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上下》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下册《上下》教学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一年级下册《上下》教学计划。
该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上下的概念,掌握上下的基本规律和运用。
一、教学背景小学一年级下册《上下》是一本重要的数学教材,其中的“上下”是学生理解数字大小、分类、顺序的重要概念。
但是,学生通常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他们往往没有充分理解“上下”的概念和技巧。
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丰富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上下”的概念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的概念,能基本描述上下的特点;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比较数字的大小;3.熟悉数字排列的顺序和规律;4.会进行数字分类和排序。
三、教学内容1.概念认识通过生活实物,引导学生认识“上下”的概念。
通过图形、数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特点。
2.数字的大小比较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熟悉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
3.数字的排列通过画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排列的规律,进而培养他们对数字排列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4.排序与分类利用图形、数字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数字进行分类和排列。
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和发现数字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抓住学生兴趣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教学,并利用低年龄段学生感性认知的特点,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教学方式。
比如,教师可以用图画、游戏等方式,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吸引学生参与。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最有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情境教学应成为本教学计划的主要教学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彼此学习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口头评估、书面作业、考试等。
在口头评估和书面作业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示问题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在考试中,应注重综合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标题:一年级《上下》说课稿引言概述:《上下》是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四季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规律。
本文将从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部分详细阐述《上下》的教学。
一、课文内容:1.1 描述四季的变化:课文通过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让学生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1.2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流转:课文中有明显的时间线索,学生可以通过识别季节的变化来认识时间的流转。
1.3 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课文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描绘的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识别季节的变化来认识时间的流转。
2.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3.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准确描绘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3.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季节的变化来认识时间的流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四季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四季的特点和变化,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4.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四季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季节的变化,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四季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季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5.2 正文教学:通过阅读课文,解释生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5.3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四季的景象,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
5.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四季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对《上下》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课文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下》教学设计模板
《上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
学生准备:胶水。
四、课堂实录(一)复习旧知同学们,知道老师站在你们的什么位置吗?老师的后面是什么?同学们能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分别是什么吗?“前后”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位置关系,大家学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知识,学习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听个小故事。
(二)自主探索,合作解决1.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电脑演示动画故事:屏幕上出现小鸟图片,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屏幕上出现老树,老树说:“行啊。
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小鸟又说:“是啊。
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提出的生活问题出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同学们愿意帮这个忙吗?那么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1)现在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与前面同样的图,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哪组安排得又快又合理。
(2)学生4人一组交流合作:把3只小动物的图片,合理地安排在各层房间里,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3)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③其他。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的方式多种:奖给发言的学生一朵红花;奖给小组成员每人一朵红花;为安排房间合理的小组鼓鼓掌……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勇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从中确定出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上下、前后的教学设计
位置——上下、前后的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内容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游戏。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小脚向下蹲一蹲,小脚向前走一步,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
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获取新知1、(课件)出示例图:(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
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1)星期天,二(1)班的小朋友想去展览馆参观。
你看,他们正排队上车呢!共有几个小朋友去?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3)小组讨论。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思考,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难点: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四、教学策略:五、教学准备:PPT、田字格六、教学过程一、在故事激趣师:在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树爷爷在森林里面住了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他觉得很孤单,不过在森林里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经常陪着树爷爷,看小鸟在给树伯伯梳头,小兔在陪树爷爷聊天,仔细观察,图中哪只小动物在最上面,哪只小动物在最下面?生: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
师:说得真好,“上下”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小眼睛(看老师),咱们一起来认识“上下”这两个字。
(板书)师:你们能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表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生: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板书)师:说得真完整,谁再来说一遍。
师:好全班一起来说。
师:上面和下面这两个词,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
(指黑板)二、在探究中学习活动一:说一说师:听到小兔、小鸟和树爷爷聊得这么开心,可爱的小松鼠也跑来了,谁来说说小松鼠在什么位置生:小松鼠在中间师:在谁的中间,你能说清楚吗生: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师:你能用上下来表示小松鼠的位置吗?生: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范文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上下》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小关系以及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上下的概念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上下的概念,能够运用上下的概念解决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③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勇于探索的品质。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上下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难点是: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上下的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
通过让学生自我观察、思考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上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观察实物、图片和绘本等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的概念,增强记忆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为了引发学生对上下的认识,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希望他们能够发现物体的上下关系,并与他们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对比。
2、讲授新知在学生发现上下关系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上下的概念,并通过绘本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上下的概念。
我会讲解一些常见的上下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
3、巩固练习在学生理解和记忆上下的概念后,我会设计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图片中的物体位置来判断上下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和互助,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拓展应用为了帮助学生将上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会设计一些拓展应用的活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
标题: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描述想象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的概念2. 描述物体位置的词语3. 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位置,如“铅笔在书本的上面”、“橡皮在书本的下面”等。
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上下前后》。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教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如“书本在桌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并尝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
三、实践与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描述物体的位置,并判断是否正确。
3.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进行示范,展示他们如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巩固与拓展(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描述物体位置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并进行改正。
2. 学生尝试自己描述一些物体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尝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上下前后等词语的用法和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家里的物体位置,并进行书面练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检查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家里的物体位置。
《上下、前后》教学设计
《上下、前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从南京长江大桥的场景引入,认识上下、前后关系。
对于上下、前后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重点难点:重点: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学活动: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教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2、我来说你来做: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抓起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扭起来;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抓抱起来。
3、教师:刚才在玩拍手操时用到几个有关位置的词语,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上下、前后。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上下、前后四个位置的知识。
5. 教师板书课题:上下、前后【设计意图】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更能让学生从中理解“上下、前后”是表示位置的词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教师(课件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夜景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是什么建筑吗?学生:是一座大桥。
教师: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现在我们就到那里去看看吧。
2、感知上、下(出示南京长江大桥主题图)(1)这是南京长江大桥,你们看图中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可以从上往下观察,也可以从下往上观察)(2)观察后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卡车在火车的( )面火车在卡车的( )面。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引言概述:《上下》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上下的概念,匡助学生理解方位词的用法。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文内容
1.1 介绍上下的概念和用法
1.2 通过图片和例句展示上下的对照
1.3 引导学生用上下指示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2.1 让学生掌握上下的基本概念
2.2 匡助学生正确运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3.1 理解上下的含义
3.2 掌握上下的用法
3.3 运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难点
4.1 区分上下的用法
4.2 灵便运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4.3 匡助学生理解上下概念的抽象性
五、教学方法
5.1 利用图片和实物教具匡助学生理解上下的概念
5.2 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上下的概念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一年级《上下》课文的说课,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位词的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希翼通过这篇说课稿,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匡助。
人美版六年级书法上册《上下结构 》教学设计
上下结构教案讲解示范8-6 来学习上下结构)2.根据两部分长短,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上下结构的字,根据两部分长短的不同,上下结构可分为上下等长、上短下长、上长下短三种类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等长的合体字。
(二)泉的意思1.字的发展这是甲骨文的泉字——金文的泉字——小篆——隶书——楷书2.泉的意思“泉”的本义就是水从地底下喷涌而出。
现代汉语中,“泉”字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泉水。
3.原帖中的意思我们搜索一下,看看《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原帖中有几个泉字?(8个)我们这本教材选的是1页,插入原帖,看看它所在位置,我们放大再看看。
九成宫醴泉铭,醴泉:甘美的泉水,泉指泉水,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在九成宫避暑。
过:我们了解了泉的意思,下面我们来分析。
(三)分析字形、结构、笔画1.学生观察我们分析一个字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字形:结构: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下等长,(手势)上窄下宽。
培养学生读碑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介绍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字的含义。
深入了解《九成宫醴泉铭》,看看8个不同泉。
培养学生读原碑帖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笔画、字形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泉”字上下两部分都向米字格横中线靠拢,上部和下部均向左倾,相互呼应。
下部的短撇向上靠拢,笔画穿插,安排巧妙。
呢?为贾老师,问王老师。
试讲的时候,郎主任、武主任、周老师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在细节处,我又请教周老师,我的每一个问题都在她那里得到了理想的结果,让我心里特别踏实,有了支撑。
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加紧练习,原来觉得这个字还好,怎么越来越难写呢?第一笔就不像,更别说这个竖钩了。
作品更是难以处理,尤其是三点水……这节课,让我深深知道,评优课只是一个督促,重在平时,让学习成为常态,成为永久。
板书设计上下结构字形:结构:上下等长上窄下宽上下靠拢、稳定重心笔画说明:1.“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三项”、“第三四项”或“第二三四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合并写。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标题: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引言概述:
《上下》是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授《上下》这一主题,能够匡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向和位置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上下》的知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有效地教授《上下》这一内容。
一、教学目标
1.1 匡助学生掌握“上下”概念
1.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2.1 引导学生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上下”的语言表达能力
2.3 练习巩固“上下”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3.1 区分“上下”与其他方向词的差异
3.2 解决学生对“上下”概念的混淆和错误理解
3.3 匡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上下”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4.1 利用教具和实物进行示范和讲解
4.2 结合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上下”的认知
4.3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通过观察实物或者图片引起学生对“上下”概念的思量
5.2 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较和分析“上下”的关系
5.3 总结:匡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巩固“上下”的知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有效地匡助教师在教授《上下》这一内容时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数学概念。
希翼本文所提供的内容能够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匡助。
《第10课 上下、上中下结构的穿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上下、上中下结构的穿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书写要领,能正确书写常见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
2. 理解汉字结构规律,提高书写审美认识。
3.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是掌握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书写技巧。
2. 难点是控制笔画粗细,做到笔画自然穿插、错落有致。
三、教学准备:1. 黑板、粉笔、田字格黑板、纸张等书写工具。
2. 书写示范字帖。
3. 书写练习纸笔,以便学生教室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请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2)回顾汉字的结构特点,包括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书写要点。
(3)导入本课主题,讲解上下、上中下结构的穿插观点。
2. 讲授新课(1)演示课件,分析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如“众”、“花”、“康”等,讲解穿插的技巧和方法。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并模仿。
(3)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教室互动(1)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2)教师提出问题,如“如何让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更加美观?”,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加深对穿插的理解和掌握。
4. 安置作业(1)要求学生回家继续练习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稳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书法,培养良好的书法习惯。
5. 教室小结(1)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上下、上中下结构的穿插技巧和方法。
(2)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稍逊色的学生继续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上下、上中下结构的穿插要领,能正确运用这些要领书写汉字。
2. 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上中下结构的穿插规律,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书写。
2.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规律,提高书写质量。
《上下》数学教案设计
《上下》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上下》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上”和“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1. 上下的定义和理解
2. 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上下在数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些物体是在上面,哪些物体是在下面。
例如,天空在我们的头顶上,地面在我们的脚下。
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上下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新知(15分钟)
解释“上”和“下”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处于“上”或“下”的位置。
同时,介绍上下在数学中的应用,如坐标轴的正负方向,数轴上的数等。
第三步:实践活动(20分钟)
设计一个游戏,比如“找宝藏”,在地上放一些物品,告诉学生某个物品在另一个物品的上面或者下面,让他们根据指示去找到正确的物品。
这个游戏既可以锻炼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上”和“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和应用。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找出家里的一些物品,画出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标注出哪个物品在哪个物品的上面或下面。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上下》教学设计
《上下》教学设计《上下》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
《上下五千年》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是小学高年级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内容丰富,故事性极强,学生有阅读的兴趣。
根据书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
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给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和读书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前有计划地读完规定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教学中我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更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下五千年》(上古—秦汉)的重要历史故事及人物。
2、学习按时代记忆历史的方法,继续养成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3、学习多角度写读书感言。
4、激发、培养学生读史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汇报交流,了解每阶段的主要历史故事及人物,初步学会表达自己对这些人物、事件的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充分阅读《上下五千年》(上古——秦汉)部分,做好读书笔记。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配影像背景。
1、同学们,五千年对于宇宙是一瞬间,而对于中华民族却是一条漫长的历史长河,这条长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沧海桑田、江山更替中,在狼烟四起、金戈铁马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上下五千年,谱写了一首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浩然正气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上下五千年》,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感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畅谈我们心中无尽的感言。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语,加上宏大的影视背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把学生带入那一幅历史画卷中,很快地进入了情境,有利于本课的交流。
二、回顾课前任务,概谈读书体会。
课前老师让大家阅读《上下五千年》(上古——秦汉)的故事,都读了吗?有人说,读史书是枯燥无味的,你也这样认为吗?说说你的体会。
《上、下》数学教案设计
《上、下》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上、下》數學教案設計
一、课程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上”和“下”的相对位置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并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上与下的基本定义
2. 上下关系的实例解析
3. 通过活动体验和实践理解上下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图中有山、云、地面等元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谁能告诉我,哪些东西在上,哪些东西在下?”
(二)新知学习
1. 教师解释上和下的基本定义:上是指在较高或靠前的位置,下是指在较低或靠后的位置。
2. 教师通过举例进一步讲解上下关系,例如:“书在桌子上面,笔在书下面”。
(三)实践活动
1. 教师组织一个游戏,让学生们将不同的物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
比如,让孩子们将书、铅笔盒、橡皮擦等物品从高到低排列。
2. 让学生们找寻教室内的上下关系,如黑板上方的时钟,桌椅下方的地板等。
四、作业设计:
1. 完成相关的上下位置关系练习题。
2. 回家观察家中有哪些物品存在上下位置关系,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对上下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同时,通过作业反馈,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上下概念理解有困难,可以引入更多的实物或者情境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关于《上、下》數學教案的设计,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引言概述:《上下》是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小女孩小红和小猫咪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上下的概念。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上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上下的概念1.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上下的关系。
1.2 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上下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
1.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书在桌子上还是桌子在书上?”二、讲解《上下》课文内容2.1 介绍小红和小猫咪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跟随故事内容理解上下的概念。
2.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意义。
2.3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上下的理解3.1 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通过游戏深化对上下的认识。
3.2 利用团体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3 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上下的概念。
四、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更深层次含义4.1 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概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例如尊敬和尊重的关系。
4.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道德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4.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上下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五、总结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上下的理解5.1 回顾上课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5.2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5.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不断提高对上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上下》这篇课文中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引言概述:《上下》是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四季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本文将从五个部份详细阐述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一、课文背景介绍1.1 课文名称及作者《上下》是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杨红樱。
1.2 课文内容概述《上下》主要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1.3 课文目标通过学习《上下》,学生能够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2.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上下》,学生能够:- 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2.3 教学难点- 匡助学生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资源- 课本《上下》;- 大自然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或者黑板。
3.2 教学环境- 教室内肃静、整洁,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3.3 教学步骤- 预习课文,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 准备相关课堂练习和评价方式。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四季变化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出四季的概念。
4.2 课文学习通过师生共同阅读《上下》,匡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3 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进行讨论,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变化。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等,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四季变化的小作文,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描述四季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上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上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上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第一课时《上下》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感性经验基础上进行
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
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课时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中提供了一副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要从中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
还要从中感受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上下位置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尤其是在生活中和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理解和体验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
好的发现、创造、发展思维,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基于以上理念,我确定了
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到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
间观念。
3、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能在确定参照物的基础上来确定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
1、确定参照物
2、能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上、下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出示一张笑脸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说嘴巴、鼻子、眼睛等部位的位置关系。
(略)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
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师: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
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上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上下》教学设计
(出示主题图。
)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
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
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
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你们想问什么呢?
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3.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活动
1.拍手游戏。
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
“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
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
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小结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
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
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
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
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
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
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
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
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
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