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ZH2130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学分:4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课程简介: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

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

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讲课教课设计授课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章节讲课讲多教2多媒体学时授方法媒体学条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2.理解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一致性及差别性;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2.难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3.中药作用的差别性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1.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2.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要与证的研究联合3.中药分类对照研究4.增强与中药功能有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5.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体制研究6.中药毒性研究思虑题 / 作业:1.双向调理性。

2.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教课小结: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表现中药药理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古人的知识,揭露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也有助于从头认识中药的功能。

既有与西药同样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己的一些作用特色。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与功能的关系中药的功能是我国劳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不停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识。

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察看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体制,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

它主假如从实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体制。

所以中药的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但因为二者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一样,语言的表述也不一样,所以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定是既有有关性,又有不完整一致之处。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2、第二阶段:大约在50~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 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 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药理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药效学,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即机体对药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它的任务是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 进而阐明其作用机理、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 ,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药理学的教学中,要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临床常用各种药物的分类、主要药理作用、重要的不良反应、禁忌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体内过程,并会联系其临床应用。

本课程的后续课是临床各学科。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 三个层次要求。

因此学习药理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各种药物的分类、主要药理作用,并联系其临床应用,掌握重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应有所了解。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中体现。

三、课内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 108,电视 IP 课学时数 16,实验学时数 27,本课程为 6 学分。

大纲本文绪论(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药理学发展史[ 教学要求 ] 了解药理学主要内容和任务及新药研究。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5 学时)[ 教学内容 ]、药物的作用和药理效应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三、量效关系四、构效关系五、药物作用机制六、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受体学说[ 教学要求 ]掌握:1.药物作用基本表现。

2.极量的概念。

3.兴奋和抑制。

4.量效关系的概念。

5.激动剂、拮抗剂、部分激动剂的概念。

熟悉:1.选择性和影响因素。

2.ED50 和 LD50 的概念。

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药理学(Pharmac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5.5学分。

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32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药学本科的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药理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解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同时也阐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认识药物防治疾病的原则及新药研发的药理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六、教学重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

教学内容以常见多发病的药物防治为主,以药物的分类,各个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为重点。

对每类药物的代表药要讲深讲透,同类药物比较其作用特点或简要介绍。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 掌握药物,药效学,药动学的概念,药理学的任务。

2. 熟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3. 了解药理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药理学的发展史,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 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与机理的一门科学。

3.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阐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以及规律(药动学);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毒理学)以及在临床药物对患者的疗效与适应症,注意事项与禁忌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进行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4. 药理学是医、药学之间的桥梁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精)《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及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各论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了解中药药理学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中药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及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了解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初步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加深对中药基本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理解,明确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学习目的和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1.概念2.研究内容3.学科任务4.学科性质5.学习目的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1.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研究的探索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简况本章习题要点: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药用植物学》《药理学》《药剂学》《药剂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药理学》《药剂学》《药剂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1总学时:16 理论学时: 10 实验(上机)学时: 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中药学》后续课程:《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与生药学、中药学、中药资源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又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直观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药的原植物种类,确保生药来源的准确性;调查研究、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生产活性成分高的五种、转基因物种和濒危物种;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服(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药用植物六大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掌握药用植物重点科的形态特征。

熟悉药用植物各器官类型、各科常用药用植物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

了解药用植物研究范围、发展简史等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内部构造。

能够将待鉴定的药用植物分类到科。

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200余种。

具有发现寻找中药材新资源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有较强求知能力热爱中药事业爱护药用植物资源。

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三、实验学时安排说明根据本专业需要及教学大纲要求选做6学时的实验课。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项目:一、植物细胞的构造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和保护的方法;练习临时制片技术:徒手切片、表皮制片、粉末装片;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绘制植物细胞图的基本技术;了解叶的组成和形态;叶片的质地、叶脉及脉序。

实验内容: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和保护的方法;学习临时制片法(表皮制片法、徒手切片法、粉末状片法);细胞结构的观察。

实验报告及作业: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写出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写出表皮制片法、徒手切片法、粉末状片法的步骤。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学时:108适用专业:药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药理学》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任务:药理学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的,理论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着重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对其它部分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对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新科学成就应作适当介绍。

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及其特点,掌握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课方面,该大纲针对学生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拟定。

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意义,熟悉其应用范围;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

药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医学机能学科,通过实验、病案讨论使学生掌握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药理学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亦可达到验证理论,巩固和加强药理知识、开发学生智能的目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后续课程:《药物化学》、《药剂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图表、幻灯、录象、电脑多媒体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条件⒈明确提出本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系统性或/和启发性的教学,并结合实际病例,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关课程知识。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讲课教课设计讲课章节第一章绪论讲课学时2讲解方多媒体教课条多媒体法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学习目的和发展简史;2.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2.难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1.观点2.研究内容3.学科任务4.学科性质5.学习目的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1.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研究的探究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简况思虑题 / 作业:1.中药药理学的观点。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3.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教课小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观点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机体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人体、动物体和病原体。

二、研究内容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互相作用及作用规律,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即中药中药药效学(中药效应动力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露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如人参的补气(人身皂苷)、大黄的泻下(大黄蒽苷)等。

历代本草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都有大批阐述,这是几千年中医药工作者临床实践的结晶,也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出发点。

中药药效研究是成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中药作用及作用机理的再认识。

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 :①促使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 Adr)等递质的开释;②高升细胞内cAMP,废弛光滑肌(支气管光滑肌的功能受cAMP和 cGMP的调理, cAMP高升或 cAMP/cGMP的比值高升,能够使支气管光滑肌细胞膜稳固,进而使细胞内 Ca2+减少,支气管光滑肌废弛);③喜悦α受体(黏膜的小血管缩短),减少黏膜水肿;④克制过敏介质( 5-HT、组胺等)的开释(肥大细胞), 5-HT、组胺均能喜悦支气管光滑肌。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七、剂量及煎煮方法
• 大承气汤: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大黄酸少14% 总蒽醌少11%) 后下法—药渣中后下大黄(居中)
八、配伍
• 《本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 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 情,合和视之。” •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 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
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次乌头碱(LD50=5.8mg/kg)
• 2、增强疗效
延胡索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 3、利于贮藏,保持药效稳定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的活性,苷分解减少.
• 4、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炮制后抗菌作用(游离型).
六、制剂及剂型
•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 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 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 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 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胸闷咳喘 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地等。 2.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口服或喷雾吸入。 3.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 4.低血压 皮下、肌注预防低血压。 5.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不良反应 左旋麻黄碱可使前列腺肥大者排尿困难、失 眠等。过量(治疗量5~10倍)可引起中枢和心血管中毒。 去甲基麻黄碱中枢兴奋、欣快、食欲抑制。精神病、心脏病 、孕妇避免使用。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合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老人,肝肾功能衰退。 性别:性激素,妊娠、哺乳、月经三期的生理不同。 体质:营养状态,特异体制(高敏、耐受、过敏体)。 精神:乐观者提高抗病能力,悲观者难奏效。 二、病理因素 病理影响药效。肝肾功能,肠内微生物影响药代。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 分泌、神经活动等。
(3)利尿 利尿成分为D-麻黄碱,口服弱,静注明显, 过量反而减弱。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过滤率;②抑制肾小 管对Na+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被 酚妥拉明和心得安阻断,说明与α、β有关。除抑制过敏介质 释放外还有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镇咳为可达因1/20,有效成分为萜品烯 醇。挥发油为祛痰有效成分。

最新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最新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八前言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

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个论。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作用的基本规律、中药药理研究发展趋势等;简介中药新药药效毒理学研究的要求与方法等。

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和常用药两部分。

概述介绍各类中药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每类药的复方制剂,仅介绍其现代临床应用。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学基础,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和现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与中药功效有关的几种实验方法,为其进一步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学、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专业的必修课。

总学时为36。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了解中药药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研究内容。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中药药性药理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四性(气)、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2、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认识,以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教学内容】1、中药四性(气)的基本药理作用。

2、中药五味的基本药理作用。

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4、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5、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课程代码:3046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差不多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它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各论。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阻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等差不多理论和知识。

各论按照中药学的传统分类分章节介绍,每章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

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要紧化学成分、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也介绍部分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本课程的差不多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把握中药药理学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知识,把握常用中药产生其功效的药理学基础和物质基础、把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相关方法与技能,明白得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与新进展,为进一步挖掘和进展中医药理论、开发中医药资源,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不《中药药理学》要紧介绍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同时介绍中药研究的方法——将现代科学专门是现代医学研究生命科学的方法、技术、思路与中药研究有机结合。

学习本课程必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西医基础学科(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和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作。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明白得《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了解中药药理学的进展简史。

(二)课程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认识和明白得中药理论的内涵;(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三)中药药理学研究促进中医理论的进展与进步;(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五)中药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2.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任务。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3.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时要求】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药理学?
2.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药理
【目的要求】熟悉中药药性的现代认
识。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气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2.介绍五味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3.介绍升降浮沉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4.介绍归经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5.介绍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课时要求】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2.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3.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1.药物方面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制剂、剂量、用法、配伍(七情)、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体质、病理状态、精神因素(情志)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环境因素:气候、时辰、地区、社会条件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课时要求】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有何影响?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了解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差异性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双向调节性、复杂性。

3.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剖析复方的配伍关系。

4.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的整方实验及拆方实验的方法。

【课时要求】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