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456615f18583d049645973.png)
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地面范围就越大,容易发现地球上一些重要目标物空间分布的宏观规律。
2实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物体的动态变化。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同时考虑到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向下兼容。
4经济性: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局限性:电磁波谱段利用不充分,显示特征不确切,空间上离散化,时间上不连续,地面调查不完整。
总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利用的电磁波谱段越来越多,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其感测的目标更广。
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1、遥感器的内部畸变:由遥感器结构引起的畸变2、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像: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3、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4、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像点位置的移动;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距离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
5、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6、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遥感数字图像增强1)对比度变换: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的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处理方法。
因为亮度值是辐射强度的反映,所以也称之为辐射增强对比度扩展的辐射增强:通过单个像元的运算从整体上改善图像的质量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度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2)空间滤波: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属于几何增强处理,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3)彩色变换:不同的彩色变换可大大增强图像的可读性,常用的三种彩色变换方法:1、单波段彩色变换;2、多波段彩色变换;3、HIS变换单波段彩色变换(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多波段彩色变换: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影像。
梅安新遥感概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梅安新遥感概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5a4c18d6a58da0116c17496a.png)
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1.遥感(RS):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的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平台:是指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用于安置各种遥感仪器,使其从一定高度或距离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并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工作条件的运载工具。
3.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4.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6.黑体辐射:是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
7.黑体(绝对黑体):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波长的外来辐射完全吸收而无任何反射的物体,即吸收比为1的物体。
8.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0.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11.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12.漫反射:漫反射是指光线被粗糙表面无规则地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
13.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称为波粒二象性。
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地物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是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6.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西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
![西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a732c53c850ad02de8041ee.png)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
是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解译应用的综合性技术。
(2)光谱特性: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吸收的特性不同。
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
(4)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是一个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2、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1)空间特性: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范围广)(2)时相特性:动态监测,更新快(动态性)(3)光谱特性:技术手段多样,信息量大(信息量大)(4)应用特性:应用领域广,经济效益高(领域多)3、简述遥感卫星地面站,其生产运行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任务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系统,它的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遥感数据,并进行卫星接收方式、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1)接收站:主要负责完成捕获跟踪卫星、传送接收卫星数据的任务。
(2)数据处理中心:将原始遥感数据做一系列复杂的辐射校正及几何校正处理,消除畸变,恢复图像,提供给用户使用。
(3)光学处理中心:可以生产应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比例尺的图像产品。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1)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0.05-0.38;可见光0.38-0.76;红外0.76-1000微米;微波1mm-1m;多波段遥感。
(3)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4)按遥感资料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获得信号是曲线、数据。
(5)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高光谱遥感;常规遥感。
中国农业大学_809地理信息系统_《遥感概论》复习题
![中国农业大学_809地理信息系统_《遥感概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9c1a40f7ec4afe04a1df60.png)
第二章 ·名词解释 辐射亮度:由辐射表面一点处的单位面积在给定方向上的辐射强度称为辐射亮度。 普朗克热辐射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面积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内和单位波长 间隔内辐射出的能量为 B(λ,T)=2hc2 /λ5 ·1/exp(hc/λRT)-1 灰度波谱:用该类型在该波段上的灰度值反应的波谱曲线 黑体辐射: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 体物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black body),以此作为热 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按大小排列制成图表。 太阳辐射:太阳射出的辐射射线 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地球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向外辐射的射线。 地物波谱特性:各种地物因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都有不同的电磁波辐射或反射特性 反射率:地物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比辐射率:某一物体在一特定波长和温度下的发射辐射强度与理想黑体在相同波长和温度下 所发射的辐射强度之比。 后向散射
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波段名称
可见光与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波长
0.3~2.5um2.5~6um源自>6um辐射特性
地表辐射太阳辐射为 地表辐射太阳辐射和 地表物体自身热辐射
主
自身的热辐射
为主
什么是大气窗口?试写出对地遥感的主要大气窗口
答:大气窗口的定义: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
中红外窗口:3.5 m ~5.5 m ,反射和发射并存。
包括两个小窗口(反射和发射混合光谱):3.5 m ~4.2 m 4.6 m ~5 m
遥感的名词解释
![遥感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e2a0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0.png)
遥感的名词解释遥感是一种通过探测和测量地球表面物理量和化学量的技术手段。
它利用传感器从遥远的地面、大气和宇宙中获取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解释,来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为现象。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天气预报、灾难监测等领域。
1.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遥感技术基于光电子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反射、发射和散射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与测量。
传感器能够接收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信息,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热红外线和微波等,从而获取地表对象的不同特征参数。
基于不同的传感器波段和目标特征参数,遥感可以分为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三大类。
2. 光学遥感的应用与优势光学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探测地表。
这些波段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反映地表物体的形状、结构和纹理等特征。
在农业领域,光学遥感可以监测植被生长状态、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为农作物管理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在城市规划方面,光学遥感可以监测城市的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和建筑物分布,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热红外遥感的应用与优势热红外遥感利用热红外波段探测地表、大气和水体的辐射。
通过测量地表、大气和水体的热辐射,可以获取地表温度、气候参数和水体蒸发等信息。
在环境保护领域,热红外遥感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情况,并评估其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在天气预报方面,热红外遥感可以观测云层的温度和高度,预测降水和风暴的产生和发展。
4. 微波遥感的应用与优势微波遥感利用微波波段探测地表、大气和水体的辐射和散射现象。
微波波段能够穿透云层和雨雪等大气干扰,对地表和水体进行探测。
在灾难监测方面,微波遥感可以监测地震、火山活动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为应急响应和救援提供信息支持。
在海洋监测领域,微波遥感可以测量海洋风场、海浪高度和海洋表面温度,探测海洋环境变化。
5. 遥感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遥感技术虽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遥感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遥感考研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d789d13186bceb19e8bb1c.png)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2.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3.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电磁波谱。
5.5.地物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反射、发射、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
6.6.地物的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7.7.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8. 8.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9. 9.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10. 10.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W 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 黑的比值。
11. 11.散射:我们把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
12. 12: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13.13.近极轨卫星:Φ约等于90°,对地球覆盖范围广(如陆地资源卫星。
.)14.14.赤道卫星:Φ=0°或180°,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15.15.太阳同步卫星:卫星与太阳同步,光照角保持不变化;卫星轨道上每一点的平均太阳时保持不变。
(相同的纬度,所有点具有相同的太阳时)16.16.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始终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同一地区。
17. 17.垂直投影:物体影像是通过相互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
18. 18.中心投影: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
位于物镜两侧19.19.像片的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a1ab9fb14e852458fb57bb.png)
这是我10年复习考研留下来的东西。
是我自己概括的啦。
分享给学弟学妹。
内容为《遥感原理与应用》,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辩证的使用。
说明一下,是第一版的教材,第二版的应该也差不多。
===================正文分割线==========================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遥感课程名词解释
![遥感课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e753c9ba0d4a7302763a43.png)
Hao 名词解释广义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处理,揭示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及信息处理、应用的技术。
遥控:通过发射无线电波远距离来控制目标物体的姿态、运动轨迹、方位。
遥测:通过仪器远距离地测量物体所需的参数。
分为直接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主动遥感:先由探测器向目标物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物的回射。
(雷达遥感)被动遥感:不由探测器向目标物发射电磁波,只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天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航空摄影遥感)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偏振: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遥感信息获取:一般指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的电磁波特征,即地物的发射、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
由于电磁波传播的是能量,实际上也是记录辐射能量的过程。
斯忒藩-玻耳兹曼公式: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出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公式。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的绝对温度增高时,它的最大辐射本领向短波方向位移。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I⊙=135.3 mW/m2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千分之一微米到一百微米的固体、液体位子。
米氏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与入射波长λ同数量级时,发生米氏散射均匀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入射波长λ时,发生均匀散射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小于入射波长λ的十分之一时,发生瑞利散射大气屏障: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透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
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874a280066f5335a812163.png)
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预报的统称。
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
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的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历具有代表性判别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像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据不同的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物体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应,它是通过与判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
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12,灰阶: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不同表现在五行图像上的色调的深浅不同,色调深浅的分级为灰阶。
遥感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bf1bc02af90242a995e59a.png)
1.大气窗口:通常把那些受吸收作用影响相对较小、大气透过率较高的电磁波段就成为遥感探测可以利用的有效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2.绝对黑体: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将辐射到它表面上的任何波长的能量全部吸收的理想体。
3.空间分辨率:传感器所能识别的最小地面目标的大小,是反映遥感图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重要指标。
4.瞬时视场角:传感器内单个探测原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它决定了在给定高度上瞬间观测的地表面积,这个面积就是传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5.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空中移动载体。
6.黑体:是个假设的理想辐射体,是指能全部吸收二毫无反射和透射能力的理想物体。
7.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使用的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光谱分辨率。
8.地球同步轨道:也成24h轨道,即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轨道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也与之一致。
9.微波遥感:在微波电磁波段内,通过接受地面目标物辐射的微波能力,或接收传感器本身发射出的电磁波束的回拨信号,判别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1.什么是航天遥感,其具有什么特点?(1)航天遥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以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
(2)特点:平台高,视野开阔、观察地表范围大,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现地面大面积的,宏观的、整体的特征。
2.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1)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大气中微粒(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的影响而改变原来传播方向的现象。
(2)类型:①瑞利散射:大气粒子的直径<入射电磁波波长;②米氏散射:大气粒子直径≈入射波长;③非选择性散射:大气粒子直径>入射波长。
(3)特点:①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②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③非选择性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遥感名词解释汇总
![遥感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71a5f74a76e58fafbb00349.png)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4.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5.绝对白体能反射所有的入射光的物体6.灰体大多数物体可以视为灰体7.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8.发射率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9.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10.地物波谱特性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11.轨道参数 1 升交点赤经2 近地点角距ω3 轨道倾角4 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 5 卫星轨道的偏心率6 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12.姿态角滚动------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俯仰------绕y轴旋转的姿态角航偏------绕z轴旋转的姿态角13.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14.偏移系数某天某一轨道相对于上一天同号轨道偏移的轨道数,若向西偏移为负值,向东偏移为正值,d=±1时为顺序排列,∣d∣>1时为交错偏移。
15.伪距法定位在某一瞬间利用GPS接收机至少测定四颗卫星的伪距,根据已知的GPS 卫星位置和伪距观测值,采用距离交会法即可求得接收机的二维坐标和时钟改正数。
16.SPOT SPOT卫星装载了2台相同探测器HRV或HRVLR成像仪属于CCD线阵列推扫式成像可以获取同轨或邻轨立体影像17.IRS共有4个系列IRS-1是陆地观测卫星系列IRS-P是专用卫星系列IRS-2是海洋和气象卫星系列IRS-3是雷达卫星系列18.MODIS 波段不连续波段36个地面分辨率较低每1—2天可覆盖全球一遍。
19.小卫星小卫星指目前设计质量小于500kg的小型近地轨道卫星,其空间分辨为1—3m(全色)和4—15m(多波段)20.成像光谱仪基本上属于多光谱扫描仪,其构造与CCD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和多光谱扫描仪相同,区别仅在于通道数多,各通道的波段宽度很窄。
南大遥感名词解释讲解
![南大遥感名词解释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b186c35022aaea998f0f25.png)
普朗克定律:普朗克(Planck)定律-描述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波长分布的关系。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I = 1.95 cal/cm2min = 1.360×103W/m2
模式识别:
ARC/INFO:
判读标志:
GPS:
长二捆: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CZ-2E),简称长二捆,是一枚大型两级捆绑式运载火箭。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四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5米的助推器,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
捆绑式火箭:是指将多枚火箭并排捆绑起来发射,目的是为了使众多火箭同时产生更大推力。由于捆绑式火箭推力大,所以可以用它来运载更重的航天器上天。
数字图像处理:
中心投影:
航向重叠和航向重叠率:
升交点:
SPOT:
HDDT:
太阳同步轨道:
灰标:
像点位移:
CCD:电荷耦合器件CCD,CCD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原件,具有自扫描、感受波谱范围宽、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噪声低、动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一系列有点,并可做成集成度非常高的组合件。
3)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北师
黑体:
反射因子:
成像光谱仪:
漫反射:
比辐射率:
透视收缩:
地形叠掩:
米氏散射:
体散射:
直方图均衡化:
植被指数:比值运算可以检测波段的斜率信息并加以扩展,以突出不同波段间地物光谱的差异,提高对比度。该运算常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植被生物量,这种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
遥感考试总结名词解释
![遥感考试总结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bd61bd376a20029bd642d5d.png)
5 1构像方程:地物点在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大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2通用构像方程:在地面坐标系与传感器坐标系之间建立的转换关系 3几何变形:指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4几何校正: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5粗加工处理:也叫粗纠正,仅做系统误差改正。6精加工处理:正消除图像中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的过程。7多项式纠正: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模拟 8直接法纠正:从原始图形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求其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再把该像素的亮度值填到输出图像相应位置去9间接法纠正: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点位反求其原始图像坐标,再进行亮度值重采样并填到空白图像相应点上去。10灰度重采样:但输出图像阵列中的任一像素在原始图像中投影点的坐标不为整数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该点周围邻近整数点位上亮度值对该点贡献累积起来,构成该点新亮度值的方法。11图像配准:实质是遥感图像纠正,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的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规划到同一的坐标系中。12图像镶嵌: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的区域的图像。13数字地面模型:表示地面起伏形态和地表景观的一系列离散点或规则点的坐标数值集合的总称。14正射影像是具有正射投影性质的遥感影像。
1 10HRV:是一种线阵列推扫描仪,由于使用CCD元件做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向的一天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得沿轨迹的连续图像条带11SAR合成孔径雷达 ,用一个小天线做为单个辐射单元,沿直线不断移动,并不断发射信号,来提高雷达方位分辨率的一种技术。12INSAR: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获取两幅(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 13CCD:称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 14真实孔径侧视雷达: 天线装在飞机侧面,发射机向侧向面内发射一束脉冲,被地物反射后,由天线接收,回波信号经电子处理器处理后形成的图象线被记录15 全景畸变:全景摄影机的像距不变,物距随扫描角增大而增大,由此所产生影像 由中心到两边比例尺逐渐缩小的畸变16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是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移动中选择若干个位置,在每个位置上发生一个信号,接收相应发生位置的回波信号储存记录下来17 距离分辨率: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18 方位分辨率:雷达飞行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19 斜距投影:侧试雷达图像在垂直方向的像点位置是靠飞机的目标的斜距来确定 20 多中心投影:用以表示具有多个投影中心的遥感图像的几何特性的一种投影。20地面接收站:设置在地球上,跟踪卫星运转,接收卫星下行传送的各种数据,以及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储存和分发的地面站。
遥感
![遥感](https://img.taocdn.com/s3/m/b4d4f8b5f121dd36a32d82ff.png)
遥感一、名词解释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被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朗伯源: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
严格的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所谓黑体是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当然黑体仍然要向外辐射)。
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逛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1.360*10(3)W/m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摄入地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
天顶距和天顶角:取太阳入射光线与地平面垂线的夹角。
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哥哥方向散开。
①瑞丽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其溶胶等引起。
原理:米氏散射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并且散射咋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占总入射能P0的百分比公式P37低轨:就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
高轨:是指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36000KM左右,绕地球一周24H,卫星公转角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相对于地球似乎固定于高空某一点,故称作地球同步卫星或静止气象卫星。
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与地面或偏离垂线3°以内。
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取得的相片。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6a6d8785acfa1c7aa00ccf5.png)
精确农业是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米水平的一整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用GPS的精确定位信息来控制肥料、农药、种子和石灰的精确施用量,利用产量监测和产量图制作来评估作物生产中各种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等
4、“3S”技术包括哪几个部分?“4S”技术包括哪几个部分?
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4、对数字图像进行反差增强处理时采用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的原理是什么?
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基本思想是: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反射率接近0,这时在图像中对应位置的像元亮度值应为0,但实测中其不为0,而为一个最小值,将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这个最小值,即可提高对比度和图像质量。
第三章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运载工具)、遥感器(传感器)和遥感信息的传输、接收、处理和解译组成。
2、简述影响航片色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举一个以上例子。
①、地物反射特性:绝对黑体的亮度系数为0,白体为1。一般常用BaSO4纸或MgO纸作参比,其亮度系数为0.98。新雪为1.00,针叶林为0.04,白石灰石为0.40
第一章
1、试述遥感的概念及系统组成
概念名词解释中。系统组成:由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与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五部分组成。
2、遥感有哪几种主要分类?其分类标志各是什么?
(1)、按遥感对象分:宇宙遥感和地球遥感。(2)、按遥感的工作平台(运载工具)不同,又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3)、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多种,如: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工程遥感及军事遥感。(5)、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及多波段遥感等。(6)、根据遥感资料的记录方式,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62305fa32d7375a41780a8.png)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x,y)=f1(x,y)- f2 (x,y)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遥感名词解释30个
![遥感名词解释30个](https://img.taocdn.com/s3/m/29b154e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c.png)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5.绝对白体能反射所有的入射光的物体。
6.灰体大多数物体可以视为灰体。
7.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
8.发射率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9.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0.地物波谱特性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
11 MODIS波段不连续波段36个地面分辨率较低每1-2天可覆盖全球一遍。
12小卫星小卫星指目前设计质量小于500kg的小型近地轨道卫星,其空间分辨为1一3m (全色)和4-15m (多波段)。
13.成像光谱仪基本上属于多光谱扫描仪,其构造与CCD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和多光谱扫描仪相同,区别仅在于通道数多,各通道的波段宽度很窄。
14.距离分辨力是在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15.方位分辨力是指相邻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16.几何变形是指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坐标系统中的对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17.粗纠正遥感图像的粗加工处理也称为粗纠正,它仅做系统误差改正。
18.精纠正在粗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地面控制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影像的几何精度。
19.间接法方案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亦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
20.最邻近像元采样法该法实质是取距离被采样点最近的已知像素元素的(n)亮度N作为采样亮度采样法最简单,辐射保真度较好,但它将造成像点在一个像素范围内的位移,其几何精度较其他两种方法差。
验证样本名词解释遥感
![验证样本名词解释遥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0cda2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2.png)
验证样本名词解释遥感一、遥感概述遥感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通过获取和分析遥感图像,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为特征。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许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如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灾害监测等。
二、样本1. 样本的定义样本是指作为研究对象或代表某一总体的一部分的对象或事件的集合。
2. 样本在遥感中的作用在遥感中,样本可以被用于训练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
三、名词解释1. 验证验证是指通过实验或实际观察来检验某一假设、理论或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遥感中的验证在遥感中,验证是对提取的地球表面信息进行精度评定的过程。
通过与真实地面事实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评估遥感技术的准确性,并对数据进行验证。
四、样本验证在遥感中的应用1. 遥感图像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分类,我们可以识别出不同的地物类型,如森林、湖泊、道路等。
为了确保分类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用一些样本数据进行验证。
2. 样本选择在进行遥感图像分类时,样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样本应该代表不同的地物类型,并能够准确地反映地物的特征。
通过选择合适的样本,可以提高分类结果的准确性。
3. 精度评定在遥感图像分类完成后,需要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这可以通过与真实地面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
通过比较分类结果和实地调查数据,可以评估分类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4. 验证方法在进行遥感图像分类的精度评定时,有许多不同的验证方法可供选择。
常用的方法包括混淆矩阵、Kappa系数和用户精度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分类结果的准确度,并优化分类算法。
五、结论通过对样本进行验证,我们可以评估遥感技术的准确性,并优化分类结果。
遥感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
通过不断地验证样本,我们可以提高遥感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气球、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器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电磁波;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
维恩位移定律:λ(max)T=b
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大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微波遥感:指利用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被动遥感:传感器本身不产生电磁波,而是被动的接受和反射其他物体的电磁辐射而获
取地物信息的遥感方式。
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
感光度:胶片的感光速度。
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
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之为三原色。
(红绿蓝)
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不同而不同。
则辐射亮度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观察者以不同的观测角观察辐射源时,辐射亮度不同。
亮度系数:物体表面受到光照后所产生的明亮程度的数值
辐射畸变: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像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
辐射校正 :对大气影响的纠正是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办法实现的。
几何畸变: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发生了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时,说明发生了几何畸变。
几何校正:针对几何畸变进行的误差校正。
平滑 :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
锐化 :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的方法。
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全景畸变:真实景物是一条直线,成像时中心窄,边缘宽,但图像显示时像元大小相同,这时直线被显示成反S形弯曲。
分辨率: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
光谱反射率:物体对光谱中某个波段的电磁波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用式子表示为:P=E反/E入*100%。
波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光谱分辨
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者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常见得TM5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28.5m*28.5m。
扫描成像: 依靠探测元件,以瞬时视角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得到目标电磁波特性
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光机扫描成像:在扫描仪前方安装光学镜头,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的逐点逐行扫描。
固体自扫描成像:用固定的探测原件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合成孔径雷达:指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SAR的方位分辨力与距离无关,只与天线的孔径有关。
天线孔径愈小,方位分辨力愈高。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也称灰度)。
假彩色遥感图像: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篮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图像。
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而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通常把这种方式合成的影像叫做假彩色遥感影像。
常见的彩红外图像即为假彩色合成图像。
假彩色合成: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的真实颜色。
立体观察:用肉眼或者借助光学仪器(立体眼镜),对有一定重叠率的像对进行观察,可以获得地物和地形的光学立体模型,称为像片的立体观测。
NDVI:即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NIR-R)/(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主要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反射波谱特征:地物反射率随入射光波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关系。
最小距离判别法:以特征空间中的距离作为像素分类的依据
特征曲线:地物光谱特征参数构成的曲线。
特征曲线法:以特征曲线为中心取一个条带,构造一个窗口,凡是落在此窗口范围内的地物即被认为是一类,反之,不属于该类。
最大似然比分类法:通过求出每个像素对于各类别的归属概率,把该像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
动态聚类法:在初始状态下给出图像粗糙的分类,然后基于一定原则在类别间重新组合样本,知道分类比较合理为止。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根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地图制作和成果表现的技术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影像地图: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
本影:地物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
落影: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MSS影像:多光谱扫描仪获取的影像。
TM图像:专题地图仪获取的图像。
色调:雷达回波强度在微波影像上的表现。
阴影:微波影像上出现的无回波区。
形状:目标地物轮廓或外形的雷达回波在微波影像上的构像。
纹理:微波影像上周期性或随机性的色调变化。
地面控制点: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制点(GCP)
分段线性变换:为了更好的调节图像的对比度,需要在一些亮度段拉伸,而在另一些亮度断压缩。
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彩色,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相关系数:指像素间的关联程度。
结构模式识别:也叫句法模式识别,可以提取地物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识别遥感影像上的目标地物。
链码:一组具有方向标志码的有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