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管型篇
3.尿沉渣镜检
3.尿沉渣镜检:诊断及描述、检验报告的准确性镜检方法:1.直接涂片镜检法:未离心尿直接涂片镜检:新鲜尿混匀取一滴于玻片,弱光线,低倍镜观察全貌,高倍镜辨认细胞(10视野)、管型(低倍镜20视野)离心尿沉渣镜检:新鲜尿10ml离心,(1500r/min),5min,弃上清,留0.2ml.报告方式:细胞:最低~最高/HP;管型:最低~最高/HP,高倍镜辨认,低倍镜报告;结晶:占视野1/4 +,1/2++,3/4+++,满视野++++2.仪器镜检法:新鲜尿直接上机,完成检测后,对仪器软件所拍摄的细胞进行辨认,错误应做修正;报告:**/ul意义:1、管型:提示肾实质性损伤,①透明管型:在正常人,尤其是剧烈运动、高热等脱水状态时,有时在心功能不全时可以出现。
②红细胞管型:血尿来源于肾实质病变,尤其在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血管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炎中常见。
若红细胞已崩解,管型呈均质性红褐色,又称为血液或血红蛋白管型③白细胞管型: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肾血管炎性疾病。
④肾上皮细胞管型:在大量蛋白尿合并间质肾小管损害时可以出现。
⑤颗粒管型: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继续排异等,⑥腊样管型:提示肾小管严重受损,常常出现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或肾淀粉样变性时。
⑦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⑧巨大管型或肾衰管型:慢性肾功能不全。
2、晶体:尿液盐类结晶的诊断意义不大,如尿中尿酸,草酸钙、磷酸盐等经常出现于新鲜尿液中,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时,应怀疑结石的可能。
病理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等3.细胞3.1尿红细胞:典型为淡黄色双凹盘状,高渗为皱缩样,低渗为影红细胞。
病理是呈多种异常形态,出现过多红细胞提示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或以其为主的混合型血尿,非肾小球基本的血尿多为均一性血尿。
3.2尿白细胞:主要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新鲜尿白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相似,炎症时细胞变异或死亡结构不清称为脓细胞。
尿沉渣各种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 细 胞 管 型 (混有脂肪变)
• 颗粒或细胞管型内也可见少数脂肪球。
尿沉渣中的管型
—包 涵 体 管 型
• 结晶管型:管型内含尿酸盐、草酸钙、磺胺物质。如磺 胺结晶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 假管型和类管型物质
尿沉渣中的管型
— 假管型和类管型物质
• 纤维:形似蜡样管型,偏光显微镜有助于识别。
尿沉渣中的管型
—血红蛋白管型
血红蛋白管型由红细胞残存物组成。
尿沉渣中的管型
— 细菌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颗 粒 管 型
管型内颗粒可以大小不一,含量少至大量。
尿沉渣中的管型
—蜡 样 管 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蜡 样 管 型
蜡样管型呈均质状,蜡样外观,一端仍有颗粒。
尿沉渣中的管型
—蜡 泡变性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 空泡变性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透 明 管 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透 明 管 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白 细 胞 管 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白 细 胞 管 型
相差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有助于鉴别。
尿沉渣中的管型
—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红 细 胞 管 型
尿沉渣中的管型
—血 液 管 型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尿管型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尿管型 >>>
临床意义:
如管型中含小圆形牙齿酸钙结晶时易被误 作为红细胞管型,应注意仔细观察,也可 应用细胞化学染色来区别。 10、类管型、 粘液丝及与管型相似的物质 (1)类管型 (cylindroids casts):类圆柱体形态与 管型相似,但其一端尖细扭曲或弯曲发螺 旋状。因常与透明管型并存,可在急性肾 炎
医学检验·各论:尿管型 >>>
临床意义:
型(renal failure casts):又称宽大管 型(broad casts),可见于肾功能不全患 者尿中,提示肾脏局部有严重尿液潴留。 急性肾功能不全者在多尿早期这类型管型 可大量出现,随着肾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减 少消失。肾功能不全管型出现于慢性肾炎 晚期尿毒症时,常表示预后不良。
医学检验·各论:尿管型 >>>
临床意义:
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 患者亦可见到。 (3)肾上皮细胞管型 (renal epithelial casts):常见于肾小 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子痫、重金属、 化学物质、药物中毒、肾移植后排异反应 及肾淀粉样变性等。 有时管型中的细胞 成分难以区别,可笼统称为细胞管型,必 要
医学检验·各论:尿管型 >>>
临床意义:
时亦可借助化学染色来区别,在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DIC)时,尿中可出现血小板管 型,可用相差显微镜或经抗血小板膜糖蛋 白的McAb加以区别。 3、颗粒管型:可见 于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肾动脉硬化等。药物中毒损伤肾小 管及肾移植术发生异反应时亦可见到。 4、 肾功能不全管
医学检验·各论:尿管型 >>>
临床意义:
管型尿的形成原理
• 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
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
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
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精选集版合课管件p内pt 形成管型。
3
•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正常人两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处 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 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 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形成管型 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 向下面,随尿液排出。
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
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 其他物质,这些物质聚集于由T -H蛋白和清蛋白为基质构成的 管型内。颗粒管型一般较透明
管型短而宽大,不染色标本呈
淡黄褐色或棕黑色。颗粒管型
还可按颗粒的粗细分为两种,
粗颗粒管型中常充满粗大颗粒,
多呈暗褐色;细颗粒管型含许
多细沙样颗粒,不透明,呈灰
色或微黄色。
精选版课件ppt
16
• 11.血红蛋白管型(hemoglobin cast) 管型内 充满血红蛋白。其来源有两种:①血液管型或红 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均质化。② 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自身原因(如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贫血等)引起的血管 内溶血时,过多的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而形成血 红蛋白管型。管型内一般无明显完整的红细胞, 但含有血红蛋白,因此不染色状态下也可呈现均 匀的橘红色。
管型尿的形成原理
精选版课件ppt
1
•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 性损害。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
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一、形成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
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
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
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
二、分类、命名及检查技术传统的按基质及内涵物性质各异的Lippman分类法受到挑战,透明、颗粒、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蜡样、脂肪、细菌、真菌结晶等十多种管型的命名不够细(见表l),如红细胞管型有三种,除管型内见变形红细胞外中可因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称血颗粒称血液管型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应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Macrophage casts)等区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鉴定出血小板管型,由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丝管型(Fibrin thread casts)免疫球蛋白轻链沉淀而形成的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sts)还有用各种方法无法鉴定的未知管型(Unknown casts)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黑色素等管型。
尿沉渣管型篇PPT课件
• 5、脂肪管型:
外形似透明管型,管 型内含有折光性很强大小 不等的脂肪滴,呈灰色。 脂肪管型的出现,提示肾 小管损伤后上皮细胞发生 脂肪性变,常见于类脂性 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或 肾病综合征等。
• 6、宽幅管型:
宽度为一般管型的 26 倍,形似蜡样管型,质 地较薄,躲在破损扩张的 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 中形成,任何管型都可以 形成宽幅管型,但以颗粒 和蜡样管型较为多见。
• 7、其他管型:
• 复合管型:管型中含有多种成分的管型。 • 细菌管型: 管型的透明基质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此管型的出现常见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含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 胞,细胞呈球形,又是呈团性重合,因白细胞粘附性强, 常可呈块状,也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 管型并存;
普通光镜下,非染色标本,白细胞难以与上皮细胞区 别,染色标本可仔细观察核及胞质形态特点;中性粒细胞 加酸后,可见核分叶情况,而作过氧化物酶染色,则呈阳 性反应。
二、尿管型的形成机制和条件
1、形成机制: 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这两种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 的机会甚少。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 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 管,,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过多的蛋白质 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同时由于浓缩、 酸化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导致蛋白在肾小管 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偶见于运动 后。
颗粒管型出现,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可见于脱 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 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粗颗粒管型多见 于病情较重者。
尿液管型
尿液管型大家好,我们是管型家族!人类定义我们是含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成分之一,我们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类肾实质性的损害,接下来的文章会把我们家族的形成、种类、形态、临床意义和管型检查的质量保证等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给临床和检验医生提供参考价值。
嘿嘿!人类已经发现我们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01我叫小透儿(透明管型),是家族里其它管型的基本骨架,由肾小管分泌的T-H 糖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而凝聚、沉淀形成的圆柱体状物质。
我们无色透明、表明光滑,有时也可能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壁外或包含其中。
健康人见到我可别害怕,我很淘气,我会钻到健康人的清晨浓缩尿中,但是数量很少很少……还有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全身麻醉时也可以见到我,此时的我临床意义并不大哦!但是如果我大量出现在尿液中,或是我和家族中其他管型碰在一起,人类可要警惕了,此时多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淤血及恶性高血压等。
02嗨!我们是大粒儿(粗颗粒管型A↑)和小粒儿(细颗粒管型B↓),对喽!我们统称为颗粒管型!当透明管型里颗粒超过其体积1/3时,就变成了在下。
我们的颗粒多来源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在不染色的尿液中我们常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体积比小透儿通常要短而粗。
我们的出现人类决不能掉以轻心了!尿液中出现大粒儿、小粒儿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
非肾病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偶尔也可出现小粒儿,但量很少,且都是一过性的。
03看看我们身体里有什么?没错,我们是细胞管型!含有红细胞的叫小红(红细胞管型),含有白细胞的叫小白(白细胞管型),含有上皮细胞的叫小皮(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2
均一性血尿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3
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4
尿红细胞淡影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5
正常尿液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6
皱缩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7
非均一形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8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9
尿沉渣镜检图谱
4
0
异型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4
1
异型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尿沉渣镜检图谱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一)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2
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4
均一形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5
异常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6
均一形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7
均一形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8
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9
非均一性血尿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0
尿液中异常红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尿沉渣镜检图谱
8
8
蜡样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8
9
颗粒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9
0
脂肪管形
尿沉渣镜检图谱
9
1
上皮细胞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9
2
透明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9
3
腊样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9
4
腊样管型
尿沉渣镜检图谱
尿沉渣检查PPT课件
20
镜检内容:白细胞
白细胞:体积较RBC为大,呈圆球形, 外形完整、无明显退行性变,胞浆清 楚、细胞浆内颗粒清晰可见,常分散 存在。
脓细胞: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不 规则,结构模糊,浆内充满粗大颗粒, 核不清楚,细胞常粘连成团,细胞间 界限不明显。
53
54
55
56
脂肪管型:
– 管型内含多量脂肪滴,脂滴大小不等、圆形、 折光性强。
肾衰竭管型
– 在透明管型基质上带有大量颗粒,外形宽大 而长,不甚规则,(可为一般的确2~6倍, 尿长期滞留所致)易折断,有时呈扭曲状。
57
58
血红蛋白管型
由于异型输血后溶血导致急性肾功衰, 尿内出现红色宽大的血红蛋白管型。大 面积烧伤后溶血导致急性肾功衰,尿内 出现带色素的肌红蛋白管型。
77
78
79
尿酸钠结晶
80
81
病理性结晶
(1)胱氨酸结晶 为无色、六边形,边 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片状结晶。溶于 盐酸而不溶于乙酸。能迅速溶于水,再 加乙酸后结晶可重新出现。
82
83
病理性结晶
(2)亮氨酸结晶 为淡黄色小球形油滴状, 折光性强,并有辐射及同心纹,其特性为 不溶于盐酸而溶于乙酸。
长短、粗细取决于形成部位肾小管的 直径和条件,也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 胞的状态。
46
管型形成机理:
1)原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尤T-H 糖蛋白(肾小管分泌)
2)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 浓缩:提高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盐类 的浓度 酸化:能促进蛋白的沉淀
3)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47
48
49
尿液管型对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复检率影响的探讨
[ 3 3 夏琳 , 魏晴 , 焦晋山 , 等. MNS血 型 鉴 定 / / 夏琳. 临 床 输 血 诊 疗 技
性, 说 明存 在 A B O 以外 不 规 则 抗 体 的 干 扰 。通 过 在 不 同 介 质 中 的抗 体 筛 选 、 抗 体 鉴 定 可 知 是 由 于 该 患 儿 体 内 同 时 存 在 I g M、 I g G 类抗一 M。本例抗 体效 价测 定显 示在 3 7℃ 时, I g M 抗一 M 效 价 为 1: 1 6 , I g G抗 一 M 效 价 为 1: 8, 表 明该 抗 体 对 输 血 有 临 床 意 义 。此 患 儿 以 后 如 需 输 血 , 应 选 AB O 系 统 为 A 型, R h D为 阳性 , MN 系 统 为 N N型, 交叉配血相合后输用 。目 前 输 血 科 反 定 型 细胞 都 是 采 用 的混 合 细 胞 , 其 A B O 以外 的 抗 原 成 分 非 常 复杂 , 如 果 患 者 血 清 中含 有 不 规 则 抗 体 时 就 很 容 易 和反 定 型细 胞 发 生 多凝 集 反 应 , 从 而影响血 型鉴定 的结果 , 对
表4
患者 血 型 鉴定 结 果
抗一 M 多 在 成 人 血 清 中发 现 , 但 本 例患 者年 龄 小 , 产 生 了 免 疫性的抗体 , 提 示 所 有 输 血 的患 者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都 需 要 进 行 抗
/ : 无数据。
体筛 选 , 以排 除 输 血 风 险 , 对 抗 体 筛 选 阳性 的患 者 , 需 要进 一 步 通 过 谱 细 胞 鉴 别抗 体类 型 , 并 详 细 记 录 患 者 的 基 本 情 况 及 检 测 结果 , 尽 量 确 保 输 入 同型 或 相 容 性 血 液 制 品 , 防止 溶 血 性 输 血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临床意义】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多形性红细胞<<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临床意义】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1)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中出现,常提示肾小管病变。
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2)移行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
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见于尿道炎。
4.管型(1)透明管型:正常人0~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
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
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②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
②红细胞管型: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
③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蜡样管型: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5.结晶体一般临床意义较小。
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
实验十一尿沉渣实验.
注意事项:
1.采集标本后应在1小时内检查完毕。 2.细胞用高倍镜观察,最少计数10个视野 3.注意观察细胞的完整性及有无其异常它 细胞。
透明管型(未染色)
粗颗粒管型(未染色)
细颗粒管型(未染色)
红细胞管型(未染色)
白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
蜡样管型(未染色)
脂肪管型(未染色)
草酸钙结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尿酸结晶
①鉴别尿液中红、白细胞形态 ②镜下鉴别红细胞与霉菌孢子 ③涂片观察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形态
3.报告方式 细胞:最低个数~最高个数/高倍视野 (HPF) 管型:最低个数~最高个数/低倍视野 (LPF) 结晶:按视野面积报告:(-)表示无结晶; (+)表示占1/4视野;(++)表示占2/4视 野,以此类推。
胆红素结晶
胱氨酸结晶
亮氨酸结晶
酪氨酸结晶
胆固醇结晶
作业: 列表比较尿液中红细胞与酵母菌的异同 点。
实验十一 尿沉渣实验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
目的:掌握尿沉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掌握尿标本中红、白细胞的形态。 原理:镜下观察
器材:显微镜、试管、滴管、载玻片。
标本:血尿、霉菌尿、高渗尿、临床标 本
操作: 1.涂片:混匀尿液,取混匀后的尿液1滴于 载玻片上,加上盖玻片。 2.显微镜观察: ①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细 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分布情况,再 用高倍镜确认; ②确认后的管型在低倍镜 下计数,至少计数 20 个视野;确认后的细 胞、结晶在高倍镜至少计数10个视野。
病例讨论: 尿液管型
痰培养:鲍曼不动杆菌
尿沉渣结果见表1
表1尿沉渣结果
日期
BLD
PRO
WBC
个/uL
RBC
个/uL
管型
个/uL
上皮
细菌
/uL
结晶
/uL
类酵母菌/uL
1109
2+
1+
1113
3+
2+
1658.70
8695.00
0
401
0
552.3
12558
1115
2+
1+
221.30
707.20
47.66
形态完整的红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
白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白细胞
白细胞或脓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脏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小管病变
蜡样管型
细颗粒管型演化而来
外观呈腊肠样,有切迹或泡沫状
肾小管严重病变,,尿毒症,预后差
脂肪管型
管型基质+脂肪滴
管型内可见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
肾小管损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
混合管型
管型基质+不同细胞及其他种成分
肾炎反复发作、出血、血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
A透明管型;B红细胞管型;C白细胞管型;D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E复合管型;F颗粒管型;G蜡样管型;H脂肪管型
图1未离心尿液
图2离心后沉渣
图3
图4
图5
患者目前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治疗,且存在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呼吸机、尿液引流、血滤替代治疗等感染高危因素,以上因素可直接加剧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患者辅助检查示肌红蛋白升高(危急值),胱抑素C升高,白细胞下降(危急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小板下降明显,CRP升高明显,血涂片示部分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尿沉渣示尿潜血。尿胆原、尿蛋白均阳性,血气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失代偿期,降钙素原升高,痰培养鲍曼阳性(定植菌,非致病菌),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彩超提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且患者存在发热、右下肺呼吸音低等临床表现,故患者目前考虑为严重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休克。
尿沉渣管型篇PPT课件
尿沉渣之管型篇
• 一、管型的定义 • 二、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 三、管型的形态和分类 • 四、管型的临床意义 • 五、常用染色法
一、尿沉渣管型的定义
尿液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 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内凝固聚合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尿液中出 现管型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管型的类型鉴 别如与临床症状结合,对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病 综合征有特异的诊断意义,对糖尿病性肾病、急 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肝炎梗 阻性黄疸、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等疾病的诊 断和鉴别也有重要意义。
二、尿管型的形成机制和条件
1、形成机制: 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这两种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 的机会甚少。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 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 管,,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过多的蛋白质 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同时由于浓缩、 酸化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导致蛋白在肾小管 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
病理情况:见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性感 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非 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 应(可见淋巴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中含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管型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糖蛋白组成,成片上 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
• 血液管型: 管型的基质中含有破裂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呈褐色。血液 管型的出现,表明有血液流入肾小管形成以 红细胞为主的管型,提示肾脏有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管型:是尿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破 碎均质化而形成, 有时也来自异 型输血引起溶血的患者尿 液中,呈褐色。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一下简称镜检)的主要对象有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菌类、各种结晶物等。
尿沉渣镜检所见的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的意义较重要。
1 红细胞新鲜尿液中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多为淡黄色圆盘状;在弱酸性尿中,其形态和色泽可较长时间无变化;在碱性尿中,红细胞破坏很快。
尿在体内存留或体外放置过久,血红蛋白可溶解逸出,仅存红细胞空壳阴影,或形成细胞碎片。
尿红细胞的出现,常非由于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来。
尿路的任何部位(如膀胱、尿道)由于感染、结石等发生损伤,导致局部微血管破裂时,均可造成尿中红细胞的出现。
尿红细胞大量破坏时,血红蛋白逸出,可造成尿蛋白检验呈阳性。
应注意,雌性动物发情时,尿中可能带有从生殖道来的红细胞。
2 白细胞正常尿中白细胞多是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一般数量极少,呈散在分布,直径略大于红细胞,形态较整齐,核清晰可见。
脓细胞为白细胞吞噬大量异物后形成的,主要为变性的嗜中性粒细胞,直径基本同嗜中性粒细胞,但内部构造不清晰,边缘模糊不整,常集聚成堆。
尿中如有大量的白细胞或脓细胞,则眼观尿液浑浊,静置后有大量沉淀,表示尿路有剧烈炎症。
在尿中有大量的白细胞,并有尿蛋白增多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情况下,则为肾炎的象征;下泌尿道发炎时,尿中仅有白细胞和少量蛋白质而基本无肾小管上皮细胞。
3 上皮细胞①肾小管上皮细胞(也称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多呈圆形或多角形,比白细胞略大,含一大而圆的胞核,核位于细胞的中央,细胞浆中有小颗粒。
小圆上皮细胞的大量出现,表示肾实质有严重疾患,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其他引起肾脏损坏的疾病尿中也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变移上皮细胞(包括尾形上皮细胞和大圆上皮细胞,也统称尿路上皮细胞):数量大小约为白细胞的2~4倍;形态不一,可似梨形、梭形、圆形或带尾形;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来自膀胱、尿道、输尿管、肾盂、前列腺或精囊腺,在正常尿中不易见到,在发生肾盂、输尿管、膀胱等的炎症时可成片脱落。
尿沉渣检验
尿沉渣检查一、尿沉渣检查的内容正常人尿中可有很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罕见有透明管型。
但如果有过多的血细胞和异常上皮细胞和管型,以及细菌,滴虫,肿瘤细胞和病毒包涵体,那就提示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或损伤。
其中,管型可根据横径大小分为(1)狭窄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大小),(2)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大小),(3)宽型(5个红细胞直径大小)。
宽型管型提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二、尿沉渣检查的指征1、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凡有下述情况的应进行显微镜检查:(1)医生提出镜检要求的,(2)检验科规定的患者(如泌尿科,肾病科,糖尿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妊娠妇女),(3)任何一项利理学,化学检验结果异常的。
2、我国检验学会规定凡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四项干化学检查中有其中任何一项不正常者都应进行显微镜检查,并以显微镜检查报告为准。
那也就是说,只有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四项检查均阴性(正常)时,检验人员可不做显微镜检查(复查)。
三、尿沉渣检查的方法(一)非染色尿沉渣镜检操作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500r/min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结果判断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
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数,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
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参考值1、细胞成分:每高倍镜视野所见的最低值至最高值: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
2、管形(透明):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0-1/全片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一高倍视野+,2+,3+,4+报告(二)、染色尿沉渣镜检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液的配制:溶液I:结晶紫3.0g95%乙醇20.0ml草酸铵0.8g蒸馏水80.0ml溶液II:沙黄0.25g95%乙醇40.0ml蒸馏水40.0ml将意识哪个两种溶液分别置冰箱保存。
尿沉渣图片整理.
红细胞形态图谱
红细胞和脂肪球
红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F:脂肪球 R:直径小的红细胞 注:脂肪球与红细胞很相似,折光 性强,大小不等,呈扁平的球状。 微调显微镜焦点,脂肪球边缘呈二 重轮状。
可见多数脱失血红蛋白的影红细胞, 右侧上部的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
白细胞形态图谱
尿中常见的白细胞
草酸钙结晶
结晶形态图谱
酪氨酸结晶
亮氨酸结晶
结晶形态图谱
胆红素结晶
2,8-二羟基腺嘌呤结晶
红细胞形态图谱
尿中常见的红细胞
红细胞
颜色为淡黄,呈圆盘状,中心部
尿中红细胞呈淡黄色圆盘状
分明亮,部分红细胞呈锯齿状。
红细胞形态图谱
变形红细胞 溶脱血红蛋白的红细
胞
胞浆内含有颗粒呈黄褐色的红细 胞(不要误认为白细胞)
管型形态图谱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
Z:透明管型 在透明管型上,大 多粘附着一定数量的白细胞等细 胞和颗粒成分。
管型形态图谱
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
视野中央处可见没有包容物的 透明管型,它的周围的类管型 和粘液丝。
Stermheimer染色法:红细胞充满 管型基质的红细胞管型。
管型形态图谱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
白细胞形态图谱
变形白细胞
白细胞
白细胞形态图谱
白细胞
变形白细胞
白细胞形态图谱
变形白细胞
变形白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常用的染色法
• 1、Sternheimer-Malbin染色法: • Sternheimen-Malbin(S-M)即龙胆紫-沙黄染色染料。
• 通过S-M染色红细胞可染成淡蓝色,多形核白细胞染
成橙红色。透明管型呈粉红或淡紫色细胞管型染成深 紫色。 • 2、Sternheimer染色法: • 主要染料是阿里新蓝和派若宁B,能弥补S-M染色法 染料容易沉淀而多出现染色偏深的缺陷,该法优于SM染色法。
• 血液管型: 管型的基质中含有破裂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呈褐色。血液 管型的出现,表明有血液流入肾小管形成以
红细胞为主的管型,提示肾脏有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管型:是尿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破 碎均质化而形成, 有时也来自异 型输血引起溶血的患者尿 液中,呈褐色。 • 胆红素管型: 管型中含有大量的非晶体性胆红素颗粒,呈 黄色,常见于较严重的黄疸患者尿液中。 • 胆固醇管型: 管型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脂,具有特殊的重 叠曲折性。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尿管型的形成机制和条件
1、形成机制: 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这两种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 的机会甚少。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 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 管,,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过多的蛋白质 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同时由于浓缩、 酸化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导致蛋白在肾小管 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含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 胞,细胞呈球形,又是呈团性重合,因白细胞粘附性强, 常可呈块状,也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 管型并存; 普通光镜下,非染色标本,白细胞难以与上皮细胞区 别,染色标本可仔细观察核及胞质形态特点;中性粒细胞 加酸后,可见核分叶情况,而作过氧化物酶染色,则呈阳 性反应。 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 病理情况:见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性感 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非 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 应(可见淋巴管型)。
• 透明管型的参考值为0-1/LP。 • 偶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 • 病理情况: 透明管型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 刺激后;如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型,同时可见异常 粗大的透明管型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 剥落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 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 淤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细胞管型:
细胞管型指含有脱落细胞、粘附于 凝结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的管型。按细 胞类别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 及上皮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 管型中的红细胞长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 限,有的甚至残缺不全。又是红细胞形态完整、 清晰,接近正常,易于识别,又是因溶血仅见红 细胞残影。 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型。 病理情况: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 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 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 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 性心内膜炎、IgA 肾病等。
于肾脓肿毒性疾病。
• 真菌管型:管型中含有真菌,需通过特殊染色进行鉴别。尿液中出现 真菌管型,可诊断原发性及播散性真菌感染,也可作为治疗过程中的
测。
结晶管型:管型的透明基质中含有尿酸盐、草酸钙或草酸盐结晶等。 结晶的临床意义类似相应的结晶尿,无特殊临床意义。 血小板管型:管型的基质中含有血小板,可见于 DIC 患者的尿液中。 • 肌红蛋白管型: 肌红蛋白管型呈淡橘红色, 见于挤压伤或大面积烧 伤后急性肾功能不全肌红蛋白进入肾小管而形成。
2、管型形成条件: (1)、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 (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三、管型的形态和分类
管型常呈直的或弯的圆柱体,其长短、 粗细不一,但两边多平行、末端多钝圆; 管型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主要类 型有: 1、透明管型 2、细胞管型 3、颗粒管型 4、蜡样管型 5、脂肪管型 6、宽幅管型 7、其它管型
四、管型的临床意义
• 1、透明管型: • 透明管型的成分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有清 蛋白及氯化钠,在碱性尿液中或稀释时,可溶解 消失,无色透明。 • 一般为无色半透明的圆柱形或者钝圆形,窄 而短,宽度可为红细胞的 1-8 倍不等。大小,长 短很不一致,质地薄,但有时有少许颗粒及少量 细胞粘附在管型外或者包含在其中。
• 6、宽幅管型:
宽度为一般管型的 26 倍,形似蜡样管型,质 地较薄,躲在破损扩张的 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 中形成,任何管型都可以 形成宽幅管型,但以颗粒 和蜡样管型较为多见。
• 7、其他管型:
• • 复合管型:管型中含有多种成分的管型。 细菌管型: 管型的透明基质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此管型的出现常见
肾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中含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管型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糖蛋白组成,成片上 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 另一类管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态多变,典型的 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核型模糊,有 时有浅黄色,此管型依其核形常难与白细胞管型区别。鉴别可用加酸 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法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 正常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型。 病理情况: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 炎、子痫、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 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药物中毒;亦可见于毒性反应、肝炎、阻塞 性黄疸等。 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液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排 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
3、颗粒管型:
管型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1/3管型面积以 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 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又分为粗颗粒 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 色;后者含许多微细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 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偶见于运动 后。 颗粒管型出现,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可见于脱 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 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粗颗粒管型多见 于病情较重者。
• 4、蜡样管型:
体积较大,外观呈 蜡样,呈浅灰色或淡黄色, 质地厚,折光性强,易折 断,边缘常有深浅、大小 不一的切迹,两端不整, 有时有分节或扭曲。蜡样 管型的出现,是愈后不良 的征象,提示病情严重, 肾小管有严重坏死及肾单 位慢性损害。
• 5、脂肪管型:
外形似透明管型,管 型内含有折光性很强大小 不等的脂肪滴,呈灰色。 脂肪管型的出现,提示肾 小管损伤后上皮细胞发生 脂肪性变,常见于类脂性 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或 肾病综合征等。
尿沉渣-管型篇
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薛彬彬
尿沉渣之管型篇
• • • • •
一、管型的定义 二、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三、管型的形态和分类 四、管型的临床意义 五、常用染色法
一、尿沉渣管型的定义
尿液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 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内凝固聚合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尿液中出 现管型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管型的类型鉴 别如与临床症状结合,对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病 综合征有特异的诊断意义,对糖尿病性肾病、急 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肝炎梗 阻性黄疸、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等疾病的诊 断和鉴别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