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生物-动物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及形成 精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件知识点-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①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大器晚成,结实率低”
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 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增高。 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②应用——多倍体育种
方法: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幼苗 过程: 萌发的种子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形成
发 育
多倍体
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单倍体与多倍体的区别
雌配 子
直接发育成生物体:单倍体 合子 (受精卵) 雄配子
发育
二倍体 生物体
多倍体
直接发育成生物体:单倍体
①由合子(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 即: 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 不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
一只雄蜂:
它是由卵细胞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而来。
所以,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
配子染色体数
﹦
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由 配子 直接发育而来的 , 体细胞中含 ③单倍体: 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形成原因
生物个体 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 自然或人工 生物个体 条件 (单倍体)
特点: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正常配 对,不能正常形成生殖细胞,导致不育)
知识点——多倍体和单倍体 在育种上的应用
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①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例如:人、果蝇、玉米等。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 ②多倍体: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
例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等。 提醒: 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 植物都是二倍体。多倍体在高等植物中是相当普遍 的 ,但动物界中的多倍体却少得多
《倍体与多倍体育种》课件
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增加作物的染色体数,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作物 的产量。
详细描述
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通过染色体加倍和筛选等步骤,创造出具有优良产量性状的作物新 品种。这些新品种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养分,产生更多的生物量 ,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在产量育种中,多倍体育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
倍体在生物界中的分布
总结词
倍体在生物界中广泛分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详细描述
倍体在生物界中广泛分布,不仅存在于植物界,也存在于动物界和微生物界。在植物界中,多倍体的 植物较为常见,如马铃薯、小麦等。在动物界中,也有一些多倍体的动物,如某些鱼类和昆虫。此外 ,在微生物界中也有一些多倍体存在。
提高园艺植物观赏价值
多倍体育种可以改善园艺植物的花色 、花型、株型等观赏特性,提高其观 赏价值。
倍体育种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培育高产奶牛品种
通过多倍体育种可以培育出产奶量更高、奶质更优的奶牛品种, 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改善肉质和生长性能
多倍体育种可以改善肉用动物的生长速度、肉质和脂肪含量等品质 特性,提高其商业价值。
《倍体与多倍体育 种》ppt课件
目录
• 倍体的概念与类型 • 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 倍体育种在农业上的应用 • 多倍体育种在农业上的应用 • 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倍体的概念与类型
倍体的定义
总结词
倍体的定义是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的个体。
详细描述
在生物学中,倍体的定义是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的个体。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但某些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会 出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从而形成倍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5.2拓展资料: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一、同源多倍体同一物种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在植物界是比较常见的。
由于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的,两性配子有可能同时发生减数分裂异常,结果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不减半,然后通过自交形成多倍体。
多倍体在动物中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动物大多数是雌雄异体,染色体稍微不平衡,就容易引起不育,甚至使个体不能生存,所以多倍体动物个体通常只能依靠无性生殖来传代。
例如,有一种甲壳动物,它的二倍体个体进行有性生殖,而四倍体个体则进行无性生殖。
此外,在蝾螈、蛙以及家蚕等动物中,也发现过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个体,但是都没有能够连续传代。
同源多倍体中最常见的是同源四倍体和同源三倍体。
同源四倍体是正常二倍体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例如,马铃薯就是一个天然的同源四倍体。
人为地用化学药剂秋水仙素等处理发芽的水稻种子,可以获得人工同源四倍体水稻。
大麦、烟草、油菜等用化学药剂处理,也可以获得同源四倍体。
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相比,大多表现出细胞体积的增大,有时出现某些器官的巨型化。
这种巨型化一般都表现在花瓣、果实和种子等有限生长的器官上。
但是多倍体化却很少导致整个植株的巨型化,有时甚至相反。
这是因为植株的体积不仅取决于细胞的体积,还取决于生长期间所产生的细胞的数目。
通常情况下,同源多倍体的生长速率比其二倍体亲本低,因而大大限制了生长过程中细胞数目的增加。
在自然条件下,同源三倍体的出现,大多是因减数分裂不正常,由未经减数分裂的配子与正常的配子结合而形成的。
香蕉是天然的三倍体植物。
它一般只有果实,种子退化,以营养体进行无性繁殖。
采用人工手段使同种植物的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杂交,也可以获得同源三倍体植物。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倍体植物由于染色体配对发生紊乱,通常很难正常分裂并形成有功能的配子。
例如,在分裂前期,每种染色体有三条,它们既可以组成三价体(三条染色体连在一起),也组成二价体(两条染色体连在一起)和单价体(一条染色体单独存在)。
最新高二生物-多倍体形成的途径 精品
多倍体形成的途径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的形成过程基本相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原种或杂种所形成未减数配子(即配子内保持原种或杂种的合子染色体数)的受精结合;其二,原种或杂种的合子染色体数加倍。
多倍体不仅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上述途径人为地创造多倍体。
据估计,多倍体的自然发生主要是通过第一条途径,而人工创造多倍体则主要是通过第二条途径。
1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与多倍体的形成由未减数配子彼此受精结合成为多倍体的情形,可以举萝卜与甘蓝的属间杂种多倍体为例。
萝卜(2x=RR=18=9Ⅱ)和甘蓝(2x=BB=18=9Ⅱ)。
杂交的F1是2n=2x=RB=18。
由于萝卜染色体组(R)和甘蓝染色体组(B)的差异很大,所以在F1的孢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18条染色体都只能是单价体(Ⅰ),于是配子的染色体数和组合成分都十分混乱,大多数含有6~12条染色体,少数同时含有全套R组和全套B组的总共18条染色体。
就是说,杂种形成了未减数的配子。
配子内染色体数和组合成分的不均衡导致F1的高度不育,90株只产生821粒种子。
对F2群体进行细胞学分析,发现其中有2n=4x=36的植株,即出现分别比两个亲本的染色体数多一倍的多倍体。
这种多倍体植株的孢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形成18个=价体(18Ⅱ),这就保证了配子染色体数都是n=2x=8,保证了配子的正常可育,也说明该多倍体植株的合子染色体数是2n=4x=RRBB=36=9Ⅱ+9Ⅲ。
现在这个异源四倍体已经被视为一个新属,它的许多性状都与萝卜和甘蓝有别。
不仅远缘杂种可以产生未减数的配子,没有杂交的原种也可能产生。
未减数的花粉粒一般都比已减数的花粉粒大。
曾经在二倍体桃树(2x=16=8Ⅱ)的大量花粉中挑选出大花粉1218粒,并将这些大花粉粒给二倍体桃树授粉,在所产生的30棵子代植株中,有7株是同源三倍体(3x=24=8Ⅲ),这说明产生这7株同源三倍体的花粉粒是未减数的(n=2x=16=8Ⅱ)。
最新高二生物-植物多倍体诱导育种研究进展 精品
植物多倍体诱导育种研究进展据统计,自然界大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其中70%的禾本科植物属于多倍体,它们在植物进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许多重要作物均是多倍体,因而,育种学家自30年代开始就热衷于多倍体诱导育种的研究。
随着对多倍体产生途径、特征、特性及鉴定方法等方面更为深入的研究,使多倍体诱导育种在育种领域显示出日益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文就近年来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做一概述。
1 多倍体产生途径自然界的多倍体在无性和有性阶段均可产生,无性阶段是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偶然发生染色体加倍而造成,而有性阶段则是由于小孢子母细胞或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减数产生了2n配子。
因此,人为地诱导体细胞不分裂和性细胞不减数是产生多倍体的有效途径。
1.1 无性阶段的诱导无性阶段的诱导可分为物理和化学诱导。
最早的物理诱导方式是在番茄上通过打顶而实现,后来人们利用高温或低温处理授粉后的幼胚,以及采用射线、中子、激光等辐照也实现了染色体的加倍。
但这些方法由于效率低等缺陷而未能普及,化学药品中的秋水仙素则克服了前述各种方法的缺陷,受到大多数育种学家的青睐。
秋水仙素诱导植物无性阶段产生多倍体,普遍采用浸种和滴涂生长点的方法。
早在1939年约翰斯通(Johnstone)就曾用0.15%和0.5%的秋水仙素浸泡马铃薯种子得到少量加倍植株,有效诱导率仅为0.1%~1%。
郭清泉等(1997)在研究莲时指出:莲种子长期浸泡易烂种;用注射器注秋水仙素入莲胚的方法由于难以找到生长点,针头刺伤胚易造成霉烂;点滴法则由于药液易滑落难于浸入生长点等造成多倍体诱导率低,而用溶有秋水仙素的琼脂凝胶包埋胚芽,使其诱导频率达46%,这是解决诱导频率低的一个重大突破。
但是,人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在整体水平上染色体加倍的诱导,受环境干扰大,易产生嵌合体,并可能发生回复突变。
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很多物种通过组培再生植株已经不存在障碍,这使秋水仙素在离体组织水平上诱导单个细胞内染色体加倍成为可能。
《多倍体育种》课件
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 应性
多倍体植物通常具有更强的抗 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 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增加农作物产量
多倍体育种可以通过增加细胞 分裂速度和光合作用效率等方 式,提高农作物产量。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多倍体育种可以培育出抗病、 抗虫、抗旱等性状优良的农作 物品种,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 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 业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化学诱变法是一种常用的多倍体育种方法,通过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施加化学诱变剂,干扰DNA复 制和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等优点,但同 时也存在突变方向不可控、突变体遗传稳定性差等缺点。
物理诱变法
总结词
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中子等 诱导植物产生基因突变,从而创造出具 有优良性状的多倍体植株。
生长速度加快
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生长速度较快的动物品种,缩 短养殖周期。
肉质改善
多倍体育种可以改善动物的肉质和口感,提高其食用价值。
抗病能力增强
多倍体育种可以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多倍体育种在工业微生物中的应用
代谢产物增多
01
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代谢产物增多的工业微生物
多倍体的形成方式
总结词
多倍体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自发产生和人工诱导。
详细描述
自发产生是指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中,由于遗传变异或环境因 素的影响,导致染色体组数增加,形成多倍体。人工诱导则 是通过人工手段,如化学物质处理或射线照射等,促使生物 体的染色体组数增加,从而形成多倍体。
多倍体的生物学特性
对多倍体育种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植物多倍体诱导
四、人工诱导多倍体难点
1.不易结实,因为在四倍体形成配子时 容易发生交联,导致不能正常的分开,形 成种子少,生长素含量低,发育不良。 2.大多数植物是二倍体比较稳定的,通 过秋水仙素诱导成四倍体后容易回复为二 倍体,导致四倍体个体减少。 3.多倍体大多晚熟是地理气候影响,不 易被推广。
五、多倍体育种发展
一、多倍体的特点
• 1、巨大性
• 在体形和细胞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巨大性:叶
片变宽增厚、茎粗壮;花、果实、种子增大;气
孔与花粉增大等。
•
多倍体形态上的巨大性还表现在气孔与花粉
的增大,并且这种增大可用作鉴定多倍体的初步 指标。
• 2、生理特性发生变化
• 许多多倍体植物具有生长缓慢、发育延迟、 呼吸和蒸藤作用减弱、水分增加、输导作用 较差
植物多倍体诱导
杨扬 陈静芳
多倍体的各种果蔬, 粮食已经融入了我们 生活,像西瓜、八倍 体黑小麦、洋葱、草 莓等。这些新品种给 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口 感更多的滋味,当然 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 效益。右图为八倍体 黑小麦。
右图为加倍了的 草莓,以及加倍与未 加倍对比的水稻。 根据这两幅图, 我们大家可以猜到, 这染色体加倍后有什 么养的好处呢 ? 我们如何人来加 倍植物的染色体呢? 多倍体的在自然 中能不能形成呢?
西瓜幼苗多倍体诱导方法研究
四倍体自然发生的频率很低, 人工诱导 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原种或杂种的合子染色 体数加倍, 主要有以下途径:①利用物理方法 诱导, 利用各种射线、异常温度、超速离心 力、高电压等诱导变异。②生物方法, 如多 次摘心、嫁接后在愈伤组织处出现四倍体。 ③利用化学方法诱导, 利用化学试剂如秋水 仙素、苯乙烷、吲哚乙酸、苯及其衍生物、 有机砷制剂、有机汞制剂、磺胺剂及其他 植物碱
第5讲多倍体与单倍体
• 多数生物体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染 色体是两两成对的。例如,果蝇有 4对共8条染色体(如图),这4对染 色体可以分成两组,每一组中包括 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秋水仙素处理方法
• 处理部位:只有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才能获 得多倍体。通常以植物茎端分生组织或发育 期的幼胚为材料。
• 处理方式:秋水仙素一般用水溶液,选择以 下处理方法:浸渍法、涂抹法、棉花球滴渍 法、喷雾法、注射法、药剂培养基法等。
• 药剂浓度:不同植物对秋水仙素的敏感性不同。 实践证明,秋水仙素的有效浓度一般在0.01-0.4% ,以0.2%左右的浓度最为常用。
举例1:三倍体西瓜培育 ——同源多倍体代表性的例子
无籽西瓜的果实由于没有籽、品质好、 食用方便、高产抗病、耐贮运等优点 而深受欢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理
• 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 • 三倍体(3n=33)减数分裂联会时期会发生紊乱,所以它本身是高度不育,一
般没有种子。
• 如用秋水仙素(一种植物碱)处理二倍体西瓜的种子或幼苗,使其在细胞分裂 的中期,阻碍纺锤丝和初生壁的生成,使已经复制的染色体组不能分向两极 ,并在中间形成次生壁。结果就形成了染色体组加倍的细胞,使普通二倍体 西瓜染色体组加倍而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
• 通过温度调控技术诱导多倍体是物理方法 中简便而效果佳的方法之一。
(2)水静压法:采用较高的水静压(如65kg/cm2)可抑制卵母细胞第二 极体的释放或者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产生多倍体的方法。
动物进化中的多倍体进化
动物进化中的多倍体进化多倍体进化是指某一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染色体倍数(ploidy)增加的现象。
在动物界中,多倍体进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物种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动物进化中的多倍体进化现象,并介绍其对动物种群的影响。
一、多倍体进化的定义和机制多倍体进化是指染色体数量倍增的现象,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单倍体数量增加和多个基因组合并导致染色体数量增加。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自然选择、突变、杂交等因素来促使。
多倍体进化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可以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多倍体进化对动物物种的影响多倍体进化对动物物种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多倍体进化在动物进化中的几个方面影响:1. 遗传多样性的增加:多倍体进化导致染色体数量和基因组的重组,增加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使得物种在环境变化中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2. 基因突变的增加:多倍体进化会增加基因突变的频率,从而增加新的遗传变异形式。
这些突变可能会对物种的进化提供新的机会和挑战。
3. 基因重组的影响:多倍体进化使得基因组的重组更加频繁,有利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从而产生新的表型和适应性。
4. 物种起源和分化:多倍体进化可能会导致物种的起源和分化。
在动物界中,多倍体进化是重要的分离机制之一,可以形成新的物种。
三、多倍体进化的案例多倍体进化在动物界中有许多案例。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例子:1. 鳟鱼:鳟鱼属于具有多倍体进化的典型物种。
在进化过程中,鳟鱼经历了多次多倍化事件,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种类和亚种。
2. 昆虫:某些昆虫类群中也发现了多倍体进化的迹象。
例如,蚱蜢和蝗虫等昆虫在染色体数量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多倍体进化的结果。
3. 螃蟹:螃蟹在进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倍体进化的现象。
某些螃蟹种群的染色体数量比其他种群更高,说明它们经历过多倍体进化事件。
四、多倍体进化的意义和前景多倍体进化在动物进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前景。
最新高二生物-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精品
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1.单倍体(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
需要注意的是,与一倍体(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要区分开。
绝大多数生物为二倍体生物,其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如果原物种本身为多倍体,那么它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一定多于一个。
如四倍体水稻的单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六倍体小麦的单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
(2)产生:通常是由未经受精作用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也叫单性生殖)。
例如,工蜂、雄蚁、蚜虫在夏天进行的孤雌生殖;苔鲜、藤类植物的配子体。
存高等植物中,开花传粉后,因低温影响延迟授粉,也可以形成单倍体;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
(3)特征:单倍体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及其全套染色体组,也就是有生活必需的全套基因,因此在适宜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但因为所含染色体仅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一般表现为:①植株弱小。
②不能形成配子,高度不育。
③染色体一经加倍,即得到纯合的正常植物体。
(4)单倍体育种:例如,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
现有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的两种纯合体,要获得矮秆抗锈病的良种,可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见下图。
利用这种方式育种,只需两年就可获得人们需要的稳定遗传的纯合体。
2.多倍体(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2)产生:主要原因是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①发生于有丝分裂中:当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虽然完成了正常的复制,但是此时如果受到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体内部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纺锤体形成受到破坏,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就形成了含有加倍了染色体数目的细胞。
当细胞进行下一次有丝分裂时,虽然染色体的复制及细胞的分裂都恢复了正常,但是这时的细胞分裂是在核内染色体已经加倍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分裂后产生的仍是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子细胞。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及其二倍化机制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及其二倍化机制作者:田恩堂贺朱林周平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1期摘要:大约70%的开花植物在进化史上都经历过多倍化的过程,多倍体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形成新物种。
而新形成的多倍体往往不能稳定存在,其基因组需要再经历一次二倍化的过程,从而在基因水平上和细胞学水平上更接近二倍体。
对多倍体二倍化的机制和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倍体;遗传二倍化;细胞学二倍化中图分类号:Q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1-2001-07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1.001Abstract: About 70% flowering plants were once polyploidy in their 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polyploidies usually possess strong plasticity and has the capability of forming new species. While the neopolyploidies are usually unstable, most of which need to experience one process of diploidization in genomic and cytology level.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polyploidy diploidization and its possible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polyploid; genetic diploidization; cytology diploidization大约70%的开花植物经历了多倍化的过程,许多重要的作物,如香蕉、咖啡、棉花、玉米、马铃薯、燕麦、大豆、甘蔗、小麦等都是多倍体,基因组测序则显示即使是基因组最小的拟南芥也是由古四倍体进化而来的。
动物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及形成
动物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及形成
叶名文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1998(033)002
【摘要】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发展而来的,但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有的只有1个染色体组,只存在单套基因,为单倍体;有的是含2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有含3个或3个以上的染色体组,为多倍体,还有其它类型的变化。
为什么自然界中,多倍体的植物比多...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叶名文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黄麓师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43.244
【相关文献】
1.动物中的多倍体现象 [J], 林华;王道磊
2.多倍体植物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现象 [J], 徐传远;王丽萍
3.浅析植物多倍体现象 [J], 沈显生
4.多倍体植物的表观遗传现象 [J], 杨俊宝;彭正松
5.为什么植物多倍体比动物多倍体更常见? [J], 许晓蓝;吴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倍体形成的原因及种类分析
2018.No41摘 要: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中,介绍了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等概念。
在考试中,常常以蜜蜂、三倍体无籽西瓜、果蝇等生物为例,问及相关知识点,尤其是多倍体生物的配子与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容易出错,不便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本文通过与二倍体生物相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些多倍体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学习。
关键词:多倍体 染色体组 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中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减是主要考点,对染色体组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
课本中以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例进行了讲解,如雄果蝇的精子中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之后,又定义了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先来认识二倍体。
雌配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雄配子中也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这样雌雄配子结合后合子中就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这样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和过半的植物是二倍体。
二倍体的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两个染色体组也彼此分开,分别分配到两个配子中。
所以,二倍体生物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其精子或卵细胞中均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也不存在等位基因。
但所有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在一起是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
多倍体在植物中是广泛存在的,其中多数分布于被子植物中,如普通小麦、棉花、花生、甘蔗、土豆、香蕉、梨、桑树、菊花、郁金香、水仙等,在动物中比较少见。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三倍体,如香蕉,是天然的三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四倍体,如棉花、马铃薯等。
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六倍体,如普通小麦。
最新高二生物-多倍体合单倍体的判断 精品
“单倍体、多倍体”的判断1 从概念上判断教材中对单倍体定义为: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本物种配子中一样,称为单倍体。
教材中对多倍体定义为: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
实践中发现,学习中往往把单倍体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误判为多倍体。
对单倍体的判断应为:由配子发育形成的新个体都为单倍体(不管它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见图1)。
例如:2n=6x=42↓n=3x=21↓新个体(单倍体)图1该新个体,虽然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为单倍体,不能判为多倍体。
2 从图形上判断1)体细胞中无相同形状染色体的,肯定为单倍体(见图2)。
2)体细胞中相同形状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见图3)。
图(3)中相同形状的染色体对“1”来说有四条,那么就是四个染色体组,对“2”、“3”、“4”也一样。
◆图3如果是配子发育形成的,那么图3为单倍体体细胞。
◆图3如果是♀、配子受精形成的,那么图3为多倍体体细胞。
3 从♀、配子是否组合上判断。
1)如果是生物的♀配子或配子发育形成的新个体,没有经过配子的组合,那么该新个体必定为单倍体(见图4)。
2)如果是生物的♀、配子组合形成的新个体,该新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那么该新个体就为多倍体(见图5)。
例如:将基因型AA和aa的两植株杂交,得到F1,若用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得到F 2,用F2花粉直接培育成的植株是几倍体?用F2产生的♀、配子组合产生新个体,该新个体为几倍体?(图4个体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但该植株是单倍体)(图5个体体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且是雌雄配子结合发育成的,所以该植株是四倍体)。
高等植物多倍化现象的形成与遗传研究
高等植物多倍化现象的形成与遗传研究现代植物学研究表明,高等植物中存在大量的多倍化现象,其中自然多倍化和人工多倍化是比较普遍的。
多倍化现象的出现,对植物的遗传和进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是植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多倍化的形成机制和遗传特征入手,阐述高等植物多倍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多倍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多倍化现象是指植物体细胞或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现象。
多倍化现象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自然途径和人工途径两种。
1. 自然途径在植物自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多倍化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自然多倍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自发性染色体重复:由于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造成染色体重复,导致染色体数增加,从而形成多倍化现象。
(2)无中生有: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溢出可能导致新型植物染色体组的形成。
这个过程有时候被看作是胞质和核基因的结合,因为溢出的染色体片段经常来自质体基因组。
(3)雄性不育造成的多倍化:由于草履虫体细胞核与育性细胞核互作的异常,使得花粉变得不育并且驻留。
由于花粉囊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失控,会出现多倍体细胞。
这种细胞避免了减数分裂的分裂,因此新的植物种群产生了一个新的多倍体组合。
(4)无性繁殖的过程中因为减数甚至没有发生,从而产生多倍化。
比如,聚头菜属于一个典型的代表。
2. 人工途径人工多倍化是指在人工实验室环境下,利用高温或药物等人工手段,使植物体内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现象。
(1)化学物质诱导 - 通过某些化学物质,例如使用染色体抑制剂,干扰细胞有丝分裂,使得细胞完成核分裂而不是细胞分裂产生多倍化细胞。
(2)物理影响 - 使用高温等物理因素影响染色体结构,产生染色体畸变,导致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离心法和紫外光辐射等物理方法诱导多倍化。
(3)细胞融合 - 细胞融合是一种人工途径的多倍化,它是将两个细胞融合在一起,使植物体内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的过程。
二、高等植物多倍化遗传特征多倍化现象对植物的遗传和进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多倍化遗传特征是深入研究高等植物的必要措施。
多倍体植物的自然产生方式
多倍体植物的自然产生方式
自然界中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而使染色体复制之后,细胞不随之分裂,结果细胞中染色体成倍增加,从而形成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
同源多倍体是比较少见的。
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夜来香)(Oenotheralamarckiana)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个(2n)变成了48个(4n),成了四倍体植物。
这个四倍体植物与原来的二倍体植物杂交所产生的三倍体植物是不育的(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配对)。
因此这个四倍体植物便是一个新种。
Hugo de Vries 给这个新种定名为Oenoth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及形成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发展而来的,但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有的只有1个染色体组,只存在单套基因,为单倍体;有的是含2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有含3个或3个以上的染色体组,为多倍体,还有其它类型的变化。
为什么自然界中,多倍体的植物比多倍体的动物多?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动物、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
1.1动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动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十分罕见。
在低等动物中,如甲壳类中的一种丰年鱼为四倍体;线形动物中的马蛔虫为同源四倍体(4n=4)。
昆虫中的多倍体现象又总是与孤雌生殖方式联系在一起。
昆虫种类估计在250~300万种,而已知的多倍体昆虫不足百种。
据文献记载,直翅目的螽蟖科曾发现过四倍体螽蟖(一种害虫);双翅目毛蠓科有三倍体的毛蠓;膜翅目的叶蜂科有四倍体的雌蜂;鞘翅目象甲科的多倍体类型最为丰富,曾发现有38个三倍体,17个四倍体,5个五倍体和2个六倍体的孤雌生殖的亚种或种,大多数多倍体昆虫分布在北方和山区,生命周期延续在两年以上,它们一般都是不能飞翔的类型。
鱼类、两栖和爬行类中,根据细胞学观察和DNA含量、重复基因位点的分析,证实在鱼类、两栖和爬行类中存在着多倍体类型。
例如鲑科的鲑鱼、白鲑鱼、鳟鱼和茴鱼都是四倍体;胭脂鱼科中几乎所有的种类都是四倍体:金鱼中除了四倍体外,还有三倍体如银金鱼。
此外,还有四倍体的泥鳅和三倍体的花鳟鱼、鲫鱼等。
已证实两栖类有尾目中存在有雌性三倍体种群,爬行类中有三倍体的雌蜥蜴等,推测它们是通过孤雌生殖来进行繁殖。
在有尾目中也还发现有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的蛙,一般都是同源多倍体。
新近Maxsox等人发现,北美树蛙是一种由东西部二倍体种的Hyda,Chrysoscelis杂交而成的异源四倍体。
在跟钝口螈有亲缘关系的一种蝾螈中,有一个例外的三倍体的例子曾被报道过。
在哺乳动物中,全部由多倍体细胞组成的动物尤为罕见,但是许多二倍体动物在它们身体的某些组织内,拥有多倍体细胞。
如人在11~20岁时,肝细胞上出现四倍体,到21岁后,就会出现八倍体。
据资料记载啮齿目的金仓鼠为异源四倍体,是由普通仓鼠(2n=22)和花背鼠(2n=22)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
1.2 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十分普遍,在所有已知的属中,有半数是含有多倍体的。
Grant(1971)估计,多倍体的频率在被子植物中占47%,其中双子叶植物占43%,单子叶植物占57%,禾本科植物大约有2/3是多倍体。
在裸子植物中占38%,在松柏科植物中仅占1.5%,在蕨类植物中占95%。
现有的证据证明,高等植物中差不多所有自然生成的多倍体,都有杂种根源,它们都是异源多倍体。
如陆地棉、海岛棉、胜利油菜、烟草等。
在自然界中,有相当多的种,其中各个种的染色体数目组成某种“多倍系列”的异源多倍体。
如小麦属中一粒小麦(T. monococcum)的染色体是14条,而二粒小麦(T. dicoccum)和拟二粒小麦(T. licoccoides)的染色体是28条,普通小麦(T. aesticum)的染色体是42条,分别为异源四倍体和六倍体。
菊花的一个属中,基数是9,而已知的种有18、36、54、72、和90条染色体。
在包含有马铃薯的茄属中,基数是12,这个属的成员中包括具有24、36、48、60、72、96、118和144条染色体的各个种。
2 形成原因
2.1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细胞有时候在有丝分裂期中发生异常现象,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各成为独立的染色体但细胞不分裂,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多倍体细胞,进而产生相应的分生组织,形成一定的多倍体组织结构。
这种情形在动物和植物都可能出现,但形成的多倍体组织结构在动物和植物体上的发育结果是有明显差别的。
植物体能随营养体的生长,可以无性或有性繁殖的方式,将这些染色体的变异流传下去。
在植物中多倍体的植株比正常二倍体植株茎粗、叶大、花大、果大、矮生,成熟迟,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适于有利的变异保
存和发展,是植物多倍体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动物即使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对其十分有利,但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还是原来的,遗传特性是稳定不变的,有利的变异只能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不能产生新的多倍体物种。
2.2 生殖细胞的异常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可能发生异常的减数分裂。
其中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在后期没有分开,二组染色体都进入到同一配子中,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形成2n配子。
这样的配子经受精后,自然形成不同于亲代的多倍体,如三倍体、四倍体等,但其子代的可育性很低。
由于植物可通过营养繁殖或者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子代,如:小麦、同源四倍体的水稻、三倍体的苹果、三倍体的郁金香。
而动物的三倍体或四倍体等本身难以存活,更不用说产生子代个体。
从现有的多倍体细胞的减数分裂看,在动物和植物中能形成的平衡配子的数目是相同的,都极少。
如3n的个体,只有(1/2)n-1个平衡配子。
但植物个体在自然状态下,能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数目非常多,相应得到的平衡配子的可能性较大,能够形成多倍体子代的机会相应增多,因此,能将这种产生多倍体的变异保存下来,并成为产生新多倍体的材料。
而高等动物中。
虽然雄配子一次产生的数量较多,但雌性个体一次产生的雌配子数目较少,因此,高等动物中能够形成平衡多倍体子代的可能性当然也就极小,实际存在的多倍体种类也就十分罕见。
2.3杂交能力植物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自花传粉、闭花受精,伴随着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异常,形成同源多倍体的机率相应增高,但同源多倍体的可育性较低,实际存在的同源多倍体的植物种类较少。
在植物中,更普遍的是异花传粉,它们的远缘杂交能力较强,这样,形成异源多倍体。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萝卜甘蓝,它是由萝卜(2n=18)和甘蓝(2n=18)杂交而成的异源四倍体。
著名的还有刻文报春和开垦草。
刻文报春是由两种二倍体的多花报春(n=9)和轮叶报春(n=9)杂交衍生而来。
产生的杂种是有18条染色体的不育杂种,可是从其中的一株不育杂种的植株上,产生一个枝条,这个枝条繁育成能育的植株,都含有36条染色体,它们是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开垦草是由美洲纲茅和欧洲纲茅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而成,是高度能育而且不分离杂种。
这些新的植物种类的形成是染色体的自然杂交和加倍而产生的,染色体的加倍给杂种以能育性和存活力。
自然状态下的染色体的加倍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诱发下产生的。
动物的远源杂交能力较弱,这样难形成杂种个体,加之缺乏染色体加倍的条件和机会,即便形成杂种,也不能将这种杂种保存下来。
高等动物中远缘杂交的成功是极其罕见的,如马(2n=64)和驴(2n=62)杂交生成骡(2n=63)。
但骡的染色体是2n=63条,不能加倍,无可育性,这种杂种也不能固定保存。
2.4 个体发育调节机制植物有着复杂而完善的激素调节作用,但其精确性和时效性不及动物,对内在遗传物质改变的耐受性较大,这样就容易在自然选择中,形成多倍体。
而动物体中,染色体、神经、体液调节的存在,对配子的产生、合子的形成、性别的决定和子代个体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多倍体动物之所以稀少,可能与染色体的性别决定有关。
任何多于二倍体的染色体都容易造成动物的高度不育。
如XY型性别决定中,当染色体加倍时,一个雄性二倍体加倍而成的四倍体,其性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XXYY,产生的配子所含性染色体为XY,一个雌的二倍体加倍形成的四倍体,其性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XXXX,产生的配子所含性染色体为XX。
这两种配子受精,形成XXXY合子,既不是完全的雌性,也不是完全的雄性,因而是不育的。
所以多倍体的动物个体通常只能靠无性生殖来维持。
费克莱默尔(Fechleimer 1981)曾进行过鸡胚样本研究,其中5.2%的胚胎异常,有多倍体,其它动物胚胎也有多倍体及单倍体报道,黑尔(Hare 1980)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例如牛胚泡中各种类型多倍体出现的频率在1%~10%左右;在猪中,类似的频率为0~27%。
但染色体异常是胚胎死亡的重要原因,基本上得不到染色体异常尤其是多倍体的子代个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植物中多倍体现象十分普遍,主要是异源多倍体,它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在自然竞争和人为选择中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在植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动物中的多倍体种类少,与进化是否有直接联系尚无结论。
叶名文,生物学通报,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