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https:///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ài)稽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齐彭殇(shāng)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修:长、高。
[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源自文库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买椟还珠——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一一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兰亭集序》(一)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https:///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ài)稽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齐彭殇(shāng)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修:长、高。
[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源自文库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买椟还珠——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一一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兰亭集序》(一)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