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新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历史必修1训练:单元检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解析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财产、权力、土地等如何分配的问题,不能反映题干信息,故A 项错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称作分封制,材料中“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符合分封制,故B 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禅让制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与材料意思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6·绵阳质检)《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是对西周的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可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破坏,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C 项错误;诸侯争霸并不是都由分封制导致,故D项错误。
3.(2016·南昌高三模拟)《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结盟国
D.联姻国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前提是同姓,即同血缘,体现的是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
4.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
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答案 B
解析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
5.(2016·武汉调研)“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 C
解析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6.(2017·武汉调研)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①分封遗风②宗法观念③皇权思想④世袭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体现了分封遗风,故①正确;“刘姓子弟为王”体现了宗法观念,故②正确;“自为枝辅,以卫王室”体现了皇权思想,故③正确;“允许后代继承封号”体现了世袭制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7.(2016·郑州质检)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
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
解析宋代宰相权力受到削弱,但不是徒有虚名,故A项错误;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而非职权明确,故B项错误;削弱相权,并非针对军政,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故D项正确。
8.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中外朝制度
B.魏晋九品中正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中“宰相”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魏晋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9.(2016·佛山、揭阳高三联考)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答案 C
解析废除丞相后,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内阁”由此出现,目的是要“利于政局稳定”,不能因张居正而否定内阁的作用,故A项错误;“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是中央政府内部矛盾,而非“造成了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由“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彼此攻讦不断”,可知当时权力运作比较混乱,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阁部争权,而非内阁威胁“皇权”,故D项错误。
10.(2017·德州高三模拟)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联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