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塑造健全人格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家庭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个体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1. 人格特征的形成原生家庭是个体人格特征形成的最初场所。
父母的个性、价值观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特征。
父母的溺爱或严厉、家庭的和睦或冲突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人格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性格开朗、内向、乐观、悲观等。
2. 情感的表达与处理原生家庭也是个体学习情感表达与处理的最初场所。
在家庭中,孩子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处理情感冲突等。
父母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处理冲突的方式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影响其日后的情感表达与处理方式。
3. 人际关系的建立原生家庭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建立产生影响。
在家庭中,孩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4. 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原生家庭也是孩子学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初场所。
父母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塑造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家庭中,孩子会学会如何看待社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对待成功和失败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日后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如何处理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1. 理性认识原生家庭的影响个体需要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并尽可能客观地分析这些影响。
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理性认识原生家庭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影响。
2. 积极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如果个体在原生家庭中遇到种种问题,如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等问题,个体需要尽量积极面对这些问题。
避免悲观和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的人格与品格塑造

家长的情感支持和关爱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 力量,增强其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
倾听和理解
家长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与孩 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关爱与陪伴
家长通过陪伴、关爱和照顾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关注 ,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品格。
制定合理的家规家训和奖惩制度
制定明确的家规家训
家规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制定明确的家 规家训,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 被允许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
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
父母应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进行及时的 表扬和奖励,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引导,让 孩子明确知道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品格定义
品格是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 惯,包括诚实、善良、勇敢、公正 等方面。
人格与品格的关系
人格和品格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良好的人格有助于形成高尚的品格 ,而高尚的品格也会促进人格的完 善。
家庭教育对人格与品格的影响
01 02
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品格发展。民主、平等的家庭氛 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专制、严厉的教育方式则可能 导致孩子产生自卑、胆怯等不良性格。
05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人格与品格塑造 的实践方法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 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感。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多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与孩子进行良 好的沟通和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原生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摇篮,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且持久。
原生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本文旨在对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原生家庭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这些影响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本文将重点关注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原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原生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环境,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环境中的多个因素,如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与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适度的期望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反,父母的过度控制、忽视或虐待等消极养育方式则可能导致子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导致子女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影响其学业和社交发展,进而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家庭氛围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家庭冲突、冷漠或暴力的氛围则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心理创伤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塑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一、注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言行一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和成长。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孩子成长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作息、卫生、安全等方面。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作息规律,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孩子能够自主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尊重和理解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
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五、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和合作。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个体成长过程中最早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个体的教育、关爱、支持等方面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个体的性格、人格、情感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原生家庭对人格发展、情感发展、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未来。
1. 人格发展原生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态度以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价值观念传递以及情感投入都会直接塑造孩子的品格和性格特征。
比如,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乐观豁达、善良宽容的品格;而一个缺乏安全感和温暖的家庭则可能导致孩子孤僻内向、缺乏自信等问题。
因此,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原生家庭对个体的积极引导和塑造。
2. 情感发展在家庭中,个体早期接受到的情感滋养和关爱是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石。
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关心以及情感交流都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情感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相反,缺乏父母关爱或者存在心理虐待等因素则可能导致孩子情感发展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在原生家庭中获得健康、温馨的情感滋养对于个体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 社交能力原生家庭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
在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父母、兄弟姐妹等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从中学习沟通技巧、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个和睦、支持性强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善于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而一个冷漠或者暴力冲突频繁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不足,难以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原生家庭对于培养个体积极健全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自我认知在原生家庭中,个体也会形成一定程度上关于自我的认知和定位。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期望以及行为示范都会影响孩子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形成。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原生家庭一般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主要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直系亲属。
无论是语言、习惯、价值观,还是情感互动方式,这些都源自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
随着个体的成长,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时期,还会贯穿于他们的整个生命旅程。
那么,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
一方面,原生家庭能够给予个体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时,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自信且积极地应对。
另一方面,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原生家庭则会使个体在情感上变得脆弱。
有研究表明,来自严厉或冷漠家庭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
他们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也常常表现出过度依赖或反抗的倾向,更难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情感的发展不仅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还受到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模式的影响。
那些互相关心、尊重与理解的家庭环境,无疑是个体情感健康成长的土壤。
社会适应能力原生家庭也是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
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不仅影响他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也塑造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
例如,在一个沟通开放、意见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
相对而言,来自封闭或冲突频繁家庭的孩子在社会适应上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有效沟通技巧而与他人产生误解,或者因为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而变得孤僻。
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他们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和谐而富有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基础,而不幸的原生家庭则可能增大其未来在社会生活中面临障碍的风险。
价值观与人生观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常是在原生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早的影响者和塑造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等方面。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建立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
下面将具体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关键因素。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个性特征、社交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如,对于那些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亲属关心、照顾和支持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自信、勇气、独立和坚韧等个性特征。
而那些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支持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自卑、胆怯、依赖和敏感等不良的个性特征。
其次,原生家庭对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价值观念是家庭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追求,它能够影响到孩子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带给孩子们正向的价值观念,如诚实、宽容、责任感和团结等,这些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入他们的内心,形成个体思想和行为的稳固基础。
第三,原生家庭对个体的社交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孩子们最初接触社交环境的场所,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会了爱和关怀、传递情感和相互支持等社交基本技能。
这些社交技能等人际交往能力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复杂,一个具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孩子通常会展现出积极、开朗、有同理心的个性特点,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总体来说,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为基础,有助于形塑个体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念,并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而在一些失衡的家庭中,家庭关系破裂、缺乏关怀和支持,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充分重视家庭教育,以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指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和其他亲属。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十分深远,它塑造了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以下将从心理、社会和情感方面分别探讨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从心理方面来看,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方式和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产生重要影响。
若父母以尊重、鼓励和关爱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形成自我肯定、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相反,如果父母以苛刻、批评和拒绝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感到不被接受和不被重视,从而形成自卑、消极和焦虑的心态。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也会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在影响认知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决定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
例如,如果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孩子会形成积极主动、善于思考和学习的认知方式。
而如果父母控制、限制孩子的行为和思维,孩子会变得依赖性强,缺乏创造力和主动性。
在情感方面,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对孩子的情感回应也会对个体的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气氛和谐、亲密,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回应,孩子会形成安全的情感依恋,有利于个体的社交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反,如果父母之间冷漠、敌对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感到孤独、不安全,从而导致社交和情绪方面的困扰。
从社会方面来看,原生家庭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原生家庭是一个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通过与家人的交流和互动学会了和他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
如果原生家庭中存在着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孩子会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分享,从而有利于个体与他人的和睦相处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相反,如果原生家庭中存在着敌对、冲突或暴力的人际关系,孩子会模仿这种行为,出现挑战、敌对或暴力的行为,从而导致个体的社会适应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总的来说,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2-07-01T06:30:23.17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作者:向晶[导读] 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原生家庭结构日益多元,继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寄居家庭等形式。
向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原生家庭结构日益多元,继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寄居家庭等形式。
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处于特殊且关键的心理成长时期,其学业、择业、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发展应处于良好的社会适应水平。
然而,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茫然和不适,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危机事件增多,生命意义的失落和无价值感、价值观念的冲突矛盾等。
究其根本,原生家庭的早期影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源,甚者影响孩子一生。
一、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心态的基础性和根源性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作用深刻而持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家校共育有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有利于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一)个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之后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其中之一就是“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重点强化心理育人的功能与作用,着力培育高校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了解原生家庭

讨论思考
与父母的依恋 关系
家庭对性格的 塑造
开启独立自主 新人生
回避型依恋
• 很难体验到父母的爱 • 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会形成既害怕别人又
排斥他人的关系 • 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与别人太亲近感觉不
舒服,独立和自主很重要
讨论思考
02
家庭对性格的塑造
与父母的依恋 关系
家庭对性格的 塑造
• 父母是陪伴孩子走向成熟与独立的基础
• 父母是陪伴孩子走向成熟与独立的基础
• 父母的评价建构了自我价值 • 父母的教养方式建构了你的沟通方式
• 讨好
讨论思考
与父母的依恋 关系
家庭对性格的 塑造
开启独立自主 新人生
• 父母是陪伴孩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基础
• 父母的评价建构了自我价值 • 父母的教养方式建构了你的沟通方式
• 讨好 • 指责
• 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喜欢与人交往,不会 太过依赖或担忧自己被冷落感到烦恼
讨论思考
与父母的依恋 关系
家庭对性格的 塑造
开启独立自主 新人生
不安全型依恋
• 难以感受父母的爱 • 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会形成焦虑与矛盾的
关系 • 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对别人不够信任,容
易情绪激动而且生气的无意识内部工作模 式
01
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与父母的依恋 关系
家庭对性格的 塑造
开启独立自主 新人生
讨论思考
安全依恋 01
02 不安全依恋
03
回避型依恋
你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你的爱情和友情
与父母的依恋 关系
家庭对性格的 塑造
开启独立自主 新人生
安全型依恋
• 体验到父母的爱,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 婴儿
论述原生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述原生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1班姓名:曾令杰学号:201705131633我们人的一生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成人之后,结婚成立的家,而通常,我们把第一个家称之为——原生家庭。
而我们这些尚且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目前还待在原生家庭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所以,我们的性格还是深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们产生第二个家庭。
在阐述我自身故事之前,我先分享那么一个小故事,来简单说明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影响的一个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列夫从1947-1951年对两个孪生女大学生进行了观察,这两个女生外表很相似,她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一起上学,但在性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姐姐”比“妹妹”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说话或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作补充,经过对她们生活史的调查得知,她们小时候由家长作出决定,一个当“姐姐”,并负责照看“妹妹”,首先执行家庭委派的任务。
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姐姐”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等性格特征,而“妹妹”则养成了顺从“姐姐”,听话、照办的习惯。
讲完这个故事,我想大家能很清晰的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了。
接下来由我介绍一下我的原生家庭背景:我的原生家庭是由一家三口组成,父亲母亲和我,我们是大千世界中很普通的一个家庭,也同样过着普通的生活,并且幸福的有着那么些温馨,但是俗话说的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们这个家庭中,产生的最大问题并且对我产生的影响最大的事情是——距离。
我是独生子,并且是留守儿童,父母在我还是婴儿时期就离开了我去广州打工,所以从小到大我对他们的印象是稀薄的。
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距离感。
我从小在湖南长大,他们在广州打工,相隔也就是500公里,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就偏偏是这500公里,把我和他们隔得远远的,每年我们只能见两面,分别是在暑假和寒假。
健全人格的塑造方法

健全人格的塑造方法
塑造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涉及个人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外在行为的塑造。
以下是一些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
1. 自我认知和内在成长,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价值观和情感需求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
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在成长,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内在平衡。
2. 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个人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3. 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技巧、倾听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的情感稳定和成长。
4. 拥有目标和追求,设定个人目标并为之努力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求个人热爱的事业或兴趣爱好,可以增强自我认同和成就感。
5. 心理健康的维护,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和情感稳定。
6. 遵守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坚守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有助于形成稳定、成熟的人格。
7. 持续学习和成长,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总之,塑造健全的人格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成长,同时注重身心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基础教育为人格打底色——探讨原生家庭与自我修复

基础教育为人格打底色——探讨原生家庭与自我修复摘要:每个人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自诞生之日起原生家庭即为这张纸无意识“上色”,经由原生家庭“涂色”后的个体逐渐演化出迥异的性格特征、观念态度以及不同的认知水平等个性化标志。
个体人格问题背后潜藏的是一个家庭的问题。
原生家庭之殇难以发觉又不易摆脱,本文将对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体摆脱原生家庭不良影响走向“再生”的自我修复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环境青少年成长儿童性格人格塑造一.原生家庭影响个体人格成因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是“原生家庭”一词的根属,原生家庭是指个体出生后被抚养长大的“一度”家庭,而非个体后天建立的“二度”家庭,是个体性格养成的第一架摇篮。
个体童年时期的早期经验与感受都明确地存留在大脑中,类似光盘复刻,尽管没有语言作为编码,大脑无意识接收,也无法被自主回忆,但其影响力却可能伴随个体长达一生。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B.在上世纪40年代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发现,治疗者频繁与家属接触会更容易受到情绪传递和转移的干扰,父母之间尤甚。
情绪作为一个庞大的交汇系统,家庭就像一颗颗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影响,情绪相互传递,因此个体所具有的情绪反应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都和其家庭成员有着挣不脱扯不断的联系。
在原生家庭与亲属关系中,儿童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学习者乃至模仿者。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父母被孩子当成模仿的天然对象,从父母身上获得经验与感受,逐步演化成自身的生存法则。
在不良的原生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不恰当“模式”必然会卷入孩子;在长期的不良互动中,孩子很难得到健康正常的自我分化,并且同时还伴有催生慢性焦虑的可能。
二.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维度维度一:响应回馈程度——给予孩子关心、帮助和支持的程度。
有爱意的父母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孩子则是冰冷的拒绝和惯性忽视。
维度二:要求期待程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制定标准的程度。
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而另外一些父母则对孩子顺其自然,任由其发展。
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走进同学家庭,面对二室一厅的居室,豪华的装潢,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我们可以傲慢地说:生活已进入小康。
然而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莫非家庭生活的高品质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富有?家庭是爱的学校,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是亲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进展空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氛围并非完全由物质组成。
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动身,现代家庭还缺少什么?缺文化含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
”但在不少家庭里,有的是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只有没有课外读物;有孩子读的书,却没有父母看的书。
在这些父母眼里,只有语文、数学课本是正书,其他都是“闲书”。
一项对上海市1313户中学校生家庭现状调查显示:1、同学家庭藏书量251本以上占11.30%50-250本以上占37.80%11-50本以上占32.10%10本以下占9.70%没有占9.10%2、父母每天阅读时间每天阅读3小时以上的占1.8%每天阅读2.5-3小时以上的占1.1%每天阅读2-2.5小时以上的占2.2%每天阅读1.5-2小时以上的占8.9%每天阅读1-1.5小时以上的占19.0%每天阅读0.5-1小时以上的占45.1%每天阅读0.5小时以下的占14.5%没阅读时间的占7.4%可见,一些家庭的文化含量还有待提高。
可以这么说:父母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父母离开学习,就不行能成为称职的教育者,不会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假如我们的父母每天拨出一块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共享心得体会,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或许比唠叨更为有效。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学问世界和心灵世界。
而要丰富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和学习。
课外阅读看上去是“闲书”,这如同杂粮一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和养分平衡。
缺共同时间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
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观点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心理学领域,原生家庭被视为个体情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者都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氛围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和谐、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尊、自信、乐观等。
相反,冷漠、暴力和矛盾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创伤和情感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能够使个体更加健康地发展社交技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此外,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也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教育观念、期望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心理健康。
相反,过度控制、惩罚和忽视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为了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
同时,个体也应该努力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成长和发展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它不仅仅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还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交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
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人们更有可能发展出积极向上、健康成熟的人格特质。
下面,我将从家庭关系、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
首先,家庭关系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第一个社会单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夫妻之间的和谐稳定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模式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支持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合作可以促进个体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相反,在一个紧张冲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的争吵与不和谐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焦虑,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人格发展。
其次,教育方式也是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暖、关爱、尊重和指导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当具有的态度和方法。
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
如果父母充满爱心、耐心和理解,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并且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和承担责任,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信、积极、有责任感的人格特质。
相反,如果父母缺乏沟通与理解,过于严苛或溺爱孩子,孩子可能会产生焦虑、不自信或依赖性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最后,家庭氛围也对个体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适应能力。
家庭氛围可以通过家人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参与活动来建立。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晚餐时间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亲子关系。
家庭氛围中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个体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人格特质。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原生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家庭环境。
在这个家庭环境中,个体接受了亲密关系、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各种影响。
这些影响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学会了最早的人际交往方式。
父母的关注、关爱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都对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温暖、关爱的原生家庭能够培养出个体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一个冷漠、疏离的原生家庭则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其次,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情绪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情绪支持与调控的最初来源。
在原生家庭中,个体学会了如何表达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及处理冲突和挫折。
父母的言行举止、情绪表达方式等对个体情绪的形成和调节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而负面的情绪表达方式则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此外,原生家庭还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对个体的认同和评价会影响到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在一个恩爱、支持的家庭中,个体往往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健康的自尊心。
然而,在一个批评、压抑的家庭环境下,个体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问题。
最后,原生家庭还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价值观传递的主要场所之一。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中,个体可能会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模式。
相反,在一个消极、冲突频发的家庭环境中,个体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总的来说,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而复杂的。
它们涵盖了个体的社交能力、情绪发展、自我认同、自尊心以及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因此,为了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个体,家庭成员应该关注和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健康成长。
原生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家庭中的价值观念、沟通方式等。
本文将探讨原生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原生家庭的稳定性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果家庭关系稳定,父母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支持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从而使子女能够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稳定,如经常发生争吵、离婚等问题,会给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增加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建议:家长应该注重维护和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夫妻间的沟通和谐度,共同解决问题,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
2.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塑造子女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一方面,温暖支持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另一方面,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等。
建议:父母应采用温暖、支持的教育方式,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父母的情绪状态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他们可以成为子女的精神支柱,促使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并应对挫折。
相反,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消极抑郁,会给子女带来紧张和不安全感,增加他们发展心理问题的风险。
建议:父母应该关注自身的情绪健康,避免将消极情绪传递给子女。
同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如与他人分享问题、接受心理辅导等,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
4. 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家庭是价值观的主要传递渠道之一。
父母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念会在家庭中得到传承,并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价值观积极健康,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一个人如何去突破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呢?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一个人如何去突破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呢?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1. 心理方面:人格形成:原生家庭是个体最早的社会化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的严厉或宽容、关爱或忽视等行为都可能塑造个体的性格特征。
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自信,而家庭冲突、不稳定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2. 社会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学到的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个体进入更广泛社会环境时发挥作用。
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模式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护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家庭中学到的亲密关系、信任、尊重等价值观会在个体的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
3. 文化方面:文化认同: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最初场所,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在家庭中被灌输,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
社会角色:家庭中的社会角色分配和期望也会影响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
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角色分工可能在个体成年后继续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
4. 教育方面:学业成就:家庭对教育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对个体的学业成就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鼓励和教育投入会影响个体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
职业选择:家庭对职业的期望和引导也会在个体职业选择中发挥作用。
家庭的职业背景和价值观可能影响个体对职业的偏好和追求。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中,也延伸到文化认同和教育选择等方面。
然而,个体并非被动接受影响,自身的发展、教育和社会互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其个性和人生轨迹。
突破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一个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谈谈如何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谈谈如何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如何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对一个人的生活、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培养积极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内在修养、发展社交关系等几个方面来谈议如何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首先,培养积极的习惯对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习惯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它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长期的影响。
要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坚持锻炼身体、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等。
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培养我们的自律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效率和积极性,使我们更加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一个健全人格的基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事物进行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正确的价值观能帮助我们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且能指引我们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明确自己的追求与价值观念。
然后,我们要将这些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它们贯穿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三,加强内在修养也是塑造一个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
内在修养强调的是发展自己的心性、修养和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静坐和瑜伽等方式来培养内在修养,并注重培养自己的情商和智商。
情商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智商则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学习,我们能够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理智和懂得如何处理复杂情况的人。
最后,发展社交关系也对于塑造一个健全人格至关重要。
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与他人的互动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产生重要影响。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不同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正能量的人相处,通过他们的影响,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否被喜欢与我无关
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 庭的烙印走来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 家长的问题在童年!
原生家庭能塑造 健全人格!
梦: 穿白裙子 的女子
大脑的功能
高度传真的录像机 出生那一刻所有的经验(甚至出生前)
不仅记录往事,更记录情绪 事件和情绪在脑里纠缠 内隐记忆的意义
家庭的类型
联合家庭:指由两 对或两对以上同代 的夫妇与其父母和 子女组成的家庭, 一般是兄弟们结婚 后不分家二形成的, 其特点是家庭中至 少有两对同代的夫 妇关系。
家庭的类型
其他家庭:
离异家庭 再婚家庭 收养家庭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
-她为何害怕见人?
单亲家庭的养育者往往更为焦虑,这样的焦 虑状态是极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3、目标修复策略:家庭试图藉着修正互动
模式来因应改变中的外在情境,目的是为了维 持一个可运作的系统来关照成员的需求。
家庭功能
家庭是有功能的互动系统,它本身是个实体, 不仅大于家庭成员投入的总和,也提供脉络架 构以了解个人的运作。
代际间的重复模式
1、功能模式的重复 2、关系模式的重复 3、结构模式的重复
3、资源平衡
家庭资源的平衡也是我们在探讨原生家 庭时,需要注意,如果双方家庭在财富、 学历、信仰和才艺等方面差异很大的话, 这种资源上的不平衡,也很容易造成婚 姻与家庭调试的问题。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尊敬(李磊) 人格成长(被害妄想的女孩) 人际关系(她为啥动手打人) 情绪管理(拉肚子的宝宝) 身体健康(神经性厌食症女孩)
表现在当下就是症状 心理健康工作就是挖地雷,现实生活中
遇到刺激不会引爆地雷,修复记忆中存 在的伤害
关于痛点或地雷
先天遗传:孕期的情绪积累 幼年时经历:胆小(被恐吓,养育方式) 意识层面给压下去:(教师身份需要)
经常被毁的沙发:(情绪之间的联动)
遗传和幼年经历需要专业咨询师的支持, 但可以尽量避免把意识层面的压力转变 成潜意识层面的痛点
不管其形式如何或终极目标如何,所有家庭都 必须致力提升成员间正向关系,以及关注组成 分子的个人需求,并且准备因应成熟而导致的 改变(如孩子离开家庭)以及无法预期的危机 (离婚、死亡、突发重病)做准备。
家庭的策略
1、企图以保存成员间的关系来维持家庭 系统。
2、为了在固定的时限内来达到想要的目 的而加重压力。
三角关系
代际间重复的三角关系
丈夫-妻子-婆婆 丈夫-妻子-孩子 哥哥-弟弟-妹妹 丈夫-妻子-外遇
核心家庭三角关系
父亲
母亲
孩子
1.亲子之间的三角关系
当夫妻之间不和谐时: 一方可能以过度亲密的亲子关系来遮盖
婚姻中的痛苦 子女成了家庭问题的焦点(如变为不良
少年)多动症的女孩 儿女成了父母拉拢统战的对象
药水成份厉害,即使成人服用也只能少量。 男孩OD(Overdose服药过量),被送到医院。 但--返魂乏术! 妻子被事实吓呆了,不知如何面对丈夫? 紧张的父亲赶到医院,得知噩耗非常伤心, 看着儿子的尸体,望了妻子一眼,然后对妻 子说了四个字......
请猜,这个丈夫说的是 哪四个字?
答案是: " I love you darling ."
左右,当事人坦然服从命运是对牺牲者的最好回报。 加害者和受害者双方都怀着谦恭的态度屈服于不可避
免的命运,他们就会终止内疚和补偿心理。 让他们享受生命和快乐:这样他们能坦然面对死亡,
困难和个人的愧疚和清白 案例
我因你而获益 爆车胎 我的孙子呢?
几个关注点 二、依赖强化原生家庭的连结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 系处理
“妈妈不离开爸爸不是因为你” “如果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妈妈
没有意见”
2.夫妻关系的三角关系(姻亲)
姻亲问题的三种情况 当母子关系过度亲密(如孤儿寡母)的时候,
任何人与这个儿子结婚都很难与婆婆维持一个 和谐的关系 当夫妻之任一方婚后仍无法再心理上离开父母, 与配偶联合且配偶以夫妻关系居首位时,难免 在婚姻关系里会出现许多的冲突 不管已婚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频繁, 当一个人把异性父母过度理想化时,其配偶总 是永远矮了一截,不够理想
3.三代之间的三角关系
当父母和祖父母之间有了问题,或当双亲因 故无法有效地扮演亲职角色时(如疾病、死 亡、分居、离婚、工作忙等)都容易促成祖 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造成祖孙与父母之 间的紧张。谁也不能伤害我爷爷
三代之间的三角关系是否对你现在的人际关 系带来影响?
4.离婚与再婚的三角关系
当夫妻离婚后,因子女的缘故,他们的关系并 没有停止。若至少有一方再婚,其三角关系自 然变得比一般核心家庭的三角关系更加复杂。 有三个可能的三角关系:
家
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除了维持自身 系统的生存之外,也会鼓励成员实 现个人的潜力,并在保护与安全感 之下允许他们有探索与自我发现的 自由。
家庭生活周期阶段
酝酿期:情侣形影不离,求婚、订婚; 第一阶段:
两人住在一起开始,不管结婚与否
家庭任务:
从个别独立到两人相互依赖
第二阶段:
恋爱(女孩失恋的故事) 婚姻(神秘女子要求诊断女儿为精神病) 事业发展轨迹和可持续性(望子成龙计划毁灭记)
原生家庭健康的养育方式
学习困难的家庭 把对学习的关注-对亲子关系的关注 任何问题都有时间性,家长要学会等待 缺乏一种能力 积极导向 无条件的爱(做狼妈妈的宝宝)
年轻的孩子所体验到的和家庭的连结,就好像 体验到的爱和运气一样,无论家庭怎样养育他 们,无论家庭怎样忽视他们,无论这个家庭信 仰什么,也无论这个家庭做了什么事情,家庭 的价值和习惯对他的体验来说都是最好的。
孩子对家庭越依赖和家庭的连结越紧密,依赖 往往由于其虚弱,虚弱会让孩子更为服从和忠 诚:执行其没有计划好的事情,担负负担。
开始有第一个孩子开始,依赖成员的来临。
家庭任务:
从相互依赖到加入依赖
家庭生活周期阶段
第三阶段:
孩子开始进入学校或其他家庭外的世界。 家庭任务:
从依赖到促进分离的开始—部分独立。
第四阶段: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开始。 家庭任务:
支持分离,鼓励独立。
家庭生活周期阶段
几个关注点
一、应对偶发性事件的思考
一对夫妇在婚后十一年生了一个男孩。夫妻 恩爱,孩子自然是两人的宝。男孩两岁时的 一天,丈夫在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 药瓶打开着。因为赶时间,他只扬声叫妻子 把药瓶收好,然后就出门上班去了。妻子在 厨房忙得团团转,忘了丈夫的叮嘱。孩子拿 了药瓶,觉得好奇,又被药水的颜色所吸引, 于是一饮而尽。
第五阶段:
孩子离开搬出去住,结婚成家或分居等。 家庭任务:
从部分分离到完全独立。
第六阶段:
夫妇中有一个先去世到最后一个也去世。 家庭任务:
帮助家人度过哀悼,完成最终的分离。
家庭关系特色:情感、忠诚以及成员 间的持久性
即使当家庭面临家庭危机的挑战,家庭通常抗 拒改变,而会从事修正的策略以重建熟悉的互 动模式。
内容提纲
第一次 认识原生家庭及其 功能(2.2)
第二次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 人格形成( 3.2)
第三次 原生家庭需要关注 的话题(3.9)
一、原生家庭及其功能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
个体出生并长大的家庭
原生家族:
父亲和母亲出生长大的家庭的集合
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 组成的家庭
(一)子女、父亲与继母间的三角关系 (二)子女、母亲与继母间的三角关系(早逝男孩) (三)丈夫、前妻与后妻间的三角关系
若父亲与继母生了孩子的话,那么这些同父异 母的孩子们又增加了一个变数。如果继母也带 着孩子其复杂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家庭系统的平衡
1、角色平衡 2、功能互补 3、资源平衡
这个反应叫Proactive Behavior,即反过来控 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控制。我们要盛赞 这个丈夫是人类关系的天才和抗击生活 打击的高手!因为儿子的死已成事实, 再吵再骂也不会改变事实,只惹来更多 的伤心。而且,不只自己失去儿子,妻 子也失去了儿子。
服从命运和谦恭的面对命运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意外和偶发性事件也能带来愧疚感,虽然当事人不能
夫妻关系的三角关系(外遇)
外遇问题
一方面暂时解决了配偶之一身心亲密的需要 而削减婚姻中的痛苦,使其仍可暂时继续维 持
外遇问题的发生,很可能是夫妻集中全部的 注意力在外遇的事件上,而避免去面对婚姻 中原已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
配偶对婚姻之外第三者的委身,还可能包括 工作、朋友、嗜好、酗酒、电视机、电脑等
亲密,疏远,冲突,断绝来往,母子联 合对抗父亲,女人特别无助,男人都没 有地位
帮帮我女朋友的爸爸吧
3、结构模式的重复
数代单传的家庭 数代阴盛阳衰 数代父子都是老小 数代母女都是老大 多单亲家庭 多再婚家庭
三角关系
一个家庭中任何三个人所形成三 角结构,包括三个配对的关系。 通常一个配对的关系会受到另外 两个配对关系的影响
紧张的男孩
弗洛伊德——以情欲投射为标 准
0-1岁:
口欲期
1-3岁:
肛欲期
4-5岁:
性器欲期
6-11,12岁: 潜伏期
11,12-18岁 青春期
关于早恋
喜欢和爱是一种能力 对早恋的惧怕表达的是父母和老师
对性心理发展的无知和恐惧 教会孩子正确接纳自己的爱的能力 教会孩子自尊和尊重他人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爱的条件》 收养应该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前提 孩子怨恨亲生父母,养父母会成为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