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ab0a9e4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9.png)
马克思唯物史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唯物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以唯物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实体,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发展。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变化的整体。
辩证法是认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方法。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社会的变革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危机,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4.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决定因素,而形而上学则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f2c13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将回顾和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
人类社会的演进是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阶级斗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和人们的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式,即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影响到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趋势。
四、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问题,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五、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
在矛盾和斗争中,事物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
六、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实践的观点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七、革命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e8260ecf7ec4afe04a1dfe2.png)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
①研究视角:
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
②理论依据:
唯物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③理论创新:
第一个科学过程:综合
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
第二个科学过程:独创
辩证唯物论视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视野: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模型:
社会框架:人类社会的大厦有三层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实践价值:1、推动历史的不是思想动机,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合规律性)
2、不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合目的性)
3、不存在千年王国,社会文明必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复归(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其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其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bba99c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e.png)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其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社会变革的学说,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上的人类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前进的。
这种观点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并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注现实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唯物主义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它是现实和可感知的。
而理论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由物质世界的条件和活动产生的。
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后者根据精神或意识来解释世界,这种哲学方法不能真正了解现实。
哲学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
其中,经济学理论是关注经济秩序和财富分配的,而社会学理论则关注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立足于经济和社会现实的理论。
唯物史观的概念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力量是改变社会的根本力量,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的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中,社会被界定为一个秩序,这个秩序通过生产方式来维系。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关系和生产者。
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秩序。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方式的几个阶段包括:原始公社制:原始公社制是一个未被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人们没有个人财产,也没有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奴隶制:奴隶制出现了私人财产,这使得阶级成为可能。
在奴隶制以下,人类社会被划分为有阶级之分的社会。
封建主义:在封建主义中,有土地所有权、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维持了一段时间。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中,生产工具成为个人拥有的私人财产,社会变成了由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秩序。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方式中,生产工具的所有权由国家或公共机构所有,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唯物史观的贡献唯物史观的概念和观点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7e63d6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8.png)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是考研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就会发生。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等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二、社会基本矛盾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发生变革。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2.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斗争。
五、唯物史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 推动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束语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
它强调了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05541d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e0775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0.png)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真实的,而意识和思想是由物质世界反映而来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交往关系、制度变革等物质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意识、信仰、道德等非物质因素的作用。
2. 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驱动力。
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主要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的发展就是阶级间不断斗争、妥协、联合甚至消灭的历史。
4.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创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组织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促使历史的发展。
5.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发展方向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的表现,不是由神明、英雄或其他非客观因素主导的。
历史具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即从野蛮的原始社会向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6. 社会意识的历史反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而发展变化。
因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反映性,不能脱离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理解。
总之,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反映性等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旨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
马原中含有四史的知识点
![马原中含有四史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d2a1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e.png)
马原中含有四史的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其中包含了四史的知识点,即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本文将逐步介绍这四史的知识点。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一种观察和分析历史发展的方法,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马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变革源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社会矛盾的积累。
只有通过经济基础的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阶级斗争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是对历史发展中阶级矛盾和斗争的认识。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基础的不平等和剥削关系会导致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会引发阶级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可以推翻统治阶级,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原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个别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前进过程,人类社会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直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4.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重要方法论,用于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和社会变革。
历史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对立的因素和矛盾的方面。
这种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历史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解决矛盾,社会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马原中含有四史的知识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原因。
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动态,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f8e39d25c52cc58ad6be7c.png)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aca4a2f090c69ec3d4bb750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后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的两大内容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反例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地理环境不好发展的也很好:日本,以色列人口因素的反例:中国,印度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根本)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意识所有阶级都认为一致的与阶级无关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科文科为谁而学(艺术也是,也阶级有关),渗透着思想的美术作品才是艺术,因此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理工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封建思想残余)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物质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马思主义的杜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从低级到高级)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时间轴)统一性:大家的发展历程都一致,从哪采到哪去一样多样性:中国跳过资生义阶段横向(时间不变)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规律在起作用)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取决于交往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7e4ed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8.png)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史观,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以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解释。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立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二级属性;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物质是意识的二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的立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一切,意识具有依赖于物质的属性。
二、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意识的发展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反映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根本属性。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方法论基础,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历史是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对它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的推动。
五、人的融入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六、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阶级斗争将消亡。
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a83a95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ca2343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5.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06d4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包含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以助于读者更好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想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对社会现象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社会的演变过程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推动而实现的。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这造成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就是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来推动的。
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强调了事物的全面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5.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供了实现社会变革的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无法持久存在的,社会主义革命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该理论强调了工人阶级作为历史潮流的推动力量,通过革命方式改变社会结构。
6. 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与解放。
通过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唯有在社会中才能自由发展”。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其中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辩证法、革命理论以及人的自由与解放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https://img.taocdn.com/s3/m/0e637c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变革、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展开复习,以加深对其核心观点的理解。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观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
它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与唯心主义形成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意识的附属物。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意识的决定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
唯有逐步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能实现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社会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形态得以更替,社会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向质变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凭空想象或个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并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指导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批判思想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历史唯物主义观是一种批判思想方法。
它要求我们在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批判地看待社会现实,辩证地分析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0b8765a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b.png)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 引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基本原理、历史背景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等方面。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以及阶级斗争原理。
2.1 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统一实在,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物质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活动中。
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出物质决定意识。
2.2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受物质生活条件限制和决定的。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社会意识的阶级性和相对性。
2.3 阶级斗争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阶级斗争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机制。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理解,可以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4.2 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9d6dd2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e.png)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它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理论观念。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它对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意识、思想和
文化等都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
发展的。
这意味着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会引起社会意识
形态的变化。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
础,即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
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起上层
建筑的变革。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等会影响他
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这意味着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经济
地位的人们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倾向。
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着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
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的演变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唯物史观的知识点
![唯物史观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035e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6.png)
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唯物史观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想,它把客观外部条件和物质力量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地位。
它把物质文化形态作为历史发展的中心,把历史发展看作一种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发展的过程。
认为“物质”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基础,“文化”是“物质”制造的结果。
下面来谈谈唯物史观的知识点:一、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物质基础确定社会在某种时期形成的基本经济关系,以及这种经济关系下发展起来的政治、思想、文化和法律等上层建筑,形成一个总的统一体。
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基础要素,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方向,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发展都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
因此,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社会变动的原因和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变动是由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压力,而不是意志的力量。
外部条件是指物质的丰富或缺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势力的影响;内在条件是指阶级或群体的冲突。
根据以上两种条件,社会变动有若干规律。
四、人的自然和历史根据唯物史观,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关系是互动的,物质和精神是发展的统一,这是一种联系。
物质发展将推动人的历史发展,而人的历史发展也将影响物质发展,人的活动是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历史发展的目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完善的,有理性的,其目标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是构建公正的社会,以及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升华。
总之,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包括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变动的原因和规律,人的自然和历史,历史发展的目标等。
唯物史观是社会发展观念的重要贡献,它强调了物质文化形态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重要地推动了历史学研究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补充资料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解读】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势造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2、国家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知识拓展】
(1)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例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等。
思想上层建筑,例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2)国体和政体: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三、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1)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解读】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