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域或创新链的某个环节开展布局 ,规模较小 ,资源分散 ,综合性不足,没有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 求 从 技术 开 发 、小试 、中试 、商 业化 等环 节 进行 系统 地安 排 ,不 适应 当前 战 略 性新 兴产 业 发展 所需 的跨学
科 、跨行 业 、跨 地域 、跨 边 界 的集成 创新 要 求 。此外 。科 技条 件 资源 主要 集 中在 高 校 和科研 院所 .面 向企 业和 社会 的开 放共享 不 足 ,服务 于企业 技术 创新 的公 共研发 服务 平 台建设 尚待 加强 。 与此 相关 的一 个 问题 是 ,检验 检 测技 术 和装备 无 法满 足产 业 发展 的需 求 。如 果 能够 测得 出 。就能够 做 得到 。 目前我 国检验 检测 技术 和 装备 水平 较 低 ,特别 体现 在新 能 源 、节能 环保 、生 物等 众 多行 业 的检验 检
业发展 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培 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 业 ,需要 深刻 把握 这 一规 律 ,加 强 公关 ,突 破 制约 我 国 战
略性新 兴产 业发 展 的技术 瓶颈 。
我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刨新 问题
重大 技术 突破 是 战 略性 新兴 产 业 发展 的重要 基 础 。关 键技 术不 掌握 、系统 技术 缺 乏 、企 业 技术 创 新 能力 较 弱 等
重 点 关
文 章 编 号 :6 4 9 4 (0 0 1— 0 7 0 17 — 16 2 1 )2 0 2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的产
业 .对后 金融 危 机时 期我 国产业 结 构 调整 和 升 级 、经济 增 长方 式 的转变 具 有重要 的作 用 。技 术创 新 是 战 略性 新 兴产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探究——专利信息分析视角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探究——专利信息分析视角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探究
———专利信息分析视角
张 晶 苏源哲
(湖北省知识产权发展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利用专利数据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 9 个领域的 技术创新现状,了解产业技术能力 水 平,把 握 产 业 创 新 发 展 趋 势。 研 究 发 现,我 国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在2010年前后进入技术创新活跃 期,逐 步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形 成 了 一 定 的 技 术 优 势,但 在 核 心 技 术的储备上与技术强国还有一定 差 距。从 知 识 产 权 保 护、技 术 创 新 导 向、基 础 科 学 研 究、协 同 创 新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 键 词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专 利 信 息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104130
0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 需 求 为 基 础 ,对 经 济 社 会 全 局 和 长 远 发 展 具 有 重 大 引 领 带 动 作 用 ,知 识 技 术 密 集 、物 质 资 源 消 耗 少 、成 长 潜 力 大 、综 合 效 益 好 的 产 业 [1]。2010 年9 月8 日 国 务 院 常 务 会 议 审 议 并 原 则 通 过 《国 务 院 关 于 加 快 培 育 和 发 展战略性新兴 产 业 的 决 定》,将 推 动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 随 后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迎 来 高 速发展期。经过10 年 发 展,跨 越 了 “十 二 五”规 划 和 “十三五”规划,2020 年《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 经 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中 明 确 提 出 要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着 力“构 建 一 批 各 具 特 色 、优 势 互 补 、结 构 合 理 的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增 长 引 擎 ”。 从 2010 年 的 “七 大 领 域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到 2020 年 的 “九 大 领 域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我 国 不 断 根 据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调 整 产 业 领 域 范 围 ,积 极 发挥市场主体作 用,科 学 施 策 推 进 产 业 培 育,战 略 性 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 质 量 发 展 的 先 导 产 业 和 支 柱 产 业 ,成 为 引 领 国 家 未 来 发 展 的 重 要 决 定 性 力 量 ,对 我 国 形 成 新 的 竞 争 优 势 和 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王 红 军
( 浙江工商 职业技术 学院 商学院 , 浙 江 宁波 3 1 5 0 1 2 )
摘 要: 文章 阐述 了战略性新 兴产 业的界定 , 运 用基 于德 尔菲法的模糊综合评价 法设计 了产 业创 新能力评估模 型。
通过对 宁波 、 杭州、 温 I ・ ' l 等地 4 5 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的评估及 结果分析 , 提 出了提 高浙 江战略 性新兴产 业创新 能力
期 间九 大 战略性新 兴产 业 , 分别 为 : 生物、 新能源、 新 能源 汽 车 、 物联 网 、 新 材料、 高端装 备制造 、 节 能 环 保、 海洋 新兴 以及 核 电关 联 产业 。加快 战 略性 新 兴 产业 的 培育 和发展 , 对 于浙 江 深 入 贯彻 落实 科 学 发 展观, 加 快转 变经 济发展 方 式 , 促 进产业 转 型升 级和 经济 可持 续发 展 , 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战 略意义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u n d s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o f s t r a t e g i c e me r g i n g i n d u s t r y . On t h e u s e o f f u z z y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me t h o d wh i c h b a s e d o n t h e D e l p h i me t h o d . T h e a u t h o r h a v e d e s i g n e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o d e l o f i n d u s t r i l a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全文)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全文)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研究XX F062.9 [XX] XX 1673-0461(20XX)12-0074-08 世界经济进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工业、商业及金融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进展的方向。

在科技革新力量推动下,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成长,且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并在危机之后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重心。

我国应该抓住机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展。

一、主要经济体大力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三个 1. 美国:“再工业化”和“新能源”战略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行了短期经济刺激和长期经济促进相结合的经济战略和政策。

其中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援助和减税,目的在于挽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和制造社会就业;长期经济进展战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再工业化”战略和“新能源”战略。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近期促进产业进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该战略主张重新加强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进展,通过促进制造业高速增长,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进展方式。

为此,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了降低制造业成本和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两方面措施。

进展“新能源”战略是奥巴马政府近期经济进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投资进展“气候友好型能源”是核心。

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通过投入1,500亿美元资金进行新能源开发,制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

另外,美政府还准备启动一项每年对100万个低收入家庭实行能源增效的计划。

2. 欧盟:“20XX战略”20XX年3月,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特征,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盟20XX战略》的正式文本,描述了未来10年欧盟的经济进展战略。

该战略文本认为,“后危机时代”欧盟的经济进展战略目标是,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舞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更加健康和更为“绿色”地进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创新推进策略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创新推进策略研究

0 引 言
当前 , 国际 金 融 危 机 波 澜 未 平 , 场 围 绕 着 争 夺 新 一
兴 产 业 未 来 发 展 的竞 争 已经 展 开 。美 国 将 研 发 投 入 提
据 经 济 科 技 发 展 的 制 高 点 。 目前 , 技 术 创 新 为 支 撑 以
的新 兴 产 业 竞 争正 成 为 国 际 竞 争 的 重 点 。① 发 达 国家
高 到 GDP的 3 , 下 历 史 最 高 水 平 ; 国 着 眼 于 发 展 创 英 低 碳 经 济 、 字 经 济 , 构 建 英 国未 来 ”; 盟 宣 布 投 资 数 “ 欧 10 0 欧 元 发 展 绿 色 经 济 ; 罗 斯 提 出 开 发 纳 米 和 核 5亿 俄
能 技 术 ; 国提 出 发 展 七 大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但 是 , 中 我 们 应 该认 识 到 : 兴 产 业 的 发 展 往 往 发 端 于 重 大 的 技 新 术 创新 , 兴 产 业 的 发 展 实 质 上 是 探 索 建 立 新 的 产 业 新
和跨 国公 司 为 了保 持 技 术 领 先 优 势 与 利 益 , 往 通 过 往
标 准 战 略 , 知 识 产 权 和 标 准 体 系 糅 合 在 一 起 , 大 对 将 加 高 新 技 术 的 控 制 和 市 场 垄 断 , 缓 产 业 链 高 端 环 节 及 减
核 心 技 术 向 发 展 中 国 家 转 移 的 进 程 , 巩 固 自 己在 全 以 球 产 业 格 局 中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地 位 ; 发 达 国家 和 跨 国 ②
的 基 础 上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的 技 术 创 新 、 业 模 式 创 新 、 制 机 制 创 新 进 行 了 分 析 , 出 了培 育 和 发 对 商 体 提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

文章通过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试图在明确问题、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探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道路;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对策,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市场调节;对策研究一、引言2008年以来,受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障碍,陷入了困境。

作为出口大国,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国际订单的减少,出口份额的降低,都让我国的一些依赖出口的传统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全球分工的日益深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重组和流动的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全球资源提供了市场条件[1]。

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我国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步明显,成果显著。

世界第二大经济、第一大出过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都昭示着我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理性的思考和探究后,就可以发现,我国经济的增长,走的还是传统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产出”的道路,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十分巨大。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所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新形式下变得愈发尖锐和突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各自的基本国策。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振兴经济、促进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本报告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调研。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发展潜力和创新特性的产业。

其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相对创新的技术、高蓝海市场潜力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近年来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目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其中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

在信息技术领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

在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风能等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正在逐渐成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互联网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在生物技术领域,我国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列。

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能力仍然相对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其次,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短板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市场导向和需求引导。

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此外,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的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持续创新和有效政策引导,才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也随之涌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即如何发展和引领新兴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的增长和改进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和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技术、产业结构和资本等方面满足国家安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要求的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具体表现为:1、行业种类日渐增多。

目前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

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从产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3、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

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崛起,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例如5G技术等。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增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3、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1、人才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仍然相对短缺,缺乏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p一、前言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后,纷纷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了对新兴技术发展的布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目标,力争通过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作为科博会的重要活动于2013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加强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主要参会人员围绕主题进行了演讲:李毅中指出,政府应当引导规划新兴产业发展,比如政府规划、技术标准等;郭莹辉认为,科技地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地产强调的是城市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以科技载体和产业服务为内容;张召堂指出,人才是创新主体,增强人才优势,更好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郜春海认为,系统规划对产业创新至关重要,强调以工程技术领域为核心,严格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执行;柯文斯指出,我国企业必须通过串行成为引领者,他解释道,我国必须向价值链上游移动,要成为潮流的引领者,必须在工业领域取得成就,这就需要创新。

根据以上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发展要求以及各专家的观点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深远影响,对人民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并在经济发展全局中居主导性地位,正处于高成长过程中的产业,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记忆关键领域的基础产业。

2010年,我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属性1.全局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究对 象 的 某 些 信 息 , 各 项 指 标 往 往 出现 此 小彼 大 、 各 有 长 短 的 高达宏 ( 2 0 1 0 ) 用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建立起灰色 系统 , 运 问题 , 指 标 个 数 多 又增 加 了 问题 分 析 的复 杂 性 。 ( 二) 数 据 包络 分 析 方 法 用 灰色 关 联 度 模 型 以及 技 术创 新 能 力相 关 指 标 的数 据 , 从 创 新 的投 入 与 产 出角 度 对 我 国 高 技 术 产 业 及 其 内 部 5子 产 业 的 创
【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 业; 创 新能力; 评价方法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按 照 划 分 对 象 不 同可 以 分 为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入 产 出下 对 经 济 系 统 进 行 综合 效 率 评 价 , 但 由 于战 略性 新 兴 产 能力 、 产 业 技 术创 新 能 力 和 国家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业 正 处 于 成 长 期 , 各 项 指 标 数 据 的 获取 难 度 很 大 , 得 出 的评 价 能力 是 国 际 竞争 力 的 核 心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关 系 国 家 长远 利 益 结 果 可 靠 性 可 能不 高 。
分析 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 许 晓燕 ( 2 0 0 8 )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大高技术产业 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 徐 专家 评 判 的综 合 性 评 估 方 法 ,权 重选 择 可 以 结合 层 次 分 析 法 ,
玲, 黄瑞 华, 赵伟( 2 0 0 7 ) 运用主成 份分析法对 陕西 省高新技 术 以提 高 评 估 的准 确 性 。 李美娟, 陈 国龙 , 陈 国宏 ( 2 0 0 8 ) 利 用 变 异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 了纵 向评价。李金兰 ( 2 0 1 0 ) 等采用主成 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 并用灰色关联度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技术 分分析法对泉州市 高新技术产 业中各行业大 类的技术创新 能 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 宋河发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中国高技 力进行评价分析。然而由于每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研 术产业整体和主要类型企业的 自主创新 能力进行 了评价研究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与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与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涉及众多领域,其核心是互联网经济,而其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新增的新产业,其创新和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与发展研究。

一、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并得到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国家层面应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要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地方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和支持。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划、用地供应、税收减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等的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层面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果。

企业需要积极研发和应用领先的技术,将产品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企业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创新机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作用。

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养和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力。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政策和政策执行的有力推动,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还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深入研究和技术支持。

我们应该从多个层面出发,全方位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贡献。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优化研究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优化研究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优化研究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优化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加强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一、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潜力。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成为世界领先者之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着规模效应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短缺等问题。

在未来,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推动、产业融合的深化和品质提升的追求。

同时,新兴产业将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

二、政策优化的必要性与挑战政策优化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加大科研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培育高端人才等。

然而,政策的落地和执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政策间的协调与配合不足。

由于新兴产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各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政策重叠、政策冲突的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其次,政策执行的落地难度较大。

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

最后,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和战略规划,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激励政策。

政府需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企业提供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以增加企业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三、优化政策的途径与措施为了促进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优化。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研究 fT eI u ti td h d sr l u y n aS
我 国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研 究
丁 晓 燕 海 安 县 商 务局 江 苏 海 安 2 6 0 2 60
摘 要 : 兴 产 业 逐 渐 成 为 引领 未 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重要 力量 , 展 战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也 成 为 世 界 主 要 国 家抢 占新 一 轮 新 发
其 次 , 发 投入 不 足 , 研 自主创 新能 力薄 弱 。战略性 新 兴 产
新兴 产业 逐渐成 为引领 未来 经济社 会发展 的重 要力量 , 发展 战 业是 知识 、技术 、资 金密集 型产业 , 其发展 高度 依赖 技术创新 略性 新 兴产 业也 成为 世界 主 要 国家抢 占新一 轮 经济 和科 技 发 和突 破 。而 我 国 目前在 支持 战略 性新 兴 产业 发展 方 面 的投 融 展 制高 点 的重大 战略 。为 了适 应这 一经济 发展趋 势 , 国必须 资政 策还 不 够完 善 , 方面 , 批处 于初 创期 、成 长期 的创新 我 一 大 把握 世界新 科技革 命和产 业革 命 的历 史机 遇 , 加快 发展 战略性 型企 业存 在 融资 困难 , 资金 瓶 颈制 约 明显 ;另一 方 面 , 在财 存
业结 构升 级 、加快经 济发展 方 式转变 ; 是有 利于构 建 国际竞 三
产 业 的持 续 发展依 赖 于其 产 业配 套能 力和 市 场推 广能 力 的不
断提升 。 当前 , 部分新 兴产 业发展 更多地 依托 政策导 向和 政府 扶 持 , 没 取得 支撑 产业 持 续发 展 的足够 市 场空 间 , 用市 场 还 运
破 、市场 主导 、引领 发展 ”的总 体要 求 , 把握 好市场 主导 与政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兴产业以其创新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并分析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具备明显的发展潜力和战略地位的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通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科技含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于创新技术和前沿科学,具备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壁垒。

2. 高附加值: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

3. 强大的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1. 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引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提升,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经济的产业结构。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能够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益的方向演进。

3.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推动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4. 创造就业机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中,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为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经济大国,我国正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第一章: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正在快速成长并有望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将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还将在推动技术进步、带动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二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新能源某个领域的技术耐久性和成本竞争力还不够强。

因此,需要加大研究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第三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为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至关重要。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研发投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定位,依托自身实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在市场创新方面,需要掌握市场新趋势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加强合作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和创新链延伸,也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关键。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减费、补助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章:结论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其创新与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以广西为例

关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以广西为例
创 新 ,以 重 大 技术 突 出 带动 产 业 的发 展 。 1 2 自 主 创 新 是 战 略 性 新 兴产 业 延 长 技 术 生 命 周 期 的 必 然 . 要 求 技 术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最 早 由An esn uh n 出 , 认 dro 、T sma提
经 过 多 年 的 发 展 ,广 西 高 技 术 产 业 已 经 形 成 相 当 的 规 模 ,具 备 了进 一 步 提 升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的 良好 基 础 ,广 西 发 展 战 略性 新兴 产 业具 有 明显 的 资源优 势 、 技术 基础 和 产业 基础 。
7 8
科学 管理
关 于提 升战 略性 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 能 力的思考
— —
以广 西为例
甘 国勇
( 广西科技情报研 究所 ,广 西 南宁 5 0 2 ) 3 0 2

要: 强 自主创新 能力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广 西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 的发展基础和 增
1 加强 自主创新是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 的必 然选择
11自主 创 新 是 战 略 性 新 兴产 业 的本 质 要 求 .
目前 ,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 没有 统一 的界定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是 在 新 兴产 业 概 念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的一 个 组 合 概 念 【。 《 务 院 关 于 加 快 培 育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决 】 国 】 定 》中对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定 义 为 : 以重 大 技术 突破 和 重 大 发 展 需 求 为 基 础 , 经 济 社 会 全 局 和 长 远 发 展 具有 重 大 引领 对
业 在 国 民经 济 中 的 比重 不 断提 高 ,但 是 ,与 国 内发 达 省 市 相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发 展 的前 沿 ,拥有 巨大 的产业 带动 效用 、经 济技 术 效 益 和市 场前 景 ,并在 一定程 度 上关 系着经 济社 会
究 ,主要集 中于 “ 创新 性 ” 、“ 全局 性 ” 、“ 前 沿 性” 、“ 高 成长性 ” 四个 方 面 。 1 . 创 新 性 。战 略型新 兴 产业 是新 兴 产业 和 战略
展战 略性新 兴 产业作 为 主要 突破 口,我 国也 已提 出
业 ,具 有 巨 大 的带动 系 数 和强 大 的市 场拓 展 速 度 , 战 略性新 兴产业 的技术特 征是 影响 产业成 长 的关键 因素 ;陈刚 ( 2 0 0 4 )认 为 ,战略性 新兴 产业 正处 于 产 业生命 周期 的形 成 阶段 ,本 身具 有一 定 的规模 和
影 响力 ,并 承担着 新 的社 会 生产分 工职 能 , 巴代表 着 科学技 术 产业化 的最 先进水 平 ,同时也代 表着 市
发展 “ 战略性 新兴产 业 ”的新 构想 ,并将 其视 为提
升产 业结 构优 化升级 的新 方 向 ( 王小 明 ,2 0 1 2 ) 。

场 对 国 民经 济整体 产 出的要 求 以及 产业 结构转 换 的
产业的深度融合体 ,它是一种新兴产业 ,又有着重
大 的科 技 创新 ,它 既能 代表 产 业 发展 的重 要 方 向 ,
发展全局 和国家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伴随新能
源 、信息 、医疗 、生物 、环保 、海洋和空间等新兴
科 技 产业 的 发展而衍 生 出的一 系列 产业部 门 ,它代 表 着产业 发展 的未 来 方 向 ,对促 进经 济发 展有 着非 常关 键的作 用 ( 赵 刚 ,2 0 1 0 ) 。 4 . 高成 长 性 。 由于新 兴 产业 的核心 技术 具 有前

围绕消费升级方向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消费升级方向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消费升级方向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

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要聚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区域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一、围绕消费升级方向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要把推动调存量同优增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进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在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充分发挥创意作为新型创新方式的无穷发展潜力,依托我国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创意资源和人口优势带来的创意创造天赋,顺应产业融合、创新引领的大趋势,以创意驱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释放新型创意产业无限发展潜能。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有效释放消费潜力。

培育一批拉动力强劲的新型消费增长点,激活潜在市场需求,有效促进消费回补,推动消费潜力释放。

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消费新业态,充分激发网络直播、短视频、电子商务、外卖、远程办公、无接触零售等新型消费潜力,鼓励5G终端消费、智慧家居消费等升级消费发展,通过不断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产品迭代升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体制改革、环境营造、资源投入、扩大开放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一)改革创新治理体系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

构建国家科技管理基础制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研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这些产业不仅能够推动创新,提升生产力,还能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战略性的思考和应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与研发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

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合作创新来加以应对。

其次,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同时,新兴产业通常面临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的挑战,这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此外,新兴产业的全球化背景也带来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对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

另一个挑战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以绿色环保、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因此需要遵守环境法规和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能源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企业需要加大环境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和改变传统产业模式,新兴产业能够提高产业效率,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培养新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机会。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在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引言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加紧部署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一轮科技创新,着力推动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虽然对未来究竟哪个领域能够带来巨大的技术革命还无定论,但许多国家都在把握新技术革命的苗头,力求抓住未来支撑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支柱产业,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其发展关键是核心技术的掌控。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技术创新、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我国无论在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政策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探讨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将有利于建立完善其技术创新机制,推进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系统技术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要求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控制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几乎对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大规模增加,但是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并不多见,我国战略性前沿技术研究总体仍以跟踪发展为主,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少。

例如,自20世纪中后期涌现出人工合成胰岛素、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后,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很少产生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并得到国内外公认
的重大成就。

(二)战略高技术开发的系统开发平台缺乏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行业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大多已转为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一些行业的前沿性基础研究、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活动的系统部署不足,尤其是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基地建设相对缺乏。

近几年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技术开发的缺失,但这些基地多数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或创新链的某个环节展开布局,规模小、资源分散、综合性不足,不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集成创新要求[1]。

此外,科技条件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共享不足,服务于企业技
术创新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尚待加强。

(三)重点产业技术的长期试验和产业化数据积累缺乏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说,进行大规模生产之前的关键是大规模的试验、产业化的应用和相关数据的积累,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才能提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水平,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同时,旧的产业和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更新换代”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必须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才能开发出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产品。

然而,与此要求不符合的是,我国重点战略型产业技术创新还缺乏长期试验和产业化数据积累。

例如,我国主要农作物的转基因技术还主要停留在试验阶段,与跨国公司大规模试验和产业化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四)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形成产业的速度慢
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已有的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受到资金、知识产权管理、行政审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专化速度慢。

比如我国生物医药的上游技术,拥有众多研究机构、大学作为支撑,但是它并不能承担产业化职能,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不具备研发资金和人才,也导致市场转化率低等问题。

同时我国在技术创新中还存在注重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忽视面向实际产业化研究的倾向。

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于专利的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专利的转让手续繁杂,进一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难以加快。

(五)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得到空前发展,但是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还相对不足,市场建设相对落后,尤其是创新性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些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其主要目的是保值增值,同时决策链条长,影响了对技术创新关键阶段的金融支持。

而银行往往投资与规模生产,面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传统信贷产品是有形资产的抵押、质押或者保证担保贷款业务,但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有限资金大多投入在了技术开发,抵押物往往较少,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2]。

三、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强化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持续的技术来源,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的主要力量,是围绕新兴产业开拓增值业务的主力,是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市场的主角。

日本50%左右的专利来自企业,美国是30%左右,我国只有10%左右,说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3]。

即便大型公司最发达的美国,80%的技术创新也出自于中小企业。

因此,发展新兴产业应进一步确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解决政策歧视、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发展瓶颈;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扩大开放;在采购中优先购买中小企
业创新产品,特别是首台套产品。

(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功能,完善创新成果权利共享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并且技术集成复杂,涉及面广,各技术领域之间交叉融合度高。

因此,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及企业,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关起门来独立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包括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而是采取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

当前,人们对知识产权的独享和分享方式有作价入股分红、知识产权出资、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等,但对知识产权的共享方式的探索、重视仍不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系统集成创新,应积极探索和创新知识产权共享方式,包括由政府出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并取得知识产权,然后无偿提供有关企业和社会各方使用。

(三)加强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培育
科技创新的实现,必须具备人才和资金两个基本要素。

美国硅谷的成功,不是美国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而是因为它具备了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4]:一是周边大量科研院校提供了众多人才;二是加州的移民文化具有良好的创新传统和企业家精神;三是硅谷的创投、风投、科技银行等新型金融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市场资金。

因此,中国推动技术创新,一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大专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按照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并鼓励市场化
资金支持学校科研项目,培养基础理论人才;二要培养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应用型人才,鼓励企业创建尖端研发机构;三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为创新科技产品产业化生产培养大批熟练合格的技术工人;四要重视外部人才引进,制定国际人才引进战略,对科技创新急需、学有专长的外籍人才一视同仁,大力引进。

(四)完善产业规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在准入规定、审批流程等方面的政策修订,结合相关准入标准的规定,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给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更大的便利,促使其加快进入市场。

在充分利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政府采购、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的执行力度。

同时,积极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系统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五)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加大全社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积极承担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加大战略性新兴新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投入。

完善政府投入资金的管理模式,探索采取基金、股权、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政府资金要稳定支持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六)按照产业链组织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创新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品为根本导向,以重大技术开发和工程建设为依托,明确目标和边界,对重点产业和技术路线进行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分解,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组成创新联盟,推进工程化的科技活动组织实施模式。

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可以组建新的项目法人,按照企业化的方式管理运营。

参考文献:
[1]赵刚.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0(19).
[2]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05).
[3]史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及其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03).
[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01).
作者简介:何金梅(1989.1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