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机构的发展讲解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与展望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与展望作者:陈思宇徐砺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3期摘要:在精神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社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起步迟于西方近百年。
本文总结了精神康复服务与社会工作结合的历史,并对发展的未来做了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社区康复一、精神康復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回顾1.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国外研究现状社会工作首次直接参与照顾患有严重精神疾病(SMI)的人,开始于20世纪的前十年[2]。
20世纪初,美国医生卡波特认识到社会工作在精神病患康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3],并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聘请首位社会工作者,标志着美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的诞生[6]。
1919年,美国召开全美社会工作论坛,促进了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领域的探索。
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学理论[2]。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精神保健法’;1948年,英国成立了‘国民保健服务体系’,其中提出对精神病患者只收取少量费用或免于费用。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制度化护理产生了强烈反对[4]。
普遍认为,长期留在精神病院不仅是无效的,实际上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这种情绪以及药物的进步,导致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社工协助精神病患者再社会化工作[5]。
在精神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社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肯尼迪总统于1963年颁布的‘社区精神卫生中心法案’实现了大规模去机构化,撤出了大量的精神病院,将医院的精神康复资源转移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开展,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模式逐渐发展为心理社会康复模式的转变。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开展了社区支持项目,成立社区精神健康中心[4],向生活在社区中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外展式的精神健康服务,其目的是为了给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促进其在社区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康复。
精神病社区康复工作总结_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
精神病社区康复工作总结_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精神病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要任务。
在我的工作中,我认为康复工作需要注重以下方面:1.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是保证康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我们需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宽敞、明亮、通风的康复环境,让患者在充满温馨的氛围中逐步恢复。
同时要注意康复设施的卫生与清洁,保持一个整洁的环境有利于患者康复。
2.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康复队伍是康复工作的核心,建设一支精干的康复队伍对康复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康复队伍的培训,提升康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帮助患者恢复。
同时,要建立康复队伍的准入标准,确保康复队伍的素质。
3.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是实现康复目标的前提。
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特点和康复需求给出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使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4.发挥社会资源作用社会资源是推动康复工作的重要力量。
我们需要发挥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共同参与康复工作。
借助社会资源,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服务和支持,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5.进行有效的康复评估康复评估是康复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康复需求、康复效果等方面,及时调整康复方案,确保康复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6.注重康复效果监测康复效果监测是提示康复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
我们需要注重收集康复效果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确保康复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结语。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
目的
精防康复的目的
精神病人需要的不仅是药 物的和医院的治疗,还需要心 理、生活、劳动就业等多方面 的照顾,这些照顾都应该在社 区精神病防治康复中实现。
目的
精防康复的目的
努力引起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消除偏见,反对歧视,改善精 神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调整 精神疾病患者的周围环境和社 会条件,使社会同情、理解、 关心并接纳他们。
建立工疗站的原则
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在政府的扶持下, 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工疗站(每个街道至少 应建一个工疗站,有条件的乡镇也应建立 工疗站),在街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 接收、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 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 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 复。
பைடு நூலகம்
工作任务
任务
工作任务 为各级领导机构制定精防工 工作计划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配 合他们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任务
工作任务
为在社区中开展精神病摸 底调查提供技术保障,精神病 检出率达标,并始终做到“底 数清,情况明”。
任务
工作任务 建立规范化的精神病患者档 案,即用全国统一的工作表卡, 为每一位精神病患者建档立卡。 (卫生部重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 用表和中残联精防工作用表)
治疗措施
1.住院治疗 2.家庭病床 3.门诊治疗 4.家庭治疗
----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使之 在医院内接受治疗与康复。这里指的医院不仅包 括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包括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 院。病人在医院里接受药物治疗、电疗、心理治 疗、行为治疗等,有效地控制病情,为出院后进 入社区康复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的一些精神病院采取分级管理模式, 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使 精神病人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与康复。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新进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当建 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对在家居住的严
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
展康复训练,并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
和看护知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培训。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上述工作给予指导
和培训。
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70%以上的县(市、区)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
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
复工作。
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 50%以
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 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 助,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特别是命案显著减少 ,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 住院治疗。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普遍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 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 综合服务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 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 服务需求。 积极营造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公众心理 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具体目标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更加完善。
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
部门协调机制。
70%的乡镇(街道)建立由综治、卫生计生、公安、 民政、司法行政、残联、老龄等单位参与的精神卫 生综合管理小组。
社区康复
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程社区康复主讲韩纪斌中国残联康复部康复二处处长第一节概念自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社区康复概念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人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在联合国组织的持续推动下,社区康复已逐渐成为多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一、国际社区康复理念的演变1.“社区治疗”模式1976 年,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即社区康复,建议各个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开展社区康复。
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社区康复,其重点在于向社区中的社工、残疾人及其亲友传授基本的康复和训练技术,强调对残疾人损伤的“社区治疗”模式。
2.“医学-社会”模式1994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表了《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系统地阐明了社区康复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法以及使社区康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意见书中对社区康复的定义是“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策略,使所有残疾人均具有平等的机会和达到社会一体化。
社区康复要通过残疾人自身、残疾人家庭、社区以及相关的卫生、教育、职业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得到实施”。
意见书把社区康复从“社区治疗”模式转变为“医学-社会”模式,更强调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残疾人与健全人接受多种服务的机会均等。
由于这一“联合国模式”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它对各国的社区康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包容性发展”模式2004年,《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提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平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整体发展战略。
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
社区康复成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及增加包容性的社区发展的一种策略。
2006年,第61届联大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为社区康复发展提供了政策框架。
201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残疾发展联盟共同出版了《社区康复指南》,作为各国实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具体步骤。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18页
小区康复基础标准
5.创造良好社会气氛,发扬助人为乐、无私贡献精神,为残疾人和其它康复对象提供热忱服务。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19页
小区康复基础标准
(二)以小区为本 以小区为本,就是小区康复服务生存与发展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必须立足于小区内部力量,使小区康复服务做到小区组织、小区参加、小区支持、小区受益。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38页
小区康复内容
伴随我国小区服务深入发展小区医疗及小区康复应该共同合作, 在小区这个层面上对全部残疾人实施全方面康复服务, 这种形式符合当代小区服务发展同时也充分表达出了小区资源共享标准, 有利于小区服务不停完善
第24页
1. 发达地域小区康复服务特点 在经济发达地域小区康复服务能够兼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康复对象提供各项康复服务能够是有偿; 在设施设备方面,多含有专门训练场所,设置有当代化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设备;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25页
在训练地点方面, 以专业人员、全科医师、护士在康复机构中直接为康复对象提供服务为主, 以家庭指导康复训练为辅; 采取是当代康复技术, 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当代康复工程等。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1页
引 论
小区康复学作为一门独立、新兴学科, 它主要是研究小区康复目标、方法及小区康复管理等, 有些内容已经超出了康复医学范围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2页
一、小区康复发展简史
◆ 伴随小区服务不停深入发展.小区康复定义也在不停完善:
社区康复主题知识讲座
第23页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摘要在精神障碍患者由医院向社会过渡的重要“缓冲期”中,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在整个康复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在对国外主要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模式简要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上海市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体系、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人员培养等进行系统剖析,为本市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等因素的逐步变化,精神障碍患病率也明显持续增高。
据统计,我国20世纪50年代精神障碍发病率为2.7‰,70年代上升为5.4‰,80年代上升至11.1‰,而90年代已持续达13.47‰,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约1 600万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位居第一[1]。
精神康复服务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个体成长、家庭健康,甚至关乎到人道主义彰显和社会维持和稳定功能的发挥。
在精神障碍患者由医院向社会过渡的重要“缓冲期”中,社区精神康复在整个康复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国内、外研究证明,社区康复可在更为自由的环境和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复发和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功能[2]。
而且,就国内、外发展趋势而言,精神障碍康复也像各类疾病和残疾康复一样,正逐渐由医院康复向社区防治康复转移,已成为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3]。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精神卫生政策与服务指南—组织精神卫生服务》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应由大卫生服务和社区机构提供。
大型的、集中的精神病院必须被其他更为合适的精神卫生服务取代”,可见,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外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发展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精神障碍患病率急剧升高,同时又陷入人道主义宣扬、精神病专科机构“丑闻事件”接二连三被披露、“反精神病学运动”持续涌现及各方舆论压迫等诸多纠结之中。
“精康融合行动”背景下社区精神康复驿站的实践探索与反思——以S市F街道社区精神康复驿站服务项目为例
DOI :10.19299/ki.42-1837/C.2024.01.0262024年第1期总第219期·社会治理·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2022年6月,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人。
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
2022年12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提出,深化以社区融合、家庭服务、居家照料为核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社区融合有助于减轻精神障碍患者(以下简称康复者)家庭的照护负担,打破其与社区其他居民之间的沟通壁垒,改善邻里关系,最终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和谐[1]。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精神康复模式逐渐由院舍化管理模式转型为社区康复模式。
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得到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精神障碍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因缺少社区康复服务导致反复入院,亟待健全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资源整合和协同转介机制。
为此,2023年12月,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转介信息平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托这一平台共享卫生健康部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残联持证精神残疾人信息,评估统计社区康复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提供服务。
本文以S 市F 街道的社区精神康复驿站项目为例,探究及反思该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以助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长效发展。
“精康融合行动”背景下社区精神康复驿站的实践探索与反思——以S 市F 街道社区精神康复驿站服务项目为例陈欣张晓兰张欣欣摘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驿站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为宗旨,通过组建跨专业服务团队,为康复者提供医疗康复、社会支持和就业指导等多元服务内容。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
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区康复服务:建立社区康复中心,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心理支持和职业培训等服务。
社区康复中心应提供适应环境、具有
社交性质的活动,以促进残疾人的社交和交流能力。
2.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针对不同的精神残疾症状,提供合适的药
物治疗,同时也提供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支
持治疗等。
3.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提供职业培训,帮助精神残疾人掌握工作
技能和就业能力。
同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支持,包括就业咨询、职
业指导和就业适应能力培训。
4. 日间活动和康复运动:定期组织精神残疾人参与日间活动,如文娱、体育、手工艺等,以促进其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康复运动也
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以提高身体功能和心
理健康。
5. 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包括家庭教育和咨询,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和支持精神残疾人。
同时,组织合适的社会融入
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6. 社会宣传和教育: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精
神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消除歧视和偏见。
同时,加强相关机构和
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方案,具体实施时还要根据
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张媛(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404000)摘要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复元复健、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的前提,也是残疾人事业的基础以及人人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康复的最主要服务方式。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在眼前,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等社区康复势在必行。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现状中图分类号:D669.69文献标识码:A1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1.1社区康复相关理念存在偏差(1)服务理念滞后。
如何发挥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作用,以合理开发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为残疾人进行身心功能训练,促进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是社区康复应有的服务理念。
政府各部门至今在相当程度上距平等看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新型残疾人观还存在一定距离,对于政府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应该承担的主导力量的角色不明确。
就社会环境而言,有利于残疾人生活和工作的社会氛围较差,社会环境障碍诸多。
(2)融合理念不足。
现代康复之所以提倡“去机构化”与“社区康复”的理念,源于人们对“社会融合”的深度理解。
同时,社会融合还强调残疾人能更直接参与影响其生活和基本权利的决策。
依据社会融合理念,社区康复应该强调残疾人在一种自然状态(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活、康复。
1.2社区康复服务单一化趋势明显(1)服务主体单一,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善。
过于行政化的管理风格和单一的康复服务主体容易使残疾人康复服务事业缺乏活力和效率。
行政网络对其他社区基层组织和社会化专业服务队伍的“挤出效应”和“排斥效应”。
从社会支持网络和社区康复的生态模式来评价,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还是一种行政网络动员专业网络的模式,缺乏专业网络和非正式的自然社区网络的结合。
(2)服务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从调研数据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残疾人个性需求。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锦集)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锦集)一、背景和意义精神障碍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和家庭成员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精神障碍患者总数已超过2000万,不断增长的数量和高发病率催生了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指以社区为基础,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综合、个体化的康复服务,包括社区心理教育、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护理、社区康复培训等。
建立和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于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减少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和社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作实施方案锦集旨在探讨如何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且可行的措施。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立健全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个体化的康复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 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2) 推动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3) 加强康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4) 强化康复服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主要措施1. 市县级精神卫生机构的建设:(1) 通过政府引导和投入,建立市县级精神卫生机构,提供综合康复服务;(2) 配备专业的康复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顺利开展工作;(3) 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歧视。
2. 社区康复服务网络的建设:(1) 建立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网点,围绕社区医院、街道办事处等场所开展服务;(2) 配备专业的康复人员和设施设备,提供心理咨询、康复治疗、就业培训等服务;(3) 加强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的合作,形成康复资源的共享机制。
3. 康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1) 加强对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康复服务的专业水平;(2) 定期组织专业交流会议,分享康复经验和研究成果;(3) 鼓励康复专业人员参与科学研究,推动康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途宿舍(设置)
规模:40-60个宿位/每一个宿舍 建筑面积:600-1000平方米/每一个宿舍 工作人员配置:11-14人/每一个宿舍 宿舍房间:若干,以6-10人一间为宜,尽量不要设
置小单间,有无独立卫生间均可,空间不宜太大, 不用设置沙发、电视等 活动室(兼餐厅):1间,较大些 公共洗衣间:1间 办公室:1间 值班室:1间 杂物房:1间
职业康复过程
公开就业
↑ 辅助就业 ↑ 庇护工场 ↑ 日间训练中心 ↑ 日间医院 ↑ 职业治疗部
►专项技能训练 ►就业培训 ►就业随访
家属资源中心
为精神病人家属提供咨询、辅导、 咨询及其他支援服务。这一模式的 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精神病人 家属的积极性和资源,以协助精神 病患者更好地康复,同时也解决精 神病人家属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广州于 1999 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精 神病人家属资源中心。
过渡就业工作的类型
初級职位 兼职 固定,可預知的工作
每天相同的工作
过渡就业的形式
小組形式的过渡就业
过度就业…
个人形式的过度就业
辅助教育
1.
輔助教育
协助利用社区成人教育设施
厨务小卖組
餐饮
园艺
厨务小卖組
負責供应午膳、小食及飲品
中心会议
工作小組会议
中途宿舍(管理)
职位配置:主任1名,社工4-6名,社工助理4名,
护士1名,清洁工1人,厨工1人。 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
岗位职责 工作制度 业务规程
辅助宿舍
为有能力过半独立生活,只需职员稍加协助
的康复者,提供有限度支援的家居式住宿服 务 目前正以某种形式就业或接受日间训练 身体及精神状况都适合过群体生活 基本自理 1个职员,不用全职,不须每天均到 10-20人/每一个宿舍 大套住房改造 住宿房间(若干)、客厅1间、厨房1间 卫生间1-2间。
上午及下午各一次 将一天的工作列出 工作配对,由康复者自行选择 会议气氛是「尊重」及「自愿」 关系的建立
其他会议(決策会、运作会及康复者大
会)
交誼
1.
目标
鼓励康复者参与有意义的交谊及休闲活动 协助康复者建立互助活动 提供适合康复者发展社交技巧及人际沟通的环境
2.
3.
交誼
开放时间:
二 1:30-6:00 pm 6:00-7:00 pm 7:00-9:30 pm
每月最後一個 星期六
四
六
交誼
1. 2. 3. 4.
范围
生活管理及个人成长系列 知识及技能增长值系列 社区参与及志愿者系列 兴趣培育/休闲系列
庇护工(农)场[工(农)疗站]
训练康复者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学习适应一般的工作要求、 发展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为日后投身辅助就业或公开就 业做好准备。 工作:
家 属 资 源 中 心庭 、 公 开 就 业
精神病社区康复机构的种类
1.中途宿舍、辅助宿舍 2.日间训练中心 3.庇护工场(农场) 4.辅助就业 5.家属资源中心 注:与残联的托养计划相结合
住宿康复
中途宿舍 辅助宿舍
中途宿舍(入住手续)
为出院精神病康复者而设立的过渡性住宿服務 对象:>15岁、精神情況稳定、需要协助重返社会
日间训练中心
为精神病康复者而设的訓練及活動中心。 目的:提升康复者的能力及自信心,为进一步康
复和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帮助康复者充分发展社 交技巧及职业技能。预备康复者进一步接受庇护 工厂或辅助就业。 建筑面积:800-1000平方米。 职员:6-7个,主要为社工。
日间训练中心(训练内容)
装配加工及包装、邮件处理、横额及广告板制作、奖杯制作、 锦旗制作、布艺及皮具制作、小摆设及各类手工艺品、宣传 品制作派送、清洁服务、汽车清洗…. 农业、园艺、花草种作。
辅助就业
为康复者提供就业的辅助、在职指导、训练及辅导,使他
们可以在公开竞争市场中找到一份工作。 透过发展小型生意及流动工作队,提供不同种类的训练。 类型:日用品小卖店、小型餐饮店、复印、印刷等。
生活的康复者 入住者经一定渠道转介 入住前经精神科医师评估、试住期、自愿入住、正 式舍友 费用:尽量减少康复者负担,最好是残联负责。
中途宿舍(康复方法)
制定个人康复计划:↑独立生活能力
重返社区 入住时间约为兩年 康復范畴包括:疾病认识、服药习惯、 工作、理财、自我照顾、家居管理、运 用社区资源、人际交往、解決困难能 力…通过一系列训练方法来实施。 出路 回家、外出居住、公开就业
谢谢!
就业服務 发展及管理过渡就业、辅助就业及独立就业的工作 开拓及维系企业单位网络 定期与企业单位建立联系 搜寻就业机会(如﹕招工启示等) 协助康复者外出工作(如﹕搜寻工作、面試技巧…) 定期跟进及关心外出工作康复者(如﹕电话联络,寄信等…) 筹办就业会议
过渡就业服务
日间中心负责联系争取到的职位 职位属于中心 提供培訓及缺席替代 与僱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工作日
交誼
工作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9:00am – 4:00pm
工作日小組…
三個工作組:事务组、
就业教育组、厨务小卖组
事务组
中心的文书工作,如服务统计、输入资料、登记 考勤、打印复印、制作海报等 中心维护及清洁 中心行政部門
就业教育組
1. 2. 3. 4. 5. 6. 7.
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机构的发展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 广东省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主席 林勇强
精神残疾到那里进行社会康复?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之路
医
家 社 区
院
庭
(在香港)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之路
医
物 理 治 疗 部 职 业 治 疗 部
院
日 间 医 院
中 途 宿 舍
庇 护 工 厂 日 间 训 练 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