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网络语境下语气词“哈”的使用情况分析
146[摘 要]语言往往是时代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下,许多新词和新用法应运而生且快速传播。
近年来,“哈”在网络中的使用越发普遍,其不仅局限于本义——人笑声的拟声词,而且还跟随北京和四川方言出现在句末,充当语气词。
为更加直观、准确地分析语气词“哈”的主要用法、掌握“哈”的语义,以BCC 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微博网络语料作为搜索媒介,考察了研究语气词“哈”的使用范围、语义以及感情色彩。
从使用情况来看,“哈”可以作独词疑问句;可以用在是非问句、特指疑问句、正反问句、反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中;还可以和一些语气词叠用。
从语义和感情色彩来看,句末语气词“哈”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在反问句中,“哈”的反诘程度最低;在非疑问句中,为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观点并得到认同,使用“哈”以更好地达到安抚、商榷、建议等拉近双方关系的效果。
[关 键 词]语气词;“哈”;网络语境;方言;微笑符号游璐网络语境下语气词“哈”的使用情况分析一、前言现阶段,在网络语境的背景下,很多新的语言出现。
很多人,他们的方言中不存在语气词“哈”,却也开始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哈”来加强自己的语气,且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有加重的趋势。
本文将分析网络语境下语气词“哈”的使用情况,并尝试解释除了方言通过影视作品、新闻媒体、网络聊天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外,还有何种力量使语气词“哈”的使用增多。
二、文献回顾语气词的真正用意:孙汝建在《句末语气词的四种功能》中重点分析了句末语气词表示口气的功能。
说到口气,就必须先区分语气和口气。
语气(modality)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而口气(tone)指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
作者认为句末语气词并不代表语气,原因是一个句子如果脱离了语气助词,照样能够表达这句话的语气功能。
句末语气词真正的语用功能是:增添口气、消灭口气、指明疑问点、暗示预设等。
语气词_好了_的话语功能
语气词“好了”的话语功能3李小军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提要 语气词“好了”源于完成动词“好”与“了”的组合,表“妥善处理”和“随意;轻描淡写”语气,并且“;轻描淡写”语气是从“妥善处理”语气派生而来。
“好了”具有较高的交互主观性,它的使用可以有效拉近言谈双方的心理距离,其所处小句往往是话语的焦点信息,其前或后面的文字则是次要信息或背景信息。
关键词 “好了” 语气词 话语功能 语气义 焦点一 引言本文主要讨论如下一类“好了”:(1)什么话也不能教,让她出丑好了。
(王小波《寻找无双》)(2)谁爱出嫁谁出嫁好了,何必管我!(邓友梅《在悬崖上》)此类“好了”口语中一般读轻声,如果删除,句子在表达上仍然完整,也并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真值条件,因而可认定为句末语气词。
至于如下两类“好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3)贫农们都说,你们早这样就好了。
(《邓小平文选》)(4)好了,就这么决定了,忘掉真实吧。
(王朔《动物凶猛》)例(3)“好”读“hǎo”,为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太”“很”等修饰词:你们早这样就太好了。
/你们早这样就很好了。
此类“好了”与语气词“好了”没有关联。
例(4)“好了”单独成句,作应答语,大致相当于“算了(可以了)”。
此类“好了”与句末语气词“好了”有一定渊源关系。
语气词“好了”目前少有讨论,陆俭明和马真(1999:8)有一段话提到了“好了”,认为表不介意、不在乎或尽管放心的语气。
彭伶楠(2005)认为语气词“好了”直接源于“菜都炒好了”这类“好了”,并认为“好了”还可以表示不满语气。
举例如:(5)“那你去睡好了。
”周瑾冷冷地说。
(《给我顶住》)李宗江(2008)在谈到近代汉语完成动词向句末虚成分演变的时候认为语气词“好了”是从“就好了”简省而来,且至少可以表示以下六种语气:3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限于能力,本文肯定仍有所欠缺,文责自负。
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料库,在此一并致谢。
《早期北京话语气词研究》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 4
4.4 “了” 读音变化的 性质
0 6
4.6 小结
0 3
4.3 “了” 音变的四个 阶段
0 5
4.5 汉语 方言的佐证
第五章 “呢”和“哪”的关系
0 1
5.1 问题 的提出
0 2
5.2 早期北 京话语料所 反映的“呢” 的读...
0 4
5.4 “呢” 语音形式的 跨方言比较
0 6
5.6 附论
罢咧——否 咧——呢
5 7.5 附论:从
“了、呢、吗” 的弱化看《...
第八章 结语
8.2 研究启示
8.1 研究结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语料文献
“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 究”丛书总目...
注释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早期北京话语气词研究》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研究
北京话
语音
读音
小结
语义
料
语气
问题
北京 语料
性质
词
话语
价值
关系
民国时期
程度
时间
目录
01 早期北京话的语言研 究价值——“早期北 京话...
02 第一章 绪论
03
第二章 早期北京话语 气词语义分析
04
第三章 “啊”和 “呀”“哇”“哪”
05
第四章 “了”和“啦” 的关系
06
第五章 “呢”和“哪” 的关系
目录
07 第六章 “么”和“吗” 的关系
当代北京话语气词_啊_在前鼻音韵尾后音变的调查_金耀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当代北京话语气词“啊”在前鼻音韵尾后音变的调查金耀华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北京人在正式场合说话的录音,研究语气词“啊”在前鼻音韵尾后的实际音变情况,揭示了语气词“啊”音变现象自身的历时性变化。
并提出对于当代北京话前鼻音韵尾脱落情况的思考。
关键词 语气词“啊”;前鼻音韵尾;语流音变;发音意识一 引言1.1以往的研究及结论关于北京话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如果“啊”紧跟在带前鼻音韵母的音节之后,就会音变成“哪”,是不自由音变(参林焘、王理嘉1992)。
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黎锦熙(1924),他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到:“本节从《好儿子》(汪仲贤作,见《戏剧》第一卷第六期)话剧中所引各例句,凡助词转声之处,都是依着北方演员的`口'实验出来。
还有北方的儿歌,都合此例”。
另外,黎锦熙还采用了京剧的道白作为语料。
这一论断,为学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此后论及这个问题的是林焘(1963)。
他首先提出了北京话存在独立的语气词“呀”,认为即使在前鼻音尾音节后,也可能出现语气词“呀”,而并非一定是“啊”的变音“哪”。
并且,“呀”的使用有两方面,一是句中用作“胪列”,“在胪列事物时,如果都按`啊'音变来读,遇到不自由的`啊'音变,忽而[a],忽而[n a],忽而[i a],反而减弱了胪列的语气。
正好有一个`呀'可以代替`啊'出现在任何一种收声之后,因此目前在口语里表达胪列语气时,就有用`呀'[i a]一个音来代替`啊'各种音变的趋势。
”林焘依据的是《毛泽东选集》这样的书面语料。
另外,他还对老舍、焦菊隐改编的《龙须沟》演出本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句末语气词“呀”常常表示“啊”语气的强调,而非仅仅是“啊”音变的结果(林焘1963)。
胡明扬(1981)指出,“在常速语流中,元音语气助词往往和前一音节连读”,连读后语气助词的音变情况也就是现在学界所公认的[a]的[i a]、[n a]和[u a]等音变。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论文部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重叠短语句法成分句法分析句型句类复句句群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 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语气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它们可以起到改变句子语气,表达情感、加强语气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包括以下五个知识点。
一、改变句子语气和语调语气词可以改变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使其更加生动、有力或感情丰富。
例如,下面这句话:你去买菜。
如果使用感叹词“啊”,就会变成:你去买菜啊!这个感叹词的使用不仅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而且还传达了一种鼓励的意味。
因此,语气词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和感性。
二、表达惊奇、惋惜等情感语气词还可以表达惊奇、惋惜、感叹等情感。
例如,在句子“他竟然做到了!”中,感叹词“竟然”就表达了惊奇的情感。
在句子“我居然错过了那场演出!”中,感叹词“居然”则表达了惋惜的情感。
感叹词的使用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态度,让人们知道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感叹词的使用非常常见,可以增强语气和感情色彩。
三、加强语气语气词还可以加强语气,使句子更有说服力。
当说话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强调某一事实时,可以使用语气词。
例如,在句子“这件事真的很重要!”中,加粗部分的语气词“真的”就加强了说话者的语气,让听者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
语气词可以加强语气,让句子更有力和说服力。
在发言或辩论时,使用适当的语气词可以使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四、表达不同的说话模式语气词还可以表达不同的说话模式。
例如,在英语中,问句用语气词“吗”或“呢”结尾,陈述句和祈使句则不需要。
例如,在英语中,“你喜欢这件衣服吗?”是一个典型的问句,在这里,“吗”就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另一方面,“请把这个文件递给我”是一个典型的祈使句,不需要使用语气词。
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说话模式,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
在不同的语言中,语气词有不同的用法,需要根据具体语言的特点来掌握。
五、增强情感效果语气词的使用可以增强情感效果,从而让听者更加容易理解说话者的情感。
例如,在句子“你能不能别这么做呢?”中,加粗部分的语气词“能不能”就表达了说话者的不满和厌烦。
语气词“嘛”用法论文
语气词“嘛”用法论文摘要:预设命题的真实性为听说双方所共知;并指出嘛可以反映说话人对听话人观点的不赞同、愤怒及不满之情。
尽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基本观点没有跳出两个方面:嘛反映说话人对命题的确信以及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种态度。
一般认为,语气词“嘛”不是常用语气词,没有被看成是研究和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但是在生活和教学中,语气词“嘛”用错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因此,本文拟就“嘛”的研究现状作以概括,并提出自己的浅显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1.话题标记嘛与语气词嘛,强星娜(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嘛出现的典型环境是有因果关系的上下文,且以出现在表达原因的小句中为常。
在有因果关联词的复句中,嘛可以强化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无因果关联词的复句中,嘛至少可以明确表示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2.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强星娜语气词嘛标记说话人的知情状态,具体表现为说话人对听话人知情状态的预测,即认为听话人不知道自己应该知道的。
嘛是一个直陈语气词,反映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强确定态度;嘛的强确定性以及附带的不满情绪都来源于它所标记的说话人的知情状态,这也显示了知情状态与认识情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知情状态的角度研究汉语语气词的话语特点,有助于建立语气词的话语功能系统,进行不同语言/方言之间的类型比较。
3.语气词“嘛”“吗”混用问题研究,杜建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语气词“吗”“嘛”是同音同源词,又都可以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某些疑问形式末尾,因此,容易被混淆误用。
实际上,“吗”传疑,“嘛”传信,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这一根本区别又决定了两者句法分布上的差异,两者在所谓的分布“交集”内也各有各的使用范围,不能混用。
“吗”“嘛”混用的原因除了两者是同音同源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者尤其是留学生对两者的差异不甚了解,这种不了解跟本体研究的不够完善也有一定的关系。
传统辞书对“吗”和“嘛”用法的不同解释,以影响比较广泛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来进行归纳。
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
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汉语语气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碍于汉语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时至今日,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未能达成共识。
例如汉语中各语气词的核心语法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界定?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频繁,分布最广的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义一直都有争议。
文献显示,过去对“啊”核心语法义的描述众多,失于零散,难以统一。
鉴于以往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视角,以及汉语语气研究中“随文释义”方法传统的制约,本研究拟结合当前国内外对语法、语义、语用三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Ariel(2008,2010)的编码-推论模式,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通过考察大量的语料,探究“啊”的核心语法义,及其语用意义与功能。
具体而言,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用在哪些句法位置中?“啊”句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2)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意义是什么?(3)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在具体语境中表达哪些不同的语用意义?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通过语料库获取语料,对收集到的5234个“啊”用例进行了分析。
采用四个步骤:第一步,对“啊”的句法位置进行标注;第二步,对不同位置中“啊”的用例进行单项和综合数据统计;第三步,对“啊”在不同位置的意义及功能进行分析;第四步,考察“啊”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所指向的语法意义,同时结合语境因素考察其表达的语用意义。
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本研究发现:(1)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啊”用在四种不同句式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以及祈使句。
“啊”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位置特别灵活,可用于从句末到靠近句子述谓成分一端,再到靠近句子非述谓成分一端,最后到句首的多个句法位置中。
而在祈使句、疑问句里,“啊”的位置则相对固定,常出现在句子末尾,也可出现在呼语后,而且句末带“啊”的陈述句、感叹句以及祈使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句法、语义特征。
经典话语之北京口语语气词哪的话语功能研究
北京口语语气词哪的话语功能研究摘要:本文以北京口语语料中的语气词“哪”为研究对象,从话语功能角度考察“哪”的用法,采用逐条分析、合并归类的方法得出结论:“哪”在句中、小句尾、句尾这三个位置上共承担8种话语功能:①停顿并延续话题;②列举;③话隙填充;④提示注意;⑤思索;⑥列举并话隙填充;⑦结束话题;⑧列举并结束话题。
关键词:北京话语气词哪话语功能一、引言(一)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重要性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话语功能。
北京话的日常生活用语带有鲜明的特色,丰富有趣的语词特别是语气词等功能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对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现代汉语的特点,发现新的汉语中特有的言语现象,对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的规范化、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的教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气词“哪”虽然被认为是“啊”的变体形式,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不同于“啊”的特殊功能。
本文以话语功能理论为基础,着重考察北京话口语中的“哪”在语境中的作用。
(二)前人的研究北京话研究从20世纪开始起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曹志耘、张世方《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0)梳理了20世纪北京话研究的基本状况,为北京话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
文章还特别提出应注重北京话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1.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4)、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6)、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1953)和《汉语口语语法》(1979)、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这几部着作的特点是对大量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北京话和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指南。
胡明扬《北京话研究》(1992)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挖掘出一些语法事实,为北京口语语法的详细描写提供了方法上的新参考。
语气词呢研究述评
语气词"呢"研究述评作者:孙瑞, 李丽虹, SUN Rui, LI Li-hong作者单位:孙瑞,SUN Rui(广西大学,国际交流处,广西,南宁,530014), 李丽虹,LI Li-hong(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14)刊名: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6,9(4)被引用次数:1次1.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1994(02)2.李兴亚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 1986(02)3.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 1986(02)4.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 1986(02)5.冯春田近代汉语用法研究 20006.孙锡信语气词"呢""哩"考源补述 1992(06)7.王力汉语语法史 19898.熊仲儒"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 1999(01)9.屈承熹语用学与汉语教学--句尾虚词"呢"跟"嚜"的研究 1986(03)10.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20021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012.王海棻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199813.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 1997(02)14.金立鑫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1996(04)15.康亮芳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情况看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 1998(04)16.叶蓉关于非是非问句的"呢" 1994(06)17.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1989(02)18.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 1989(03)19.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 1984(05)20.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下) 1981(06)21.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 1981(05)22.史金生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序 2000(05)23.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 1999(02)24.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 1985(02)25.朱德熙语法讲义 198226.王力汉语史稿 198027.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 20021.丁丁非是非疑问句中的"呢"字分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3)本文链接:/Periodical_jmdxxb-zxsh200604013.aspx授权使用:陈燕霞(wfcngxu),授权号:6d819847-2c8c-492b-bd49-9f08011a69f2下载时间:2011年6月20日。
现代汉语常用语气词的用法及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常用语气词的用法及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十分丰富多样,它们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研究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的用法及功能。
首先,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态度。
比如,“真的”、“太好了”、“太棒了”等词语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赞赏、喜悦或满意之情。
而“糟糕”、“糟了”、“可惜”等词语则表达了说话人的失望、懊悔或遗憾之情。
其次,语气词可以用于加强说话人的语气。
在一些强调或肯定的语境中,语气词可以增强说话人的表达力。
例如,“确实”、“真是”、“毫无疑问”等词语可以加强说话人对某事的肯定程度。
此外,语气词还可以用于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在交流中,人们常常通过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例如,“恐怕”、“或许”等词语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持有保留态度,“绝对”、“一定”等词语则表示说话人对某事非常肯定或坚决。
最后,语气词还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不确定或疑问。
例如,“难道”、“岂不是”等词语表示说话人对某事的疑问或怀疑,“难道你不知道吗?”、“岂不是会有问题吗?”这样的句子常常用于提出质疑或询问对方。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加强语气、表示态度和立场,以及表达不确定或疑问。
熟练运用这些语气词可以使交流更加生动、准确和有趣。
因此,学习和掌握常用的语气词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语气词的作用和功能
语气词的作用和功能
语气词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传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从而影响到对话的氛围和效果。
语气词的作用和功能丰富多样,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
语气词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情绪。
比如,“真是太好了!”、“太可怕了!”等等,通过这些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语气词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
比如,“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其实,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等等,语气词可以让人更清晰地理解说话者的想法和观点,有助于沟通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语气词还可以用来调节语言的语气和语调,使其更加礼貌或者更加亲近。
比如,“请问,你知道今天的会议在哪里举行吗?”、“嘿,你知道今天的会议在哪里吗?”在这两句话中,“请问”和“嘿”就是起到了不同的语气调节作用,让对话更加得体。
语气词还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叹和惊讶。
比如,“哇,这个消息真是太令人震惊了!”、“天啊,这个景色简直太美了!”通过这些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内心的惊喜和惊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语气词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
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交流的效果,使对话更加生动和有趣。
因此,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语气词,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感染力。
希望大家在日常交流中多多注意语气词的使用,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语气词的作用和功能
语气词的作用和功能
语气词(ModalWords)即情态动词或情态助动词,在英语中充当谓语助词,在英语短语中可以用来表示正确程度、说话人的态度或者说话人的语气。
语气词也称为虚词,虚词在句子中不单独构成句子语法成分,但却能给句子添加语境、强调某些意义,从而使句子具有某种感情色彩。
一般说来,虚词可以理解为用来强调说话者的态度、口气或引起注意的词语。
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一、强调语气
用语气词可以强调句子中的语气,让读者或听者更加清楚的体会到说话者的话语的语气。
这就使得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也更加容易读懂。
二、表达口气
用语气词可以表达口气,让句子中的意义更加突出,也使得句子更有说服力。
这样的句子能够更加明确的表达出说话者的思想。
三、强调程度
用语气词可以强调句子中的程度,使句子更加有力,也使得句子更加有说服力。
四、提高艺术效果
用语气词可以提高句子的艺术效果,使句子更加有感染力。
由上可见,语气词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可以使得句子语法正确,
而且可以提高句子的口气、强调句子的程度并能够提高句子的艺术效果。
因此,学习者应该重视语气词的练习和使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握句子的口气,更加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气词“算了”的话语功能——附论“好了”“得了”“是了”和“行了”
语气词 “ 好 了 ” 的 研 究 主 要 李 小 军 嘲( P 4 7 4 】 ,此 外 还 有 彭 伶 楠 】 ( P 7 。 ;至 于 “ 是 了”和 “ 行 了” ,还 未 见 有 专 门讨 论 。
鉴 于 此 ,本 文 尝 试 探 讨 语 气 词 “ 算 了 ” 的 语 气 及 篇 章 功 能 , 同 时 与
语气词 “ 算了”的话语功能 ①
附论 “ 好 了"“ 得 了"“ 是 了"和 “ 行 了"
◇李小军 ⑦
提要 :语气 词 “ 算 了”具有 两 种语 气功 能 :“ 无 可奈 何 ”和 “ 随意 ;轻 描 淡
写” , 后 者从前者派生 而来 。表无可 奈何 的 “ 算 了”可以 出现 于叙 述语体和对话 语
对 其 语 气 功 能 的 分 析 则 有 些 语 焉 不 详 ;另 外 ,认 为 话 语 标 记 “ 算 了”源
于语 气 词 “ 算 了 ” 的 语 法 化 ,似 乎 也 值 得 商 榷 。
李 宗 江 探 讨 了 近 代 汉 语 完 成 动 词 向 句末 虚 成 分 的 演 变 ¨ ,颇 为 独 到 ,惜 乎 未 对 “ 是 了… ‘ 算 了… ‘ 好 了 ” 等 的语 气 义 做 具 体 分 析 。 目前 所 见 ,对 语 气 词 “ 得 了 ”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盂 琮 】 埔 、李 小 军 ;对
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
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一、本文概述北京话,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其丰富的语气词系统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语气词在日常交流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语境信息,使得语言交流更加生动、准确。
在众多北京话语气词中,“呀”“哪”和“啦”因其使用频率高、功能多样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个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变异形式,以及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的互动功能。
本文将首先对这三个语气词的基本用法和常见变异形式进行梳理和分类,揭示它们在语言交流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语料分析,探讨这些变异形式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互动功能。
我们还将关注不同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对语气词使用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异形式在北京话社区中的传播和接受度。
通过对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揭示语言交流中的动态性和创造性,为汉语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北京话这一独特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北京话语气词概述北京话,作为中国首都的官方语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特色。
其中,语气词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重要元素,在北京话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些语气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赋予了语句更多的情感色彩和互动功能。
在北京话中,“呀”“哪”和“啦”是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语气词。
它们在日常交流中被频繁使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语气词往往与句子的语调、语速和重音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北京话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呀”通常用于表达惊讶、赞叹或提醒的语气。
例如,当看到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时,北京人可能会说:“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儿呀?”这里的“呀”字不仅表达了惊讶的情感,还引导了听话者的注意力,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
“哪”则多用于提问或表达疑问的语气。
在北京话中,“哪”字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用以询问地点、时间、原因等。
清末民初北京话“简直”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
A p r .2023V o l .43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4月第43卷第2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 清代满汉合璧‘百二老人语录“校注与语言研究 (19V J X 096);北京外国语大学 双一流 建设重大(点)标志性项目 互文视角下的近代国际中文教材改编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传播研究 (2022S Y L Z D 048)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房旭,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语言接触㊂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ʻ房旭(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 清末民初副词简直 具有三种语义,一是方式副词,表达 直接 义(记作 简直1 );二是语气副词,表达 索性㊁干脆 义(记作 简直2 );三是语气副词,表达 强调 义(记作 简直3 ),具体分为 确信 和 夸张 ,表示 确信 时,后面的V P 多为现实情态,属于基于客观事实的肯定和强调,表示 夸张 时,V P 多为非现实情态,这时的主观性较前者强,属于对主体感受的强调㊂句法分布方面,首先 简直2 对祈使句具有绝对的倾向性,这与表达言者指令的功能相关; 简直3 小句主要用于陈述句,少数用于感叹句,这与陈述句提供信息的功能有关㊂其次, 简直2 和 简直3 都倾向位于小句句首位置,这也进一步验证了 简直 具有较强的评注性,一般出现在小句或谓词性短语的前面,表达言者的语气㊁评价或建议㊂文章认为, 简直 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言者立场:a .用于直接引出评价内容,凸显焦点信息,强化话语立场;b .用于表达言者态度立场,多表示负面评价;c .用于建言,表达强交互主观性㊂在b ㊁c 两类情况下, 简直 后面的V P 的语义色彩不受限制,a 类情况下 简直 后面的V P 倾向于使用否定性成分,表达强否定性㊂[关键词] 简直 ; 语义特征; 句法分布; 话语功能; 负面评价[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2-0039-10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2.007一㊁引 言副词 简直 是清末民初北京话中常见的一个词,通常出现在以下语境中㊂(1)这扇子不好简直的给他,就搭赸着放在桌子上,不言不语的走开了㊂‘语言自迩集(第二版)“(2)绍箕说: 这算甚么?三哥先走,随后我给你寄去㊂ 金三诈说: 我不放心,你简直给我得了㊂(‘新鲜滋味“)(3)他没告诉我说您找我,我这个底下人胡涂极了,简直的是个半憨子㊂(‘北京官话全编“)陈晓将例(1) 简直 和例(2)中的 简直 都看作 干脆㊁直截㊁索性 义[1]㊂我们认为,虽然 简直 修饰的V P 都是 给 ,但是二者辖域不尽相同,例(1)简直 只修饰动词 给 ,而例(2) 简直 修饰 给我得了 这个小句,从后面态度语气词 得了 也可以看出,简直 更多的是一种语气,相当于 索性㊁干93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房旭/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脆 ,而不再是修饰动词的一种方式 直截了当 ㊂关于 简直 的语义,不少学者做过探讨㊂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认为 简直 这个词似乎是比较新的,在‘儿女英雄传“中作 剪直的 ,必定带 的 ㊂现在也有带 的 的,也有不带 的 的㊂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①直率地㊁直截了当地,②索性,③实在㊁完全等 [2]268㊂并指出①义是基本的,②③大约是从它派生出来的㊂此外,太田辰夫还指出, 实在㊁完全 义在清代没有出现㊂张美兰认为 简直 在明治期间日本汉语教科书中有三个语义,分别表示索性㊁的确㊁确实;几乎和直接等意义[3]㊂陈晓认为副词 简直 同时具有 干脆㊁直截㊁索性 以及 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 的意义[1]㊂刘一之㊁(日)矢野贺子在‘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汇释“指出, 简直 具有 实在 直接 和 简单地 三个意思[4]㊂这些释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简直 的语义构成,是我们全面㊁深入理解其意义的基础㊂但是这些释义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虽然都指出 简直 具有 直接/截 义,但是和其他义项是否性质相同,这些释义均未详细指出㊂其次, 实在㊁完全 的确㊁确实 和 强调完全如此㊁差不多如此 更强调主观评注, 几乎 侧重客观评注; 实在㊁完全 的确㊁确实 和 强调完全如此㊁差不多如此 之间的语气表达也不尽相同㊂因此,需要对 简直 一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和解释㊂本文选取‘新鲜滋味“㊁日本汉语教科书‘四声联珠“和‘北京官话全编“,重新概括其语义内容,探讨其话语功能㊂为了方便讨论,本文分别将例(1)㊁例(2)㊁例(3)中的 简直 表示为 简直1 简直2 简直3 ㊂二㊁清末民初副词 简直 的语义特征(一) 简直1 的语义:直接清末民初, 简直1 的语义表达 直接 义,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㊂ 简直1 共3例,占所选语料的1.49%㊂其中‘新鲜滋味“‘北京官话全编“‘四声联珠“各1例㊂如:(4)这位老寡妇,还不是外人,听说是他爸爸的妹子㊂(费甚么话呢,简直就说他姑母好不好)‘新鲜滋味“(5)四十七既是您瞧着使得就求您费心分神,给我荐一荐,简直的告诉您,也不怕您笑话,我现在家里是生齿日繁,费用浩大,虽有点儿房产,然而所入不敷所出,实在非常拮据㊂刻下是非此不行,求您千万办妥方好㊂(‘北京官话全编“)(6)就因为没有那个元红,都疑惑那姑娘在家里不贞洁,不但疑惑,简直的说他不贞洁㊂(‘四声联珠“) (二) 简直2 的语义:索性㊁干脆据统计, 简直2 共7例,占所选语料的3.47%㊂其中‘新鲜滋味“4例㊁‘北京官话全编“3例㊂如:(7)这位副堂就说,这个案子没甚么难处,双方各有不是,若由着他们狡展,就终无结案之日了,并且不过是争论钱财的细故,又不是甚么关系重大之案,简直的把双方各治以应得之罪,就结了㊂(‘北京官话全编“)(8)这你也不必生气,你简直的和你们令侄说明白了,跟他要出来,就得了㊂(‘北京官话全编“)(9)我纔下学的时候儿,我父亲可没在家,大概这时候儿已经去了,我父亲在家里,常盼着您去,和我说你李大爷怎么老不来了,您简直的回来就同我一块去,好不好㊂(‘北京官话全编“)上述例句 简直 不再是强调动作进行的0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房旭/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方式,更多的是表达言者的一种语气,是言者基于自己的认知状态的一种判断㊂这类 简直 后面的V P多为具体指令行为,凸显言者的建议,如 把双方各治以应得之罪 和你们令侄说明白了 回来就同我一块去 ,这些行为均是未然事件㊂这些例子的谓语动词具有[+述人][-心理][+及物]的语义特征,同时主语具有[+人][+施事]的语义特征㊂ 简直2 表示主观建议,多用于明示说话人的建议或者意愿两种主观意义㊂这类 简直 表示说话人的建议,这些例子中的主语是 你/您 ㊂从句末语气词 就结了 就得了 以及附加问句 好不好 可以看出,这个建议是言者认为目前最好㊁最简便的一种解决方案㊂因此,这里 简直 已经成为语气副词,表 索性㊁干脆 义㊂(三) 简直3 的语义:强调关于 简直3 的语义,学者的认识有所不同,张美兰的释义为 的确㊁确实;几乎 [3],魏兆惠,宋春芳[5]㊁陈晓[1]都认为 简直 表达 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含夸张语气 ㊂刘一之㊁(日)矢野贺子在‘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汇释“指出 简直 具有 实在 义[4]㊂关于 强调 ,张清源认为, 强调乃是言者在表述语句的基本意义之外的一种附加表达方式㊂通俗地说, 强调 就是着重㊁突显言者的某个意思㊂大致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某个语义使之成为交际者注意的中心;二是加强某种语义的量或度㊂ [6]刘丹青认为 强调(e m p h a s i s) 是言者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就是用某种语言手段(形态㊁虚词㊁语序㊁韵律等)对某一语言片段加以突出,以使听话人特别注意到这部分信息 [7]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 强调 释义为: 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㊂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 简直 也表达 强调 义㊂据统计, 简直3 共192例,占所选语料的95.05%㊂其中,‘新鲜滋味“162例㊁‘北京官话全编“28例㊁‘四声联珠“2例㊂根据语料的实际分布以及对主客观的侧重不同,我们对 简直3 的语义分为表示对客观情况的肯定和强调㊁表示对主观感受的肯定和强调㊂1.表示对客观情况的肯定和强调:确认㊂关于 确认 ,杨永龙认为,确认事实其实也是一种判断,只不过是在判断之外多了一重对真实性的肯定[8]㊂如:(10)唉,因为我这两年事情不大顺,城里头简直的混不了,现在是上澳门就外国馆㊂(‘北京官话全编“) (11)我今儿是出城,瞧八旗合操去了,刚回来不大的工夫儿,我今儿是走着去的,脚跟儿都磨肿了,回来的时候儿简直的走不了了,好容易强忍着疼,纔蹭到家,这一荡可真受了罪了㊂(同上)(12)我从京里是初四起的身,在早路上,到还平安,自从过了王家营子,一上船,是节节惊险,有一天船遇风暴,水手简直的没法子,竟自翻了,所有船上的人都掉在水里了㊂(同上) (13)这话可别说,在下就见过这宗人,在家里不孝不弟,简直的忤逆,到了社会上,一嘴的名词,合群长保种短,四万万同胞,那是他的口头禅㊂您说也真怪,也真有让他虎住的㊂真是妖孽时代,无奇不有㊂(‘新鲜滋味“) (14)小宋一路烦闷,简直的没吃没睡,今天心里一痛快,又喝了两盅酒,躺下就着了,这觉一直睡到太阳出来㊂(同上)混不了 走不了了 没法子 忤逆 没吃没睡 ,这些都是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现象,具有现实性,如果去掉 简直 变成 混不了 走不了了 没法子 忤逆 没吃没睡 ,这是对客观情况的陈述或者说明,不影响命题意义㊂ 简直 在这里发挥强调的作用,如例(10)强调 混不下去了 ,为下文 去澳门外文馆 作铺垫㊂我们认为 简直 对现实情态1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房旭/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的肯定判断,也是一种主观强调㊂此外, 简直 经常与表示判断的 是(就是) 成分共现,如:(15)正在难解难分,苗大赶到,问明了情由,冷笑了两声,向库缎眼说道: 无怪乎人家都管你叫库缎眼,你简直的是个势利熏心的市侩小人㊂女儿是你跟前的,你怎么这样不够格儿?温大老要是得了副将,你管保还多添嫁妆呢㊂你这块骨头,你是我姐丈,让我说你甚么㊂你别瞧你是个财主,论人格你还不及我这剃头的呢! (‘新鲜滋味“) (16)时委任董爷为本州视学员,名目虽是视学员,署中一切的事情,都要跟董爷商量,简直就是参谋带顾问㊂董爷是知无不言,吴刺史是言听计从,很办了点子有益的事情㊂(‘新鲜滋味“)例(15)㊁例(16)中 简直的是个势利熏心的市侩小人 简直就是参谋带顾问 ,如果去掉 简直 ,句子仍然成立,但是 肯定判断 的意味相对弱一些㊂2.表示对主观感受的肯定和强调:夸张㊂(17)仲芝说: 昨天我见尚氏弟兄如此义气,回想我从先的事情,我简直的要愧死㊂(‘新鲜滋味“) (18)记者逞能,一气儿走了五十里地㊂走的时候儿不理会,到了晚晌,简直的不是我的腿啦㊂心火上炎,甚么也吃不下去啦㊂(同上) (19)他跟芥舟是朋友,李仲三是芥舟的表弟,就便他是内阁总理,在这里相见,也是弟兄相称啦,他居然称呼仲三大人,不叫大人不说话㊂谢秋岩在旁边看着,肚子几乎没有气裂㊂李仲三叫了他一声 大哥 ,乐的这小子眉开眼笑,简直的要飞㊂(同上)要愧死 不是我的腿啦 要飞 这些都是非现实情态,其中 愧死 和 飞起来 前面有表示将来的情态助动词 要 ㊂而 不是我的腿 在现实世界中也是不存在的,这几个例子用 简直3 表示夸张, 简直3 在这里表达主观感受的强调与肯定㊂这种意义 简直3 通常用于带有修辞色彩的句子,含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语义较为生动形象,具有联想㊁想象和夸张的特点㊂这种语义色彩的 简直3 侧重强调主观感受的主体㊂陈望道对 夸张 作了界定,认为夸张就是 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 ,并指出夸张的产生是 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㊂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 [9]130-131㊂ 简直3 与 如同 仿佛 和 像 之类的词连用,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认识和主观评价㊂(20)听说先是发心口疼浑身发酸渐渐儿的就忽然发冷忽然发热,后来简直的就如同发疯似的,昼夜的说胡话㊂(‘北京官话全编“) (21)按我说听小班儿还不如听票戏哪,如今城里头这些个二簧票唱的都不错,新近在西华门行人情,他们那儿就请票来着,唱的很好,后半天儿唱了一个满床笏,好极了,不但唱的好,连文武场的家伙,都打的极好,并不像寻常的票上,那么胡吹乱打的,简直的和班子一样㊂(同上)(22)我也不知道,当时我怎么那么昏迷,简直的仿佛混蛋㊂如今可悔悟了,大概现在要是不催他们或者还不至坏到底罢㊂(同上) (23)原来他是新剪的发,并没推光,就把辫子取消啦,脑袋后头搭拉着半截儿小头发儿,是皮袄都不值钱,整本大套的二毛剪碴,配上他这身不中不外㊁不今不古㊁不新不旧的衣裳,简直的像妖孽㊂(‘新鲜滋味“) 简直3 后面与动词 如同 和 仿佛 像 搭配,表示前后两个事物有较多的共同点,这些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示 病情厉害㊁二簧票唱的不错㊁我昏迷不堪㊁不像样 等情况㊂ 简直3 的语义无论是表示客观强调还2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房旭/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是主观强调,都是言者针对某个命题的主观评注,即对于某一事物㊁事件或行为的看法㊂不过二者存在一定差异, 简直3 表示 确认 时,后面的V P为现实情态,属于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侧重对客观情况的强调;表示 夸张 时,V P为非现实情态,侧重主体的主观感受,这时的主观性较前者强㊂不过,由于 简直 在清代才开始虚化,出现副词用法,因此,有些用例尚处在虚化的过程中㊂如:(24)四老爹把脸一绷说道: 阁下是外姓人,你姓贺我们姓李,这是我们李姓家族的事情,阁下没有出主意的必要,简直的说,你就管不着! 贺世赖闹了一个没面子,也就不敢言语了㊂(‘新鲜滋味“) (25)若论本地的刁绅劣监,得属他第一㊂侯廪生活着,都得听他的喝㊂本处地方官,都让他扳倒过两个,简直说没人敢惹他㊂(同上)我们认为,这两例 简直(的)说 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可以两解,既是修饰言说动词的方式副词,表达 直接 义,也可以表示确认语气,后面的句子是言者的主观评注,因此 简直(的)说 成为一个表主观评注的标志㊂这两个用例恰恰可以说明,表 强调 的语气副词 简直 是由 简直说 中 说 脱落而成的,这一观点在魏兆惠㊁宋春芳(2012)提到㊂三㊁清末民初副词 简直 的分布规律(一)句子功能分布根据对‘新鲜滋味“系列小说的句类分布调查,发现 简直2 4例全部用于祈使句,用于指示行为㊂如:(26)醉吴气喘嘘嘘的,向吴禄说道: 你是个孝顺孩子,你媳妇新来乍到也算不错㊂你兄弟是个混账东西,我死之后,你把他轰出去,简直的不必管他㊂我一生没作过缺德的事情,积下这们一个子弟,实在心里难过,我死也是不瞑目的㊂简直3 小句主要用于陈述句,少数用于感叹句(16例),不用于祈使句和疑问句㊂从句子的功能来看, 简直3 主要用于提供信息的陈述句㊂(27)兰谷又叹了一声说道: 老弟你这话虽然有点理,可是不足为训㊂ 王亚奇说: 我这话岂但有一点理,简直的是真理吗!(28)彼时已然围了一圈子人,吴寿说: 诸位亲友们听明白了,他是我哥哥,我爸爸死了,家当儿都归了他啦!他把我轰出来,推出门不管换,好心术啦!这叫手足?这简直的是冤家吗!(29)那天我正在门外站着,李二前来送信,他让我告诉家里,明天晚晌预备家伙,我只得答应㊂当时街上三个一群儿,五个一伙儿,议论纷纷,简直的乱了营啦!简直的是真理吗 这简直的是冤家吗 是反问句,语义就是 我说的是真理 这就是冤家 ㊂16例感叹句中,有7例 简直3 与语气词 吗 共现,用反问语气表达毋庸置疑,表达言者的主观强调;2例 啦 ,1例 罢 共现㊂(二)句法位置分布经考察 简直2 7例,均位于所在小句句首,修饰的小句为 不必管他 不用理他(2例) 给我得了 把双方各治以应得之罪 和你们令侄说明白了 回来就同我一块去 ㊂简直3 多位于小句句首,也可以位于主谓之间,据统计,‘新鲜滋味“162例 简直3 ,位于小句句首108例,主谓之间52例,仅有2例 简直 位于补语小句中㊂‘北京官话全编“28例 简直3 ,位于小句句首17例,主谓之间11例㊂‘四声联珠“2例,全部位于小句句首㊂从数据看, 简直3 共192例,位于小句句首127例,占66.15%;主谓之间63例,占32.81%㊂可见,清末民初, 简直3 倾向于小句句首位置㊂如:3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房旭/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30)我也是这么想哪,无奈我事情众多,简直的一会儿不能歇息㊂(‘北京官话全编“) (31)向库缎眼说道: 无怪乎人家都管你叫库缎眼,你简直的是个势利熏心的市侩小人㊂ (‘新鲜滋味“) 简直 还可与其他副词共现,且总是居前㊂如:(32)桂氏说: 儿呀,为娘的并没跪你,我跪的是白虎星君㊂千不好㊁万不好,是我的不好,我简直早就该死㊂ (‘新鲜滋味“) (33)说罢复又哈哈大笑,乐完了又说道, 大凡家庭不和,都是妇人的原动力,弟兄争产,都由于妇人挑唆㊂要是娶一个不贤良的女人,能挑拨的骨肉参商,家败人亡㊂可是话说回来了,还是作男子汉的不够人格,无论女人说甚么,你给他一个不听行不行?耳软心活㊁好听妻言的人,简直就不算人类! (同上) (三) 简直3+V P 中V P的褒贬义问题‘北京官话全编“ 简直3+V P 中V P为 混不了㊁过不下去了㊁坐不住了㊁把他这俩钱儿,七抓八拏的给分了㊁竟疯闹㊁走不(了)了(2例)㊁没饭吃(了)(3例)㊁至不济了㊁指实了㊁没法子㊁是仇家㊁不管㊁不懂得㊁一会儿不能歇息㊁就如同发疯似的,昼夜的说胡话㊁是个废人㊁没念通㊁是个半憨子㊁和班子一样㊁开了话匣子了直谈到大平西㊁仿佛混蛋㊁穿不得了㊁不理你㊁不谷开销㊁没饭吃 ㊂这些V P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V P 是否定性成分,如 混不了㊁不理你 等17例,占68%㊂这类V P语义色彩为 非褒义 色彩,包括贬义/负面义与中性义, 简直(的) 的出现增强了话语的否定性㊂另外一种V P 形式上虽然是肯定,但是语义上却是贬义或负面义,例如 竟疯闹㊁是仇家㊁就如同发疯似的,昼夜的说胡话㊁是个废人㊁是个半憨子㊁和班子一样㊁开了话匣子了直谈到大平西㊁仿佛混蛋 等,共计8例,占32%㊂‘新鲜滋味“ 简直3+V P 的V P情况主要分为:形容词(13例):晕啦(2例)㊁傻啦㊁不得了㊁忤逆㊁快了㊁悬了㊁憨蠢了㊁足了㊁糊涂了㊁邪行啦㊁少㊁悬啦;判断词(是/就是)(43例):是害我㊁是冤家吗㊁是文明路劫稳健的明火㊁是吗㊁是活地狱㊁是给和尚凑钱,好让他养活外家㊁是老斋吗㊁是二号团城子㊁是老娼妇吗㊁就是官家人㊁是个势利熏心的市侩小人㊁是雏儿吗㊁是害群之马㊁是当着和尚骂秃子㊁是‘审头“的汤老爷㊁是个秧子㊁是血盆子钱㊁是生意口㊁是支炉儿烙剩面 不是好饼㊁是捡的㊁是个体面学生吗㊁是神童相似㊁是站着的军门㊁是祸水厉阶㊁是五十两说话哪吗㊁是痨病的底子㊁是应声虫㊁是一霸㊁是他作着呢㊁是惩法活孩子㊁就是参谋带顾问㊁是过激派的来头㊁是个腐败党老顽固㊁是磨房驴㊁是无谓㊁是跟我下了绝交书啦㊁是活鬼一名㊁是真理吗㊁是让他们抽烟去㊁是二十两银子说话哪㊁是中桌㊁是一半听差的㊁是生意口;情态助动词 要 (16例):要吐血㊁要请个善会㊁要得单思病㊁要唱‘普球山“㊁要干㊁要寻死㊁要死(3)㊁要飞㊁要造反㊁要疯(2)㊁要得精神病㊁要愧死㊁要哭;副词 不/就/更 (34例):不过问㊁不爱动笔㊁不是东西㊁不理他㊁不往心里去㊁不理徐堃㊁不是我的腿啦㊁不能吃㊁不认可(2例)㊁不听㊁不像㊁不让他瞧㊁不能吃㊁不够资格㊁不成东西㊁不能下手㊁不够过日子的㊁不歇台儿㊁不懂的㊁不是东西㊁不行(2例)㊁不成㊁不了啦㊁不懂得㊁不办正事㊁不理㊁不够㊁早就该死㊁就算摸了摸㊁就说困在店里啦㊁就不算人类㊁更不像事了;否定词 没 (15例):没吃没睡㊁没有治法㊁没叙㊁没德行㊁没一句像人话的㊁没完(8例)㊁没理他㊁没有;名词性成分(2例):火鸡眼吗㊁过命的交情;4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房旭/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 的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谚语(4例):剃头棚儿开票子 大外行吗㊁吃上顿没有下顿啦㊁没有那个兴邦,就等着 一言丧邦 罢㊁习非胜是;动词性成分(35例):抽出魂来啦㊁像妖孽㊁成了一宗国民道德啦㊁成了大牌场儿啦㊁犯法律㊁放屁㊁干了吗㊁欠枪排㊁咽不下去㊁透点诚心㊁过不去㊁上不去㊁算白搭㊁骂上啦㊁成了养血安胎的药了㊁施展不了㊁塌了台啦㊁成刀㊁闭不上嘴㊁抖起来了㊁扣了环啦㊁吃不得㊁办不动㊁瞧咱们本处没人㊁受不了㊁犯没根基㊁要着饭来的㊁支持不住了㊁少有㊁下了海啦㊁挨大了㊁乱了营啦㊁要不的(3例);句子(2例):好人少㊁他不够资格㊂这些V P,否定性成分有69例,占了42.59%,如 不必管他㊁不过问㊁没吃没睡㊁不爱动笔㊁没有治法㊁吃不得㊁办不动㊁不懂的㊁瞧咱们本处没人㊁不是东西㊁支持不住了㊁没有 等㊂此外,V P形式上虽然是肯定,但是语义上却是贬义或负面义,共93例,占了57.41%㊂如 晕啦㊁傻啦㊁是害我㊁要吐血㊁抽出魂来啦㊁是文明路劫稳健的明火㊁乱了营啦㊁糊涂了㊁邪行啦㊁悬啦㊁是一半听差的㊁成了大牌场儿啦 等㊂因此,清末民初北京话 简直3+V P 句式,当 简直 表示 强调 的语义时,V P多表达贬义色彩㊂此外,我们发现V P的肯定或否定形式与 简直(的) 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即 简直 表达对客观情况的肯定和确认时,V P多为否定形式,而 简直 表达对主观感受的强调时,V P多为肯定形式㊂(四)共现成分我们提取了与 简直3 共现的高频搭配组合例子,即与 是 搭配(45例,占23.44%)㊁与副词 不/就/更/竟 搭配(40例,占20.83%)㊁与否定词 没 共现(21例,占10.94%)㊁与能愿动词 要 搭配(16例,占8.33%)㊂例如:(34)狗爷说: 这可真干了,花钱花物给他成了家啦!这简直是害我㊂我跟这个赵大小,誓不两立㊂他冤苦了我啦!我还在这里藏甚么 (‘新鲜滋味“) (35)范三说: 哥哥待我有好处,我该哥哥那笔钱也没还呢,咱们算两折,你瞧好不好 铁王三说: 没听提,我简直不认可㊂ 范三说: 这们办罢,等到哥哥得了儿子,办完了满月一块儿罢㊂ (同上)(36)常有这么项人,天天儿鲜衣华服,同着朋友喝酒吃饭跑堂子,坐马车,逛张园愚园,看他那神色阔极了,而且举止大方,一儿不小气,那儿知道呢,他家里穷透了,简直的没饭吃,没有一天晚上不上小押儿去的,老弟要在这儿住久了,就知道了㊂(‘北京官话全编“) (37)闲话不提,这小子藏在竹塘之内,侧耳窃听,赵监生跟毛豹说的话,他全听见了,心说: 好一个毛豹!你这小子要拆大老爷的衙门,你简直要造反㊂回去告诉大太爷,收拾你这小子㊂例(34)-(37)去掉 简直 ,句子 这是害我㊁我不认可㊁没饭吃㊁你要造反 ,命题意义不变㊂而 简直 强调了言者的立场㊁态度㊂如例(34)㊁例(36)在这里表示确认,是言者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强调,而例(35)㊁例(37)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言者的主观感受㊂同时,我们考察了 简直3 与句末语气词共现的情况,其中与 了 共现19例,与 啦 共现17例,与 吗 共现10例,与 的 共现9例,与 呢 呢 哪吗 共现各1例㊂(38)因为那回吃西瓜弄上一儿西瓜水儿,我就交给我们洗衣裳的老婆子,叫他给洗下去并且还嘱咐他,你要小心慢慢儿的洗干净他,如若那儿痕迹,要是洗不掉,可就算了,千万别给洗破了,谁知道一下手,就用死力这么一路大搓,给搓了个大窟窿,简直的穿不得了㊂(‘北京官话全编“) (39)富二太太一给他卖号外,曹立泉脸5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兴句末语气词“耶”的情感立场表达功能
新兴句末语气词“耶”的情感立场表达功能作者:***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02期[关键词]语气词;“耶”;立场表达;情感立场;和谐维护;和谐加强[摘要]语气词是情感态度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以新兴句末语气词“耶”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库、语体分布、共现词和最小对立对等研究手段,发现“耶”是一个明显的积极情感标志词,用以传递交际主体轻松活泼、俏皮愉悦的情感立场,在负面语境中具有和谐维护取向的话语功能,在正面语境中具有和谐加强取向的话语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语境分布特征、与叹词“耶”的共生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耶”的立场表达动因,为今后新兴语气词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2-0089-07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语气词“的”“啊”“呢”“吧”“吗”等以外,新兴语气词也开始出现,比如张谊生(2021)讨论了当代汉语新兴助词“哒”“滴”的功用、特色与成因。
除了“哒”“滴”以外,像“耶”“喔”“啵”等新兴语气词在社交媒体,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普遍。
最近我们注意到“耶”的用法,它表达了言者的强烈情感,形式上表现为句末常用感叹号,如例(1)-(3)①。
有时为了强调言者情感,句末还会出现感叹号连用的情况,如例(4)。
(1)怪兽哥,你也太帅了吧。
这个方法好像不错耶!(2)爱死咯~爱死咯~今晚的星星真美~很浪漫耶!(3)“莎姐我今天吃的串串”,“这个我没見过耶!好像很好吃。
”(4)别以为我真傻。
歌词改得真的很好耶!!《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第1527页对“耶”的解释是“助词,用于书面语,表示疑问的语气,声调是阳平”。
例如:(5)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很显然,例(1)~(4)中的“耶”与例(5)和例(6)中的“耶”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功能上看,“耶”不是用来表达疑问,而是传递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且主观性更加凸显,表达言者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体现了言者的立场(stance)站位;二是从声调上看,它也不是阳平,而更接近于阴平。
基于语义地图的北京话和成都话意外类语气词类型比较
基于语义地图的北京话和成都话意外类语气词类型比较①陈振宁1,陈振宇2(1.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武汉 430056;2.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摘要:北京话和成都话各有一批和“意外”范畴密切相关的语气词,在预期性、句类、行为、确定性、求答性、言谈对象、情感、情绪、立场9个维度上设置了27个特征对其进行分析,运用“赢多输少”算法生成特征语义地图,再进行聚类和最大关联挖掘,从而在语义地图基础上分析出两者的类型差异:北京话的意外类语气词以“啊”最为常用而一家独大,预期性更多向着反对和非预期发展,核心功能也从强意外引发的反问感叹转为反对更多的直陈感叹和强要求,在中性直陈感叹中趋向完句功能,并有较多注意/下文功能,意外引发的询问较少;成都话的意外类语气词则各有分工而整体上集中于意外,以反问感叹为核心,直陈感叹、强要求、注意/下文功能相对少得多,询问功能相对多,在中性询问中趋向完句功能。
关键词:语气词;预期性;多维特征;语言类型;语义地图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20)06-0052-17收稿日期:2020-08-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言语行为的逻辑——汉语语义和语用接口研究”(19FYYB032)作者简介:陈振宁(1977— ),女,四川成都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
陈振宇(1968— ),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句法语义。
① 本文初稿曾以《北京话和成都话的意外类语气词的类型比较》在“永新语言学沙龙”(复旦大学,2018)和第四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2019)上报告过。
感谢李旭平、王健诸位的指教。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一并致谢,若有错讹,文责自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20 年11 月第6期Nov., 2020No. 6一、绪论(一)预期性、意外和语气词预期性(expectation )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以及特定的话语语境,相关主体在言说之前预先抱有的判断、意愿等(Heine 等,1991;Schwenter & Traugott,1995)[ 1-2 ],有“预期”“反预期”“中性预期”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语气词在北京话句中的作用研究
一、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重要性
北京话是中国特有的大陆方言,在普通话基础上以及本地方言文化
为基础,具有特色而独特的语言特点。
语气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
们可以改变说话者的语调,表达出他们的情绪。
语气词也经常用于表
达褒贬、否定、询问等信息,帮助说话者表达他们的情感。
二、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使用情况
1、褒贬功能
在北京话中,语气词经常被用来表达褒贬的意思。
语气词的正负面
意义可以根据每一句的上下文来判断,也可以由说话者的语气来提示。
比如,“呜呜,你这人真不地道!”“哎呀,你这么会说话,太棒了!”,这时候“呜呜”和“哎呀”都是表达褒贬的语气词。
2、否定功能
对于不认可的情况,语气词也经常用来表示否定。
比如,“哎呦,有
谁敢做这么不讲原则的事!”,此处的“哎呦”暗含着一个否定的含义。
此外,有的语气词也具有明显的否定表达。
比如,“哦耶,你又在胡说
八道,真是不知好歹!”,在这里,“哦耶”有着明显的否定表达。
三、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语境化
1、在问候中
在问候他人时,北京人经常会加上各种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热情,
比如,“哎呀,你来啦,好久不见!”,“耶~有你在,晚上可以玩个痛快!”
2、在神态表述中
在表达自己的神态时,北京人也会使用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比如,“伤心地嘤~有什么事情?”,“激动地哇!真是太棒了!”。
3、在惊奇中
在表达惊奇的情景中,北京人也会加入语气词来加强情绪氛围,比
如“感到惊讶地咦!这件事情怎么会发生?”,“好奇地呦,你在做什么呢?”。
四、语气词对于表达的角色
语气词在北京话句中不仅可以表达出褒贬、否定或肯定的意义,同时
也能够起到加强语气、替代表述的作用。
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有所不
同的是,北京话中的语气词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样可以使得更多
的人能够深深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也使整句话显得格外生动有趣。
因此,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语气词在北京话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感情,同时可以使得整
句话显得更有意思,更有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