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4篇)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集合14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集合14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集合14篇)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1篇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2篇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

原点的坐标是(0,0);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横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y轴;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几个象限内点的特点: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x,—y);(x,y)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x,—y);(x,y)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x,y)。

点到两轴的距离: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点P(x,y)到y轴的距离是|x|。

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在第二、四象限叫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完全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完全版)

第二章、整式加减1、整式:⑴单项式:只含有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单项式。

(单独一个字母或数字也是单项式);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⑵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①项:每一个单项式(注意带符号)。

②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去括号时符号变化规律: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注意:①去分母:两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时,每一项都不能漏乘。

②去括号:“去正不变,去负全变”。

③移项:是从等号一端移到另一端,移项要变号。

④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减做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⑤系数化为一列方程解应用题:(1)设未知数。

(2)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几何图形: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种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种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平面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三视图:指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华15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华15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华15篇)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①线段有两条对称轴,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线段所在的直线。

②角有一条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③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④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分别是三个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⑤矩形有两条对称轴,是相邻两边的垂直平分线。

⑥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是相邻两边的垂直平分线和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⑦菱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⑧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是两底垂直平分线。

⑨正多边形有与边数相同条的对称轴。

⑩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是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2①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②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③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1.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3.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1)左、右平移:原图形上的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x+a,y);原图形上的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x-a,y);(2)上、下平移: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上平移a个单位(x,y+b);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下平移a个单位(x,y-b)。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31.性质: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2.分类: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1一、数与式易错点1: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概念混淆,以及绝对值与数的分类。

每年选择必考。

易错点2:实数的运算,要掌握好与实数有关的概念、性质,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律,关键是把好符号关;在较复杂的运算中,不注意运算顺序或者不合理使用运算律,从而使运算出现错误。

易错点3: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

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4:求分式值为零时,易忽略分母不能为零。

易错点5:分式运算时要注意运算法则和符号的变化。

当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因式分解,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意计算方法,不能去分母,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6: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每个式子都为0;整体代入法;完全平方式。

易错点7:计算第一题必考。

五个基本数的计算:0指数,三角函数,绝对值,负指数,二次根式的化简。

易错点8:科学记数法。

精确度,有效数字。

易错点9:代入求值要使式子有意义。

各种数式的计算方法要掌握,一定要注意计算顺序。

二、方程(组)与不等式(组)易错点1:各种方程(组)的解法要熟练掌握,方程(组)无解的意义是找不到等式成立的条件。

易错点2:运用等式性质时,两边同除以一个数必须要注意不能为0的情况,还要关注解方程与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消元降次)主要陷阱是消除了一个带未知数的公因式要回头检验!易错点3:运用不等式的性质3时,容易忘记改不变号的方向而导致结果出错。

易错点4: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取值范围的题目,易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导致出错。

易错点5: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解无解的条件,易忽视相等的情况。

易错点6:解分式方程时首要步骤是去分母,易忘记根检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

易错点7:不等式(组)的解的问题要先确定解集,确定解集的方法运用数轴。

易错点8:利用函数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的解。

三、函数易错点1:各个待定系数表示的意义。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含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含题)

.所示的网格纸,每个小格均为正方形,且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请在小网格观察表一,寻找规律.表二、表三、表四分别是从表一中截取的一部分,其中a、b、c的值分别为20、29、30 B.18、30、26表二表三表四.④(0.1)-2•10-1=10(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5、若x 2+2(m -3)x +16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 )6、代数式a 2-1,0,,x+,-,m ,,–3b 13a 1y xy24x +y22中单项式是 ,多项式是 ,分式是 。

三、例题剖析1、设a-b=-2,求-ab的值。

a2+b222、若的积中不含有和()()q x x px x +-++38222x 项,求p 、q 的植。

3x 3、从边长为a 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 A .a 2-b 2=(a+b )(a-b ) B.(a-b )2=a 2-2ab+b 2C.(a+b )2=a 2+2ab+b 2 D .a 2+ab=a (a+b )四、综合应用1、将连续的自然数1至36按右图的方式排成一个正方形阵列,用一个小正方形任意圈出其中的9个数,设圈出的9个数的中心的数为a ,用含有a 的代数式表示这9 个数的和为__________.2、用火柴棒按下图中的方式搭图形.(1)按图示规律填空:第n 个图形123……火柴棒根数(2)按照这种方式搭下去,搭第n 个图形需要_________根火柴棒.3、右边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请用含n 的代数式(n 为正整数),表示数表中第n 行第n 列的数:______________.专题三 分式一、考点扫描1.分式: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的形式,AB 如果除式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A B 注:(1)若B≠0,则有意义;(2)若B=0,则无AB AB 意义;(2)若A=0且B≠0,则=0A B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团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4.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5.分式的加减法法则:(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2)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6.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7.通分注意事项:(1)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应为各分母系救的最小公倍数与所有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2)易把通分与去分母混淆,本是通分,却成了去分母,把分式中的分母丢掉.8.分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9.对于化简求值的题型要注意解题格式,要先化简,再代人字母的值求值.二、考点训练....3、如果a+b+|-1|=4+2-4,那c-1a-2b+1么a+2b-3c的值第二篇 方程与不等式专题五 一次方程(组)及应用一、考点扫描1、方程的有关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含有—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2、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零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成1.3、方程组的有关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两个二元—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代数部分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 自然数及其运算11 自然数零的符号是“0”,它表示没有数量或进位制上的空位除0之外,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1”是数个数的单位,称作自然数的单位自然数的全体:0,1,2,3,4,…,n…,叫做自然数的集合,简称自然数集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12 自然数的运算1 加法: 求和的运算叫做加法2 减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 乘法: 同一个自然数的连加运算,就叫做乘法4 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零不能做除数13 自然数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任一个自然数,来说明对于任何自然数的运算普遍成立的运算规律和运算特征即它们的共同性质,并简称为运算通性或运算律1 加法交换律:a+b=b+a2 加法结合律:(a+b)+c=a+(b+c)3 乘法交换律:a·b=b·a4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求同一个数得连乘运算,叫做乘方运算a^n(a n)中,a叫做底数,自然数n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a^n叫做幂(读作“a 的n次幂”或“a的n次方”)零的n次方总等于零,1的n次方总等于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只是指数相加指数运算律(一)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底数不变,即a^m·a^n=a^(m+n),指数运算律(二)乘积的幂,等于各因数的幂的乘积,即(a·b)^n=a^n·b^n指数运算律(三)幂的乘方,指数相乘,底数不变,即(a^m)^n=a^(mn)指数运算律(四)同底数幂相除,指数相减,底数不变,即a m/a n=a m-n其中m>n,a≠0两个同底数(不为0)、同指数的幂相除,其商等于a0=1 ,(a≠0)分数的意义与特点a/b·b=(a·1/b)·b=(b·1/b)·a=1·a=aa/b=am/bm ,(m≠0)a/b=(a/b)/(b/n) ,(n≠0)分数有一个重要的基本性质: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22 分数的运算及运算律加、减法 a/b(+,-)c/d=ad/bd(+,-)bc/bd=(ad(+,-)bc)/bd乘法 a/b·c/d=ac/bd除法(a/b)/(c/d)=(a/b)·(d/c)=ad/bc乘方(a/b)^m=(a/b)·(a/b)…(a/b){m个括号}=(a^m)/(b^m)分数加法的交换律是a/b+c/d=c/d+a/b3 有理数的意义31 相反意义的量在研究两者的总效果时,可以互相抵消或一部分抵消32 正数和负数、相反数带有正号的数叫做正数(“+”号也可省略不写);带有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负数与正数合并时,其结果可以相消或部分抵消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对任一个数a,总能有一个数-a,使它们可以相消,像这样只是符号不同的两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数和零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合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合全体自然数组成自然数集合有理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程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对于任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可以有一个确定的点表示它正数和负数,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而数零是它们的界限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总是表示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一对点零与它们的相反数都用原点表示34 绝对值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至原点的距离叫做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4 有理数的运算4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加法(1)符号相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只要将两数的绝对值相加,符号仍取原来的符号(2)两个符号相反的有理数相加,将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法则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有理数的相反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也是畅通无阻的42 代数和含有加减运算的式子,都能转化成井含有加法运算的式子,我们称它为“代数和”去括号法则:去掉紧接正号后面的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去掉紧接负号后面的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添括号法则:紧接正号后面添加括号时,括号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紧接符号后面添加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43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乘法异号(一负一正)两有理数相乘,将绝对值相乘,符号取负两个负有理数相乘,将绝对值相乘,符号取正乘法法则:将绝对值相乘,积的符号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当负乘数有奇数个时,成积为负;当负乘数有偶数个时,成积为正;只要有一个乘数为零,那么乘积必定是零除法除法法则:将绝对值相除,商的符号是:同号相除得正,异号相除得负零除以任一个非零有理数,其商仍为零零不能作除数任一个非零有理数x,除1所得的商1/x,叫做这个数x的倒数与1/x互为倒数,其特征性质是x·1/x=1,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a/b=a·1/b=a/b44 有理数的乘方非零有理数的乘方,将其绝对值乘方,而结果的符号是:正数的任何次乘方都取正号;负数的奇数乘方取负号,负号的偶次乘方取正号零的非零次都0;零的零次方没有意义4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若有括号,则“先里后外”去括号,逐步计算46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与实际相符的数,叫做准确数与实际接近的数,叫近似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集合14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集合14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集合14篇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第一章有理数(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

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

如:π)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古物:只有两个符号不同的数叫做倒数。

0的反义词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逆;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相比较,较大的绝对值较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算法:加同号,取同号,绝对值相加。

不同符号的加法,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用绝对值大的减去绝对值小的。

两个相反的数相加等于0。

用0加减一个数,还是得到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a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六)有理数除法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初中数学总结归纳知识点(集锦8篇)

初中数学总结归纳知识点(集锦8篇)

初中数学总结归纳知识点(集锦8篇)初中数学总结归纳知识点第1篇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 相离d>r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一、数与代数1.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的概念- 正数、负数、零-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有理数的比较大小- 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2. 整数的性质- 素数和合数- 奇数和偶数- 整数的因数和倍数-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 代数表达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 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4.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建立和解法- 方程的解的定义-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5. 二元一次方程组- 代入法和消元法- 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6.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 函数-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方法:表格、图像、解析式- 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函数的应用题二、几何1. 平面图形-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角的概念:邻角、对角、同位角- 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 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圆的性质和圆周角2. 几何图形的计算- 面积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 - 周长的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圆- 体积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3. 几何变换- 平移、旋转、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几何变换的性质和应用4. 解析几何- 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点的坐标和几何图形的坐标表示- 直线和曲线的解析表达式三、统计与概率1. 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频数和频率- 统计图表的绘制:条形图、折线图、饼图 -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概率- 概率的基本概念-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加法和乘法法则- 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的概率计算四、综合应用题1. 数列-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数列的求和2. 应用题- 利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统计与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综合题- 结合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 - 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培养以上总结了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解和应用,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一数学知识点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一数学知识点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一数学知识点初一数学知识点篇(1):初一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初一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有理数1、大于0的数是正数。

2、有理数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有理数分类: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4、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称为数轴。

5、数的大小比较:①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②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7、若a+b=0,则a,b互为相反数8、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数a的绝对值9、绝对值的三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0、有理数的计算:先算符号、再算数值。

11、加减:①正+正②大-小③小-大=-(大-小) ④-☆-О=-(☆+О)12、乘除:同号得正,异号的负13、乘方:表示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

1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5、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16、科学计数法:用a某10n 表示一个数。

(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17、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1.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2.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反之亦然;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倒数:若两个数的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4.绝对值: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5.科学记数法:,其中。

6.实数大小的比较:利用法则比较大小;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7.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都可以进行,但开方运算不一定能行,如负数不能开偶次方。

(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最新整理)

(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最新整理)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考点二、角(3分)1、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60”2、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一、平行线(3~8分)1、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3、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考点二、命题、定理、证明(3~8分)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考点三、投影与视图(3分)1、投影投影的定义:用光线照射物体,在地面上或墙壁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

(精华)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15篇

(精华)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15篇

(精华)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15篇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1一、线段的比※1、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或写成.※2、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3、注意点:①a:b=k,说明a是b的k倍;②由于线段a、b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k是正数;③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出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④除了a=b之外,a:b≠b:a,与互为倒数;⑤比例的基本性质:若,则ad=bc;若ad=bc,则二、黄金分割※1、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2、黄金分割点是最优美、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点.四、相似多边形¤1、一般地,形状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2、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五、相似三角形※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2.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3、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这时相似比等于1.注意:证两个相似三角形,与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4、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5、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6、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①两角对应相等;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③三边对应成比例.①一个锐角对应相等;②两条边对应成比例:a.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b.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成比例.※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八、相似的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周长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3.位似变换:①变换后的图形,不仅与原图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并且对应点到这一交点的距离成比例.像这种特殊的相似变换叫做位似变换.这个交点叫做位似中心.②一个图形经过位似变换后得到另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就叫做位似形.③利用位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提高数学思维的方法转化思维转化思维,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

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整式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

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

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

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

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一去、二找、三合(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葫芦岛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三角和的公式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倍角公式tan2A = 2tanA/(1-tan2 A)Sin2A=2SinA?CosA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三倍角公式sin3A = 3sinA-4(sinA)3;cos3A = 4(cosA)3 -3cosA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三角函数特殊值α=0°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α=1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α=22.5°(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a=30°(π/6) sinα=1/2 cosα=√3/2 tαnα=√3/3 cotα=√3 secα=2√3/3 cscα=2α=45°(π/4) sinα=√2/2 cosα=√2/2 tαnα=1 cotα=1 secα=√2 cscα=√2α=60°(π/3) sinα=√3/2 cosα=1/2 tαnα=√3 cotα=√3/3 secα=2 cscα=2√3/3α=67.5°(3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α=75°(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α=90°(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cscα=1α=180°(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α=270°(3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α=360°(2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三角函数记忆顺口溜1三角函数记忆口诀“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数与代数1、有理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整数又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

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 0。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 0。

乘方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2、实数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常见的无理数有π、\(\sqrt{2}\)等。

实数的运算性质和有理数的运算性质相同。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的平方根。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 的平方根是 0;负数没有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正数 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 a 的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的立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 的立方根是 0。

3、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代数式的求值:把代数式中的字母用给定的值代入计算,求出代数式的值。

4、整式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的加减: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是指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6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6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2.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数学是一门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学过的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某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与其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经常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之,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

只有基础扎实,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成绩才会提高。

二、初中数学知识重难点分析1.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经常出现在各阶段的考试中,也是考试中的难点,在填空、选择、解答题中均会出现,且知识点多,题型多变。

而且一道解答题一般会在试卷最后两题出现,二次函数的应用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三角形、四边形综合题难度较大。

如果在这一环节掌握不好,将会直接影响代数的基础,会对考试的分数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应用题,在各阶段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包括方程(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函数应用、解三角形应用、概率与统计应用几种题型。

一般会出现2~3道解答题(30分左右)及2~3道选择、填空题(10分~15分),占考试总分的30%左右。

现在数学考试对数学实际应用的考查会越来越多,数学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题要求学生的理解辨别能力很强,能从问题中读出必要的数学信息,并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也是中学阶段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工具。

3.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算。

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科学记数法及分式化简等都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是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其中因式分解及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运算的关系、分式的运算是难点。

在考试中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但却是解答题完整解答的基础。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篇1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一、算术1.整式(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不含有字母的一类代数式。

(2)多项式:在代数式中除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外,还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

(5)整式运算:加减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乘方运算。

2.分式(1)分式:整式中的一部分,与多项式中的每一项类似。

(2)分母:整式中分母由整式和未知数(或数与字母)组成的代数式。

(3)分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整式叫做分式。

(4)分式运算: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解:已知数(或已知量)和未知数(或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未知数的个数大于等号中数的个数。

(4)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5)解方程的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不等式(1)不等式: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x)的集合叫不等式的解集。

(3)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4)解不等式的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5.函数(1)函数: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取值时,y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是x的函数。

(2)自变量:用来表示变化过程中某一时刻所取的值。

(3)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且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有一个确定的答值和它对应。

(4)函数图象:用来表示函数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形式。

(5)函数图象的画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

二、几何1.点(1)点: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8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8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8篇)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1.有理数:(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5篇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5篇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5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1、正数和负数的有关概念(1)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3、有关数轴(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轴是一条直线。

(2)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是有理数。

(3)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左侧。

(2)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相反数是本身的是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4、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

5、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先算出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有理数加法(1)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2)符号相反的两数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a+(b+c)7、有理数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8、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例如:14+12+(-25)+(-17)可以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14+12 -25-17,可以读作“正14加12减25减17”,也可以读作“正14、正12、负25、负17的和.”9、有理数的乘法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4篇)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1.通过猜测,验证,计算得到的定理:(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结论: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3)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结论:①有一个角是60°得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结论:①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②勾股定理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③HL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在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两条特殊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边的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③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②在一个角的内部,并且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3.命题的逆命题及真假①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我们就说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逆命题②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定理,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③反正法:从否认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认作为推理的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条件,定理相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使命题获得了证明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可以化成aX?+bX+C=0(a≠0)形式称它为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一般形式aX?叫二次项bX叫一次项C叫常数项a叫二次项系数b叫一次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1)配方法:(X±a)?=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2)公式法:aX?+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4ac≥0假设b?-4ac>0那么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假设b?-4ac=0那么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假设b?-4ac假设b?-4ac≥0那么用公式X=-b±√b?-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3)分解因式法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平方差公式:a?-b?=0→(a+b)(a-b)=0②运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a?±2ab+b?=0→(a±b)?=0③十字相乘法例题:X?-2X-3=01/111某}X?的系数为1那么可以写成{常数项系数为3那么可写成{1/-31-3---------3+1=-2交叉相乘在相加求值,值必须等于一次项系数(X+1)(X-3)=o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2简单解释就是,用不等号可以将两个解析式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就是我们这一章节所说的不等式。

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 ,2某某是超越不等式。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其实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三个规定: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

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假设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那么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假设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①不准丢字母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考前须知: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4方差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差平方的期望值,而标准差是方差算术平方根。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用以下公式计算方差。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2=(1/n)[(x1-x_)^2+(x2-x_)^2+...+(xn-x_)^2],其中,x_表示样本的平均数,n表示样本的数量,xn表示个体,而s^2就表示方差。

而当用(1/n)[(x1-x_)^2+(x2-x_)^2+...+(xn-x_)^2]作为样本X的方差的估计时,发现其数学期望并不是X的方差,而是X方差的(n-1)/n倍,[1/(n-1)][(x1-x_)^2+(x2-x_)^2+...+(xn-x_)^2]的数学期望才是X的方差,用它作为X的方差的估计具有“无偏性〞,所以我们总是用[1/(n-1)]∑(xi-X~)^2来估计X的方差,并且把它叫做“样本方差〞。

方差,通俗点讲,就是和中心偏离的程度!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记作S。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定义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假设E{[X-E(X)]^2}存在,那么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Var(X)或DX。

即D(X)=E{[X-E(X)]^2}称为方差,而σ(X)=D(X)^0.5(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即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方差刻画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对于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方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否那么,反之)假设X的取值比拟集中,那么方差D(X)较小假设X的取值比拟分散,那么方差D(X)较大。

因此,D(X)是刻画X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量,它是衡量X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尺度。

计算由定义知,方差是随机变量 X 的函数g(X)=∑[X-E(X)]^2 pi数学期望。

即:由方差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常用计算公式:D(X)=∑xipi-E(x)D(X)=∑(xipi+E(X)pi-2xipiE(X))=∑xipi+∑E(X)pi-2E(X)∑xipi=∑xipi+E(X)-2E(X)=∑xipi-E(x)方差其实就是标准差的平方。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5椭圆知识: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的第一定义即:│PF1│+│PF2│=2a其中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F1F2│=2c长轴为 2a; 短轴为 2b。

椭圆的第二定义平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椭圆的离心率,e=c/a)的点的集合(定点F不在定直线上,该常数为小于1的正数) 其中定点F 为椭圆的焦点,定直线称为椭圆的准线(该定直线的方程是x=±a^2/c[焦点在X 轴上];或者y=±a^2/c[焦点在Y轴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