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三版 谢地 宋冬林

合集下载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篇经济发展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可以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内部c的交换。

②第Ⅰ部类内部v和m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v和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用公式表示:Ⅰ(v+m)=Ⅱc。

这个公式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Ⅰ(v+m)≠Ⅱc,则第Ⅱ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同时,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就会有一部分不能全部实现,会给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造成困难。

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从第Ⅰ部类来看,如果Ⅰ(v+m)=Ⅱc,则第Ⅰ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因此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基本公式应是:Ⅰ(v+m)>Ⅱc(1)从第Ⅱ部类来看,如果Ⅱ(c+m-m/x)=Ⅰ(v+m/x),则第Ⅱ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1.自然分工(1)分工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①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

②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2.自然经济的产生(1)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形成及表现形式自然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交互关系的经济形式,在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社会分工、私有制的产生和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经济有了某些发展,但总的来说它还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3.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三部分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三部分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三部分(从第三十章到第三十四章)四十八、关于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547页说到在基本建设中,反对分散建设资金。

如果说大建设单位,同时搞得很多。

因而都不能按期竣工,这当然是要反对的.如果因而反对建设中的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

我国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根据初步安排,今后八年中钢铁工业要完成29个大型、近一百个中型、几百个小型钢铁基地的建设.中小型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拿一九五九年来说。

全年生产的生铁,是二千多万吨,其中一半是由中小型生产的,今后中小型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还是要起很大作用。

许多小的会变成中的.许多中的会变成大的,落后的变成先进的.土的变成洋的,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我们是要釆用先进的技术,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落后的技术在一定时期的必然不可避免性,从有历史以来,在革命战争中总是拿差武器的人打败拿好武器的人。

内战的时候,抗日战争的时候,解放战争的时候。

我们没有全国的政权,没有近代化的兵工厂,如果一定要有了最新武器才能打仗,那就等于自己解除了武装。

我们要实现像教科书上所说的全盘机械化(428页),看来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在第三个十年中间。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因为机械不够,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还是我们要提倡的,现在我们还不一般地提倡自动化。

机械化要讲,但是不要讲得过火,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火了,会使人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

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

大家都片面地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看不起中小的。

提出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以后,这个偏向才克服。

在农业上我们现在不提化学化,一是因为多少年内还不可能生产很多的化肥,已有的一点化肥,但只能集中使用于经济作物。

二是因为提了这个,大家眼睛都看着他,就不注意养猪。

无机肥料也要有,但是如果只靠它而不同有机肥料结合起来使用,会使土壤硬化。

教科书中说,在一切部门中釆用最新技术,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总是要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而且在釆用了某种新机器的同时,总是有许多旧机器。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8章 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8章 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第8章市场经济体制一、名词解释1.计划经济答:计划经济是指依靠行政指令、计划的分解、调拨,由政府直接调节经济各部分关系并进行资源配置。

作为配置资源方式的计划机制,是指社会经济调解中心通过过去形成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对将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预先确定比例,并在此基础上附加上计划者的偏好,有意识地对社会资源进行统一、强制性地安排和调节,以避免可能的经济混乱和波动,以有利于实现社会共同目标。

2.经济体制答: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通常,经济体制包括了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经济运行机制两个层次。

现代经济体制的分类除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外,还可根据国民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类型。

如社会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多属于集权型,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属于分权型。

3.经济制度答: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作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法律制度所保护。

经济制度主要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制关系。

比如迄今为止的五大经济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剥削的、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继以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和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后出现的历史上新型的商品经济。

它只同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相关联,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服务的。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研究生考试 《政治经济学》(第3版)逄锦聚 学习笔记 合成版【呕心沥血整理】 打印版

研究生考试 《政治经济学》(第3版)逄锦聚 学习笔记 合成版【呕心沥血整理】 打印版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 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存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市场分为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

3.世界货币答: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

4.国际经济合作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2)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4)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

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6.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3章 货 币【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3章 货 币【圣才出品】

第3章货币一、名词解释1.货币答: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货币作为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货币商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外在化了。

内在于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现在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的职能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价值尺度答: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不过是商品内在尺度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各种商品的不同价值量,就是要把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

3.流通手段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供求1.市场的买方与卖方(1)市场的含义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场所;二是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前者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后者着眼在某种既定的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价格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商品供给的影响因素①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

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供给减少。

③生产费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导致供给的减少;反之,供给增加。

④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供给减少。

⑤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

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供给减少。

(3)供给弹性为了揭示影响商品供给的各种因素对供给影响的强度,可以计算商品的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比较重要的有价格弹性、成本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①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动的速率与价格变动速率的比率,反映的是供给量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s s s E Q P P Q =∆∆⨯②供给的成本弹性是商品供给量变动速率与其成本变动速率的比率,它反映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

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

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

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效率公平社会发展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

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

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

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篇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第12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不足答:总需求不足又称总供给过剩,指生产总量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总量。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主要表现是:①企业市场急剧缩小,产品卖不出去,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失业人口增加;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出现零增长、负增长或只有少量增长的停滞状态,导致国家税收大幅度减少,引起财政赤字的增加;③企业生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货币需求量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

2.就业答:就业是指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以满足本国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为前提。

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意味着一国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物质资料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在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相均衡的状态下,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为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提供所需要的全部工作岗位。

就业人口是劳动力人口减去失业人口的余额。

就业率是总就业人口与总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就业率=总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100%。

3.失业答:失业是就业的对称,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在存在失业的条件下,经济资源就存在非充分利用的问题。

衡量一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失业水平的主要有就业率和失业率两个指标。

就业率是总就业人口与总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率,而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就业率=(总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100%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一般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把失业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较高的失业率往往会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政府的一个作用,就是抑制高失业率的发生,并且在失业率上升时,通过公共政策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它的负面作用。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圣才出品

第9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一、名词解释1.供求机制答:供求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内在联系和自行调节的机理。

它是供求规律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包括供求决定价格机制和价格调节供求机制。

为此,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实际上是同一市场机制的两个侧面。

供求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供求与价格的联系和供求之间通过价格实现自我平衡。

供给是指某种商品或要素的卖者、生产者、供应者的总和。

根据供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反方向变动。

需求是指某种商品或要素的买者、消费者、需求者的总和。

根据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反方向变动。

需求和供给二者相互作用,最后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大致相等,这时既没有过剩,也没有短缺。

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商品数量就是均衡数量,而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2.竞争机制答:竞争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之间联系和作用的机理和功能,是众多市场活动参与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占据有利市场地位而共同行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机制。

竞争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从竞争主体构成看,包括供给者之间的竞争、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以及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②从竞争范围看,有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在部门内部展开的竞争、生产不同商品的企业在部门间的竞争、国内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③从竞争的内容看,有商品(包括质量、价格、花色品种等方面)竞争、广告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等。

竞争机制正是通过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切身利益,来促进商品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使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发挥了如下功能:①竞争机制使优势厂商获取较多利益,激励市场主体改善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维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实现市场公平;③促进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提高市场主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大纲《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y开课学期:1、2学时/学分:96/6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开课专业:经济或管理累所有专业选用教材:《政治经济学》,主编:谢地、宋冬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参考书: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3.李综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5.孙福全著:《企业兼并与破产》,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6.钱伯海主编:《国民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7.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本理论学科,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和起点。

21世纪是一个不允许有经济学文盲的世纪。

人人要学习并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作为经济学类的大学生更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这门课既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还要使学生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也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研究经济运动的本质时,也要注意剖析经济现象。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关系的本质和经济规律,培养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对于增强经济学学习能力和经济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个全面的认识。

2.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与运行模式。

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4.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自觉地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7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7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7章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既要积极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2.企业集团答: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成员均应具有法人资格,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企业集团是一群由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组织起来的较大规模的经济联合体,是现代企业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的一种形式。

企业集团可以是公有制经济的联合体,也可以是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联合体,还可以是非公有经济的联合体。

它们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因此企业集团也是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实现的一种形式。

企业集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有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大公司甚至跨国公司,进行集团经营。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的企业多是以集团的面貌出现的。

3.私营经济答:私营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条件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基本特点是:私人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主要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和经营,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国家对私营经济应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充分利用它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限制其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名词解释1.科学社会主义答: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幻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①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化管理机构,这就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

③在资本主义不断为社会主义创造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同时,资产阶级也为自己造就了掘墓人——无产阶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有: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同义语,所表达的是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②共产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

③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

④共产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它的直接对立物。

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具备很高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进步条件。

2.混合所有制经济答: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

它是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提出来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少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实行了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改组、改造、联合和兼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建立开放式的社会融资机制,使企业摆脱了投资和积累能力弱的束缚,把分散在社会中大量的闲置资本为我所用,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扩张和发展壮大。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7.微观监管 答:微观监管(规制或管制)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护微观经济秩序的稳定,保障国民生命 健康的安全。微观监管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微观经济领域存在企业和居民两个主体。微观监管的对象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居 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企业和居民都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下自由交易,政府不能再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意调拨企业的人、财、物,而只能通过各种法律
1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 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具有最完整的物质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 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消耗及使用的经济实力。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法规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行为。根据政府监管对象、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微观监管划 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两部分。
二、问答题 1.决定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 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是构成总供给规模的一个基 本物质条件,影响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也都同时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如资 本投入的数量、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运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②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 用效率直接决定供给的总量。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能够实现的社会总供给水平也越高。社会 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用效率取决于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 ③价格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是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函数,二者 呈正方向变动。从供给者来看,价格上涨,供给者的利润就会增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总 量;价格下跌,利润降低,生产萎缩,供给量减少。供给弹性就是用来衡量供给量的变动对 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从价格结构来看,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结构决定着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结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高,就会有大量的厂商从事该商品的生产,提高这种商品 的供给量。 ④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行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合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谢地宋冬林主编】导论0.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0.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0.3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0.4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①人的劳动是指劳动者耗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物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②劳动对象是指被劳动加工于其上的自然物质对象。

③劳动资料或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就是生产的三个要素相结合发生作用的过程。

人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的结果便是劳动产品。

★生产关系①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②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叫做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一般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社会形态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适应生产力结成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外,还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叫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1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分工也可称为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自然分工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②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自然经济: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社会分工: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1.2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1.3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愈越性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它以直接的物物交换为特征,是原始部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经济。

其经济是在狭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的目的是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使用价值。

3. 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第二章商品2.1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的概念: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价值的概念: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①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其劳动的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概念: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抽象劳动的概念: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②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③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④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2.3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每种商品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由于生产中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的概念: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的概念: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①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④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⑤自然条件的优劣。

2.4 价值规律(问答)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水平的规律是: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呈正比,与货币的价值量的变动呈反比。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第三章货币3.1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货币的本质: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2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

3.3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通货紧缩:它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下跌,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单位纸币的价值升值,一般物价持续下跌。

3.4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的本质:信用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以偿还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

商业信用(基本、基础)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工具是商业票据。

银行信用(基本、主导)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企业信用是指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融资关系。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就会产生企业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帐、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①信用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另一方面,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确立的两个基本经济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英国“圈地运动”)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货币财富积累。

第三,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意义: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G—商品W—货币G′资本的本质: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区别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就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总和,即劳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