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远没有达到战略性结构调整层次,农业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在产业结构上体现出来。农、林、牧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不少地方没有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和专业村较少,农业板块基地“点”多“线”少,“块”多“片”少,产业区域集中度偏低,制约了规模化、标准化乃至机械化生产,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三是基地建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地建设标准低,如不少茶园、果园在建园时,未按技术要求进行园地深翻或修筑梯地,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加上不合理密植,致使树体生长发育不良,产出后劲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生产成本高。部分基地管理不到位,如不少果园栽种后从未管理,任其自由生长,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这是导致部分基地成园慢、投产迟、产量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从七大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来看,除了猕猴桃、茶叶,其他还处于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少而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小龙头带不动大基地。二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组织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组织力、约束力和号召力,没有有效
地发挥出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小组织带不动大群体。三是产业开发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以鲜活、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精加工、二次以上深加工比重较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着特色农业的持久快速发展。四是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传统的集市贸易占主体,专业批发市场数量没有;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市场服务内容单一,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营销方式单一落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业态、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超市、网上交易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五是知名品牌少。品牌“多、杂、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品牌不多,小品牌拉不动大产业。六是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稳定地建立起来。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是松散的,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合同大多是短期行为,农户与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加上一些企业和农民缺乏诚信意识,往往因一时的价格波动而只顾眼前利益,毁约现象时有发生。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研机构学科范围仍然较窄,科研力量分布极不均衡,尤其是在茶叶、水果、蔬菜产业上,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和拔尖人才。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力量分散,农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及企业
的科技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特种养殖和多种经营的专业人员太少,大部分技术人员只懂“粮、油、菜”,不懂“果、茶、药”。同时,专业知识老化,服务手段落后,无法对农产品生产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在延伸,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型、经营型人才,直接导致企业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管理落后。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综合素质下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看家务农的绝大多数为老弱病残低文化水平的人员,使新型农业技术难以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
(四)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设施配套不够,抗灾功能发挥受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若遇大旱、大涝之年,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减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少基地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生产成本较高。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农产品质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