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都江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深化思索和探究,把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会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究竟应当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会的写作意图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化思索和探究,把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假如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始终认为,宏大的奇观、胜地确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考……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兴奋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终一部分有难度,可以临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认真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兴奋人心的工程。
1、同学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依据同学回答,分析是否把握到位。
假如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行。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分,让人们熟悉到都江堰的宏大〔留意:并没有否认长城的宏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兴奋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其次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知别人都江堰到底是怎样的美,怎样的宏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动。
〔2〕作用:引发奇怪,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终一句:要看水,万不行忘了都江堰。
其次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兴奋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到底是谁,给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行:详细、质朴———>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李冰的宏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德育课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3.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正面的行为和价值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为什么有些人会有错误的道德观?”3.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目标。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介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情境体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德情境,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间的碰撞和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四、个案分享(10分钟)1. 学生以个案的方式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问题,并询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2. 老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反馈。
五、活动评价(10分钟)1. 老师提问:“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课的核心内容。
2.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真实情境刺激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情境体验法: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 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手段: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 讨论和演绎法;3. 小组活动和展示;4. 个案分享和解决。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 小组活动材料;3. 学生的个案分享。
《都江堰》教案设计
《都江堰》教案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都江堰》教案设计《都江堰》教案设计(通用17篇)《都江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认识。
(2)学会欣赏余秋雨的散文,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2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课文是如何描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的?5.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5.5 案例分析(1)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2)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 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工程的技术原理和建造方法。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的综合效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引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原理。
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4. 案例分析:(1)选取都江堰工程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都江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都江堰》的优美意境。
(2)介绍《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都江堰》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都江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都江堰》一文;(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3)学会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对比阅读,将《都江堰》与其它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都江堰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2)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
2. 教学难点:(1)对比阅读,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2)创作以都江堰为题材的作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都江堰图片,让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阅读《都江堰》与其它相关文章,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2)分析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作业:以都江堰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及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学生的思维深度。
《都江堰》教案(3篇)(2)
都江堰教案桓台二中李洪帅【学习目标】一、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二、体悟感情,理性思考。
【学习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学时安排】1课时【过程与方法】品几句诵几段仿几言《国学诵读》学习(三分钟)。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还是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文章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作者对都江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模仿这样的结构,给其他部分加上个小标题。
最的工程最的景观最的水利学家最的神(偶像)触摸语言:品味你觉得最美的几句学生讨论展示,师生评价鉴赏。
总结分析。
文章的美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这些精彩的、深有感触的、感觉最美的、甚至让我们深深震撼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诗情蕴满哲理这也正是余秋雨散文的风格特色。
引出余秋雨。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余秋雨和他的散文。
教师推荐课文第三部分第6段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第三部分第9段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讨论:理解“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师生总结,方法归要(散文阅读中重点语句的理解)1、词意。
(表达了的意思)2、手法。
(运用了的手法)3、感情。
(抒发了的感情)体悟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几段1、作者来都江堰之前,心情就那样激动么?看到都江堰以后呢?读文章(勾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2、含英咀华:好的文章就是要反复的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了然于心,注意积累诗一般的语言,哲理一般的语言。
尝试着把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背一下。
背诵几分钟,检查效果。
深入思考:学习仿写最美的语言1、思考:不期留名的李冰为何会流芳千古?(李冰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3篇
1、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深刻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的高度评价,理解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的妙处。
2、品味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发挥想象,力图身临其境。
3.深入文本,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4、把握文章脉络,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四川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其貌不扬(不起眼?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2000多年前,没有雄伟的大坝,也没有秀美的景观。
在拥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大地上,它着实显得其貌不扬(算不得翘楚)。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
余秋雨这个背负行囊的思考者,走近都江堰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所悟呢?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二、探究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
问题1:通过预习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屏幕)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就语惊四座,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统摄全文,亦总领了第一部分)注意:不是……而是……,加了一个“最”字(句式,请大家把“不是……而是”“最”划下来。
)运用的手法:对比。
长城是历来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要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们都会点头称是,现在余秋雨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恐怕会有许多人不敢苟同。
将“长城”搬出来作为都江堰的配角之举确实足够强悍,可是为什么余秋雨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齐声朗读第一小节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
思考,填表:第一部分运用对比,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从而表现都江堰比长城激动人心?(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长城都江堰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规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占据的是辽阔的空间邈远的时间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延伸距离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心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问题2: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多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两大工程作比较,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一位朴实的乡间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第一篇:《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掌握写景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的手法。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
教学方法: 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一幅组合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提到旅游,我们头脑中立刻闪现出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名山大川。
有人欣赏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欣赏那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欣赏那惊天动地的飞瀑、欣赏那变幻莫测的云海。
然而在旅游天地中,许多人对都江堰却知之甚少,那么都江堰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都江堰的魅力。
二、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学生简介都江堰和李冰。
(1)提示:都江堰自动清淤系统巧夺天工;都江堰水量调配精确犹胜电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同时注意引导、挖掘信息的深度和高度,明确都江堰的价值所在,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质量。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①为何历时两千多年而未淤塞?②飞沙堰如何能将数吨巨石由内江抛移到外江?③为何古堰体系能自动调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④为何受水冲击最大的离堆和宝瓶口恰是结构坚实的砾岩,而方圆数百里的龙门山脉除此之外均为易被冲蚀的页岩?从这里想像李冰是如何发现的以及付出的辛苦。
2.以导游方式介绍都江堰。
(结合多媒体课件,面对都江堰的立体图进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都江堰,再与课文内容对比,从而理解课文的深刻立意。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深刻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的高度评价,理解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的妙处。
2、品味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发挥想象,力图身临其境。
3.深入文本,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4、把握文章脉络,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写作意图.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四川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其貌不扬(不起眼?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2000多年前,没有雄伟的大坝,也没有秀美的景观。
在拥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大地上,它着实显得其貌不扬(算不得翘楚)。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余秋雨这个背负行囊的思考者,走近都江堰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所悟呢?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二、探究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
问题1:通过预习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屏幕)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就语惊四座,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统摄全文,亦总领了第一部分)注意:不是……而是……, 加了一个“最”字(句式,请大家把“不是……而是"“最"划下来. )运用的手法:对比。
长城是历来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要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们都会点头称是,现在余秋雨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恐怕会有许多人不敢苟同.将“长城”搬出来作为都江堰的配角之举确实足够强悍,可是为什么余秋雨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齐声朗读第一小节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是一项古老的工程,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3. 都江堰的重要性: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都江堰的壮观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都江堰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都江堰》。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都江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语句。
3. 领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第三章: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文化学者。
2. 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后,深受感动,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如代表作、学术成就等。
2. 学生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讨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2.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的价值:从历史、文化、科技等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古老的灌溉工程——都江堰。
通过学习都江堰,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并且探究其对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2. 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工程特点;3. 掌握都江堰对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于都江堰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于都江堰的简单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即为解决成都盆地的水患问题而建设的灌溉工程。
说明都江堰的建成对于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 都江堰的结构和工程特点;介绍都江堰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零部件,包括主堰、副堰、引水道、泄洪道等,并讲解其工程特点,如高度精确的水坝建设、严密的水流控制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对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 都江堰的灌溉作用;分析都江堰对灌溉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都江堰解决了灌溉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都江堰的防洪作用;讲解都江堰的防洪作用,解释都江堰如何减少了洪水对成都盆地的危害,保护了当地人民的安全和财产。
四、思考拓展(10分钟)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对于灌溉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现代应用,以及对于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启示。
五、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对都江堰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小短文或是制作一份关于都江堰的PPT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问答互动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估学生对于都江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延伸(30分钟)1. 理论延伸为了深入了解都江堰的知识,教师可以介绍其他著名的水利工程,如秦始皇修建的著名灌溉工程——灵渠,或是现代的三峡大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深刻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的高度评价,理解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的妙处。
2、品味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发挥想象,力图身临其境。
3.深入文本,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4、把握文章脉络,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四川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其貌不扬(不起眼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2000多年前,没有雄伟的大坝,也没有秀美的景观。
在拥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大地上,它着实显得其貌不扬(算不得翘楚)。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
余秋雨这个背负行囊的思考者,走近都江堰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所悟呢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二、探究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
问题1:通过预习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屏幕)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就语惊四座,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统摄全文,亦总领了第一部分)注意:不是……而是……,加了一个“最”字(句式,请大家把“不是……而是”“最”划下来。
)运用的手法:对比。
长城是历来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要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们都会点头称是,现在余秋雨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恐怕会有许多人不敢苟同。
将“长城”搬出来作为都江堰的配角之举确实足够强悍,可是为什么余秋雨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齐声朗读第一小节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
思考,填表:第一部分运用对比,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从而表现都江堰比长城激动人心(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长城都江堰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规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占据的是辽阔的空间邈远的时间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延伸距离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心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问题2: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多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两大工程作比较,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一位朴实的乡间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
所以:社会功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都江堰在文化底蕴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价值上与长城相比本就不占优势,但它是以实用功能见长的灌溉工程。
原因:1、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大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都江堰的社会功用是为民造福,是无私奉献,因此,作者把都江堰比作了什么——母亲,而且是乡间的。
为什么( 因为它几千年来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像最具有奉献精神、最无私的母亲。
作者给予了都江堰的最高的评价。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它“稳稳当当造福千年”,虽然是千年以前的工程,但是千年以后仍然濡养着人民,所以说是最伟大的工程。
)注意: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
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尽管我知道长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暴政的产物,伴随长城的还有孟姜女哭哭啼啼的故事,长城建成以后,曾经抵御外敌,功不可没。
这一系列鲜明的对比,比得细腻比得敞亮,让我们心服口服,古老而卑处一隅的都江堰开始令我们刮目相看。
三、探究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势问题1、对都江堰的这个高度评价是起初就有的吗——他坦言当初与都江堰的邂逅不过是一场意外。
第一次见都江堰之前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
问题2、看到了之后又是怎样的未见其堰先闻其声(欲扬先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入胜。
(先抑后扬,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都江堰水流特点:壮观)问题3、都江堰的水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一睹庐山真面目)文章当中对水的正面描写描写都集中在第二部分,师泛读,思考:都江堰的水有什么特点描写水有什么作用(美读课文第二部分,应读出“闻其声”的层次感;学生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评价、订正并板书。
)水的一面是:精神焕发、喧嚣的生命、壮丽的、最强悍的(精神焕发,它的强悍、生命力,写得异常生动活泼,让人身临其境。
)另一方面是:又极有规矩、驯顺的、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
如此壮丽、强悍的水,居然又是如此的规矩、驯顺,为什么呢——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李冰收伏了水。
(作者如此浓墨重彩写水,就是为了突出李冰征服江水的巧妙和伟大。
从狂野不羁、改恶从善为驯顺规整,将水化害为利,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
)问题4:第二节明明要写都江堰的“江水”,却引入了“海水”与之对比,这是为什么(“长城”都能拿来作陪衬,再引一个“海水”又何足为奇)——海水“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而江水却有一个被征服过程,作者拿葛洲坝、海水与都江堰来进行对比,写出了都江堰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还具有观赏价值。
你或许见过钱塘潮的巨浪滔天,你或许也见过西子湖的柔婉静美,但你何曾想象得到刚与柔,收与放在一霎那间结合得天衣无缝地完美它们,便是已然臣服于都江堰千载的股股清流。
“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
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这不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战败者的呼啸心悦诚服,战败者的姿态惊世骇俗,写出了水势的奔腾浩大,但又出人意料地写出了它的规矩服从。
你在领略这场华丽丽的视听盛宴的同时,莫要忘掉,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作者最后一句话总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我们有机会应身临其境的去欣赏一下,领略一下。
四、探究第三部分:感知精神。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一副遥远的看不见画面,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李冰何许人也作者只写了短短的几句介绍。
问题1:却用了有许多饱含作家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高度评价李冰父子。
找一下,作者是怎样评价李冰的请找出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品味一下语言。
(小组交流,诵读,品味,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浏览第三部分,从课文中寻找文句来回答。
提示学生从文章中划出有关词句加以归纳。
)1、他“遥远得看不出画影”,他的任命“毫不惹人注目”。
伟大的奉献若与默默无闻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便愈发能勾起世人的敬仰。
2、“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看似矛盾的几个词语却放到了一起,你是怎样理解的"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3、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就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为民着想,务实。
这未必是李冰亲口说出的,而是作者曾在此演出历史话剧的李冰“厮磨”、“周旋”,“从而产生人格比照”(余秋雨语),进而感悟出来的。
4、“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作者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评价李冰的政治信念,而是把李冰放到两千年官场观念的大背景中,通过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比照,让人们体会到李冰那种澄彻的人类学思维的难能可贵,让人们理解这种思维对于封建官场的腐朽精神世界的强烈的挑战意味与反拨作用,甚至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思维对于现代官场的警示作用。
这种对李冰施政纲领的揣摩,找到了古代进步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点。
这样,文化反思的触角就进入深层次。
(这是文章的新意。
)5、“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6、“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区区郡县太守和堂堂开国皇帝却因两项流传至今的工程有了历史性的碰面。
……问题2:这些饱含意蕴的语言,使李冰父子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李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章中找出理由。
(小组交流,展示后,上黑板)坚守自若注重实践求真务实以民为本为民造福深钻探索智慧仁慈至圣至善一心为民淡泊名利贴近百姓坚定执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这就是李冰,一个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的太守,他手握一把长锸亲自参与治水,而不是坐在宽敞明亮的公堂上听汇报。
务实(知道老百姓需要吃饭,蜀郡需要清泉与米粮,就坚决去治理岷江水患。
)他有着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李冰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官”字、大大的人字(出土的石人像便是作为标榜万世为官之道的丰碑。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总结)至善至美问题3:到此,我们发现,作者写《都江堰》表面来看是在写都江堰,实际上是为了写谁李冰。
而写李冰,是不是就是本文的最终目的请从文中找依据。
——A、写李冰,实际上是为了弘扬一种精神,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这种纲领的核心是什么是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向我们传达一种务实求真,为民造福的为官之道和政治责任。
)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也正是都江堰的文化精义所在。
正因为如此,作者说道: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如: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李冰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贡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2000多年来,它以其汩汩清流,源源不绝地滋润着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心系民众的人,有了这样一份踏实、肯干的作风,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B、在赞美李冰的同时,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文化——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为官之道。
(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思维对于现代官场的警示作用,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C、李冰给了都江堰一个清朗可鉴的开始,李冰的儿子、后世的官员更是继承了他的这种精神,使都江堰为自己流淌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