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九大命题陷阱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九大命题陷阱

参考答案:选项以偏概全,除营造神秘氛围、使人敬畏 外,还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陷阱三 混淆是非
【类型突破】 设错特点: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 扬与抑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事实不符、 观点相反。 设错手段:选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 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区分 作者观点和他人观点。
斟句酌,揣摩修饰语、限制语,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
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 称还是全称。
【典例剖析】 【例2】选项:(2015·安徽卷T1D项)中国经典的认定, 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 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原文: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 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 《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 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还应关注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等。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 九大命题陷阱
高考研究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型解说
核心解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多采用单项选择题 的形式,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考题设置选项 时,往往通过增、添、调、改、漏、凑等手段,具有很强 的迷惑性。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干扰类型主要有‚曲解
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是非‛‚武断绝对‛‚无中生
【典例剖析】 【例3】选项:(2015·广东卷T12B项)在文化传递中, 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 同的。 原文: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 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 存起来,留给后人…… 比对分析:混淆是非,‚信息载体是相同的‛错误。 原文列举了不同时代的信息载体,显然,石刻、竹简 代表古代信息载体,而磁带、光盘则代表现代信息载 体。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
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错,把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说“让蜗牛、蠕虫和昆虫 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什么时候 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而选项却说“为 期不远了”,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命题陷阱 4:因果混乱
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 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 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 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也是层层积累的, 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 原则甚至知 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 。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
陷阱 剖析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因此、由于、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 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 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 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 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 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 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1专题一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1专题一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流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辑《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之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所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 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 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 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 传承就不能弄明白, 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 对比选项可以发现, 选项故意把 “先秦诸子百家 ”与 “《老子》和道家 ”混淆。
突破秘籍 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 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等。
语段的意思是: 《论语 ·宪问》有有关 “以德报怨 ”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
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
书早于《论语》 。
1
1
2020年最新
文章的意思是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话中的 “问 ”和“答 ”都是出自《老子》 ,而选项只说了 “答 ”的内容。
二、以偏概全 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 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角度 )漏掉一部分, 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 (比 )。
典型例题: (新课标全国卷Ⅰ ) 2.D.《老子》有 “以德报怨 ”之说,所以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 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的美, 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
朗朗
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 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与清洁的角逐, 但中国 人把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当作一种理想、 一种审美追求。 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 把文中的 “未 然”,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 ”转述为 “已然 ”,即 “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设题8大陷阱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设题8大陷阱
答案:混淆是非
原文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而选项中说“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显然是混淆是非。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纹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答案:张冠李戴
原文是说“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有新的特点,并不是说“宋代金融”有新的特点。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2.[2015·四川省卷T5-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重要词语前面的表修饰与限制的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或然”是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是确定不移。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因果
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致,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答案:指代有误
原文最后一段“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代词“这”指的是本文的主旨“调理自己的心理”,并不包含选项中“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

定稿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1)

定稿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1)

陷阱 8:混淆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陷阱 剖析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 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 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①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 识别 未、之前、之后”等。 方法 ②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预计、
必将、如果、一定、未必”等。
第一讲 题目如何命——洞悉选项设误陷 阱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 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 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陷阱 1:偷换概念
陷阱 剖析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 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 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陷阱 10: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 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 方法
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检查选项的内容能否 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内容合 理推断出来。
陷阱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陷阱 剖析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 识别 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 方法 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
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错误转述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 性说成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 点、成绩说成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 彼”对象入手分析。
真题小练: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结果
(2017·全国Ⅰ卷第 1 题 B 项对应文段)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 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 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设错方式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有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 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辨认方法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 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主语、宾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夸大功能或效用。
以偏概全
D.宋代各种信用情势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
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
提供了借鉴。
夸大作用
【对应文段】“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
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
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

2020版高考语文课件:1专题一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2020版高考语文课件:1专题一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心 方
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准 提
法 突
比对分析:
升 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准 提
法 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 演


[答案] 强加关系。原文只是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
弹性并列分别来谈其各自对城市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的,而选项
却把前两者跟后者硬说成是条件关系。
第14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核 心 方 法 突 破


心 方
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
准 提
法 突
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
升 演


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
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
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
提 升


破 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 练
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
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 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 的事情了。
第19页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1.以偏概全[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务必读懂命题者常用的九种设错方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务必读懂命题者常用的九种设错方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务必读懂命题者常用的九种设错方式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破解之策:只要看清命题者的设误项,就能准确无误地选到正确答案。

通过研读考纲和观察以往题型,可以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基本稳定:三道选择题,四选一。

其中选项有时候要求找错误的,有时要求选出正确的。

如何解答此类试题,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简单的,因为有章法可循,技术的成分比较多,思想和艺术的成分比较少。

此类题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

而常规常用的设误法,也就是以下几种。

学的明白,在解题中花合理的时间,读透了材料,将无往而不利。

一、偷梁换柱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也可以叫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等解法。

如:例1,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016·全国卷Ⅰ第1题D我们先看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将原文与选项比对一下,立即发现命题者偷换了概念,将“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偷换成了“内容的真实性”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

如此就可选出D项,为该选的不正确项。

二、范围失当任意缩小或者扩大范围,故意把部分当整体,或将整体当部分;或混淆数量多寡等,这也是常用的设误手段。

如:例2,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2016·全国卷Ⅰ第2题B项)此项就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

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三、无中生有原文根本没有的东西,命题者却说有,也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法之一。

如:例3,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设题8大陷阱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设题8大陷阱

社会就会混乱,
答案:因果混乱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 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 齐有序”,不能得出“所以‘五’也可 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 论。
宇宙就会无序。
续表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6.[2014-山东省卷T8—D]调整心理,集 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 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 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 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 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 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答案:无中生有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 一’”的说法不当,原文未提及。
5.[2015-湖北省卷T8—A]秦汉时代,人 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 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
2020
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 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考生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
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 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偷换
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 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迷惑 考生,使考生误入歧 途。命题者暗中将两 个概念的内涵如属 性、作用、发展趋势 等进行了调换、改变 或混淆,乍看与原文 的说法一样,但仔细 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 并不是一回事。
张冠
把甲的观点、发现、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
李戴
发明说成乙的观点、 发现、发明。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上,当选项中出现类 似“义义的观点是“ 这样的句子时,注意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比对分析: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不属于”,选项篡改了原文。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洞悉命题9大设误陷阱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洞悉命题9大设误陷阱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
判定 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技巧 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 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第11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2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针对训练】 4.比对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所犯错误。 [对应原文]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 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 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 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答案] 选项混淆时态。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 然”变成了“必然”。
第7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2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3.混淆是非
设误 方式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 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 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
判定 句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
技巧 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
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第8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2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针对训练】 3.比对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所犯错误。 [对应原文]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 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 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 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 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 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 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定技巧】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 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等词语。
【答案】选项把原文两处文字合而为一,并武断绝对地得出“可以了解人 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结论;且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 问题”偷换成了“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答案:(命题陷阱)混淆时态 (判断理由)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 与清洁的角逐,但中国人把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当作一种理想、一种审美追 求。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 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提示:阅 读文章要注意把握相关观点、问题的发展,即把握相关的时态,是已经发生 了还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结束等。)
命题陷阱9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 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选项表述】 (2018·全国Ⅲ卷T1-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 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原文信息】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 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 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 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 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答案】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信息“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并且在 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两句可知,“审美主体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 本身”,故选项所说的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 审美价值”错误。
2.【选项】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 乾坤。 【原文信息】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 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命题陷阱】
【判断理由】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注意 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 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答案】混淆是非,由原文可知希尔勒认为机器不具有智能。
命题陷阱4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 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 回事。
命题陷阱3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2—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 有智能的。
【原文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 之谈了。
命题陷阱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 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 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选项表述】 (2018·全国Ⅱ卷T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 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原文信息】 ①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 低。②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 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1-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原文信息】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 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 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 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 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 表示时间的词语。常见的时间词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 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 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
【答案】从原文来看,上述问题不是“可能”带来的,而是已经出现了,“可 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 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 度上的差异,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范围 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 稍微、无法等)。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 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选项表述】 (2017·山东卷T6—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 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 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 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 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排除“无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答案】 “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只是说“是意义重大 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选项属无中生有。
即时训练
请把下面各题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1.【选项】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原文信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 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 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 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 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
3.【选项】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 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 关系。 【原文信息】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 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 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 更晚。 【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 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 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 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答案】该项将“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大 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进行简单的拼接,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从原文来看,“人工智能”要实现的是“人脑思维”,而不是“计 算机思维”,属于张冠李戴。
命题陷阱8 武断绝对 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 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选项表述】 (2015·安徽卷T3-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 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原文信息】①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 面,重新去理解。②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 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比对分析】
【选项表述】 (2018·全国Ⅱ卷T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 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原文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 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 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考点突破 熟知高考怎么考 学案1 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考点解读
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 目选项。不了解命题者的设误方式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熟悉了命题陷阱, 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我们就识别一下常见的9大命题陷阱,以便在答案 “准确”上有所突破。
解题指津
命题陷阱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 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 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5-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原文信息】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 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 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 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 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 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