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9章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
社会学(杨刚)第9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社会学(杨刚)第9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68d0e1487cd184254a353508.png)
二、狭义现代化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 十七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 散到全球的,一种建 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
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 的过程。
2、内容→
两大层面, 七大标准,
十二大领域
人性的解放 知识科学化
人口、家庭、
第九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 社会变迁概述
1、含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导致 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变化。
社会变迁 客观的社会变化(价值中立)
变化 社会进步
社会变化的价值评判
社会发展
社会的正向变化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宾塞) 3、“理性化”理论模式(韦伯) 4、吉登斯的“多维”现代化理论模式 5、哈贝马斯“系统与生活世界”两层次现代化理论模式 6、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 7、后工业时代理论(拉什)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 1、社会趋同论(20世纪50年代) 2、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普雷维什、弗兰克、卡多
环境变化、人口变动(出生、死亡和迁移)、科学 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念
二、社会变迁的过程
过程 变迁层面
适应 —— 社会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变化 分化—— 社会系统的不断分化
冲突 —— 系统运行充满矛盾与冲突 整合 —— 系统再整合,再次实现系统平衡
社会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方式
索、阿明) 3、世界体系论(美)沃勒斯坦
三、现代化的评价
1、激烈的社会转变 2、 系统变革过程 3、偶发因素在西方促发并蔓延全球 4、全球趋同化、多样化的过程 5、功过并存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差异与变迁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差异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cd9a87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6.png)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差异与变迁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变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社会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也在不断演变。
在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生活方式多样化。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机遇。
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城市生活。
与此同时,城市还拥有先进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为人们的发展和健康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城市中,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物质享受。
他们追求时尚、注重个人形象,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城市的商业中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购物和娱乐选择,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精彩的活动和文化体验。
城市也鼓励创新和个人成就,在这里,人们拥有更多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城市社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人口过于密集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同时,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城市社会还存在着社会阶层差距和不公平现象,这使得一些人在城市中感到无助和不公。
相对于城市社会,农村社会的特点更加注重传统与稳定。
农村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更加注重家庭和团体的联系。
农村社会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转型的阶段,对于许多人来说,农村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和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农村社会中的人们多以务农为生,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注重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同时也依靠关系网和合作社在农村经济上相互帮助。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更注重团体利益,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注重社区生活和农村道德规范。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社会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这种转型使农村社会逐渐与城市社会趋同。
农村地区也开始拥有一些城市的特点,如商业中心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教育机会的增加。
然而,城市化和现代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村地区面临着农业生产力下降、就业机会减少和年轻人流失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九章 社区与城市化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九章 社区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c8758949b84ae45c3b358c8d.png)
(二)城市的主要类型
根据社区形成方式、居民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等综合标准,
我国城市社区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传统街坊社区 第二,单位型社区 第三,混合型社区 第四,新兴商品房住宅社区 第五,过渡型边缘社区
(三)城市的区位结构
城市的区位结构是指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 分布方式。由于各国文化传统不同,每个城市形成的过程 不同,城市的规模不同,因此它们的区位结构也不同。
当然,上述特征是就典型的传统农村社区而言的。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农村社区的特征可多角度观察,例如,相比城市社区,其 特征可概括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动简单、生活方式素 朴、传统观念浓厚、社会变迁缓慢等。
(二)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
1.社会关系结构
血缘关系是农村社区中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二)城市的主要类型
对城市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中国的城市可以依据不同标准 或原则进行分类:性质或功能、人口规模、行政地位、地理 位置……
此外,按照影响力,城市可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城
市;按照发展历史,城市可分为新兴、古老城市;按照外观 形态,城市可分为团状、带状、环状、放射状、组团状、星 座状城市等。
中国社区研究
中国的社区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社会学家吴文藻大 力倡导而发展起来的。吴文藻认为进行社区研究对于了解和 认识中国社会有重要作用。
费孝通在社区研究方面有独特贡献。1939年出版的《江村
经济》是他社区研究的代表作,该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 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
3)把某种类型的社区(如城市社区等)作为研究对象,探讨 社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
我国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治理变迁
![我国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治理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da320de6c85ec3a86c2c563.png)
可编辑版
23
社区单位,而中央政令除了要钱要人之外, 无法有效地组织地方的建设事业
■中国数千年来的基层乡村社会,具有 极为稳定的自然形态特征:
1.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中国乡村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便是小农经 济。在中国历史上,自耕农一向是中国各 朝政权所依赖的最重要的阶层。当小农经
可编辑版
21
是脱离自治体本身而存在的。因此,古代 乡里基层组织的自治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 为超源于社会生活而游离并高于社会之上 的一种制的力量,具有准国家政权组织和 政治制度的性质。
4.地方乡里组织自治程度越来越低。
随着封建国家政权不断加强对基层的控 制,尤其是封建专制后期,通过设立保甲 长制度,使得县级政府功能下沉到乡村社
这主要体现在秦汉时代的“三老”和宋以 后的保甲长,往往由士绅家族成员或与其 有紧密联系的人担任,而一般保甲长的
可编辑版
20
推举也往往受士坤家族的影响甚至是直接 控制。同时地方许多公共事务和基本的社 会秩序的维护,也依靠宗族长者和乡村士 绅的主持推动。
另一方面,乡坤和宗法制下的乡村自治是 以非民主的面目出现的。古代乡里基层组 织的自治行为是建立在对村民族众的不平 等的强制和管理之上的,是掩以‘亲民睦 邻’色彩的强制性自治,而且这种强制并 不
一是国家法定的政治权力,它通过一整套 的官僚系统约束和统治着基层社会;
二是在乡村社会中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宗法 制和地方士绅也对乡村社会秩序起着重
可编辑版
17
要的维护作用。这两种权力在一定时期可 能合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在各自的 领地行事。
2.双重治理标准。 与乡村社会的双重权力系统相对应,维
护这双重权力的文化和制度基础以及维护 乡村社会秩序的标准也各有不同。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https://img.taocdn.com/s3/m/f4d6cd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7.png)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近几十年来,全球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城市转型,这些变化已逐渐成为今天社会学理论中的热点话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城市化、社会知识以及媒介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变革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试图呈现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迁移,而这种人口迁移引起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为了适应更多的人口,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中,房屋、道路、交通系统、商业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划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化已经取代了农村化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它既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文明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的变革带来了人口的密集化,耗尽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城市的环境破坏。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民俗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城市化中的移动还带来了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二、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指社会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包含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
社会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知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社会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过程,而且受到了城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使得社会知识变得复杂而多样。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现代社会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抽象理论和知名的思想体系。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8d71634afe04a1b171de54.png)
• 人文区位学理论
(2)扇形理论: 霍伊特;
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对 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 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居住区 则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各自在城市的不 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
城市空间表现为: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 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居住区呈现为由 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沿一条或几条 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 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 设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有杨开道和许仕雍主持 的清河调查及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调查
• 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 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 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 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 《芒市边民的摆》
• 一、社区发展 •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
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进 行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社区发展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联合国倡导并 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一)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 (二)中国社区发展原则:
负面影响
习 题 单选
•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 A.斯宾塞 B.马克思
C
• C.滕尼斯 D.齐美尔
• 2、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 A.人口密度低
ABDE
• B.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f47dac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c.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
首先,从人口结构的角度看,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农村人口则逐渐减少。
这种人口的流动对城乡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的人口过剩导致了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问题增多,例如大城市中的拥堵、空气污染等;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以及农村社会的老龄化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整合和协调,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其次,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人才,从而形成了更加发达的经济结构。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贫困落后等问题。
这种城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不仅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公,也加剧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因此,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此外,教育体系发展对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创新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同时,还需要通过建设农村学校联盟、加强农村与城市教育的互动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冲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化的现象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松散和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的转变。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149d1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4.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近几十年来,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深入探寻城乡发展的原因,了解社会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城乡发展的差异往往源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在城市,资源相对集中,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机会更多,因而经济利益也更为丰厚。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由此造成的城乡人口流动、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使得社会结构日益分化。
其次,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关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重构。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高速增长和工厂化生产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迁,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剧变。
同时,城市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对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改变了他们对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认知。
此外,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还与政府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城乡之间的差异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政府在农村改革和城市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府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政策调整和投入将对城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的失误可能导致城乡间紧张的矛盾和冲突,而恰当的政策则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社会稳定。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和农村应该形成相互支持和互利共赢的关系。
城市可以为农村提供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农村则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供给等资源。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城市和农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只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良性互动,我们才能实现城乡发展的同步,减少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第九章城市与社区发展
![第九章城市与社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7af9379b89680202d825b6.png)
第九章城市和社区发展
3、城市居民生活的生物能流 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主要是来自利用太阳能 的第一生产所提供的生物化学能。 香港:当地生产的食物能量构成为稻米59%、叶菜 26%、根茎类蔬菜14%、水果1%,加上当地的动物园饲 养和近海捕捞,全部当地的动植物物产只能解决香港 居民食物需求总量的8%。其他全部从外面进口。从内 地进口大部分,即使在文革中,也保证供应。(见图 9-6)(见图9-7)
第九章城市和社区发展
1、发展经济,解决问题
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劳动力库存问题。任何一 个城市里,一边是空闲多年的商品房,一边是 千百万居民拥挤不堪,居室破旧。商店里堆积 大量的食品、衣服及其它日用品,许多公民衣 不遮体、食不果腹。
以前的决策过多的考虑了富人市场,处处迎合 富人口味,而极少顾及这个巨大的穷人市场, 富人市场极易饱和,经济显得生存空间不足。 必须把这些剩余劳动力引入到产业大军中去。
一类是以生物的形式输入的各种主、副食品。 一类是以化石能源或次生能源形态输入的能量。
➢这两种形式分别叫做体内能(somatic energy)和体 外能(extrasomatic energy),前者叫生物能,后者 叫经济能。
第九章城市和社区发展
1、城乡的能量流向图解
城市的能量流经济模型表明:城市内贮存的不 可再生资源、资产以及城市环境亚系统,在与外 部输入的化石能和可再生资源相互作用下产生了 商品。一部分商品输出,换回货币(经济收入), 另一部分商品构成城市的资产,供扩大再生产。 (见图9-1) (见图9-2) (见图9-3)
第九章城市和社区发展
二、城乡人口内部的产业转移 中国乡村城镇化现象的四种表现形式: (1)乡镇的常住人口,在户籍上虽未增加,但现实的 常住人口大幅增加。 (2)白天在集镇工作生活人口数量极大的超过夜间人 口数量。 (3)郊县内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虽提高了农村城 镇化水平,但不表现为市区人口的增加。 (4)近郊乡村农民有很多在市区内兼做临时工或固定 工人的,他们实际上也是生活在市区里。
【社会学概论】精讲五
![【社会学概论】精讲五](https://img.taocdn.com/s3/m/93186cb0172ded630a1cb63e.png)
02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考试题型:选择、名词、简答、论述题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区第二节社区类型第三节社区发展一、什么是社区【单选】【名解】1.社区的概念和功能:(1)概念: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提出:滕尼斯在1887年所著《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得到经典阐述(2)社区功能:【选择】【简答】②社会化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③社会控制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单选题】1.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社会化B.社会保障C.社会控制D.经济生活2.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A.斯宾塞B.马克思C.滕尼斯D.齐美尔3.社区能够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社区的( )A.社会控制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社会参与功能D.社会保障功能【单选题】1.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社会化B.社会保障C.社会控制D.经济生活2.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A.斯宾塞B.马克思C.滕尼斯D.齐美尔3.社区能够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社区的( )A.社会控制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社会参与功能D.社会保障功能二、人文区位学理论1.同心圆理论【选择】(1)提出:美国学者伯吉斯(2)内容:他把城市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较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2.扇形理论 【单选】(1)提出:霍伊特(2)内容:中心商业区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则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扇形延伸3.多核心理论 【单选】提出:哈里斯、厄尔三、社区全貌研究【单选】1.提出:美国学者林德夫妇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在1929年发表了名著《中镇》2.含义:所谓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来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四、中国社区研究【单选】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9.2 社区类型一、农村社区 【选择】【简答】【名解】1.概念: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2.特点:(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慢。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40f636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4.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变革是随之而来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揭示城市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当今社会的必要方式之一。
一、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降低了人们的生存成本。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市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都是现代城市不可避免的问题。
其次,城市的贫困化现象也逐渐加剧。
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的高价化,城市郊区及贫困人口逐渐过度集中,城市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另外,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土地等资源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政府不断加大城市面积规划力度,也在不断发行土地使用权,导致城市不断扩张,而在这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非常深远。
当现代城市的各种积极力量都发挥出来时,城市发达带来的是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
城市恰恰通过互相协作、互相扶持的方式实现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化将会成为推动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在交往和互动方面有着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文化,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索未来社会的各种可能性。
其次,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产业的不断进入,城市将会成为技术创新、文化创作、服务创新的重要基地,城市化也将会转化为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动力。
城市社会学-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d3b7724693daef5ef73dff.png)
二、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的社会因素
(一)人口构成 (二)产业结构 (三)家庭构成 (四)生活方式
22
三、中国的城市住宅问题 (一)住宅问题的表现 (二)住宅问题的原因 (三)住宅问题的解决对策
23
(一)城市住宅问题的表现 1.住宅数量 2.住宅质量 3.住宅费用
24
(三)城市住宅问题的原因
1.住宅投资比较低。 2.住宅制度不健全。 3.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 4.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5.住宅建设的投机行为增多。
27
一、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
(一)人口问题与就业 (二)生产发展与就业 (三)经济结构与就业 (四)教育发展与就业 (五)劳动就业体制与就业
28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一)显在劳动就业问题 (二)隐性就业问题 (三)结构性就业问题 (四)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五)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29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16
(二)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的影响
1.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年龄结构出现老化趋势 2.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 3.国民收入分配受到影响 4.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17
(三)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
1.增强经济的承受能力; 2.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4.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5.充分发挥老龄人口“余热”,使之“老有所为”。
25
(三)城市住宅问题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住宅供给制度改革,实现住宅商品化; 2.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 3.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规模; 4.以住宅的市场化为基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26
第四节 城市就业问题
一、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社会学概论 最新整理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社会学概论 最新整理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f0b086a0116c175f0e4830.png)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区一、社区的概念和功能1.概念: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由德国滕尼斯 1887 《社区与社会》最早提出。
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2.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3.功能:经济生活(首要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德国的滕尼斯重点是强调“社区”生活的共同意识。
以后的库利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理论;雷德菲尔德的民俗社会和都市社会理论;帕森斯的传统和现代模式变量理论三、人文区位学理论一)同心圆理论美国伯吉斯 20.20对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五个同心圆模式:中心商业区、过渡区(贫民、流浪汉、下层社会的人)、工人居住区、较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往返去)二)扇形理论霍伊特 1939三)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和厄尔曼四)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发展社会文化学区位学理论:引入文化价值新正统区位学理论:人口、组织、环境、技术四、社区全貌研究美林德夫妇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 1929 发表《中镇》开创社区综合研究先河。
五、中国的社区研究1. 1921 燕京大學布济时和美籍甘博出版《北京——一种社会调查》2. 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20 乡村建设运动杨开道和许仕雍清河调查李景汉晏阳初定县调查3. 30年代中期,吴文藻推行“社区方法论”社区研究三种功能:1.从实地考察中认识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 2. 检验社会理论 3.及时记录变动中的中国社会4. 30年代费孝通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济》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5.抗战期间成果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6. 80 年代中国社会学恢复第二节社区类型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最主要的社区形式概念: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点:①人囗密度低;②经济活动相对简单;③社会结构相对简单;④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12f41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e.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乡土中国读后感-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所著的经典作品,它深入探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乡村和城市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和对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的思考。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乡村的研究,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变迁。
他指出,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不仅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这些变迁对于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是乡土中国一书中讨论的重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乡村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经济面临着严重衰退的挑战。
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给乡村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各种资源和福利都更加丰富,而乡村地区则面临着经济困难和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环境污染和住房紧张等,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其次,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传统的村庄和农耕文化逐渐消失,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同时,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得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最后,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化的进程为乡村地区带来了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机会。
乡村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然而,乡村的发展还面临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https://img.taocdn.com/s3/m/e1918ef70029bd64783e2c9c.png)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 西方社会学理论家曾对社会变迁的根源和机制做过大量研究。他们所提出的社 会变迁理论,主要包括在进化理论、循环理论、均衡理论和冲突理论中。
• 社会学家通常是从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角度分析现代化过程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则以 “现代性”的概念探讨了现代化的本质。
•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迟发展国家,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 家,“社会现代化”都是它们发展的主题和目标,各 个国家都在以不同的模式和通过不同的道路,朝着 这一目标迈进。这一世界性的社会变迁,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还将更深刻、更全 面地改变整个世界。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均衡理论同社会进化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进化的均衡理论。认为,社 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
• 社会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 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原因。
政治局: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3年12月03日)
பைடு நூலகம்
(2016)
“反右”、“大跃进”、“四清运动”、“破四 旧”、“文革”、“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计 划”.......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
• (一)社会变迁的规模
• 依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区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https://img.taocdn.com/s3/m/adc0e57b31b765ce050814d6.png)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理性化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城市化 人的现代化 全球化
20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个人角色的分化 社会组织的分化 社会地位的分化
25
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经济不断而迅速地增长 经济结构的改变 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 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6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五、城市化
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2、社会文化条件
?二社会变迁不同于社会进步社会变迁具有多向性特点社会变迁不带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只是一种事实陈述88回到各章安排回到课件构成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8三社会变迁不同于自然变迁?社会变迁以人的产生社会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自然变迁则亘古存在?社变包含人为因素自变依自然本身规律运转?人类有计划的参与使社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自变则是盲目的?社变比自变更复杂99回到各章安排回到课件构成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9二社会变迁的类型?整体与局部变迁规模?进步的与倒退的社会变迁方向?渐进的与激进的社会变迁方式?自发的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人的参与和控制10回到各章安排回到课件构成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10三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11回到各章安排回到课件构成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11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社会进化论?历史循环论?社会均衡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12回到各章安排回到课件构成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12社会进化论?孔德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人类社会变迁和进步的三阶段
社会学:第9章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
![社会学:第9章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6becd0252ea551810a687a8.png)
教学目标:1、理解对社区的含义2、掌握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特性3、理解社区变迁及城市化4、了解中国的城市化教学重点:社区含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特性教学难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教学内容:§9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9.1 社区: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引子:学生从报道的那一天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区域-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通常能满足学生绝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因为它具备了5个基本要素:一定的区域——校园的地理范围;一定的人员——师生和其他服务人员;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学习生活设施;特定的文化——科研和教学模式以及社团活动;认同感——师生对本校的认同。
社会学把这种区域成为“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家常常把它作为研究大社会的起点,实地调查也往往以社区为单位来进行。
因此社区不仅是社会存在的试题也是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1、滕尼斯:作为亲密关系共同体的社区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从西方引入的,社区概念进入社会学,是来源于德社会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社区人们是相互结合的共同体。
什么样的共同体呢?是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网络的人们结合而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能够体戚与共,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社会群体。
它区别与社会,社会是人们按分工和契约结合而成的,重理性而非感情的社会群体。
滕尼斯把这种共同体分为三种类型:①由亲属关系组成的血缘共同体②由邻居关系组成的地缘共同体③由友谊而结成的精神共同体2、我国社会学家的几种观点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后,研究者大量使用社区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
在我国的研究中,对社区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社区概念非常广泛,有宏观社区、中观社区、微观社区。
社区小到村落大到国家、民族,甚至世界社区。
第二种观点将社区与行政社区等同起来,认为任何一个行政社区,小至村落,大至省、市、自治区,都可以作为社区。
第三种观点将社区归结为经济区域,特别指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经济开发区和边远地区,少则一市几县,多则几省市。
09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09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0bf22d192e45361066f539.png)
• 此理论是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 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集中了以芝加 哥学派为代表的对现代尘世社区的一 批研究成果。 (1)同心圆理论 (2)扇形理论 (3)多核心理论 (4)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成果
(1)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其结构模式是: ①中心商业区。金融商业等机构 ②过渡带。贫民 ③工人居住区。 ④较高级住宅区。中产阶级 ⑤高级住宅区。中上层和上层,又叫往 返区。
中国城市当前的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 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 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九章
社区和社区发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社区的概念 • 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 体,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共同 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二是 构成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三是集体 认同。 • 最早由滕尼斯提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
始于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著作《社区与社会》
社区的功能
• (1)经济生活功能 • 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 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 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 (2)社会化的功能 •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 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人到社区生活中来。 • (3)社会控制的功能 •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 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 秩序。
•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 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 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 个部门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 整个城市社会,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 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 “单位制”。 • 在单位制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下,两个突出 的表现是:一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 事实上是由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垂直管理;二 是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 的社会服务。这种机制存在许多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理解对社区的含义2、掌握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特性3、理解社区变迁及城市化4、了解中国的城市化教学重点:社区含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特性教学难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教学内容:§9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9.1 社区: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引子:学生从报道的那一天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区域-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通常能满足学生绝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因为它具备了5个基本要素:一定的区域——校园的地理范围;一定的人员——师生和其他服务人员;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学习生活设施;特定的文化——科研和教学模式以及社团活动;认同感——师生对本校的认同。
社会学把这种区域成为“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家常常把它作为研究大社会的起点,实地调查也往往以社区为单位来进行。
因此社区不仅是社会存在的试题也是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1、滕尼斯:作为亲密关系共同体的社区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从西方引入的,社区概念进入社会学,是来源于德社会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社区人们是相互结合的共同体。
什么样的共同体呢?是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网络的人们结合而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能够体戚与共,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社会群体。
它区别与社会,社会是人们按分工和契约结合而成的,重理性而非感情的社会群体。
滕尼斯把这种共同体分为三种类型:①由亲属关系组成的血缘共同体②由邻居关系组成的地缘共同体③由友谊而结成的精神共同体2、我国社会学家的几种观点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后,研究者大量使用社区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
在我国的研究中,对社区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社区概念非常广泛,有宏观社区、中观社区、微观社区。
社区小到村落大到国家、民族,甚至世界社区。
第二种观点将社区与行政社区等同起来,认为任何一个行政社区,小至村落,大至省、市、自治区,都可以作为社区。
第三种观点将社区归结为经济区域,特别指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经济开发区和边远地区,少则一市几县,多则几省市。
第四种观点将社区限定为一个以交易区为中心的范围,例如以小城市为中心的农村交易区——集镇。
尽管我们对社区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大都认为社区包含下列几个基本要素:3、社区的构成(1)一定的人群这是第一个基本要素,认识社区的主体。
一个人也不能成为社区,必须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并通过各种关系组成各种群体,才构成社区。
(2)共同的地域空间社区虽然仅仅从地域来界定,但一定的地域仍是社区存在的基本要素,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
(3)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设施以及共同资源个共同利益具备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设施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需要,而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产生了共同的利益。
(4)共同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社区成员由于共同利益,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彼此联系,并在这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比如说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这也是社区文化的基础。
因此,我们把社区界定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一是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二、社会区与社会社区与社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群体,不过从社区的内涵看二者的区别是: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机关复杂,但并不是强调共同,而社区内部关系同质性较多,十分强调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认同、共同的亚文化、社区意识等。
2、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结合,也就是社区中人们既有一定的组织空间网,也占有一定的地理活动区域。
3、社区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与社会比,同一社区内的人们交往频繁率会更高些。
更容易产生婚姻、亲属、朋友等亲密关系。
4、社区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准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例如城市社区通常是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向社会提供工业产品,二农村社区主要提供农制产品。
二者关联:1、社区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
2、社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三、社区与行政区社区是社会中的概念,而行政区是政治学,行政管理中的概念。
二者区别是:1、边界范围。
行政区是人为划定的,边界清楚,而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自然形成的,边界模糊。
2、形态。
社区单一形态,而行政区可是多形态,包括城市农村城镇等不同类型社区。
3、研究范围。
社区研究范围不大,一般是小城市,县,乡,村,街区等。
§9.2 社区的类型对社区最常见的分类主要是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划分。
横向: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纵向: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1、农村社区:指成员主要的从事农业为主,并以村落形成为聚居格局的社会单位。
基本特征:①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职业单一②经济活动简单,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③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简单④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传统势力影响较大⑤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⑥往往具有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指的是保守、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缺少冒险精神等。
农村社区的小农意识强度高于城市社区,这也是农村落后与城市的观念的原因。
不过小农意识背后深藏着制约农村人摆脱小农意识的制度约束。
农村社区缺乏统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冒险失败就会导致生活极端困难。
求稳定是因为没有冒险的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在发生着变化,城市社区的特征越来越多。
◆补充材料: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工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华西村就是其中之一。
华西村0.96平方公里,建村时只有380多户,1520人。
该村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到1999年,华西集团拥有13个分公司和40多个工厂企业,村民实现了“八有八不”。
“八有”为:①小有教(从幼托到中学提供学费,考上大学给予鼓励)②老有靠(男60、女55享有退休养老金)③房有包(民房由集体建筑)④病有报(人人有定额医疗费,工伤全报)⑤购有商(村中有商场)⑥玩有场(各种娱乐场所)⑦餐有供(有各类档次的餐厅)⑧行有车“八不”为:①吃粮不用挑(集体送粮到户)②吃水不用吊(村里有自来水厂)③做饭不用草(家家装有管道煤气)④便桶不用倒(抽水马桶)⑤洗澡不用烧(热水管道)⑥通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⑦冷热不用愁(夏天空调,冬天暖气)⑧雨天不用伞(村内有长廊环通)现在的华西村就更厉害了,参见后面的补充资料。
2、城市社区: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集中的社区区域单位,由社区分工而组成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本特征:①人口集中,异质性差,职业多元化②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③组织化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同时隶属多个社会组织④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生活方式⑤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⑥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二、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1、传统社区:早期阶段基本特点:P190①生产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从事的生计为目的小规模经营活动②生活方式围绕生计较单一③社会关系表现为与合作关系,以血液、亲属、亲情、伦理、良心和习俗来维持。
④主要由初级群体构成,各群体间具有相对独立行。
2、现代社区:指工业和城市化带来的新型社区。
基本特征:P190①②③④三、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含义——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特征:①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②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
③创造了新的语言模式。
④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9.3 社区变迁一、城市关系的历史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统治与被被统治关系早期城市,大多是统治阶级,国家机器所在地,掌握权力,对乡村社会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城市削弱并逐渐取代农村工业革命后,城市中大规模的机器大生产,既需要生产资料,又需要大量劳动力。
因此,大量农民进城做工,农民的生产力被大大削弱甚至有被取代的趋势。
3、城市融合和一体化发展阶段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向着城乡融合一体化方向发展。
表现为城乡融为一体,人们日常活动穿梭于城乡之间。
乡村生活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发达国家)。
二、社区变迁与城市化1、社区变迁:是指社区活动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员通过各种技术和制度创新,使社区的主要因素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
而社区变化和法案、展的趋势或结果是城市化。
2、城市化城市化(都市化):通常指伴随人口密集,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必将带来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变化。
而社会角度,城市化不仅指城市人口的增多,而更侧重于人们居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政策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城市化是社区变迁的主流和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的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工业程度等条件不同。
因此城市化进程也不相同。
尤其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有着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①欧美城市化于工商业的发达相伴而生,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却发生在经济贫困、做工业化的基础上。
②欧美生产率,死亡率下降,工业品生产大于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生育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生产大于工业品生产,同时吸收大量劳动力。
③欧美城市越是上层社会居住离市中心越远,而发展中国家相反。
④发展中国家社会的文化依然重视精神生活、重视传统、重视宗教、重视家庭和不变的角色。
三、中国的城市化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口岸城市:租界对所在城市的非租界反应形成巨大冲击。
伪满洲国,政治中心——长春,工业中心——沈、哈,港口——大连,军事基地——牡丹江、旅顺,钢铁煤炭——鞍山、抚顺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1949年以后才进入城市化起步阶段。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我国处于在国民经济化恢复和实施第一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平稳。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工厂矿后,有力的推进了城市化。
第二阶段(1958—1965)58年“大跃进”,导致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化水平从16.3%—9.8%以后,国家被迫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动员进城人口回乡参加农业生产,60—62年,三年自然灾害,城市人口的口粮供给压力大,因此政府(1)设置了户籍和票证制度(2)国有企业停招农民工。
到65年,回落到14%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大起大落。
第三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1)堵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2)反城市运动。
采取了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干部知识分子下放“五七干校”、医疗卫生人员下农村,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降到12.5%。
第四阶段(1979—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