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综合素质》(中学笔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 .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2008 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

中学综合素养考点及考试真题——逻辑思维实力大纲要求:理解肯定的逻辑学问,熟识分析、综合、概念的一般方法驾驭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精确推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学问考点:1、概念的逻辑特征2、简洁推断问题3、真假话问题4、元素对仗问题5、数量分析题6、数量分析题考试真题:【2024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及“重庆始终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法国-法兰西B.华盛顿-纽约C.英国-联合国D.北京市-首都答案:D。
【2024年下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及“中国一香港”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北京——承德B.宁夏——银川C.新疆一一西藏D.太原——山西答案:B。
【2024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定推出的( )。
A.有的文人是商人B.有的文人不是商人C.有的商人是文人D.有的商人不是文人答案:B。
解析:李白是文人中的一个,属于有的文人,李白不是商人,所以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2024年下半年真题】“医生都穿白衣服,所以,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头发。
”下列选项中,这一陈述的必要前提是( )A.有些医生留长头发B.有些医生不留长发C.穿白衣服的人不留长发D.穿白衣服的人都是医生答案:A。
解析:前提是医生都穿白衣服,结论是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发。
你会发觉前提和结论中间缺了点什么,医生跑哪里去了?所以要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重合的共同点找出来,此题中,医生就是我们要找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共同拥有的共同点。
依据前提结论,答案选择A。
【2024年下半年真题】按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好玩的嬉戏,特殊熬炼视察和思索实力,依据“3+4+5→151227”“5+3+2→101525”“8+2+4→321648”的方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7+6+5→423585B.7+6+5→423577C.7+6+5→354277D.7+6+5→354285答案:C【2024年上半年真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好玩的嬉戏,特殊熬炼视察和思索实力,依据“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配套K12】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综合素质》知识点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都有潜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所有学生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公正的对待学生,不因何种原因,给予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分阶段教育:学生的才能有高有低,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学生的才能高低来进行分配;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潜能不同,因而给予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教育机会。
山西省《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试题

山西省《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能直接证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理论正确的是。
A:伦琴发现放射现象B:居里夫人发现镭C:道尔顿的成就D:林奈的成就2、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3、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____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E:教育机制4、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A.作品分析 B.文献分析 C.行为分析 D.调查分析5、构成课堂气氛的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与()。
A.心理环境B.情感环境C.认知环境D.物质环境6、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不包括。
A:《雾》B:《电》C:《雨》D:《春》7、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下列对老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B: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C: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D: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9、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A:接受学习B: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D:观察学习10、某同学计算出两变量的积差相关系数r=一1.20,这表明()A:相关程度高B:相关程度低C:变化趋势相反D:计算有误11、以下原则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实质一致的是__。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系统性原则12、有关我国幼儿教育的性质,错误的描述是。
A:是启蒙教育B:是义务教育C:是基础教育D: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3、教育直接目的是____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B:培育“四有”新人C:促进社会的发展D:培养人的生存能力14、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A:秧田形B:马蹄形C:圆形D:弧形15、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__A.判断B.诊断C.评定D.评分16、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大纲:《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新3篇)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大纲:《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新3篇)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15个篇一初中阶段的十个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思想(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验证);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1) 获得适应生活要的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2) 体会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3) 了解数学价值,增加兴趣,信心,爱好。
养成良好习惯,初步形成科学态度。
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以后生活工作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
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
二次根式:就是开根号目标:了解意义,掌握字母取值问题,掌握性质灵活运用通过计算,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领悟数学的对称性和规律美。
重点:根式意义;难点;字母取值范围勾股定理探索证明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归纳抽象,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探索分析归纳过程,提高逻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好奇心,热爱数学。
重点:应用难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平行四边形及性质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和概念,掌握性质,能够判别体会操作转化的思想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思想。
与他人交流,积极动手的习惯四边形内角和:量角器;内部做三角形;按照边做三角形;按照定点做三角形。
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为主体;问题为贯穿;数形结合为工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课程理念内涵:人人获得良好数学教育,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内容:符合数学特点,认知规律,社会实际。
层次性和多样性。
间接与直接。
过程:师生交往评价:多元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现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资源。
1) 信息技术开发资源,注重整合。
2) 教学方式的改善。
3) 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器,计算机。
4) 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有段。
合情推理:根据已有的结论,实践结果,直观等推测某些结论。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款品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1.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重要知识——教师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关于“教师观” 的说明:了解教师专业开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开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以下是有关教师观的知识归纳:一、教师专业开展的要求(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开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开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二、终身学习的意识(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④学生的开展应当具有个性化⑤教师是学生开展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⑤⑥4.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
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
谈不出体会。
课堂出现了冷场。
教师看到这一情况。
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
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
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翻开思路。
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
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
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
”“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一一谦虚、正直。
”“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
”“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
”“竹子对人无所求一一不需灌溉、不需施肥; 给予人的却很多一一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
”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一、考试简介
综合素质考试是一种综合评估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试,旨在全面、客观、
科学地评价考生的学业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征,为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考试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二、考试内容
1. 学科知识
考试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基
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2. 思维逻辑能力
考试将考察考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包括问题分析、推理推断、逻辑思维等方面
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
3. 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和解决复杂问题,提出合理的见解和建议。
考察考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综合素质考试采取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全面考察考生
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
考试内容覆盖范围广泛,难度适中,旨在全面评价考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考试目的
综合素质考试旨在通过全面评价考生的学业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征,选拔
出优秀学生,为学校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考试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五、总结
综合素质考试是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评价考生的学习
水平和综合素质。
通过综合素质考试,可以选拔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学生,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希望考生能够充分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4教资大纲

2024教资大纲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标准大纲已经有所调整。
其中,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包括三个科目: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而音、体、美专业考生的笔试公共科目一、科目二实行单独编码(相应科目代码:201A、202A、301A、302A)。
此外,在考试内容上也有所变化。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请注意,考试大纲和内容可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建议查询教育部官网或中国教育考试网获取最新信息。
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知识点解读

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解读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301-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大纲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大纲关键信息项:1、考试科目2、考试目标3、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4、试卷结构5、题型示例1、考试科目11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 科。
12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 科。
13 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 科。
14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 科。
2、考试目标21 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22 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
23 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31 《综合素质》311 职业理念3111 教育观3112 学生观3113 教师观312 教育法律法规3121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3122 教师权利和义务3123 学生权利保护313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131 教师职业道德3132 教师职业行为314 文化素养3141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142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3143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3144 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3145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315 基本能力3151 阅读理解能力3152 逻辑思维能力3153 信息处理能力3154 写作能力3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321 教育基础3211 教育学基础知识3212 心理学基础知识3213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3214 小学组织与运行322 学生指导3221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222 小学生学习指导3223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3224 小学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323 班级管理3231 班级与班级管理3232 班主任工作3233 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3234 课外活动324 学科知识3241 小学课程及其发展324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325 教学设计325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3252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326 教学实施326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262 教学原则与方法3263 教学组织形式3264 课堂教学的实施327 教学评价3271 教学评价的类型3272 教学评价的方法33 《教育知识与能力》33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3311 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3312 教育与社会发展3313 教育与人的发展3314 教育制度332 中学课程3321 课程概述3322 课程目标与内容3323 课程设计与实施3324 课程评价与资源开发333 中学教学3331 教学概述3332 教学过程3333 教学原则和方法3334 教学组织形式3335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34 中学生学习心理3341 认知过程3342 学习动机3343 学习迁移3344 学习策略3345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335 中学生发展心理3351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335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3353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3354 中学生的意志发展3355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336 中学生心理辅导3361 中学生心理健康3362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337 中学德育3371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3372 中学德育原理3373 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33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381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3382 课堂管理3383 班主任工作3384 教师心理34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41 学科知识3411 掌握拟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大笔记整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大笔记整理)模块一第一章素质教育的概念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中央文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1.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
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室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

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中学) 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水平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水平。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展开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使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相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相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2024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考情早知道】-12p

动,还存在不团结的现象。为此,叶老师在调整座位时有意识地将小团体分散,分区域组织学习小组, 使学生有更多沟通的机会。
2
此后,叶老师在班会上宣布: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说优点,拿奖品”活动,要求同学客 观全面、有依据。活动前,叶老师购买了一批中学生普遍喜欢的奖品。活动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 别人的优点,讲得热火朝天。有的说若曦不仅自己学习好,还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有的说子恒 虽然学习不太好,但他篮球打得很好,为本班在全校篮球赛中取得好成绩,子恒还很热心地为全班同 学服务……在称赞同学、欣赏自己的氛围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奖品,并获得了一本 由叶老师亲手制作的“优点册”。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此作出处理的期限是( )。
A.接到申诉的 15 日内 接到申诉的 日内 C.接到申诉的 45 日内 D.接到申诉的 60 日内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部分,出题主要集中在历史常识、科技常识、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和艺术常
识五个部分。每年出题数量为 9 道。
考题举例如下:
1.【2024 年上】全国各省都有简称,下列省份与其简称不对应的是( )。
A.河北—冀
海南—粤
C.河南—豫
D.湖北—鄂
2.【2024 年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
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发布的警报信息图标。按灾害的严重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设为 4
读书,还会带你选购更多好书,争取将来做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
之后,铭成上课更加认真了,积极参加读书交流活动,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默默地付出,
同学们都说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中学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 +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 与 详解

中学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 +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与详解《综合素质》与《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分别考察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育理论知识。
下面将分别对其知识点进行详解:一、《综合素质》1. 职业理念:了解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职业道德观。
2. 教育法律法规: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3.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 文化素养:掌握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科学知识等。
5. 基本能力: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课程内容三要素。
2. 中学课程:掌握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 中学教学:掌握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和教学过程,理解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4. 中学生学习心理:掌握中学生学习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发展,掌握中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的能力。
5. 中学生发展心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学生认知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掌握中学生品德发展和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健康: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
7. 中学德育:掌握德育的概念、意义、任务和方法,理解德育过程和德育原则,掌握德育方法和途径。
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掌握班级管理的概念、意义、任务和方法,理解班集体建设的方法和班主任工作,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表现和维护方法。
总之,这两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考生深入学习和掌握。
希望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详解,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中学综合素质-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 一一、《节中小教学班师主任职工作业规定道》内德容 4.班主任的要求(共10点) (6)要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7)要积极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 (8)要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
(9)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10)要大胆创新工作方式
第 一一、《节中小教学班师主任职工作业规定道》内德容
第 一一、节《中教小学师班职主任业工道作规德定》 内容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义务
①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全面了解、 关心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②日常管理: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 工作,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③组织活动:组织、指导开展班会、文 娱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活动。
④素质评价:记载学生成长记录,评定 学生操行,提出奖励建议。
(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1.互相尊重
2.互相理解
3.互相协作
第 二二、教节学活教动中师四种职关系业行为
(二)教师与管理者关系
1.尊重领导,服从安排
2.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3.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行为:思想教学与人际,仪表语言要跟上。
第 二节 教思师想 职业行为
教学
五大规范
行为
四大关系
仪表
语言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家长 教师与同事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
调整的对象 和范围不同
几乎涉及到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的一切思想和言行
只调整人们的行为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
(二)道德与法律比较
体现、维护
法律
促进、补充
道德
法律与道德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①联系:法律体现并维护道德;道德促进、弥补法律
②区别:违犯法律的行为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犯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4.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三、试卷结构模
块比例题型职业理念
15%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育法律法规
10%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5%文化素养
12%基本能力48%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写作题
合计100%
单项选择题:约39%
非选择题:约61%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
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上制止,让小明站到讲台边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
(2)“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属于...
“五岳”的一项是
A.泰山B.华山C.黄山D.衡山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论语·为政》)
【注释】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险。
(3)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学和思二者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B.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C.光学习不思考会越学越危险,光思考不学习会越来越糊涂。
D.孔子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王林在学校因同学给他起外号,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
班主任徐
老师给王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下午到学校来。
放学时,王林的爸爸刚来到
校门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师当着众人的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大的
孩子都管不好,还用我教你吗?”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徐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写作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不少于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