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2019年文档资料
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一方的风土与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无锡泥塑淳朴秀润,重在神韵;天津泥塑写实传神、趣美结韵;嵊〔shēng〕州泥塑精巧雅致、夸饰得体。
不同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犹如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扮得瑰丽多姿。
技术悠久的中国泥玩具,世代相传、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许多县、乡、村都曾经或正在成为泥玩具的产地——即一般所说的“泥人之乡”。
地处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无锡,是我国闻名的泥塑产地之一。
无锡泥塑以市区龙山脚下惠山泥人最为正宗。
那个地方,家家擅长捏塑,户户能敷彩绘,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相习,是江南一朵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之花。
无锡惠山泥人起源于明,盛行于清,至今己有400多年的历史。
翻开闻名散文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其中就有在精雅店铺中出售惠山泥人,颇获买者好评的记载。
在惠山泥人进展的全盛时期,惠山街道上的大小泥塑作坊多达数百家。
每逢秋后,江苏北部的农民乘着农闲,纷纷来惠山采购泥人。
他们摇着七八百条满载着米、豆、花生、棉花等农产品的木帆船,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来换取泥人。
然后,沿着运河把一船船的泥人销往苏南苏北的城乡,并辗转流入浙江的嘉兴、湖州、杭州及山东一带,一直要到来年春耕时才返乡务农。
除农民贩销外,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也往往青睐当地生产的泥人,把它作为礼品、藏品或纪念品。
这一类的买家观赏品位较高,他们购买的泥人比农民贩运的泥人要精雅得多,这也促使了惠山泥人的艺术含量的提升。
惠山泥人的前期作品,要紧是儿童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后来开始塑制戏剧人物。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乾隆年间,无锡惠山有一位泥人塑捏高手王春林,以捏塑泥人为生。
乾隆皇帝弘历南巡到无锡惠山,看到王春林制作的泥人,颇感兴趣,便命他塑了几盘泥孩,装饰上锦片、金箔。
乾隆皇帝龙心大悦,把泥孩带回到北京故宫与内宫后妃们一起细细赏玩。
据说,这几盘泥孩在清光绪年间还存放在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内,庚子之乱时,被八国联军劫去。
惠山泥人艺术与文化特性分析
惠山泥人艺术与文化特性分析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而从制作工艺、乡土气息,以及泥人的造型、色彩、图案语言方面进行了艺术特点的分析,并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四个方面对惠山泥人文化特征进行阐述,进一步感受泥人的独特魅力,强化审美体验,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惠山泥人、乡土气息、艺术特点、文化属性无锡地处长江以南,位于太湖之滨,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南北大运河穿城而过,陆路水路便利,自然环境与丰富的路网运输条件为无锡带来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兴盛。
无锡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数惠山泥人最为有名,惠山泥人是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无锡泥人历史悠久,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里记述:“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
”由此可见惠山泥人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了。
惠山泥人最早起源于明代,是面向民间百姓的地方小手工艺,题材主要有蚕猫、春牛、孩囡、如意、罗汉等,通常在秋冬季售卖,是季节性生产,依托惠山脚下众多的祠堂,往往带有祈福的意思。
泥人一开始是小作坊生产,发展到后来形成多家规模较大的专业作坊。
相传,在慈禧太后五十大寿时,无锡地方官定制一套精美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作为贡品进献,惠山泥人再次传入宫中。
至清晚期,惠山泥人从业者已至二百余人,经营模式以家庭作坊为主,几个泥人名家都有自己的手艺,同时又能不断琢磨创新,使泥人不断发展,自成一体。
每年入秋后,各地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商人,使船至惠山浜龙头河,至惠山脚下众多泥人店铺采购各色泥人再沿各条水路销往各地,高档泥人精品则可以作为礼品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保护惠山泥人为目的,成立了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研究所和惠山泥人博物馆。
泥人产品遍布全国并销往国外,在国际国内各项大奖上屡获奖项,或被博物馆收藏。
无锡惠山泥人表现形式研究以及传承
无锡惠山泥人表现形式研究以及传承作者:张欢欢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无锡惠山泥人经过吴文化的熏陶以及江南水乡地域风情的陶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民间艺术的精品。
然而传统手工艺惠山泥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发展受限的境遇。
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关键词】:惠山泥人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传承一、惠山泥人概述闻名中外的无锡惠山泥人据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惠山泥人最初只是农民百姓闲暇的时候捏来兜售戏耍补贴家用的民间手工艺品,而随着无锡工商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惠山泥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捏制手法和技艺。
发展至今,无锡惠山泥人已经不单单是只能用来把玩的小玩意儿了,而是具备了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2006年惠山泥人正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山泥人发展至今有手捏和模具生产两种工艺,前者独一无二人工制作精雕细琢价格昂贵称为“细货”,构思精巧做工细致,属于泥人精品,现在无锡泥人厂手工捏制的泥人大部分都进入博物馆进行展览,价格也比较昂贵,其中手捏戏文更是“细货”中的主流,比如贵妃醉酒大闹天宫,都是活灵活现的精湛工艺品。
深受昆曲和京剧艺术的影响,手捏戏文反映出对人物造型以及情节的概括性意象,也折射出江南水乡细腻灵秀的吴文化的独特韵味。
后者批量制作模具生产大同小异价格便宜称为“粗货”。
自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江南,江南一带工商业发展迅速,,社会形态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变迁,泥人也从手捏泥人向工业化生产转变。
“粗货”泥人造型简洁色彩明快,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阿福”,千百年来阿福秉持的都是“多子多福”、“欢乐幸福”的寓意。
阿福的耳垂很大,造型圆润酷似佛像,神佛在民间一直是幸福的代表,人们崇拜神佛,寄予阿福也是合乎民意。
阿福丰腴的体态、慈祥的神情、鲜明的纹饰都渗透出人们对殷实祥和的生活的美好向往,整体也可谓是集结了人生有福的全部内涵。
惠山泥人作文
惠山泥人作文惠山泥人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属于无锡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品。
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从惠山泥人的起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惠山泥人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相传,当时惠山区有一位泥塑制作匠人,他能够巧手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
他的作品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细致的雕刻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泥塑艺术形式。
如今,惠山泥人作为无锡的标志性手工艺品之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粘土准备、造型塑制、雕刻润色和烘烤四个步骤。
首先,艺人会选择优质的粘土进行准备,经过反复搓揉和晾晒,使其达到适合制作泥人的柔韧度。
然后,艺人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将粘土制作成相应的形状。
这个步骤需要艺人有高超的造型能力,以及对姿势比例的准确判断。
接下来,艺人会使用一些小工具进行细致的雕刻,增强泥人的表现力和立体感。
最后,艺人会将制作好的泥人放入烘炉中进行烘烤,以提高泥人的保质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借助于艺人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耗时耗力,但产出的作品却给人带来无尽的值得赞叹之美。
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生动、形象鲜明、表情丰富和细节精致上。
惠山泥人作为民间艺术品,注重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气质。
无论是塑造尊贵的皇室人物,还是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惠山泥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征,生动地再现其面貌和形象。
而且,艺人们对每个细节都尽心尽力,无论是衣袂飘逸的裙摆,还是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都能够达到精雕细琢的程度。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惠山泥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除了欣赏其艺术价值外,惠山泥人还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使命。
惠山泥人不仅能够塑造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还能够通过泥人展览、文化交流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论惠山手捏戏文的审美特征
四 出文 戏 、四出武戏 在祭祀拜 神时 ,于神 台上 布置摆 饰作 为 供品 。这里 的手捏戏文 在表达人 们 的祭祀祈禳 心理 的同时 , 其绚丽缤 纷 的艺 术形 式 ,给人 以视觉上 的赏心 悦 目,也美化
了生活环境。
的艺术 风格 的重要原 因。这种 “ 自然 质 朴 ” 还 表 现 在 惠 山艺
人率真 、朴实 的创 作手法。“ 他们 的创 作思维方法 出于 内心意
象 ,其 手 法 是 大胆 夸 张 的 ,形 象 是 拙 朴 憨 厚 的 … …” 他 们 没 有 经 过 系 统 的 美 术 专 业 学 习 ,头 脑 中也 没 有 诸 如 “ 比例 ” 透 、“
面 、以一赅百 ,以臻 神形 兼备 ,曲尽其妙 。手捏戏 文运用 了 昆 曲表 演 中以鞭代马 、 以浆代船 的表演手段 ,艺人 不需捏 马 塑船 ,而是通 过塑造戏 文人物 富于情 韵与节奏 的身段 动作 ,
构建空灵 变幻 、虚实相 生 的戏 曲情境 。在这 一情境 中 ,观众
的能动性 与想象力 被最 大程度地 激 活 ,获得 一种 “ 处无羁 此 胜有 马”、 “ 此处无舟胜有舟”的审美体验 。
论 惠 山手捏 戏 文 的审 美 特征 文 张瑶
摘 要:无锡惠 山手捏 戏文是 中国传 统戏剧表演 艺术和民 间泥塑 艺术融合而成 的交叉艺术结 晶,以 戏 文人 物 为 表 现 对 象 , 而 前 期 又 以 昆 曲为 主 。 泥 塑 艺 人 们 巧 妙 地 运 用 昆 曲表 演 的 艺 术 技 巧 ,根 据 泥 塑的特 点 ,灵活地 抓住最 具代表 性 的情节和 人物 动作 ,惟妙惟 肖地表 现 出剧 目内容 的精彩 瞬 间,形成 了惠 山手捏戏文独特的审美特征。
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的造型装饰特色研究
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的造型装饰特色研究
周蒙娜;王家民;樊荣
【期刊名称】《包装工程》
【年(卷),期】2012(33)24
【摘要】以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造型比例、色彩纹样、开相妆銮和构图形式的装饰特征,论述了手捏戏文充分运用泥塑的特点,用静态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戏曲中最具代表性人物和片段的动态瞬间。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手捏戏文运用潇洒写意的艺术手法来刻画造型,细节上又追求江南水乡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美感,构图上选择平行稳定的形式,体现出民间艺人们淳朴的乡土气息。
【总页数】5页(P110-113)
【关键词】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捏塑彩绘
【作者】周蒙娜;王家民;樊荣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5;J525
【相关文献】
1.惠山手捏戏文的彩绘特征 [J], 张文珺
2.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从与昆曲的关联分析 [J], 张文珺
3.惠山手捏戏文以型达意的表现手法 [J], 潘春宇;龚许小君;
4.无锡惠山“手捏戏文”与天津“泥人张”泥塑艺术比较研究 [J], 李黎;臧小鹿;
5.泥土飘香——无锡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色 [J], 孙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锡惠山泥人作文
无锡惠山泥人作文无锡惠山泥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陶艺明珠”。
无锡惠山泥人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
泥人制作是一门古老而细致的手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泥人师傅要选用高质量的黏土,经过反复搓揉、捏塑,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各异的泥人原型。
其次,经过晾晒和烘烤,使泥人干燥并保持形状。
最后,泥人师傅要进行精细的涂色和装饰工作,使泥人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细致打磨和精心雕琢,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泥人作品。
无锡惠山泥人的形象多样,有古代人物、民间故事、动物等各种造型,每一件泥人作品都富有特色和个性。
泥人的面部表情、衣着装饰、动作姿态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无锡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收藏家前来品鉴和收藏。
无锡惠山泥人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杰作之一。
泥人的制作工艺、形象造型、涂饰技法都融入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泥人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无锡惠山泥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已经成为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品鉴和收藏。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
希望无锡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手工艺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世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
无锡惠山泥人的创作特点对激发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启示
无锡惠山泥人的创作特点对激发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启示作者:曹海洋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9期摘 ; ;要: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是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
本文从境、形、色、意四个方面分析无锡惠山泥人的创作特点,探寻当地民间艺术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启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地方民间艺术的学习激发创意灵感、培养创意能力,从而发挥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当代功能。
关键词:惠山泥人 ; ;民间艺术 ; ;创作特点 ; ;职业教育 ; ;创意能力鲁迅曾经说过: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老祖宗。
民间艺术是约定俗成的,是被人们在生活中特殊组织过的传统艺术,在流传和变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乐趣,其审美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可以说地方民间艺术是本原文化的传承,更是不同地域的一种文化符号。
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创意引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进一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并在设计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启发创作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目的。
1.惠山泥人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1.1惠山泥人艺术的“因境置宜”。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当地特色民间艺术距今已有400余年。
《考工记》有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惠山泥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买泥人,鬼脸子、抟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1]这段记载说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无锡),虞山人(常熟)专门塑泥人,而且说“多造之”,是指已成为产地,“工且肖”说明泥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明末至清中期,江南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而当时的开创精神使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使惠山泥人发展有了合适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的开题报告
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的开题报告摘要:惠山泥人与昆曲是中国南方非常著名的两个民间艺术,二者均以手捏艺术作为其特色之一。
本文将对惠山泥人与昆曲中的手捏艺术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征,并尝试建立起手捏艺术的分类体系,为其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惠山泥人、昆曲、手捏艺术、分类体系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惠山泥人和昆曲是中国南方的两个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惠山泥人以泥塑为主,昆曲则以歌舞表演为主。
然而,在这两种艺术中都存在手捏艺术,即艺人们通过手捏塑造出塑像或捏出表情、动作等。
这种手捏艺术不仅体现出了艺人的手艺和创意,更是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这种手捏艺术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探讨其艺术特征和技术特点,还可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
现今,关于手捏艺术的研究比较零散,相对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惠山泥人和昆曲的手捏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艺术特征和分类体系,并尝试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手捏艺术研究框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1.惠山泥人中的手捏艺术惠山泥人是江苏苏州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制作过程包括捏塑、涂饰、烘干等多个环节。
而在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捏塑。
捏塑是惠山泥人制作的核心技艺,是惠山泥人的核心之一。
本研究将从惠山泥人的捏塑技艺以及其作品中的手捏艺术两个方面入手,系统地探讨惠山泥人中的手捏艺术。
2.昆曲中的手捏艺术昆曲是中国南方非常著名的古典戏曲,其以唱、念、做、打、舞为一体。
而其中的做,即手势表演,却是它的最为独特之处。
昆曲中的手势表演不仅是为了表现角色的状态和情感,更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
因此,本研究将从昆曲中的手势表演入手,分析昆曲的手势艺术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探讨其与惠山泥人中的手捏艺术的异同之处。
3.手捏艺术的分类体系手捏艺术具有多变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建立起一种相对完善的手捏艺术的分类体系,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和分类,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惠山泥人 论文
一、惠山泥人的简介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明代,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
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传说:无锡惠山泥人传于人间,传说500年前的惠山脚下出现了一种青毛狮专食儿童,百姓为平安幸福拜神求仙,神仙化作金童玉女施法降伏。
人们为感谢神仙,于是就捏塑像取名阿福和阿喜。
经历代名家创作形态各异的阿福,阿喜,是路路平安,家家幸福的吉祥象征,收藏或者赠友,将带去一份平安祝福。
二、惠山泥人中的文化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
大阿福: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他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
还有绝妙的手捏戏文取材于京剧、昆剧、当地地方戏曲及神话传说等题材,近年来泥人艺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创作出新一代泥人,栩栩如生神情生动。
(一)、戏曲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大体分耍货(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
“手捏戏文”的产生,就与戏曲的流传普及密不可分。
明清以来,昆腔戏(南昆)流行于无锡,清早中期,徽班、京班常到无锡演出。
与此同时,民间“草台班”在农闲季节演出乡土小戏也很频繁。
惠山自古多寺庙、祠堂,而较大的寺庙、祠堂都有用于酬神或祭祖的演出戏台。
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大量的观摩机会。
由于当时昆曲的盛行,寄畅园附近的泥塑艺人的创作也在耳濡目染之下起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佛教文化泥人中最具代表的阿福,就源于佛教。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
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
无锡博物馆泥塑雅韵(惠山泥人)展
无锡博物馆泥塑雅韵(惠山泥人)展惠山是江南风景胜地,游人来到高山,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著名的惠山泥人。
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
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
这种泥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千而不裂,弯而不断。
早在北宋照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现在的惠山泥人,发展到用石膏制作,解决了惠山泥资源短缺的问题。
其代表作是一对男女儿童,即泥塑大阿福。
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娇憨稚气,运人喜爱。
惠山早期泥人大致有1、人像和各种动物。
前者售于佛教信徒作供奉用,后者作为儿童玩具。
它们的长度一般在3—7厘米:造型简朴,粗犷略带夸张,绘彩色调鲜艳、单纯,对比强烈,显露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
其代表作是一对男女儿童,即泥塑大阿福。
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娇憨稚气,运人喜爱。
关于泥人阿福,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即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
后来有对名力阿福的双胞兄妹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兄妹俩亦因流血过多,离开人间。
人们捏制了他俩生前形象,以作纪念。
大阿福经过历代艺人的再三创作,栩栩如生,给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手捏戏文、京剧脸谱、人物动物、实用玩具(带温度计或者卷笔刀之类)等,这些作品小巧玲珑,人见人爱,价格使宜,是访亲问友的最好礼品。
惠山的主要街道——横街和直衔有许多泥人店,成为远近闻名的“泥人一条街”,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旅游参观团和游客。
惠山泥塑除供应当地旅游市场外,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阿福,这惠山泥人的审美与我的审美好像有些不符,本也满喜欢泥塑艺术的,但这如这代表作大阿福,我横看竖看也不喜欢,首先不细腻,其次人物塑造太夸张,可那夸张似乎并不讨喜,娃娃身,大人脸,与老式中国的雕刻艺术相承,这大概原因是雕刻者没学过解剖学有关,他们画不成或者无法细腻的表现人物的面容,再次还是觉得创作者水平有限,抽象不抽象写实不写实,有些不伦不类。
惠山泥人
关键词:惠山泥人粗货细货制作工艺内容简介:惠山泥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是无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种手工工艺。
惠山泥人的制作,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有“粗货”和“细货”两种。
“粗货”指利用模具制作的人物动物、玩具等;“细货”是指手捏戏文。
本片为您通过具体实例,为您讲述惠山泥人的粗货和细货的制作工艺,及其中包含的传统手工技巧……协拍单位:无锡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惠山泥人观众朋友们,如果您知道天津的“泥人张”,想必,您也一定听说过无锡的“惠山泥人”。
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泥人工艺,曾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从清朝乾隆年间,到建国初期,那也是鼎盛一时。
郭沫若先生曾用诗描写过当时,惠山泥人制作的繁荣景象。
人物无今古,须臾出手中。
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
造化眼前好,流传域外通。
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有神佛、人像和各种动物,它们的长度一般在3-7厘米,造型古朴,粗犷略带夸张,绘彩/色调鲜艳、单纯,对比强烈,显露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
其中,早期惠山泥人的代表作,是一对男女儿童,名叫泥塑大阿福。
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让人喜爱。
在民间,大阿福被赋予力量和福气的含义。
现如今,为了应对市场的需求,惠山泥人多被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种,两种泥人的区别,主要是制作工艺有所不同。
“粗货”,也叫“耍货”,主要是指利用模具复制出来,再经过后期修饰,制作的泥人。
这类泥人作品,常见的有人物动物、京剧脸谱、实用玩具等;而“细货”,则是工艺师傅们,凭借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手指上的功夫,捏制出来的,像我们看到的“手捏戏文”,就是典型的一类“细货”作品。
惠山泥人是塑形与彩绘相结合的泥制工艺品。
无论是“粗货”还是“细货”,都显得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气质含蓄,给人以“于深沉中见素雅、于明快中见凝重”的艺术特点。
其中,“粗货”艺术上偏于写意和夸张,而“细货”造型则推崇写实,力求维妙维肖,色彩也比较文雅。
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与工艺考察
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与工艺考察孙胜银ʌ内容摘要ɔ无锡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是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的黑泥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民间工艺品㊂而这种黑泥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 捏塑 之用,因之惠山泥人的艺人们长期以来,保留传统又有创新,孕育出这一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独门民间艺术㊂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㊂惠山泥人的历史渊远流长,但说法不一,年代考据存在多种说法,但历史孕育的痕迹十分明显,具有历史的厚重之感㊂惠山泥人的塑造一般都要上彩后才算完成,因此无锡又是我国著名的彩塑产地,彩绘工艺对惠山泥人来说是关键的一环,其工艺程序比较复杂㊂从文献和考察所得,自从清代在制作工艺上出现塑和彩的分工以来,彩绘工艺更是越发细腻和成熟,以后又有贴金㊁插花㊁开相㊁妆銮等装饰,并形成一定的谱系,有自己的定式,这就是无锡惠山泥人塑造中流传的 三分塑七分彩 的原意㊂针对无锡惠山泥人留传至今的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工艺成就,笔者结合自己长期教学积累的资料㊁实际参与工艺实习和数十次实地考察记录,撰写这篇考察报告,以飨读者㊂ʌ关键词ɔ惠山泥人原材料耍货和手捏戏文工艺流程无锡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是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的黑泥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民间工艺品㊂惠山泥人有 三分塑,七分彩 之说,故惠山泥人也称为 惠山彩塑 ㊂它的色彩具有和谐㊁含蓄的气Array质,深沉中见素雅㊁明快中见凝重,是彩绘与造型结合的艺术品㊂一㊁关于惠山泥人起源的时间追溯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足迹,有多种说法,时间不统一㊂1.春秋战国说㊂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㊂据说孙武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泥人㊁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㊂之后,孙艺术学田野考察357 Study of art大阿福阿福团福堆子武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㊂从此惠山泥人一代代相传下来㊂2.宋朝说㊂从宋代开始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文人画创作的高潮,受文人把玩趣味的影响,惠山泥人形成区域代表性品种㊂北宋文人苏东坡对惠山泥人的制作有过这样的描述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 ,讲述了用惠山泥土制造泥人的信息㊂3.明朝说㊂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明代㊂考察当地史料,比较明显的历史脉络则是明代㊂比如,有关无锡泥人的来历就有一段神奇的传说㊂大约是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龙脉㊁龙气㊂于是,朱元璋派刘伯温前去细察,他来到无锡后,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龙山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㊁身穿朝服㊁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以示镇守㊂然而,这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山泥塑文官武将则成了当地一景,人见人爱㊂不久,龙山脚下的百姓便纷纷模仿捏塑,没出几天整个龙山街上就摆满了大小泥人㊂刘伯温见此状仍不放心,又调集300士兵在龙山南麓青山湾前的山坡上选中一块地,开凿一口深井以断龙脉㊁斩龙颈㊂哪知龙山知晓后大怒,一气之下就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当地人叫它 产山 ㊂这就留下了无锡民间的一句谚语 一夜长产山 ㊂后来,就有一种说法,因为产山是龙山气出来的,所以产山上的泥土粗粝而无粘性做不起来泥人,而只有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㊂从此之后,无锡泥人便以龙山为基地,捏泥人的手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㊂当然,上述说法只是传说㊂而在历史文献里,其实是有相关记载可供查考的㊂明末张岱的‘陶庵梦记“(卷七㊃愚公谷)里曾有一段记述: 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 泥人等货 ㊂这是目前有关无锡惠山泥人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也是推测惠山泥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的依据㊂但是,正史叙述中仍有将无锡惠山泥人出现的时代确定始于南北朝时期,这样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㊂而到了明代是其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㊂虽说,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仍有待进一步查考,但综其历史传说或文献记载,无锡惠山泥人具有悠久历史的孕育,是经过艺人们世代相传形成的富有江南乡土气息的独特艺术,是得到广泛承认的㊂二㊁惠山泥人的捏造者蟠桃大会最初的惠山泥人属于家庭副业,艺人们大多出自于看管祠堂和种田的农民,他们在闲暇时用惠山泥土捏制一些小玩意来补贴生活㊂当时的惠山泥人,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还是民间特有的馈赠礼品㊂当年的惠山泥人,是带着孩子们的嬉戏情趣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走进千家万户的㊂祠堂是旧时同族人祭奠共同先人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当今的惠山直街和横街的两侧和古西岳门内㊂相传当年有48家泥人店,很多就穿插在祠堂间㊂无锡市文物治理委员会的沙无垢向笔者介绍说: 原来惠山祠堂很多,由于惠山风水比较好,我们无锡人杰地灵,历代出了很多名人㊂名人的后裔他们都要把自己的先人供奉起来,来尽孝道,显示对传统美德的继承㊂挑选惠山这个地方弄了很多祠堂,要人看管这个祠堂,很多看管祠堂的人都兼做泥人㊂所以惠山泥人跟惠山祠堂有一定的历史渊源㊂比如讲,原来有个很著名的丁阿金,他就是看祠堂的,看的是华教子祠㊂ 另外,从一些文献叙述中也可证实,明末清初出现的专业化惠山泥人手工作坊,有 五里长街㊁上下河塘开设数十家泥人店㊁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 泥人街 说法㊂直到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也不少于120家㊂惠山彩塑清代盛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㊁丁阿金㊁周阿生等㊂据说,乾隆南巡,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很称意㊂丁阿金则以捏塑昆曲359 Study of art戏文闻名苏州㊁无锡一带,传世作品有 借靴 ㊁ 寄柬 ㊁ 教歌 等㊂而周阿生擅长塑制神仙故事,传世作品有 蟠桃大会 等㊂由此,无锡当地一直以来流传有两句民谣: 要戏文,找阿金;要神仙,找阿生㊂ 可见,两人在捏塑人物上都有一套,名播远扬㊂此外,清代有关惠山泥人的文献记载或文字描写渐渐多了起来,从考察探访和史料记载来看,明末清初无锡开始出现专业的泥人作坊㊂据徐柯‘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㊁泥人条“)记载: 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之,大称赏,赐锦甚丰㊂期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㊂ 可见,清代中期惠山泥塑业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专业艺人,而王春林就是其中一位㊂由此可见,惠山泥人的捏造者由原先的看管祠堂者和农民从事的副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业㊂三㊁惠山泥人的题材大阿福蚕猫明早期的无锡惠山泥人作品,主要是儿童耍货(玩具),如‘车老虎“㊁‘大花猫“㊁‘大阿福“等㊂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行于无锡一带,惠山艺人塑制戏剧人物㊂到清代后期,京戏流行的同时,丰富了泥制戏文的内容㊂此后,惠山泥人的制作逐渐有粗货和细货之分㊂粗货是儿童耍货,细货是手捏戏文;前者主要畅销农村,后者主要销往城市㊂无锡泥人按照制作的精细程度,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耍货 ,也称 粗货 ;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 细货 ㊂粗货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简洁,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㊂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㊁‘蚕猫“㊁‘小花囡“㊁‘渔翁得利“等等,深受群众和儿童的喜爱㊂细货则是以手捏为主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精致的手捏戏文适宜人们喜庆赠礼或欣赏之用㊂细货的内容大多是以戏小花囡曲为主,取材京剧㊁昆剧以及当地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人物刻画生动,色彩华丽,耐人寻味㊂它不但应用了戏曲 以虚拟实㊁以简带繁㊁以神传情 的艺术技能,还根据泥塑的特点,将剧情进行提炼,以最富于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动作来反应全部戏的主要内容㊂此外,细货的题材也有表现市民生活㊁民间故事㊁历史人物等内容㊂如今的惠山泥人,已没有了粗货和细货之分,创作的内容也日益繁多,如手捏戏文㊁京剧脸谱㊁人物动物㊁实用玩具(如笔㊁卷笔刀)等㊂这些作品精致小巧,价格便宜,是访亲问友的最好礼品㊂四㊁原材料的发展1.原生泥最初,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土壤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㊂有史料证实,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赋诗吟颂㊂事实原由是,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卜居阳羡之约初步履行,心情舒畅,遂寄友人诗曰: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㊂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㊂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㊂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㊂对此,周必大在‘省斋文稿“卷19‘书东坡宜兴事“云: 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㊁润间,赋诗云: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㊂又有 买田欲老 , 地偏 ㊁ 俗俭 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㊂ 该诗句表明苏轼买田居常,表达了他得以放归阳羡,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㊂不过,我们也从中读出苏轼对土地特性的认识,这是我们考察惠山泥人所用土质材料的历史依据㊂苏东坡留下了 惠泉山下土如糯 的诗句,据说真实的惠山泥唯一十八亩半的面积,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被称为 磁泥㊂艺术学田野考察361Studyofart渔翁得利左边小狗用二代泥捏制,右边泥块为原生泥。
惠山泥人[资料]
1喻湘涟,女,汉族,1940年出生,无锡人,出生于泥人世家,是著名艺人蒋三元的曾外孙女。
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历年来潜心钻研,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继承发扬了惠山泥人的地方风格,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多次获奖。
修复历史作品达到“整旧如旧”、“以假乱真”的境地。
0历经八年时间,喻湘涟和王南仙共制作了300多套件泥塑作品,总结整理出3000道工序及详细的捏泥、彩绘技法。
前三年,她们完成了《汉声》布置的命题作文,后五年便开始自由创作,同时恢复了不少传统作品。
02003年12月,斥资300多万元的惠山泥人展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幕,立刻引起轰动,用喻湘涟的话说:“年纪大的看了怀旧,年纪轻的没见过有新鲜感。
”之后,惠山泥人展在中华世纪坛又举办了一个月,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泥人艺术大展。
今年年初,喻湘涟和王南仙又受邀赴台湾高雄再次开展。
0除了一件件生动可人的泥人,喻湘涟和王南仙这对近半个世纪的搭档也格外引人注目。
她们一塑一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今天的惠山可能再找不到第二对。
0比喻湘涟年纪略小的王南仙也出身泥人世家,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她早年家住惠山寺的山门内,家里的泥人店专靠上海来的香客做生意,泥人的价钱也卖得高。
因为和喻湘涟住得近,彼此都知道对方,却从来没有说过话,等后来一起考上了泥塑彩绘训练班,才算真正相识。
0她与王南仙(彩绘)长期合作,48件套手捏戏文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收藏。
1991年创作的《无锡惠山手捏戏文集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被喻为“妙手”。
代表作品有《丑角艺术》、《五虎将》、《团阿福》、《钟馗嫁妹》等。
02王南仙(1941-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50年代毕业于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随陈毓秀学习彩绘。
,1983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深造。
从艺40多年来,她在无锡惠山彩塑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表现戏曲人物的手捏戏文彩塑技法。
无锡惠山泥人的外形特点是相对其它各地泥人的特点而言
无锡惠山泥人的外形特点是相对其它各地泥人的特点而言.具体说是以夸张写意为主.象大阿福胖胖的,圆圆的.大红大绿,色彩明快.象手捏戏文,线条流畅.彩绘细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现代服饰艺术教案------时尚的美〖文字大小:大中小〗〖打印〗〖收藏到:QQ 百度雅虎〗〖在线字典〗教材分析:本课介绍内容较多,包括服饰的的基本知识、优秀服装设计欣赏和服饰美的一些基本原则。
但许多内容没有图片,课本已有的图片不仅过于陈旧,而且无男子服饰。
如采用课文上的图片,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课本上的图片只能作为课余补充,课外图片的选择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服饰设计艺术,特别是现代服饰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对服饰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难点:使学生懂得服饰美的主要原则,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着装,提高自己在服饰文化上的素养,树立高中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形象。
材料准备:温州都市报《时尚是最丑的》,中国古代服饰图片(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少数民族服饰,现代时装表演,现代服饰艺术图片,纸造型(短袖衬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现代服饰艺术。
惠山泥人之“手捏戏文”
惠山泥人之“手捏戏文”作者:杨佳玥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第08期泥塑,又称泥彩塑,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就连乡间儿童都会寻到合适的黏土,摔打揉捏出小泥人、小动物。
泥塑从尺寸上可分为大型泥塑和小型泥塑。
大型泥塑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寺庙、道观,如山门内威武勇猛的四大金刚、庙堂上庄严慈祥的佛祖、菩萨。
小型泥塑多为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以无锡惠山泥人、陕西凤翔彩塑、天津“泥人张”彩塑最为有名。
这三个地域的泥塑造型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但是制作顺序却有相同之处,都是先捏好对象,再阴干,最后上色。
我们这次介绍和学习的是惠山泥人的手捏戏文的制作。
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作品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
粗货指的是用模具印制的,大部分是玩具,主要供儿童玩耍,比如大阿福(图1)。
细货是以手捏制作,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图2)。
也捏佛像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郭沫若先生曾写诗赞美惠山手捏戏文“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
一件泥塑的完成主要有两道工序,第一道为泥塑的塑造,第二道为泥塑作品的上色。
一、泥塑的塑造泥塑作品的塑造首先要准备材料和工具。
泥塑的主要材料是泥料,惠山泥人选用的泥料是当地稻田下的黑泥,其质地细腻,黏度较高,无大颗粒的砂子,阴干后质地坚硬,不用烧制。
其制作工具为竹刀、剪刀、牙签、湿毛巾、喷壶等。
(图3)在塑造过程中,第一步是揉泥(图4),需要将泥料在桌上反复揉捏拍打,揉到细腻不粘手的程度,类似和好的面团。
这是为了让泥料在后续捏制过程中干净爽利,便于塑形。
揉好的泥料可用湿毛巾覆盖,再用保鲜膜包住保存,保持其湿度备用。
第二步是印头(图5),捏制泥人先做头部,泥人的头部可用模具压制而成,故名“印头”。
在成熟的泥人制作工序中,民间艺人会准备不同形象的头部模具。
从江苏无锡惠山泥人探究民间泥塑的发展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揉,有时可能需要加一些棉絮或者蜂蜜。
泥塑的模制需要分四步走: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制子儿就是找一块和好的泥,用搓、揉、捏、塑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晒干之后经过磨光、修改;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有单片模和双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胚胎,一般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再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色,固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着色之前会先上一层底色,彩绘的颜色会调以胶水,这样一来就会加强颜色的附着能力。
粗货工艺由此形成。
2.细货工艺细货工艺以手工捏造为主。
最初细货主要是“捏段镶手”,先捏出身段、胳膊等,再把其各个部件粘在一起;到后来又出现“印段镶手”,先模制出头部和身段,再捏出手臂镶在一起。
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在泥土中夹一些棉絮,以此来更好地塑造。
细货多为表现手捏戏文,造型方法讲究“一印、二捏、三镶、四压”。
一印是用模子印出头型的胚胎,再稍加装饰;二捏,捏出身段;三镶,把头和手臂安在身段身上;四压,是在镶好手臂的泥人身上压印出衣纹。
细货工艺由此形成。
3.惠山泥塑“大阿福”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关于大阿福有一个这样的神话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
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
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
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因为大阿福最早是作为神供在惠山寺内,因为它有避邪的作用。
大阿福是清代中期制作的,大阿福是一男一女二神的形象,大阿福的泥塑语言通过民间手工艺人的塑造表现得淋漓尽致。
民间艺人对大阿福的塑造,从传统的神话故事开始构思,无论是在造型还是用色上都颇为讲究。
惠山泥人
艺 术 特 色
back
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
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 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 色彩效果,就像看见令人恶心的死一样,十分难看。"远看颜 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 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惠山彩塑上彩技法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 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是说 上头部的彩色,只能涂四次,身上的颜色上三次已够。色多 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但上少了,也会显得玉气不 厚。"落笔如飞,厚薄均匀",指上彩时要画得快。笔发呆, 上彩就死板。后句指上色用的颜料厚度都应该相同。"先开 相,后制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是头部装銮的步骤。"六线 要直,曲线要活",是用笔的要领。
阿福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 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 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 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 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 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 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 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 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 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 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 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 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 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 "。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 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惠山泥人感受
翱翔在文化的天空
——浅谈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展我常想,先人为我们遗留了大量的优秀文化,我们暂且不说作为子孙是否保护了它们,当历史的年轮驶过百年千年,作为先人我们又该留下了什么?
众所周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至于与中国之间是否有冲突,已闹得沸沸扬扬,但它至少提醒我们如果不采取措施,我们的文化就有可能渐渐流失……
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
在爬惠山的时候,就会看到当地人采取惠山之泥养一些名花,而且惠山泥人的做工更是精细。
就此次,暑假期间我参与的社会实践——“惠山泥人”来说。
目前,无锡手捏泥人依然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当然,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在考察锡剧文化的时候,也听闻许多老人在沉浸美丽的锡文化时,也深深感觉到,锡剧在高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时,无新一代欣赏!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偶然现象,而是全国范围的一种文化的孤独。
当然,文化主观上也需要发展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化,当文化走到现代,只有全民的努力才不会造成现代文化的缺失!
2012/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y Figure Molding of the Clay Sculpture Language in Huishan―Analysis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the Clay Sculpture and Kunqu operaZHANG Wen-jun无锡惠山戏出泥塑是以手捏为主,故又称手捏戏文,根据戏文的捏塑、模印和装配特点,分为“捏段镶手”和“印段镶手”。
“捏段镶手”的戏文除头部模制外,躯体、手足、衣冠都是捏出来的;“印段镶手”的戏文,头和身段都是印制的,手和零件即道具是手捏制的,俗称“板戏”。
从整体上看,二者是大体一致的,“也就是先将人物分成头部、四肢和躯干、衣袍等,然后再装配起来,或者一部分、一部分地边做边装。
”[1]手捏戏文运用了戏曲“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根据泥塑的特点,将剧情进行提炼,以最富于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动作来反映整出戏的主要内容,达到以少胜多、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人物的形体塑造,既不是用堆泥法‘堆’起来的,也不是用切块法‘切’出来的,而是分部位做成‘零件’之后再‘装配’起来的”[2],它是模印与手捏的结合。
一般先做人物头部,泥人面部大多用预制好了的不同类型人物的面模翻制(如图1),复制出来后,艺人根据需要再行加工,在眼鼻等五官上用竹签压一压、挑一挑,使人物表情更加生动。
艺人们特别注重人物的面部神情,称之为“开相”。
然后添加不同的冠帽、发饰,再插上不同人物性质的头饰。
接着捏四肢和身体,捏制顺序为“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即先从下部两足到腹部、胸部朝上做,这样容易掌握人物的比例和动态。
两足捏完后,再捏裤和裙,然后为这些泥塑人物“穿戴”衣袍,并压出程式化的衣纹。
人物的双臂是捏好以后再镶接到身体上的。
最后添置衣饰和道具,十分精致、细致。
手捏戏文是从脚到头、由里到外、层层包裹、搓搓捏捏,最后“捏势子”。
有经验的老艺人常常在最后一捏中,使人物形象达到惟妙惟肖。
张道一先生说:“它是一种组合法,这个过程,很简练。
先做两条腿,然后呢做一块泥巴饼,把它包起来,就把这两条腿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古代的那个裙靠。
”这一“包”、一“裹”,泥人的下半身就大体出来了。
这里将紧扣“捏”与“戏”(昆曲)二字,结合昆曲表演中的动作、神态、服饰等方面的特点,探寻在泥坯捏塑上表现昆曲戏文的技艺特征。
1、手势手势动作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昆曲演出中,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同人物性格配有不同的手势运用方法。
演员以细致的手势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在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节上,手的动势更是无声的语言。
在手捏戏文中,艺人们也很注意描摹戏曲表演中的“手形”,总结出“捏手三种”:兰花指、水袖、男手。
以兰花指为例,对它的塑造符合舞台上对旦角出手要秀美、柔和的要求,以表现少女妩媚的手。
其捏制过程如下:(如图2)图2 ①搓泥成两端粗细不一的泥条,自细端摘去泥头形成掌面;②捏出手掌及腕部形状,扳分出虎口;③捏出大拇指,捋整虎口及掌形;④捏尖掌面,以表现少女手的纤细;⑤对剪掌面中心,即剪出中指、无名指指缝;⑥先剪出无名指与小指,再剪出食指与中指;⑦扳整手指,捏整手腕;⑧扳整手腕定势。
舞台上,手指不但要结合行当的年龄、性格应用,更要结合人物的情绪来表演才有艺术魅力。
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也着重反映这种情绪。
如兰花指中对“恨指”的塑造。
在手捏戏文《义妖记――断桥》(如图3)中可以看到,许仙为法海所惑,以为白素贞是妖孽,故避之惟恐不及。
小青怜惜素贞,怒责许仙,将其推倒在地欲斩而后快。
只见小青兰花指有力地指出,手腕挑起,食指使劲上翘并指向许仙,呈现杏目怒睁,“恨”的情绪贯穿全身。
而白素贞的情绪单用“恨指”不足以表现。
白素贞嗔怪许仙薄情,心中又难以割舍,面对小青的不快和许仙的惊恐,还要居中安抚,只见其手指出时前紧后缓,不如小青“恨指”般有力,食指尖指出时顺势向下滑,表现了她对许仙表面责怪而内心深爱的感情。
2、步法昆曲中非常重视丑角戏,剧目多,表演上很有特色,塑造了面目众多、形象生动的戏剧人物。
这些“小人物”形象,“舞蹈性很强,文的指手化脚,武的蹿跳蹦纵;毕恭毕敬、端端正正坐着不动的,可说绝无仅有。
”[3]其手舞足蹈、生动灵活的身段动作为惠山的泥塑艺人们吸收,表现在作品中。
正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说:“那昆丑的舞蹈动作多,他缩头缩颈缩腰,特别会跳动;而京丑呢,亮相动作比较多,亮相的姿态与昆丑又不一样……所以得抓住他们表演的特色。
”昆丑身段动作在技巧上具有“动作小”和“小动作”的特点。
“动作小”是指丑角的一举一动,不能大尺寸,而要以小尺寸的动作来表演使观众感觉其紧俏灵活、轻便敏捷。
“小动作”是指昆曲表演中注意运用一些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人物动作的小细节,有助于刻划人物性格。
如《十五贯》里的娄阿鼠,往往打起“穷结”(昆丑身段),用下巴频频擦肩头,表现其游手好闲、心术不正的精神面貌。
在戏曲表演中有句话――“脚底下有功夫,身段动作就好看”,这里的“脚底下”指的是步法。
昆丑表演中很注意“脚底下”的功夫,光步法就包括蹲脚、踮脚、拐脚、踢脚、笃脚、踮步、斜步、跺步、商羊步、矮步、醉步、瞎子步、不倒翁步等程式,生动地塑造了“小人物”们滑稽、风趣的性格形象。
手捏戏文中,艺人们也特别注意对昆丑步法的塑造。
如手捏戏文《十五贯――访鼠测字》中对娄阿鼠形象中的“丁字步”的塑造。
昆丑丁字步,指丑角穿褶子、茶衣的,站立时不可正向台前,一般总是身子微带偏侧。
如身子向左,左脚在前带斜,右脚在后带横,成丁字式。
身子向右则反之。
艺人在捏制娄阿鼠步法的过程中,以“扳”的手法扳出膝部、扳整脚势,捏合双腿后,扳整双腿姿势,所呈现的娄阿鼠一足弯曲在前,呈“蹲脚”,一足弯曲在后,屈曲虚坐,双脚踏丁字步;腰胯微松,背微抠,缩颈、耸肩,两臂屈曲稍收拢,夹在两肋,手背向前,五指无力下垂,有似死鼠爪。
(如图5)人物形象抓住了昆丑“缩手缩脚”的动作特点,脚下轻捷与上身松垮的鲜明对比,一幅轻佻、不正派的姿态,使娄阿鼠”心虚、狡诈的形象活灵活现。
3、袍边昆曲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性质。
在昆曲表演中,以舞姿来配合词曲的演唱,表现一段情节、完成一个故事,使观众在一种空灵虚幻、虚实相生的戏曲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观众的想象力也被最大程度地激活。
可见,昆曲对舞蹈的依附情有独钟。
其中,昆曲服装直接关系到整个舞台的戏剧效果,它不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直观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帮助舞蹈、暗示环境、辅助表演、表现人物情绪方面有着不名忽视的重要作用。
昆曲戏衣的面料以绸缎为主,适应其表演中可舞性的特征,同时,配合人物的身段动作,显示出一种飘逸与动感。
在手捏戏文中,泥塑艺人们也很注意塑造这种飘逸与动感。
如对人物戏服袍边的处理,强调“边薄中厚,下薄上厚”,袍边做得愈薄、愈整齐,人物的衣着愈能表现出舞台上飘动潇洒的感觉。
具体来说:先拍扁泥条,捏薄泥片边(图6),然后将泥片包于已做好的人物两腿或内裙之外(手捏戏文的层层包裹)(图7),再推整袍身或罩衫。
图8 挑裙摆在戏文人物袍边的处理上,艺人为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舞台上戏服随舞飘动之感,常用到“挑”的手法,如挑袍下摆。
所谓“挑”,即“手指或指甲拨泥,加强神情、动势或便于安装零件;子拨动动态细微、指甲不便拨动处。
”[4]艺人还以“挑”的手法表现昆曲舞台上旦角压步、碎步的步法动作,挑起裙摆,挑罩衫下摆,表现了古代妇女的“轻移莲步”。
(图8) “惠山手捏戏文的题材和造型都来自戏剧演出,是有所本的”[5],早期的手捏戏文是对昆曲舞台表演的再现,手捏艺人在细腻捏制人物的一伸手一抬腿间,结合材质的特点,总结了一套创作要诀:“搭搭满,细细减;去中心,化边口,以一当十留弯头”。
“搭搭”是无锡的一句俗话,意为“处处”,“满”就是“丰满”、“饱满”的意思。
所谓“搭搭满”,就是在进行泥人造型时,一般都十分讲究形象的丰满、完整。
圆浑的体态、挺括的线条,处处都显得饱满、朴实,让人看得舒服。
同时在造型用泥上要充足有余外。
“细细减”,是指在一件泥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般都要利用泥的固有特性,趁着泥在半干半湿的时候,用手或工具将作品原件细细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削减、修改。
如手捏中的“推”,“是把包上去的泥片一层层地推出相应结构”[5];而“捋”则是用手“更细腻的抹去光洁表层”[5]。
“细细减”有如中国画创作的“大处落墨,小处收拾”,强调逐渐减弱,并非一次到位。
“减”的同时也有“夸”。
由于泥人本身体积比较小,因此,艺人们比较注重变形,强调“放头、缩手、去颈根”,即缩减臂颈,夸大头部,目的是争取在有限的体积内因头部的放大而便于刻划面部表情,使作品更加丰富,产生“短里见长,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去中心,化边口,以一当十留弯头”是对衣纹处理的诀窍。
人物身体中间衣纹要少,多了不仅破坏整体效果,也会影响上彩用笔;袖口、裙边、裤口边这些有边口的地方,要注意处理衣纹,衣褶不宜过多,强化装饰效果;在臂、肘、膝等结构转折处要留出“弯头”,即以一、两条流畅的弧线表现出衣褶转折。
以上以昆曲舞台表演为视点,探求手捏戏文的手捏工艺过程、基本造型方法、操作要领、具体手捏技法及艺人长期累积师徒相传的捏制要诀,并以昆曲表演中的具体身段动作为例,分析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的表现技法和制作工艺,从中不难归纳出手捏戏文泥坯捏塑的技法特性,即手捏味、规范性、灵活性。
1、手捏味手捏戏文的塑造技法是以捏为主体,有机地组织、配合其他规范动作进行人物塑造,因此具有独特的手捏味。
以手捏为主的技法,不像雕塑可以把泥巴加加减减,而必须把一块泥巴从下而上,搓搓捏捏,由里到外,敲敲拍拍,分段组合,最后来一手“捏势”,不然的话,就得重新再捏了。
“如果用数学来比喻,虽然不十分贴切,但总能说明一些问题:雕刻是减法,塑是加减法,捏则是加减乘除混合法。
”[6]手捏戏文中形象的体、线、面强调一次成型,捏下去是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这与书法艺术线条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写成的,而后不能再作修改,要求心手双畅的道理是一样的”。
[7]成功的手捏戏文是艺人手心高度的合作。
手捏戏文的独特手捏味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即它的土质好,具有好的粘性,更有韧性,湿时不下塌,干后不裂缝,为手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规范性上文中所论述的手捏戏文的手捏工艺过程、基本造型方法等操作要领,是手捏技法的规范要求,也可以说是程式要求。
“‘程式化’乃创作经验丰富至极的历史必然,意味着自成一家体系的确立”[4],有如戏曲中“唱念做打”的程式成为不同流派的艺术标准,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的规范要求,成为确立其艺术标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