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同地区所学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都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但农村人多,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四、中心地理论第二、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 - 1 -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 - 1 -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5 -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区域发展.................................................................................................................. - 11 -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14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16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20 - 第三章区域合作.................................................................................................................. - 24 -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4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8 -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 34 -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 - 40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高高低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高高低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4、人口问题(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 农村;从农村→ 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政治因素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行政调动,有计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20 世纪 80 年1.计划经济体制划、有组织地进疆地区的建设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理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制度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1.中西部到东部经济发达地经济因素自发迁移区,内地到沿海代中期后2.出现“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1)历史继承性:古都( 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 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2、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宗教社会地位)(2)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 CBD):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②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③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 服务范围小 .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 服务范围大 .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湘教版地理必修2知识点梳理

湘教版地理必修2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Ⅱ㈠人口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理解】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而引起的增长。

人口增长的数目不仅仅是靠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与人口基数有关。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影响因素有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简单应用】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可以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前者的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地的自然增长率;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为这种模式,当今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后者的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以及当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为这种模式。

“高-低-高”模式又称为过渡模式。

其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8世纪中期后的欧洲因产业革命的发展出现这种模式,当今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这种模式,尤其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

“低-低-低”模式又称为现代模式。

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广大发达国家和少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古巴)属于这种模式。

中国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正逐步向“低-低-低”模式过渡。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特点:分布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2)世界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

(4)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人口分布。

(5)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1)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2)社会、历史: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3)科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②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人口增长模式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①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②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③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4)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人口增长模式:1)原始型(高-高-低):工业革命以前,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型(高-高-较低):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3)过渡型(高-低-高):,工业革命后,欧洲(18c中——19c末),发展中国家(20c50至今)4)现代型(低-低-低):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不同的人口问题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①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②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③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②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③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5.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目录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4、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6、人口流动≠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个判断标准:①有无变更定居地②有无跨过行政区界线③永久性或长期性(一年以上)2)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包括:①钟摆式人口流动②人口季节性流动③人口不定期流动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考点:1.城市的发展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布局 3.城市化过程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1)地形与城市区位(5)交通与城市区位2、分析莫斯科、纽约、东京、开罗四个城市的地理区位4.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5、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内容和方法1.气候:气候优越 A 、自然因素2.地形:地形平坦(静态因素) 3.水源:河流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4.资源:矿产城市1.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聚集B 人文因素 2.交通: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水陆交通便利又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动态因素) 3.政策:如深圳是由于改革开放促进其发展的。

例子: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发展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地形)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气候)②武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水源)③武汉市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净流量丰富,一方面为武汉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2)人文因素—动态因素 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发展了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汇编

必修二自然地理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七讲人口与地理环境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1.1人口分布考点43.世界人口分布①人口分布的概念;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考点4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因素;2.1.2人口迁移考点45.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①人口迁移的类型;考点4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点47.国际人口迁移①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考点48.我国人口迁移①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2.1.3人口容量考点49.人口增长①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考点50.资源环境的限制性①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考点51.人口合理容量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②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含义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人口分布的特点总特点:分布极不平衡(1)从全球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者世界90%的人口。

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等人口稀少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2)从大洲看: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3)从国家看: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东亚中国、日本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欧洲俄罗斯北美美国、墨西哥南美巴西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4)从城乡分布看: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拓展提升: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很不平衡(2)分布规律: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胡焕庸人口分布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②沿海、沿江和沿湖平原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少。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文化、医疗、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根本原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的特点。

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因素(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等。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特点:中国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东部地区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干旱气候和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山地、青藏高原、北方沙漠和南方丘陵等九大自然区域。

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如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和湖泊资源(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此外,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铁矿石、锰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

天体系统与太阳活动:天体系统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活动包括黑子和耀斑,其中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和产生磁暴现象。

以上仅为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具体的学习还需参考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2、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形状3、城市层次结构——城市在国家、地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分布和地位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2、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2)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三、城市化的类型1、自然城市化——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城市化2、规划城市化——由规划引导的城市化3、非规划城市化——没有明确规划的城市化四、城市化的阶段1、初级城市化——城市化的起始阶段2、中级城市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3、高级城市化——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阶段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的地域分布——气候、土地、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2、农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二、工业生产活动1、工业的地域分布——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工业的地域分布2、工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3、工业的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三、第三产业生产活动1、第三产业的地域分布——城市化程度、消费水平、交通等因素影响第三产业的地域分布2、第三产业的生产方式——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3、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服务业国际化和信息化四、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1、生产活动的空间组合——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空间组合2、生产活动的地域协调发展——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2、人类活动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文化多样性型商业区是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区域,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必背知识点1.1 人口增加模式1、人口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加率的要素:生物学规律、社会要素(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奉、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然灾祸等。

但人口增加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加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加模式,奴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人口增加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加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加率,它与原始社会期间,以收集、打猎经济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加模式:基本特色是高出生率、的自然增加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量国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加率。

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加模式。

从20世纪遍存在于大部发散展中国家,以致大部发散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人口增加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量发展中国家属此种类。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加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加状况:大部发散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的地域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会合分布区;中国人口增加状况: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20世纪70年月以来人口出有大幅降落,人口增加模式正逐渐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加的含义:人口指数增加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加,这类人口增加现象被称为是这类增加在开始时数目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行能长期间连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耗费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对资源的需求日异月新地、矿产、水、丛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拥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准期间内,在保持相对稳固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看书上活动)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二、人口自然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都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情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知识精要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因素而起作用。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

(2)属性⎩
⎪⎨⎪⎧ 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空间属性: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国家政策等。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二、国际人口迁移
1.20世纪以前,人口主要迁往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

(3)美国仍是人口迁入地,但人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我国人口迁移
1.1949年以前,政治原因、战乱等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发性人口迁移少。

方向为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方向为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迁移也有扩大趋势。

[微点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第三节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城乡景观
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二者关系
地域文化城乡建设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④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⑥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

3.今后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含义: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①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③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

其中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世界农业的变化特点
(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