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性五味

合集下载

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

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

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
中药的四性又称四气,是指中药可以分为
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寒凉药
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

温热药
通常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的作用,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

平性药
不论是寒证或热证均可以服用的药物。

注:
寒凉太过容易损伤阳气。

温热太过容易损伤阴液。

中药的五味,是指中药可以分为酸、苦、
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除此以外,另有
淡味与涩味。

辛味
具有发散解表,活血行气的作用,用于外感表证,以及气滞血瘀等证。

注:辛味太过易耗气伤阴。

甘味
具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以及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体虚,拘急疼痛以及中毒等证。

注:甘味太过易滋腻助湿而妨碍消化。

酸、涩味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尿遗精、崩漏、带下等证。

注:酸、涩味太过易收敛痰湿邪气。

苦味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降逆下气.坚阴益阴等作用,用于湿热证以及阴虚火旺等证。

注:苦味太过易伤津败胃。

咸味
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用于痞块硬满、大便燥结等证。

注:咸味以太过易伤血动血。

淡味
具有渗淡利湿的作用,用于水湿停聚、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注:淡味太过易渗湿利水而伤津。

中药四性和五味

中药四性和五味
味: 、能燥、
能坚

能补、能和、
能缓

能散,能行

能下、能软

能渗、能利
多用于治疗: 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肠滑、遗精滑精、 遗尿尿频、崩带不止。 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 阴虚火旺
正气虚弱、身体诸痛、 中毒解救、调和药性。 表证、气血阻滞证 大便燥结、痰核、瘿瘤、 癥瘕痞块、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升 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辛甘淡 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 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
浮 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主温热 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
降 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酸苦咸 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
清新开窍、凉肝息风
高热神昏、热极生风

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 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

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 阴寒水肿、寒风痹症、血寒经闭、虚阳上越、
回阳救逆
亡阳虚脱
*寒胜于凉;热胜于温;寒热不显者平也。 *桂枝下咽,阳胜则毙;承气入胃,阴胜以亡;故寒热温凉,一匕之谬。
沉 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主沉降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故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
花、叶、皮、枝、质轻者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者多为沉降药。
*不全部
气: 功效:
多用于治疗: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 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

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 热解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
常见药物: 固表止汗药、敛肺止咳药、 涩肠止泻药、固精缩尿药、 固崩止带药 清热泻火药、下气平喘药、 降逆止呕药、通利大便药、 清热燥湿药、苦温燥湿药、 泻火存阴药 补虚药、止痛药、调和药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效,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具体内容如下:
1.四气:在中药方面,所谓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归纳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温热的中药通常具有回阳救逆、助阳、温里散寒的功能。

2.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根据五行理论具有特定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如辣椒、姜、葱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甘薯、玉米、小麦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苦瓜、莲心、野菊花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柑橘、柠檬等;咸味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虾、龟板等。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作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作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作用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一、中药的四气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治病的法则,也是寒热药性运用的基本原则。

1.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

2.温热药一般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二、中药的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尿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2.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

3.苦味能清泄、燥湿,能降泄肺气、胃气。

4.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5.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三、中药的升降沉浮药性
除了四气五味之外,中药还具有升降沉浮等特性一。

1.一般而言,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

2.沉降药则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尿、消食、驱虫、平肝、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向下向内的作用,如大黄、牛膝。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药药材的基本知识:
1. 药材分类:中医药药材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2. 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中对药物性质和作用的基本概括。

3.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理论是中医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4. 炮制:中药材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或改变药性。

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等。

5. 配伍:指在中医药处方中,将多种药材按一定规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或相互制约的目的。

6. 道地药材:指在特定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具有优良品质和独特疗效的中药材。

7. 禁忌:中药材的使用有一定的禁忌,如妊娠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中药的四气五味文章

中药的四气五味文章

中药的四气五味文章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不同的药性和味道对人体的作用不同,因此,在中药学中,了解四气五味对于正确使用中药非常重要。

四气是中药药性的基础,不同的药性对人体的作用不同。

寒凉性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和温病;温热性的中药具有温中散寒、温经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和虚寒证。

因此,在中药学中,正确掌握四气是合理使用中药的重要依据。

五味是中药味道的分类,不同的味道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

辛味的中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等;甘味的中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多用于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疼等;酸味的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咳嗽、泻痢、遗精、滑精等;苦味的中药具有泻火解毒、燥湿降逆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火证等;咸味的中药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瘿瘤等。

在中药学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分类的基础,不同的药性和味道对人体的作用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选
择适合的药性和味道,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应该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剂量控制等问题,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四性五味

中药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简介四性五味也称为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和味道。

“四性”指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有“热气”的人会咽干口苦、喉咙不适,需要服用一些较寒凉的药物;有“寒底”的人因为身体经常怕冷,需要使用较温补的药物。

药材的味道十分复杂,有些药材有两种甚至是超过两种的味道,因此也就有多种的疗效。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

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

[1]四性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症。

五味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编辑本段药材表现四性表现四性属性作用代表中药材温阳祛寒补虚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热祛寒,消除寒症肉桂寒阴清热解暑,消除热症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凉降火气,减轻热症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平健胃开脾,强壮补虚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五味表现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五色。

一、“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

1、寒凉性药材与食材:清热、泻火、解暑、解毒。

寒凉性质的药材与食物大多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代表药材:金银花、菊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代表食材:绿豆、西瓜、苦瓜、番茄、香蕉、梨、田螺、油菜、海带、芹菜、赤小豆、紫菜、薏米、白萝卜、冬瓜等。

2、温热性药材与食材: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

温热性质的药材与食材均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

代表药材: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龙眼肉、鸡血藤、鹿茸、杜仲、肉苁蓉、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代表食材:姜、韭菜、荔枝、杏、栗子、葱、糯米、羊肉、狗肉、鲢鱼、鳝鱼、辣椒、花椒、胡椒、洋葱、蒜等。

3、平性药材与食材:开胃健脾、强壮补虚。

平性的药材和食材介于寒凉、温热性药材和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且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用。

代表药材: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

代表食材:黄花菜、胡萝卜、马铃薯、黄豆、大米、花生、蚕豆、无花果、李子、牛肉、黄鱼、鲫鱼、鲤鱼、牛奶等。

二、“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1、酸味药材与食材:能收、能涩。

酸味药材与食材对应于肝脏,大体都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常用于盗汗、自汗、泄泻、遗尿、遗精等虚证。

食用酸味食物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消食化积,酸味食物还能杀死肠道致病菌,但不能食用过多,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等症状。

代表药材:浮小麦、吴茱萸、马齿苋、五味子、佛手、石榴皮、五倍子等。

中药的四性与五味

中药的四性与五味

中药的四性与五味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是中药进补治疗的依据中药的药性万物各有特性,中药亦然。

因其性味不同,每一味中药所针对的病症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用药之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然后针对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治病养生,这样才能使药材真正发挥功效,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中药有“四性”之说,所谓“四性”,又称“四气”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

四性之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

1、寒性中药寒性中药属阴,有清热解暑、泻火通便、消除热证的功效,多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疽水肿等诸多热性病症。

代表中药有黄连、黄芩、金银花、知母等。

2、凉性中药凉性中药也属阴,具有清热泻火、滋阴除烦的功效,用于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等热证,代表中药是西洋参、薏苡仁、罗汉果等。

3、温性中药温性属阳,具有温阳利水、温经通络、清风祛寒、温中补虚的功效,多用于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寒证,代表中药有大枣、当归、川芎、龙眼肉等。

4、热性中药热性属阳,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的功效,多用于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症。

代表中药有肉桂、附子、炮姜等。

平性中药:平性属阴,有健脾开胃、强壮补虚的功效,用于脾胃不调、腹胀积滞、干瘦无力等症,代表中药有阿胶、枸杞子、甘草、芡实、银耳等。

……………………………………辛.酸.甘.苦.咸,五味中药补五脏中药的五味:所为的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中药还具有法淡味咸涩味,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1、辛味药辛味药具有发散表证、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是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

五味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坚阴的意义。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

中药四性五味的应用原理

中药四性五味的应用原理

中药四性五味的应用原理中药四性中药四性包括寒、凉、温、热四个性质。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些性质对药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寒性药物寒性药物主要具有散寒、清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发热等症状。

例如,连翘、黄连等。

凉性药物凉性药物主要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充斥、出血等症状。

例如,薄荷、野菊花等。

温性药物温性药物主要具有温经散寒、温阳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阳虚等症状。

例如,干姜、肉桂等。

热性药物热性药物主要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瘀血等症状。

例如,冬虫夏草、灵芝等。

中药五味中药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不同的味道对药物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辛味药物辛味药物主要具有散寒、发散风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等症状。

例如,白芷、藿香等。

甘味药物甘味药物主要具有补益、养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阴虚等症状。

例如,党参、枸杞等。

酸味药物酸味药物主要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出血、脱肛等症状。

例如,五倍子、莲子心等。

苦味药物苦味药物主要具有泻下、清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便秘等症状。

例如,黄芩、大黄等。

咸味药物咸味药物主要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积聚、痰核等症状。

例如,海带、海藻等。

应用原理中药的四性五味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味道对其应用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

不同的药物性质和味道决定了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应用原理。

中药四性的应用原理在于通过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寒性疾病,选择温性或热性的中药来恢复阳气、驱寒;对于热性疾病,选择寒性或凉性的中药来降火清热。

中药五味的应用原理在于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气血不足的疾病,选择甘味或辛味的中药来补充气血、滋阴养阳;对于湿热疾病,选择苦味或咸味的中药来清热泻火。

综合应用中药的四性五味,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寒性、凉性、温性或热性的药物;根据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甘味、辛味、酸味、苦味或咸味的药物。

中药四性五味治病用法

中药四性五味治病用法

中药四性五味治病用法
中药四性为温、平、寒、热,医著古书古籍对每一位药,都有性、味、功用等进行详细注解。

应用于临床的中药,常为400多味,总体上来说,有将近上千味中药,确实是蔚为可观的。

但上千味中药,不外乎五种味道,即辛、甘、酸、咸、苦,这和人体内的五脏五味是相对应的。

口中五味俱全
口苦、吐酸水、血液是咸的(有的痰液是咸的),这些是很常见的,有的人有时会觉得口中发甜、发涩、发辣、发麻等也不鲜见,中医辛味泛指辛香味,具体包括辣、麻等发散性味道。

五味对应五脏分别为心苦、肺辛、肝酸、肾咸、脾甜,所以在配置方剂时,中药味道是对应五脏的。

比如有心火时,多为苦味的药,感冒后发散的药大多是辛味,等等。

知晓这些后,当患病后,只要从医师配制的中药汤剂味道,也可以判断自己哪一脏腑有病了。

温、平、寒、热四性,是脏腑患病后具体的寒性、热性所决定的。

四君子汤
比如同为胃病,有的为寒性胃病、有的为热性胃病,所以在用药上,热性胃病,宜用石膏等治胃病的寒性药物,而寒性胃病则宜用砂仁等温性药。

在中医配方上,还有君、臣、佐、使,引经药等,比如人们常听说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所以在诊病、中药、方剂、经络、穴位,以及针灸等各种治法,都很深奥。

170种兽用基本中药及其方剂应用

170种兽用基本中药及其方剂应用

170种兽用基本中药及其方剂应用第一节中药的性味、配伍与炮制一、中药的四性、五味1、四性分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以及阴、阳两纲。

寒、凉为阴,温热为阳,阴、阳之间属于平性。

(1) 寒与凉:寒性小的为凉,寒性大的为寒。

凉、寒属阴纲。

寒药与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护阳的作用。

(2) 温与热:热性小的为温,热性大的为热。

温、热属阳纲。

热药与温药有温里、散寒、助阴作用。

2、五味分辛、甘、苦、酸、咸等五味,另加一种淡味。

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泻能燥,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

辛如姜、蒜,苦如龙胆草、黄连、芦蔡、大黄,酸如鞣酸、五味子、石榴皮,咸如芒硝。

3、中药使用原则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凉药。

实症用泻药,虚症用补药。

寒热夹杂的病症,则可寒药、热药并用。

二、中药的升、降、浮、沉这是指药物在机体内作用的趋向。

升是提升,降是降逆,浮是发散,沉是泻下。

升、降:升,指药物作用上升;降,指药物作用下降。

浮、沉:浮,指发散作用;沉,指泻利作用。

升、降、浮、沉的作用程度相关密切:升极则浮,降极测沉。

升、浮作用:如桂枝(上行)、升麻(提升)、麻黄(发散)、附子(散寒)、防风(祛风)。

降、沉作用:如大黄(泻下)、黄连(清热)、木通(渗利)、龟板(潜阳)、牛膝(下行)。

三、中药的配伍1、相须配伍是指将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以增进疗效的配伍,故曰:“相须者同类不可离去”。

如党参配黄芪能促进补气,黄芩配黄连可加强清泻里热作用。

2、相使配伍是指将不同性能的药物合用以互相促进疗效的配伍,故曰:“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如黄芪配茯苓可增加补气、利水作用。

黄柏配苍术能加强清热、燥湿作用。

麻黄配桂枝能加强(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

3、相制配伍(相杀配伍)是指用一种药物来抑制或缓和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

如半夏配生姜(姜制半夏),可去掉半夏的呕吐副作用。

4、相恶配伍两药配伍后一种药能减低另一种药的药效,即是相恶配伍。

如人参与莱菔子(萝卜子)合用,两者作用都减弱。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

在中药理论中,性味归经是对中药药性的描述,也是确定其功效和应用范围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饮片。

一、性味中药饮片的性味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味觉感觉和性态作用。

中药的性味分为五味和四性。

1.五味中药的五味分别为酸、苦、甘、辛、咸。

每一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 酸味:具有收敛作用,能够固涩,止泻,收敛出血等。

例如酸枣仁、酸棗仁等。

- 苦味:具有寒凉、泄热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干燥湿气等。

例如黄连、黄芩等。

- 甘味:具有润燥作用,能够滋阴、和胃、养肺等。

例如黄耆、百合等。

- 辛味:具有发散作用,能够开窍、散寒、祛风等。

例如葱、姜等。

-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软坚散结、润滑肠道等。

例如海藻、海带等。

2.四性中药的四性分别为寒、凉、温、热。

每种性质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 寒性:降温祛热,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症,如高热、口渴、便秘等。

例如薄荷、栀子等。

- 凉性:清热除湿,生津止渴。

适用于湿热症,如湿热泻痢、湿疹等。

例如绿豆、黄瓜等。

- 温性:温暖中焦,助阳补气。

适用于阳虚寒症,如寒性腹痛、阳痿等。

例如肉桂、干姜等。

- 热性:温阳散寒,破瘀止血。

适用于寒湿症、症瘕等。

例如干姜、附子等。

二、归经中药饮片的归经是指中药性味所归属的经脉系统。

中医药学认为,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特点和对应的经脉归属,通过调理经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饮片的归经分为十二经脉,即手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手少阳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

每一经脉都与人体的特定器官和经络相连,通过调理经络的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不同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经脉,通过服用中药饮片来调理人体的经脉,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之“四性”“五味”

中药之“四性”“五味”

中药之“四性”“五味”返回中药之“四性”“五味”“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中医根据药物的四性辨证用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只是总的原则,而病人的证候表现,又分表里寒热。

表寒之证只能治以表热之药。

如麻黄、桂枝、防风、羌活之类辛散温热之品,解表散寒,而不宜温里散寒的附子、干姜之药。

里寒之证,只能治以温里散寒的辛热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呉萸之类,若误用之,或无功效,或使病证变得更加危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中药之五味分为:辛、甘、酸(涩)、苦、咸。

一、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菟丝子、蛇床子等。

二、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黄精、党参、熟地、饴糖、枸杞子等。

淡味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泽泻、猪苓。

三、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

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脂、罂粟壳、桑螵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等。

四、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子、大黄、苦参、黄连、杏仁、厚朴等。

五、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气(性)、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于一体之中,决定着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须把气和味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到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和正确使用。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中药口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记忆方法,通过简短易记的语言表达,将中药的特点、功效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口诀中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的内容,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气五味:四气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温、热四种。

1.寒:寒性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证等。

例如:黄芩、薄荷。

2.凉:凉性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作用,适用于热毒证、出血等。

例如:生地黄、银花。

3.温:温性中药具有温阳散寒、暖宫补肾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凝等病症。

例如:肉桂、附子。

4.热:热性中药具有温阳散寒、消积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症等。

例如:大黄、蜜炙生地黄。

五味是指中药的味道特点,包括辛、酸、甘、苦、咸五种。

1.辛:辛味中药具有发散风寒、散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等。

例如:荆芥、紫草。

2.酸:酸味中药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出血、溃烂等。

例如:藿香、枳壳。

3.甘:甘味中药具有益气补血、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气虚、阴虚等。

例如:人参、白术。

4.苦:苦味中药具有泻火凉血、利湿燥湿的作用,适用于火热症、湿热症等。

例如:黄连、苦参。

5.咸:咸味中药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积聚、水肿等。

例如:海藻、石菖蒲。

二、升降:升降是指中药的作用方向,即对气血的运行调节。

1.升:升药具有抬举气血、宣通上升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胃下垂等。

例如:黄芪、山药。

2.降:降药具有沉降气血、宣通下降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上逆、气滞等。

例如:川芎、黄连。

口诀知识点速记起来较为简单,通过将每个知识点归纳成简洁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

当然,中药还有更多的知识点,口诀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学习方法来深入了解和学习中药知识。

中药综合11张记忆口诀

中药综合11张记忆口诀

中药综合11张记忆口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中药的种类繁多,记忆起来并不容易。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药知识,我整理了11张记忆口诀,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入药”。

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入药途径进行分类。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六入药指的是口入、鼻入、目入、耳入、皮入、肛入。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

第二张记忆口诀是“四性五味六归经”。

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归经进行分类。

四性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六归经指的是归肝、归心、归脾、归肺、归肾、归胃。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第三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归经,七情八脉九药性”。

这个口诀综合了前两个口诀的内容,并加入了七情、八脉和九药性。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八脉指的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九药性指的是寒、热、温、凉、平、辛、苦、甘、咸。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

第四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归经,七情八脉九药性,十方十味十药用”。

这个口诀在前三个口诀的基础上,加入了十方、十味和十药用。

十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央、外央,十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淡、麻、辣、涩、酸涩,十药用指的是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止血、温经、补虚、安神、开窍。

通过记忆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

第五张记忆口诀是“四气五味六归经,七情八脉九药性,十方十味十药用,十一种药材记心头”。

这个口诀在前四个口诀的基础上,加入了十一种药材。

这些药材分别是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连、黄柏、黄精、黄耆、黄莲。

简述中药的五味

简述中药的五味

简述中药的五味1、苦味。

苦味的中药有丹参、乌药、黄芩、防风、穿心莲、白芷、茯苓、大黄等,它们能清肝脏热,清热解毒,清热理气、止咳,止痢,利尿消肿,止痛,止血,利湿,消炎止痒,除烦止渴等功效;2、甘味。

甘味中药有甘草、黄芩、茯苓、玉竹、柴胡、黄连等,它们的功效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清热解毒,解郁安神,滋补养阴,通肠止泻,利尿通络,消肿祛痈,解毒去热等;3、酸味。

酸味中药有陈皮、曲酸,它们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炎止血、润燥止痒、平喘安胸、滋阴养肝等;4、辛味。

辛味中药有荆芥、连翘、石膏、当归、升麻等,它们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热止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理气止痒、养血活血等;5、咸味。

咸味中药有石斛、山楂、枸杞等,它们的功效可以补血生津、止咳祛痰、止泻止痢、健胃消食、温中解郁。

二、传统的中药辩证施治中药辩证施治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理论,用药思想,将对症下药,配伍中药,适当调整中药剂量,确定药物品种及其有效成分和组分,并从抗菌、抗炎、抗过敏、抗病毒、预防感染等多方面做出药性调节,从而实现有效治疗的方法。

三、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差异中药和西药都是解决疾病的一种药物,只是它们的配方、用法和作用机理等都有所不同。

1、配方方面:中药是一种混合药,其配方比较复杂,一般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可以全面调节人体机能,从根源上治疗疾病;西药一般是单纯的药物,配方比较简单,主要靠药物的单一作用来治疗疾病;2、用法方面:中药是服食或外用的,服用的一般要煎汤冲服,其服用量要求准确,且服用时间要求久一些;而西药主要是口服、注射或外用的,给药量比较简单,而且服用时间比较短,较容易控制。

3、作用机理方面:中药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从根本上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状态;而西药是直接有效成分,用于抑制病原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和西药是不同的药物,它们在药物配方、服法、作用机理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它们的功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教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中药四性五味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2013年12月15日中药四性五味学生:高锋(教育学院12级机制教育班,学号201240914111)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

“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

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

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

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

”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

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

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

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

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部位。

具有相同药性的中药,应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即药性是由所含化合物决定的。

关于四气实质现代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①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动态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类固醇的水平,提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基本作用之一。

而温热药可能有直接刺激机体肾上腺素能介质释放增多,且可能有促进其合成作用。

有些寒凉药如黄芩、黄连等有降低血压作用;温热药如麻黄、吴茱萸等强心作用尤为明显。

细辛煎剂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不少温热药如附子、细辛、吴茱萸、川椒、高良姜等均含有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β-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活性,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

故推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辛温药的共同物质基础。

温里药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刺激有关神经组织,促进了儿茶酚胺的合成、转化及释放的增加,在分子水平上调了cAMP/cGMP 比值,可能是温里药的基本作用之一[2]。

②四性与代谢功能的关系。

温热药如鹿茸能提高大鼠肝、脑、肾组织的耗氧量,促进糖代谢。

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麻黄、桂枝、干姜、肉桂等均能提高大鼠、小鼠的耗氧量,而寒凉药如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所组成的方剂则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

寒性药物知母、石膏、黄柏、龙胆草等可能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重要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活性降低,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生成;反之,热性药物附子、肉桂、干姜等则使DβH 活性增强,从而促进儿茶酚胺合成。

助阳药可加速β受体的生物合成[2]。

③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不少寒凉药物如平肝熄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等多有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清热药中的栀子、黄芩、牡丹皮、赤芍等凉性药也有镇静作用。

温热药麻黄及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五加皮、伸筋草等大多兴奋中枢[2]。

④微量元素与药性的关系。

所有中药内均含有15 种稀土元素,且含量极微。

研究发现,15 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水平与中药的药性阴阳之间呈密切相关关系,即中药内稀土元素含量水平的升高和降低,伴随着药性寒凉和温热两种不同属性的消长与转化过程[2]。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温热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寒凉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可以初步认为,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兴奋和抑制作用,中药也就是通过这种最基本的性能(热性和寒性)调节机体失调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复正常(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3]。

3 “五味”作用的传统认识中药五味之“味”,本义是指药物的5 种滋味,通过口尝或鼻嗅辨别而得的真实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味: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有燥湿、清热的作用。

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

4 “五味”作用的现代研究①辛味的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藳本、柴胡等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且这种作用来源于所含挥发油。

麻黄、桂枝、细辛、生姜、防风、紫苏等能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反映其“发散”功效。

又如理气药,大多味辛,枳实、枳壳、陈皮、青皮、佛手、木香等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反射性地兴奋胃肠运动,排除胃肠积气,消除或缓解痞满,反映其“行气”之效。

活血药味辛者甚多,如川芎、红花、延胡索、益母草、莪术等,这些药物都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器官缺血等作用,反映辛味药的行血功效。

②甘味的补益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以多糖成分居多,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枸杞子多糖等。

补益药如人参、大枣、龙眼肉、枸杞子等,其所含蛋白、多肽、氨基酸等成分,较其他各类中药为多。

故甘“能补”,有其物质基础。

实验表明,甘草具有缓解平滑肌和骨骼肌痉挛的“缓解止痛”作用,可作为“甘能缓”的例证。

③酸味药大多含酸性成分(有机酸),其次为鞣质。

据统计,16 味纯酸和酸涩味药中,除木瓜、绿萼梅外,其余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金樱子、五倍子、诃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收敛功效。

酸涩药中常含有大量鞣质,鞣质的收敛作用也早为现代医学所确认,它与黏膜接触后,能与组织蛋白相结合,后者被凝固于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与肠黏膜接触,可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激惹,起到收敛止泻作用,与出血创面接触,则由于血液内蛋白凝固,堵塞创面小血管而奏止血之效。

说明酸味药能涩的特点同所含鞣质具有一定的规律联系。

④苦寒药中的生物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特别是清热药和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味多苦寒,并以生物碱为主要成分。

主要含有苷类,包括蒽醌苷、强心苷、皂苷、黄酮苷等,比其他气味的药物含量多。

研究表明,苦寒药的清热作用大多与所含这些成分有关,如黄连、黄柏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秦皮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七叶苷,都属苷类化合物。

大黄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等蒽醌类成分,也是大黄苦味的主要来源。

⑤芒硝味咸,含有硫酸钠盐,具有治疗燥结便秘的作用;海藻、昆布味咸,能软坚散结、治瘿瘤,主要因其含有大量碘,故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有效。

说明都是所含无机盐的作用。

3:食物的“四性”“五味”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2、“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

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

胡椒,暖肠胃、除寒湿。

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

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

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

红糖,活血化瘀。

冰糖,化痰止咳。

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

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

如:米醋,消积解毒。

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

山楂,健胃消食。

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

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

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

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

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

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

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

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

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

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

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

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4:简单的药膳功效及其做法(一)薄荷粥功效:清热解毒防暑咽炎材料:薄荷20克,粳米100克。

冰糖5克制作方法:1. 将鲜薄荷叶去杂质及老、黄叶片,清水洗净,沥干水,备用。

2. 粳米淘洗净,直接放锅内,加水适量。

3. 煮锅置火上,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煮,米烂粥稠时,倒入薄荷叶及适量冰糖,烧沸即成。

(二)炒丝瓜功效:美容减肥清热解毒防暑痛风咽炎解毒消痛,化淤清热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成痈期咳嗽咽痛材料:丝瓜250克。

大葱10克,姜5克,味精2克,盐2克,植物油15克制作方法:1. 丝瓜去皮洗净,切成薄片;2. 油烧至九成热时,入葱煸香,放入丝瓜、姜、精盐翻炒;3. 至丝瓜熟时,加入味精稍炒即成。

(三)明目菊花鸡片功效:疏风润肝明目。

适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头晕、目眩、面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