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动手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缺乏充分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所要进行的动手操作进行充分准备,包括调试设备、准备相关材料和工具,检查设备故障等。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可能会导致设备出现问题,无法正常操作,影响教学效果。
对策:教师在动手操作教学前应该充分准备,检查设备是否正常,相关材料和工具是否齐全,确保教学可以顺利进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实时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并及时解决设备故障。
二、忽略学生情感体验动手操作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有时候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对策: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缺乏深度思考动手操作教学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主要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流程上,缺乏深度思考,可能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模糊的理解。
对策:教师应该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从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核心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缺乏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如果教师没有进行个性化教学,很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对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五、忽略教学反馈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但是有些教师可能忽略了这个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认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兴趣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动手操作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动手操作设计、教师缺乏动手操作指导能力以及学生动手操作难度不适宜。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动手操作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指导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置适宜的难度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展望未来,希望教育界和研究者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对策,教师指导能力,学生难度,设计系统性,效果,建议,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阵地。
动手操作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
动手操作效果不佳、缺乏系统性的动手操作设计、教师缺乏动手操作指导能力以及学生动手操作难度不适宜等问题频繁出现,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效果,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他们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作者:————————————————————————————————日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教师教育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文/柳絮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过手和脑之间的联系:“手能使脑更明智,脑能使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
”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动手操作还存在认识上的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笔者教研及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堂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及时的调动起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一般只注意动手操作,追求结果,而忽视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
3.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明确的暗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是“做”数学的形,而少了“思”数学。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4.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果,但让学生说说知识获得的过程,就非常费劲,学生不能用书面语言来准确的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一、培养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而应适当的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
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用技能。
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区,影响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1.误区一:动手操作与知识点脱节有些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往往只是强调如何制作手工模型,而忽略了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与动手操作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重视手工制作过程,却忽略了学习的实质。
对策:在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引导和讲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各种几何图形模型,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误区二:动手操作内容过于简化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操作的简单性和效率性,过度简化了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无法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
对策:在动手操作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操作方式和难度,在保证操作成功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操作难度和技能水平。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对角线法求正方形的面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难度和技能水平,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正方形的面积和对角线的关系。
有些教师在动手操作教学中往往只采用一种动手操作方式,使学生缺乏发掘动手操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对策:在动手操作教学中,应该尝试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材料,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潜能。
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糖果盒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材料,如玻璃珠和水晶等,来制作分数模型,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4.误区四:动手操作不能脱离实际有些教师在动手操作教学中过于注重模型的形式和技巧,而忽略了动手操作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学生操作不规范。
二是操作难度过大,使部分学生无法完成。
三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影响操作技能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并增加实践机会,加强操作技能的培养。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应引起对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的重视,通过规范指导和实践机会的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问题分析、对策、规范指导、实践机会、学习效果、兴趣提高1. 引言1.1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今天我们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缺乏规范和指导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结果不准确甚至错误。
操作的难度过大也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问题。
有些操作任务设计过于复杂,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法完成。
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是另一个制约动手操作效果的问题。
有些学校或教师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导,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取得成就感。
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让他们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我们相信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个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吧!2. 正文2.1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小学低段动手操作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班有 3 7人 , 两班 可 以 合乘 一 辆 7 O人 的 车 吗 ? 学 生列 出算 式 进 行验 证 :6 3 3+7 师 : 用 手 中 的小 棒 摆 一摆 , 果 是 多 少 ? 请 结
生 :3 7
师 : 怎 么想 的? 你 生 : 看看 小 棒 就 知道 是 7 我 3 师 :6 3 3 + 7竖 式 怎 么 列 ?
作 活 动 。 在 着 种 种 误 区 . 些 问 题 严 重影 响 了 课堂 教 学 存 这 的 有效 性 。 文 试 图对 一 些误 区加 以分 析 和思 考 大 家 本 供
参考。
误 区 一 : 作材 料 越 多 越好 操
误 区 二 : 作 目的不 着 边 际 操 案 例 :笔 算 两 位 数加 两 位 数进 位 加 法 ” “
分析 与 对 策 : 明确 学 习 目标 . 时进 行 操 作 及 为什 么 学 生 操作 后 , 不能 说 出笔 算 的 方 法 呢 ? 源 还 根
摆 成 2行 . 求 两行 的 圆 片个 数 呈 倍 数 关 系 。 这个 环 节 要 在
的 作 用 由此 可 见 , 作 材 料 的 选 择 要 根 操
据 教 学 内 容的 特 点 .并 非 越 直 观 越好 。 更
不 是 多 多益 善 操 作 材 料 的选 择 应 从 实 际
教 学 内 容 出 发 教 师 引 领 学 生 操 作 体 验 时 . 提 供 给 学 生 与学 习 知 识 相 匹 配 的载 应
体 。在 上 述 案 例 中 , 师 虽 然 为 学 生 提 供 教
了丰 富 的 感 性 材 料 .但 由于 学 生 年 龄 小 . 注 意 力 容 易 分 散 。加 之 材 料 的 品种 众 多 . 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操作材料 的“ 好
浅谈低学段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低学段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以往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教师和学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主要课程目标,因此,教师们对科学的研究并不是很认真,但是科学探究是一种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科学的实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动手操作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要求小学科学要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探究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以此强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原则1.1主体性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科学有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参与感较低,无法切身体会到实验的演变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机制,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转换角色,从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主导者,转换成实验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此提升其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感。
1.2合作性小学科学的许多实验都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仅靠一名学生是无法完成整个实验的,因此科学教师在组织实验活动时,应时刻秉持合作性的组织原则,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活动,并将小组内成员所负责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划分,以此提升学生的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
1.3安全性安全是实验教学活动的第一准则,学生在操作实验仪器前,教师应将所有的注意事项详细地告知学生,并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避免学生因操作不规范引发安全事故。
低年级数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存在问题
低年级数学授课中学生着手操作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的检查报告通自己的期察,我低年数学堂上在学生手操作的中常会出的景:有的学生漫无目的的操作,序次凌乱,教疲于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开始却又草草收,体不充分;有的学生循序渐进的操作着学具,但手与脱,活而活⋯⋯学生操作了,“ 〞了起来,看似的堂,学生奏效却甚微,并没有到达期的授课目,使授课呈低效也许无效的状。
在与同年教、学生的交流中找根源所在,低年数学堂授课中的手操作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一、操作准不充分。
1.学生的操作资料准不充分。
俗“巧无米之炊〞,操作活资料准准得缺少直接致活不能够利、有效的睁开甚至无法睁开,资料准得要充分。
2. 学生的操作资料准得不准,从而影响整体的活的睁开。
比方:在? 、分?一中,有些学生没有表,局部学生的表没有小刻度或数字不全,在授课中影响了察的收效。
同有些学生来的是卡通,学生简单被精良的面所吸引,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甚至有个学生把看作玩具。
在? 察物体? 中,学生分来了玩具,但每来的玩具都不一,在从前、后、左、右四个地址察,学生感其他同学看到的玩具子和自己不同样,不易抓住其共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授课收效。
二、操作内容、机掌握不当。
低年学生的直形象思比,所以很多一教都注意在授课中安排一些手操作活。
但授课中其实不是所有的堂都适合安排学生手操作的。
比方:在学 ? 7 的乘法口 ?中,一位教在入局部先用三角形出了一只小船,学生:“你也能用三角形出的一只小船?〞在学生手用三角形出小船后,才:“ 1 只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若是把2 只小船、3 只小船、 4 只小船⋯⋯ 7 只小船,你能算出各需要多少个三角形?〞的重点是学生从小船中学 7 的乘法口,从教的拼中,学生就很简单出 7 的乘法口,完好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再一次,而且学生的三角形可是的模拟,没有学生思参加的活,即使安排再多也是机械地,没有意的。
而且同的操作活由于安排的机不同样,活的收效也是不一的。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个具体形象和实际操作的学科。
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候教学的误区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分析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重操作轻理解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忽略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他们只教给学生一些机械操作的步骤,让学生机械地操作,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操作背后的数学概念的理解。
这样导致学生缺乏数学思维,只会机械地操作,而无法灵活运用。
对策一:操作与理解相结合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应该将操作和理解结合起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数学概念的本质和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并将概念与具体的操作操作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和拓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误区二:只做不思考有些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而不要求他们进行思考。
他们只关注学生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这样导致学生只注重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而缺乏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对策二:提问引导思考教师应该及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只注重结果不注重方法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方法。
这样导致学生只关注正确答案的得出,而忽略了方法的掌握和学习。
对策三:注重方法的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方法的掌握和学习。
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的优劣。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误区四:重操作轻创新有些教师只教给学生一些固定的操作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年级手工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年级手工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引言本文旨在对一年级手工教学的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评估教学过程和学生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手工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分析1.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在手工教学过程中需要简单明了的指导和示范,然而当前的教学方法可能过于抽象或复杂,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跟随。
2. 缺乏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在手工技巧和兴趣方面存在差异,但目前的教学过程可能更偏向一种统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资源不足:一年级手工教学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可能不够充足,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缺乏互动和合作:手工教学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但当前的教学方式可能更注重个体的表现,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5.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于学生的手工作品和参与度的评估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无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步。
改进措施1. 使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图示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模仿。
2.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扩展活动,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发展潜力。
3. 加大资源投入:增加手工教学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有充分的资源支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4. 鼓励互动和合作:设计互动和合作的手工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互相研究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制定全面的评估标准,包括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优势和改进方向。
通过以上的改进措施,相信一年级手工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享受手工创作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反思现在的实践活动设计,教师对于动手实践活动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教师指导盲目简单,学生操作偏离目标、教师作为指挥官,学生机械操作、教师充当演说家,学生充当听众。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动手实践操作问题策略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1]。
动手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反思我们设计的实践活动课,其中很多操作都是有“形”无“质”,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对于动手实践教学方式也存在许多误区。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一、教师指导盲目简单,学生操作偏离目标[案例]一次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有趣的七巧板》。
首先教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七巧板的由来以及组成,然后让学生自由的摆出一个自己认识的图形。
有的同学很快就摆好了,接着要求摆出几个不同的图形。
很多学生通过尝试与操作,摆出了很多不同的几何图形。
操作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反馈,有的学生是用2块来拼,有的学生是用3块来拼,有的学生用4块5块来拼,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摆出了各种已经认识的图形,但是失去了教师初想的有序思考,偏离了教学设计的目标。
最后只能再次要求学生先用2块摆一摆,再用三块摆一摆,再用。
看看能拼出多少图形?[分析]在操作前,如果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学生由着兴致随意操作,则很有可能会偏离预设的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学生操作前,教师要有明确的操作规定,如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必要条件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对策]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操作的要求,让学生知道为何而动,指导学生如何而动。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
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影
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以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1. 忽视基础操练
在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操练。
他们
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教授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实
际操作中出现纰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 缺乏趣味性
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时,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对数学动手操作产生了
抗拒心理。
他们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情景化和趣味性,使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影响
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些教师在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时,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教学。
他们忽视了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导致他
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足。
4. 忽略个别差异
在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
他们采用统一的
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导致一些学生在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
表现不佳。
在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操练,加强对学生基本操作能
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
能够熟练掌握技能。
3. 强化实践性。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在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将详细分析一些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误区一:纯粹的机械式操作有些教师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步骤去进行机械式的操作,缺少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和引导。
比如,对于小学生学习加法时,很多教师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将数字相加,缺乏对加法规律的解释和引导。
解决对策:引导学生理解操作意义和规律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操作意义和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具等道具,将加数与被加数相加得到和的过程形象化,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的方式,抽象化出加法规律,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误区二:操作和理解分离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操作方法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数学原理和理论的讲解,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缺乏对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思考。
误区三:标准化的操作要求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标准化的操作要求,只讲述一种标准化的方法,不允许学生自行发挥和探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解决对策: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例如,在小学生学习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计算方法,比如交错相加法、分离分步法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操作与理解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操作意义和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避免标准化的操作要求和机械式的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的重要学科之一,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动手操作的能力。
动手操作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动手操作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所帮助。
一、误区分析1. 动手操作缺乏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兴趣,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操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动作,丧失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2. 动手操作过于简单另一些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了过于简单的操作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挑战性和兴趣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缺乏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因素,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
3. 动手操作与数学概念脱节有些教师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只注重操作过程,忽略了操作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延伸。
这样一来,学生将无法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操作过程上,无法将动手操作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深入和持久性。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兴趣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取具有挑战性和寓教于乐的操作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设计有挑战性的动手操作任务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操作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延伸,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感受数学概念的内涵和特点。
在进行几何图形的操作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剪贴等方式来感受图形的性质,从而加深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误区分析及对策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动手操作教学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分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一、误区分析1. 动手操作过于机械化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只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过于机械化,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而缺乏对操作过程的思考和理解。
2. 缺乏情境引导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一些老师缺乏对学生情境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3.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一些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对策建议1. 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时,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在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主动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进行思考,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2. 加强情境引导,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3.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通过以上对策,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问题及对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实践到认识。
这样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学生的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标签:小学数学;学生;课堂;动手操作随着教改的深入,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动起来了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但是课后反思一下,也发现了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不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操作现象,这与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
根据我的调查,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主要存在一下问题:(1)目前,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活动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老师演示步骤的模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真正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教师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之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过于强调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这样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
(3)由于教师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造成脱堂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
鉴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应用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不能滥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对“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地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动手操作的材料虽然动手操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动手操作,教师要明确那些课适合动手操作?要怎么操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
动手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
动手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一、引言动手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然而,在动手实践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设备和材料问题在进行动手实践时,设备和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校或机构可能没有足够的设备和材料供学生使用,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效果。
解决方案: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设备和材料的采购预算,确保足够的供应量;2. 与其他机构合作共享资源;3. 推广“自带工具”的理念,鼓励学生自己携带所需工具和材料。
三、安全问题在进行动手实践时,安全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安全问题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在进行任何动手操作前,先对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并强调注意事项;2.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手套、护目镜等;3. 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对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实践内容问题在进行动手实践时,实践内容的设计也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实践内容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案:为了保证实践内容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的实践内容;2.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操作;3.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设计实践内容。
五、师资力量问题在进行动手实践时,师资力量也是需要重视的。
如果师资力量不足或者不专业,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师资力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教师培训预算,提高教师素质;2. 招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丰富的教师;3.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和互相借鉴。
六、评估问题在进行动手实践时,评估也是需要重视的。
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估方法,就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反馈。
解决方案:为了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合理的实践操作考核方案;2.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3. 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及时、准确地反馈,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动手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尤其是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们的共识,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是经历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
同时,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
他们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
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较多的操作活动,这是合理的。
于是,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中,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
可从一些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在这些动手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操作只是一种“摆设”而已,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是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
这些操作活动流于一种形式,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了操作错位的现象。
因为动手操作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操作而操作;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使动手操作的功效发生变异。
一、动手操作场面混乱操作材料的使用要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是否使用操作材料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来确定,无视教学内容目标而任意选择操作材料,不但不能发挥操作材料的积极作用,还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病例:某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时,在探究阶段,教师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各自带来的积木,再把带来的积木分一分,集体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分?结果,学生带来的积木色彩斑斓、造型各异,有的学生就搭起了小房子,有的学生玩起了小拼图,一节好好地数学课一不留神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玩具活动课。
学生根本不理会老师的提问,教室里乱糟糟的,有的学生喊:“我的球不见了。
”有的学生干脆离开座位跑去捡球。
透视: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等体验,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这一做法,无论从探索知识规律方面来看,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
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显著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动手操作过程中常常被操作材料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操作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目的和实效,却忽视了对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调控。
1、慎选操作材料,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的抽象概括水平非常低下,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
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往往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始终对操作对象保持有目的、定向的的注意,不能准确地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研究。
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选用操作材料,弱化操作材料本身的色彩、形状对学生的吸引力,尽量选择间接地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不是越直观越好。
2、适度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益合理的利用操作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当,就会出现操作材料变成玩具的现象。
如同上述的教学案例,这不仅影响课堂纪律,更为严重的是他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低效率的结果。
学生的年级越低越需要教师的指导。
低年级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发展不健全,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
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离开操作材料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及时调整教案,投身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可以帮助学生间滚落在地上的球,可以追问:“球为什么会顽皮地滚落在地上?”这时,教师的角色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当学生搭好积木非常有成就感时,即使可以及时展示他们的作品,适时做些引导性的提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正方形放在底部?圆柱为什么立着搭而不是横着放?球为什么不容易搭建,只能放在上面?这样学生就会把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的知识及时反馈。
儿童天性好奇、好动,自律性差。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不注意检查与调控,就会致使部分学生操作不合要求,各行其是,这样的操作就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同时还会因为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因此,一方面,在选择操作材料时,应选择一些颜色、形象等吸引力相对较弱的物品,突出操作材料的本质属性。
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操作时,教师对操作过程要及时检查调控,以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动手操作缺乏主动性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目的的、主动的操作,有策略的操作,学生应该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提升思考,获得发展。
操作主要是数学学习,不是为培养动手技能,更不是为操作而操作。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操作是一种手段,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才是操作背后的真正目的。
病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8个正方体可以拼出哪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
对于摆成的长方体的形状,学生们的意见不能统一。
此时,有的学生赶紧拿出用过的正方体进行拼组,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下手。
可是在学生的课桌上都有小正方体,如果学生能自发的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问题就马上解决。
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使用操作材料,直到教师要求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时,学生才开始动手操作。
透视:动手操作是《数学课标》积极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绝不能把动手操作简单地等价于“动手活动”。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思维含量。
教学案例中,是什么因素导致学生对操作材料无动于衷?是什么让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呢?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操作材料上,玩弄操作材料,影响学习效率,于是在操作材料的使用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使学生不敢私自动操作材料。
这样,教师长期滥用权威,导致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指令行事。
学生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想法:老师没有说动用操作材料那就是绝不可移动。
另一方面,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探究的时间,想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结果,经常直接规定操作的每个步骤,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操作材料,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操作材料缺乏操作和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只不过是教师操作命令的执行者,使得操作流于一种形式。
1、自主探究,植入借助操作材料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去。
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操作材料是为了加强直观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知识面而设的,但是教师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关系,常常使得动手操作流于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动手操作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使用操作材料辅助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感,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运用操作材料带来的价值,感悟操作活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学生清楚地了解操作活动的作用,学生对操作材料的热情才能长久保持,操作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2、思维跟进,推进动手操作的深度教师组织动手操作的目的必须明确,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
在动手操作之前,学生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理推理的能力。
在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操作,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等,不要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
在动手操作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实际问题时,能自觉的设计、执行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把做、想、说结合起来,即在操作中能自主的思考问题,总结成果,使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在头脑中逐步实现对操作活动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来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操作只是一个过程,它只起桥梁作用。
学生操作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感性认识积累、形象思维丰富,从而提高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缺乏提炼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避免只动手不动口,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学生确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使学生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病例:《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教师在运动会的情境下产生例题:15-9=?班级里有些学生马上举手,还有一些学生在思考。
大部分学生说是6,还有个别学生说是7。
老师提问:15-9到底等于几,我们请来小棒来帮忙,请小朋友拿出操作材料袋子里的小棒摆一摆。
全班同学开始摆弄小棒,但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摆弄小棒,而是在玩小棒。
每次学生回答后,教师只是把学生说的方法简单的重复一遍,并表扬学生会动脑筋,之后教师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题目。
结果部分学生解救而这类问题时都在拆小棒、数小棒,好象离开这些小棒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