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明 十年课改的几点困惑
您身边或您自己在十年的课改中困惑是什么?
您身边或您自己在十年的课改中困惑是什么?-----十年课改成就大,提出困惑共商讨,健康第一成共识,全民体质共提高。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一些不解和困惑,在此提出来和各位专家请教,也请各位同仁给予解惑,以促进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共同进步。
1、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很明确的规定,要目标统领内容,要先定目标然后再选择教学内容,这无非给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但有的教师却对此觉得很茫然,虽然研究了课程标准,但并不知道该学习什么内容,确定了目标,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内容来达成目标的实现。
在五大领域目标中除“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教师的理解相对好点外,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三方面的内容的理解以及经验的积累却有所欠缺,也正是这三方面的存在,才能教师感觉得这方面的困惑。
2、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确定以后时时受到冲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不时会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根本达不到标准的要求。
比如:节假日、雨雪天会耽误课时;学校组织的各类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也会耽误课时;另外,推出中小学生广播体操,要求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并普及,这都会占用一定课时。
另外,有些学校领导随意安排冲击体育课,例如,学校临时性劳动,各种检查前的打扫实验室等。
因此,把修习课时作为模块教学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只能由体育教师自己定尺度了。
3、对“放”与“收”的度的把握。
体育课程标准给教师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更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性、合作性、自主性学习为主,因而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放”与“收”度的把握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一是放开了怕收不回来,同时又给人家造成一种体育课就是“放羊式”的教学;二是在教学中又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新机会,这给那些聪明的孩子,技能好的孩子提供了很大的舞台。
而那些一般的,中等的如何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呢?才使合作探究学习做到有序呢?给人家觉得又不会乱呢?三是在课标中强调在体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那是按学生的兴趣去实施教学呢?还是在我们的正常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如果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教师过分迁就学生,那岂不是把我们的体育教学变成“溺爱教学”呢?所以如何把握“放”与“收”这个度,就显得相当重要,也就是这个度把握不好,才觉得非常困惑。
2024年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____侨中学符清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
我们一线教师应认清形势,赶上时代的步伐,以“与时俱进”的心态,采取积极措施,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误区之一:课改是“____”,是“赶时髦”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需要而“____”,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
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____”。
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____”,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
如果把课改看作是“____”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诸如名师的课堂____、优秀的教学设计等成果都是“秀”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反过来推断课改是为教学研究“____”。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
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课改十年我们的困惑
课改十年我们的困惑—“授”“受”尚存困惑家长张先生告诉老师:“现在真让人担忧,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洋洋得意。
这些为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在当下的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唯书是教”“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传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中,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指出,观念不更新、发展不平衡、机制不完善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至今仍然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课改存在着抵触情绪,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足以胜任现在的教学工作,导致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指导不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从而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只有单向的机械的教,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
”教师侯启山说,“学案导学”教学实践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上课,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聂圣哲对“因材施教,人尽其才”这样解释: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
许多家长担心课改推广的素质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升学,从而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的现象,孩子的负担仍然很重。
张卓玉劝告家长,要让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与成绩并不矛盾,家长不需要顾虑,孩子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全面发展。
语文老师孔桃珍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
她说,以前学生上课怕发言,表达起来支支吾吾,现在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对老师的要求也高了。
一些学生正在超过老师,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提出让教师头痛的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都得到了解决,师生的水平都在提高。
十年课改
十年课改,我变了些什么?——听“反思十年课改,解读新版教材”专家报告会所思2012年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今日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反思十年课改,解读新版教材”专家报告会,听了肖川教授和郭元祥教授的专题报告,并于4月1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听了两堂六年级数学课,收获颇多。
十年课改,我们一路走过。
反思这十年,在课改的大潮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我的数学教学课堂、我的对学生的评价变了没有?变了些什么?一、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说实在的,在2004年,当手捧北师大版的七年级数学书时,只感觉到教材的版本除了一直用的人教版教材还有其它,感觉到些许教材的内容有了变化。
除此之外,我对课改没有多少了解,或者说,课标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我的课堂依旧。
唯一能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又一个七年级,我用一张细纸条让学生到黑板上去比划,试出了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所有线段中高最短。
让听课的老师评价为有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我才感觉到我的课堂偶尔与课改有了点点触碰。
对新课标的全面了解还是在2008年进城考试。
从而对课标(实验稿)的一些理念有了了解。
本次学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了一些认识:关于数学课程与数学的总体要求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双基”变“四基”,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达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具体目标。
整体实现这些目标,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从而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我不愿只做蜡烛,亦不甘只为园丁。
我愿引领孩子学会学习,共同成长,传播文明和幸福,开启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语文教学越来越“明白”——对十年小学语文课改日常备课的回顾与思考
可是 大 家 备课 的宠 儿 。
们 不用 过 多 思考 教 学 目标 是 否 准确 .
这个 看 似 简单 的问 题 . 涉 及 到 却
那 时 侯 . 懂 教参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而 主 要 去 想 如 何 的 理 解 和 方 法 的 掌 功课 . 是 判 断 教 学行 为 正 确 与 否 的 学 目标 。 们 不用 过 多 关 注 学生 的起 也 我
二 、 水流 深 的 探 索 之旅 静
突 然有 一 天 . 们 却 被 推 上 了设 我
起 回顾 十年 来 小 学 语 文 教 师 E 常 备 言 的设 计 果 准 备上 公 开课 或 研 究 计 师 的位 置 。 0 1 , 础 教 育课 程 l 如 2o 年 基
我 考 课 的 变化 和改 善 . 中 寻找 语 文 教 学 课 , 们 会 写 得 更 详 细 , 虑 更 周 到 改 革 正 式 实施 对 于 学 科 性 质 的理 从 那 “ 明白 白 ” 明 的美 丽
课 程 改 革 的波 澜 壮 阔 真 的 抵 达 静 水 大 多数 时 候 . 们 会按 照一 个 特 定 的 我 流 深 的深 海 海 底 。在 此 , 与大 家 一 “ 路 ” 下 教学 过 程 . 重 于教 师 语 愿 套 写 侧
图案 . 需要 把 这 个 图 案雕 刻 出 来 。 只
前 .我 们 需 要 明 白的 重 点 不 是 怎 样
那 时 候 . 教 学设 计 是 最 要 功 夫 想 . 是 怎样 做 。 像 一 位工 匠 , 一 写 而 就 不
的思维 方 式 和行 为 方 式 . 在 于 我们 的 很 多 老 教 师 给 青 年 人 传 授 经 验 定 要 明 白设 计 师 为 什 么 设 计 这 样 的 存 的 日常备 课 和研 究 中 . 也 最 能 表 明 时 。教 得 最 多 的就 是 教 学 环 节设 计 。 这
我对十年课改的反思
我对十年课改的反思丹东市合作区…学校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大背景下,课改,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回顾课改历程,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培训结束后,我按照要求对十年课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把自己的看法跃然纸上。
倘若能给各位同仁点滴的启发,本人会倍感欣慰。
一、十年课改给教育带来希望1、课改由最初的被动变成主动。
课改十年的成就莫过于课堂的变化。
从刚开始的政府和专家不断呐喊,教育研究部门纷纷搞培训,到后来一时间各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群雄并起,诸侯争霸,起步玩一些的地区或者不惜一切外出学习,或者请进专家纷纷搞起了草根研究,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模式,看似乱糟糟的课程改革几经折腾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找到了支点。
其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巩固、深化。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处理出新和守正的关系,避免重走老路,走弯路。
他们的执着,坚定了我们把课改搞好的信心。
2、成功的案例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十年课改,许多学校都积淀了许多的经验,许多成功的案例又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凤城六中、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等成功经验,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学到了“思变”和“坚持”他们是一面面旗帜引领着我们,他们是课改的弄潮儿,为课改的全面推广和持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二、转变理念是课改的一大成果1、“改的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但改革要基于国情。
几千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多,分布范围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在摸索中前行,所以课改要面临诸多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可喜的是大家都认为课改是必要的。
2、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
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的理念充分展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清晰可见,课堂评价的多元化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录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录近几年,我国对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活动,围绕着大量的问题展开讨论。
那么,到底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究竟涉及了哪些重要问题?为此,本报采访了许多教育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对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访谈。
一、改革的宏观目标针对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目标,教育部副部长孙东晨表示: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着眼于完善学生成长引领体系,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学业保障,建立孩子强基础求能力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得到培养,提高支撑人才培养的能力,以及推动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等。
二、亟需实施的具体措施对于推动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贯中认为,亟需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基础强化教育,提高传统学科的学习特色,完善学生休闲与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以及增加对个性需求的满足等,都需要重新审视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把握社会发展新需求。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时面对目前正在推进中的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公共政策学系终身教授李国龙表示,此次改革有利于教师开发素养和教学技能,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及学习技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更为侧重启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求职实际,找到合适的就业方向。
四、实行互联网课程设计及教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香港中文大学学前及小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陆振兴表示,实行互联网教学有助于扩展学生学习范畴,更好地满足师生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及教材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综合能力,是时下学校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五、加强公共素养教育对于如何推动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前教育部专家委员会成员高尔建表示,应当加强公共素养教育,完善学校社会及就业方面的培养体系。
具体而言,加强公民道德与伦理观念,提高学生伦理修养,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意识,丰富社会实践内容,从而增强学生人文精神及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教育质量。
课改以来的新起与困惑
课改以来的欣喜与困惑——2012年暑假教师培训班上的专题发言从2011年开始的新课改,在座的各位有的可能还记忆犹新,有的早已淡忘。
对于一个老教师,我从头至尾经历了和见证了这一次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课改运动,这一次课改,我的感觉是像雨、像雾、又像风。
想当然,最初也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中段也与众多教师一新,面对课改困惑迷茫。
现今面对课改,只能说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十年的课改,在我的教师经历中是我不可或缺的一段,回顾十年课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专题发言。
十年课改,十年困惑,十年无奈二0一一年新课改全面铺开,最初人们寄予课改极大的期望,人们满们憧憬的认为:中国的教师即将揭开新的篇章,广大教师满怀信心,饱含热情投身到课改当中,轰轰烈烈的全面培训,风生水起的课堂改革,顺利迷人的教育理念,课改的前景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十年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教还是那样的教,学还是那样的学。
十年课改给教师带来的不只是惊喜,更多的是困惑和无奈。
1、课改是否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面颠覆?课改一段时间,好像给人这样的一个印象,否定传统就是课改,教师视讲如蛇蝎,视教学常规为异端,上课分小组,搞竞赛,搞表演,课堂越热闹,课改就越坚定,课改就是这个样子吗?2、理念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课改的一大特点就是理念纷呈,各流各派竞相登台。
今天这个理念,明天那个主意,有的理念晦涩难懂,有的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然,无所适从。
我认为教育的理念不在多,而在于切合实际,符合需要。
3、课改为什么就那么难?课改的方向是对的,目标是正确的,效果却不如人意,甚至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些方面还略显倒退。
相当多的老师对课改不情不愿。
原因究竟是什么?4、教师培训的效果差。
课改的主体是广大教师,教师的素养决定着课改的成败。
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国家很重视,但多数的培训教师收效甚微,甚到一无所获。
5、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究竟在哪里?教育教学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环节,但课改对教育教学评价的根本问题没有触及,评价模式不变,课改的推进只能是一句空话。
十年课改中的困惑或争议最大的问题
十年课改中的困惑或争议最大的问题
第一、体育课程目标和目标体系关系不明确。
例如: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属于水平五中的社会适应目标,然而我对“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与社会适应有哪些关系感到困惑。
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杂乱、空洞的现象依然存在。
例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内容错误,教学内容蜻蜓点水,满堂上游戏等现象。
第三、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理”脱节。
体育课程改革很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的提倡,但教法背后的“学理”却一直被忽视着,例如:探究学习要探究什么?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是什么行为?自主学习应在什么时间、时机进行?自主和自由的区别是什么?等等,都缺乏讨论。
第四、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很少,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形式没有确立,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显著效果。
2024年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本标题: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引言:近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推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
在这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有幸参与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是我的总结和思考。
一、理念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
而现代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发展与个性化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跳出传统的课程模式,从学生需求出发,构建有效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培养综合素质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各个方面。
过去,教育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变化日新月异,单一知识的掌握已经不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国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
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改革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保障课程改革不仅需要理念的创新和目标的明确,还需要资源的整合与支持。
传统的教育资源相对分散,各自为战,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中,我们将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通过整合资源,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四、评价机制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要改变评价机制。
2024年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十年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2024年的十年课程改革一直是我们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次改革中,我担任着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亲身参与其中。
在这十年的改革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次改革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次课程改革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在过去的教育中,有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与现实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这次改革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增加了实验操作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艺术课程中增加了美术创作和音乐表演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这样的改革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这次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去的教育中,往往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忽视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因此,这次改革中增加了一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如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再次,这次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因此,这次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改革后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搜索资料、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过去的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这次改革中增加了一些培养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内容。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了一些与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谈谈十年课程改革存问题及改进措施
谈谈十年课程改革存问题及改进措施十年的课程改革对每位老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回顾十几年的教学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课堂教学出现了物理味不浓、满堂灌、忽视人脑及老师等新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应该认清教与学的关系,把握课堂教学的尺度,巧妙地运用小故事、质疑导学、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扎扎实实开展好物理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
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达到课改的预期目标,是我们物理教师顺利开展课改实验的关键。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认为新教材是专家编写的,只要不折不扣地使用就行了,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认为新教材内容偏少,难度偏易,于是参照旧教材无限制地加深加宽。
一、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进一步提高素质,真正走进初中物理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问题是物理的心脏。
物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以问题为中心,教会学生提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教师必须要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提高自学能力。
三、课堂中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提高自学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读后感
《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读后感
读余慧娟老师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有感认真拜读了余慧娟老师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很有感触这里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课改十年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冲击与洗礼。
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
十年来教师自身有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到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个人觉得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备课上有教师自己的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上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但是太多太多都只拘泥于形式老师疲惫学生更疲惫还未走向“深水区”。
如果都能像北京市__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那样去认真实施就不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困惑了。
当然还有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和此相冲突。
由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对教材也有一点看法。
个人认为现行教材和课时相冲突内容多但实际上课时非常有限。
再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也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读了余慧娟老师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有了新的起点。
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加强学习努力探寻提高教学
质量和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同在课改中成长在课改中前进。
“课改十年”我偿到了苦与甘(关志明)
“课改十年”我尝到了苦与甘——一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践行“新课改”的点滴体会麻城市盐田河中心学校关志明我是一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三十六个春秋。
前26年,我在教学中一直贯彻执行“教学大纲”进行应试教育,在钢板上下功夫,向时间要质量。
语文单科成绩曾多次获得麻城市第一名的佳绩。
自2001年国家实行新课程标准以后,我的语文教学成绩曾一度落入底谷。
我痛苦、我困惑、我徬徨、百思不得其解……记得那是2003年春季的一个星期三的上午,麻城市教研室主任陈绍民同志一行来我校调研,在研讨会上,他帮助我们寻找原因,他说:“有的老同志凭着已有的经验,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中,“穿新鞋,走老路,”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是不能顺应改革的潮流的……”他的一席话,使我猛然醒悟,唤醒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我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
近十年来的课改,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热心语文教改的教师,首先要认识“语文不仅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我们都懂得,学语文远远不只是学工具,依据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
我反思过去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当作工具。
教学手段单一,方法简陋,内容苍白,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全凭我演“独角戏”。
即便考试成绩得高分,也只是在钢板上做的文章,典型的“时间+汗水=质量”。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创新能力受到抑制,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春天”。
根据语文新课标,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特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同时要求我们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
基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为了从传统的“授受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放下昔日老师尊严的架子,平等地与同学交往,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走出了教学的死胡同,采用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学生思考,师生积极互动,构建知识的“天地”。
十年课改,理性回归
十年课改,理性回归十年课改,理性回归课改10年,我们大致走过了这样的一个历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冷静反思,有效修正学科本位,理性回归。
回首10年,我作为一名亲历课改的一线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
不课改,中国教师将继续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不课改,中国学生将继续为应试教育而生;不课改,中国教育将继续走入一个死胡同。
表面繁华的空泛表演课改之初,老师们积极地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上课的形式。
课堂上,小品、歌曲、动画无处不在;笑声、歌声、讨论声不绝于耳。
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那时候,我们把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评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听过一节物理课:老师一进来就给学生一人发了一张白纸,让学生折叠。
还启发道,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于是乎有的学生折成帆船,有的折成千纸鹤,有的折成飞机我心里想,现在这物理课本变得就是快,都和手工结合起来了。
可没想到折完纸后,老师却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同样一张白纸,我们可以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同样,一道题,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我恍然大悟,原来纸有不同折法和题有不同解法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位老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可见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仅投向了课堂形式,于是,一些表演课应运而生。
导致公开课上,只有预设的精彩,而没有生成的遗憾;只有一呼百应的热闹,而没有安静独立的思考;只有虚伪夸大的赞美,而没有真诚无私的批评。
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我们看到的只是教育的一团和气和表面繁荣。
反思后的有效修正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在他的《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中说: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
合作学习也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气氛活跃思维活跃。
适当的幽默能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愉悦身心,使老师更有亲和力。
课改10年的困惑于对策(夏七林)
泉山学校2013年校本培训材料主讲:夏七林
课改10年给教师的困惑及对策
一、困惑:
1、课程性质认识模糊;
2、指导思想定位有失主次;
3、课堂教学出现偏差;
4、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兴趣;
5、教学方法华而不实;
6、过分强调学生主体观;
7、过分强调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二、对策:
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
改革是革除事物中“原有”的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阻碍事物发展的弊端,建立新的机制,采取新的举措,促进事物的发展。
但是,改革并非对“原有”的完全否定,而应是对原有中合理的、正确的东西进行保持,并发扬优势。
3、强化课程标准的权威性。
10月17日听葛校长谈课改
对我校课改的两点思考
前期教科处抓两个突破口—--编写导学案和组建学习小组。
编写导学案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不明,一个导学案要多个课时完成,课堂滑到哪里算哪里;情景意识弱化,堂堂课都从自主学习(自学)开始,不呈现知识情境,不给任务驱动;新课习题化倾向,有些新课也用几道习题串联起来,失去了学科课程内在的逻辑联系。
学生展示教师化,追求小组人人发言,小组间没有机会补充、追问、表达新见解,课堂生成不够。
小组建设也有一个核心问题没有突破:即开展“和谐快乐”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上的:一是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达到预设要求,二是小组学生能提出问题,向学友主动请教并得到学友的教导,三是小组展示时能相互补充、追问、发表新见解,小组评价就应侧重这三个维度,而当前的评价侧重要某个小组的表现甚至仅仅只评价其参与度。
课改的着力点应该是追求课堂模式。
进行了两年的课改,为什么老师还说不出“和谐快乐”课堂的相关认识,因为我们至今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追求五步教学法,还没有模式,课改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再此下去,我们将所获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课改的几点困惑
●耿庆明
我们是有29年教龄的一线教师,并且满怀热情的参与了新课程改革。
我们也是《人民教育》的最忠实读者,特别喜欢在寒暑假研读贵刊,像文喆老师的许多文章,特别是2003年连载的《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的问题》,我们是读了又读;李希贵校长的文章我们从山东潍坊一直读到北京十一中学;李吉林老师的著述我们也爱不释手;任小艾老师的班级管理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余慧娟老师的著述我们也逐字琢磨……可是热情过后,面对十年课改,冷静下来深思,我有几点困惑,请专家和读者指教。
一、课改有点急功近利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课改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能打持久战,不能速战速决,现在的课改确实有跟风现象,今天学洋思,明天改学杜郎口,后天又推广《生本教育》,有些教师人云亦云,上面让干啥就干啥,忙着搞课改、写总结、出成果。
许多好的经验刚学到手,还没来得及很好的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利用,接着就又要学习另一地方的经验,搞得许多学校、老师频于跟风、作秀,课改缺乏持续不断的动力,有点急功近利。
二、课改的继承性问题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传承都有继承性,课改也不例外,这不是以改革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认为好的课改应该是对上一轮课改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全盘的否定。
可我们看到的新课程改革,几乎都是对上一轮课改的全盘否定,上一轮课改如何如何的不好,新课改又是多么多么的好,这种就像要割断历史,自己横空出世的做法本身就让大家疑惑。
课改要有继承性,应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发展、再创新。
三、新课程的质量让人质疑
新课改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新课程了,我们在使用新课程的时候,它的质量问题就让大家质疑。
客观的说,不是不允许新课程绝对的一点错误也没有,可我觉得出错的地方确实多了一点。
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可我喜欢阅读中小学各科教材,我发现现行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104页“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的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教材编写者有一处科学术语使用不当。
原文如下(着重号是笔者加上的):
二、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
1﹒细看下面的月球运行图(最好观测一段时间的月球运行,与下面的运行图对照),想一想:这些图各指哪一运行阶段的月球形状?现在一般是用什么名称?我国古代分别用哪两个字来命名哪两个重要阶段?
(思考:观察月球运行后,你有什么体会?)
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省篇幅,最简单的解释为:月球自形成到现在已有46亿年的月史了,一直以一个姿态运行,也就是说月球以同一个形状一直运行了46亿年没有多大的变化。
难道我们仅仅观察那么几天、一个月、最多几个月,就能发现月球还有什么别的形状吗?月球的形状在这段时间中会有很大的变化么?
仔细思考上面这句话,我们认为可能是编者弄错了一个概念,误把“月相”当成了“月球的形状”。
这个问题在现行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第40页单元活动准备中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月亮在一个月中的变化情况”;第49页17课《弯弯的月亮》的活动过程“交流我们观察到的月亮的变化情况”;第50页在“月相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过程中用图解释月相的成因,都犯了类似上面的错误。
新课程中类似的错误我还能列举好多好多。
而我们传统的课程,经过多年的使用,很少让人发现科学性、知识性的错误。
这让我对新课程的质量产生了质疑。
四、对考试评价的困惑
新课程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可我还是认为,当前的国家高考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种种缺点,但它却是我国目前最公正、最实用和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它有许多地方确实需要改革,这是未来课改最迫在眉睫、最难完成、最需要改革、又最难改革的大事情。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强调个性,比较人性化,但不易操作,评价的客观性差,教师个人的成分太多,这里我不得不引用贵刊2012年第2期第63页张宏刚老师的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读〈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有感》,部分原文如下:
北京有位母亲,女儿刚上一年级,每天学校布置的作业都能毫不费力地做出来。
于是她告诉女儿,这些作业可以不做,妈妈给你布置一些有趣的问题。
第一天,妈妈对女儿说,树上有10只鸟,打掉了1只,还有几只鸟?女儿想了一下说“9只。
”妈妈皱了皱眉,女儿想了想恍然大悟,说:“树上没有了。
”妈妈赞赏地肯定了女儿。
第二天妈妈说,水池里有10条鱼,死了1条,水池里还有几条鱼?女儿稍加思考就说出了是10条,妈妈夸女儿真聪明。
……转眼到了期中考试,女儿得了99分。
妈妈看了试卷,丢的那1分是10-1=?这道题,女儿写下了三个答案,当10代表鸟的时候答案是零;当10代表鱼的时候答案是10,当10代表蜡烛的时候答案是1,唯独没有9这个标准答案。
老师批评她连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要不能得100分。
……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的学校教学评价体系还是沿用了最粗放、低效、简单的尺度——一切从学生的成绩出发。
这种只关注学生短期发展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学生,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我觉得该文“这种只关注学生短期发展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学生”这句话讲得太过分了,个人主观的成分太强,缺乏对事件的公正分析,缺乏评价的客观性。
仔细分析,对于10-1=?这道题,我认为有它的普遍规律和特例,10-1=9,这是普遍规律,是绝对正确的,文中妈妈讲的鱼、鸟、蜡烛只是特例,类似脑筋急转弯的一种游戏,可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但并不代表普遍规律,由此而完全否决正确的答案,全面否决正确的评价,这让人觉得太过分了。
请问,如果就此事延伸放大,国家以这种评价方式选拔人才,那整个社会将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刚性评价,几乎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急需改革,但新课程倡导的这种过分强调个性,崇尚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了操作的客观性、公平性,客观的讲也实在让我们困惑。
能否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找到一条更具人性化、客观性强又易于操作的中庸之路呢?对下一轮新课改来说,我们都期待着。
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