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素材02:家国情怀
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素材集锦主题群组五家国情怀名言金句+素材解读+精美语段+类题链接核心素养所谓家国情怀,就是人们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对国富民强的殷殷之盼;是人民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文化传承、基因密码和情感诉求,也是激励鞭策新时代人们奋发图强、创新立业的精神寄托。
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回荡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处,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
它揭示了中国人民取得成果的精神密码,揭示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砥砺前行的文化基因。
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彰显着新时期的家国情怀。
“家”很小,它是每个人时时都离不开的牵系;“国”很大,它涵养滋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家国情怀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人”在“家” 中幸福安康、和睦相处,“家”在“国” 中和谐共存、携手并进,“国”才能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家国情怀”作为一个经典话题,在高考中时有考查: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选择·创造·未来”体现了家国情怀;2021年全国乙卷的作文“理想与义”写作时就可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
一、名言金句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1.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岑参4.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6.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高考语文】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
如西汉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
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
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 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
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
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越古今。
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家国情怀专练
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家国情怀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
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
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
“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
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
孔子说:“为政先礼。
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
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
今日之中国,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
高考作文备考:“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素材及运用
高考作文备考:“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素材及运用“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青少年也应当知道“怎样爱国”,并将其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
当代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白家庭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在创作中表达爱家爱国的信念。
精彩语录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3.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4.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5.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求自试表》6.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书·司马迁传》7.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巴甫洛夫8.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9.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越来越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凯洛夫名人素材1.张定宇时至今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抗疫人民英雄张定宇步履蹒跚去接受勋章的一幕,仍然让人泪奔。
在武汉抗疫保卫战中,身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身先士卒,带领金银潭全体医护人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他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评论:疫情期间,这些“舍小我、顾大我”的最美逆行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自强不息和永不退缩的精神。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家国情怀(论述类 小说)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 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 现在舰艇到了台风的中央,这里风力是最小的。那海面上的漩涡,正如 他的判断,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假象。
一二
钱氏家礼文化。这里所说的“家礼”有别于家德规范的家庭礼仪,即狭 义的家礼。以礼相待、以仪寓教是家礼文化的宗旨。家庭礼仪的教化熏 陶对家庭生活秩序维系、家庭成员关系调适以及子弟品德培育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钱氏家礼教育除了在宗族学堂、义学和祠堂进行,还利用嫁娶、 生子、祝寿、祭祀、聚会、升迁、求学等重要活动载体和礼仪规程来实 施教育,尤其注重长辈以身示范的教育和引导。
一二
解析 C项,“认为兄弟关系是最重要的”无中生有﹐原文“兄弟如手足”“兄弟 相同,上下和睦”是《八训》告诫子孙的内容,没有表达“兄弟关系是最重要 的”意思。
一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文本一
归航 陆颖墨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 凛,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一个巨浪更加猛烈地狂扑过来。他冷笑:“果然 是你!”紧接着,舰身大幅度左斜。他扶牢站稳,对那个把身躯捆在铁座椅上 的操舵兵果断下令:“右满舵!” 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从日本海过来的“丽莎”台风,原来预 测是九级,没想到,风力骤升到十一级,上级命令所有航行的舰艇迅速撤离。 偏偏,肖海波的舰艇却无法离开,在台风中来回打转。
一二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都回过 了神,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 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下一步怎么办?”忽然,他心中一阵发空。
高考必备家国情怀类作文素材
高考必备家国情怀类作文素材第一部分名人关于家国情怀的表述1.李大钊曾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国家未来如何,往往可以从当代青年风貌看出。
正如“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不仅是国家风貌的象征,更是国家力量的证明。
走好脚下路,勇做追梦人,以青春之我共筑青春之国家,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国青年应尽之责,也是每一位青年人不可或缺的家国情怀。
2.中国巨轮遨游海上,踏过千里征程,历经百代风云,行过鸟语花香,也踏过枯骨血河,但他从不曾后退,诚如梁启超所言:“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吾辈当自强,邦国兴起指日可待。
3.少年的肩应该担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中华复兴吾辈义不容辞。
鲁迅曾说过:“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是的,中华少年正在崛起,我们应该一往无前,厚积薄发,靠自己的努力去成为这个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
4.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巴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
,”家国情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于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丰富的心灵滋养,在坚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让我们培养了家国情怀。
5.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6.走过太初混沌,走过二十四朝,中原九万顷,书写了历纪第一章;走过了山河浩荡,走过了彩旗飘扬。
现在,鲜艳的彩带挥舞出龙的脊梁。
我泱泱中华,历经无数沧桑,仍迎风翱翔。
7.这是一个崇尚青春理想,鼓励青春奋斗的时代。
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全球视野认识和思考国家和世界问题。
做-一个从容自信、眼光长远、格局广阔、心怀天下的人,做-一个将个人学业、事业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
备战2021高考语文热点话题素材:家国精神
备战2021高考语文早读材料(五)本周作文积累话题:家国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
”千百年来,国和家在中华儿女心中从来都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家是国的立根基础,国是家的精髓凝聚,缺少其中之一,都称不上是完整的“国家”。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这是家国情怀的内核。
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到救亡时期将士们献身沙场的铮铮铁骨,再到和平年代为国建设奉献的点滴汗水,家国情怀始终如绵绵不绝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屈的脊梁。
家国情怀永远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
对当代青年而言,我们更应当将个体发展的涓涓小溪汇入国家富强的滔滔浪潮,树立高远理想,努力奋斗,从“小我”出发,为“大国”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往年真题】2019年天津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2018年全国卷一《2035年“时光机”》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句子积累①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迟子建【素材运用】屈子危冠深衣,行吟江畔,一念是楚,万念亦是楚,香草美人是他毕生的追求,爱国忠君是他一生的执念;杜甫茅屋草堂,执杖庐前,思为国,忧为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他的忡忡忧思,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他的赤子之心。
长江大浪,吾如沙砾,虽至微至鄙,吾爱吾国之心,至死不渝。
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那是一种执念,亦是一种信仰。
②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东周列国志》【素材运用】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家庭的默默耕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不息。
一个人的智慧可能是有限的,但绝非无用;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薄的,但绝不卑微。
无论是清洁工、邮递员,还是决策者、外交官,如果能做到爱国如爱家,都是推动祖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分类突破 热点母题一 家国情怀
热点母题一家国情怀母题构建★母题内涵《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于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汇聚着民族的精神血液,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观照。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身上,要关心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家国情怀”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责任担当。
今天的青年是未来祖国崛起的力量担当,在学习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想到自己身上还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担,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为国效力并不是一个宏大得让当代青年难以实现的目标,并不是只有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才能“为国效力”。
学生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知识,努力提升能力,为将来能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时刻准备着,这也是我们“为国效力”的具体实践。
“家国情怀”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你我内心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立意拓展1.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内因家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传承。
战国时秦赵交恶,面对匈奴却可默契抗敌;秦始皇逐匈奴七百里,筑长城以御外敌;两汉四百余年,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唐征突厥,成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威名;宋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明有太祖“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及至近代国共合作,抗日图存。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冲刺素材《家国情怀》
高分素材01 家国情怀一、【热点话题】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和他的武侠江湖素材运用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一起被网友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众多武侠经典,架构了一个武侠江湖,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时至今日,我们仍在怀念金庸。
有明星发微博称"江湖,从未走远",表达对金庸先生的怀念。
侠义的世界,也是理想的世界,金庸先生不仅用作品,也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
就让我们重温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从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人物素材1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人文与家国情怀"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先生创作了众多的武侠经典,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侠客形象。
郭靖、萧峰、袁承志……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忠君报国,重情重义,扶贫济困,侠肝义胆,忠孝仁义。
读者钦佩他们的绝世武功,也为他们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
金庸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他的武侠小说的灵魂。
武侠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司马迁著《史记》写《游侠列传》,李白写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寄托自己的侠客梦。
金庸的小说创作正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继承。
他通过小说表达"为国为民"的理想,唤起民众对侠义精神的重新思考。
不仅在笔下,金庸的一生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夙愿。
他忧国忧民,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时事评论,对彼时香港的经济与社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
香港回归前,在中英谈判的过程中,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私访金庸,希望他在香港问题上站在英国一边。
但是金庸果断地打断撒切尔夫人,坚定地表明此事不容商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突破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二家国情怀
群文通练二家国情怀主题解说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应如戴旭所言:“仗剑直言,血溅文章,为国请命,甘为鹰犬。
”同时,我们必须谨记,“为国请命”并非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滚烫的爱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家国情怀阅读答题技巧
家国情怀阅读答题技巧
家国情怀阅读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文章主旨: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段落和句子来表达思想。
3. 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这些词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4. 体会情感色彩: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
5. 分析论证方法:注意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6. 概括总结答案:在答题时,要简洁明了地概括总结答案,避免长篇大论。
同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答案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7. 多角度思考:在阅读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8. 积累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需要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等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
9. 练习阅读理解题:通过练习阅读理解题,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并认真分析答案和解题思路。
以上是家国情怀阅读答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2年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3 家国情怀
周频主题3:家国情怀一、(2021.安徽模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支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家为载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百签孝为先。
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
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依托家这个共同体来完成的,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
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
家风与家训构成了''道德共同体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
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祭祖活动中“以丈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显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
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告诫今人饮水思源、珍惜生命、感恩敬畏、不忘初心。
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虽然不能让孩子在当时就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暇的种子。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含答案)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
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
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
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A 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
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把学礼、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
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
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
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SJ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
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
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作文指导热点主题三 位卑未敢忘忧国——家国情怀
“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 2015 年,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为中国工程院的结对帮扶对象,拉祜族聚居
的竹塘乡蒿枝坝村成了中国工程院的精准扶贫点。2016 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 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 100 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 当年为农户平均每亩增收 3 000 至 5 000 元,至 2019 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 1 万亩。朱 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 7 305 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 749 户,每户平均增收 2.5 万余元。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有人认为研究林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 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毫无意 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 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1)所感与所观关联要紧密。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必须紧密,这样的情境能产生这 样的感慨和思悟,不能生搬硬套,或偷梁换柱,或无限拔高。
(2)感悟要体现深刻的思考。感悟要凝结自我情操,深系人间真情,蕴含人生哲理。 由点到面,以小见大,由一个具体的场景或细节体现背后的意蕴必须与自身或是他人的实际联系起来,否则文章 就会过于空洞,没有实用性。
4.总结全文,抒写希望,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 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点评】文章以“观”为基础,以“感”为重点。“观”写得真切,如五星红旗、仪仗方队、 空中梯队等特写镜头,个性鲜明;“感”写得深刻,既有对新中国七十年奋斗历程、巨大成 就的赞叹,也有对祖国美好前程的深情祝福,更有时代青年强国责任的使命担当。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家国情怀的共鸣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家国情怀的共鸣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部部壮丽的史诗,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对家国的深沉热爱与无限忠诚。
爱家与爱国,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实则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古代,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而这些公民正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都将爱家与爱国紧密结合在一起。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林则徐禁烟……他们或是为了保卫家园,或是为了抵御外侮,但共同点都是出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爱家与爱国的情感深植于心。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关系也日益和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爱家与爱国的重要性。
相反,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更应该弘扬家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行动指南。
它要求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而奋斗。
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种责任意识,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爱家与爱国的传统美德。
这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表现。
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家与爱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我们的爱心和智慧去呵护每一个小家的幸福安宁;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热情和力量去守护这个大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让爱家与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
家国情怀高考范文
家国情怀高考范文青春是花开的季节,是梦想起航的时刻。
而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高考无疑是他们奋力冲刺的终点。
然而,除了考试成绩之外,高考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考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塑造意义,并从历史文化、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高考考生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
在高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等,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热爱和传承。
例如,在高考语文科目中,学生将接触到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到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加深了对于家国情怀的认同和理解。
二、人文关怀的培养高考作为一项严肃的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的考量。
从高考的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期许。
这种人文关怀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以语文科目为例,高考的作文命题往往与时事热点或社会问题相关。
这样的命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意识和关怀之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展示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通过这样的命题,高考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够有担当、有爱心的表现。
三、社会责任的培养在家国情怀的培养过程中,高考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学生们应该有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高考强调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例如,高校招生时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经历。
这使得学生们在准备高考期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更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和服务社会。
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热点话题04 家国情怀(解析版)
热点话题04 家国情怀【链接热点】201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家国情怀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被写入了历史课程标准。
这既体现了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的要求,也反映了塑造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目标,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关键方向,在高考试题中也是高频出现的命题热点。
其中主要值得关注的话题包括: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封建社会家国一体模式的治理特点、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四个自信”认知。
【链接知识】【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1.(2024·新高考七省联考·2)《管子·小匡》中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并举的记述,并认为华夏(“中国”)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升华。
这一记述反映出()A.百家争鸣的盛况B.传统秩序遭到破坏C.华夏认同的增强D.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认为华夏(‘中国’)居中”、“‘五方之民’共‘天下’”可知,这一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认为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这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百家争鸣是文化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当时的传统秩序指的是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冲突,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关系,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
2.(2024·辽宁高三12月联考·1)《国语·鲁语上》记载,夏、商、周王族祭祀的时候,不仅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而且将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系的后裔。
这些记载()A.说明祭祀活动为王权所轻视B.为政治活动染了神权色彩C.利于论证华夏文明的延续性D.源于宗法制度对血缘的强调【答案】C【解析】据材料“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黄帝族系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凸显了华夏文明的延续性,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是国家的重大活动,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夏、商、周王族对自己是黄帝后裔的认同,“为政治活动染了神权色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无证据说明夏、商、周王族与黄帝之间有血缘关系,无法得出“源于宗法制度对血缘的强调”的结论,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话题精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
如西汉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
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
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
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
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越古今。
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
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文风,开启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现不安状态,所谓“安史之乱”也在这时埋下了种子。
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
盛唐的诗人,无论哪一个,至少也得吟几首出塞诗。
可见,“出塞曲”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
在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看来,“出塞曲”可称为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
但究竟什么叫作“出塞曲”呢?胡云翼在他的《唐代的战争文学》里写道:“班马萧萧,大旗飘飘,军笳悠扬,军行离开长安——唐时的首都很远了;渡过黄河以北了,渐渐渡过陇头水,越过陇西,出玉门关了;或由河北直上,过了黑水头,过了无定河,渐近燕支山了,渐近受降城了。
”总之,民族诗歌到了盛唐,非但在意识上已较初唐更进一步,而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犹非初唐诗歌所及。
再加上诗歌的普及化,上至武将,下至鄙人,都有一首以上的歌咏民族精神的诗歌。
无疑,民族诗歌到了盛唐是成熟的时期了。
自中唐以后,唐朝开始向衰亡之路走去,藩镇跋扈,宦官窃柄,内乱外患,相逼而至。
在这样的国运危险万分之际,晚唐的诗人是应该怎样本着杜少陵的非战文学,积极地反对内战!应该怎样继着初唐,盛唐的诗人的出塞从军的壮志,歌咏慷慨的民族诗歌!然而事实是使我们失望的。
晚唐的诗坛实际上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他们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
我们读了晚唐诗人的诗歌,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的讲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们觉得十分满意,而音律的婉转抑扬,真可谓“弦弦掩抑声声思”了!然而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千百万人民都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们尚在那儿“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只管一己享乐,忘却大众痛苦,那就失掉诗人的人格了。
唉,颓废的晚唐诗人,没落的晚唐诗人!(有删节)1.下列对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韵的铿锵,格调的高昂和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B.和西汉中世以及北宋的诗人相比,初唐诗人具有并吞四海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他们才是“真正的民众喇叭手”。
C.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中唐诗人大都慷慨激烈,同仇敌忾,只有少数的几个非战诗人除外。
D.“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杜少陵作为非战诗人,仍然鼓吹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初唐诗人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这是与唐太宗统治的时代分不开的。
B.班马萧萧,飒飒秋风,胡笳短笛,将士出征,热血澎湃,大旗飘飘:“出塞曲”常常描写这样悲壮的情景。
C.盛唐之所以能成为民族诗歌的成熟期,不仅在于其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还在于民族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
D.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晚唐的诗坛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令人失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唐代诗人相比,现代诗人只是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缺失了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
B.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初唐和盛唐孕育了“有力的民族诗歌”和“慷慨的民族诗人”,而晚唐诗人却在国运危难之时,颓废没落了。
C.在盛唐时期,歌咏民族战争不仅仅是诗人的专利,就连百姓,武夫也都以诗抒怀。
D.身处内乱外患时期的晚唐诗人既没有继承非战文学的主张,也没有歌咏出塞从军的慷慨,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国天下”观念滥觞于西周时期。
西周从国家制度来看,施行的是分封制;从社会制度来看,施行的则是宗法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因而家国天下观念得以萌生。
秦以后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但家国天下的观念经历代儒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弘扬家国天下观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国天下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不过时。
孟子曰“天之本在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家庭有序,国家才能稳固,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兴旺。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强势导致家庭私生活式微,家教逐渐被社会道德教化替代,家风也慢慢淡出现代社会文化评价视野。
现代社会的秩序不单单靠宏观制度保障,也需要个人美德支撑,个人美德的养成关键在家庭,因此,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其次,家国天下观念是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的重要维度。
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儒家所追求的国家秩序,实质上是家庭秩序的扩大反映,爱国和爱家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家国天下的教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在今天常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统一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
最后,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当下中国建构互助型社会。
儒家主张把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推及大众乃至万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践行“泛爱众”的理想。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视天下为一家,这让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
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竞争加速,价值观冲突激烈,人们容易处于焦躁不安、互不信任乃至相互算计的人际危机之中。
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世易时移,但家国天下观念仍然为我们的个体生命带来精神关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化,家国天下观念不断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
B.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但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C.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家庭伦理建设,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
D.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秩序和家庭关系和睦,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家国天下观念的当代价值,展开多角度论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家国天下观念的内涵及价值。
C.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D.文章把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统一起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针对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要注意对传统家庭伦理观批判性继承,使之对现代家庭建设有积极意义。
B.家国天下观念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精神,明代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为佐证。
C.家国天下观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相关联,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扩展为天下为公的意识,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
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
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
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