不断扩张,共和国演变为帝国,法律庞大驳杂,使用不便
中国近代史(110年)
鸦片 战争 五四 运动 新中国 成立
1840 旧民主主义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1919
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 封建社会
普 上路 法 年 台易 资本主义 宪 战 波 争 共和势力 法 拿
特点:政局动荡不安, 政体更替频繁
确立。
● ● ● 1789 1791 1792
● 1804
● 1814
● 1830
●● 1848


1870 1875
内阁部长
总统任命内阁部长,但其 命令须经内阁部长副署

中华文明五千年大事记

中华文明五千年大事记

中华文明五千年大事记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事件。

这些建立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重要大事。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1.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继位成为夏朝的首位君主,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王朝的基础。

2. 商朝兴起: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了商朝,统一了中原地区。

3. 周朝崛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了周朝,开启了周朝的长达800多年的封建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朝分封诸侯,开启了春秋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国争霸的时期,同时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春秋诸国逐渐演化为七大国,即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段时期是一个动荡、割据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和兵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统一与分裂(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1. 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2. 汉朝兴起: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时期。

3.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中国分裂为三国,分别是魏、蜀、吴。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四、秘境与繁荣(公元581年-公元1912年)1. 隋朝与唐朝: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不久之后,唐太宗接续统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2. 南宋与北宋: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了北宋,辽、西夏入侵后南迁,建立南宋。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昌盛的时期。

五、明清两代(1368年-1912年)1. 明朝兴起: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国政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太祖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的第一个大统一时代。

秦朝的统一政权在公元前206年崩溃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称为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霸,形成了一个七雄并立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各国都在寻求更大的势力范围,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张势力,例如外交手段、战争手段等。

相互间的竞争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竞争与进步,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和残酷统治,秦朝短暂而灰暗。

秦朝的灭亡也引发了中国政治的再次分裂。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恢复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宽松,开创了众议政治的先例。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司马迁、王充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繁荣时期持续了几个世纪,但在公元220年东汉末年,中国政治再次陷入混乱。

此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分裂政权,如三国时期、南北朝等,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

隋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恢复了国家的统一和秩序。

不过,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和荒淫无道,隋朝短暂,最终倒台。

隋朝的倒台引发了唐朝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被称为中国封建政治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富有弹性,实行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制度,使得国家政权相对稳定。

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唐朝在公元907年解体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分裂政权,政治割据成为主要的政治现象。

这一时期藩镇割据,民族混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文化的停滞。

这种政治分裂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北宋统一中国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中国从封建专制到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黄冈中学李文雄[知识整合]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建立与演变1、萌芽于战国。

(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2)实践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巩固于西汉。

(1)实行刺史制度、察举制度。

(2)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1)实行三省六部制。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3)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4)推行募兵制。

5、加强于北宋。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与枢密院相互牵制;立更戍法;建立禁军。

(2)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集中司法权,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4)发展科举制:三级考试,严格程序,减少科目,行糊名法,扩大录取名额。

6、发展于元朝。

(1)健全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于明清。

(1)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

②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

③制定《大明律》。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

⑤八股取士。

(2)清朝前期:①设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削弱和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设立军机处。

③大兴文字狱。

④大规模改土归流。

8、衰落于晚清。

原因:(1)西方列强入侵;(2)改革和人民革命的打击;(3)封建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4)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5)西方学说传播、冲击。

9、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认识1、发展特点: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3、评价: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1)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3)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

评价这一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探索发展(一)民主思想的萌发中国民主政治思想萌发于明清之际。

明后期李贽批判孔孟儒学,批判程朱理学。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张限制君权。

顾炎武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二)近代各种力量的探索和尝试1、农民阶级: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2、地主阶级:清末预备立宪(略)。

3、资产阶级:(1)君主立宪制:①早期维新派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②康、梁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时代,开创了民主政治先河,也是将思想变为制度变革的社会运动,由于顽固势力的进攻而失败。

③立宪派的活动(略)。

(2)民主共和制: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成果。

②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复辟帝制。

③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斗争、两次护法运动。

国民大革命反军阀独裁和反帝,追求自由民主。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其目的在于建设民主政治。

⑤民主党派反对专制独裁,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主张走“第三条道路”。

⑥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的专制独裁统治,使共和政体有名无实。

思考和讨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未能在旧中国真正建立的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和封建经济,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2)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百般阻挠反对;(3)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传统影响。

4、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共自成立起即以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为己任。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①1927年广州起义成立苏维埃政权;②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③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3)抗战时期:①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②中共“七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4)解放战争时期:①抗战结束后,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②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③积极参加政协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④1949年毛泽东发表对时局声明提出废除伪宪法、伪法统,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政府及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等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三)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探索阶级、阶层的广泛性,各阶级、阶层进行探索。

(2)深受西方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条件。

(3)先后实施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方案。

(4)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成效不大。

(5)逐渐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化的趋势。

2、评价:(1)初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为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2)由于帝国主义、封建落后势力的存在,民主思想不发达等原因,近代民主制度很不完善,而且不能真正实施,其成果十分有限。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发展历程1、过渡时期:(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制定《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各党派代表参加,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5)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6)建国初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

进行民主改革,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2、十年建设时期:(1)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

(3)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

(4)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3、“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表现:(1)无视宪法和法律,践踏人权。

(2)滥用“民主”,破坏法治。

(3)滥用专政手段,制造冤假错案。

主要原因:(1)“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发展。

(2)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极大削弱和破坏。

(3)国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制度保障,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

(4)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

4、新时期:(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了长期以为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及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把建立法制摆到优先地位,加快立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6)基层民主扩大,实行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7)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

(8)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