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

2.采光系数:指建筑物的门窗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的面积之比。

3.适量运动:根据运动者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升高,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青春期高血压。

5.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通常指的身心健康。

1、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或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之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2、自我监督: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方法,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分析。

3、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又称过度训练综合征,是由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和病理过程,它的早期就是过度疲劳。

4、低血糖:指血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脑功能障碍,从而一起饥饿感、心悸、出汗、精神失常等症状的综合征。

5、过度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1、运动损伤: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与运动项目、技术特点、运动训练水平及运动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2、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年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

二、填空题1、人体运动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个别对待原则等体育卫生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室外运动场的方位最好是其长轴与子午线平行或与主风向垂直。

6、从事体育运动最佳体温是37.2℃、骨骼肌的温度是38℃。

病理名词解释(3)

病理名词解释(3)

病理名词解释(3)102.“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指假如劣性应激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103.警觉期(alarm stage)是指当应激原作用后反应迅速出现,持续时间短,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高兴为主,伴有糖皮质激素(GC)增多。

104.抵挡期(resistance stage)是应激原持续作用后机体的反抗或适应阶段。

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逐渐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逐渐增加。

105.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是指当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使机体抵抗能力耗竭,GC持续增高,但GC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出现明显的内环境紊乱。

106.心理社会呆小状态(psychosocial short statue)是指在失去父母或生活在父母粗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中的儿童,可出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并常伴有行为异常,如抑郁、异食癖等,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

107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是指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外伤性疾病、炎症和免疫性疾病时,于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机体发生的以防备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

108.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P)指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109.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殊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

110.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指热休克蛋白中大多数是细胞的结构蛋白(称为结构性HSP),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蛋白质进行准确的折叠、移位、维持以及降解,因此被称为“分子伴娘”。

111.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应激时,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和外周胰岛素依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胰岛素耐受);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甚至可以超过葡萄糖的肾糖阈8.96mmol/L(160mg/dl)而出现糖尿,称为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运动应激综合症(SportStressSyndrome),简称SSS,是一种由于受到运动的持续、强烈的压力导致的精神和生物反应。

其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运动应激综合症这一疾病是真实存在的,影响着大量的运动员和运动项目的发展。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运动应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几个方面。

首先,运动本身可能导致运动员超量消耗精神和生理能量,从而导致身体及精神压力过大;其次,运动员接受的与运动相关的社会压力也可能刺激身体及精神的反应;最后,运动中的持续性疲劳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诱发运动应激综合症的重要因素。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症状运动应激综合症的症状可以分为两类: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

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员身体缺乏力量、疲劳、神经紧张、失眠、饮食失调等;而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学习记忆障碍等。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治疗运动应激综合症的治疗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症状,二是改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

针对躯体症状,应给予运动员适当的休息,必要时可参加体能训练,改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另外,可采取乐器抚慰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

针对心理症状,应给予运动员心理辅导,以恢复运动员的正常心理状态。

此外,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智能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运动员心理调整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缓解心理症状。

最后,可以采取心理表征、增强自信心及正思考等方法,刺激大脑的神经再分化,从而缓解运动应激综合症的症状及改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运动应激综合症是一种流行于运动员中的精神和生理疾病,其发病机制可归结为运动本身或与运动相关的社会压力、持续性疲劳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所致,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和心理方面的状况,治疗方式也有可以采取适当措施。

因此,应针对不同运动应激综合症患者给予个性化治疗,以减轻病情并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改善。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点击上方“蓝字”关注1、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2、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3、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4、运动后尿蛋白: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5、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7、运动后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8、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的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9、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10、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1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要逐渐超过本人已经适应或已经习惯的负荷。

12、异常自身调节: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14、心电图: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16、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7、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18、内环境:细胞外液生存的环境。

19、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0、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21、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3、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体育保健学1

体育保健学1

体育保健学一、选择与填空1、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防治以及医疗体育等。

2、我国体育保健学课程建立于1982年。

3、1984年制定了第一部部颂《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从此确立了体育保健学的学科体系。

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给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5、1968年:社会幸福感、社会属性;1978年:基本人权;1989年道德健康6、三维健康: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健康的三维立体概念。

7、健康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8、人具有双重属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果说自然科学的体育观主要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观主要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

9、适量运动标准: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波动,锻炼时间达到20~60min,每周至少运动3~5次,才能取得理想的运动锻炼效果。

10、运动缺乏:每周运动不足三次,每次运动时间不足10min,运动强度偏低,运动时心率低于110次/min,则为运动缺乏。

11、脂肪营养价值的评定:(1)消化率:植物油的消化率可达到100%,动物脂肪消化率较低,约为80%~90%。

(2)必需脂肪酸含量(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12、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糊精、糖原13、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4种。

14、维生素A(VA)缺乏病:夜盲症。

15、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调节钙和磷代谢,促进小肠钙和磷的吸收与利用,构成健全的骨骼与牙齿。

维生素D的缺乏症:佝偻病(儿童)16、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17、维生素B1缺乏症: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和脚气病。

18、维生素C的缺乏症:坏血病19、常量元素(人体内大于体重0.01%)包括钙、磷、钾、钠、镁20、微量元素(人体内小于体重0.01%)包括锌、铜、铁、碘、硒、氟21、钙的促进因素:膳食中的维生素D和C、牛奶中的乳糖以及膳食中钙/磷比例适宜(1:1)等因素均可促进钙的吸收。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

第一章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

2、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第一状态,即健康状态第二状态,即疾病状态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作为非健康非疾病状态)3、影响健康的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和卫生服务的获得性4、适量运动: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运动时的心率范围控制在120--150次/min之间。

第二章1、从事体育运动的最佳体温是37.2℃,骨骼肌的温度是38℃。

2、热环境:当我们的散热受到影响时的环境就是热环境。

3、冷环境:一般指0℃以下或者更低的环境。

4、高原环境:海拔2000米以上的环境。

5、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要求:①基地的选择及坐落方向;②采光与照明;③通风;④采暖与降温6、室内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判断题):①球场边线至墙壁距离最少不小于2m第三章1、营养:是获得与利用食物的综合过程。

2、营养素: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常代谢所必须的物质。

(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称为营养素)3、宏量营养素:由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组成。

4、微量营养素:①维生素;②矿物质(无机盐):常量元素(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小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微量元素)5、水的生理作用:①水是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不可少的介质;②水是体内吸收、运输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最重要的载体;③维持正常体温;④润滑功能。

6、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的代谢状态,基础代谢消耗(RMR)的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能量需要。

14、补糖的方法:遵循少量多次原则15、运动补液的指征:感到口渴方法:遵循预防性补充的原则和少量多次的原则。

16、运动营养补充的误区:(谈谈对其认识)①强调特殊营养的补充,忽略基础营养摄入;②强调宏量营养素摄入,忽略微量营养素供给;③强调蛋白质补充,忽略碳水化合物摄入;④强调晚餐的丰盛,忽略早餐的多样性;⑤强调口渴补水,忽略补液的科学性第四章1、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

第三章 运动性疾病症

第三章 运动性疾病症
贫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是一种征象, 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39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 则可导致贫血,这种贫血称为运动性贫 血(sports anemia)。
其类型多为缺铁性贫血,少数为溶血性 贫血,个别为混合性贫血。
从发生率来看,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小 的运动员高于年龄大的,但前者发病较 轻。
西药可服用硫酸亚铁、富血铁等。
64
四、预防
安排好运动量和训练强度,遵守循序渐 进和个别对待原则。
膳食要富于营养,运动员每天每公斤体 重应摄入蛋白质2克,必要时还可补充氨 基酸和铁剂。克服偏食和吃零食的不良 习惯。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5
第四节 肌肉痉挛
66
肌肉痉挛(muscle cramps)俗名抽筋, 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
其次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或主诉动作 不协调,反应迟钝,工作能力下降等。
少数病例有耳鸣、眼发胀或脱发等。
9
2.消化系统方面症状
以食欲不振最为常见,其它有恶心、呕 吐、腹胀、便秘等。
10
3.心血管系统方面症状
有胸闷、心悸、气短。可出现晨脉加快, 运动后心率恢复慢。
11
4.运动系统症状
32
如果呼吸停止应作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 按摩术,并静脉注入肾上腺素0.5-1毫 克或0.01-0.02毫克/公斤体重。
必要时每隔5分钟重复注射一次。 静脉注射与心内注射效果完全一致,但
却可避免心内注射的并发症。 如果事先未开放静脉,可将肾上腺素稀
释到10毫升经气管内导管注入。同时应 立即送医院抢救。
国外的亚理想Hb标准为:男<16.0g/dl (160g/L),女<14.0g/dl(140g/L)。

2024年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模拟试卷(四)

2024年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模拟试卷(四)

2024年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模拟试卷(四)一、选择题1.竞技体育各构成要素要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条件是()A.运动员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竞技体育管理2.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A.年龄B.速度素质C.力量素质D.心率3.下列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B.社区体育是为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就近开展的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C.社区体育好似学校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D.学校体育、社区体育都是国民体育的组成部分4.下列不属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趋势的是()A.增强未来意识B.重点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技术、技能C.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D.学校体育的设计转向对多种运动方式的关注和学校运动的创新5.跳远的腾起角一般为()A.35°~38°B.38°~42°C.30°~35°D.18°~24°6.单杠支撑后回环的动作难点是()。

A.倒肩压臂腹贴杠B.倒肩压臂腹离杠C.倒肩压臂抬头支撑D.蹬跳压臂成支撑7.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是()领域目标的内容之一。

A.运动参与B.运动技能C.心理健康D.社会适应8.通常认为能有培养身体正确姿态、增强臂力、扩展胸廓的运动项目是()。

A.武术B.举重C.体操D.短跑9.体操教学中,顶的帮助手法使用在()。

A.单杠屈伸上B.双杠前摆上C.技巧前手翻上D.斜向助跑直角腾越上10.无论直接任意球还是间接任意球,在球未踢出之前,被罚队员必须离球()米。

A.11B.7.55C.9.36D.9.1511.中国女排的首次世界冠军是在1981年第三届()比赛中获得的。

A.世界女排大奖赛B.世界女排锦标赛C.奥运会D.世界杯12.足球比赛踢间接任意球时误将球直接踢进自家的球门,则应该()。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体育保健学的概念——是体育与医学、卫生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科学。

2、营养——营养是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营养素——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热能构成集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的物质代谢所需要的物质。

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健康的最根本的物质,其摄入的不均衡不但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水平,而且会影响人体的活动能力。

4、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氨基酸。

5、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它们在人体利用率高。

6、半完全蛋白质——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虽然种类齐全但其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低。

不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须氨基酸种类不全、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的蛋白质。

7、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因其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使其各具特殊的生理功能。

8、体格检查——指对身体进行一系列医学检查,目的在于了解身体的发育过程、健康状况及机能水平等基本情况。

10.远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11.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12.过度训练——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疾病状态。

13、运动应激综合症——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疾病现象。

14.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运动应激综合症(Exercise-InducedStressSyndrome,EISS)是一种由连续的高强度体育锻炼导致的疾病,其特征表现为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记忆力减退、气喘和头晕等症状。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症状可以从影响运动表现的角度进行解释,比如运动能力的下降、心率的加快以及精神和肌肉的不适感。

其形成的原因可能包括累积的身体负荷、持久的情绪焦虑以及不适应的运动节奏。

运动应激综合症普遍发生于经常参加高强度训练,特别是偏重于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如职业运动员、教练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平民百姓等。

患者一般会出现疲劳、动态记忆减退、头晕和抑郁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情绪激动、失眠和身体疼痛,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高血压等。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般要通过血液分析、心电图检查、心理状况检查来诊断,治疗方法则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等联合治疗方法,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协助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通过改善饮食、减少锻炼量等方式,来预防该病的发生。

除了以上的治疗外,避免运动应激综合症的发生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职业运动员和平民百姓的角度出发,运动应激综合症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水平,调整运动强度,实施有效的休息和康复计划,以避免体力负荷过高导致运动应激综合症的发生。

另外,也应当充分了解自己,适当调节运动节奏,降低精神和身心压力,同时搭配充足的睡眠,保持营养摄入的均衡,加强心理疏导,避免发生运动应激综合症的发生。

总之,运动应激综合症是一种威胁到人体身心健康的疾病,其发生普遍,需要我们加以规避,特别是职业运动员和参加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应当注意这种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了解运动应激综合症的有关知识,是预防运动应激综合症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我们对该病的防护意识,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享受健康的运动与生活。

体育保健试题

体育保健试题

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30%(即1200~1500ml)可出现休克。

《体育保健学》试题名词解释过度训练: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运动应激综合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能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选择题5、运动性贫血的机理是( D )A 红细胞破坏增加B 铁储备降低C 低蛋白血症D 血浆容量增加6、检查髌骨劳损时( C )阳性率最高A 浮髌实验B 单足半蹲实验C 麦氏实验D 研磨实验8.骨折时不会出现下列 D 征象。

A 功能障碍;B 畸形;C 震痛;D 弹性固定;10、心肺复苏术包括下列哪些措施( ABC )A 畅通气道B 人工呼吸C 胸外心脏按压D 药物治疗14.现场心肺复苏术包括下列哪些措施 ABC 。

A 畅通气道;B 人工呼吸;C 胸外心脏按压;D 药物治疗;15.运动性腹痛的发病机理主要有 B、C、D 。

A 肝脾淤血;B 呼吸肌痉挛;C 胃肠功能紊乱;D 腹腔脏器病变;17、骨折的特殊现象有( B )A 功能障碍B 畸形C 弹性固定D 震痛三、判断题1、体育运动中,当膝关节屈曲,小腿固定于外展外旋位,大腿突然内收,内旋并伸直膝关节时,可能引起外侧半月板损伤。

()2、运动员出现早搏是一种病理现象。

( × )3、在排除其它原因后,运动员清晨卧位脉率经常保持较快的水平可能与过度训练有关。

( √ )9、牵拉骨骺损伤比受压骨骺损伤严重。

( × )12、踝关节韧带扭伤现场急救可立即使用冷敷处理,加压包扎止血、制动、抬高伤肢。

( √ )13、小悬臂带常用于肱骨和锁骨骨折(√ )17、大悬臂带常用于除肱骨和锁骨骨折以上的上肢损伤。

( √ )23、休克就是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 × )2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 √)25、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压痛点一般与肌肉附着点有明显关系,抗阻屈踝屈趾实验时疼痛( × )四、问答题(一)根据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哪些体育卫生要求?答:1、根据运动系统的解剖特点,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站、立、跑、跳的姿势,并加入纠正姿势和克服发育缺陷的练习;应注意全面身体锻炼;不宜长时间在水泥地上进行跑跳练习;不宜过早进行力量性练习;宜进行柔韧性练习;在饮食中注意钙、磷的补充。

常见运动性病症急救与防护

常见运动性病症急救与防护

运动应激综合征:运动性腹痛与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原因: 1.准备活动不足; 2.精神过度紧张; 3.运动前吃的过多或过饱; 4.饥饿状态下运动; 5.运动强度过大、速度过快;
运动应激综合征:运动性腹痛与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运动性腹痛症状: 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腹痛,多在右上腹; 疼痛的程度与负荷量和运动强度成正比; 深呼吸或按压腹部可减轻疼痛;
运动应激综合征:晕厥
晕厥是一种症状,为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导致晕倒。其发生机制是短暂脑 缺血,发生较快,随即自动恢复。有些晕厥有先兆症状,但更多的是意识丧失突然发 生,无先兆症状。晕厥发生的危险性并不是晕厥本身,而是晕厥发生刹那间摔倒所致 的外伤,如颅脑外伤、骨折等。 原因: 发病原因较多,与身体健康水平低、训练前饥饿、疲劳,以及精神过度紧张或亢奋有 关。带病参加训练或比赛,运动前没有做好热身准备,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长时 间站立或久蹲后突然站起等,也都可能导致晕厥。此外,出现晕厥可能与基础性疾病 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高
1)空腹血糖≥7.0mmol/L; 2)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3)有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糖尿病分类:
1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自身免疫抗体存在,逐渐破坏了本应产生 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量逐渐降低。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运动应激综合征:单纯性虚脱
处理: 卧位休息、保暖、饮用热水或电解质饮料,患者能很快恢复正常。重者应采取吸氧、 静脉输液等手段,促进恢复。
预防: 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做好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运动时注意呼吸与 动作的配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保证充足的营养与休息,长时间运动时,应注意 运动过程中电解质饮料的合理补充。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3、适量运动:是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4、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5、营养:人类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6、营养素: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

7、初查:一般是新生入学时或运动员即将入队参加系统训练时,或职工工作调动时,进行的较全面的综合性检查。

8、复查:是在参加一段时期的学习工作或训练以后所进行的检测。

9、补充检查:一般是在伤病康复以后,即将恢复正常工作或学习之前进行,或在参加重大比赛活动承担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任务前所进行的检查。

10、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集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11、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12、体格检查:是运用眼、手、耳、鼻等器官或借助简便器械对人体进行身体检查的基本方法。

13、兴奋剂:将任何形式药物或非正常量的胜利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体内以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14、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累积引起的一些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15、运动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16、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17、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点的疾病。

运动保健考点整理

运动保健考点整理

运动保健考点整理名词解释1、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提高等规律,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体全面发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两种属性。

2、适量运动:每周运动大于等于三次,每次半小时以上,中等及以上运动强度,一般可理解为适量运动。

3、运动缺乏:每周运动不足三次,每次运动时间不足十分钟,运动强度偏低,运动时心率低于110次/min。

4、运动过量:一是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机体在精神、能量等方面过度消耗,使其无法再正常时间内恢复体力。

二是指大概身体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时,恢复手段无效,营养不良,情绪突变,思想波动等,是正常的负荷变成超量负荷,从而使主动运动变成变动的应激刺激。

5、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

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心肺适能、肌肉适能、柔韧性、身体成分6、宏量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组成的营养素称为宏量营养素。

7、完全蛋白质: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它们在人体内利用率高,也称为优质蛋白质。

8、营养素: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需的物质。

9、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少。

10、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几种食物混合,由于必须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相互补充,而更能接近人体需要量的比值,是生物价值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1、医务监督:医务监督是运用、生理学和卫生学的内容和方法,对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包括运动员)的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观察,评价其发育水平、训练水平和健康状况所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12、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简单易行的医学检查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12-运动性病症

12-运动性病症
运动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牵扯和震动而产 生疼痛,其疼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一致。
4、腹外疾病
如右肺下叶肺炎、胸膜炎、肾结石以及腹 肌损伤等。
腹肌损伤中以腹直肌损伤并不少见,却容 易被忽略。
四、处理
1、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2、对于仅在运动时加快速度后才出现腹痛的运动
员,首先要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3、运动中出现腹痛,可适当减慢速度,并作深呼
足三里
足三里:对肠胃功能、 精神紧张有确切疗效。
百会
百会穴:头痛、头晕、
晕厥、中风、失语。
四、预防
重视身体检查 科学锻炼,循序渐进 加强医务监督、医学观察和自我监督 重视心脏的保健
运动性病症---晕厥(215) 一、定义
• 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 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的一种过度紧张 的表现形式。
主要介绍
1
运动应激综合征
2
晕厥
3
运动性猝死
4
运动中腹痛
5
肌肉痉挛
运动性病症---运动应激综合征(211)
一、定义
• 过度紧张(运动应激综合症)是在训练或比赛时, 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所能承受的能力而引起的病 理状态。
• 特点:常在一次训练或比赛后即刻或短时间内发 病。
• 多发生于训练程度不够的的中长跑、马拉松、中 长距离滑冰、自行车、划船等项目的运动员,以 急性心血管损害为最多见。
掐穴位、腹部热敷。
腹内疾病 腹外肌病
牵扯性疼痛, 疼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一致
依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如药物、理疗、局部封闭
运动性病症---肌肉痉挛(227) 一、定义
• 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
五、其他 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机能不全使应激能力下降而猝

运动性病症之

运动性病症之

内关穴: 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 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 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 指(中指)。
人中穴: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 一交界处。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 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
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 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运动性病症之——运动应激综合症
目录
※概念 ※原因和发病机理 ※类型和征象 ※治疗 ※预防
一、概念
运动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 赛中,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 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它常在一次剧烈的训练课或比赛后即刻发生, 一般多发生在训练水平低经验较少的新手身上。 在中长跑、自行车、划船、足球等运动项目多 见。
3、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 脏按压。
五、预防
1、运动前做好身体检查; 2、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或比赛做 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加强自我监督和训练、比赛中的临场 医务工作。
课堂教学内容小结:
主要讲述了运动应激综合症的概念、病 因、病理、征象、处理和预防。 掌握这种运动性病症的征象及处理和 预防。
3.脑血管痉挛型
运动中或后即刻出现一侧肢体麻木,动作 不灵活,常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
4.急性胃肠综合征
剧烈运动后很快发生恶心、呕吐、头痛、 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四、治疗
1、对单纯虚脱型主要是卧床休息、保暖,周 围安静、通风;较重者可以吸氧、静脉注 射葡萄糖液。
2、轻症者点掐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昏迷者 点掐人中、百会、涌泉等穴位。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
1、训练水平差和生理状况不良。 2、停训后恢复训练时,运动量过大。 3、患病时参加剧烈运动,主要是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各种心脏病人,严重引起猝死。 运动负荷>机体耐受程度

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

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

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1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5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承载能力,机体在精神、能量等方面过度消耗,使其无法在正常时间内恢复体力;二是指当身体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时,恢复手段无效、营养不良、情绪变化、思想波动等,使正常的负荷变成超量负荷,从而是主动运动变成被动的应激刺激。

8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简单易行的医学检查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9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以至于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10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1营养: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合理膳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即为营养。

12营养素: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营养素,营养素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健康最根本的物质15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的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它们在人体内利用率高,也成为优质蛋白质。

半完全蛋白: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须氨基酸种类虽然齐全,但其中某一中或几种必须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低。

不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必须氨基酸种类不全,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的蛋白质。

19运动性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负荷超过一定范围,超出体育运动参加者的最大耐受能力时(或过度负荷时)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过程。

20运动性猝死: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1. 关节脱位:是指凡相连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22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从创口流出。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应激综合症名词解释
运动应激综合症(也被称为大运动应激综合征)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可以引起体内特定化学成分的严重变化。

这种病症可以影响人们的心脏、神经、呼吸和免疫系统,并可能会导致死亡。

有关运动应激综合症的三个主要因素,根据研究人员的报告,包括:(1)短时间内运动剧烈度过高,(2)境温度过高,(3)动太过频繁,而不有足够的休息。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症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潜在的,可能体现出严重立性表现;另一类则是负面的,以发热或肌肉痉挛为特征性症状。

在潜在状态下,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困难、神经行为问题、低血压以及头晕等症状;而在负面状态下,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的、体温高于正常值的发热,以及肌肉紧张、不舒服等症状。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考察。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出有关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以确定其是否出现此病症的特征性变化;而临床考察则从患者发现该病症之前的运动情况、运动时间以及身体状态等方面进行文献调查,以明确诊断和分析其发病原因。

运动应激综合症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解热抗痉挛治疗以及给予对应体征的治疗。

对于抗生素治疗,一般用来治疗感染性病毒,而解热抗痉挛治疗则是用于缓解发热和肌肉紧张的药物治疗,并且还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此外,患者也需要安排充足的休息期,以促进
痊愈。

总而言之,运动应激综合症是一种可能会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需要谨慎治疗。

因此,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严格控制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并且避免运动过度,从而减少发展运动应激综合症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