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疏肝方
中医方药疏肝养肝
![中医方药疏肝养肝](https://img.taocdn.com/s3/m/754fea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c.png)
中医方药疏肝养肝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
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
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
但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应以疏肝养肝为主。
因此,疏肝养肝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一、疏肝解郁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治疗宜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八物汤之类。
【组成】乌药9克,香附12克,延胡索9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原乌药汤减当归,加延胡索、砂仁) 【功用】行气止痛。
【主治】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胸闷泛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涩者。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由于气滞血凝所致少腹胀满疼痛之主剂。
肝郁气滞则胀满疼痛,故用乌药辛散温通,疏郁开结为主。
若气滞则胀,用香附行气调经;血凝则痛,用延胡索活血止痛作为辅药。
用木香、砂仁行气消胀,芳香化湿作为兼制。
用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和胃止呕作为引和。
方剂名称八物汤方剂别名加味八珍汤药物组成人参3钱,白茯苓3钱,当归3钱,白芍3钱,小茴香3钱,熟地3钱,白术4钱,川芎4钱,甘草1钱,柴胡1钱,香附1钱。
加减腹痛,加枳壳、干漆、玄胡索各3钱;呕吐恶心,加良姜、砂仁各2钱;手足麻痹,恶寒,加肉桂1钱5分。
处方来源《女科万金方》。
主治室女17-18岁,经脉不通,或阻百日,或半年,颜色有异,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疼目眩,腹疼恶心,烦热呕吐,腹胀,此脾胃气血虚弱,误食生冷使然。
功效补气血,扶脾胃,调经水。
用法用量分6服,每服加生姜3片,水煎服。
【点评】此方止痛效果较好,凡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及痛经、疝气等证,皆可用它。
二、疏肝泻火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导致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疾病。
治疗宜疏肝泻火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之类。
疏肝解郁的古方
![疏肝解郁的古方](https://img.taocdn.com/s3/m/352c8f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5.png)
疏肝解郁的古方
疏肝解郁是中医术语,指的是治疗肝气郁结的方法。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抑郁、易怒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疏肝解郁的古方:
1. 逍遥丸:逍遥丸出自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组成,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
2.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 医学统旨》,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3. 一贯煎:一贯煎出自清代 柳州医话》,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川楝子组成,具有滋阴疏肝的功效。
以上古方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f173ede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1.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脾失调引起的脾胃
功能紊乱。
中药中有一种疏肝健脾方剂,对治疗这种病症具有显著效果。
下面将介绍中药
疏肝健脾方剂的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疏肝健脾方剂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神曲和甘草。
柴胡具有疏肝解
郁的作用,可调节情绪,缓解肝郁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
白芍具有养血安神的
作用,可缓解焦虑和失眠等情绪问题。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
消化吸收。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减轻脾虚引起的水肿和湿热症状。
神曲具有健脾
消食的作用,可促进食欲,增强胃肠蠕动。
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其他药物
的效果,并缓解不良反应。
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疗效显著。
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剂能有效缓解
脾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
该方剂长期应用还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其他疾病的发
生。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有效药物。
它通过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健脾益胃、利水渗湿和调和药性等多个方面的作用,能缓解病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应用还可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药治疗时
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
生。
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
![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85a115d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d.png)
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它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会对肝脏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甚至疾病发生。
中医学认为,通过中药土方的合理应用,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增强其健康状况。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
一、桑螵蛸壳调肝方【方剂组成】桑叶10克、螵蛸壳10克、茯苓10克、山楂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
【方药功效】本方中的桑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螵蛸壳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作用,茯苓具有利尿消肿、舒肝除湿的功效,山楂疏肝解郁、促进胆汁分泌,金银花和连翘有清热解毒、清肝泄火的作用。
通过这些中药的共同作用,可以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气郁滞、湿热胆脂的症状。
【方药用法】将上述中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取汁液温服,每日2次。
二、当归养肝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甘草6克、地黄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方药功效】本方中的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养肝的作用,白芍和川芎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甘草可以调和各药的作用,地黄具有滋阴养肝的功效,白术和茯苓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通过这些中药的配合应用,可以改善肝气不舒、血虚肝瘀的症状,调理肝脏功能。
【方药用法】将上述中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滤去渣滓,取汁液温服,每日2次。
三、黄连清肝方【方剂组成】黄连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山楂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
【方药功效】本方中的黄连和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清肝火的作用,栀子和柴胡有疏肝利胆、解郁的功效,山楂可以消食化滞、促进胆汁分泌,泽泻有利尿消肿、舒肝除湿的作用,白术则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通过这些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气郁结、湿热胆脂的症状。
将上述中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取汁液温服,每日2次。
四、柴胡调肝散【方剂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青皮6克、白术10克、乌药6克、丹皮10克。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529e8d9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3.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一种有效药物。
该方剂由苍术、白芍、柴胡、陈皮、炙甘草、山楂、枳壳、香附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表现。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指由肝郁引起脾虚,脾虚引起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脾胃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腹胀便溏、纳呆疲乏、舌苔白腻、脉虚弱等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就是通过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来调理肝脾,从而缓解或治愈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症状。
苍术、白芍是中药中常用的补脾药,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的功能。
柴胡、陈皮、山楂、枳壳具有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
炙甘草则具有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
香附具有温中理气、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用法和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1剂,水煎服。
剂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剂量为10~15克,儿童每次剂量为5克左右。
治疗时间一般为1~2个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可以适量延长用药时间。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口苦、恶心、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用药后1~2天内自行消失。
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之,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有效药物,具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持续跟踪自己的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0种疏肝理气的中药方
![20种疏肝理气的中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d6f863f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0.png)
20种疏肝理气的中药方疏肝理气是一种中医养生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肝脏和气的运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疏肝理气可以缓解情绪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减轻疲劳等慢性病症状。
具体偏方有:1.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 9克、白芍 12克、生姜 6片、大枣 4枚、人参 6克。
2. 逍遥散:逍遥 60克、白术 30克、茯苓 30克、泽泻 15克、甘草 10克。
3. 青龙汤:黄芩 9克、黄连 9克、半夏 9克、生姜 9片、干姜 6克、大枣 4枚。
4. 柴胡疏肝汤:柴胡 6克、黄芩 6克、半夏 6克、生姜 6片、大枣 4枚、枳实 6克、人参 6克、甘草 3克。
5. 枸杞子炒蛇床子汤:枸杞子 10克、炒蛇床子 10克、茯苓 15克、淮山 15克、山药 15克、丹参 9克。
6. 丹参饮:丹参 60克、当归 30克、黄芩 15克、青皮 10克、甘草 10克。
7.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12克、柴胡 6克、黄芩 6克、生姜 6片、大黄 10克、枳实 6克。
8. 六君子汤加枳壳:六君子 9克、枳壳 6克、白术 9克、茯苓 9克、甘草 3克、大枣 4枚。
9. 三子养肝汤:柴胡 6克、白芍 10克、枳壳 6克、山楂 6克、甘草 3克、半夏 6克。
10. 益气养阴汤:黄精 15克、白术 15克、甘草 10克、山药 30克、麦冬 30克、枸杞子 10克、淮山 15克。
11. 逍遥活血汤:逍遥 15克、红花 10克、桃仁 10克、当归 10克、川芎 10克、丹参 10克、甘草 5克。
12. 保和丸:黄芪 10克、白术 10克、茯苓 10克、川芎 10克、甘草 5克、枳壳 5克、橘红 5克。
13. 玄胡安神丸:玄参 12克、舍赤散 9克、石菖蒲 9克、青皮 12克、柴胡 6克。
14. 柴蟬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6克、炙甘草 3克、生姜 3片、黄芩 6克、龙骨 12克、牡蛎 12克、蟬衣 12克。
15. 清肝润肺汤:柴胡 6克、黄芩 6克、天花粉 10克、茯苓 10克、生地黄 10克、杏仁 6克、玉竹 10克。
疏肝理气案例
![疏肝理气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1a62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c.png)
疏肝理气案例
疏肝理气是中医的一种常用调理方法,可以缓解肝气郁结、气滞、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疏肝理气的案例:
病人,女性,年龄37岁,主要症状为胸闷、脘腹胀痛,经常感到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大。
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经常吃油腻的食物。
舌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治疗方案:
1. 疏肝活血方:柴胡、枳实、柏子仁,每日一剂,水煎服。
2. 调节情绪:建议病人放慢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饮食上建议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情绪稳定。
3. 心理疏导:鼓励病人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压力,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治疗后病人症状明显缓解,胸闷、脘腹胀痛明显减轻,情绪稳定,精神状态好转。
舌苔逐渐变为薄白,脉象平和。
疏肝理气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3380db404a7302768e9939c1.png)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一零九、通治方(10)109.1 加味逍遥散【来源】程爵棠,《浙江中经学院学报》(1)1982年【组成】柴胡6克,制香附15克,广郁金、枳壳、广木香、当归、白芍各9克,白术、茯苓各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疏肝解郁,调理肝脾。
【方解】盖肝为气血调节之枢,主疏泄而喜条达舒畅。
若七情失调,怒惊忧愁,必使肝失条达之性,而导致肝气郁结,久郁不解,必变证蜂起,如清代华岫在《临证指南》按语中说:“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畅,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继而诸郁随作。
诸郁之起必以气郁为先导,气郁者,肝郁也。
肝气一郁,诸郁必相因而起。
”然肝郁之为病,非止一端,故前人有“气郁为百病之源”,“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其治之要,正如清·赵养葵云:“惟其相因,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
”治宜疏肝解郁,或随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
然逍遥散为肝脾同治之方,其疏肝解郁之力不足,故加入制香附、广郁金等味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
故方中君以柴胡、疏肝解郁;臣以制香附、广郁金、炒枳壳、广木香、薄荷解气郁、散血瘀,助君药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以复肝用;佐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充肝体;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脾健以拒肝郁之欺侮,此即道“上工治未病”之旨。
又甘草能协调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解郁、调理肝脾之功。
从而使肝郁得解,肝体得养,脾胃得实,诸病向愈。
【主治】可用于因肝气郁结所致的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咽喉病,目疾和妇科病等诸病。
症见胁痛、胸闷、头晕、体倦、纳呆或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或咽中似有异物梗塞,吞不下,吐不出等症。
【加减】若气郁上焦,加木蝴蝶,苏梗各9克,桔梗3克,白蒺藜9克;气郁中焦,加佛手、婆罗子各9克;气郁下焦,加乌药、小茴香各9克;气逆于上,加沉香3克,苏子、刀豆壳各9克。
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肝胆的偏方
![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肝胆的偏方](https://img.taocdn.com/s3/m/3f102ff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d.png)
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肝胆的偏方中医学认为,肝与胆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负责气血的调畅和代谢的平衡。
肝胆疾病常常导致人体不适,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中药调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肝胆的偏方,供参考。
1. 茵陈蒿调理肝胆茵陈蒿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常被用于调理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不适。
制作方法如下:材料:茵陈蒿10克,红糖适量做法:将茵陈蒿洗净后,煎煮15分钟,取汁液,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
用法:每日饭前服用一次,连续服用一个月。
2. 柴胡泻肝汤调理肝胆柴胡泻肝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以柴胡为主要成分,可调理肝胆气机失调引发的躁郁、不眠等症状。
材料: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各10克,甘草5克,大枣3枚,水适量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煮沸的水中,用小火煎煮30分钟,取汁液。
用法:每日分两次温暖服用,早晚各一次。
3. 桑螵蛸调理肝胆桑螵蛸是一种中草药,常被用于改善肝胆的健康状况。
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材料:桑螵蛸30克,红糖适量做法:将桑螵蛸洗净后,放入煮沸的水中煮熟,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
用法:每日饭后服用一次,连续服用两周。
4. 瓜枣调理肝胆瓜枣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可调理肝胆失调引发的胃纳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
材料:瓜枣15克,蒸饭适量做法:将瓜枣洗净后,放入蒸饭中一起蒸熟。
用法:每日饭后食用适量的瓜枣。
5. 黄连调理肝胆黄连是一味经典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胆、消炎抗病毒等功效。
材料:黄连5克,开水适量做法:将黄连研磨成粉末状,加入开水中搅拌均匀。
用法:每日早、中、晚三次饭前服用黄连水。
以上所介绍的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肝胆的偏方,仅供参考。
在使用这些偏方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避免对某些成分过敏的情况。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长期不见好转,建议尽快咨询中医师或就医。
此外,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保持肝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肝胆的偏方可以通过调理肝胆气机平衡,改善肝胆功能以及相关不适。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6d31ea0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a.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1. 引言1.1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背景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种能够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传统中药方剂。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一种在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不稳、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腹胀、疲乏无力等。
这类病症常常由肝气郁结,导致脾胃失调而引起。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主要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传统中医治疗认为,肝为疏泄之官,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肝气郁结、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脾胃疏松失调,进而出现各种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出现,正是为了针对肝郁脾虚型脾胃病这一病症特点,通过调理肝气、健脾胃,达到平衡调和的效果。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剂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患者和医生的一致好评。
1.2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概述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种应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主要通过调理肝脏和脾胃功能,平衡气血,调和阴阳,达到舒肝健脾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之气,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之气。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发病机理即为肝郁气滞,脾虚失健。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根据中医药理念,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从中草药中选用适宜的药材,配制成具有疏肝健脾作用的中药方剂。
这种方剂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肝脾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还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减少脾胃病症状的发作。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选择和配方组成十分讲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来进行个性化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广泛应用前景。
通过疏肝健脾,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明显的好处。
2. 正文2.1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药理作用1. 调节肝气:中药疏肝健脾方剂中包含的药材可以调节肝脏功能,缓解肝郁,平衡肝气,减少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胃不和的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66e772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e.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摘要】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疏肝、健脾的特点。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情绪不稳、食欲不振、腹胀等。
通过疏肝健脾方剂调理可以改善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肝胆气机,清热健脾,以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应在验证其疗效的基础上,探索其治疗机制,寻求更有效的中药组方,进一步推动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应用。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未来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药、疏肝健脾、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治疗机制、临床应用、疗效评估、作用、意义、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脾胃气机失常、情志不畅引起心火郁结,导致肝郁脾虚的症状。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消化不良、胃脘不适、食欲减退、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表现。
传统中医认为,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发病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作为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常用方剂,具有疏肝、健脾、调和脾胃的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和脾胃的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研究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深化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药物成分和特点,探讨其在调理肝郁脾虚的作用机制。
2. 总结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典型症状表现,探讨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对这些症状的调理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目的的实现,旨在为进一步探讨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同时为未来研究方向指明发展方向。
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逍遥汤,老中医力荐
![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逍遥汤,老中医力荐](https://img.taocdn.com/s3/m/a52a3a2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8.png)
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健脾的逍遥汤,⽼中医⼒荐跟你说个秘密千万不要和别⼈说“ 爱⽣活的⼈都关注了南⽅美⾷特搜 ”☟逍遥汤本汤料由上品柴胡,当归,⽩芍,⽩术,茯苓,⼤枣,薄荷叶,炙⽢草和⽣姜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健脾的作⽤。
【柴胡 5克】味⾟、苦,性微寒。
归肝、胆、肺经。
和解表⾥,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产地,⽢肃岷县,药⽤部位是根,不能⽤茎⼊药。
【⽩芍 5克】归肝脾经,味酸苦,微寒,养⾎调经,敛阴⽌汗,柔肝⽌痛,平抑肝阳。
⽤于⾎虚萎黄,⽉经不调,⾃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当归 5克】当归,味⽢;⾟;苦;性温,归肝;⼼;脾经。
补⾎;活⾎;调经⽌痛;润燥滑肠。
主治:⾎虚诸证;⽉经不调;经闭;痛经。
【⽩术 5克】味苦、⽢,性温。
归脾、胃经。
益脾精,养胃⽓,强脾胃,健脾益⽓,燥湿利⽔,降浊阴,升清阳,⽌汗,安胎。
⽤于脾虚⾷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肿,⾃汗,胎动不安。
【茯苓 10克】味⽢、淡,性平。
归⼼、肺、脾、肾经。
利⽔渗湿,健脾,宁⼼。
⽤于⽔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少,便溏泄泻,⼼神不安,惊悸失眠。
【炙野⽣⽢草 3克】味⽢,性平,归脾、胃、肺经功效:清热解毒(⽣⽤),益⽓补中(蜜炙),祛痰⽌咳,缓急⽌痛,调和诸药。
主治:⽤于脾胃虚弱,倦怠乏⼒,⼼悸⽓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法⽤量:煎服3~10g,调和诸药时⽤量宜少,作为主药时⽤量可稍⼤(10g左右)。
清热解毒宜⽣⽤,补中缓急宜炙⽤。
【去核红枣 24克】性温味⽢。
归脾、胃经。
补中益⽓,养⾎安神。
⽤于脾虚⾷少,乏⼒便溏,产地河北,糖份少,更利健脾⽓。
【⽣姜 15克】⽣姜⾟⽽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呕,除湿消痞,⽌咳祛痰,以降逆⽌呕为长。
【薄荷叶 3克】千岛湖薄荷,薄荷油含量为普通薄荷3倍!味⾟,性凉。
归肺、肝经。
宣散风热。
清头⽬,舒肝郁,透疹。
⽤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喉痹,⼝疮,风疹,⿇疹,胸胁胀闷。
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
![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https://img.taocdn.com/s3/m/786219b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a.png)
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概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低落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不适,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理身体。
本文将介绍一种既能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帮助大家恢复身心健康。
方子配方主要药材1.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
2.白术:可健脾胃、益气养阴。
3.当归:有活血调经、滋养血液的效果。
4.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益精血的作用。
5.川芎: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辅助药材1.柴胡:能疏肝解郁,平抑情绪。
2.丹参: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香附:有行气止痛、调经理气的功效。
配伍原理黄芪、白术为主药,具有补气益脾的作用,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当归、熟地黄为辅助药材,可滋养血液,调节内分泌系统。
川芎、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气滞血瘀等问题。
柴胡、香附能够疏肝解郁,平抑情绪。
方子制备方法1.将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黄放入药材袋中。
2.另取柴胡、丹参、香附放入另一个药材袋中。
3.将两个药材袋分别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4.用文火慢慢煮沸,并保持微沸状态30分钟。
5.关火后,将药汁倒入茶杯中即可饮用。
方子功效1.补气养血:黄芪和白术能够提高体内气血水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2.疏肝解郁:柴胡和香附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舒缓情绪、改善抑郁症状。
3.活血化瘀:川芎和丹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滞血瘀等问题。
4.调节内分泌:当归和熟地黄能够滋养血液,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月经不调等问题。
方子适用人群1.气虚体质:常感到乏力、容易疲劳的人群。
2.肝气郁结:情绪低落、易怒、胁肋胀痛等人群。
3.血虚体质: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人群。
方子注意事项1.孕妇禁用:由于方子中含有一些药材对胎儿有一定影响,孕妇慎用。
2.过敏体质慎用:对方子中的任何药材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3.饮食调理:在服用方子的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方子疗程连续服用方子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天饭前或饭后一小时服用一次。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19fa85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4.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原理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诊断病症,表现为肝气郁结导致脾胃失调,常见症状包括腹胀、纳呆、头晕、腹痛等。
而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就是治疗这类病症的经典方剂之一。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由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数百年的临床验证和总结而得出的。
它的主要成分有黄芩、黄芪、茯苓、木香、制香附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调理肝气等功效。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作用和适应范围吧。
黄芩,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它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排脓的作用,可用于清热解毒,疏肝和胃,这对于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来说非常有效。
黄芪,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于健脾和胃效果显著。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主要功效是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可以治疗脾胃病。
木香和制香附也是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们能够调理肝气,缓解肝郁、健脾和胃、帮助脾胃病康复。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健脾和胃、调理肝气等方式来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常常能够感受到它的显著疗效。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体质。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种有效、绿色、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法,受到了广大中医医生和患者的喜爱和信赖。
在使用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时候,患者也需要遵医嘱合理使用,不可滥用。
因为中药虽然药性温和,但也不可不加分辨地使用。
对于不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用药。
患者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可擅自更换或停止用药。
疏肝解郁的药方养生 疏肝解郁的中医药方
![疏肝解郁的药方养生 疏肝解郁的中医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6a5a38f933d4b14e852468fb.png)
疏肝解郁的药方养生疏肝解郁的中医药方
*导读:我们时常会脸色发黄,心情也郁闷,中医认为是肝火旺盛,需要调整心情,疏肝理气,所以可以选择一些中医药方服用,来缓解肝火,调理自己心情。
那么有哪些疏肝解郁的中医药方呢?小编这就帮大家介绍几款,一起来看看吧!……
疏肝解郁的中医药方
①疏肝解郁汤
配方:香附9克,青皮、柴胡、郁金各6克,丹参12克,川芎4.5克,红泽兰12克,延胡、金铃炭各6克。
有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功效。
主治于肝郁气滞,经行不畅,色淡红,量少,间有血块,胸胁胀满,有时嗳气,舌苔黄,脉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②梅花茶
配方:首先取绿萼梅(最好到正规药房购买)10克,绿茶4克,然后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中医理论认为,绿梅花气清香,味酸涩,性平,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主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疮毒以及精神抑郁等。
梅花与绿茶搭配具有理气疏肝,和胃止痛的功效,常常用于肝胃不和证,证见两胁胀痛,胃脘胀痛,郁闷不舒,食纳减少等。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2ddfec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4.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肝郁脾虚型是中医中常见的脾胃病病机类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脾胃的正常功能。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治疗这种类型脾胃病的常用方剂,能够调理肝郁和益气健脾,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组成常常包括黄芪、白术、茯苓、柴胡、熟地、升麻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疏肝理气和健脾益气的作用,配合合理的药物比例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其中一种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方剂组成和药物作用:
方药组成:
1.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2.白术:有健脾和胃、止泻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
3.茯苓:具有利水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脾胃湿气重的症状,如胸腹胀闷、食欲不振等。
4.柴胡:能够疏肝解郁,平衡气机,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5.熟地:有补血益气的作用,对于脾胃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6.升麻:能够解郁升阳,平衡肝胃功能,缓解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调理肝脾的功能,平衡气机,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需注意,方剂的使用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而定,药物的剂量和配伍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e76121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7.png)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肝郁脾虚症常见于现代社会中的高压工作和生活方式较不规律的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肌肉萎缩、容易疲劳等。
中药治疗肝郁脾虚症,主要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主要方向。
疏肝解郁,是指调节肝气疏郁,降低情绪紧张的病因;健脾益气,则是指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气血生成、输布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中药的治疗过程中,以滋养中气、调节情绪、改善脾胃为主,同时也要对肝管液进行适当调节。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使用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方剂的具体组成如下:当归 10g熟地黄 10g白术 10g茯苓 10g山楂 10g枸杞子 10g红枣 5枚生姜 3片陈皮 5g以上药物的主治作用如下:当归当归味甘、性温,能补血养血、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气血虚弱、经血不调、脾虚便溏等。
熟地黄熟地黄味甘、苦,性温,能滋阴补肾,益气生津,调节心脏和肝脏功能。
常用于肝肾不足、脾肺阴虚等症。
白术白术味甘、性温,能健脾益胃、降逆止泻。
常用于治疗脾虚便溏、中虚腹痛等症。
茯苓茯苓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心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水肿、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山楂山楂味酸、性温,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强消化能力。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枸杞子枸杞子味甘、性平,能明目、滋阴、平肝、降脂等。
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视力减退等。
红枣红枣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脾虚食欲不振等症。
生姜生姜味辛、性温,能化痰,宣肺、发汗解表等。
常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等症。
陈皮陈皮味苦、性温,能理气、降逆、行痰等。
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等症。
以上药品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郁脾虚类型疾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能够同时改善临床症状,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作用。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中医治疗肝郁化火的医案
![中医治疗肝郁化火的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010e0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f.png)
中医治疗肝郁化火的医案中医治疗肝郁化火的医案近些年来,不少人因过度压力、情绪波动等原因出现肝郁化火的情况。
这个病症对患者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治疗,将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些中医治疗肝郁化火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泻肝汤桂枝泻肝汤是中医经典配方之一,对于治疗肝郁有着良好的效果。
这个配方是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附子、泽泻、茯苓等多种药材组成,药材之间的配合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疏肝解郁、降火解毒,对改善患者情绪、消除身体不适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2. 疏肝理气汤疏肝理气汤同样是经典中药配方之一,在中医诊疗中广泛使用。
这个配方由柴胡、枳实、丹皮、白芍、生姜、大枣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化痰等作用,对于肝郁化火的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
3. 青龙汤青龙汤是重要的清热解毒方,对于治疗肝郁化火有着很好的效果。
这个方剂由黄芩、黄连、黄柏、茯苓、甘草、生姜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降火去热等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4. 海螵蛸丸海螵蛸丸是由墨旱螵蛸炮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对治疗肝郁化火有着显著的效果。
这个制剂具有舒肝解郁、清热解毒、补肝养血、缓解疼痛等功效,对于常见的抑郁、失眠、头痛、口苦、口干等症状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肝郁化火的医案介绍。
当然,中医治疗疾病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应尽量寻找有经验、有实力的中医师。
除了中药治疗之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节,从全方位、多角度来维护身体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对于广大读者及有需要的患者有所帮助。
疏肝益阳的药方
![疏肝益阳的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f5ff062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1.png)
疏肝益阳的药方
以下是一种疏肝益阳的药方:
主方:
1. 枸杞子(10-15克)
2. 当归(10克)
3. 白芍(10克)
4. 桃仁(10克)
5. 生熟地黄各5克
6. 陈皮(5克)
7. 泽泻(5克)
8. 青皮(5克)
9. 炙甘草(3克)
辅方:
1. 茯苓(10克)
2. 白术(10克)
3. 烧酒(适量)
泡制方法:
1. 将主方药材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中煎煮30-40分钟,取药汁。
2. 辅方药材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中煎煮30分钟,取药汁。
3. 将辅方药汁加入主方药汁中,再次煎煮10分钟。
4. 最后加入烧酒调匀,即可饮用。
服用方法: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连续用药7-10天。
此药方可以疏肝解郁,益气养血,具有调节肝气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头晕目眩、胸胁痛等症状。
然而我们还是建议你在使用药方前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可能不同,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疏肝方
一、四逆散
【来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肝脾气郁证。
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方解】柴胡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
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舒畅气机之效。
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临证发挥】临证中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临床常用治疗肝胃不和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即由本方化裁而来。
临证中加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疼痛严重时加延胡索、香附、乌药、川楝子等行气活血止痛。
因四逆散中有芍药、甘草,芍药味酸,甘草味甘,酸甘相合既可化阴又可止痛,此即仲景之芍药甘草汤,对缓解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胆囊炎患者,用此方加金钱草、川楝子、乌药、丹参、香附等,可利胆行气、活血止痛。
胆囊结石者加鸡内金、广金钱草、海金沙、川楝子、郁金、延胡索等利胆排石。
二、柴胡疏肝散
【来源】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
【组成】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适,喜太息,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方解】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临证发挥】临证见有肝胃不和之胃痛,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效果尤佳。
另外,对肝气郁滞之胸痹、胁痛,运用柴胡疏肝散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效果显著;对妇人之乳腺增生、月经前期乳房胀痛之症,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遥丸加减,功效倍增。
三、逍遥散
【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证。
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生化有源。
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
生姜煨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
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散肝热。
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
本方加牡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
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
以牡丹皮能入肝胆血分,以清泻其火邪;山栀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
【临证发挥】逍遥散及丹栀逍遥散不仅适用于妇人,男子如果遇到肝郁血虚之证,亦可运用。
另外,采用逍遥散及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肝郁化火之不寐及乳腺增生、甲亢、月经不调等疾病效果显著。
四、一贯煎
【来源】清代魏玉璜《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症见胸脘胁痛,泛吐酸水,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并治疝气瘕聚。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肝郁者。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肝木条达之性,该药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
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达,胸脘胁痛等症得以解除。
【临证发挥】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理气作用,均可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
不同的是,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所致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症。
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的胁痛,并见吞酸吐苦等。
在临证中对于乙肝之肝肾阴虚胁下隐痛,遇劳即发者,多采用逍遥散加味;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者,宜采用一贯煎加味。
五、杞菊地黄丸
【来源】清代董西园《医级宝鉴》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白菊花
【功效】滋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亏证。
症见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现代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阴虚者。
【方解】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
阴;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
诸药合用,具有补益肝肾之阴、清肝明目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