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号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号

称号一、定义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二、来历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

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三、特征(一)时代印记东汉末年,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

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

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

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

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瑾号“竞雄”等。

(二)抒情色彩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

“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高考文化常识

高考文化常识
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 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 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 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 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 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 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 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 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 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 生”。
(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 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 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
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三、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 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连 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 以外的称号。

文化常识一(称谓)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高考文学(化)常识题——古代姓名字号及称谓

高考文学(化)常识题——古代姓名字号及称谓

古代姓名字号及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人的名、字、号1、名、字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名字称谓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名字称谓

知识 讲解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 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 “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 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 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学而 时习
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20岁加冠之年,女子15岁及笄之年)。名和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晚辈平辈一般称名,对尊辈一般称字、号、籍贯、官职、封爵等。 B.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 C.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汉文帝”是称谥号的;“宋仁宗” 是称庙号的;“乾隆”是称年号的。称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 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D.谥号,专指皇帝或诸侯、后妃、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 评价称号。褒扬的帝王如文帝、武帝等,大臣如文忠、武穆;贬抑的帝王如”周幽王“”周 厉王“,“恶谥”的奸臣如秦桧为缪丑等。 答案:A 解析:平辈一般不称名。
号: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 人生追求的体现。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分为三种:①自称姓名或名。

Eg:‘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

Eg:“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③称所厌弃、所轻视的人。

Eg:《指南录后续》:“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人(男20,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

Eg: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王安石为王介甫,苏轼为苏子瞻,苏澈为苏子由。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两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Eg;“诸葛亮号卧龙,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关汉卿号已斋叟,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叫谥号。

Eg;“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Eg:‘称杨万里为杨诚斋,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湖北襄樊);张九龄是曲江人,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山西永济)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空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被称为康南海。

Eg:清末有一副饱含讥讽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就是人的一种符号代表,会跟随人的一生,起着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

中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中国古代,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一、姓和氏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

“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二、名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三、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

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四、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高考文学(化)常识题——古代姓名字号及称谓

高考文学(化)常识题——古代姓名字号及称谓

古代姓名字号及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古代文化常识皇帝口令

古代文化常识皇帝口令

古代文化常识皇帝口令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卜”(《潭嗣同》),康有为,浙江南海人。

5、徽号、尊号
徽,美好。

孙炳文赠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同治帝称生母那拉氏“圣母皇太后”(尊号),加徽号“慈禧”。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

6、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物件分为三类:(1)皇帝、诸侯。

又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平周平王,迁都洛邑。

辟土服远曰桓齐桓公汉桓帝
温柔好乐月康宋康王赵构
布义行刚曰景齐景公
柔质慈民曰惠秦惠公
圣善闻周曰宣齐宣王
安民立政曰成周成王
赵临四方曰明
聪明睿知曰献
布德执义曰穆武穆王岳飞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汉灵帝
好内远礼曰炀隋炀帝杨广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mǐn)齐愍王
慈仁短折曰怀楚怀王
(2)高官大臣
欧阳修,谥文忠。

《欧阳文忠公文集》
史可法,谥忠烈。

范仲淹,谥文正。

《范文正公集》
包拯,谥孝肃。

曾国藩,谥文正。

左宗棠,谥文襄。

忠武侯(孔明)
武穆王(岳飞)
(3)私谥
顾延年为陶潜送了一个私谥:“靖节征士”。

7、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

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

8、年号
皇帝纪年的名称。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

他即位那年(前140年)称建元元年,之后称建元二年等。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前140年至前86年,在位54年),这叫“改元”。

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可用年号来称皇帝。

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明代宗,景泰皇帝,明毅宗,崇祯皇帝。

清朝皇帝的年号依次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644-1911,共267年)。

9、避讳
①改字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改为常山,
常山赵子龙。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三世”称为“三代”,《捕蛇者说》把“民风”改为“人风”。

以上是避君讳的例子。

文人还避家讳。

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

《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用时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的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红楼梦》中林黛玉避母讳,凡遇“敏”字均不。

唐有人名李晋,因“晋”与“进士”之“进”同音,他的儿子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写文辩驳:“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②缺笔
缺笔避讳是唐代才有。

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卅”;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右下少一横;避清世宗(雍正)讳,“胤”字右边少了一个竖弯钩;避孔子讳,“丘”字少了右边一短竖。

你在本篇停留·谢谢你来访
更多精彩等待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