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环节,通过不断反馈和修正,实现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计划阶段首先,急诊护理管理中的计划阶段是制定护理服务的基础。

例如,制定每个病人的入院护理计划,明确护理工作的目标、重点、方法、责任等。

此阶段需要考虑病人的病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同时,也需要考虑急诊护理队伍的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二、执行阶段急诊护理管理中的执行阶段,就是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护理工作就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操作,如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跌倒、口腔护理等等。

此时,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充分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护理计划执行工作。

此外,定期开展护理培训和考核,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检查阶段的任务是收集并整理护理工作相关数据,以评估执行阶段的工作效果。

检查阶段可以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监控和检测,识别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有效的参考。

行动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行动阶段是针对检查阶段获得的数据、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执行过程。

例如,根据检查阶段的数据发现了病人疼痛评估不严格、随机性较大,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如设定更严格的疼痛评估标准等。

总之,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急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因此,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充分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求,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目的应用PDCA循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以保障转运安全、及时,提高转运质量。

方法选择PDCA循环实施前转运18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第1次PDCA循环实施后1800例患者作為实验1组,第2次PDCA循环实施后1800例患者作为实验2组。

通过2次PDCA循环,对影响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的护理处置准确率、急救药(物)品完好率、转运工具完好率、交接准确率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5方面要因基于现状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转运质量。

结果PDCA循环实施2次后,急救药(物)品完好率、转运工具完好率、交接准确率均达到100%;护理处置准确率由56.70%至99.6%,提高42.9%;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由67.90%至93.20%,提高25.3%。

结论应用PDCA循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根据各个循环周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抓住重点的少数,解决关键环节流程问题,持续改进督导落实,才能保障转运安全、及时,提高转运质量。

标签:PDCA循环;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成效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是周而复始地运行,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改善品质来实现阶梯式上升的过程,最终达到管理水平的提升[1]。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急危重症患者大多需要转运做各种检查或转入专科住院治疗或转上级医院,但因其生命体征不平稳,随时都会出现病情恶化或生命健康危险[2]。

因此,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性与及时性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而且刻不容缓。

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将PDCA循环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经过2次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性与及时性显著提高,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级急救中心挂靠在我院,开放床位2300张,急诊科每天转运急危重症患者50余人次。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摘要】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而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引言、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安全中的作用、PDCA在急诊护理中的意义以及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中的效果等方面探讨了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急诊护理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急诊护理人员和管理者应该重视并积极落实PDCA循环,持续提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PDCA, 急诊护理, 安全管理, 价值, 应用, 作用, 意义, 效果, 结论1. 引言1.1 引言本文将围绕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分析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作用、意义和效果,来探讨如何通过PDCA循环提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更深入地了解PDCA在急诊护理中的重要性,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以提高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2. 正文2.1 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PDCA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PDCA即Plan-Do-Check-Act,是一种循环性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的计划,执行,检查和调整来持续改进工作过程和结果。

在急诊护理中,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急诊室是医院中最容易发生意外和错误的地方之一。

通过PDCA循环,急诊护理团队可以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急诊护理的安全性。

PDCA循环可以帮助急诊护理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团队协同工作,减少人为失误和疏忽,提高急诊护理的准确性和质量。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郑颖;费晓璐【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10)2【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PDCA cycle mode in patient with critical illness during emergency transport. Methods The PDCA cycle mode, which was used to transport emergency patients, was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since January 2010. In this study 12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mode as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12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mode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n patients accident rate and dependents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accident during emergency transpor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patients accident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emergency transport was 5.83%. The accident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6). The dependents satisfaction rat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98.3% and 86.7% respectively, which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24). Conclusion The PDCA cycle model is able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emergency transport and quality of care.%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本研究选择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转运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PDCA循环模式实施后转运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意外发生率及家属满意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无转运意外发生,对照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为5.83%,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3%,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7%,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结论 PDCA循环模式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总页数】2页(P133-134)【作者】郑颖;费晓璐【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部,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2【相关文献】1.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 [J], 罗晓庆2.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J], 胡妙仙;谢红燕;陶芳芳;谢海萍3.安全转运护理措施在急诊危重患者医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J], 杜南南4.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J], 刘亚平; 周艳5.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积极效果 [J], 贾艳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nf a t P<00 ) A c m l hrt o e o n l rp rt n m nt ige up n rp rt n rs i t nsp o , rp — icn i f .5. c o pi ae f m n e peaai , o i r q imet e aai ,epr i u pr pe a s p o on p o ao t
[ sr c] jcieT net aeteapi f c o yl i D A mo ei aeyt n pr o m re c ains Ab ta t Obet oiv sg t h p l def t f cew t P C d nsft a sot fe egn yp t t. v i e e c h r e
t n i r r o ta td atra d b fr y l d t DCA e fre .Re u t he e n ai fta s otwa i n wad we ec nrse e n eoe c cemo ewi P o f h noc d s l Ac iv me trt o rn p r s s o 9 .6 atrc cemo ewi DCA noc d 96 % f y l d t P e h e fre ,wa 5 3 % b fr y l d t s 9 .8 eo ec cemo ewi PDC e fre t edf r n ewa i— h A n oc d,h iee c ssg f
3 80 10 0
3浙江 省 台州 市 中心 医院 骨科 , 江 台州 . 浙
【 摘要】目的 探讨 P C D A循环 培 训模 式在 急诊 危重 患者 安全 转运 中的应用 效果 。 方法 2 1 年 29月我 院急 诊危 重 01 -

PDCA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PDCA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中图分 类号 :R 4 7 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5 )0 6 - 0 1 3 2 - 0 2
急诊 收 治 来 自院外 的 危 重症 患 者 ,为保 证 患 者 得 到更 好 的 救 治 ,大部 分 的危重症 患者 在病 情评估 后需 转移 至其他 相应 的部 门 , 虽 然转运 过程 中仅 十余分 钟 ,研究 报道 高达 7 1 %的转运 患者 在转 运 途 中或检 查过 程 中发生轻 微甚 至严 重的并 发症 ,转运 患者 的病 死率 比平常 高9 . 6 %【 】 】 ,急诊 危重症 患者 的转 运也 是影 响护 理服务 质量 、 甚 至 引起护 患纠 纷 的关键环 节 , 因此必 须给 予足 够 的重视 。P D C A
1 . 2 研究方法
1 . 2 . 1对 照组 :采取 的常 规 院内转 运方 法 , 由护 士 、 医师 及 护工 护 送 ,常规心 电监护仪监护 ,备抢救 药物箱 、氧袋 或氧瓶吸氧 、浅静脉
穿刺输液等 。 1 . 2 . 2观察组 :采取 P D C A 循环对 急诊 危重症患者院 内转运 的各个环 节 Ⅲ
1 . 1临床资料 :选 取我院急诊2 0 1 0 年1 月至2 0 1 3 年1 2 月共计 1 3 2 5 例 由急 诊转运至 院内其他部 门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 中2 0 1 0 年1 月至2 0 1 1 年1 2 y ]
前进行双人预处理评估制度,过床前再评估制度,保证到达目的地后
患者 的安 全 ,并完善 院内转运交接班表 ,对 患者病情 、治疗 、护理 、
循 环 是美 国质量 管 理 专 家休 哈 特博 士 首先 提 出的 , 由戴 明 采纳 、 宣 传 ,获得 普 及 ,从 而 也被 称 为 “ 戴 明环 ” 。它 是全 面 质 量管 理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192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 11, No.30
于一种较为高效的品管形式,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及工作效率 [7]。
参考文献
在消毒供应中心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过程中实施品管圈管理能 提升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效率,解决常规管理过程中管理 不当的问题,保证医院医疗护理行为的安全使用 [8]。品管圈管理 一般通过制定管理主题、管理计划后,通过定期组织会议的方式 针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后提出相应 的品管圈解决方案,在解决后定期进行管理制度及行为方面的完 善、确认管理效果及评价管理效果等管理措施 [9],能显著解决一 次性无菌物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存放不合理及领用不合理两大问 题,增进消毒供应中心与其它科室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大程度上 提高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质量及管理效率 [10],缩短一次性无菌 物品的管理时间,最大程度上满足各大病区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管 理需求,减少问题的出现 [11]。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管 理的实验组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不合格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 量管理评分及无菌物品管理耗费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管 理的对照组。这一结果与王颖、张丽艳 [12-13] 在观察质量控制小组 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作用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12] 王颖,张丽艳 . 质量控制小组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0):10053-10053.
[13] 蔡玉香 . 品管圈活动降低供应室待灭菌包缺陷的实践应用 [J]. 中 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7):26-28.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

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

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目的分析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

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用PDCA管理理念进行院内转运。

对比两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救治成功率及转运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用时间。

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到达科室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1)。

结论PDCA管理理念能有效的缩短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in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admitted between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ased on random number table.Each group had 53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nsported in hospital by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ansported in hospital by following the PDCA management concept.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the success rate of salvation,and the time that each link of transport consume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success rate of salv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length of stay in emergency room,the duration of special examination,and the time of arriving at departm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 PDCA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ime required for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lower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and improve the remedy results of patients.[Key words]PDCA management concept;Severe trauma;Hospital transshipment受交通、建筑、工业飛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创伤也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因素[1-2]。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很多医院开始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改进。

本文将通过观察急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又称为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它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首先是计划阶段,通过制定目标、确定实施计划和分配资源来规划工作。

然后是执行阶段,按照计划进行工作并收集数据。

接着是检查阶段,对执行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最后是行动阶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并继续循环进行改进。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护理管理者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在急诊护理中,每一个病例都需要迅速而准确地处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非常重要。

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向护理人员明确传达,提高工作效率。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护理管理者监控和评估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急诊护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需要面对各种疾病和病情的突发情况,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对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护理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急诊护理需要多个护理人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沟通,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及时收集和反馈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讨论和交流,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效能。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表明,它能够帮助护理管理者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监控和评估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作者:郑颖费晓璐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02期[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

本研究选择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转运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PDCA循环模式实施后转运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

比较两组患者意外发生率及家属满意率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无转运意外发生,对照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为5.83%,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

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3%,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7%,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

结论 PDCA循环模式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危重症;转运;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b)-0133-02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是院内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急诊危重症患者接诊后需要转入住院部专科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但因其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甚至意识不清,而且在急诊诊治期间难以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准备措施不充分、转运过程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的转运意外发生并不少见。

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lan do check action,PDCA)循环是较为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在实施过程中对护理措施的制订、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评价。

近年来我院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转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急诊科收治的转运危重症患者24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19~71岁,平均(48.05±16.2)岁;腹部外伤84例,颅脑外伤48例,四肢骨折72例,胸部外伤36例;转住院部病房104例,转ICU病房28例,转手术室108例。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包括时间紧迫、医疗资源不足和患者病情不稳定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本研究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改进中采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型,旨在提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的整体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研究团队通过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评估改进效果并持续改进,能够有效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的质量,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关键词:PDCA循环;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质量改进引言: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是医疗体系中一个关键且高风险的环节。

转运过程中的任何失误或延误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急诊转运质量的提高是医疗卫生系统一直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提升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保障水平[1]。

PDCA循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工具,被证明在医疗领域中有着显著的效果[2]。

然而,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领域,对于PDCA循环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在该领域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1改进计划的制定改进计划是研究团队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进行改进的蓝图和指导方案:(1)全面调研和分析:研究团队首先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收集有关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调研对象包括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涉及医护人员、设备、流程等各方面。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团队将对转运过程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

(2)确定改进目标:在全面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将明确改进的目标,涉及提高转运效率、降低患者风险、减少错误和事故发生等。

(3)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根据调研结果和改进目标,研究团队将提出一系列可行且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明确转运标准和操作规程,优化转运流程,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培训水平,更新和完善转运设备等。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作者:胡妙仙谢红燕陶芳芳谢海萍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09期
1.浙江省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泽国院区急诊科,浙江温岭 317523;
2.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浙江台州 318000;
3.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培训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1年2~9月我院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进行PDCA模式,即“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循环过程,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转运及病房准备情况。

结果实施后成功转运率99.66%,实施前成功转运率9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患者转运交接后病房人员、监护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液体支持、药物支持及床头检查准备完成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培训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可以明显提高转运效果,提高患者转运及救治安全。

[关键词] PDCA;安全转运;急诊科;危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9-0122-02。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急诊危重患者80例(2020.01-2020.12),按随机分组法,分成甲、乙组,各40例。

予常规转运护理、PDCA循环,比对成功转运率、病房交接准备完成率。

结果乙组成功转运率高于甲组,病房交接准备完成率高于甲组(P<0.05)。

结论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予PDCA循环,效果良好,能提升转运效果,提高转运及救治安全,推荐使用。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症;PDCA循环;安全转运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为院内急救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患者接诊后,需转入专科病房或ICU接受进一步治疗[1]。

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稳定性降低,且急诊诊治期间难以全面评估病情,故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极易出现意外[2]。

PDCA循环属于较科学性护理管理模式,能系统性评价护理措施的制定、实施、效果。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究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背景时间:2019.01-2020.12,研究对象:80例急诊危重患者。

80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甲、乙组,各40例。

甲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2岁,均值(47.21±5.59)岁;损伤类型:腹部外伤14例,四肢骨折10例。

胸部外伤7例,颅脑外伤9例。

乙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72岁,均值(47.36±5.63)岁;损伤类型:腹部外伤15例,四肢骨折11例,胸部外伤8例,颅脑外伤6例。

两组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甲组:常规转运护理,即:由值班护士,联系转入科室,简单叙述患者病情并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措施。

做好转运车准备,如:氧气袋等,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转运。

乙组:PCDA循环,即:(1)计划阶段:①人员培训:成立转运小组,首先培训组员,确保全员掌握。

模拟危重患者转运演练,提升搬运、协调能力。

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PDCA循环管理的运用研究

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PDCA循环管理的运用研究

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PDCA循环管理的运用研究摘要: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研究旨在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已有研究的结果。

研究发现,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可以不断地改进急救和转运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人员培训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改进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转运引言:急危重症孕产妇是指在孕期、分娩和产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孕妇。

由于病情危重,及时进行院前急救和转运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急救和转运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责任不明确、流程不畅、资源不足等。

为了提高急救和转运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借鉴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

方法:我们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PDCA 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结果: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四个步骤。

在急救和转运中,可以通过PDCA循环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率。

首先,计划阶段需要明确急救和转运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流程和责任分工。

其次,在实施阶段,急救和转运团队应按照计划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

在检查阶段,团队可以分析数据,评估操作和流程是否存在问题。

最后,在行动阶段,团队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下一次急救和转运的质量和效率。

讨论: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通过不断地进行PDCA循环,急救和转运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PDCA 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

PDCA 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

PDCA 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管理前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后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环境方面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DCA循环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优化急诊管理,以保证急诊转运安全性。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PDCA循环;安全转运规范急诊科是医院中人数众多、病情复杂的临床科室,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急诊就诊患者是急性发病或存在病情变化,多数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救治[1]。

为了保证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专业性,需要在急诊科进行紧急救治后进行院内转运,并将患者送入病房或ICU进行进一步救治[2]。

而院内转运的实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康复进程,故如何提高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执行率成为临床关注重点。

PDCA循环管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实施计划,保证转运安全,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3]。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PDCA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应用效果。

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管理前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9.67±3.90)岁。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后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50.48±3.16)岁。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针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地成立PDCA小组,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规范执行率,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

结果对活动前后转运规范执行率进行比较(P <0.01),活动后转运规范执行率明显高于活动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样明显高于活动前(P <0.01)。

结论PDC循环管理A运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能够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规范执行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急诊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就诊的首要科室[1]。

危重患者经过抢救复苏治疗后,为了明确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外出检查、转科或者进行手术治疗。

虽然院内转运的时间不长,但是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管道拔脱等症状。

采取PDCA循环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持续性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院内规范转运执行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8年10月-12月转运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22±2.25)岁;将2018年7月-9月转运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75±2.51)岁,两组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转运流程,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准备、转运、交接等。

观察组给予基于PDCA循环管理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1计划阶段1.组建PDCA管理小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明确小组成员职责。

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将危重患者转运操作要点、理论知识、SBAR沟通、风险防范、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纳入培训和考核。

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症孕产妇 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 中应用 PDCA循 环管理 ,观察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 6个月(对 照组 )及实施 后 6个月 (观察 组 )急诊科室 护理质
量 、意外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 :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 、特级护理 、病房 管理、文书管 理、重点环节 管理、急救药 品管理及 总护理质 量评
分及患者满 意度显著高 于实施前 。实施后意外发生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情 况低于实施 前。实施后接诊 时间 、院前转 运时间低 于实施前 ,结论 :
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 孕产妇 院内转运 中护理质量 ,降低患者 意外风 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急危 重症孕产妇 ;急救 ;院内转运
名 。分别于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共抽取 150例 危重症患 管通畅 ,出血部 位应 及时采用包扎带止血 ,以防患者失血性 休
者进行调查 。患者 因诊 断(CT、MRI等)或 治疗需 院内转运治 疗 。实施前抽取危急 孕产 妇 75例 作 为对 照组 ,年 龄 20—38 岁 ,平均 (28.5±3.2)岁 ;孕周 37~40周 ,平 均 (38.9±2.9)
致母婴死亡 … 。因诊断 、治疗 、康复 等环节 的需要 ,急危 重孕 引》等规范 ,定期开展培训 。以护理风 险意识 培育 为核 心 ,在 产妇可能在 院内进行数 次转运 ,加 大 了护 理风 险 j。研 究表 强化 风险认 知的 同时 ,提升护理技能 ,能够较为妥善 的处置各
明 ,急诊收治 的 71%患者在检 查或转运过程 中容易 出现各 类 意外 情况。(2)正确评估患者 病情 。转 运会对 患者 身体机
情报告等 ,并 由相关 科 室做好 准 备 。根 据仪 器 、治 疗 实 际需

PDCA循环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

PDCA循环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21卷/第6期生命科学-医药卫生241作者简介:冯金幸,(1987,01),女,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方面的工作㊂邮箱:w o s h i s e s e 595881281@163.c o m ㊂*通信作者:潘佳英,主管护师;E -m a i l :1249872143@q q.c o m P D C A 循环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冯金幸1 朱弘忞2 蒋梦珲1 潘佳英2*(1.宜兴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江苏宜兴2142002.宜兴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宜兴214200)摘要 目的探讨计划㊁实施㊁检查㊁处理(P D C A )循环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I C U )的应用效果㊂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中医医院急诊抢救室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所接受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n =76)与P D C A 组(P D C A 循环管理,n =84),比较两组院内转运至I C U 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㊂结果P D C A 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8.33%,7/84)低于对照组(25.00%,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4,P =0.004)㊂P D C A 组总满意率(97.62%,82/84)高于对照组(88.16%,67/76),差异由统计学意义(χ2=5.579,P =0.018)㊂结论将P D C A 循环管理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可有效提升转运安全率,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水平,值得推广应用㊂关键词 急诊抢救室;院内转运;重症监护室;安全率;不良事件;满意度A p p l i c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P D C A c y c l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n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o f e m e r g e n c y ro o m p a t i e n t s t o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F E N G J i n x i n g 1,Z HU H o n g M i n 2,J I A N G M e n g h u i 1,P A N J i a y i n g2*(1.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Y i x i n g C i t y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Y i x i n g 21420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M e d i c i n e ,Y i x i n g C i t y H o s p i t a l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Y i x i n g 2142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P A N J i a y i n g ,N u r s e -i n -c h a r g e ;E -m a i l :1249872143@q q .c o m ㊂ʌA b s t r a c t ɔ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f f e c t o f P D C A c y c l e m a n ag e m e n t o n th e s a f e t y r a t e o f e m e r g e n c y p a ti e n t s t o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I C U ).M 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160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 i n t h e e m e r g e n c y d e pa r t m e n t o f 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u l y 2021t o J u n e 2023w 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z e d ,a n d a l l t h e s e l e c t e d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n =76)a n d P D C A g r o u p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P D C A c y c l e m a n a g e -m e n t ,n =84),a n d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n u r s i n g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g r o u ps .R e s u l t s :T h e t o t a l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i n t h e P D C A g r o u p (8.33%,7/84)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25.00%,19/76),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n i f i c a n t (χ2=8.144,P =0.004).T h e t o t a l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r a t e o f t h e P D C A g r o u p (97.62%,82/84)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88.16%,67/76),(χ2=5.579,P =0.018).16.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P D C A c y c l e m a n a g e m e n t t o t h e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o f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e m e r g e n c y r o o m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t r a n s p o r t s a f e t y ra t e ,r e d u c e t h e r i s k o f r e l a t e d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l e v e l o f p a t i e n t s o r t h e i r f a m i l i e s ,w h i c h i s w o r t h y o f p r o m o t i o n a n d a p pl i c a t i o n .ʌK e y wo r d s ɔE m e r g e n c y e m e r g e n c y r o o m ;i n-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s a f e t y r a t e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中图分类号:R 827.3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1967/2023211260急诊抢救室所接收的患者多为起病急促㊁病情危急及且变化迅速的患者,此类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接受初步救治或抢救复苏后,多需要转至其他科室或重症监护室(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I C U )接受进一步检查㊁治疗或监护[1-2]㊂然而,调查发现,部分急诊抢救室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由于护理管理不到位而出现血压异常㊁呼吸困难㊁心律失常㊁意识障碍等不良事件,这明显增加了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3]㊂近年来,随着各类院内转运生命科学-医药卫生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21卷/第6期242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增加,临床对提升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管理质量㊁改善管理效果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4]㊂P D C A 循环管理是一种极具科学性㊁系统性及规范性的临床管理模式,主要分为计划(P l a n ,P )㊁实施(D o ,D )㊁检查(C h e c k ,C )㊁处理(A c t i o n ,A )等四个阶段,通过循环执行这四个阶段,逐步提升临床管理质量,在多种疾病的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㊂本文对本院急诊抢救室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6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析P D C A 循环管理对其院内转运至I C U 安全性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宜兴市中医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㊂根据患者所接受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 =76)与P D C A 组(n =84)㊂纳入标准:(1)经急诊入院;(2)患者经抢救后需院内转运至I C U ;(3)经医疗评估患者病情危重;(4)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㊂排除标准:(1)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2)转运前发生死亡;(3)本人或家属拒绝转运;(4)院外转运者㊂1.2 方法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 在患者抢救结束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病情评估,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其设计专门的院内转运方案,提前做好转运准备,确保转运设备配备齐全,仔细填写转运交接记录单,转运期间经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静脉导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输液,予以氧气支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转运至I C U 后与相关护士交接㊂1.2.2 P D C A 组实施P D C A 循环管理1.2.2.1 计划阶段 (1)由科室内护理人员组建转运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织并带领各成员进行院内转运相关培训,确保其充分理解相关专科知识,掌握相关护理技能㊂(2)转运小组成员通过总结既往工作经验㊁收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将急诊抢救室患者转运至I C U 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并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影响转运安全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个人能力欠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难以准确评估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无法及时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弱;②转运指引不完善,转运人员相关操作缺乏统一指导;转运物资配备不齐全或存在技术故障,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医疗资源;病情评估不准确,或未能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未能正确把握转运指征㊂③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急救数量多时,护士因繁忙而违反操作流程㊂(3)小组成员根据讨论结果,总结影响院内转运安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例如:强化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锻炼并提升其病情评估㊁风险防范㊁紧急情况应对等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建立健全院内转运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转运人员工作行为,完善院内转运与交接班流程㊂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明确后续工作目标㊂1.2.2.2 实施阶段 急诊科医护人员根据前一阶段制定好的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干预措施:(1)定期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督促相关医护人员主动学习更多与院内转运㊁急诊抢救㊁医疗事故处理等内容相关的专业医学知识,吸收更多新型医学理念,逐步锻炼并提升其综合能力;尤其要注意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通过案例分析㊁情景模拟训练等途径,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实操能力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一系列转运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2)加强对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病情评估与病情监测,合理利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㊁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等评分工具辅助医护人员快速且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变化情况,明确风险等级,确定转运指征,尽快与家属沟通并指导其签署转运同意书,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转运至I C U 获取系统性监护与救治;(3)完善院内转运流程与指引,要求转运人员务必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各项操作,更具提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配备好转运所需设备㊁器械与药物,建立绿色通道并确保其长期处于通畅状态,避免在转运通道被其他患者㊁家属或医务人员阻拦;定期检修转运工具与设备,确保患者使用时处于正常状态;(4)做好预处理工作,转运前30m i n 与I C U 联系,准备好床单位㊁相关药物与医疗器械,合理评估转运可行性,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对于病情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21卷/第6期生命科学-医药卫生243不稳定者,需由主管医师㊁护士与推送人员陪同转运;转出前为患者建立一条或多条静脉通路,妥善固定导管,清除呼吸道异物,对躁动患者予以约束带约束或注射镇静剂;转运期间,将患者调整至最佳体位,拉起床栏;达到I C U 病房后,再次评估患者状况,按照流程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单㊂1.2.2.3 检查阶段 转运小组每月随机抽查院内转运实施与记录情况,指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尽可能避免增加患者的安全隐患;监督并抽查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培训,弥补其不足之处㊂1.2.2.4 处理阶段 每月开展一次工作例会,在会上总结当月在院内转运中发生的典型问题与各种不良事件进行总结与讨论,分析当前管理工作总尚存的缺陷,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不断优化并完善管理方案,以便为下一阶段的转运工作提供更多科学指导,循环往复,通过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实现对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㊂1.3 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㊁年龄㊁疾病类型㊁体质指数㊂(2)两组患者院内转运至I C U 的不良事件发生率㊂(3)统计两组患者(或家属)的护理满意度㊂借助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总分0~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㊂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ˑ100%㊂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性别㊁年龄㊁疾病类型比例㊁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2.2 2组患者院内转运至I C U 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P D C A 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8.33%,7/84)低于对照组(25.00%,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4,P =0.004)㊂见表2㊂2.3 2组患者或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P D C A组总满意率(97.62%,82/84)高于对照组(88.16%,67/76),差异由统计学意义(χ2=5.579,P =0.018)㊂见表3㊂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x ʃs,岁)疾病类型[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颅脑外伤其他体质指数(x ʃs ,k g/m 2)对照组7639/3758.28ʃ6.253617121122.72ʃ1.69P D C A 组8444/4058.87ʃ6.473918141323.08ʃ1.54χ2/t0.018a0.5850.069a1.410P0.8930.5590.9950.161注:a 为χ2值表2 2组患者院内转运至I C U 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例(%)]组别例数供氧中断导管脱落或堵塞设备故障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休克死亡总发生率对照组763(3.95)4(5.26)3(3.95)2(2.63)2(2.63)2(2.63)3(3.95)19(25.00)P D C A 组841(1.19)1(1.19)1(1.19)1(1.19)1(1.19)1(1.19)1(1.19)7(8.33)表3 2组患者或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例(%)]组别例数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对照组7634(44.74)33(43.42)9(11.84)67(88.16)P D C A 组8452(61.90)30(35.72)2(2.38)82(97.62)3 讨论急诊抢救室作为医院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之一,所负责的患者普遍病情较为危急,其病情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能发生巨大转变,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5-6]㊂而院内转运是对抢救室患者救治过程的一个延伸,将此类患者转运至I C U 则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具系统性㊁针对性且精细化的治疗㊁护理与康复支持,是保证危重症患者生命生命科学-医药卫生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21卷/第6期244安全的重要途径[7-8]㊂然而,受到患者个人病情变化㊁医护人员护理操作㊁转运流程与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种不良事件乃至患者转运途中死亡事件也时有发生[9]㊂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急诊抢救室患者的转运安全,尽快完善相关护理管理模式尤为关键㊂于有芹等[10]研究证实,P D C A 循环管理在急诊患者的安全转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显著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交接单合格率,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P D C A 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P D C A 循环管理可提高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I C U 的安全性㊂原因在于P D C A 循环管理能够在计划阶段通过经验总结㊁收集资料㊁头脑风暴等方法,合理分析各种转运过程中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而后在实施阶段有序推进并落实各项干预措施,锻炼并提升相关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对抢救室患者的病情评估与检测,完善院内转运流程与指引,做好各项预处理工作,提高转运质量;同时于检查与处理阶段对近期工作进行分析㊁讨论与总结,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并完善管理方案,继续投入下一阶段的管理,如此循环往复,促使整体管理质量与管理效果显著改善,进而显著提升转运安全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1-14]㊂P D C A 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P D C A 循环管理可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接受服务的满意程度㊂可能是因为通过P D -C A 循环管理四个阶段(计划㊁实施㊁检查㊁处理)的重复实施,医院对院内转运患者的管理力度显著提升,各种常见不良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风险因素明显减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顺利转运至I C U 获取更加规范㊁有效的救助,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患者或家属满意度也随之提升[15-16]㊂综上所述,P D C A 循环管理的实施,可提升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至I C U 的安全率,降低多种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获取更高水平的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有助于为院内转运患者提供更多安全保障㊂参考文献[1]金伦,季学丽,张丽,等.急诊医护团队主导下成人体外心肺复苏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4):430-434.[2]祁琪,张文玲,李玉芳.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期间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2023,18(2):265-269.[3]赵婷,钟雪媛,郭美英,等.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分级转运医护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5):687-691.[4]张燕,杨芸,徐芳芳.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1):186-189.[5]黄丽霞,刘祝容,李惠敏.校正M E W S 评分信息化预警监护联合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40-43.[6]曹娜娜,苗婧,王爱芳,等.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贵州医药,2022,46(8):1325-1326.[7]K OWA L S K I R L ,L E E L ,S P A E D E R M C ,e t a l .A c c u r a c ya n d M o n i t o r i n g o f P e d i a t r i c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S c o r e (P E W S )S c o r e s P r i o r t o E m e r ge n t P e d i a t r i c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I C U )T r a n sf e r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s i s .[J ].J M I R P e d i a t r P a r e n t ,2021,4(1):e 25991-e 25991.[8]A N Y ,T I A N Z R ,L I F ,e t a l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a s i m pl i f i e d s c o r e f o r p r e d i c t i n g r i s k d u r i n g i n t r a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o f c r i t i -c a l p a t i e n t s :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 s t u d y.[J ].J C l i n N u r s ,2022,32(7):1125-1134.[9]李宏元,王术,祁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P D C A 管理的分析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8):38-39.[10]于有芹,余欢.P D C A 循环管理法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22,19(4):79-82.[11]宣凌萍,姜武佳.P D C A 护理管理模式在产房高危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观察[J ].河北医药,2021,43(24):3838-3840.[12]T E K L I E H ,E N G I D A H ,M E L A K U B ,e t a l .F a c t o r s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 d e l a y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a d m i s s i o n o f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f r o m t h e a d u l t e m e r g e n c y D e pa r t m e n t i n T i k u r A n -b e s s a S p ec i a l i z ed H o s p i t a l [J ].B M C E me r g Me d ,2021,21(1):123-123.[13]周娜,周娟,王欣,等.P D C A 循环管理在患者急诊留观安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3):155-157.[14]李雨凤,校爱芳.P D C A 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z 1):117-118,127.[15]孙荷,冯一,吕娟,等.P D C A 循环法减少急诊血常规实验室周转时间的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14):1739-1741,1745.[16]王颖,关景超,王娜.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联合P D C A 循环优化在小儿院前急救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5):150-1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循环法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运用PDCA 循环法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

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最后根据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
后工作(A)。

结果: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无1例护理差错、投诉、纠纷,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

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标签:PDCA;循环法;急诊;院内转运
急诊科是危重病人急救的第一站,危重病人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抢救后,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常会进行院内转运。

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仪器设备有限和相关科室沟通不良及其他各种意外因素,危重病人发生危险的几率增加。

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会增加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转运病人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1],尤其急诊科转运风险更大,甚至大于ICU 病人[2]。

因此,危重病人院内的安全转运,是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为防范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进一步规范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流程,减少护理纠纷,本科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法,于2013年7月起应用至今,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对我科2013年7 月至2014年7 月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作柏拉图,针对转运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事件,对可能引起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 阶段),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 阶段),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 阶段),最后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A 阶段)。

同时把A 阶段存在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呈螺旋式上升。

1.2 转运对象凡在本科抢救室经急救、复苏等处理后,需进行X 线、CT、核磁共振、B 超等辅助检查的病人或直送手术室、收治重症医学科、专科病房等危重症病人。

2 主要问题
2.1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
2.1.1转运交接记录不完整25例;
2.1.2等待送检或入院时间过长产生不良情绪5例;
2.1.3 仪器准备不充分:病人转运前转运呼吸机故障1例;病人转运前氧瓶空虚1例;病人转运过程中氧气枕耗完2例;
2.1.4 转运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无医护陪同2例;
2.1.5皮肤完整性受损无记录2例;
2.1.6送错病房2例
2.1.7大小便失禁污染衣裤和被服1例;
2.1.8 输液外渗1例;
2.1.9 尿管引流袋连接处脱落1例;
2.1.10 交接不清,物品丢失1例。

2.2原因分析
2.2.1急诊科转交接制度不完善,流程不清晰,转运交接记录繁琐杂乱,无统一硬性规定,不利于医护人员及导诊员做好转运交接记录。

2.2.2转运各环节衔接不到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某些特殊情况如天气状况无法预测,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就诊病人增加,都会导致电梯等待、病房准备与交接时间过长等情况发生,从而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

2.2.3因住院部新病房扩建,专科地点变更,专科病房扩建,分区细化,短时间内位置发生改变,导诊员对变更地点不熟悉延长时间或将病人送错病房。

2.2.4导诊员能力参差不齐,人力严重缺乏,个别导诊员工作职责不明确,风险意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应对措施
3.1计划阶段(P)
针对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护士长召开科内的质控小组成员进行了质量分析,拟定了以下措施计划:
3.1.1定期组织护士及导诊员学习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案,以提高整体素质;
3.1.2制订《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以表格式书写,结构分明、填写简捷,在争分夺秒的紧急场合,可很大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2实施阶段(D)
3.2.1每周利用2 ~3 次晨会时间,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核心制度、应急预案等知识,每月对近阶段学习重点进行阶段性考核,每月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学习,每半年进行 1 次理论和操作考核,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考核成绩均记录在案。

3.2.2各班均有负责人,发现问题落实到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心。

3.2.3护士长亲自书写《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模板,每一位护士必须按要求内容进行交接记录,危重病人转运之前,责任护士必须到床边进行评估记录,并在转运过程中全程护送,和病房护士做好转运交接并记录。

3.2.4优化转运流程,开放危重病人绿色通道。

病人办理入院后在护士站及时登记,通知导诊员,做好病房联系,确保床位,并详细告知收入院病人的病情,治疗,需准备的用物,使专科做好接应准备。

并于出发前联系电梯,缩短电梯等待的时间,保证转运一路畅通。

3.2.5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要求医院增强后勤部门对危重病人转运交接的配合,每周对配套设施进行检修,并以护士长的验证签名为准。

3.3检查阶段(C)
学习1 周期后,检查工作笔记及《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本》,并进行考试,不合格者再培训直至合格。

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记录、交接班内容、告知家属的注意事项等进行抽查;每周跟班 2 ~3 次,了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护士长或助理每月向留观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40~50 份,将病人或家属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或反馈给当事人。

3.4处理阶段(A)
每月底将检查的结果汇总分析,鼓励好的要继续保持,将以上措施作为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来执行,做得不够的作为下一周期的主要问题来抓,并将结果反馈到护理部。

4效果评价
通过4个周期的持续改进,我科的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1 年多来,无 1 例差错、纠纷发生。

年轻护士的技能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明显提高,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

5总结
PDCA管理循环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 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特点是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她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3]。

安全转运是急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我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流程化的进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保障了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同时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病人和合作科室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参考文献:
[1]苏意寒.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92~93.
[2]卢勇,苏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6):457~458.
[3]彭梅琼,吕湘连,干永珍.运用PDCA 循环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4(5):54。

作者简介:郭春玲:女(1983年—),研究生在读,护师,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