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塑造、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还有助于树立教育的正确取向。
本研究就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1.了解某中学的德育工作现状;2.探究某中学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改进和完善某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某中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为研究对象,以便全面了解该校的德育现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面向学生,另一份面向教师与学校领导,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看法和意见;2.针对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访谈,与校领导和德育主任交流,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情况。
四、研究结果通过对某中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 德育工作现状1.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展顺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2.德育课程设置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3.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逐步提高。
2. 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繁文缛节化;2.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缺乏有效衔接;3.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
3. 研究结论1.德育工作应该重视目标导向、系统性和科学性;2.应加强德育工作的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3.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
五、研究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明确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2.探索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3.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4.重视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完善德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六、结语本研究旨在探讨某中学的德育工作,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学教育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一段时光,因此,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遵从课程标准,把德育融入教学中,让德育具体、见效、持久是中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针对中学德育渗透如何融入学科教学,深入探讨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从而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一)立足学科课程标准,把德育融入教学中。
中学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坚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科课程教学中汲取内涵,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宣扬正能量。
(二)以德育教育为主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中学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德育教育为主线,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去实践和掌握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形成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三)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技能。
实践教学是有效推进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课题中注重实践教学,及时把德育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把德育知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德育素养。
二、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一)讲故事、旁征博引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运用讲故事、旁征博引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融入力所当然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乐于思考,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多渠道传授德育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常多方位的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能力,从而实现德育教育渗透。
(三)加大考试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是学生一生的事业,在德育渗透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合理把握考试压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措施(一)不断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内容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功能,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研究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课题,探讨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融合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德育内容和方法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因此,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各个科目中,并使其与学科知识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被广泛关注和探索。
然而,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中,有关德育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传统上,音乐被视为一门纯艺术学科,主要关注技巧和表演。
然而,仅仅追求技能和表现完美是不够的。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因此,将德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互补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3 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实施策略,并分析德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教学内容、方法、师资队伍和资源配备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案例分享,探讨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本研究对推动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开拓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的新视角,并使德育成为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通过家校协作机制的构建,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最后,本研究还将对未来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参考,并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深化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实施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最终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第2章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2.1 教学内容及方法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欣赏三个方面。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范本)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作者:华土木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
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
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
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正阳小学课题组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课题批准号:2006DY125 课题类别:德育课题课题负责人:姜玉侠副校长绿园区正阳小学主要成员:王淑荣孙桂荣孔祥云杨国忠栾晓薇孙丽娟王淑娟冯丽娟赵洪霞高智慧刘玉涛曹丽娟王慧梅张娇崔影辉张舒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是对未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
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强调运用文化视野道德理念和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营造校园和谐的道德氛围,在浓厚、多彩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使学生们能个性完美、人格健全。
一、营造科学的道德教育氛围我校一直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少年儿童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一是领导重视,全体行政人员积极参与。
学校自从申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后,学校相继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少先队大队部为实施平台,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实施者,通过先培训教师,让教师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行动上有所依据。
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领导、教师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年级组还出了宣传栏,每位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人人争当贯彻实行《意见》的模范,学校党总支行政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及相关法纪法规,老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健康成长,全面自由的发展,她们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真可谓:“毓英桑梓,劳苦功高”。
二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情感道德的熏陶。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不仅要求教学质量过硬,更要求学生树立个人的理想,增强社会担当意识,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德育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质,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而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效地指导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把知识运用自然环境中去,并让其成为活动和实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增强学习能力,从而改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体系结构上来说,可分为内容性、形式性以及评价性3个部分。
内容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知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和思想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形式性是指在课堂活动中,把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省思、讨论、分析等活动形式,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评价性是指在德育评价中,以客观、全面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在学科学习和行为素养发展渗透方面,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评价指导,以培养学生理想追求、诚实守信、勇于开拓、心存感恩、敬业奉献的精神特质。
此外,在实施德育渗透时,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即要作为学生社会行为价值观的导师,把实际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给学生,在教学中多做个人交流,表现出良好的教师品行,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肯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把它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并在各方面为学校建立和完善有关德育渗透的机制,以使学生能从学习中受到德育教育的有效影响,从而促进全面的学习发展。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各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
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
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
学生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校是创办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
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但在操作中我们感到活动的形式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星、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德育内容过于空泛、德育理念陈旧落后等。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德育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方向,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
同时,选取3所学校作为实地访谈的对象,共访谈了5位教师和15名学生。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实地访谈的内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层面,缺乏对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2. 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以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环节。
3. 德育教育方式陈旧落后。
德育教育过于注重单向传递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教师应当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革与创新方向:1. 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德育的本质和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德育的热情。
2. 创新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灌输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和思辨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推动德育教育方式的变革。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四、结论通过对德育教育实施现状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德育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方式陈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近年来,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大大提高了中学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思想品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是现在中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深入研究,探究其原因、实践方法和后果,为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理论依据和积极倡导。
一、德育渗透进入学科教学的原因实施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发展。
(2)国家强调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当前,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离不开学科特色的结合,即把德育教育与学科特色教育相结合,以增强学科教育效果为核心。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方法(1)强化教学活动的德育性质。
学科教学中的教育活动,要以德育为前提,结合当前的学科特色,强化学习的有效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以知识视野引导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知识,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
(3)倡导学生去参与课外活动。
学校要利用大量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三、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利弊(1)德育渗透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够激励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为学习者提供最优的教育环境,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
(2)德育渗透也会给学科教学带来一定的负担,如教师投入的时间大,精力消耗大,精力有限,无法集中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
四、结论当前,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新趋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和学习者价值观念的塑造。
只有在广泛的社会支持下,通过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重点加强的同时,积极实施德育渗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
教育叙事之德育教育结题报告
德育教育结题报告【篇一: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农村中学待进生的思想转化问题研究结题研究报告清新县太平镇初级中学许卓洪二0一一年七月我校承担的德育课题《农村中学待进生的思想转化问题研究》于2009年6月被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审核后批准立项,三年多的时间里,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待进生现状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多渠道的尝试,在全校上下实施了“转化待进生”工程,现已摸索出一套待进生的转化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近三年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汇报如下:一、课题理论界定我们选择《农村中学待进生的思想转化问题研究》这一课题,是出于对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最大限度转化待进生的考虑。
所谓“待进生”,是指智力正常,非智力因素较差,思想及日常表现比较落后,行为习惯不好,发展相对滞后,学习有困难,但需要通过教育者不断耐心细致做工作方可进步转化的学生。
所谓“思想转化”,就是主要包括学习困难、厌学逃学、挫折适应、自信心缺乏、人际关系和情绪冲动等方面的思想问题的转化。
我校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清远市清新县太平镇,是一所农村初中,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并不高。
学校周围环境复杂,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除了社会原因外,待进生往往因为家庭的种种原因:或其父母离异,或其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或其家庭学习环境不好,因此,在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许多误区:有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有的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的想介入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学校教育工作者也由于对待进生的思想问题重视不够,容易将其与其他家庭子女等同视之,或不闻不问,使其思想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正,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存在歧视待进生的现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更加不堪一击。
教师除了在学习上、生活上,更应该在思想上帮助、关爱这些待进生。
因此,我们确立《农村中学待进生思想转化问题的研究》为我校德育教育科研课题,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将挖掘待进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从而丰富我国的有关教育理论,为家庭、学校、社会开展待进生的教育与转化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
对中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如何更好地对各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针对此种德育教育的状况,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种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实验。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课题的研究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针对所教学科和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全套完整版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全套完整版1. 引言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深入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供德育工作的全套完整方案。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发展水平。
2. 课题背景在当今社会,道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褪色,个别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素养,成为当前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
3. 课题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一套全面的德育工作方案。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达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意识。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相关教育实践活动。
在文献综述阶段,我们对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实施情况。
在问卷调查阶段,我们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知和需求。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验证德育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实施方案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德育工作全套完整方案:5.1 德育目标本方案的德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和道德意识的提高。
5.2 德育措施本方案的德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置课程体系:制定德育课程,完善德育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提高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搭建德育平台: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学生社团、志愿者组织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机会;•建立评价机制:建立德育综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改进。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尤其是中职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严重缺乏自信心。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2016年5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洗涤已经不和谐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而主题班队会是中学阶段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优点。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活动为平台,以体验为目标,以评价为激励,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谐的德育新境界。
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思想,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体验教育为统领,打算对班会课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增强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增强班会课的育人功效。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队会活动。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是指工作中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所做的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着的效果。
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调查,在班队主题活动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归纳,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班队主题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作为德育活动重要的形式----主题班会课,如何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不但重要而且迫切。
主题班会课是围绕一定主题举行的班级集体成员的全体会议,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的,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
是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系列化指主题班会有整体构思,学生接受到的是全面的思想教育,不是零散的教育;有长远规划,学生的思维能延续;具有阶段性,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导行时间长;有系统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效果显着。
这种系列化,不是简单的串接、机械的流程,而是遵循德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是有机的联系,是有效的手段。
实践研究:选择适当的班会主题和合适的类型,确定目的,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运用大量生动的课例,让班主任了解和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系列化主题班会的组织和策划,发挥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
班队主题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课型,发展至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班队活动这一德育载体的有效性得到了抑制。
国内外的学校也都曾对这一活动展开的研究,有生命主题的研究,有人与自然的主题研究,也有一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题班会内容的研究,班队主题队会实效性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目前的班会课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状况。
如,主题班会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随意性大;形式单调,与班会课、活动课等区分不清;内容随意,说教强、导行性弱等,失去了班会课应有的活动特征和教育功能。
最明显的的一个特征是班会课的开设缺少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必须与时俱进,对我们的班会课进行变革更新。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1.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就是形成对目标的某种认识与期待。
外在的奖励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强化物出现时,这种学习即通过外在操作表现出来。
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认为学习是形成某种认知,期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个基本观点①知识观,在具体问题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因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②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③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小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课题研究的意义:1.提升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主题班会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提升,通过恰当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包括人生、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2.主题班会分层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主题班会校本化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主题班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于学校而言,主题班会活动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而应该将这样一种德育活动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体背景下考虑。
3.好的做法不断提升,得以推广,促进学区或者学校的德育管理。
我本人在小学担任过五年的大队辅导员工作,自己也担任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目前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
多年在德育活动中有一些做法和感悟,逐渐形成了学校和班级的德育特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性。
我深感主题班会课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主题班会课如果能做到系列化,那么比起单纯的说教更是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效果显着,如果能在大学区学校班级中加以提升、推广,相信对各方面工作都是一个促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1、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2、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
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小学班队主题活动内容体系的建构。
本课题中的班队主题活动通过与学校、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
我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实现自我。
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科技节、红领巾艺术月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与时令、时事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
3)班队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系列化的好处。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
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即主题班队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3.研究方法: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理论研究法:学习相关的论着,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访谈调查在全校教师和家长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的建议,在研究起始阶段向重点研究班学生发放问卷,并整理出调查报告。
亲自访谈不仅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而且会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做一次以主题教育课的实施状况为主题的班主任的访谈,做好访谈录,反思项目研究的意义。
3.文献分析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4、.观察法: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课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好观察随笔,每周上交一次。
吸收有兴趣有精力的家长参与课题研究做好家庭观察随笔,家庭观察随笔每两周上交一次。
对研究班与个案进行横向比较,所有的文字资料录入微机。
5.个案研究法:每个重点研究班确定2~3个学生作为个案,并吸收其家长进入课题研究小组,教师做好个案跟踪记录,写好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家长随笔每周上交一次。
6.行动研究法:从我校班队会开展现状出发,按年级高低提出每学年应侧重的主题,制定具体计划,课题组成员要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行动,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注重效果和新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7、.经验总结法:针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的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课题研究步骤:课题研究准备发动准备(2011年5月——8月)1.准备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完善课题的论证。
阅读相关的书籍,打好课题实施的理论基础,做好课题实施的准备工作。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
设计课题方案。
选择实验班级。
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申报。
2.实施阶段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课例的计划制定,实施,做好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等相关工作。
在系列主题班会的实施中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课题阶段性小结,分析课例。
形成论文、随笔、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实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2011年9月~2012年1月)1)分年段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好调查报告。
各实验班落实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教师随笔、家长意见和建议;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组织班队会观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