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05d63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f.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陕北农民起义中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强。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体现在剧本的深刻、音乐的悲壮、舞美的鲜明和表演的感人。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做一些浅析。
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剧作家贾樟柯在剧本创作中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出了白毛女与杨白劳这对阶级冲突中的形象。
剧作家通过对农民起义和封建统治的抨击,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剧本中的对白和台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又蕴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为《白毛女》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具有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郑律成通过音乐的精湛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艰难险阻和人民的不屈精神。
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和戏曲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歌曲中,旋律激昂悲壮,歌词内容真挚感人,通过音乐,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剧情中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在配乐和音效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使得《白毛女》的音乐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特色。
歌剧《白毛女》在舞美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舞美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剧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征,通过布景、服装和道具等,营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
剧中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起义的战场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都被真实地还原在舞台上。
服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角色的特点和社会地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舞美设计师还通过灯光和舞美效果的设置,增加了舞台的戏剧张力和视听的享受。
这种鲜明的舞美特点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也能够享受到舞美带来的视觉盛宴。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具有感人至深的特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5233dd3186bceb19e8bba6.png)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738a4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f.png)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对整个故事情节和内容做了详细阐述。
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白毛女》这一经典名剧中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最后,针对其中舞蹈特色笔者进行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ﻭ关键词:著名歌剧《白毛女》历史背景内涵艺术特点舞蹈特色ﻭAbst ract: This paper analyzesthe country s faus ope ra White—Haired Girl,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thewhole storyand content made in detail。
Th en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White—Haired Girl c 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softhe classicnam es play。
Finally,the racteristics of which dance was theauthor discusses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ﻭKeywords:faus operaWhite-HairedGirl HistoricalBackground Art Features connot ation danceFeatures一、著名歌剧《白毛女》历史背景分析在一九三五年的冬天,全国的抗战即将要爆发,在北上所建立的根据地发生了喜儿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省的某个小村庄,有个地主叫,有一个佃户叫杨白劳,以及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之间的冤仇.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天空正下着大雪,在富人家的殿堂里摆着各种各样的供品,佣人来来回回的忙碌着,正在准备年夜饭,而在穷人家里却是冷清的很,两者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杨白劳背着二斤白面,那是用豆腐换来的,有气无力的走在雪地里,背景的音乐非常的暗淡与低沉。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6bf8f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0.png)
Northern Music 95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徐 航(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摘要】大量风格迥异、情感丰富的歌剧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歌剧《白毛女》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其中《北风吹》选段更是极为经典。
本文将从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出发,基于对选段《北风吹》的音乐分析,浅析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歌剧;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095-02【本文著录格式】徐航.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2):95-96.基金项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RHYJG2019-20)。
一、创作背景这部1945年诞生于延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是在毛主席《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通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改编而创作的。
讲述的是杨白劳与女儿相依为命,却因高利贷被逼自杀,女儿喜儿因此被抢进恶霸黄世仁家,后逃入深山后头发全白,最终被八路军救出才得以申冤雪恨的故事。
《白毛女》发源于秧歌剧,而新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广泛,并且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斗争,同时赞颂了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和谐与完满。
从某种角度来说,《白毛女》是一部以歌剧思维来构建的极具“现代化”审美特点的“新秧歌剧”。
所以,歌剧《白毛女》在当时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之后的演出中剧本不断改进,日益完美这部作品后来也被改编成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咏叹调《北风吹》是整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之一,每个知道《白毛女》歌剧的人,听到《北风吹》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喜儿”这一勤劳淳朴的人物形象。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5dd5dc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a.png)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这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1c04d3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a.png)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内容摘要:本文就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及其在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艺术特点《白毛女》的曲作者曾说:“我们要创造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新歌剧。
”很显然,他们要做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
因为他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白毛女》所反映的是新旧两个时代的生活,主人公是农民群众,剧本长人物多,情节也较为复杂,这在中国旧剧中是不多见的。
因此,要想创作出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民族新歌剧”,在音乐上就必须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
只是袭用传统旧形式,或是无条件地接受外来歌剧艺术都无法满足《白毛女》内容的需要。
而在这两者的理解和处理上,当时的看法并不统一。
在一些“正统派”的音乐家眼中,似乎只有西洋音乐,才是真正艺术;而谈到歌剧,则非要奉瓦格纳(德国作曲家)、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为经典不可。
这实际上是全盘欧化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也有人企图走改造旧剧的道路。
传统戏曲在音乐形式方面已发展得较为完整,艺术水准也较高。
但这种形式是与其旧内容密不可分的,若脱离了原来的旧内容用以反映新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白毛女》的曲作者们意识到,要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歌剧,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并体验群众的思想情感,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形式的一切优点,借鉴前人和国外的成功经验。
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新歌剧”。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0aa9f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9.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廖承志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作品,由歌剧与话剧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
这部歌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在舞台设置、角色刻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从音乐表现上来看,《白毛女》歌剧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
廖承志在作曲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京剧、山西民歌、西北民歌等,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在《白毛女》中,廖承志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如管弦乐队、钢琴等,使得音乐既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舞台设置上,《白毛女》歌剧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在歌剧的开篇,廖承志采用了幕布的形式展现了草原上的壮丽景色,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
在后续的场景中,舞台设计以及灯光效果的运用都使得整部歌剧的舞台效果更加出色,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感人,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在人物角色刻画上,《白毛女》歌剧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主要人物包括白毛女、田福、田玉英、陈世美等,这些角色在歌剧中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
白毛女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田福勇敢善良,田玉英聪明伶俐,陈世美狡诈自私。
在唱腔、动作以及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所承载的命运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整部歌剧的内涵。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的展现,这部歌剧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的音乐艺术风格,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时代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今后在观赏《白毛女》歌剧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创作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浅析《白毛女》不同形式的艺术特征
![浅析《白毛女》不同形式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fdede11a417866fb94a8e5d.png)
黄河之声 2018年第15期 总第516期
浅 析 白毛 女 不 同形 式 的艺 术 特 征
李 小 毅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 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 《白毛女》 的歌剧 、 电影、舞剧是我 国不可多得经典之作 ,在 国 内乃至 国际上都 获得 了众 多奖项。 笔者 从音 乐鉴赏 的角度对 《白毛女》 音乐进行 分析,认 为三种表现方 式各有 千秋 。 关键 词 : 《白毛女》 ;歌剧 ;电影 ;芭蕾舞剧
电影 以赵大 叔 演 唱的 山西 民歌 《秋 收 》拉 开序 幕 ,通 过歌 曲 向大家讲述 了 当时 的社 会背景及人 民的生 活的艰难 。因剧情 需要 , 电影 《白毛女 》没 有杨 白劳躲 帐的情节 ,歌 曲 《十里风雪 》也未在 剧 中 出现 。而经典 片段 《北风 吹 》和 《扎 红头绳 》曲 目只用 了传统 的旋律 ,改编后 的歌词更富有 故事性 ,表现 了喜 儿对爱情 的向往 。 喜 儿进入 黄家后 ,剧中在 电影 特殊 的效果 中加 了一 段 “对歌 ”的形 式 ,描绘 了喜儿 和大春分别后 的心理 。喜儿逃进 深山后加入 了一段 描 述喜儿艰 苦生活 的唱段 。而 剧末批斗 黄世 仁时喜 JLPI ̄段 的歌词也 做 了一定 的 改编 。笔 者认 为 电影 《白毛女 》的音乐 主 要 为剧情 服 务 ,突出电影情节 ,所 以其音乐有较强 的故事性 ,属于从属地位 。
旋律 材料所 构成单 乐段乐 曲没 有舞蹈表 演 ,其余 均 由不 同的舞蹈类 型配 以音乐 。如 《白毛女 》序 幕是一段 大型群舞 ,通过独 唱和合 唱 片段 交代 了故事 的社 会背景 ,也有表现 喜儿独 自在家等待 爹爹 回家 过年 的独舞 ,有变 现喜儿和大 春爱情 的双人舞 ,有喜儿 和玩 伴表现 阶级情深 的五人窗 花舞 ,也有 最后集体 表现斗争 的大刀群 舞等 。而 编 导在芭蕾 舞 中加 入了 中国民舞的一些 动作 ,使 舞剧更具 中 国风 。 音 乐上 《白毛女 》全剧使用 的是双管 制的 中西混 合管弦乐 队的乐 队 编 制 做伴 奏 ,中间穿 插 的歌 唱片 段 多为独 唱 或合 唱 。如 经典 唱段 《北 风吹 》、《十里风 雪 》等。而舞剧 《白毛女 》的舞蹈 和音乐旋律 整体 给人 以极强 的斗争性 。如 序幕 《压 不住 的怒 火 》中通过 舞蹈表 现 劳动人 民反抗 的场 面 ,大合 唱的运用 使反抗精 神达到顶点 。杨 白 劳躲账 回家的舞蹈 片段 ,颠覆 了其 以往 窝囊懦弱 的形象 ,舞蹈上将 杨 白劳塑造 的异常英 勇 。另外 还有杨 白劳含怒反抗 被毒打致 死 ,喜 儿 在黄家 与黄母抗 争的片段 ,军 民欢 庆大刀舞 的片段 ,直至最后喜 儿 亲 自参军 等 ,整部 剧不论是 舞蹈还是 音乐都给 人一种强烈 的反抗 精 神 。笔 者认 为芭蕾 舞剧 给人 的感觉是 强烈 的革 命性和 观赏性 ,但 故事 逻辑上 略有些 不合理 。如 :杨 白劳如果性格 是羁傲不逊 的 ,那 黄家 敢借粮 给杨 白劳?喜儿独 自逃到深 山 ,为什 么不从军 等 ,但这 并不影 响整部 剧给人带来的观感 。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b29822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a.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陕北革命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情感。
本文将从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剧情上,通过情节的紧凑布局和人物行为的演绎,展现了革命者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凸显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音乐创作上,运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感和民族气息。
舞台设计上,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法,营造了恢宏壮丽的氛围。
角色刻画上,突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情感表达上,通过音乐、唱词和表演等手段,深刻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斗争中的挣扎和痛苦。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其革命题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当代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创作艺术特征,背景介绍,意义,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情感表达,总结,影响与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是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而成。
该剧首演于1945年,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庆谱曲,描绘了山西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和斗争。
背景介绍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讨论。
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的时期。
中国农民在战争期间遭受着日寇的压迫和苦难,他们的生活异常艰苦。
《白毛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以反映当时农民的斗争生活为主题,展现出农民在战争年代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意识。
从历史背景来看,《白毛女》歌剧的创作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
剧中描绘了农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歌剧以歌颂农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在农民中间获得了极大支持和拥护的历史事实。
歌剧《白毛女》在背景介绍中融合了历史、社会和艺术元素,通过对当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艰难生存境遇,以及他们为生存而进行的不屈抗争。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3ab73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3.png)
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合吟
唱。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厚的感情与对生活
的热爱。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穿和控告,表现了万分悲忿的感情。
剧中人物的语言,切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的特点。《白毛女》的音乐成立在河北、
是无量的,我为这样一个国家感觉骄傲。
的歉疚、对女儿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歌剧中的独白和对话,常常是在演员
歌唱之间,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用吟诵的调子或插话的形式来进行的。《白毛女》
剧中的独白和对话固然在歌剧中居于次要地位,倒是一种重要的协助手段,能够贯
穿很多主要情节,和音乐歌唱联合得密切自然。《白毛女》是创建我公民族新歌剧
的奠定石。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裕浓烈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
的山西梆子的曲调。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
道白三者有机联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心里活动,推进剧情发展。如喜儿
出场就是用歌唱表达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境:“寒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到达。
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夜晚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
家过年。”而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出身和家庭。其余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
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亮激烈。构造上,线条纯真,一环紧扣一环。剧作中现实主
义与浪漫主义获得了完满的联合。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很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取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
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可以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d4bc21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e.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艺术特征。
本文从音乐、舞台设施、角色刻画等方面分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首先,音乐方面。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是由聂耳作曲,戏曲著名作曲家王莘执笔的。
他们在音乐上把“革命歌曲”和西方民族音乐、巴洛克音乐等融合在一起,追求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受。
整个乐曲节奏明快,音调亢奋,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活力。
同时,歌词也很出色,使得白毛女歌曲成为了中国文化名片。
其次,舞台设施方面。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辅以特效灯光和背景图片。
这种现代化的舞台设计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深入情境,更加感性地接受剧情玄妙,进一步提升了这部歌剧的艺术价值。
此外,舞台上的造型和服装也很吸引人,独特的粗布衣裳与地道的江南旧式建筑相得益彰,让观众能让身临其境,了解真正的民间生活。
最后,角色刻画方面。
歌剧《白毛女》中角色的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人物白娘子、靖哥哥、尖头木鞋、打鬼王等都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形象生动。
尤其是白娘子这一角色,不仅美丽而富有感染力,同时还描绘出了她的人性与内心矛盾。
而靖哥哥这一角色的坚韧和勇气更是令人感动,他是白毛女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白毛女》是一部兼具现代派和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的歌剧,尤其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潮流之间的关联,成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先驱。
其音乐、舞台和角色刻画等方面都体现了伟大的创作成就,不断吸引着观众和剧本创作者。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更多地借鉴其精华,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做出更加杰出的贡献。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273d85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6.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部现代主义歌剧作品。
《白毛女》以1940年代陕北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白毛女与曹丕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辛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呈现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作曲家郭文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他在歌剧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如京剧和民歌,同时也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使用了复调和多声部的编曲方法。
这种融合了中西音乐风格的创作方式,使得歌剧的音乐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
歌剧《白毛女》在表演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现代主义的创新特点。
该剧的导演杨洪杰在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设计上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法,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展现了剧情的冲突和张力。
他还注重表演的节奏和动态,将传统的舞台表演与现代的舞蹈和肢体动作相结合,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和饱满。
歌剧《白毛女》在剧本创作上也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剧本架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也呈现出多元的视角和叙事方式。
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鲜明,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该剧还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探索,呈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歌剧《白毛女》运用了许多象征、隐喻和抽象的手法。
白毛女被设定为虎头虎脑的女性形象,象征着她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曹丕则被刻画成无情的农民财主,象征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得剧作更具深度和内涵,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歌剧《白毛女》具有现代主义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音乐、表演、剧本和象征手法上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思维和个人风格,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剧创作的独立性和生命力。
这部歌剧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评价。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b5a557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1.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之一,创作于1945年。
该作品以“白毛女”杨白劳这个形象寓意着民族解放,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中所经历的痛苦与艰辛,并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音乐方面,《白毛女》的创作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如对京剧、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的运用,表现了中国乡村的质朴、淳朴和激情。
歌曲旋律和歌词不仅极具感染力,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另外,该作品在舞美设计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表现出战争年代中人民的生活困难和苦难,该作品在舞美设计上大量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突出了真实感和可信度。
而造型设计则紧密结合着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体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最后,该作品在情感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作品在讲述一个女子的命运时,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背景被深刻地融入其中,表现了一个白毛女身出父母、投水自尽之后得以复生的完整过程。
这种对于情感与历史的有机结合,表达出了对于历史和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白毛女》在音乐、舞美、情感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表现了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歌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9ef29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5.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1. 引言1.1 歌剧《白毛女》的背景《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由康芳创作,根据郁达夫的小说《白毛女》改编而成。
该歌剧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迅速在全国流行,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剧《白毛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人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尖锐,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康芳创作了这部歌剧。
《白毛女》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希望,在传达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使得歌剧《白毛女》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内容达到2000字要求,结束】。
1.2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民族歌剧,由冼星海作曲,成衣编剧,刘淑英词作。
该歌剧于194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在沈阳、上海、北京等地上演,广受好评。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冼星海看到了由成衣改编的以陕北故事为题材的话剧《白毛女》后,受到了深刻触动。
随后,他决定将这个感人故事改编成歌剧,以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
在那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白毛女》成为了一座精神堡垒,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可以说《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是战争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冼星海等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强烈现实主题的歌剧,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 正文2.1 《白毛女》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白毛女》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边陲小村的悲欢离合展开。
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白毛女杨乃武和儿子小妹与阎王爷典当所得赎回的牛相守相依,感人至深。
白毛女是一个勇敢、顽强、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为了保护儿子和家庭与敌人顽强抗争,最终不幸丧生。
而杨家父子之间的深情也贯穿整个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凝聚力。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5c4774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3.png)
歌剧《白毛女》鉴赏歌剧《白毛女》鉴赏摘要:《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就对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进行简单的赏析。
绪论:通过对《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创作风格的研究,了解《白毛女》创作的题材、经历、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在更好的欣赏歌剧《白毛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认识封建制度下旧社会农民受到的非人待遇,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主体:《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
故事的内容源于抗战期间的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一,《白毛女》剧本内容《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讲了: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而且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重新团聚,开始了新生活。
二,人物形象杨喜儿: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
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
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
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
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
”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d1c0b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3.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歌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创作艺术特征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歌剧艺术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音乐表现、剧情叙述、人物刻画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在音乐表现方面,《白毛女》突破了传统歌剧的表现形式,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了民歌、山歌等民间音乐形式,使得整部剧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歌剧中的音乐语言也充分展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歌剧音乐的融合和创新。
这种音乐表现方式使得《白毛女》的音乐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歌剧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在剧情叙述方面,《白毛女》以中国西北农村为背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命运的悲壮故事。
歌剧通过优美动人的音乐,生动地展现了白毛女与杨乃武之间的爱情悲情,以及苦难命运下的坚韧与勇气。
歌剧还展现了白毛女从鬼魂到人的蜕变过程,以及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生活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伟大的母亲”形象,使得剧情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人物刻画方面,《白毛女》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
白毛女是一个充满了爱和希望的女子形象,她对爱情和生活的忠诚感动了观众,使得她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而杨乃武则是一个忠诚、勇敢、仁爱的农民英雄,他与白毛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塑造得深情、激越,成为了歌剧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歌剧中的其他角色,如白毛女的父亲、杨家的妇女、恶霸田兆帮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ce510e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1.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白毛女》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歌剧之一,由晋剧改编而来,于1945年首演,成为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剧创作艺术特征突出,具有多重艺术形式的融合,对中西方文艺风格的借鉴和创新,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表现等特点。
1. 多重艺术形式的融合《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之一是多重艺术形式的融合。
该剧吸取了诸多艺术形式的元素,如话剧、歌剧、京剧、晋剧等等,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在剧中,有大量的对唱、合唱、独唱等唱腔,配合高超的音乐及舞蹈,表现出情感的深刻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加入了舞蹈、动作、身段等元素,使观众在欣赏歌剧的同时也能有视觉上的享受。
其中,表现农民劳作、生活场景的群舞与京剧、晋剧的传统舞蹈和身段结合,既充满了乡土气息,又兼顾了器重美学。
2. 对中西方文艺风格的借鉴和创新该剧还对中西方文艺风格的借鉴和创新表现突出。
《白毛女》的音乐体系结构,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各种唱腔分类,向欧洲歌剧进一步拓展,融合中、西方音乐的传统和现代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视听效果。
同时,剧中的词曲创作也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中的先河,如“乡土堂”代表人物魏焕根发明了“唱白”、“说白”,创造了一种新的剧曲语言。
此外,该剧还在形式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和革新,如取消了传统戏剧中的“门面”,采用“缩微布景”和“灯光配合”,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展现。
3. 对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表现《白毛女》还以其对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表现,成为了当时中国戏剧领域里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题材取材于晋绥边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农民白毛女的坎坷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刻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与封建制度的斗争。
它们是货币、耕牛折何人的现实背景,更是它们中的主人公、廉洁、善良的性格的英勇行为的历史珍宝。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9cd84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7.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白毛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歌剧之一,作曲家徐勇、作词人石川、编剧陈毅合作完成。
该作品以黄土高原的农村为背景,以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作为主线,描绘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历程和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从歌剧音乐语言、角色塑造、舞台设计等方面来分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语言是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歌剧音乐元素的综合表现形式。
音乐卓越地展现了中国民族性和精神倾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作曲家徐勇以不同的音乐元素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形成鲜明的音乐语言风格。
例如,白毛女的主题旋律以悲色音乐为表达手段,通过流淌的旋律和低沉的音色,刻画出了她的坚韧和勇敢,为观众展现出了她那可敬又可爱的形象。
同时,还运用了民间音乐常见的脚步、鼓点等元素,为中国民众熟悉的生活场景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歌剧《白毛女》的角色塑造也是该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物形象刻画大胆而生动,角色形象多样而具有张力。
其中,白毛女是该剧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形象不仅具有极富感染力的个性特征,而且透过她的经历,传递着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白毛女在剧中的形象描绘了她的刚强、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的性格,这种形象也传达了歌剧的基本主题: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尊严的维护。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塑造得十分鲜明,如金秀、新光等人物形象也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特征,使得角色之间的关系紧密和感人。
舞台设计方面,歌剧《白毛女》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西方演出技术的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舞台效果。
人物扮相根据剧情不同阶段的变化进行着装设计,从黄土高原的质朴和单一到大家长衣、大围巾、毡帽、短靴甚至是合欢花,使得观众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强烈的文化穿透力。
此外,背景音乐、舞台设备、灯光、道具等方面也都非常到位。
特别是民间舞蹈、龙涎杯等典型景点、装饰,能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魅力,增强了剧中角色的个体性和文化性。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70c0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6.png)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作者:杨茜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白毛女”喜儿的经历则表现出了该剧“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进行阐述,分析歌剧所表达的精神与情感,以期能够为相关艺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歌剧创作;白毛女;创作艺术歌剧《白毛女》体现了我国歌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发展,在此之前,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多为“小型秧歌剧”,在此之后,歌剧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了“大型现代歌剧”。
《白毛女》在理念、方式、过程等各阶段所体现出的创作艺术,为后期歌剧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推动我国民族歌剧发展进步具有积极影响。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概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时间是1945年,创作者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剧中的“白毛女”喜儿的人物原型为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中的“白毛仙姑”。
这部歌剧通过描绘“喜儿”与“杨白劳”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塑造了以“喜儿”为主的反抗地主恶势力的农民形象,以“杨白劳”为主的被地主阶级逼上绝路的农民群体。
在强烈控诉地主阶级罪恶的同时,讴歌了共产党的美好,指出新社会才是解放农民、促使其走出贫苦的必由之路。
《白毛女》相较于传统歌剧,在艺术形式上具有一定创新,是一部融合了诗、歌、舞的新型民族歌剧,在情节、语言、结构、配乐上皆有所变化,完美展现了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成为我国民族新歌剧进步的奠基石。
二、歌剧结构中体现出的创作艺术歌剧《白毛女》在结构上选择了“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情节结构特点与分场方法,在场景变换方面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的延安时期,传承至今,涌现出了许多以其为基础的文章、论著,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川剧《白毛女》改编而成,是新中国成
立后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音乐剧作品。
该歌剧以渲染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时
代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为主线,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歌剧的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郭文景采用了抒情主
义的音乐风格,深情款款地展现了白毛女和阿里等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中融入了川
剧的元素,使整个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感。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歌剧《白毛女》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妙的音乐
艺术。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设计和表演也非常独特。
舞台上充满了川剧的色彩和特点,舞
台布景以川剧的舞台形式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灯光、后期特效等手段,创造了逼真的农
村景观和战火纷飞的战场。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自然,舞动曲线优美,充分展现了角色的形
象和情感。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生动地演绎了作品中的各个角色,使观众更
易于投入到剧情中去,产生共鸣。
剧本在表现农民起义和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思想。
剧中通过展现
白毛女和阿里的爱情故事、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
不公平和不平等。
剧本结构合理,情感饱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关注作品所表达的社会
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歌剧《白毛女》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政治色彩,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艺术
创作的导向。
该剧首演于1951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需要宣传和弘扬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人民英雄,歌剧《白毛女》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农民
起义的揭示,体现了人民战胜困难、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歌剧《白毛女》通过独特的音乐、舞台表演、剧本和时代氛围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塑
造了白毛女的形象,展现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命运。
这些创作艺术
特征使得《白毛女》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