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历程.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5单元第12讲课题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第5单元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①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②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
③直接:法德的和解。
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过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一体化”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经济领域并逐渐扩大到政治、军事方面。
2.日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某某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X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X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高一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设计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分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2、自主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主要对手和外交方针的变化及成就,以提高自己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2、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认真翻阅课本,独立自主完成课前自学导引。
2、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点,用红笔勾画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中交流答疑解惑。
3、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课堂上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4、标“*”的题目为选做题,重点班C层和普通班同学可不做。
【课前自学导引】一.我国五十年代外交成就1.原因:(1)政治基础: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2)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直接原因: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原则2.方针、政策(1)方针:奉行外交方针。
(2)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3.成就:(1)1949年10月,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底,签订《》,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的方针,促成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预习自测:1.19 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C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原因:70年代,美国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的作用大为加强,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上取得的成就,说明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61)
研究命题规律,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备考质量(发言提纲)第一部分 2007年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2007年高考有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省通用),全国卷Ⅱ(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通用),此外,北京卷、天津卷、四川卷、重庆卷等6套文科综合卷。
另外还有上海单科、江苏历史单科及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的新湖北省采用的是全国I卷,高考结束以后,历史教师和广大学生感触很多,有人说:“一年来白忙乎了,只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行了”,也有人说:“受不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变化都太大了”,更有人说:“真不知道怎样指导明年的高考复习了,课本正文表述的知识不考,大纲规定的不考,考试说明要我认为今年文综历史试题从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仍坚持了“三个原则”不变,即①坚持“遵循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②坚持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③坚持“稳中求变,稳中创新”的原则。
但今年的试题体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却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扩大考点知识覆盖2007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减少了专题式选择题,全国卷历史试题中仅有一组专题式选择题,其它则均为单体选择形式,体现了命题者稳中求变、扩大知识覆盖的命题思路。
二、重点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内涵: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
高考命题突出主干,重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历史课本上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一般都是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主体,这些知识甚至在一定的周期内经常反复出现。
(2006—2007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比较表见三、突击抽查边角知识边角知识内涵:没有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教材中标识★的章节、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课本“说明”部分指出:正文部分用宋体字排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用楷体字排印,不做统一要求。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夏朝:第一个奴隶社会世袭制(家天下)公元前207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政治特点:○1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分封对象:同性亲族(主体)授土授民天下共主的地位3.等级顺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宗法制的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5.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
6.东周:春秋战国7.秦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核心:确立皇权至高无上8.三公: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9.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稳定,加强民族交流,发展社会经济消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钳制思想,压抑了创作力,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10.隋唐:三省六部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11.三省六部的作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群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王权。
12.宋: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宋朝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13.科举制隋炀帝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14.汉朝:监察—御史大夫,刺史16.汉朝:郡国(分封制)并行17.宋朝监督地方的官员:通判、18.宋朝安史之乱: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五代十国19.宋太祖赵匡胤集权力结束五代十国时期。
○1收精兵:统兵权(三衙)和调兵权(枢密院)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削实权: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通判监督)和武将的权利○3制钱谷由中央控制20.宋太祖集权力的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三冗(官兵费)三积(积贫积弱)21.元朝:中书省2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中枢权力的演变选官制度23.城邦整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4.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5.雅典民主制的评价:积极方面:○1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形式○2多数人参政和群总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3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一、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潮流政治文化是一种历史上形成的现象,它的产生源于现实社会政治,其产生对现实的政治形势和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种政治局势的形成离不开其历史传统的影响,而这种历史传统就表现为一种政治文化。
一种特定政治文化的流行,对政治发展会产生一种特定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政治文化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政治文化的脉络从未中断过。
由于中国是一个环山面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民众乐于自给自足、耕读传家、人伦和谐、自强不息,国家追求国泰民安、讲文息武、经济文化繁荣,所以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其政治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政治文化力量的致命干扰,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一直以来均按自己的方式与轨迹发展着,形成了有别于他族的特有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思维方式和政治风俗习惯,使自身的政治文化具有了原生态特点。
在这个原生态的政治社会系统内部,政治心态文化模式、政治行为文化模式、政治制度文化模式和政治物态文化模式均具有独特的风格,儒家文化无论是原生态的还是儒释道三教思维模式合流以后具有极强社会适应性的儒家文化,均以其丰厚的积淀浸染并主导着这个政治文化模式,从而成其为灵魂。
而奔流不息的中国历史长河,带来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社会丰厚的政治文化。
在历史长河流动过程中,虽然有些政治文化因子自然消失了,但有些政治文化因子却缓缓地沉积、存留下来,在各自的层面上继续发挥作用。
那种在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并继续对现实社会发挥影响的政治文化因子,其实就是政治文化传统。
纵观战国以来的历史轨迹,我们看到,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则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
两者都是影响汉朝政策制定从而推动汉代政治变迁的重要动力。
从作用方向看,这两种动力并不矛盾。
但秦汉之际,由于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由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关中和关东,西方和东方,仍存在较大差异和对立。
专题二:近代中国政治文明历程
四、练习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2.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
他所说的“奇局”应理解为()A.太平天国运动空前浩大 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C.外国资本主义船坚炮利 D.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征服世界的潮流3、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
这反映了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4、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D.割占中国领土5、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6、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最主要的是()A、废除了南方几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B、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C、推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D、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方案7、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8、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9、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斗争形式②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④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的“小农狭隘意识”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以外国列强为斗争对象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11、洪秀全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平分”,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点练习五十二第1题【单选题】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废除分封制度,建立郡县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B、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碓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渌凿渠运粮。
”所凿之渠在下图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
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政治历史情况怎么写范文六篇
政治历史情况怎么写范文六篇范文一:中国政治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统治者通常是由一位皇帝或者君王担任。
他们掌握着庞大的政治权力,可以做出对国家和人民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然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如权力过度集中、阶级剥削等。
现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被视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在此之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与战乱,如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
特别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政权交替。
中共党员成为中国的领导层,并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与发展。
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其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核心。
中国政治历史不仅是国内政治变革的记录,也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并积极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
中国政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推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外交政策,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政治角色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增强,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的政治历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其中之一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政府决策的反应时间过长,难以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此外,尽管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但依然面临着不少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在政治改革和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总之,中国政治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涉及到大量的国内外事件和政治变革。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力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范文二:美国政治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国家的建立、宪法制定、战争、选举和政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美国的政治制度以民主共和制为基础,鼓励公民参与和政治自由。
在这样的制度下,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发展。
美国的政治历史始于1776年,当时美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岳麓版复习巩固四十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岳麓版复习巩固四十第1题【单选题】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
这反映了( )A、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B、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C、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D、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90年,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中说:“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
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
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
”邓小平的论断( )A、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B、意识到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C、预见了“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D、指出了苏联必将解体的命运【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着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
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B、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C、英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D、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如果要给下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有误A、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B、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01年“9?11事件”后,当时美国总统布什曾首次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背景1.政治:秦朝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4.主观因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内容1.皇帝制度(1)由来: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2)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内容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或县长)是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情境体验1.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
这反映出何种现象?构图解史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情境体验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有何客观作用?辨析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家国一体的架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探究1史料实证——秦朝的中央官制材料一“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5讲1840年至19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1)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俄、德、法③“ 干 涉还辽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此后数年,列强竞相在中 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3)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 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易错辨析 义和团运动不是历史的进步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义和团运动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 性;但其盲目排外,片面排斥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败背后的基本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D项。
3.(2018山西45校联考)19世纪后期,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
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美国获 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D ) A.领事裁判权 C.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D.协定关税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
够全面。
2.(2018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
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 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 C
)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张,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 5讲
考纲要求
18侵略:①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②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的内容和危害。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2单元西方民主政治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选择题1.(2019届四川乐山一模)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
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
此举意味着英国(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解析:选B 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旧有行政大权,并未彻底丧失统治权,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决议实现政权和平转移,确立王在法下原则,故B项正确;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故C项错误;光荣革命立威廉为国王,说明英国依旧实行君主制度,故D项错误。
2.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解析:选 A 据材料“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英国确立民主政体受到传统宪政的影响,故A项正确;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巩固了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宪政传统是限制王权,这说明立宪政体阻止了国王专权,故C项错误;政治生活的理性是反对国王和教会,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3.(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摸底)英国的宪政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B.议会与国王组成新政府C.议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D.国王仅保留了形式权力解析:选C 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A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故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通过题干“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可知在英国宪政政体之下国家的主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即议会在国家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国王还是有一定行政权的,其权力是逐步被缩小的,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担任第一任首相,国王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单元复习考试试题1141
高一历史政治文明历程1—3单元复习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48分一.选择题: 24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A.礼仪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C.风俗D.贡赋2.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
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3.“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以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作为加强皇权措施的皇帝是:A. 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4.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由首辅主持C. 六部几乎成其下属机构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7.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但在历史上都起了积极作用。
讲课稿: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中国家近现代史的内容,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这一课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是古代史,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
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把握鸦片战争。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把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鸦片战争的结果极其重要影响。
那么这是我们在学习本科内容的时候必须要重点关注的。
复习鸦片战争我们说首先要注意要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也就是说这样一场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而在分析鸦片战争背景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从鸦片战争中英双方,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对比认识,从而判明这场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好,说到这儿呢,其实想必大家心里一定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还没有解决,你说咱们一直在古代社会过得好好的,怎么一到鸦片战争,就被称为是近代了呢。
在当时,有很多士大夫这么评价鸦片战争,说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它究竟特别在哪儿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学习下。
同学们来看段视频,大家知道这是谁吗,他就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这个电影片段还原的是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件,那为什么会发生虎门销烟事件呢,这件事又产生了多大的轰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咱们就从头说起。
同学们来看这张图表,这是当时中英双方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对比,也是在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首先在政治上1840年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闭关锁国”,而资本主义发展最为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市场还有争夺原料。
所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课本上50页第一段标注出来,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大家想,当时是英国强大,中国落后,英国迫切需要市场,而中国当时是闭关锁国。
英国又决心打开中国大门,那么英国又进行了哪些步骤来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呢,我们来看下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大门。
英国为迫切需要将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采取了很多步骤,第一个步骤,派使者进行协议通商,结果时遭到乾隆皇帝拒绝,当时,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崽子人经济形态下自认为物产丰富,认为我通商是对你的恩赐,拒绝和和英国通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东汉末年至隋朝初年,历时约380余年,包括了三国、晋朝、十六国、南北朝等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各种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等多种重大事件。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亮点,下面就以几个重点方面,来谈一谈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一、政治1.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割据与分立,王侯一方、土地分权和军阀割据等局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宫廷政治与地方割据政治之间也出现了动态平衡,使政治生态面目全非。
2.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改革,包括官制、法制、配制等方面的改革。
特别是魏晋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改革,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3.官僚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的军阀割据和拥兵自重使得官僚体制大量削弱。
随着各地王国的称雄,朝廷的统治日趋薄弱,形成了官僚体制危机。
在这种危机下,各地军阀借机割据,甚至愈演愈烈,致使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面对着巨大挑战。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颇为丰富多彩,包括古文、诗歌、曲艺、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表现。
1.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极为活跃,著名的有韩愈、柳宗元、唐伯虎等。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巨大的认可,特别是魏晋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其中以经典评论、政治辞令、散文、诗歌等为代表。
2.书法中国书法在魏晋时代发展出了新的风水,将古代各种书体以及各种变形进行了延伸,创造出了新书风。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达到了极盛的发展,书写卷是当时书法的主流形态,与此同时,田蕴、王献之、颜真卿等重要书法家的名字也传世至今。
3.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也发展得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佛教壁画上和山水画上。
政治文明历程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御史大夫 秦 监察官员 汉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谏议(含 义?) 监察顶峰 谏议机构 取消
宋 隋唐 宋 明清
通判 门下省 谏院 中央 督察院监察御史 “科道”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地方
评价: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 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 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 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 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 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监察 制度 地方制度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阅读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西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 尚书台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军机处
清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1、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职权: 中书省——起草政令(决策) 门下省——封驳审议(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负责执行(执行)
作用:分工牵制补充;分相权强皇权。
影响:标志;深远
2、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特点:继续分割相权
3、元朝——实行一省制 特点:相权反弹
军机处的作用:? (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
二、选官制度
1、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从夏至清:中国的朝代变迁与政治文化
从夏至清:中国的朝代变迁与政治文化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和政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夏商周到清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包括中央集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贯穿于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和政治文化的演变,分析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并展望中国历史和政治文化的未来发展。
二、夏商周1.夏、商、周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特点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分别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持续约五百年。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王为中心,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官职体系,实行封建制度,国家力量逐渐集中。
夏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祭祀、音乐、书法和bronzes 上。
夏朝人重视礼仪和祭祀,音乐和舞蹈也得到了很高的发展,而bronzes 是夏朝的主要艺术形式,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持续约六百年。
商朝的政治制度也是以王为中心,但其官职体系比夏朝更加完善,设置了丞相、太师等重要官职。
商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字和bronzes 上。
商朝人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商代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而 bronzes 则成为商代艺术的代表形式。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持续约八百年。
周朝的政治制度在夏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置了宰相、卿、大夫等官职,实行分封制度。
周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礼仪和哲学上。
周朝的诗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和儒家思想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化和思想。
2.朝代交替的原因和影响中国历史上朝代交替是一个长期而频繁的过程,朝代的更替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事件,更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礼乐制-维护宗,来讲 讲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是怎样 进行分封的? • 为了巩固自己的奴隶制统治,西周实 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 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 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 诸侯国。(同姓分封和异姓分封)
天子 諸侯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 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 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 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 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西周雏形) (秦朝形成)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汉唐宋强化)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元明清顶峰)
导言解读
远古部落社会 商朝—王 周朝—宗法制、分封制 春秋战国—加强君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秦到有唐一代—中央与地方分权 宋代—皇权相权之争 明清时期—专制权力的顶峰
利簋——古代盛載食物的青銅器 1976年在陝西省出土,簋上銘文是周 初記述武王伐商的唯一珍貴史料。
通常所说的“台风”和“飓风” 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 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 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 而已。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 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 而人们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 气旋称作“台风”。
卿大夫
士 庶人
宗法制度配合封建
宗周鐘
大宗 (宗主)
天子 諸侯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卿大夫
小宗 嫡長子 餘嫡子及庶子
士
庶人
宗法制
目的:巩固秩序,解决矛盾 定义: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 体系:大宗、小宗 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维护贵族集团的世代利益稳固内部统治)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文 字的出现
什么政治?
孙中山说: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什么是政治文明?
政治理念 政治制度 政治行为 政治目的
什么是政治制度?
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 定,需要国家运行而设定的机构、 组织,制定的政策与措施。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有哪些?
牢固的血缘关系 浓厚的专制色彩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课后练习答案: 解析与探究 参考答案: 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有牢固的血缘关系 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形成了上下臣服的等级序列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 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 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 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 子· 告子》 材料2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 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 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飓风的严重性依据它对建筑、树木以及
室外设施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而被划 分为1-5个等级: 1级飓风的时速为118-152公里; 2级飓风的时速为153-176公里; 3级飓风的时速为177-207公里; 4级飓风的时速为208-248公里; 5级飓风的时速为249公里以上。
据美联社报道,经济学家们认为,飓风“卡特 里娜”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损失有可能抑制 美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严 重影响。 “卡特里娜”造成的后果使得 美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预期 从3.5%跌至2.5%,经济学家 认为,这个数字很有可能就 是美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平均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 拉托指 出,飓风“卡特里娜”严重破坏了墨西 哥湾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造成美 国和全球燃油价格升高,深深影响到了 每一个人。经济学家也指出,消费者的 信心很可能正在衰退。高级经济学家马 克· 维特纳说:“这是一个心理上的影响, 消费者的情绪并不乐观。”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 家就是分封制 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
朝代
政治制度
夏(BC2070年):公共权力
商(BC1600年):内服、外服
周(BC1046年):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习
题
1、 据史书记载,奄国曾随武庚叛周,平叛 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 “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2、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名词:内服、外服、分封制、 宗法制、嫡长子、礼乐制 朝代:夏、商、周
商朝的政治制度
内服:主要针对本族 外服:外族即各方国
王畿 了方
附属国
商
周
内服
土方
臣服
鬼方
并立
外服
周朝: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西 周建立
三个重要制度
1、分封制——社会政治制度
2、宗法制-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
3、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 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 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 是: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1234 B、123 C、234 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