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PDCA法,协助医院加强急诊科管理,提升急救服务能力,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2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https://img.taocdn.com/s3/m/01f609d190c69ec3d4bb7525.png)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目的应用PDCA循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以保障转运安全、及时,提高转运质量。
方法选择PDCA循环实施前转运18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第1次PDCA循环实施后1800例患者作為实验1组,第2次PDCA循环实施后1800例患者作为实验2组。
通过2次PDCA循环,对影响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的护理处置准确率、急救药(物)品完好率、转运工具完好率、交接准确率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5方面要因基于现状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转运质量。
结果PDCA循环实施2次后,急救药(物)品完好率、转运工具完好率、交接准确率均达到100%;护理处置准确率由56.70%至99.6%,提高42.9%;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由67.90%至93.20%,提高25.3%。
结论应用PDCA循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根据各个循环周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抓住重点的少数,解决关键环节流程问题,持续改进督导落实,才能保障转运安全、及时,提高转运质量。
标签:PDCA循环;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成效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是周而复始地运行,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改善品质来实现阶梯式上升的过程,最终达到管理水平的提升[1]。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急危重症患者大多需要转运做各种检查或转入专科住院治疗或转上级医院,但因其生命体征不平稳,随时都会出现病情恶化或生命健康危险[2]。
因此,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性与及时性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而且刻不容缓。
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将PDCA循环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经过2次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性与及时性显著提高,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级急救中心挂靠在我院,开放床位2300张,急诊科每天转运急危重症患者50余人次。
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缩短急诊室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
![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缩短急诊室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b478eff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f.png)
缩短急诊室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主题选定:急诊室危重患者情况危急、病情复杂,需要辅助科室检查进行及时诊断,再给予有效救治,这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但随着急诊患者日益增多,转运行为也日趋频繁,而急诊的医疗资源有限,使得转运相关潜在隐患增加。
国外有文献报道,危重患者转运死亡率比普通患者高9.6%,71%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我们调查分析急诊危重患者外出检查的情况后发现,急诊室患者外出检查时间长短影响患者的安全性。
其中患者外出检查前的准备时间因各方面影响所需时间较长,在患者外出转运时间中占较大比例。
鉴于此问题的实际可行性和效益性,急诊科于20XX年3月成立专项小组,对“缩短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这一项目进行质量改进,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护理人员、急诊医生、外勤转运工人。
现况调查与原因分析:根据20XX年3月至4月危重患者院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外出检查准备时间最短为7分钟,最长为184分钟,平均62分钟。
1)并通过成员打分,得出影响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的要因:外勤工人检查准备时间、护士检查准备时间和其他特殊情况所占的时间相对较长。
经全体组员讨论,把外出检查平均准备时间30分钟定为目标值,同时将工人、护士的检查准备时间及其他时间(如仪器设备准备时间)作为改善重点。
进一步分析上述要因,主要表现为护士在转运前准备不充分、工作未统一安排和转运仪器位置不统一。
PDCA 循环:P我们依据选出的要因拟定五条对策,分别是设置总调度岗位,赋予职责;加强护士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培训考核,模拟演练;加强培训考核低年资护士;定点放置转运物品,标配卡管理;改进连接监护仪的方法。
此外,还制定质量指标监控计划:从建立转运流程着手,增设转运岗位和添置转运设施。
通过采用急诊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表,统计和分析转运数据。
具体的监控计划如下:数据收集方法:由专项小组落实统计分析。
应用PDCA循环提升应急救援质量的实践
![应用PDCA循环提升应急救援质量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340e9d7ce2f0066f5332257.png)
PDCA应用PDCA循环提升应急救援质量的实践[ 摘要] 目的:探讨在应急救援中应用鱼骨图分析结合PDCA 循环管理,对于提升救援质量的效果评价。
方法:根据急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运用鱼骨图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使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对急救中心的救援物资、急救人员、救治流程等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结果:实施PDCA 循环后,急救中心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急救中心救援人员数量增加、急救技能提高、职业认同感增强;急救中心的培训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应急救援模式与组织管理体系。
结论:通过实施鱼骨图结合PDCA 循环管理模式,我院急救中心救援质量得到了提升,值得推广。
应急救援是对突发、紧急灾害事件开展的有效处置措施,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恢复组织的正常形态为目的。
医院的急救中心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挽救生命、减轻伤痛的重大使命,在院前急救与灾害救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 。
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为指挥型模式,我院是湘西北地区的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院内急救中心为体系内最大的救援中心,除了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外,还承担着湘西北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任务。
自2008 年起,我院开始构建一体化医疗应急救援模式与组织管理体系以来,使用“鱼骨图查因,PDCA循环解题”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应急救援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方法1.1 使用“鱼骨图”查找原因,发现不足回顾我院应急救援模式探索初期,发现院前与院内联动不足,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及职能协调不畅。
若一天发生多次突发事件、危重患者多,应急资源就显得相对不足,例如2008 年12月28日10 :30、19:30、22:50 分别发生三起重大事故,共计伤亡90人,我院及另外三家医院同时接诊,仍难以及时处理。
同时,现场处置与转运缺少统一的指挥和标准,各部门各行其是,不能做到有序地配合和衔接。
针对以上现象,联合院办公室、护理部和急救科室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共15人参加,参与人员均有8 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主任医师2人、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3人。
应用PDCA循环分析危重患者的救护能力(案例)
![应用PDCA循环分析危重患者的救护能力(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cbe16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5.png)
1、护士对患儿病情预见不足的改进措施
(1)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急救护理培训并考核,要求理论均在90分以上。
(2)每月进行专科理论培训、考核,并将课件发QQ群学习。
(3)每年进行危重患儿急救的流程及应急预案的演练。
(4)抽考管床护士对病人情况的知晓度及询问家属护理措施落实,查看患者的风险评估、计划单的个性化与护理记录的一致性,与绩效挂钩。。
考核项目
考核人物
合格人知
合格率
不合格
K粒
不合格率
1、危重患儿护理的理论培训
25
23
92%
2
8%
2、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抢救技能
25
22
88%
3
12%
3、生命支持设备操作
25
21
84%
4
16%
4、患者病情评估与处理
25
15
60%
10
40%
5、紧急处置能力
25
16
64%
9
36%
(≡1)
从上表可看出,有28人次考核不合格,其中不合格具体情况见图1:
25
23
92%
2
8%
护士对患儿的紧急处置能力和患者病情评估及处理改进效果显著。见图6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上述改进措施的实施,护士对危重患儿的评估及紧急处置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这两项指标涉及的内容多,考核标准不明确,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长应加大监管、考核力度并持续保持,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常态化,才能达到真正的改进。
影响救护能力的因素
例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患儿病情变化快,护土预见不足
16
29.6
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75b592f7ec4afe05a1df8a.png)
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摘要目的: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工作。
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计划、实施、检查、纠正)。
结果:患者满意率明显增高,差错事故率明显减少。
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PDCA 循环模式管理急诊科是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每一天都面对病情发杂、年龄不一、生命垂危的各种疾病患者,同时还有许多急危重症及突发性事件的患者。
他们就诊时间不确定,人数不确定,没有规律性,给急诊科带来很大的压力。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就应认真思索,以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做到科学化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2005年以来,经过PDCA 循环模式运作实践,体会到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完整性。
规范护理行为,重视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有了整体的,明显的提高。
P(plan)计划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首先明确小组成员;主管护师2人、高年资护师2人、护士长1人。
根据本科室特点划分工作内容;分别负责预检分诊、急诊抢救、清创缝合、观察输液四方面工作。
根据工作内容制定岗位职责,明确责任,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按照要求,不仅有计划,还要有目标。
质量管理小组成立后,还应设定当月质量目标,如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情况、有无护理差错事故及事故隐患、门诊量、抢救人数、死亡人数、抢救成功率等。
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例会制度;每月第三周周三下午质管小组成员将各组工作信息反馈给护士长,进行汇总、评价、分析、讨论、研究问题产生原因,解决问题方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每月第四周周四下午给全科护士进行质量讲评,要求全科护士参加,(值班人员另定时间讲评) [1]。
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制定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衡量护理工作,是护理质量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①根据科室质量管理目标要求,分成十项,50条:条条有基本要求、考核标准和扣分标准(质量管理、科室管理、工作质量、感染管理、安全管理、行风与纪律、学习与培训、护理文件书写、护士礼仪与素质、院前救护),突出质量、安全、服务、客观、真实、工整、合理、适用原则。
运用PDCA法,协助医院加强急诊科管理,提升急救服务能力,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2
![运用PDCA法,协助医院加强急诊科管理,提升急救服务能力,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2](https://img.taocdn.com/s3/m/98e652cb227916888586d717.png)
对策
软件4:医嘱、 病历的规范书 写
危重患者抢救 功率
投诉、纠纷, 安全
目标
措施
人员
完成日期
实施(Do): 一、质量管理小组正在集中查阅现岗病历 : 二、急诊科病历管理制度:
检查(Check):一、每月对病历质量进行集中抽查: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透析记录单
亿元 3.17 2.85 2.83 2.80 2.65 2.57 2.46 2.42 2.19 2.07 2.07 2.04 份额 4.17% 3.75% 3.72% 3.68% 3.48% 3.38% 3.23% 3.17% 2.88% 2.72% 2.72% 2.68%
2005年到2010年次序增幅排在前10位的品种 -22个城市,360家样本医院药品采购数据-
利奈唑胺 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 帕珠沙星 比阿培南 甲砜霉素甘氨酸酯 头孢噻利 米卡芬净 萘夫西林 安妥沙星 复方头孢克洛
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 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类药物处方比例达31.5 %; 在含有抗生素类药物的处方中,无细菌性感染治疗及预防指征的患者占四分之一(24.2%); 当患者向医师要求处方抗生素时,80.5%的医师满足了患者的要求; 根据药敏试验而选择的只占 14 % 。
2、软件管理: 1)各种制度职责,急救服务流程建设不完善。 2)无技术培训,急救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 3)心肺复苏,重点病种,急诊诊疗常规,五机操作及气管插管术考核结果不能胜任急救要求。 4)无专职科主任全面有效管理,长期无政府状态。 3、医疗文书书写,医嘱不规范。
4、抢救成功率不达标 5、急救医疗质量风险管理漏洞大(投诉、纠纷,危急值及不良事件等安全管理)。
(一)、通过限制医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加强医疗机构高级别抗菌药物临床 使用的管理;
PDCA循环联合项目管理在提高全院抢救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联合项目管理在提高全院抢救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e2a948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1.png)
PDCA循环联合项目管理在提高全院抢救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联合项目管理在提高全院抢救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回顾性资料,对我院2021年1-3月份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2021年4-12月份采用PDCA循环联合项目管理进行干预,对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抢救药品知晓率、抢救车管理规范率进行比较。
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急救药品知晓率高于管理前(P<0.05)、抢救车管理规范率高于管理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DCA联合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抢救车管理质量,为护理人员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PDCA循环;项目管理;抢救车质量管理抢救车是护理安全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保证抢救车物品及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完好率100%,是医院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护的综合体现[1]。
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2019版)》核心条款4.14.2和6.10.5条款中明确了“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完好率100%”;各科室备用急救等药品统一储存位置、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清单格式,保障抢救时及时获取[2]。
PDCA循环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等四个环节,并通过4个环节循环进行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3]。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系统、方法、资源和人员进行有效结合,对项目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实现项目目标,包括项目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及结束5 个过程[4]。
我院共有抢救车54辆,分布在各个病区、门急诊等科室,2021年1-3月份检查各科抢救车管理,质量欠佳,为有效改进抢救车质量,自2022年4月份开始实施PDCAL联合项目管理,提高了抢救车管理规范性。
1.方法1.1成立小组医院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组长1名,副组长1名,成员6名,其中专科护士5名,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
FOCUS-PDCA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成效探析
![FOCUS-PDCA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成效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d368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5.png)
FOCUS-PDCA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成效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护理更是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责任护士在护理危重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快速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通常十分复杂,责任护士在掌握病情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提高责任护士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FOCUS-PDCA方法,帮助责任护士更好地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通过对FOCUS-PDCA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成效进行探析,可以进一步完善护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护理工作的进步和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目的在进行本研究时,我们旨在探究FOCUS-PDCA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成效。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通过对FOCUS-PDCA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其在提高责任护士照顾危重患者时的效果,并从中总结出影响应用成效的因素。
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责任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提高危重患者的照顾质量提供参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为FOCUS-PDCA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责任护士在危重患者照顾中的能力提升和临床工作的质量提高。
1.3 研究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护士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责任护士在护理危重患者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监护和照料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疾病预后。
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FOCUS-PDCA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成效,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为提高责任护士的护理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PDCA+提高护士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及操作能力
![PDCA+提高护士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及操作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d17ed35a998fcc22bdd10d09.png)
质量持续改进记录(PDCA改进)
项目名称提高护士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及操作能力
问题陈述1、关节置换患者多为高龄、多发伤、有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患者。
2018年我科院级护理质量检查危重患者护理成绩平均是89.25分。
2、危重患者护理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相关危重护理理论掌握不够。
科室护
士对心电图机、呼吸囊、除颤仪等急救仪器操作不熟练,科内平均操作成绩在
93分。
抢救配合时流程不熟悉。
3、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急需提高护士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及操作能力,确保
患者安全,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预期目标到2019年11月底,量化指标:
1、人人通过危重患者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
2、护士对本科室常用急救仪器操作熟练,科内考核成绩平均≥94分。
不可量化指标:护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能力提高,并得到医生肯定。
项目负责
人
组员:
根本原因分析(围绕人、制度、流程、工作环境进行分析)
1原因分析:
项目组成员从人、机、法、料、环5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并绘制鱼骨图。
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主要原因:
1、科室护士年资低,护士专业知识缺乏,专科护理能力薄弱。
2、急救仪器(床边心电图机)操作不熟悉,心电监护报警范围设置欠合理。
3、抢救时紧急联系科室电话号码及抢救流程不熟悉,抢救记录不会规范书写。
分阶段实施内容
起始时间实施措施
6.2-6.6 1、针对护士专业知识缺乏的改进措施。
1、学习骨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落实
培训及考核。
2、科内专业知识培训:由科内首席护士组织有专科特色病种的。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
![医务科急诊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https://img.taocdn.com/s3/m/ac52cae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9.png)
提高院内急救5分钟到达率主题选定:医院内每天人来人往,如果有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怎么办?此时心肺复苏技术(CPR)是抢救病人的基本措施,特别是在基础生命阶段更是决定性环节。
如果第一目击者恰好是经过医院培训的人员则能及时挽救生命;如果不是,患者就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抢救,结果就截然不同。
为了提高院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人群的生存几率,我院建立院内急救医疗体系,包括组建急救小组、建立急救流程、培训人员、资料记录等,当医院任何场所一旦发生危急人员生命的紧急情况时,急救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施予最有效的急救措施。
现况把握与原因分析:针对院区内抢救工作存在的不足,如第一目击者无法行心肺复苏技术而又不能准确、快速地联系到专业抢救人员,以及抢救人员技术参差不齐、责任划分不清、到达时间较久,以至于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我们沿着各种问题寻找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见图D图1建立院内急救医疗体系的背景PDCA循环:P我们依靠团队协作,针对图1所列院内急救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对策(建立急救医疗团队、分配院内责任区域、培训人员、开通应急专线并设立急救代码、统一记录格式等),并制定质量指标监控计划(见表1)。
将《心肺复苏记录单》与《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记录作为数据来源分析。
数据收集的方法是由急救小组护士记录并交医务部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量为全院广播呼叫的急救数量数据监测期限为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每月持续监测。
在次月完成前月的数据统计。
改进目标为广播呼叫后5分钟内提供有效生命支持。
D1.组建院内急救医疗团队(EMT)o院内急救团队由组长、执行秘书及急救小组组成,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组长,医务部指派人员担任执行秘书,急救医疗小组成员:急诊科医师、护士及中心监护室医师、护士各为一组;脑科重症监护室医师、护士与麻醉科医师共同组成一组。
共成立3组医疗急救小组。
2.分配院内责任区域(见图2)(除医院监护单元即IC∪.NICU、SlCU、胸外监护、心脏大血管监护、CCU>ER、OR、麻醉科以外的区域):①门诊大楼(9号楼)包括门诊地下1层及2层、医院花园、放射楼「3层、医院大门及外围、美容中心(11号楼)、眼科门诊楼(10号楼)、行政区,急救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二唤医师、护士负责支援抢救.②脑科楼(6号楼)、国保楼(7号楼)、肠道发热门诊楼(5号楼),急救小组成员由脑科重症二唤医师、护士及麻醉二唤医师支援抢救。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抢救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抢救药品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9f01ddbed5b9f3f80f1c66.png)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抢救药品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急诊急救药品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根据急诊抢救药物管理标准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对急诊抢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控制。
结果:实施控制2个月后,急诊抢救药物管理得分由实施前90分上升至98分。
结论:PDCA循环模式保证了急诊抢救药品的用药安全,提升了护理质量,是急诊抢救药品管理质量控制的有效管理办法。
标签:PDCA循环药品管理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在急诊抢救中时间宝贵、分秒必争、快速准确的应用急诊科药品才能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保证急诊病人用药安全,2015年1月-2015年06月我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急诊抢救药品管理中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25人,男2人,女23人,文化程度:本科12人,大专13人;职称:主管护师6人,护师12人,护士7人。
1.2 PDCA管理方法1.2.1 计划(P)①收集分析资料。
科室质控组成员、护士长根据急诊抢救药品质量标准进行检查,找出急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薄弱环节,分析抢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②确定问题。
根据资料分析和讨论结果,确定抢救药品管理中主要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药品的交接班过程中交接抢救药品的時间过长,51种药物,255支药物,每个药品都要核对有效期及药品的质量,浪费时间。
平均需要10分钟;药品过期,标签模糊无法辨认;夜班接班护士未对药品进行核对;保管人和护士长检查药品和签名流与形式。
1.2.2实施(D)重新整理抢救车内的药品分区,将各种抢救药品的外包装去掉留药品按近效期顺序摆放;建立抢救药品近效期登记清点单,每周一抢救室护士和护士长共同检查核对清单并签名。
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PDCA
![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PDCA](https://img.taocdn.com/s3/m/58fd31bb04a1b0717fd5dd52.png)
对策一 对策名称
改善排班模式,优化工作环境
主要因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
改善前: 1,专科知识学习不主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 2,重视成度不够 3,应付任务
对策内容:
1,培养专业技能,制定详细培训计划,提高危重患者的专科
技能,并直接在患者床边真人实地示教操作 2,自学专科知识 3,积极学习老年专科最新动态 4,增加外出学习机会。
1,责任护士病情观察 不到位(十知道掌握不
全 2,专科操作,治疗执
行不规范 3,安全防范措施落实
不到位 4,护理记录不规范 5,健康宣教未落实 6,患者管道标识不清
晰 7,患者输液速度过快
8,基础护理不到位
确定主因
P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柏 拉 图
1,责任护士病情观察不到 位(十知道掌握不全
2,专科操作,治疗执行不 规范
3,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4,护理记录不规范 5,健康宣教未落实 6,患者管道标识不清晰 7,患者输液速度过快 8,基础护理不到位
分析原因
护理人员
P
病人
人员不足
护士沟通技巧欠缺
护士工作主动性差
安全和法律观念淡薄
年龄大,理 解能力差
对策内容:
1,讲解的内容简单易懂易实行,并加用图片方式;
2,针对老年患者特征进行反复讲解,帮助其记忆;
3,老年患者需24小时留陪护,进行讲解时护工共同参
与。
4,心理护士定期筛查,并采取集体授教和单独指导相
结合的模式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寓教于乐的活
动,加强患者记忆。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b71513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78.png)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针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地成立PDCA小组,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规范执行率,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
结果对活动前后转运规范执行率进行比较(P <0.01),活动后转运规范执行率明显高于活动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样明显高于活动前(P <0.01)。
结论PDC循环管理A运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能够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规范执行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急诊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就诊的首要科室[1]。
危重患者经过抢救复苏治疗后,为了明确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外出检查、转科或者进行手术治疗。
虽然院内转运的时间不长,但是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管道拔脱等症状。
采取PDCA循环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持续性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院内规范转运执行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8年10月-12月转运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22±2.25)岁;将2018年7月-9月转运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75±2.51)岁,两组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转运流程,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准备、转运、交接等。
观察组给予基于PDCA循环管理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1计划阶段1.组建PDCA管理小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明确小组成员职责。
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将危重患者转运操作要点、理论知识、SBAR沟通、风险防范、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纳入培训和考核。
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ccf1d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5.png)
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在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治疗质量的改善: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不断地进行问题诊断和改进措施的实施。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分析和改善急诊患者的治疗质量。
例如,针对急诊患者常见的病种,可以通过分析既往数据和文献回顾,确定治疗的最佳实践,并通过实践和监测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急诊工作流程的优化:急诊护理管理中,流程的优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识别和改进工作流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使得急诊流程更加高效和顺畅。
例如,通过PDCA循环,可以分析急诊病人的就诊等候时间、医疗质量指标等,找出其中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并通过改进措施,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
3.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改善:急诊护理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而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是提高急诊效率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改进沟通和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PDCA循环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尝试不同的改进措施,如团队会议、交班制度和信息系统的优化等,以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效果。
4.患者满意度的提高: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管理中也不例外。
通过PDCA循环,可以不断地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例如,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PDCA循环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服务质量、沟通效果和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并通过改进措施,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总之,急诊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包括治疗质量的改善、急诊工作流程的优化、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改善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
通过持续地诊断问题和改进措施的实施,使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不断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
危重患者管理 PDCA
![危重患者管理 PDCA](https://img.taocdn.com/s3/m/e3108c4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9.png)
危重患者管理 PDCA
2013年1-9月,重症科存在管理问题,因此我们对该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了检查。
鉴于该科室危重病人较多,我们统计了1-9月份病人危重患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
其进行了分析总结,制定了持续改进措施。
计划阶段,我们统计了1-9月份因医生、护士、设备管理、患者、医患关系等问题导致的危重患者管理问题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检查日期为2013年10月25日。
在实施阶段,我们通过采集我科在危重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包括护士、医生方面问题、设备仪器问题、患者及医患关系方面问题等。
我们发现1-9月份我科共发现管理
过程中问题分类,其中护士因素、医生因素、设备因素、医患沟通、患者因素存在问题。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并持续跟踪调查。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我科危重病管理在护士因素、医生因素、医患沟通、设备知识掌握及准备、患者因素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护理反面存在问题较多。
不过,各个反面问题每季度都在明显下降。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影响我科抢救成功率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医生因素、护士因素、抢救技术不规范、抢救设备准备不充等。
我们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抢救制度、探视制度灵活运用、执行护理措施不到位等。
最后,我们认为护理人员不足也是影响危重病人管理的因素之一。
PDCA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
![PDCA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2f6722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png)
作者单位:225001 扬州市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呼吸科郑军:女,本科,主管护师通讯作者:贾冬云PDCA 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郑 军 贾冬云 向 红摘 要 目的:探讨应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
方法:将实施PDCA 管理前的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实施PDCA 管理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要素管理、环节管理、终末管理等。
分析存在问题,对照工作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
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病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PDCA 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PDCA 循环;呼吸危重症;急救;护理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5The PDCA management methods in improving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respiratory department ZHENG Jun ,JIA Dong -yun ,XIANG Hong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1)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respiratory by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approach.Methods:Chose Jan.-Dec.2011criticaly ill patients were the control group and received normal nursing management.Chose Jan.-Dec.2012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ceived PDCA cycle management.Results:Mastering of first aid knowledge,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emergency treatment,rescue apparatus and equipment intact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PDCA cycle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respiratory.Key words PDCA cycle;Critically ill respiratory disease;Emergency treatment;Nursing PDCA 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急诊危重患者管理制度
![急诊危重患者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f5b4c2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5.png)
危重患者管理制度加强危重患者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建立危重患者管理体系,对危重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是对危重患者的关键环节进行管理。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患者的管理中,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循环往复,促进各个科室之间工作的紧密配合,医疗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一.急诊管理1.急诊医师接诊危重病人时,应立即接待和处置病人。
从患者进院到开始处置时间≤5分钟,急诊抢救患者立即处置。
急诊输血时间≤30分钟;急诊死亡病历讨论时间≤1周、尸检病历≤2周。
院前急救出车时间≤3分钟;急诊危重患者会诊到达时间≤20分钟.2。
急诊医师在处置病人时,如遇有疑难急诊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或相关专科医师会诊,办公时间应20分钟内(晚上1小时内)到场参加会诊,以免造成误诊、误治。
严格落实针对急诊患者的各种会诊制度。
特别是针对多系统疾病和复合伤及需要多学科协同抢救治疗的患者,各相关科室必须严格按规定参加会诊,不得互相推诿。
收治患者有不同意见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决定收治至适当科室,相关科室应无条件服从,不得互相推诿。
3.重大抢救、突发医疗事件及特殊事件必须立即报告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必须到场.并报告医务科,以便协调全院进行抢救。
每例危重病人抢救结束后均要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本次抢救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以利提高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
4.加强急诊科技术质量的管理。
急诊科应加强包括“三基”在内的各种急救技术培训,使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熟练处理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除颤、CPR以及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转运以及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等。
医务科每年一次定期组织医务人员急诊知识、急诊技术操作和急诊科应急能力的培训和检查。
二.住院管理1.住院时急诊医师应与病区医师进行面对面交接班。
2.患者到达病区的处置时间主要有以下规定:危重患者立即处置;急诊输血时间≤30分钟;急诊手术当日实施、抢救手术≤1小时实施;危重抢救患者会诊到达时间≤20分钟.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重患者经治医师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上级医师应在1小时内由科间组织会诊,科间会诊未解决问题的,随时报请院内会诊(办公时间报医务科,非办公时间报行政总值班);疑难患者应在6小时内组织科间或院内会诊;危重患者抢救到场时间≤5分钟;危重患者抢救记录6小时内补记;首次病程记录8小时内完成,住院病历24小时内完成。
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分析
![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9b870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6.png)
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2T11:29:16.01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作者:李梅[导读] 目的:分析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
李梅天全县中医医院,四川雅安 625500【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
方法: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来自于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为62例急诊科急救的护理人员。
将其分成了PDCA组和常规组,每组护理人员均为31例,其中PDCA组主要接受PDCA护理模式,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效果、不合格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0050DCA组的护理效果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并且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
PDCA组的不合格事件发生率也要低于常规组,对比P<0.05。
PDCA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常规组来说更高,对比P<0.05。
结论: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相比常规护理模式来说优势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急救效果。
【关键词】:急诊科;急救;PDCA护理模式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科室,其中所接收的患者人数多,病情危急,所以在急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在急诊患者的护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你在选择护理模式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1]。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急诊科急救中PDCA护理模式的运用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基础资料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2例急诊科急救护理人员,将其分成PDCA组和常规组,每组31例,其中PDCA 组中的男性人数为17例,女性人数为14例,年龄在20岁至36岁之间,平均(26.37±1.42)岁,常规组中的男性人数为16例,女性人数为15例,年龄在21岁至38岁之间,平均(26.42±1.45)岁,以上一般资料对比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奈唑胺 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
帕珠沙星
比阿培南 甲砜霉素甘氨酸酯
头孢噻利
米卡芬净 萘夫西林 安妥沙星 复方头孢克洛
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
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类药物处方比例达31.5 %; 在含有抗生素类药物的处方中,无细菌性感染治 疗及预防指征的患者占四分之一(24.2%);
当患者向医师要求处方抗生素时,80.5%的医师 满足了患者的要求;
对策
目标
措施
人员
完成日期
实施(Do):
一、质量管理小组正在集中查阅现岗病历 :
二、急诊科病历管理制度:
检查(Check):一、每月对病 历质量进行集中抽查:
处理 (Action):一、实施效果 评价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12年1 2013年1 2012年2
运用PDCA循环法,急诊科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升急 救服务能力水平,提高危重抢救成功率
星子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程冬生 1031876555@
组刘冲、余平滚、李章、胡喜平、邹 强、吴裕鹏、詹跃群、郝春春、
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危重症病
人的人数逐年增高,群众对急诊抢救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急诊科必 须规范设置和管理,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管理 的二级医院急诊科,保证急诊绿色通道是最有效的途径。危重症患者是 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 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患者 最有效的机制。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24小时服务,承担来院急诊患者及120转接 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 保障。 为加强我院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学科发展,依据《急诊科 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配合医院进行了全面彻底自查自纠,存在诸多 问题,主要是不能承担我县急救任务,为此提出详细整改意见和解决方 案及实施步骤。以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工具, 经过院科二级组织多轮 次研讨,分析,逐步建立一个设置合理,管理规范化,急救技术达标, 服务流程快捷、合理,绿色通道畅通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确保 患者安全。
2、软件管理:
1)各种制度职责,急救服务流程建设不完善。 2)无技术培训,急救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
3)心肺复苏,重点病种,急诊诊疗常规,五机操 作及气管插管术考核结果不能胜任急救要求。 4)无专职科主任全面有效管理,长期无政府状态。 3、医疗文书书写,医嘱不规范。
4、抢救成功率不达标
7
鱼脊图
8
三、列出主要影响因素:
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 152个
用药品种过多。以药品通用名统计为152种, 比2008年多3种。 不同抗菌药物品种在使用量上最少与最多之 间相差2.5倍(38∶95)。
头孢菌素类 41个品种
占27%
9
四:制定工作目标,解决措施、提出 改进计划
问题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人员 完成日期
透析记录单
用药记录
化验检查
病程记录
15
1、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急诊科医师及
护士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相关规定、法律法规 知晓率达到100%,提高了对急诊病历、尤其 是急危重抢救病历书写的重视程度。 2、急诊病历、急危重症抢救病历、抢救记录、 护理记录以及相应项目的完成情况较前明显 改进。小儿内科此类现象基本杜绝,妇产科 有明显改善。
二、没解决的问题: 1、小儿外科的急危重病历仍不能够及时完成。 2、小儿外科定点在岗仍不能达到、小儿外科、 妇产科紧急情况下替代制度执行欠完善。
2006年~2009年非手术组抗菌药物联合 用药率
19
2007年~2009年手术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
20
2010年1-9月份全身抗感染类药物销售金额排名前十位
一、硬件1: 科室设置 分区
硬件2:设 备配备
硬件3:技 术人员及 结构,培 训
问题要因 软件1:建 章立制
对策
目标
措施
人员
完成日期
软件2:心 肺复苏, 气管插管 等技术操 作培训
软件3:危 重绿色通 道,重点 病种流程 管理培训
问题要因 软件4:医 嘱、病历 的规范书 写 危重患者 抢救成功 率 投诉、纠 纷,安全
(中国药学会22城市样本医院用药数据)
全身抗感染类品种前十位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头孢 头孢 替安 孟多 亿元 3.17 2.85 美罗 头孢 培南 米诺 2.83 2.80 左氧 头孢 哌拉 舒巴 哌拉 氨曲 莫西 头孢 氟沙 哌酮 西林 坦钠/ 西林/ 南 沙星 呋辛 星 钠/他 钠/舒 头孢 三唑 2.65 2.57 2.46 2.42 2.19 2.07 2.07 2.04
计划(Plan):
一.发现问题:对我院急诊科设置、分区分级诊
疗布局,制度、职责,人员设备配备,技术水平, 急诊抢救服务流程,管理效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等 方面 1、硬件方面: 1)、科室设置,分区布局不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 理指南》要求,未按照IV级患者分区就诊管理。 2)、设备陈旧老化,配备不全,不能。。。 3)、人员配备不足及结构组成不合理。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份额 4.17% 3.75% 3.72% 3.68% 3.48% 3.38% 3.23% 3.17% 2.88% 2.72% 2.72% 2.68%
2005年到2010年次序增幅排在前10位的品种 -22个城市,360家样本医院药品采购数据
5、急救医疗质量风险管理漏洞大(投诉、纠
纷,危急值及不良事件等安全管理)。
二.分析原因: 1、院科二级重视不足。 2、长期未配备专职科室负责人对急诊科全面有效 管理,由护士长及其它科室主任代管,不能全职负 责管理。
3.急诊科医护人员无管、带、训,考等,加上自我
管理,自我学习意识差,意识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