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史记共有多少篇_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共有多少篇_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包涵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二列传。
那里面各有多少篇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司马迁史记共有多少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迁史记的篇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
记载在了上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之所以称《史记》是纪传体的历史,是因为史记的编撰形式相较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是以为人物立传记,以人物记叙为中心的方式来记叙史实。
司马迁将这些人物分为好几个大类,主要以人物的地位、功绩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本纪”是收录的是皇帝的历史,世家是记叙王侯历史,“列传”则是用来记叙除了帝王和诸侯之外的在各个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人的生平事迹,除此之外还有“表”和“书”两种问题,分别是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等,还有记录礼乐、天文、经济等方面制度发展的“书”。
这样的分类也不是一定的,当中也有一些例外,如没有当过皇帝的项羽被收录到了“本纪”中,有了《项羽本纪》。
不是诸侯的孔子被收录到“世家”中,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涉也被收录到了“世家”。
其中本纪有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但是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中缺少了十篇,后人也断定史记是有残缺的。
现存于世的版本其中有很多篇章也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是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博士褚少孙所补写的。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遍览典籍。
他20岁开始游历各地,中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35岁遵父遗嘱出任太史令(史官),开始潜心述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李陵北击匈奴,不久却传来其降敌的消息,武帝大怒。
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求情。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传闻李陵助匈奴练兵,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宫刑。
宫刑是对人的奇耻大辱,遭受宫刑的人在当时被认为是家族的污点,受到亲友的鄙视。
绝望的司马迁一度想到了死,但他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于是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就了巨著《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完成。
翌年,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这为《史记》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司马迁的主观努力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游历,二十壮游之旅踏遍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奉使西征之旅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为撰写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材料;泰山封禅之旅见证了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有很多帮助。
父亲司马谈,老师董仲舒、孔安国,孔子所著的《春秋》都对司马迁著书起了重大影响。
父亲司马谈坚定了司马迁著史的决心。
他临终前流泪嘱咐后事,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太史,承继历史的使命。
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父亲要好好守着这个神圣的事业。
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教给了司马迁著史的有效方法。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氏对司马迁的影响有:反对暴政、尊王攘夷以及把崇让、尚耻作为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代孙,古文经学创始人。
他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他注重利用古文典籍撰述历史。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古代史学家与历史记录》的第三节“司马迁与史记”。
详细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编纂背景、史记的体例与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史学成就,理解史记的编纂背景。
2. 掌握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领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对古代史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教学重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编纂背景,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史记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雕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位历史学家是谁吗?他的代表作是什么?2. 讲解: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编纂史记的背景。
3. 分析:详细讲解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领会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史记中的典型事例,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史记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司马迁与史记生平简介编纂背景史记体例与主要内容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史学成就。
(2)分析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谈谈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谈谈你对司马迁与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认识。
答案:(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历经艰辛,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司马迁与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编纂的史记为后世史学树立了典范,对后世史学研究和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西汉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一)司马迁的游学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史官,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又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20岁时,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
司马迁的这次全国性的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
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7岁时,司马迁结束了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入朝担任郎中。
(二)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与《史记》
•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
2、司马迁金钱观的改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 716年-公元前645年)齐国 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 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被称为“春秋 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体例
• 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 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
• 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 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 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二、《史记》特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项羽
李广
公孙弘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 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其中最突出的, 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 定作用。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 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课文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一、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1、客观条件: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帝王的重视: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次漫游的经历:“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史传文学
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甲骨卜辞——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 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史传文学是由司马迁开创的。 (1)司马迁的时代,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要求 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史书。 (2)在春秋战国以来社会遽变中,“士”阶层活跃, 大批历史人物涌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突 出,为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 并使他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3)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创作 经验,为他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借鉴。 (4)他融入自己的经历情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
《史记》名称和体例
•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之作原名 为《太史公书》,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 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 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 史。全书共130篇,由本纪、书、表、世家、 列传五体组成。
(1) 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 (2)表10篇,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 (3)书8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 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
(4)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5)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 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 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
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 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萧何:存秦相御史令 律藏书、荐韩信、约法三 章、治理后勤、诛韩信
陈平像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1、按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有些悲剧主 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 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 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 “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 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 之间。当地名胜古迹生于汉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 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 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 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 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 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 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得出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 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 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薄 皇 后
2、《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 笔法。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 我国纪传体 史学的奠基 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 记文学的开 端。
1、《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积极入世、进取、勇于牺牲、人道主 义等精神和人格自尊), 为后代作家树 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
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
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
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
《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目录CONTENTS绪论《史记》的文学品格与历史意义司马迁其人《史记》的诞生与创作结论Part 1一、对《史记》这部巨著的尊崇和痴迷,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初中时期读完《史记》全文,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非常有兴趣,想探究《史记》产生的背后的原因。
二、《史记》这部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与思考,例如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学会如何坚忍不拔,如何能够居安思危;又如描写韩信的成长历程,以及人生遭遇,使我明白一个人应该审时度势,既要有才能,同时也要学会藏势;对范蠡的描写,使我认识到人生应该要有取舍等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思考与启示。
三、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了解司马迁的人生历程,过去我们阅读《史记》,但对作者司马迁知之甚少,他为什么写这部著作,要表达什么,这也是我想深入探究的。
一、研究方法创新,为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相关材料,本篇论文亦向多名专家学者访谈或咨询,包括北大、南大、复旦、南开等大学历史系学者,咨询司马迁以及《史记》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将相关思路融入论文写作之中。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针对司马迁的家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人生重大事件等角度,深入研究司马迁的成长历程,人生历程中对其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剖析司马迁写出《史记》的主要因素和动因。
三、研究角度创新,通过文史互证角度,阐述新的研究内容和思想,这篇论文既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以看到文学价值的应用与体现,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司马迁无疑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创作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历经时代洪流的考验,仍旧闪耀着它的独特价值和光芒。
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背景是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史记》中蕴含的智慧、经验和启示。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记》常于叙事之中,直接或间接锲入主观性论断,一些篇章往往有史论 的性质。
• 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 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客语,《晁错传》末载 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见论断法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六)
《史记》论赞
《史记》于每篇之末和书表之首,对历史和人物或作集中的 分析,或抒发个人的感慨,开创了史书的论赞和序论的体例。
史记篇末“太史公曰“云云,仿《左传》君子曰而作,习惯 称赞。十表、八书、类传,篇首“太史公曰”,习惯谓之序。 《伯夷列传》、《货殖列传》等篇中夹议。即司马迁在五体 之外,又创造了篇前作序,篇后作赞,篇中夹议等三种史论 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不过司马迁并末名之曰序曰赞。 《史通·论赞篇》正式论列“太史公曰”为赞,乃假借后史 之名以称之,今亦从之。(《史记文献研究》)
《史记》体例
《史记》全书共130篇,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1)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 (2)表10篇,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 (3)书8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 (4)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5)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 外和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
•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续撰《史记》。大约征 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 与世长辞。
《报任安书》
• 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 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 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 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 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 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 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 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 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 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 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 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 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 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 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宋微子世家》云:纣为淫逸,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 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 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披发佯狂而为奴。又云:王子 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 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 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司马谈发凡起例之宗旨有三端:一曰效周公“歌文武之德”;二 曰继《春秋》效孔子“修旧起废”为人伦准则;三曰颂汉兴一统, 论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合此三端,即以人物为中心, 帝王将相为主干,颂一统之威德,正是秦汉中央集权政治在学术 思想上的反映,即当时的时代思想。
•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司 马迁称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诬上”下狱。家贫无以自 赎,交游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被迫接受腐 刑。
互见法
1、互见法详此略彼,便于史事叙述线索分明
靳德俊曰:“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各为详载,则 繁复不堪,详此略彼,则互文相足尚焉。”(《史记释例》)
张舜徽曰:“古代历史书籍,特别是由一手写成的作品,在组 织材料时,有着预定的义例,对于材料如何安排得更合理,更 重要,是费了多番考虑的。司马迁已将某段材料摆在甲篇,遇 着乙篇有关联时,便清楚地作出交代说:‘事见某篇’,‘语 在某篇’。例如《周本纪》说:‘其事在周公之篇’;《秦本 纪》说:‘其事在商君语中’;又说:‘其语在《始皇本纪》 中’;《吕后本纪》说:‘语在齐王语中’;……这一类交代, 在全书中不能尽举。都是唤起读者们不要把每篇记载孤立起来 看,应该联系他篇来参考问题。”(《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 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 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 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 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晁错列传》)
司马迁用特写笔法刻画人物,对材料做了取舍,人物形 象光彩照人。但舍去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材料则有害 于历史的真实,司马迁用互见法于他篇互见,两全其美。
5、运用互见法两存传疑
《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 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
司马贞:“太史公之书,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 于名山坏壁,或取之以旧俗风谣。”(《史记索隐后序》)
顾炎武:“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涂,曲折变化,唯太史 公序之如指掌。……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 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几 也。”(《日知录》)
司马谈有志于“史记”,未就而卒。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业, 做了太史令,遍览皇家所藏史料、图籍和档案。42岁时,正式开 始《史记》的写作。
• 范文澜曰:“《太史公书》称史记者凡七:《周本纪》云:‘孔子西观周室, 论史记旧闻’,又云:‘鲁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 秋》’;《六国年表》云:‘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 有所刺讥也’。又曰:‘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天官书》云:‘余观史 记考行事’;《孔子世家》云:‘乃因鲁史记作《春秋》’;《自序》云: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皆泛谓古史也。”(《正史考略·史记》)
2、互见法集中史事,使历史事件的叙述首尾完具
七国之叛。首谋者吴,协从者有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 六国。起因是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以为屏藩,吴为大国。景帝为太 子时弈棋争道击杀吴太子,吴王怨汉谋反,文帝优容而未发。导火 线是晁错建削藩策,吴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反汉。袁盎乘 间进言诛晁错。太尉周亚夫平叛。涉及七国之叛有十几个篇章,司 马迁都只作简略记载,避免重复累赘,而将这一重大事件详尽地载 于《吴王濞列传》中。吴王蓄谋,七国合从,袁晁交怨,亚夫平叛, 七王伏辜等一系列事件,写得生动、详尽,情节精彩,前因后果, 交代得清清楚楚,完全是纪事本末体。司马迁不为吴王立世家,降 为列传以示贬抑,同时也是便于用传体序事,运用互见法集中史事。
• 《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 书》。”
《史记》的断限
《太史公自序》云:“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又云“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 讫,百三十篇。” 司马谈原计划:陶唐——麟止(元狩元年) 司马迁扩大计划:黄帝——太初
《史记》记事下限各种说法:讫于麟止;讫于太初;讫 于征和二年;讫于天汉;讫于武帝之末
(3)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创作经验, 为他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借鉴。
(4)他融入自己的经历情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
其后班固学习《史记》体例写就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著作。
司马迁
•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 (今陕西韩城北)人。除《史记》外,司马迁还存有 《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及《素王妙论》佚文。
本纪、世家、列Biblioteka 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
《本纪》编年,摘载诏令制诰,以象征历史发展的纲纪。《世家》述开国承家的 诸侯。《列传》叙人臣事迹,辅弼君上,如众星之拱卫北辰。所以纪传史是以 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体制,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 会的等级秩序,因之纪传史被颁令为正史。
3、互见法正名实,而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之真。 《秦始皇本纪》: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
为盗所惊。 《留侯世家》:秦始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误中副车。秦始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 也。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 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 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 多得的散文杰作。
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 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 令人惊叹。
其次在于文章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 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 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 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 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 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 格的艺术魅力。
《史记》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