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合集下载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理解明清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丰富多彩的明清文化艺术形态。

二、教学重难点
1.明清文化时代特点;
2.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课内容和学习目标;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明清时期的印象。

2. 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20分钟)
•分析明清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讲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明清文化的艺术形态(30分钟)
•介绍明清文化的戏曲、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品味艺术作品,理解其内涵。

4. 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0分钟)
•对比明清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提出思考:明清文化是否对中国文化有积极影响?
5. 总结(5分钟)
•整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法;
•小组讨论法;
•欣赏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让学生重视并注意课前预备工作;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明清文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节课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两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两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两篇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两篇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运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2.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原因和背景,分析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文化特点: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3. 分析原因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4. 讲解科技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进展。

5. 讲解文学艺术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小说、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点。

6.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莎士比亚、汤显祖等。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过程与方法:讨论: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讨论: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特点。

北京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物,不仅表现为气势宏伟的三大殿和风格绮丽的角楼等,还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课前准备:图片《北京明代皇极门》、《北京天坛》、《北京八达岭长城》、《嘉峪关长城》。

地图《秦长城》、《明长城》表格《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由秦始皇、匈奴、孟姜女几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生答:长城。

(二)讲授部分: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1.北京城展示图片《北京明代皇极门》、《北京天坛》等。

讨论: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几位代表发言。

答案要点:A、城市布局严整。

北京城有三重,最里面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

宫城外面是皇城,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的太社稷。

左庙右土的形式是中国都城建筑的传统形式之一。

皇城外面是京城,中央官署分列于皇城南边两侧。

B、北京城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的街道和建筑,左右对称。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历史教案_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历史教案_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历史教案_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历史教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典小说创作到明清时代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艺术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得出他们的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他们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教学难点:培养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欲望。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四部电视剧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这四部影视剧并不陌生,20实际80年代以来,古典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引来国人的追捧,称为经典的剧作。

仅20多年后,2008年又掀起四大名著的翻拍热潮,为什么古典名著长盛不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清文化殿堂,一起品味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璀璨多彩,体会它们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一).阅读教材,第一标题“古典小说的高峰”完成学案。

1、特点:————的成熟阶段。

2、内容:反映当时的——,表达人民——、——的意愿。

3、代表作:(1)《三国演义》:作者——,是最早的——————(2)《水浒传》:作者——,是第一部——————。

(3)《西游记》:作者——,是充满———————。

(4)《红楼梦》:作者——,具有高度的——和——,是我国——的高峰。

(二).阅读教材,第二标题“戏剧的繁荣”完成学案。

1、汤显祖:代表作————。

2、京剧:——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和——为基础。

(三).阅读教材,第三标题“书画的成就”完成学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新部编本03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新部编本03
2、提醒学生预习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学生阅读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
1、紫禁城是个什么样的建筑?
2、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112-11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根据11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
1、雄伟的紫禁城
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2、明长城
指导学生在11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三)巩固小结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重点
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美中不足”的时代特点
2、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
3、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
教师心语:认识明朝科技成就既虽仍位居世界前列,但只是总结传统的古典科技,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今天的学生既应该自尊自信,也应该反对固步自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认识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明清时期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1)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如何理解明清时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学生分析明清时期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介绍明清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学生分析这些人物和作品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选择一位明清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或作品,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1. 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认识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学案(精选4篇)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学案(精选4篇)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学案(精选4篇)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学案(精选4篇)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学案篇1课题: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学案一.明确目标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认识:明朝时,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学习重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建筑特点学习难点明朝科技发展的条件二.前置自学1. 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朝代不断整修,但大规模的修建则是在。

明长城东起,西至蜿蜒多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由于明朝的提高,的繁荣,促进了的发展。

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巨匠和巨著。

其中,卓越的医药学家编写的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写的,反映了明代我国的生产面貌。

还强调相协调,相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 ”。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最后阅读材料)三.交流展示四.合作探究明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些什么?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和北京故宫,修建于():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外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术b.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c.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3.关于《天工开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b.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c.介绍了许多西方的科学知识4.“万里长城第一关”中的第一关是指( ): a .山海关 b.嘉峪关c.居庸关d.函谷关[来源:]5.秦长城和明长城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为了防范北方民族南侵②都有一万多里③都东起辽东地区④都西到甘肃境内a. ①②③④ b.① c.①② d.①③④6.明朝的北京城的紫禁城是指(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7.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的正确说法是( ) :[来源:第一范文网]a.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b.东起辽东半岛。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共4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2. 组织学生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3.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北京紫禁城# 明长城科学巨匠和著作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1、北京紫禁城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是古代# 的杰作。

由# 、# 、# 三个部分组成。

2、明长城自# 开始修建,秦长城西起# 东到# 。

目的是:明长城东起# 西到# 。

蜿蜒六千多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得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著作作者朝代评# 价《本草纲目》宋应星“ 农业百科全书”地理学著作【合作探究】想想看李时珍又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的?【当堂检测】1、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c、《缀术》和《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2、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名称,下列称谓不正确的是()a、涿郡#b、燕京#c、临安#d、大都3、在目前预防和治疗甲型hini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有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是(# )a、《本早纲目》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d、《齐民要术》篇2: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学案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学案学习目标1.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选取对本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中≈华≈资*源%库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情景导入】导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_,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李时珍:《______》,是______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______》,总结了______和_______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

被称为“_________”。

3、徐光启:《_______》,农业百科全书。

【合作探究】、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2、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3、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北京城2、世界奇迹之一——长城二、科学巨匠和古典科技巨著、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3、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6)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6)
1、到过北京学生谈谈故宫和天坛的布局及相关的故事,这种布局体现了什么,分析建筑的时代特点。
2、看图片及视频了解明 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的相关知识。说出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谈谈长城的作用及你对它的看法。
本课头绪较多,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好重点问题。即:时代特点,例如:1、 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 建筑设计思想。
教学
反思
研习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
2、紫禁城
3、明长城
1、明清时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2、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其布局有什么含义?
3、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什么?
教师讲授
1、展示北京故宫的相关图片,补充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北京故宫。
2、出示天坛的相关图片,补充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天坛。
3、播放长城的视频,讲述相关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的相关知识。与秦朝长城相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科技巨著
1、《本草纲目》
2、《天工开物》
3、《农政全书》
明代三大奇书是什么?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谁?其影响地位如何?
列表总结明代三大奇书,介绍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的成书过程,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
3、感受和学习科学家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4、强 调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重点
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
包括建 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类型课
问题引领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 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分析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清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点。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包括科举考试的流程、内容以及它对士人阶层的影响。同时,我会介绍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演变,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及其对明清文化的影响。
此外,我还会重点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通过分析《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以及介绍郑和下西洋、徐霞客游记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同时,我会提到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如农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设定一系列问题,如“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科举制度对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分析评价: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康熙乾隆盛世等,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4.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成就及其时代特点。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对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此外,我会强调明清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7.反思总结,提升素养: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了解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如建筑、绘画、戏曲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特点。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文化、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如建筑、绘画、戏曲等。

2. 教学难点:(1)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明清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课堂讲解:(1)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介绍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如建筑、绘画、戏曲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明清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2)以实例阐述明清时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特点。

5.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提出问题]1.你认为诗歌、文学、小说可以称作文化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作文化?2.明清时期,又有哪些文化?3.本节课题目是: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你认为特点鲜明指的是什么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可以;习俗、艺术……戏剧、书画、科技著作…………设计意图: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意见统一的定义,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更是困难。

有鉴于此,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提出前两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回答。

设计的第三个问题,估计很少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对明清文化特点的理解。

整体构思:将课文内容重构为建筑篇和科学技术篇。

在建筑篇中通过认识、解读、品读长城与故宫,在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感知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在科学技术篇中通过识其人、品其书、感其时,感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感慨封建社会埋没了多少的才子巨匠。

建筑篇(一)长城[提出问题]看图,请用词语描述长城景色的特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夕阳下的长城:丹霞似锦;彩云满天;神奇飘渺.....夜景中的长城:灯火辉煌......春夏秋冬的长城:(1)春:万物复苏;(2)夏:青翠欲滴;(3)秋:层林尽染;(4)冬:银装素裹.....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长城之美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读长城展示材料:材料一:汉人晁错所云: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

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 罢之,则胡复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过程与方法:
讨论: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讨论: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特点。

北京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物,不仅表现为气势宏伟的三大殿和风格绮丽的角楼等,还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课前准备:
图片《北京明代皇极门》、《北京天坛》、《北京八达岭长城》、
《嘉峪关长城》。

地图《秦长城》、《明长城》
表格《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部分:
由秦始皇、匈奴、孟姜女几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生答:长城。

宇航员到达月球上,只能看见地球上的哪两个生答:长城
建筑物?和金字塔。

(二)讲授部分: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
1.北京城
展示图片《北京明代皇极门》、《北京天坛》等。

讨论: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学生分组讨
论,选几位
代表发言。

答案要点:
城市布局严整。

北京城有三重,最里面
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

宫城
外面是皇城,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
的太社稷。

左庙右土的形式是中国都城建筑
的传统形式之一。

皇城外面是京城,中央官
署分列于皇城南边两侧。

B、北京城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的街
道和建筑,左右对称。

这种相对称的建筑形式
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北京城建筑特色之二,
就是突出皇权之上的原则。

宫城是皇帝生活和
处理政事的地方。

宫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
房间九千多间,分布在皇极殿(太和殿)为中
心的六大殿周围,形成巨大的皇宫建筑群。

皇极
殿是皇帝召见文武百官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其雄
伟的造型,凝重的气势,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沉
重的压抑。

皇城正门承天门(天安门)前石狮、
巨石雕刻、华表等,显示着皇权的神圣。

2、明长城
展示图片《北京八达岭长城》。

你们去过长城吗?站在长城上你将会有什么样学生自由
的感受?提到长城,你会想到什么?发言。

秦长城东起哪里,西到哪里?生答:东起辽东
展示《秦长城》图。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哪里,西至哪里?生答:东起鸭绿江,
展示《明长城》图。

西至嘉峪关.
比较一下: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 ? 学生自由发言 . 答案要点
A、明长城东部重要地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而秦长城为土筑。

B、明长城在一些重要关隘都修筑了坚固,
实用的关楼。

展示图片《甘肃嘉峪关长城》和《山海关》.
科学巨匠和巨著:
动手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的简表. 学生分组讨论,
(包括作者、著作、类别、影响) 选代表上台板书.
讨论: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选
几个代表回答.
答案要点:
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
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
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
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宋应星:对只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等。

徐光启: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
终于使利玛窦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

(三)课后作业:
调查报告:你家乡现今是否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对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护工作满意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