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资料整理提纲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整理(每个章节知识点)

中药药理整理(每个章节知识点)

1.辛味药辛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辛味药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2.酸味药酸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鞣质具有止泻、止血、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等多种作用。

3.甘味药甘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甘味补益药能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能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4.苦味药苦味药主入肝经。

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

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苷类成分具有抗菌、解热、利胆、泻下、抗菌和止血作用。

5.咸味药咸味药主入肝、肾经。

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咸味药具有化痰、软坚的功效,咸味与温热性相合,具有补肾温阳的功效。

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一、中药作用的多样性:中药成分复杂性决定其作用的多样性二、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一种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三、中药作用的复杂性:量--效关系不一致性;作用与功效不相关性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一、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药物的化学成分(数和量)及药理作用有较大差异。

2.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对动、植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造成品质的差异。

3.采收季节:中药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周期,其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低与生长期关系密切。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

4.炮制中药炮制可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药理作用:(l)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疗效(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炮制能使中药产生的化学成分转变,甚至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因而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变。

5.贮藏:贮藏的条件直接影响中药质量,贮藏不当,容易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从而影响药理作用和疗效。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第一个时期:(20年代—1949年)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1(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

热性或温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寒凉药:中枢抑制作用。

、下降。

温热药: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4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广义的毒: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熟悉并熟悉例子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51.多效性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如阿斯匹林()与阿托品(M受体)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3.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镇静)、(兴奋)6掌握并举例1.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2.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3.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提纲``

中药药理提纲``

第一章绪论①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二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前者称为中药药效动力学,后者简称为中药药代动力学。

②中药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病证的寒热和中药四气均涉及机体活动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功能等方面。

③实验研究表明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钩藤、羚羊角、牛黄、黄芩等具有抗惊厥、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等具有解热作用。

对于部分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则有中枢兴奋作用。

④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2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4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⑤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包括药材、制剂、剂量、给药途径和配伍与禁忌等;机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如时辰、气候、地理、社会环境等。

⑥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延胡索总生物碱,延胡索素、乙素、丑素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最强。

经醋制后其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煮时易于溶出,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醋制能提高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⑦相须、相使:为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方式相畏、相杀:为制约或减轻毒性和副作用的配伍方式相恶、相反:使药效降低、丧失或产生毒副作用的禁忌配伍方式。

1 简述中药四气的现代内涵2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3 试述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主要因素第三章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⑧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A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2吸收3 分布4代谢5排泄B 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2 中药时效关系3 中药时量关系和实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⑩剂量和分组的设定正式实验时常以等效剂量作为中剂量或小剂量,大、中、小剂量差以2~3的等比级数为宜选择药效学观察指标的原则是:1针对性(特异性)强2敏感性高3重现性(稳定性)好○11实验动物等级标准:1 普通级:不携带所规定人兽共患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2 清洁级:普通级外,另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3 无特定病原体:清洁级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4 无菌动物:不可检查出病原的一切生命体○12中药药理学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分阳性对照(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和阴性对照(除不用被研究的药物外,对照组接受相同的处理)各论 A 主要药理作用 B 有效成分 C 机制D其他药理作用 a 其他药理作用调节免疫麻黄A 1 发汗(口服注射均有效) 2 平喘3 利尿4 解热、镇痛5 抗炎、抗过敏6抗病原微生物7 镇咳祛痰其它药理作用(a) 1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2 强心、升高血压53 平喘有效成分(B)麻黄碱机制(C)1 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中的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 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3 促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柴胡A 1 解热2 抗病原微生物3 抗内毒素4 抗炎5 镇静、镇痛、镇咳6 促进免疫功能7 保肝、利胆、降血脂8 抗抑郁(注意)9 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葛根A 1 解热2 降血糖、降血脂(主要)3 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4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5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葛根素1 抗心肌缺血 2 抗心律失常 3 扩张血管、降压 4 改善脑循环 5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的形成)1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什么?2 麻黄平喘作用的成分、机制、特点是什么?3 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作用的成分和机制是什么?5 葛根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哪些?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抗肿瘤黄芩A 1 抗病原微生物2 抗炎3 抗毒素4 解热5 保肝、利胆、降脂6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免疫抑制作用)黄连A 1 抗病原微生物(1 抗菌2 抗病毒)2 抗细菌毒素3 抗炎4 解热5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抗心律失常2 降压)6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利胆 2 促进消化 3 抗胃溃疡)7 增强免疫 D 4 正性肌力作用1 清热和解表药均具有解热作用,简述两者解热作用的异同3 简述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特点表8-1 泻下药分类、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简表大黄A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泻下B 1)同刺激性泻药2)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是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4)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生成大黄酸蒽酮,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上述泻下作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解表药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 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

3. 药理作用:发汗作用、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抗过敏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细辛、柴胡、葛根麻黄1.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药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知识。

一、中药性味归经1.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味道,如辛、甘、苦、酸、咸、涩等。

归经是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肺、归肝、归心等。

了解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点和适应病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中药的性味和归经还能帮助学生合理使用中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药药性与功效1.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

了解中药的药性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治疗特点和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各类中药的功效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如玄参清热解毒、黄连泻火清热等。

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于学生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三、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1. 中药制剂是中药的一种形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剂、浓缩剂等。

不同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汤剂易吸收、速效,丸剂能减轻味道等。

了解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中药制剂,达到治疗效果。

2. 中药制剂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味道、颜色、气味等,影响患者的服药能力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了解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各种需求,针对性地治疗疾病。

四、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剂量、煮制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方法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服用中药。

2. 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中药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体弱的患者,应采取滋补为主,温补药物为辅的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遵照医嘱和中药治疗原则,以最小的剂量、最短的疗程、最小的不良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并掌握中药性味归经、药性和功效、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等知识,同时要遵循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确保中药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中药学复习总结题复习总结提纲

中药学复习总结题复习总结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 中药学复习总结题复习总结提纲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理论部分 1. 道地药材:指某一地区特定产区出产的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的药材。

2. 四气:温热寒凉五味:辛苦酸甘咸 3.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定向。

(升浮:温热、辛甘淡、气味淡薄)(沉降:寒凉、酸咸苦、气味浓烈) 4. 归经:中药作用的定位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5.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6. 温里药概述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为主要功用的药物,又称祛寒药。

功效及适应症:1/ 9温里药大多味辛,性均温热。

具有温里祛寒作用,适应于里寒证使用注意:注意禁忌病症。

本类药物为辛热燥烈之品,易耗阴助火。

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

孕妇慎用或忌用。

注意季节。

气候炎热时慎用。

7. 止血药分类及适应症凉血止血药:本类药药性寒凉,能凉血止血。

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

化瘀止血药:本类药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具有止血而又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症。

收敛止血药:本类药多具涩味,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症。

温经止血药:本类药物药性温热,能温经散寒而止血,适用于虚汗性出血症。

8. 活血化瘀药分类及适应症活血止痛药:本类药多具辛味,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之中兼有很好的行气止痛作用。

主要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各种疼痛。

---------------------------------------------------------------最新资料推荐------------------------------------------------------ 活血调经药:本类药大多辛散苦泄,主入肝经血分,既可活血化瘀,又善调经止痛。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掌握药效成分、作用、机制)一、中药药理学1.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论。

2.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和无毒。

四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中药的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1)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2)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

3.中药四性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热证→中枢兴奋症状寒症→中枢受抑症状①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痛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②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症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寒症: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热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秘结。

根据寒症和热证病人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常数。

寒症(热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偏低(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偏高)。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 受体—cGMP 系统功能的亢进(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鹿茸、人参、白术、当归、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附子、肉桂、人参、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虫草、海马、五味子)。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学复习提纲

中药学复习提纲

总论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缓解病痛,有的则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因而,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对某些自然产物的药效和毒性有所认识。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易于采收和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动物驯养、渔猎生产的进步,人类对药物和食物的认识不断提高,随之对植物药和动物药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采石、开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

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

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汉书·食货志》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商代金文中已有“药”字出现。

《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该书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最后成书是在东汉末期。

《神农本草经》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其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又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黄等。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痛阈值和惊厥值高,温热促进)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温热药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寒凉药相反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性腺4: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钠泵含挥发油、生物碱类中药性多数温热药,含皂苷、蒽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的中药性多数寒凉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主要成分有机酸,鞣质生物碱,苷氨基酸和糖挥发油、苷类、生物碱无机盐咸味药高铁、高锌、高钠,辛味药低锌、低钙,甘味药高镁,苦味药高锂高钙,酸味药低铁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七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菌镇痛,镇静抗炎调节免疫抗过敏麻黄:发汗发汗强度依次递减:生品麻黄、蜜炙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机制:1.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下移,启动散热过程,引起汗腺分泌,促进发汗; 2.兴奋中枢有关部位和外周ɑ1受体及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而发汗平喘平喘作用依次递减:蜜炙麻黄、生品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主要为L-麻黄碱。

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明显解热抗炎、镇痛伪麻黄碱作用最强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降血糖、强心、升压、抑制肠肌收缩镇咳、祛痰麻黄挥发油有祛痰作用柴胡:1解热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机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下丘脑cAMP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降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1.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科学。

2.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中草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抗炎作用:中草药中的许多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红肿等症状。

- 抗氧化作用:中草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 免疫调节作用: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

- 抗肿瘤作用:中草药中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 降血压作用:部分中草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3. 中草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草药与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如:
- 增强作用:某些中草药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 抑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可能减弱或抑制药物的作用。

- 不良反应:某些中草药与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4. 药物代谢和中草药
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例如,某些中草药可以诱导或抑制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从而影响药物的清除速度和药效。

5. 中草药的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中草药的质量:
- 品种鉴定:通过检验中草药的外观、性状、组织结构等来确定其是否为正品种。

- 有效成分分析:通过对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来评估其药效。

-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检测中草药中是否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 质量标准制定:制定中草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草药的质量稳定一致。

以上是中草药药理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四气,即寒、热、温、凉,是中药的重要属性。

寒性药物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芩等,其药理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菌、病毒生长,降低体温,调节免疫等有关。

热性药物则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像附子、肉桂,它们可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等发挥作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增强平滑肌收缩等有关。

苦味药常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黄柏的抗菌、抗炎作用。

甘味药有补虚、缓急止痛等功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可能与其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功能相关。

辛味药能发散、行气、活血,如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有关。

咸味药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的泻下作用,与增加肠内渗透压有关。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的药物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的作用,可能与改善心脏血液循环、调节心肌代谢有关。

肝经的药物如白芍,能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其药理作用可能涉及调节肝脏的代谢和功能。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如麻黄能发汗解表、升阳举陷,可能与兴奋交感神经、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沉降药如大黄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可能与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水分吸收等有关。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等,这些成分是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例如,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有镇痛、镇静的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促进消化液分泌是因为含有挥发油,通过刺激嗅觉、味觉感受器反射性促进。

2、厚朴抗菌力最强,抗菌谱最广!
3、厚朴酚、和厚朴酚——非箭毒样的肌松剂
4、厚朴碱——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剂
5、芳香化湿药抗溃疡的机制:1、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2、抑制胃酸分泌;3、抗H2受
体(茅苍术的β-桉叶醇)
1、消肿、通淋的药理作用是:利尿、抗菌
2、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实现。

3、茯苓的利尿作用关系到:实验动物种属、清醒或麻醉、急性或慢性实验、生理状态的不
同。

慢性实验利尿,急性实验无作用;醇提物有效,水提物无效
4、茯苓素是茯苓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
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抑制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保护胎儿免于被母体排斥。

5、茯苓多糖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使免疫器官胸腺、脾及淋巴结重量增加
6、茯苓煎剂可减轻中毒性耳损害
7、泽泻:冬天采集作用最强
8、泽泻利尿的有效成分:泽泻醇B、泽泻醇A-24-醋酸酯
9、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有效部位:三萜类化合物
10、泽泻降血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11、泽泻有减肥作用
12、泽泻具有抗脂肪肝作用
1、温里药对心脏的作用: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
2、附子强心的主要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β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氧化甲基多巴胺、去
甲猪毛菜碱
3、肉桂强心作用机制: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CA)
4、普遍温里药加快心率,但吴茱萸提取物减慢心率
5、温里药抗休克机制:强心、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6、附子的毒性成分:乌头碱
7、风寒湿邪的症状对应药理作用:镇痛
8、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也具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
9、阴虚证: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阴虚证恶化
阳虚证: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阳虚证改善
10、附子抗炎机制:1、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2、本身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11、东莨菪碱可增强附子的镇痛作用
12、附子中毒典型症状:口舌及全身发麻。

体温下降↓!!高热×!
13、肉桂抗溃疡: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
14、肉桂经常用于腰痛、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失调
1、双向调节:对胃肠道作用,对消化液及胆汁分泌的作用
2、非双向调节: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3、对羟福林和N-甲基酚胺(——升压有效成分)的理气药:枳实、枳壳、青皮、陈皮等对
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强心、升压、抗休克作用;必须静脉注射,灌服无效
4、木香所含挥发油及其各种内酯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心脏↓、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
5、枳实兴奋心脏与激动α及β受体有关
6、枳实中的新橙皮苷、柑橘苷与芍药中的芍药苷有协同作用
7、青皮疏肝理气的作用:利胆实验
8、青皮解痉作用机制:阻断M受体
9、青皮祛痰的有效成分:挥发油中的柠檬烯
10、香附的α-香附酮是香附调经解痛的主要有效成分
11、香附、葛根: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雄激素样作用
12、香附有两个↓:子宫和胃肠道及气管平滑肌、血压
1、消食药助消化机制:a、含消化酶、维生素;b、促进胃液和胃酸的分泌
2、山楂、神曲:脂肪酶
麦芽、谷芽及神曲:淀粉酶
山楂:有机酸
神曲:消化酶、酵母菌、B族维生素
1、血液中的两大动态平衡系统: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
2、部分药物出现促进凝血和抗血栓的双向作用
3、三七止血的有效活性成分:三七氨酸
三七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成分:三七皂苷,主要是人参皂苷Rg1
三七抗炎的有效成分:皂苷,以人参二醇皂苷为主
4、三七“止血而不留淤”:促进凝血及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的双重药理作用——止
血,又可防止出现高凝状态,减少或预防血栓的过度形成,从而维持全身血液的循环畅通。

三七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升高↑cAMP含量,减少↓TXA2的生成,抑制↓Ca2+、5-HT等促进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的释放等
5、对环磷酰胺及射线照射引起的小鼠白细胞减少:三七的促进骨骼造血功能
6、蒲黄对崩漏、经闭痛经等的药理作用基础: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1、病理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血液动力学异常
2、血液流变学基本指标: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纤维蛋白原等
“浓”、“黏”、“凝”、“聚”
3、中药中的“吗啡”:延胡索
4、丹参抗心肌缺血机制:增加冠脉血流量等
5、丹参镇静的有效成分:丹参素
6、肝纤维化(乙肝):丹参
7、丹参酮在肝分布最多,在心脏较少
8、延胡索乙素(dl-THP)的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最弱
9、延胡索镇痛强度虽较吗啡弱,但无成瘾性、无呼吸抑制及便秘等不良反应
10、延胡索对钝痛作用优于锐痛
11、延胡索乙素脂溶性高,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易透过血脑屏障
12、莪术呈现广谱抗肿瘤的特点
第十七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量,以桔梗、前胡、皂荚作用最强
2、皂荚口服:刺激胃或咽喉黏膜,反射性地引起轻度恶心,增加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从而
稀释痰液而发挥祛痰作用
杜鹃素:促进气管黏液-纤毛运动和溶解黏液,使痰液黏稠度下降,易于咯出
3、桔梗的特别药理作用:
a.抗炎
b.镇痛、解热
c.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d.降血糖和降胆固醇
e.增加免疫
f.镇静
4、半夏的特别药理作用:
a、催吐和镇吐(生半夏催吐,炮制半夏镇吐,与抑制中枢有关,由不同的成分所致)
b、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对胃液的影响↓;(2)对肠管运动的影响,促进↑
c、抗生育和抗早孕(半夏蛋白抑制卵巢黄体酮孕的分泌)
d、抗心律失常
e、对实验性矽肺的影响
f、糖皮质激素样的作用
g、降血脂
5、苦杏仁祛痰、镇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苦杏仁苷(抑制呼吸中枢)
6、苦杏仁苷口服毒性大于静脉注射
1、人参按其苷元结构可分为三类:人参二醇类、人参三醇类、齐墩果酸类皂苷
2、人参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以人参皂苷Rg1和Rb1最强
3、人参皂苷Rg类:中枢兴奋
人参皂苷Rb类:中枢抑制
4、人参皂苷可促进↑肾上腺皮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
增加↑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
5、人参强心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以三醇类皂苷最强
6、人参降压的有效成分: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g1和Rb1,人参Rb1相对持久
7、人参皂苷的抗肿瘤作用最强
8、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出血
9、甘草酸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
10、甘草甜素抑制补体反应
11、甘草解毒机制:
(1)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可以与毒物的羟基、羧基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2)通过物理、化学方式沉淀或吸附毒物以减少吸收
(3)甘草次酸具有皮质激素样抗应激作用,可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
(4)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可加速毒物的代谢
12、甘草镇咳祛痰作用最强的成分是甘草次酸胆碱盐
13、甘草抗艾滋病病毒(HIV)作用最为明显的是黄酮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