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教学大纲(专科)

《大学语文》课教学大纲(专科)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专科)《大学语文》设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已有的高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要求如下:议论文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执行改革开放政策)。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论证法说理;运用假设性论据;运用设问修辞手法。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1)掌握在本文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八个方面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完全归纳论证法的运用;语言准确,简洁、明了,极少运用修辞手法,较多地使用判断句式。

3.科学的春天(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时代和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异想天开的精神风采。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归纳、演绎、类比论证法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法的运用。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从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施行“费厄泼赖”精神的前提条件,从而提出了“痛打落水狗”即不对坏人心慈手软的重要斗争原则。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类比、归纳、对比三种论证法的运用;比喻、比拟、拟人、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

5.论气节(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论证法的运用;注重判断与分析,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运用;对应词语的运用;哲理与浅显口语相结合。

6.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作者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法的运用(包括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归纳;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7.咬文嚼字(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叙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课件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课件
文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基 础,能够帮助个人深入研 究历史事件和人物。
媒体传播
具备文史知识的个人能够 更好地从事媒体传播工作, 如新闻报道、广告策划等。
CHAPTER 02
文史知识的种类与获取途径
主要文史知识类型介绍
文学知识
涉及各种文学形式、流 派、经典作品等,有助 于理解人类文明和思想
的发展。
历史知识
文史知识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1 2
艺术创作灵感
文史知识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 感,有助于他们创作出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 的艺术作品。
艺术鉴赏能力
了解文史知识有助于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3
艺术传承与发展
文史知识对于艺术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 保护和弘扬传统艺术,推动艺术创新。
和修养。
拓宽视野
文史知识的学习能够拓宽个人的 视野,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时 期的文化和历史,增强对世界的
认知和理解。
提高综合素质
文史知识的学习能够提高个人的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有助于个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文史知识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激发创新灵感
文史知识的学习能够激发个人的创新灵感,通过对不同时 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比较和研究,能够发现新 的思路和方法。
参与文史知识的学习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
01
关注并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
动态。
参与线上讨论
02
加入相关的线上学习社区或论坛,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心得,共
同探讨问题。
参加历史社团
03
加入历史社团或组织,与其他对文史感兴趣的人一起学习和分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文史知识对个人成长和成才的帮助。

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史知识的欲望。

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作用。

3. 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文史知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史知识的重要性。

2.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文史知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史知识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文史知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如何学习文史知识进行讨论,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某一方面的文史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通过讲述成功人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2. 讲解文史知识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3. 分析案例:介绍历史上凭借文史知识取得成就的典型人物。

4. 学生讨论:如何学习文史知识,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

5. 总结提升:强调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作用。

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分析其文史知识对其成就的影响。

2. 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文史知识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总结学习方法和心得。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史知识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文史知识领域的深入程度。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

2. 参考资料:历史人物传记、文史知识论文等。

3.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在线课程等。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文史知识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课件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课件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单击添加副标题
周培源
作者简介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硕(shuò) 珩(héng) 诣(yì)
校(jiào)勘(kān) 锲(qiè)而不舍
文科不能偏废(4) 6
品读鉴赏
第三部分(9~10)(结论):讨论本部分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归纳论证 鲁 迅 弃医从文,自学成才 文史知识是他 郭沫若 们成才的基础 许德珩 诗文书法的造诣高 文史知识推进了 理科专业的研究 竺可桢 文学功底深厚扎实
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 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归纳论证法的运用
写作特点探究
语言平易流畅,文风朴实
拓展练习
联系实际,谈谈对“成才要有文史知识”的看法 查阅资料,收集一些自学成才的例子
2
整体感知
品读鉴赏
第一部分(1~3)(引论)
“自学”有何意义? 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成才”的标准是什么? 凡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工作经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的都算成才。
作者强调要自学哪些内容?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1
第二部分(4~8)(本论)
2
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丰硕: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诣: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程度。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字词过关
知识回顾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证明)①事实论据 ②理论论据 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②理论论证 对比论证 ④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中学语文:《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中学语文:《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1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学要求一、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二、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三、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

课文分析指导一、内容解读这是一篇论述严谨、说理平易、文风朴实的论说文。

作者围绕“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论述了成才的途径,着重论述了学习语文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谈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指出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第一段,首先提出一个判断:“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指出自学成才的意义。

第二段,诊释“成才”这一概念,提出了成才的标准。

首先用设问引出人们的习惯看法,对“成才”的内涵加以界定;而后又用三个“凡是”构成的排比句,阐述自己的观点,扩大了“成才”的外延,以纠正人们的习惯看法的局限性,为下文深人论述做准备。

第三段,对自学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阐释。

同样先用设问引人话题,简洁地概括出自学的内容,不外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接着分析论述这二者的辩证关系,强调“必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告诫人们“为了学习并深人钻研专业知识,非学好基础知识不可”;最后,进一步界定了“基础知识”的范畴“大致相当于中学的文理两科的知识”,为下文正式导人论题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4-8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风气,提出文理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论述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四段,在前文的基础上深人一步,论述文理两科的关系,联系社会实际,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首先,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提出文理并重,“互相支持、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思想;而后强调指出,中学阶段文理两科“都是基础,都应该学好”,缺一不可(自学成才的正确态度也应是文理“并重”“都应该学好,’);接着从广义上阐释文科知识的范畴,并用假设复句指出“重理轻文”的危害,强调掌握文科知识的重要性,并引用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话,进一步阐明文科知识不能偏废,自然引出下文。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史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定义和分类2. 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史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史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史知识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史知识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史知识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史知识信息和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第二周: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十六课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第四十六课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培源题词
结构层次
• 本文有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第一至第三自然 段),谈自学的意义,成才 的标准,自学内容中基础知 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
结构层次
• 第二层次(第四至第八自然 段),在批判‚重理轻文‛ 不良风气的基础上,提出应 文理并重,‚互相支持,相 互为用‛,并着重论述了学 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及正确 的学习方法;
结构层次
• 第三层次(第九自然段至结 尾),以两个自学成才的成 功例子和具有广泛文史知识 能推动科学研究的例子,指 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 自学成才的基础‛。
中心论点
• 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 自学成才的基础,即便 是已在大学的学生,在 校内也仍然应该以自学 为主。
论证方法
• 通过理论观点归纳论证: • 如论述‚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谈因 工作和交际的需要,所以‚要学习古代汉 语,能够阅读古典文献,懂得古代文献艺 术‛。另一方面用名人名言为论据来归纳 论证,如以苏步青的话‚语文都不行,别 的是不通的‛来证明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 性;以《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证明要以‚‘古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去 研究古代文化‛的观点。
对文理关系的看法
• 缺了文,理也学不好。 • 学文的同样也应该有自然 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 。
写作特点
• 结构谨严。 • 运用设问的手法
设问手法的运用
• 本文多以设问手法来导引论述,如 ‚什么叫成才?‛‚自学什么? ‛‚为什么掌握语文知识在学习中 占这样重要的地位呢?‛这些设问 手法大都置于段落的开头,起了提 纲挈领作用,使内容鲜明醒目,表 达顺畅明确,同时一问一答,有如 对话,自然而亲切。
主 旨
• 本篇主要针对社会上流行 的‚重理轻文‛风气,结 合具体情况,提出‚获得 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 才的基础‛的观点。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教案标题: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文史知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文史知识水平,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定义和范围;2. 文史知识对个人成才的影响;3. 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文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和范围,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 分析文史知识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讲述他们是如何通过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取得成才的;- 分析案例中文史知识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史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 分享一些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如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参与文化活动等;-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 课堂活动(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史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经验;-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学习文史知识。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2. 学生对文史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3. 学生对学习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2. 设计文史知识竞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3.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文史知识的重要性。

备注: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本文中的生字词,如:高屋建瓴、丰硕、珩、校勘、锲而不舍等。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3、明确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

4、能够结合文中案例分析说明设问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并能将这一修辞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5、能够结合相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6、通过对课文内容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文理兼修,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点1、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结合文中案例分析说明设问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并能将这一修辞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结合文中相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结合文中相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事导入:三国时期,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当上了魏王。

但是,他十分妒嫉他的弟弟曹植,因为曹植很聪明,很有才华,他唯恐曹植篡夺了王位。

于是,曹丕派人把曹植找来,威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要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如果不成就要杀头。

曹植痛愤至极,写就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豆子和豆茎比喻兄弟,劝戒曹丕不要兄弟残杀,使曹丕听后感到很惭愧,这才免了曹植一死。

在危急关头,救了曹植一命的正是语文。

你们看,这语文多么的重要啊!这样的观点,同样也获得了前北大校长周培源教授的认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成才要有文史知识》,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文史知识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

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拓展训练答案(职业模块)(1)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拓展训练答案(职业模块)(1)

温州市中职语文智能拓展训练高二(职业模块)参考答案:第一单元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知识纵横1.C 2. D 3.A 4.B 5.D 6.B 7.B 8.(1)功只怕一曝十寒 (2) 俯首甘为孺子牛(3)我以我血荐轩辕(4)于无声处听惊雷 (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阅读经纬(一)9.“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针对当今社会上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10.文理并重,相互为用11.文科知识的重要性12.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二)13.因为他们两人都是弃医从文,通过自学掌握文史知识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14.因为他们都用自己精湛的文史知识推进理科专业研究15.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青年自学成才的基础16.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三、语用园地17.(1)你在创作上花的时间太少。

(2)我为你演奏,你应该倾听。

第一单元科学与艺术一、知识纵横1.B 2.C 3.C 4.C 5.D 6.B 7.(1)心有灵犀一点通 (2) 直挂云帆济沧海(3)千金散尽还复来 (4) 千里共婵娟(5)只缘身在此山中二、视野拓展8.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点拨:深刻理解文意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9.因为科学的普遍性(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根植于整个人类。

在普遍性的范围方面,科学要大于艺术。

(点拨: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10.这个“相联”表现在艺术和科学都需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这是科学和艺术相同之一,还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从文中找答案。

)11.第一个“自然”理解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

第二个不包括。

(结合前后句去理解。

)12.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通性。

“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富于“创造力”的活动。

因而“最高尚”“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中“深刻性”可以理解为“真理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理解为“深刻性、普遍性”的结果。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讨论法。

3、认知文章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所讲道理,懂得文史知识对于成才的作用。

难点:理解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导语故事导入:大家记得历史上著名的《七步诗》吗?(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豆子和豆茎比喻兄弟,劝诫曹丕不要兄弟相残,使曹丕听后感到很惭愧,这才免了曹植一死。

危急关头,救了曹植一命的正是语文。

你们看,这语文多么的重要啊!这样的观点,同样也获得了前北大校长周培源教授的认同,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文章《成才要有文史知识》,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文史知识的。

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周培源(1902-1993)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关于议论文知识回顾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读准字音丰硕(shuò)许德珩(héng)校(jiào)勘(kān)羌(qiāng)笛造诣(yì)锲(qiè)而不舍高屋建瓴(líng)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4、课文结构分析引论—→ 本论—→ 结论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谈自学成才的意义、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三个问题。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探讨文史知识对于培养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二章:文史知识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史知识对于个人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析文史知识在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4 教学评估第三章:文史知识的来源与分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的来源和分类。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史领域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文史知识的来源,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等。

分析文史知识的分类,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探讨。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四章:文史知识的获取与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获取和运用文史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获取文史知识的方法,包括阅读、研究、交流等。

分析运用文史知识的方法,包括引用、应用、创新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实践和应用。

4.4 教学评估第五章: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文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文史知识在个人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如何运用文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个人素质。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六章:中国历史知识概览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定义与分类2. 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与途径4.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史知识5. 当代文史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2. 教学难点:文史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史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成才要有文史知识》2. 课件:文史知识的图片、案例等3. 参考资料:有关文史知识的文章、书籍等4. 实践活动所需物品:如书籍、文具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引发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史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本与文史知识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3. 制作文史知识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文史知识的了解和热爱。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手抄报等作业,了解学生对文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素质: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文史知识运用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文史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文史知识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2. 开展文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的积极性。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概念与内涵2. 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文史知识的学习方法与途径4.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史知识5. 当代社会对文史知识的需求与挑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史知识的概念、作用及学习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史知识的概念、内涵、作用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文史知识学习方法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法: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文史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史知识的概念、内涵、作用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讨论:引导学生就文史知识学习方法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文史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实践任务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问答,检验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文史知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史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史知识学习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文史知识的概念、内涵、作用等。

2. 第3-4课时: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定义及其分类。

2. 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作用。

3. 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史知识的分类、作用及学习方法。

2. 教学难点:文史知识的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及其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史知识的分类、作用及学习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关键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对文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对于文史知识的运用和理解程度,以及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七、教学资源:1. 文史知识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文史知识网站、在线课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案例材料:收集与文史知识应用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作用。

2. 第二课时:讲解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具体案例。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周培源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途径。

什么叫成才?人们有一种习惯的看法是:通过自学的途径,考取大学和研究生,成了科学家、工程师、著书立说,有作品出版。

我们说,这样可以算作成才,但“成才”不能只局限在这个范围内。

从许多青年自学有成绩的事实中,我们认为,凡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凡是从丰富的实践中总结出工作的系统经验,使学习成果超出一般水平;凡是工作和劳动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都称得上自学成才。

自学,学什么?我想不外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

专业知识种类繁多,但必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专业知识。

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就去学专业知识,就很可能学不进去;即使学到一点专业知识也不会巩固。

为了学习并深入钻研专业知识,非学好基础知识不可。

所谓基础知识,大致是指相当于中学的文理两科知识。

今天,在我们社会上流行着一股“重理轻文”的不好风气。

要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

文理两科的知识,应该并重,它们是互相支持,相互为用的。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它们都是基础,都应该学好,缺了文,理也学不好。

广义地讲,“文”是文科,包括社会科学在内。

如果一个人对文科和社会科学所知太少,如对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知道得很少,甚至一点都没有,他那个“理”学了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同志在前年年底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讲话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

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

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这是一位著名数学家讲的话,我看很有道理。

为什么掌握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占这样重要的地位呢?道理很简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中,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汇报工作、交流成果、交流思想、相互讨论和相互学习。

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我们不仅要能够听懂别人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章或报告,而且我们自己也要能够说明白或写清楚自己的意见,使别人能听懂我们的话,看懂我们写的东西,因此我们就要在语法修辞上下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周培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文理兼修,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行文平易流畅、文风朴实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归纳论证法进行说理、较多地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重点: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归纳法说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史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沟通、交流,如果一个人不能处理好交流、沟通问题的话,想出色的完成工作都是十分困难的,要完满地完成工作具有沟通、交流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对沟通、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将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丰富人的见地,对工作大有裨益。

作者在文中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我们不仅要能够听懂别人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章、报告,而且我们自己也要能够说明白或写清楚自己的意见,使别人能听懂我们的话,看懂我们写的东西。

作者说的这一些在平常生活、工作、交往中是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有了“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这一说。

二、初读课文
1、作者介绍: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

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读准字音
丰硕(shuò)许德珩(héng)校(jiào)勘(kān)
羌(qiāng)笛造诣(yì)锲(qiè)而不舍
3、课文结构分析:
提问:什么是成才什么是文史知识
引论—→ 本论—→ 结论
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谈自学成才的意义、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三个问题。

第二部分(第4~8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错误风气,提出文理两科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并论述了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部分(第9~10段):以自学成才的成功例子和文史推动理科专业研究的典型例子,归结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归纳出文章各段大意:
师明确:
第1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

第2段:成才的标准。

第3段:自学的内容。

第4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第5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第6段:论述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累丰厚的文史知识修养的重要性。

第7、8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9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

第10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得出结论。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1~3段):
★第1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

(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2段:成才的标准。

(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工作经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


★第3段:自学的内容。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2、第二部分(4~8段):
★第4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提问:第4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作者提倡的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明确:
时弊——重理轻文
提倡——文理并重、相互为用
方法——中学阶段文理两科的学习应该并举,缺一不可
★第5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语文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6段: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累丰厚的文史知识修养的重要性。

★第7、8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明确:读书之法重在理解领悟与灵活运用
★第9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

(弃医从文,靠自学成才)
明确:文史知识是他们成才的基础
★第10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许德珩和竺可桢),得出结论。

许德珩——诗文书法的造诣高
竺可桢——文学功底深厚扎实(文史知识对推进理科专业研究意义重大)
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三)讨论分析
文中多处使用设问,请从文中选一实例加以分析,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总结拓展
1、本文论证特点:
第一,本文在论证上运用了归纳法,包括理论和实例两方面的归纳。

1.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

(引证法)
2.通过典型实例的归纳来论证。

(例证法)
第二,设问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本文中较为突出。

第三,语言平易流畅,文风朴实。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看法或学习本文给你的启发。

四、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一部文史作品,并写下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