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诗在中国的古文学历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诚然,自古至今,无人可抹灭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然地位。

杜诗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诗史”的称号当之无愧。

因此,笔者每次看到杜诗之后心动之余,对其中杜诗的主要风格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何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的涵义1、“沉郁顿挫”一词的由来“沉郁”一词最早出于钟嵘的《诗品序》“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明。

”而沉郁顿挫显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由此可见,“沉郁顿挫”也是杜甫对于自己诗风的看法之一,这也是被后人以“沉郁顿挫”评杜诗的原因之一。

2、沉郁顿挫小解何为“沉郁顿挫”?一时间,众说纷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而陈延焯说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象外……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括》卷一)……自古至今,一代代大家对于“沉郁顿挫”的看法举不胜举,各有见解。

而笔者则偏于中规中矩的看法,如《辞海》中释义: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古人对于诗句锤炼大多比较严谨,杜甫于斟字酌词更是如此。

在《进雕赋表》中以“沉郁顿挫”评价自己诗文风格每字皆是其心血所化。

所谓“沉”,可见于语言厚重朴实,虽不张扬,但思想情感低沉到极致为扬而先抑;对于“郁”,可见于诗句表达的真挚含蓄,强烈的感情浓郁到极致而不发;而“顿”者,从字面上看指语句的停顿,而在杜诗中则不尽然,“顿”既有诗句表达之中的缓和之势,又有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之用,其暗含搭建厬而薄发的间歇的过渡桥梁之意;至于“挫”字,虽有挫折转折之意,但有在杜诗之中又另有天地。

初一语文教案古代诗词欣赏杜甫

初一语文教案古代诗词欣赏杜甫

初一语文教案古代诗词欣赏杜甫初一语文教案-古代诗词欣赏杜甫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是初一语文教学中的一节诗词欣赏课,主要讲授古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通过欣赏杜甫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2. 理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意境;3. 学会欣赏杜甫的诗词作品;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 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2. 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诗人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步骤二:欣赏杜甫的诗词教师精选了几首杜甫的诗词,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学生欣赏杜甫的作品,感受诗词的美。

步骤三:分析杜甫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甫的作品,包括词句的表达方式、意象的描绘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诗词风格和思想。

步骤四: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合作创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合作创作,写一首与杜甫风格相近的诗词。

步骤六: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合作创作进行展示,并分享彼此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诗词创作上的进一步探索。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和作品欣赏的水平;2. 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创作的积极性和表现;3. 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拓展延伸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诗词,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诗词比赛或朗诵活动,拓宽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和欣赏。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人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扩展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知识面。

杜甫的诗歌文学特点

杜甫的诗歌文学特点

杜甫的诗歌文学特点.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关于介绍一下杜甫的文学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学特点】诗文表述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意象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大家知道“诗圣“杜甫所写的诗歌都有哪些风格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

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

“入门闻号洮,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梦李白二首》也是这种回环反复表达感情的很好例子,梦中见其来,又疑其真来;分明他已真来,又疑其何以能逃出牢笼,定非真来;说他并非真来,又分明见其月色下憔悴颜色。

真真幻幻,表现的是浓到如酒的情谊,深沉低回,波浪起伏。

《北征》、《洗兵马》、《壮游》、《同谷七歌》、《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还有前面提到的《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第一篇: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结合作品论述“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主要内容:1、抒写理想壮志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

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3、表现战乱“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杜甫选篇序列分析—— 以课内杜甫的三首古诗为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杜甫选篇序列分析—— 以课内杜甫的三首古诗为例

———以课内杜甫的三首古诗为例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学马月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因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重视经典性,尤其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这样的课程思路和部编版教材编写思路的指导下,为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编选了古代优秀文化作品,课内古诗词选编了杜甫的三首诗歌,分别为七年级下册《望岳》、八年级上册《春望》和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三首诗歌呈现出序列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同时又有内容上的深化,故而其教学亦应凸显出序列化特征。

一、诗歌的序列化1.《望岳》:作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为杜甫读书与漫游期。

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其父杜审言时任兖州司马,经济优渥。

24岁的杜甫快意漫游四方,诗中自有浩然之气。

本诗由登泰山之所望抒发青年之壮志,通过对岱宗的描写,凸显其横亘绵延、神奇秀丽,表现出虽科举落第,但仍壮志凌云的豪迈。

此诗为五言古诗。

2.《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为杜甫陷贼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欲投奔唐肃宗的杜甫被安史叛军截至长安,当杜甫看到满目疮痍的旧都,不禁情动于衷。

本诗由春望长安城抒发国破家亡之沉郁,通过对旧都的描写,烘托其破败萧条、战火连绵,作者不由得感时伤春,忧国忧家,满腔伤痛。

此诗为五言律诗。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杜甫漂泊西南时期。

时局依旧不稳,因官场倾轧而政治绝望的杜甫毅然辞官,寓居成都,暂得安身。

本诗由秋风破屋抒发心系苍生之博爱,通过对茅飞江郊、群童盗茅、屋漏沾湿的叙述,渲染西南生活的悲凉落寞,升华出“吾庐独破”“寒士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情怀。

此诗为歌行体古诗。

三首诗歌具有序列化特征:首先是创作时间上的承继和连续,创作历史分期愈发清晰;其次是作家境遇上的演变和推移,现实主义特色愈加突出;再次是诗歌风格上的深化和成熟,“沉郁顿挫”之风愈得彰显;最后是思想层面上的联结和拓展,忧国忧民情怀愈见博大。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杜甫?【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寻常”意思是平常的意思,“几度”是多次的意思,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世,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生活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丽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

“落花时节”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一方面点明了时节是暮春,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表达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对于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3、画面描写。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瞪裂。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低矮渺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
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笃于兄弟情谊 的杜甫,在不绝于耳的战火声中,写下此诗。“舍弟”, 即家弟。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 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颔联 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了时令。“月
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 两种不同的情况。
• 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 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 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 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 理感受的形象。
沉郁顿挫
•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 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 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 •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感情深沉苍凉; •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 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唐庚云:“过岳阳楼观 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 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 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 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 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馀
诗虽大而小。”(〔宋〕强幼
安《唐子西文录》)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 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 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最能够代表他对中
钱谦益《钱注杜诗》:“秋兴之发端也。江 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 紧。末二句结上生下。”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首从秋入,见 因秋起兴,为八章发端。” 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对秋而伤羁旅 也。上四因秋托兴,下四触景伤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论文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论文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论文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历史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称之为"诗史""诗圣"实不为过。

他的诗词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同情人民疾苦;二是热爱祖国,渴望统一;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种种罪行;四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

仅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末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一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叙述官吏抓丁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

他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充满深切同情。

尤以结尾"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简述杜甫诗歌的内容

简述杜甫诗歌的内容

简述杜甫诗歌的内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情感内涵,内容涵盖了人生哲理、历史反思、社会批判、自然描写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下是杜甫诗歌的一些主要内容:
1. 人生哲理: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他关注人们的生命和命运,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登高》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敬畏之情。

2. 历史反思:杜甫的诗歌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非常高,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反思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例如《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反思。

3. 社会批判:杜甫的诗歌中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现实。

例如《丽人行》中的“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描绘了贵族们的奢侈和糜烂生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4. 自然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对自然描写得非常生动和深刻,他通过对自然的感悟来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杜甫的诗歌内容深刻、丰富,通过对人生、历史、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的探讨和描写,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风格通常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2.叙事和议论风格:杜甫的诗歌在叙事和议论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

有学者认为,他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受到了《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3.仁政思想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以及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4.人道主义精神:有观点认为,杜甫的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总体来说,杜甫的诗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的疾苦,又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精炼的艺术技巧。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中的大开山者”,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以批判时弊、抒发人生苦闷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诗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生平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当时的成都府,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举家迁居长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后来,他先后在成都、洛阳、长安等地谋生,期间遭遇家庭不幸、流亡、逃荒等种种不幸,并多次遭受官府的迫害。

在艰苦的生活中,杜甫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他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痛苦,力图通过自己的诗歌为民献策,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创作思想杜甫秉承了唐代诗歌中讴歌时代的良好传统,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状态是他创作的核心。

他的诗歌着重反映人民的疾苦,凸显社会问题,关注民生,批判腐败现象。

杜甫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巨著,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其创作思想深刻,富有启发性,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真实性强杜甫的诗歌真实感极强,他的作品不急于追逐外在的美丽,而是通过直接、真实的表达,去揭露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接抒发了他的奔波辛酸和莫名忧愁,该诗说:“兴来爱不住,长风万里挥清秋”。

实际上,这种诗的用意,就是要揭示人生苦短,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机缘,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2.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以人性为本,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照顾、关爱,要用自己的诗歌呼唤全社会要爱惜人民生命、尊重人民权利,使社会变得和谐。

如《登高》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作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渗透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

3.深刻的批判精神杜甫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他善于深入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丑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

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这很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摘要:杜甫被世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词题材多样,题材广泛,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仅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历史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词在内容、风格以及认识方面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品读了选入初中教材的杜甫的作品,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潇洒自如,日常的烦恼得失都不再萦绕心头。

杜甫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真觉,把历史事件和社会情景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的运行规律,使他的诗词重实重意,重史重情。

读杜甫的诗词,既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真实的历史面貌,又可以看到作者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既可以感受到现实主义诗歌的强烈艺术魅力,又可以从杜甫身上吸取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力量。

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称之为"诗史""诗圣"实不为过。

他的诗词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同情人民疾苦;二是热爱祖国,渴望统一;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种种罪行;四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

仅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末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一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第26课《春望》品杜甫诗歌写作特色(教学课件共17张)-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26课《春望》品杜甫诗歌写作特色(教学课件共17张)-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合作探究
古人讲究炼字,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哪些字用得好? 为什么?
3、选出你最有感触的字或词,写一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
——杜甫《同元使君舂(chōng)陵行》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平 平平仄仄
仄 仄 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 仄 平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 平 仄仄
仄仄仄 平 平
第三章 感其情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题: 2、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运用的意象?
其诗以精练质朴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应 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沉则不浮, 郁则不薄”。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
(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 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特殊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 愤激难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由朗读 划分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 韵律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Fra bibliotek草木深。仄仄平平仄

杜甫诗的风格教案

杜甫诗的风格教案

杜甫诗的风格教案教案标题:探究杜甫诗的风格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诗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2. 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境表达;3. 培养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杜甫诗的风格特点;2. 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意境营造;3. 欣赏和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内容1. 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登高》、《春夜忆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分析:真实写实、感怀抒情、社会关怀、意境深远等;3. 杜甫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意境营造:运用意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营造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杜甫诗歌的图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习:介绍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背景和创作特色;3.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意境营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4.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杜甫诗歌的音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5. 总结: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于杜甫诗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杜甫诗歌的作品和风格特点;2.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3. 欣赏鉴赏法:通过欣赏杜甫诗歌的音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评定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作者朱铁摘要:杜甫被世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词题材多样,题材广泛,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仅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历史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词在内容、风格以及认识方面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品读了选入初中教材的杜甫的作品,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潇洒自如,日常的烦恼得失都不再萦绕心头。

杜甫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真觉,把历史事件和社会情景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的运行规律,使他的诗词重实重意,重史重情。

读杜甫的诗词,既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真实的历史面貌,又可以看到作者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既可以感受到现实主义诗歌的强烈艺术魅力,又可以从杜甫身上吸取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力量。

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称之为”诗史”“诗圣”实不为过。

他的诗词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同情人民疾苦;二是热爱祖国,渴望统一;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种种罪行;四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

仅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末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一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叙述官吏抓丁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处处感到有诗人在。

他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充满深切同情。

尤以结尾”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间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可见,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多么的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而在晚年,虽然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楼》此诗抒写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很多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人民性。

在艺术上,他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融合众长,诸体兼备,并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那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而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事件或感受,经过加工提炼,以凝练而丰富多彩的语言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基本特征。

而他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表现个人的内心,形成了杜甫深沉的思想性格,也让他的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使得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战火的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爱国作品。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诗句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登楼》全诗即景抒怀,状山川雄丽且联系着古今世事之变,蒿目时艰又能把自然景物渗透其中,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

语壮境阔,寄慨遥深,是诗人沉
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很好体现。

杜甫在创作诗词时,不单用笔,更是用满怀的激情,甚至用整个生命来创作。

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优秀诗篇,已不独言己心、明己志,更是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愿望,反映了时代的呼声。

诗人在离乱动荡的时代,用悲歌表达出其悲怜悯恤的心境。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对人民的疾苦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家人受冻的窘境中,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总之,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在文学上的建树。

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

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

杜甫一生身居下位,却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

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

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词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那么,让我们通过杜甫的仁爱之心,即关心人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等博爱之心来教育我们的后代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并让他们的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参考文献:刘开扬,刘新生。

杜甫诗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