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4孔子教学思想的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教育思想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重读《论语》所想到的发布机构:古美高中李杰时间:2008-5-12 10:15:26【字体:大中小】孔子的“教育之道”作为孔子仁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以培养“君子”为主要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思想,并值得今天的教育予以借鉴。

至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更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值得我们去重新整理和诠释。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传身教所包含着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联系当前的课程改革,重读《论语》,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给我许多新的启示。

一、敏而好学对待知识和学问,孔子有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对待事物、学问总是做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随意地主观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中比我好的,应该是我学习、仿效的榜样,三人中比我差的也是我的老师,不过这个老师是打引号的,事实上是反面老师。

从这个反面老师身上,我可以反思一下,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使自己做得更好。

我们现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太需要孔子那样的敏而好学精神了。

新课改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有高素质是师资保障。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有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敏于好学,“博闻强记”,一方面,为教学做好足够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也是用自己的好学精神对学生造成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传”嘛!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学习也需要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需要一种吃苦精神。

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培养学习的坚强毅力。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精益求精,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从已知到未知的迁移;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作者:郑辛梓来源:《成才》 2014年第12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教学思想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它对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满堂灌”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孔子首倡。

发展至今,它已成为了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教学优势及显著效果,早已为人们所推崇。

那么,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就表达得很清楚。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这里的“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学生经过学习和思考,对某一问题尚未达到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对某一问题还没有达到想表达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够由此推知其他方面,那就不必再继续讲了。

因为这个学生还没有积极主动去思考,教师讲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主张把掌握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反对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认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最终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展思维能力;其次,他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地启发;第三,他强调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孔子的这一教学思想启示我们,要运用好启发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敏锐观察和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合适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追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要求,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潜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主张通过实践、实际操作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实践项目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重视个性发展。

孔子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与能力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使他们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师生关系。

孔子提出了“教无常师”的观点,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

他倡导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榜样,用心去教育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以敬及师。

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倡导良师关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能够真正起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广泛的启示作用,它提出了追求全面发展、实践教学、个性培养和师生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只有遵循孔子的教育思想,才能够让现代教育更加富有内涵、具有智慧和人文关怀。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得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得启示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得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得。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得今天,回头瞧瞧孔子,2000多年前得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得祖师,确实就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得,就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她得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得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得。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得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她得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尤其就是她创造出得“因材施教”得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她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得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得方法,发挥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得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就是“因材施教”得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得了解,作为有得放矢进行教育得基础。

她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得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她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她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她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她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她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就是不就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即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得如此了解,她得教育与教学才能符合学生得实际水平与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得盲目性与随意性,注意从学生得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她不用千篇一律得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

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

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她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她一下。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启示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启示

2019年第13期文学教育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启示曹汉卿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1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社会经济和趋势上,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各诸候争相招聘贤士 ,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 为孔子办私学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社会条件。

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鲁国的文化传统是“周礼尽在鲁”,鲁国文化仍保留许多周朝文化,这有利于孔子把西周依赖的礼乐文化加以改造而创立自己的学说。

2孔子的教育思想2.1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被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内容可概括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并且以德育最为重要。

孔子非常重视弟子的德行修养,向弟子传授“礼”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仁”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德育内容。

《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体现了“仁”,孔子告诉弟子,自己不想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推己及人。

这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的思想是吻合的。

孔子“仁爱”的教育主张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我国当代教育重视德育做了重要的铺垫。

2.2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孔子将“有教无类”作为其教学方针。

“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国别和年龄,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体现。

孔子认为,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并进行师生见面的流程,拜师之后就可以跟随孔子学习。

“有教无类”思想与今天提出的“全纳教育”内涵相似。

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吸收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而孔子的“有教无类”也主张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和等级出身,主要学生诚心求学,都应该得到老师平等对待和教育。

可以说“全纳教育”这一思想深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提供了平民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_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_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_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孔子的“仁”论,是他提出“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

那么,什么是“仁”呢?关于“仁”的解释有多种。

在这里我们只对其中几种进行分析。

《说文》中说:“仁亲也,从仁从二。

”这里的“仁”指的是仁人,一是指己,一是指人,意思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如何“爱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都说明了孔子爱人。

“有教无类”也正是本着“爱人”这一思想原则出发的。

另外,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也是他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阐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阐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的“性善论”。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的相似性,也指出了人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里他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西周末期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三位一体系统势力强大的时代。

办学形式上依然是“学在官府,民间无学” 。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孔子奔走各国之间,希望统治者能放下屠刀,以“仁”治国,但多年的周游列国,“仁政”思想终被当时的社会所遗弃。

于是,他退而从教,创办私学,并提出“无类”教育。

实行“有教无类” 本意是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有资格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

孔门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和各个种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载有事迹的学生,除鲁国外,还有来自卫、齐、陈、晋、吴、宋、楚、秦等国。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一)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发展大众化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卢友芳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一大重点教学科目,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论语》作为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著作,教师可利用其中蕴含的各种教学思想辅助自身的语文教学,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论语》中的教育主张解析孔夫子在我国封建社会背景下便将教育主张定位为“有教无类”,孔子在当年时代背景下倡导教育事业应不分贵贱,不论长幼,不分种族,人人拥有同等接受教育的基础权利。

且并未规定受教者的实际年龄,以学无止境理念进行教学,鼓励年长者进行学习,将教育事业定性为终身教育。

孔子在《论语》思想中表示,教学由四大阶段即学习、思考、温习、践行组成。

“学习”“践行”便是知识理论的实践过程,最终达成学行一统、学以致用的状态。

实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及巩固,以此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实际价值。

孔子在教导门下弟子时,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及学习,以实践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当代教育理论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十分相似。

二、《论语》启示之紧抓语文学科结构各类学科都有各自的逻辑性,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学科后,便能明确该学科所拥有的关键特征,该类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总的来讲,各学科都拥有各自的学科观念,学科观念能将学科内部的各版块有逻辑性地进行组织。

从《论语》中孔夫子与弟子的谈论可知,孔夫子对个人所教授内容存在着个人的学科观念,孔夫子较为清楚明了地掌握着自身所教授内容的知识整体结构,并将所有零散知识点以相关性进行串联,最终形成单个版块和整体结构。

孔夫子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多学的前提下,且能将自身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性整理和组合,以此来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该项思想得到了我国近代教育家的实践与运用。

例如上世纪后期,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树”的构建,帮助学生将语文中的知识理解为“树枝”,最终串联到树干上变成一整棵大树,该项思想中的“树干”即是学科观念,亦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以贯之”。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摘要:孔子的学习思想、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修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现代教学研究及活动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我们的责任就是在现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它,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以培养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可谓是儒家的开山鼻祖,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用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事业上,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原则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宝贵的教育遗产。

研究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思想上,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经验的学习。

主张以闻和见作为知识的源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孔子的学习思想孔子的观点认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几个因素。

学习态度方面,主张“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在学习上要虚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习贵在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行相结合,学以致用,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二)孔子的教师修养思想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隐无私;师生互学,教学相长。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在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教育主张、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2、启发式诱导、循序渐进“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

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丰富、极为深刻。

下面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施行因材施教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和记录。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并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启示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对于现代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快速,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启示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治和仁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子民。

这对于现代政治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者,他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实施和谐的社会治理。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子民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于现代政治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社会道德启示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仁爱之心,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四、人际关系启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四友”之说,即与有道的人为友,以增长智慧;与有仁德的人为友,以增长人格;与有信义的人为友,以增长正直;与有勇敢的人为友,以增长勇气。

这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我们可以从“四友”之说中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选择真正优秀的朋友,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五、家庭教育启示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提出了“孝”作为重要的原则。

他认为孝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从中获取对培养人才的启示。

首先,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一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培养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其次,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温故而知新”。

这一观点强调对过去知识的温习和总结,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来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只有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还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一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需要注重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君子不器”。

这一观点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行事方式。

这对于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不仅需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孔子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3篇)

孔子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孔子的教育理念1. 仁爱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使受教育者具备仁爱之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强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

2. 德智并重孔子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德教育,还要注重知识教育。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德智并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孔子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3. 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他主张“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4. 师道尊严孔子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孔子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孔子善于运用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经典文献,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

2. 启发式教学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他常常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 实践教学孔子提倡实践教学,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

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4. 互动教学孔子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他认为,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1. 子路问仁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仁爱的重视。

在教学中,孔子通过讲解仁爱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孔子教育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他关爱有加。

在教育颜回的过程中,孔子注重培养他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识型” 向“ 创新 型 ” 转 变 。 教学 更 更 注 重学 生 学 习 的 主体 ( 一) 树 立科 学的教 学理 念
教, “ 不能正其身 , 如正人何 ( 《 论语 ・ 子路》 ; 学而不厌 , 诲 人不倦 ; 爱护学生 , 无隐无私 ; 师生互学 , 教学相长。教师 只有“ 学而不厌” ,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诲人不倦” 也 是 孔 子 最 可 贵 的 的精 神 。无 论 什 么 向 他人 请 教 , 他 都 毫无保 留 ; 无论遇到什么 困难 , 他都坚持教学 。 “ 仁者爱 人” 的思 想也 贯穿 了孔 子 一生 的教 学生 涯 。
2 0 1 3 年 第5 期 ( 总第 2 6 8 期)
世 纪 桥
No. 5, 2 01 3
S h i j i Qi a o
( Ge n e r a l N o . 2 6 8 )
孔 子 的教 学 思 想 对 现 代 教 学 研 究 的启 示
井焕茹 , 董 玉茹
( 哈 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 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8 0 ; 富平县美原 中学 数 学组, 陕西 富平 7 1 1 7 0 6 )
孔子 , 可谓 是儒 家 的开 山鼻祖 , 我 国古代 最 伟 大 的教 育家 , 用他 将 自己的大 部 分精 力都 投 在 了教育 事 业 上 , 在 教学思想 、 教学方法与原则 以及教师 自身修养等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 , 成为我 国教育历史上最宝贵的教育遗 产。研究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具有 非 常重要 的启 示 作用 。 孔 子 的教 学思 想 在 教 学 思想 上 , 孔 子 非 常 重 视后 天经 验 的学 习 。 主 张以闻和见作为知识的源泉 , “ 多闻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多 见而识之” ( 《 论语 ・ 述而》 ) 。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 的, 重 视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 ( 一 )孔 子 的学 习思 想 孔 子 的观 点认 为 , 学 习过 程包 含 “ 学、 思、 习、 行” 几 个 因素 学习态度方面, 主张“ 好学 、 乐学” , “ 知之者不如好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学思想,在其后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被历代的教育者所继承和发扬,对现代教育及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多启示作用。

下面笔者略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原那么中一个很重要的原那么,也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了解学生为基础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

〔二〕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指,孔子面对学生们回答不出的情况时,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一些启发、提示性的语言,引诱、引导学生进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孔子注重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主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孔子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运用比喻或实物作为直观教材,以阐明抽象的原那么,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三〕以身作那么。

这是孔子教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个人人格力量的感化。

他往往强调,要学生做的事情,首先自己也要做到,这样自己说过的话才能在学生面前更有说服力,更好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四〕学、思、行结合。

孔子很重视学思行并重。

孔子主张学习知识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以致用,如果学了不能用,虽多也是意义不大的。

此外,还要强调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光学不思是不行的。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各不相同,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了解学生、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

我们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发扬乐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是提倡乐学的人。

我们也要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适当地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许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赞美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以德为首,注重道德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

孔子将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个体要具备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成为君子、贤人。

因此,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首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在道德品质方面有所提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在平常对学生的考察中,孔子也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

2、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之前只有上层社会的弟子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权利被上层社会所垄断,被称之为“学在官府”。

孔子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从此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使得平常百姓的弟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也并不会因其出身、家境等区别对待。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3、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学生想要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指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给他举例了。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本人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则不去启发、引导,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要再给他们举更多的例子了。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在孔子的执教生涯中,他也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没有教育便没有文明;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工程师。

在不同时期教师的地位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特别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实现由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向当代素质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素质教育方针能否真正落实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教师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

在读了《受用一生的论语智慧》一书后,笔者从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孔子的“有教无类”、“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济世功能”等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师如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当代教师如何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没有出身贫富、贵贱之分,其实质就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如何实现教育平等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素质教育能否践行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面向全体同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老师要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例如:分析试题时,我打破了常规“一讲到底”的方法,首先自己讲了几道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再在全班声明几点:“下面大家有不懂的题目可以提问”、“如果我讲了还有不懂的可以继续提问”、“即使你有最简单的题目不懂也放心大胆的提问”,有了这几点声明之后,就拉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但解决了学生不懂的问题,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影响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影响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影响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思想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他对后世影响的重要性。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旨在推崇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关系的合理性。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互动,认为通过关爱和谦逊,人们可以实现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

孔子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概念,鼓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的修德和道德教育。

孔子的思想还包括多个重要观点。

首先,他主张“礼”,认为通过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

其次,孔子提倡“君子之道”,认为君子应当具备道德高尚、修养良好、才智过人的品质。

此外,他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培养人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孔子的教育影响孔子被尊为教育家的称号,他对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孔子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

他主张注重教育的多方面发展,包括道德、知识、品尚、文化等方面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他主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弟者,师道也。

孔子认为教育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而学生则应当尊敬教师,虚心听取教诲。

另外,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准则,旨在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的相互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

这些准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思想与教育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的思想对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推崇“仁爱”观念,强调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为后世提供了伦理道德的参考。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注重个人德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学思想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发展了几千年的教育界的东西,有着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本文现谨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谈几点认识。

启示一: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才胡锦涛说过:教育就是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提倡的是“仁政”,故把“仁”看作从政的最高准则,“优”实际上是“仁”的高低之分。

孔子对仁的看法,意义广泛、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爱人,即从爱人的思想出发,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地为他人服务,这就是仁人所具有的品德。

按照孔子“为仁”就是“为人”的标准,仁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孔子的观点就是教育首先要解决受教育者“做人”的问题,他十分强调“做人”即做“仁人”,把仁看作从政的最高准则,牵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治国的政治大事,把仁的范围推到更广阔的地步。

孔子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

“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

综合孔教思想,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培养“仕”为目的,以“仁教”、“智教”为手段,以实现“克己复礼”,国泰民安的政治思想。

这在当时应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孔子反对学生学习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无关的知识,反对与成德无关的东西。

《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教;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被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培养上层社会的管理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目的,显然与当前的经济社会是极不相容了。

实际上,在当前新型社会思想下,从政只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己,虽然这种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

甚至在目前中国,这种职业的候选人也还不都是由学校培养。

因此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实际上己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却是需要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目的探讨》中指出: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是必须实行“人教”、“职教”、“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简言之,“人教”即为接受人类文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的教育,即“做人”的教育:“职教”即为求职而做准备的,适应日前高效经济、科技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即实现自我、理想、人格、个人潜力的发展的教育。

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在罔→教育过程中完成的。

这种教育体制既适应继承我们传统文化,又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及新文化浪潮的冲击,还兼顾了未来社会更民主、更自由、更“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孔子“为政”的教育目的己不再适应新形势要求,但他对“做人”的实践要求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个人发展观对当代教育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所以,中国当代的教育目的应当是在批判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前提条件下实行职业化教育,再因势利导以帮助学生在正常发展过程中实践“个性化教育”。

结合这三者,以批评的眼光取长补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国情、民惰的、适应目前新形势的,适合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出相应的社会人才。

启示二: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倡导“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

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

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

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论籍贯:有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论年龄:颜路、仲由等人与孔子年龄相仿,年龄小的比如公孙龙比孔子小五十三岁;论身世:孟熬子是世卿子弟,仲弓父为贱人,子路为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子贡为巨贾,颜回、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总之,学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

这与我们实行的义务教育有着本质的相同—即大众的教育。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

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弟,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

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但在以选择和现别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

用形似正确的公众理论掩盖自己错误的行径成了当今社会的拿手好戏,相比奴隶社会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处于社会主义的当代教育还如此体现“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相关部门,作为教育者,我们能不汗颜?真的是该醒醒了!启示三:教师育人方面,“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孔子被尊称为万代师表,自然有其可敬之处。

《论语》只是记录了孔子的部分言行,但在《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

其“身正不倦”、“学而不厌”的治学理念至今仍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有着积极的警醒意义。

在学生面前,孔子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无所不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贡称赞孔子为人师表的特点为“正身以侠”,苟子颂扬孔子的教书育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践行者。

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多精辟啊!可以通过言教而未使用语言教诲弟子,是失去了一个教育人的机会;不能运用空洞的说教解决问题的时候而使用语言说教,是对语言的一种浪费。

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教育人才的机会,也不要浪费语言,而应当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难以正人,自己作风不过硬,自己没有榜样的风范,怎么能起到“无言之教”的暗示和榜样的作用呢?孔子的勤奋好学,学而不厌,己是尽人皆知。

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周围邻里,如我孔丘一般讲究忠信的人必然有之,但像我一样好学的人就未必有了。

由此可见,“好学”是孔子自己引以为荣的过人之处。

《吕氏春秋•尊师》有相似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就是这样吧!”孔子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

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

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受欢迎也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一一终身教育思想。

尽管孔子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这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他的言论和一生的实践,还是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反观我们当代的一些教师,敬业精神缺乏,教学投入不足,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

加之单纯传授知识,育人意识淡薄;自身素质不高,师表作用欠缺。

其对学生的凝聚力也就可想而知!因而我们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就应该善于学习,善于终身学习,对待学生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

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学识不断的进步才可能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赶上历史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才可能有资格“诲人不倦”。

总之,孔子在其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虽然其中有糟柏,但更多的是精华,充满了智慧之光,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自我做起,克己崇德,不断学习,及时充电。

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快车道上,紧紧围绕着当代教育的教育目的,做到学思并重,传习结合,让学生能更好的全面发展。

因而当代教育的任务就应在汲取孔子传统的教育思想上,又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在传统的继承中谋求发展,最终形成源于传统而又胜于传统的当代的教育新理念,从而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搞得更好、更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