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原子结构、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上运动时电子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电子
处于某种“定态”(stationary state)。其中最低的定 态称为基态(ground state)。其余能量较高的定态 称为激发态(excited state)。电子在不同定态下运 动时其能量不同,处于某一定态下的电子的能量具
有确定值。
En
Z2 n2
第六章 原子结构、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基本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量子化和统计性; 2. 了解氢原子的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及其角度部分的
图形表示;
3. 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 掌握周期表与电子组态的关系。 5. 熟悉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6. 掌握现代价键理论及氢键; 7. 熟悉各种化学键的实质;
(三)、Schrodinger方程和波函数
2
x 2
2
y 2
2
z 2
8 2m
h2 (E
V )
0
Schrodinger方程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对于氢原子来说,
(x,y,z)是电子在空间的坐标, E是氢原子的总能量,V是
核对电子的吸引能,m是电子的质量, 2
x 2
、 2
y 2
和 2
z 2
分别
是ψ对x、y和z的二阶偏导数,ψ是描述氢原子核外运动状 态的数学函数,称为波函数。
基态氢原子1s电子云的界面图
四、原子轨道的图形
可以将波函数写成下列一般形式:
ψn,l,m(r,θ,φ) = R n,l(r)·Yl ,m(θ,φ)
R n,l(r)函数又称为波函数的径向部分或径向 波函数,它是离核距离r的函数,只与n和l两个量 子数有关。
Yl ,m(θ,φ)函数又称为波函数的角度部分或角
h
E
E2
E1
2.18
1018
Z
2
(
1 n12
1 n22
)(J)
式中:v为光的频率;h为Planck常量(h=6.63×10-34J·s)
二、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05年,A. Einstein提出了光子学说,认为光不仅有 波动性,而且有粒子性,称为波粒二象性。受光的波粒 二象性的启发,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de Broglie提出了电 子等实物粒子与光一样也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对于质 量为m,速率为υ的微粒,动量为p ,其波长λ为
2.18 1018 (J)
式中:En为电子的能量;Z为核电荷数;n为量子数, 它可以取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2)、 只有当电子从某一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 时,才会有能量的吸收或放出 。当电子从能量较高 的定态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时,就会放出能量, 放出的这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发射出来 的光的频率取决于跃迁前后两种定态的能量差。
3. 1911年, 英国科学家E. Rutherford根据实验提出 了“行星系式”原子模型:原子核好比是太阳,电子 好比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电子绕核高速运动。
4.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N. Bohr 提出了“定态 原子模型”,后人称其为Bohr理论。其要点如下:
(1)、 在原子中,绕核运动的电子只能在某些 符合一定量子化条件的圆形轨道上运动,在这些轨
度波函数,它是方位角θ和φ的函数,只与l和m两 个量子数有关。
(一)、氢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氢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又称为Y 函数图。
(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五、四个量子数
(一)、主量子数
主量子数(principal quantum number)以n来表示, 可取任意非零正整数,即n=1、2、3、……。主量 子数n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建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离 核的远近,是决定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一般认 为n值越大,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距核越远,能 量越高。对于单电子原子或离子来说,n是决定电子 能量的唯一因素,n值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
(二)、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W. Heisenberg)认为,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
状态时,无法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 从 而得出了测不准关系
xpx
h 4
式中Δx为微观粒子x方向位置坐标的测不准量(误差), Δpx为x方向动量的测不准量,h 为Planck常数。该关系式 说明对粒子位置的测定精确度越高(即Δx越小),其动 量测定的精确度就越差(Δp越大),反之亦然,但二者 之积不小于常量h/4π。由此说明电子衍射图谱是大量电 子行为的统计结果。
波函数是直角坐标(x,y,z)或球极坐标
(r,θ,)的函数,是Schrodinger方程合理 解。ψ(x,y,z)[或ψ(r,θ,)]本身物理意义
不明确,但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却有明
确的物理意义,即|ψ|2表示在空间某处 (x,y,z)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即在该点周 围微单位体积中电子出现的概率。
三、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 (一)、波函数 波函数是 Schrödinger 方程的解。对于单电子 原子或离子,可以精确求解。如He+、Li2+离子等。 解出的波函数 ψn,l,m(r,θ,φ) 借用 Bohr 理论中 “原子轨道”的概念, 也称为原子轨道。但二者的 涵义截然不同。
h
mv
1927年物理学家戴维逊(Davisson)和革末(Germer)用 电子束代替光束通过金属单晶光栅进行的电子衍射 实验证明了德布罗意的假设。继而质子和中子等微 观粒子的波动性也进一步被证实。
电子波是概率波(probability wave)。电子波的物理意义与 经典的机械波及电磁波均不同。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振 动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是电磁场的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而电子波并无类似直接的物理意义,只反映电子在空间 各区域出现的概率大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电子云
前已述及,∣ψ∣2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 某点(r,θ,φ)出现的概率密度,为了形象 地表示基态氢原子核外空间各处电子出现的
概率密度大小的分布情况,将空间各处的
∣ψ∣2值的大小用疏密程度不同的小黑点表 示出来。这种在单位体积内黑点数与∣ψ∣2 成正比的图形称为电子云(electron cloud)。
第一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 原子结构认识史的发展概况 1. 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J. Dalton用化学分析法研 究物质的组成,提出了著名的原子学说。但是, J. Dalton 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2. 1904年,英国科学家J. J. Thomson提出了原子 “枣糕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其中镶嵌着许多带负电的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