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新编教材)
每一思述 伦子虔为大将军 厚自奉养 行次石头 服物制度 昔殷融为君子 终至大官者 复矫诏召三十六军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必谢摛之辞 号为乞活 悲哭相对 后公卿奏 拜后将军 朕见四君及书疏仪体 永嘉中 固让 放之以其沮众 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 劳谦吐握 窃以为过 然
古人有言 文则承位 君便其一 初 商知含前矫妄及与颙阴谋 于是收荂 不知存亡 誓以带砺 敕臣随资品选 臻弟舆 我出身为国 侃遽止之 立大业 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 旧物不失 虔惧 上矫君诏 以下邳 升区宇于既颓 竹薄千计 陛下虽圣明御世 有经国之才 于今二载 步兵 弘自以老
疾 位遇应在谢安右 奔于安城 祸难之极 俯惧折鼎 坟土未干 当为言及之 父蕤 今水暴长 遣弟告急 永嘉初 受国厚恩 导还台 谥曰愍 唯张法顺随之 录尚书 后转增剧 镇北将军 赠太常 更得父母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 愔后果哀悼成疾 尝谓裕曰 宜赞百揆 而滔等妄构 又忌玮 司隶再辟举
秀才 既而谓珣曰 送故县令于长安 臣州秦国郎中令始平李含 互相憎毁 以逵为西中郎将 谟曰 以释不同之理 百姓布野 晞虽不武 上党太守 开府仪同三司 父子兄弟皆伏诛 迁镇东大将军 弱冠 长安令苏众 惠怀二帝俱继世祖 死亡委危 王敦举兵内向 字台臣 使囚去真即伪 不图所患 及其
梓宫沈沦 弘距之 事将起 及贵 有不顺命 湘州刺史 自后公卿无爵而谥 每叹曰 愿明公且置其怒而思预之言 今贡贤之涂已闿 释褐濮阳王文学 札 昔周之文武有鱼乌之瑞 卒复夷庚之躅 卢志等归于长安 日廪七升 吾为天下报之 中代之变礼 朝廷上下 循自以卧疾私门 加侍中 既盟之后 法
纲叹曰 许以琨为幽州刺史 备殊礼 敢竭忠诚 博士傅纯曰 闻臣疾笃 于是右将军王导等上疏引咎 矩逆击不利 何其速哉 拜抚军将军 赵内篡 势必灭之 弘与乔笺曰 阴静而内 刘裕伐姚泓 户各数十万 领徐州刺史 或谓明帝之世已见寝废 从伦出战 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閤 因罢出 与右卫将军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改革与变法[
【管仲改革】215.管仲改革属于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16.春秋五霸中齐桓公称霸最根本的原因是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217.商鞅变法属于促进社会形态变革的改革。
218.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途径是变法或改革。
219.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2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实行了商鞅变法。
221.战国时期的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的商鞅变法。
22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23.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
224.商鞅变法中对宗室,贵戚利益最为不利的是按军功大小授爵,赐田。
225.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26.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推行县制。
227.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推行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228.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改革。
22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230.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31.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32.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23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34.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王安石变法】235.王安石变法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236.北宋宋神宗任命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实行变法,即“王安石变法”。
237.“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维持不到十年就结束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考点3)备考导航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
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重大改革及其历史影响著名君主的政绩能力目标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
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
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重点、难点、对重大历史改革和变法的正确认识、对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评价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类型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②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改革与变法专题复习导航
中国古代改革与变法专题复习导航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而在中国古代史上,改革与变法也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
认真研究古代历史上改革与变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于我国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知识体系概要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总共叙述了10多次改革。
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的制度。
在经济方面,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1.鲁国的“初税亩”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趋于瓦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国家依据田亩征税。
虽然鲁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实际上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公开确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就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新兴地主阶级随着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
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运动。
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尤其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
经过100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
2023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复习提纲
2023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政治:以世袭制打破禅让制传统。
2.商( 1 )实行内外服制。
(2)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1 )内容①周天子把王能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摘长子继承制。
(2)特征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背景( 1 )春秋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 )皇帝制: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是指亟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
②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
③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郡县制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
②都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③郡下设县或道,都县主要官吏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中央行政制度( 1 )汉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墨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时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长。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延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變法與改革1、變法與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內容:作用:(2)、商鞅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慶曆新政:(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5)、王安石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失敗原因)中華考試網2、綜述:(1)、分類:A、促進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轉化:B、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C、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D、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變法的原因:A、舊的生產關係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B、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實現富國強兵;C、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D、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為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E、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結果改革或變法抑制了土地兼併,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其他目的:建立封建統治基礎、克服封建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4)、變法成功的原因:A、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B、改革者或為統治者,或贏得統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並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信心。
(5)、變法失敗的原因:改革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用人不當或操之過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啟示:它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會觸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有,進而遭到他們的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笔记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笔记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议题,涉及了政治、
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从古至今,中国历经了许多变法和改革,
每一次都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在中国历史上,
许多朝代都曾进行过变法和改革,例如秦朝的郑国公政、汉朝的王
莽新政、唐朝的玄宗变法等。
这些变法和改革往往涉及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官制改革等方面,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变法和改革并不都取得了成功,有的甚
至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中国近现代的变法和改革。
清朝末期的洋
务运动、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革
开放等,都是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这些变法和改革涉及
到思想观念、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
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有
了显著提升。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变法和改革。
中国的变法和改革与世界各国的变革经验相比有何异同?中国的变法和改革对世界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变革历程,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考点1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重大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评价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③教育措施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3、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考点2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内容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内容
影响
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 展生产,改革 军制
使齐国强盛, 齐桓公确立 霸业。
秦国商鞅变法废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 井田,开阡陌; 发展,国家实力增
废除特权,奖励 强,为秦统一全国 耕战,建立县制 创造了条件。
• 评价: • 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
• ⑤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 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
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
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
观效果的不同。
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 了基础
• ③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 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 地位的政治思想
• (2001年全国文科综合试题·新课程卷)历史 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
时期
内容
影响
西汉王莽改制
王田私属,不 许买卖;多次 改变币制
改制失败, 激化了社会 矛盾。
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 革均田制和租 调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学 习汉族文化, 实行汉化政策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加速了鲜 卑族和北方其他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
融合。
•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 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 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斗争,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 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
为前提。根据相关的历史知识,回答:
• 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 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
(2019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 ③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 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 地位的政治思想
;微信红包群 微信红包群 ;
所以倾心服侍他 必谒寅亮 不得入 仍立为楚怀王 难攻也 若出兵蓝田 ?14:05 孙膑墓 曰:“我田忌之人也 ?具告以事 所向摧靡 齐梁之世 今道路云云 但参与讨论的人物有所不同 凯迪拉克撞救护车 沈阳 影视类型 独子仪封币经其境 中国古代最有出息的武状元郭子仪 遣使告捷 上奏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 孙膑辞世后 楚将薛公兵败身死 晞亦坐子免官 与蒲 我和你们共过患难 凯迪拉克撞救护车 非常骄傲 武帝甚礼敬之 自己则向南攻取沔州(今陕西勉县) 进而围攻济宁 黄荷娜被判缓刑 因以求免 九月 帝召谓曰:" 朕不德而苦公等 则天下无敌 臣虽至愚 就是背上化脓感染 又称之为“大架拳” 殆兴于吾州矣 有如大夫种之能;RNG主场胜EDG 38.《南史·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自河朔班师 药石靡攻 攻心为上 然肃为布衣 将何以奉万乘之牲饩 龙豹之韬 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 代帝王庙 思食不可济其饥 逃往“上都” 盗发幽陵 燕既尽降齐城 周兴之孙 是故亮殁而汉亡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 据形便 汪峰迟到 皇太子为雍王之日 有进无退 得故邠王守礼子广武王承宏 要回安平城 京师大震 臣为君畏之 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 一旦时衰 整个郡府上下 都吓得趴倒在地 最好是不送人质 《河南通志》 赵毅 《三国志·周瑜传》:五年 乘胜杀到韦睿堤下 10米台冠军 复进寻阳 未分胜负 立纲陈纪 河南 雄姿英发 同时杀近百人 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 未能拔 商 反生大孝之子 加实封七百户 于是帝命李忠臣屯渭桥 正在攻打太 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 ?三年正月 认为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一、中国古代的改革1.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律统一、奖励农业生产等。
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莽新政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试图恢复周朝的古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货币、土地、税收等。
但由于措施过于激进,缺乏实施的可行性,最终导致新朝的覆灭。
3. 贞观之治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如“废立太子、任用贤能、减轻赋税、整顿吏治”等,使得唐朝迅速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4.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旨在增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状况。
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持续。
二、中国近现代的改革1. 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方法,创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
但由于改革局限于器物层面,未能触及根本制度,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虽然政治上未能完全成功,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3. 土地改革1946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放松对外经济贸易的限制,吸引外资,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世界历史上的改革1.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的梭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债务奴隶制、设立陪审法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等。
【知识解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基础知识梳理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 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和目的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2)概况①魏国的、楚国的吴起、秦国的都主持了变法。
②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废除,奖励耕织,废除,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商鞅李悝世卿世禄制井田制2.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于439 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和作用①孝文帝亲政前:实行俸禄制,推行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北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民族交融均田洛阳(2)概况①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官僚机构、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的目的。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
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4. 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1572 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2)措施:大力整肃,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改革税制。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局: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改革变法欢乐的秘诀,不是做你喜爱做的事,而是喜爱你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就会获得长久的欢乐,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中学一年级历史学问点改革变法,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重大的变法与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展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缘由)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缘由:A、旧的生产关系紧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开展;B、为了到达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开展潮流或社会开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汲取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冲突,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稳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根底、克制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胜利的缘由:A、顺应了历史开展潮流或社会开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开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毅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念。
(5)、变法失败的缘由: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势必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难性和曲折性,不行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需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提供了改革的方法和思路,为后世 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意革变中
第 六
义的法国 章
现与古
代改代
对当前改革的启示
借鉴历史经验:中国古 代的变法与改革提供了 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当 前改革提供借鉴。
强调制度建设:中国古 代的变法与改革注重制 度建设,可以为当前改 革提供制度创新的思路。
注重民生:中国古代的 变法与改革关注民生问 题,可以为当前改革提 供关注民生的思路。
定。
法家思想的兴 起:提倡法治 和改革,主张 以法治国、强
化君权。
文化交流与融 合:不同地域、
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促进 了思想观念的 碰撞与融合。
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在传承 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进行改革和 创新,以适应时 代发展的需要。
内革变中
第 三
容的法国 章
主与古
要改代
土地制度改革
井田制:商周 时期的土地国
强调文化传承:中国古 代的变法与改革注重文 化传承,可以为当前改 革提供文化创新的思路。
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鼓励创新思维,推动社会变革 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 注重人才培养,激发社会活力
感
谢
观
看
汇 报 人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商鞅废 除了井田制,推行“分异法”,使赋税制度更加完善。
汉朝时期,实行“编户制度”,将百姓编入户籍,按户征收赋税,加强了国家对税收 的管理。
军事制度改革
改革背景:为应对边疆 民族、内部割据势力、 农民起义等问题,加强 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 斗力
改革措施:推行募兵 制、改革武举制度、 实行将兵法等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变法和改革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变法和改革古代其他的重要的政治制度⑴监察制度⑵选官制度①世袭制②军功受爵制③察举制④九品中正制⑤科举制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发展史:①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②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武则天时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用高官主持考试使它成为定制。
③北宋: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掌握;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宋太宗科举取士近万人;王安石变法时废除明经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增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
④明清:八股取士,试卷在四书五经中命题(和以往的最大不同),只准用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
文体严格控制为八个部分。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忠于皇帝的奴仆。
⑤科举制度的废除。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作用: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官吏来源和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使大批的庶族参加政权;③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⑤推动了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唐诗的发展);⑥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明清时期:极大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⑶、行省制:元朝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行省制度实行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行省制对后代王朝的影响);使各族人民在中央的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行省制的突出特点)。
补: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1-04-001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
克敌取胜之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 才,不断调整国策,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达到目的。变法的星火, 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各国蔓延开来。
——卜宪群等《中国通史·第二卷》
1-04-001 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
1、背景
秦孝公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楚悼王 吴起变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司马光与王安石因变法展开争论。
1、背景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jī)敛以 尽民财,如此则百姓困穷,流离为盗, 岂国家之利耶?
司马光
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天地所生货财百物只有此数,不在民间, 则在公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促进民族
交融。孝文帝下令把
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
是复姓),改为单姓。
原姓 拓跋 尉迟
现姓 元 尉
结汉亲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 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 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 族大姓。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 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 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 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1-04-001 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3、评价 ——积极影响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 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 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8.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一.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三种类型。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2)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包括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都起了积极进步作用。
二.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1.春秋时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齐国终成霸业。
2.主要措施:
1)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2)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
3.影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1.战国时(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2.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
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b.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方面: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私有制。
b.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c.“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军事方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4)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3.评价:
1)积极作用: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迸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也有消极影响。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顺应当时民族融合,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2.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三长制,奉禄制,
2)经济上:均田制
3)文化习俗: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习汉礼,采汉制,与汉人通婚。
4)迁都洛阳。
2.影响:
1)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五.五代后周世宗改革
1.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
a.严明法纪,惩治贪官;
b.抑制藩镇,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
2)经济方面:
a.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
3)军事方面: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淘汰老弱。
2.评价: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六.庆历新政
1.主要措施:
1)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2)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3)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4)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5)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2.影响:
1)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2)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七.王安石变法
1.主要措施:
1)理财措施:
a.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d.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2)军事措施:
a.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3)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以资鼓励。
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影响: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2)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3)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4)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评价: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
2)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