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关于天人合一观后感

关于天人合一观后感观天人合一,是一种对于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的理解和体悟。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广泛探讨和引申,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今天,我将分享我对于天人合一观的一些个人感悟和思考。
天人合一观源于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与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尊重。
对于我来说,天人合一观是一种深层次的体验和感知,它让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带给我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探索和解读宇宙之谜。
首先,天人合一观让我更加关注自然界的秩序与规律。
当我仰望星空,观察大自然的美妙景象时,我不禁感到自己是如此微小又渺小。
然而,我也开始明白到,每一个小小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的重要性,都是整个宇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无论是星辰,还是蚯蚓;无论是雷电的震慑,还是草木的生长,每个物质和生命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和作用。
这让我反思我们人类在整个宇宙之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对自然的应对方式。
其次,天人合一观也让我意识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对于我们个体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当我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青翠的树木、鸟儿的歌唱时,我内心深处的种种压抑与烦恼都似乎减轻了许多。
我开始明白到,我们的身心需要与自然相联系,需要去欣赏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然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舒畅和内心的平静。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忽视了我们与宇宙的紧密联系。
我们沉浸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追求功利与效率。
然而,这种追求的背后却是物质和精神的匮乏。
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不再懂得如何与自然共舞。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身心上的不平衡和疲惫。
因此,重新理解和体悟天人合一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体验天人合一的美好,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创造和谐与平衡。
我们可以在闲暇时间里走出室内,去感受风吹过脸颊的感觉,去欣赏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去倾听鸟儿的歌唱。
古人的生活哲学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古人的生活哲学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在当今快节奏、高科技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琐事,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古人的智慧。
然而,古人的生活哲学却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启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古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当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古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读书、写字、作画、吟诗等方式陶冶情操,培养品德。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各种诱惑,容易变得浮躁、焦虑和功利。
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告诉我们,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文化活动、进行冥想和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知足常乐”是古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懂得满足,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而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欲望却不断膨胀,永远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这种无休止的欲望追求不仅让我们身心疲惫,还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的不稳定。
古人的“知足常乐”思想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古人还重视家庭和亲情。
在古代,家族观念浓厚,人们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和睦相处。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很多人忽略了与家人的沟通和陪伴。
古人的家庭观念提醒我们,家庭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是最珍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一、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认识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的实质。
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提供了社会化进程所需的观察工具和思维模式。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堂的概念,并把它与人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源于人的天观。
天观起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缺乏知识,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主宰一切,这种超人的力量就是天堂。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天堂的态度是恐惧多于尊重,恐惧多于服务。
尽力而为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如果你知道它的本质,你就知道天堂。
(孟子献词)。
孟子把天与人性联系起来。
从孔子、子思到孟子,他们维护剥削制度的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非常有用,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的统治。
西汉时期,董仲舒继承并系统化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西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
后来,宋明理学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的字面意思是头顶的天空。
事实上,天堂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广泛的含义。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是天文学,四季交替是一天中的时间,昼夜循环是天道,风、雨和闪电是天气。
因此,中国文化中天堂的真正内涵是指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代表着决定物质资源思想的主体。
人的思维意识与天堂的客观存在是一体的。
天道的变化与人们的自觉思维活动有关。
这种统一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关联就是天人合一。
统一是矛盾之间的形式转换。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互补性和相互转化性。
人类依靠自然生存。
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阳光和水&同样,自然也在人类生存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
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发展浓缩了中国朝代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其倡导者的观点和态度。
这一思想的发展与今天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很大不同。
简单地说,在古代这种思想中存在着某种奴性。
保护环境的古代格言

保护环境的古代格言古代中国哲学家、文人等留下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智慧格言,这些格言不仅揭示了古人对环境的深切关注,也给予了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保护环境的启示。
这些古代格言饱含智慧、内涵深远,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珍视自然的态度。
本文将介绍三个古代格言,并解读其对当代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这个格言出自《易经》,是古代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类和自然之间密切相连关系的一种体现。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平衡与和谐。
如果人类过度开垦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将会导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崩溃,最终会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
因此,"天人合一"告诉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视和保护自然资源。
对于当代社会,我们已经面临着极大的环境挑战。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应该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污染、推动绿色发展,追求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天地人和"这个格言来源于道教,表达了天地、人类之间和谐共存的理念。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主张追求内外和谐的境界。
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人类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以和谐的心态对待自然环境。
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导致了空气、水质和土壤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们需要践行"天地人和"的理念,从源头上改变过度开采、过度消费、过度排放的行为,倡导节约资源、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共同营造一个清洁、宜居的社会环境。
三、"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三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坚韧、坚持和不屈的意象。
这个格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严寒的冬天,松、竹、梅依然挺拔、绿意盎然,给人以无尽的希望和勇气。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天人合一”对个人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对个人的现代意义学习“天人合一”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认知,然后化为行动,改变自己的言行。
如果也学了,也懂了,只是弄懂了古人的意思,其实对个人成长作用有限,我们学习“天人合一”最重要的是要赋予其现代意义,特别是给予个人工作、生活以指导,这才是真正发扬“天人合一”思想。
想真正的清楚“天人合一”对个人的意义,还要从其来源说起。
任何文化的来源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原地域逐渐发展而来,而中原地区完全是农耕社会,人们靠地生存。
中原的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植物的生长、成熟、结果、凋零很有规律,人们不管穿衣还是种植粮食只能顺时而为,严重依赖自然环境。
况且,天时变化很有规律,还有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古人解释不了,只能归于有超级意志存在主导着这一切。
所以人们敬天,也只能顺天而行,与天地同一,不可违背。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来源。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人因为靠天生存,所以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而现代社会,我们个体大部份都不靠种地生存,而是靠市场交易。
付出时间、精力、体力、专业技术等交换生活资源,而交易就离不开市场。
所以,对现代的我们来说,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公司、专业技术、客户等其实就是所谓的“天”,我们要靠它们生存。
至此,“天人合一”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也就明显了。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不仅要与规律合一,更要与大势合一。
甚至规律可能有时候也不好使,只能顺大势。
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技术进步可谓是一日千里,而技术的进步,进而改造着各行行业,跨界成为常态,颠覆也成为常态。
任何个人或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遭到淘汰。
所以,仅仅掌握规律好像还不够,还要顺大势而行。
只有跟着社会变迁的大潮顺流而下,才能跟的上奔涌向前的时代。
作为个人,就要善于借助外力,如大公司、大平台等;或者,想法用自己的专长同这些大平台产生联结,只有这样,才能搭载着大船顺流而下。
不论何种特长,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合一“天人合一”,“天”可以是科技、文化、产品或服务,“人”更多的是人民,或是服务的对象。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工程力学学号:SX********名:***指导老师:高存法老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O一三年十二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航空宇航学院常文学 SX1301087)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和基本内涵、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当代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人格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种由“远”及“迩”的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这样,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是某一人提出的,而是由众多哲学家共同建立和发展的;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扬弃、修正和完善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自然观。
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
所谓“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
这就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
2.2人应当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
《吕氏春秋·序意》说:“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也表现了古人一种向自然学习,遵循自然界法则的思想。
2.3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
《中庸》则系统地阐发了中和的理论体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反对与自然为敌。
周文王指出如不爱惜自然资源将“力尽而敝之”,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告诫周武王“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要求“山林非时不以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撰,以成鸟兽之长。
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驯不骛;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
”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要求。
很多朝代还制订律令,确保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草木零落,再入山林”,“毋竭山川,毋漉陡池”。
西周颁布《伐崇令》,要求兵战时“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如有不令者,死无赦。
”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先秦也有行政命令:动物繁殖期不杀雌、幼,植物生长期不伐木;反对竭泽而渔,保护动植物的繁殖生长。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古人以“天人调谐”为最高理想。
程颢提出:“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不特自小之”,是说不应拘于自己身体的小我而应以天地万物的总体为大我。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启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诞生,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演进史。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天地万物都沦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和加工的原料。
目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掠夺和别掠夺的关系。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希望从中吸取灵感,求得治病良药。
中国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自然哲学,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成分,对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具有启发作用。
3.1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对自然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
自然界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和进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
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自然界有自身运行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千方百计“战胜自然”,扰乱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造初期给埃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工业方面,水坝拥有12组175兆瓦发电机,总功率为2100兆瓦,1967年开始发电,1998年发电量占埃及总发电量的15%,最高峰时发电量占埃及全国的一半,甚至可向邻国输出电力。
农业方面,水坝有效减小了1964年、1973年的大洪水和1972年-1973年和1983年-1984年的旱灾造成的危害。
在几乎全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
另一个特别的利益是从此埃及摆脱了其不友好的邻国苏丹有机会对其埃及命脉尼罗河水的控制。
因为如今绝大多数的埃及人都工作、居住在尼罗河谷,埃及还在计划从纳赛尔湖引出另外一条和尼罗河平行的水道,扩大经济面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斗转星移,如今的阿斯旺大坝却成为埃及人民心头的痛。
大坝潜在的危害渐渐表现出来:1.大坝建成前,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
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不受干早威胁。
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允。
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2.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3.大坝完工后水库的水质及物理性质与原来的尼罗河水相比明显变差了。
库区水的大量蒸发是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残留部分随灌溉水又回流尼罗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
此外,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大大增加,即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罗河水的含盐量。
这些变化不仅对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显的影响,而且毒化尼罗河下游居民的饮用水。
4.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骤减,导致了尼罗河下游河床受到侵蚀。
大坝建成后的12年中,从阿斯旺到开罗,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蚀掉2厘米。
预计尼罗河道还会继续变化。
大概要再经过一个多世纪才能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河道。
河水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再加上地中海环流把河口沉积的泥沙冲走,导致尼罗河三角州的海岸线不断后退。
一位原埃及士兵说,他曾站过岗的灯塔如今已陷入海中,距离目前的海岸竟然有1-2公里之遥。
人类对自然不适当地施加影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
这种所谓的“征服自然”实际上并未能控制自然,而是扰乱了自然运行的秩序,形成了对自然的损毁和破坏,使自然变得更难适应和利用。
这种“征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盲动。
人们妄图“征服自然”的欲望,不但是幼稚可笑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必然会在这种征服过程中被自然征服,与自然一同毁灭。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3.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便利。
人类在享受这些成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发展中日益严重的环境难题。
如何使科技进步与保护自然达到平衡,是当前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时代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
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
洛杉矾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
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
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然而好景不长,从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
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