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研究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研究财政政策是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债务和相关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的一种手段。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在宏观经济实践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该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
有效性有时并不一定等于目标的实现,而是指政策对目标的改善或者维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方式影响国家经济的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例如,提高政府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对于一些增长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财政政策可能需要更强有力的配合措施,否则可能只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增长,难以形成长期的促进效果。
2. 能否实现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需要考虑政府的财务状况。
如果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使得政府收入和支出失衡,导致大规模的财务赤字或者财政危机,那么其有效性显然就遭到了破坏。
因此,财政政策必须保证实现财政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3. 能否改变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政策还因能否影响国家的收入分配结构而被认为是有效的。
例如,通过税收的调整,可以使得一些富人所获得的收入减少,从而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反,一些并没有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的财政政策不被认为是有效的。
二、财政政策的实效性财政政策的实效性是指政策实施后所得到的经济效果。
政策实施的效果是固定的,而实际效果则是由实施政策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的。
财政政策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否确保实施效果的准确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需要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需要确认实施策略的正确性与精确性。
实施策略不当或者误差过大,也会直接导致实施效果的不稳定和不准确。
2. 能否消除政策输出和输入差异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还需要考虑到输出和输入的差异。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等。
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下面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分析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
在实施财政政策时,国家可以适当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投资和消费等,推动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某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成了一批高速公路、机场等重要设施,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税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减税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激发企业投资和创新,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美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采取了大规模减税政策,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二、就业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就业。
在实施财政政策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措施来带动企业扩大生产和招聘,从而促进就业。
例如,中国政府在2018年实施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积极推进就业创业等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增长,为稳定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等,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德国政府通过投资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为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三、稳定物价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任务是稳定物价。
物价的波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控制流通货币和调整税收等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保持物价的稳定。
例如,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公平财政政策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在实施财政政策时,国家可以通过调节个人和企业的财务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降低社会收入的差距。
例如,瑞典政府通过高额所得税、增值税等措施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让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到国家的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公平。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财政政策有效性是指财政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的变动接近预定政策目标的程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有效性财政政策有效性是指财政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的变动接近预定政策目标的程度。
如果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使上述四大指标的变动达到预定政策目标,表明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如果上述四大指标的变化与预定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小,则说明财政政策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偏差大,则说明财政政策有效性低。
关于宏观财政政策有效性的争议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次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5年我国财政收支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8%,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及其宏观经济影响对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正确运用宏观调控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国研视点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卢卡斯批判之后,财政政策有效性一直是经济理论中争议较大的主题。
但是现实中,财政政策仍然是各国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
今年8月初,日本政府推出总规模达28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其中政府直接财政支出为7.5万亿日元。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次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5年我国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已经达到48%,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及其宏观经济影响对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正确运用宏观调控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无效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占据主流(一)理性预期理论削弱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财政政策因为凯恩斯提出的需求不足理论而进入宏观政策核心。
《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会因为供给的无度与需求的贫困化而导致内生性经济危机,造成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什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
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
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
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
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推动扩大内需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推动扩大内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财政政策作为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推动扩大内需。
一、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以积极的姿态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推行减税降费政策。
自2019年以来,我国政府已连续减税降费数次,以此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国内经济下行做出贡献。
通过适当降低企业负担,实现了较好的群众就业和经济发展效果。
2.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从“一带一路”到新基建,中国自2010年以来持续高强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了国家核心竞争力。
3.采取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措施。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如“双11”、三八购物节、以及冬季购物节等等不同节日和活动都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总体而言,我国在财政政策的实施上,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让更多民营企业和创业者在市场大变局中获得发展;加大对就业岗位和再就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开展了扩大内需的各项行动,提振了消费、投资和外贸,推动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
二、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这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不断优化政策体系。
政策要更加科学,需要结合自身国情,从当前发展的痛点出发,精准定位政策解决的问题,细化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具体职责、框架,保障政策目标落到实处。
2.推动市场良性发展。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把握大局观念。
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培育现代市场经济的专业人才队伍,鼓励市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不断推出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
政府应该在不断推出扩大内需政策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需求和商家的实际情况。
这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系统和落实办法。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与调整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与调整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政策之一,它对经济增长、价格稳定、收入分配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调整方式以及调整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政策通过调节国家财政收支,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如适当增加政府投资,可以有效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适度增加财政支出,提高总需求水平,刺激经济增长。
2.对价格稳定的影响财政政策还会影响价格水平的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税收和财政支出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如有必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对消费的限制,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3.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财政政策还会影响收入分配。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税收和社会福利支出,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比如政府可以设立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状况。
二、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式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式主要包括:1. 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前景看好的时候,政府使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实现增长后,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者增加税收来消化财政赤字,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
2. 调节收缩性财政政策收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看淡的时候,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或者减少财政支出等方式来调节经济。
收缩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和预防经济下行风险。
3. 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衰退时增加财政支出、减小税收负担,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超过预期时,则采取相反的财政调控措施,以避免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
三、调整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整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考虑到市场反应财政政策的调整在实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市场,因此,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反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
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作用、实施方式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财政政策是国家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政策。
在经济中,财政政策类似于家庭中的理财,即根据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财务规划和管理。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收支的结构和规模,来改变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失业等问题。
财政政策的作用1. 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税收等方式,刺激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例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会刺激相关企业的扩大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2. 控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等方式,限制经济中的需求,从而控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关税和基本生活费用,来防止社会的失调和免费服务的浪费。
3. 改善收入分配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衡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少企业的利润,来提高员工的薪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合理性与公正性。
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1. 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可以增加政府支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例如,在供应不足、产能不足和工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投资和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减少税收政府可以降低税收,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消费。
例如,在经济低迷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降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房产税等,以增加社会的消费和活动。
3. 改进财政制度政府可以改进财政制度,以优化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和规模。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财政政策有效还是货币政策有效的争论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速度降低成为经济新常态,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抚平经济波动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陈述西方经济学中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争论,来试图从中得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新借鉴。
在宏观诸调控手段中,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而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谁优谁劣的问题一直就是经济学百年以来争论的问题,至于谁优谁劣各国的国情不同都有不同的解释。
一、支持财政政策的理论支持财政政策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凯恩斯主义者。
他们认为,对有效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调控经济的手段。
它既可以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等货币现象,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波动。
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
如果经济处于过渡的膨胀之中,就使用缩小政府支出的办法,已达到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
对于财政政策的主要的三种手段来说,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
政府支出可直接增加和扩大总需求,因而有较大的乘数效应。
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这样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
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经济特别萧条的地区以帮助该地区的经济走出困境。
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不太使用进口品的项目上,尽可能以乘数效应增加GDP。
政府也可以把资金用于增加就业的项目上,以减少失业人口。
所以财政政策对凯恩施主义者来说是极具说服力的一项政策。
转移支付(TR)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大小来熨平经济的波动。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一、凯恩斯主义者为政府干涉经济供给了理论基础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者特别喜爱使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他们认为,对总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之钱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它既能够被用来改动总需求,以应付严重的通货缩短或许通货膨胀,也能够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颠簸。
财政政策的举措十分简单了然,假如经济正处于严重的冷清期间,财政政策就采纳“减收增支”的方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添政府开销和增添社会福利的方法。
减税和社会福利的增添会使漏出减少,注入增添,会很快刺激总需求的增添。
减税和增添社会福利波及到政府估算的制定和实行,因为时间间隔较短,效应也就较明显。
在西方国家,减税,主假如减个人所得税,既减少漏出,又对个人的劳动和投资有必定的激励作用。
增添支出和社会福利的作用是直接扩大总需求。
可是,减税和增添社会福利终究会使总需求增添多少,最后使GDP增添多少,很难作出预计。
假如人们把减税和增添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钱用于增添对入口品的需求,而且边沿入口偏向较高的话,则总需求的扩大就不会很大了。
减税和增添社会福利,对总需求的扩大作用甚小。
增添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
政府支出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因此有较充足的乘数效应。
同时,政府支出能够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政府能够把资本用于基础设备建设,一方面能够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公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添社会的生产能力。
政府能够把资本用于经济特别冷清的地域以帮助该地域的经济走出窘境。
政府能够把资本用于不太使用入口品的项目上,尽可能以乘数效应增添GDP政.府能够把资本用于增添就业的项目上,以减少失业人口。
可是,政府支出假如花在基础设备方面的话,就会耗资较长的时间,很难立竿见影。
自然在应付长久性经济冷清方面仍是有效的。
可是,政府实行的项目常常因为缺少责任心和管理,工程质量较差,好多被称为“豆腐渣工程”,弄得不好会劳民伤财。
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与可持续发展结构性变革
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与可持续发展结构性变革财政政策是一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主要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债务政策等。
财政政策的时效性指的是政策能够在经济出现波动时有效地调节经济循环。
然而,财政政策也需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和结构性变革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与可持续发展结构性变革的关系。
一、财政政策的时效性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主要指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即政府调节经济循环时所采用措施是否能够在经济出现波动时及时起到作用。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进行调节,裁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手段来遏制经济过热。
因此,在经济出现问题时,政府往往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如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大量的财政刺激措施,加大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复苏。
然而,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财政政策需要在适当的时间采取。
政府不能因为短期经济波动而滥用财政刺激工具,导致长久的财政问题和经济不平衡。
另外,财政政策的执行需要进行预测和计划,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
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也需要考虑预算赤字和债务的问题,保持财政的可持续性。
二、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不仅需要考虑时效性问题,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包括财政收支和债务问题。
政府需要根据经济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财政预算,避免财政收支出现长期赤字和债务过高的问题。
过高的债务会使政府缺乏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不利于政府推进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财政政策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避免财富集中和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创造公平的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繁荣和稳定。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财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政政策与结构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指的是改变当前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财政政策也可以在结构性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流动下的有效性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内容: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情况下,政策旳有效性。
罗伯特 蒙代尔(1932-- ) 199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马库斯·弗莱明 (1911–1976)
一、货币政策旳有效性
i
国内利率水平i与国际 利率水平i*一致
扩张性财政政策
LM
LM’
国际收支平衡
E
i=i*
BP=0
E’
处于BP线下方,国际
收支逆差,货币贬值
政府实施干预,国内 IS
0
货币供给降低
Y
结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假如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 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
二、财政政策旳有效性
扩张i 性财政政策
IS’ IS
利率i与国民 收入Y增长
政府干预,国内货 LM 币供给增长
LM’ E’
0
利率i恢复原水平,国际收支 平衡,但收入进一步增长
0
Y
Y’ Y’’
Y
结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假如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 财政政策是有效旳。
THANK YOU!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影响因素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影响因素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有关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其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方向和规模,并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是管控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有效性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持本币的稳定,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等。
有效的财政政策能够改善经济问题的现状,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等问题。
同时,有效的财政政策还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和发展。
但是,实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不容易。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不仅与其规模和强度有关,还与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的过程、制定财政政策的意图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有关。
成本效益是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时,其成本效益比必须得到考虑。
对于类似高通胀和失业等严重问题,财政政策可能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对于经济增长变缓的问题,则可能需要其他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另外,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和效率,特别是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受到经济市场反应的限制,资本市场的不断波动、不同阶段经济市场压力的变化等等。
二、影响财政政策的因素影响财政政策的因素是多层面的,包括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政治文化和市场环境等。
1、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的经济知识水平、理解程度和经验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实施者的执行能力、监管和跟进等方面的执法力度也会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质量。
2、政治文化政治环境对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起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不稳定、分裂、腐败或混乱的国家,很难按照计划执行财政政策。
相反,稳定、透明且强大的政治制度可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实施成功。
3、市场环境经济市场运行效率、国民经济的现状、经济稳定、市场竞争力、人口和社会结构等都是影响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市场因素。
2086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及局限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及局限引言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府采取财政、货币等手段调控经济,以矫正市场失灵或扭转经济下行趋势,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
然而,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却是我们常常需要思考的议题。
笔者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探讨。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和收入,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并进而调节经济波动的手段。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财政支出或减税,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升经济增长。
而在经济高峰期,则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以遏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手段。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活动。
而在经济高峰期,则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以控制通货膨胀和平衡经济增速。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政策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一些宏观政策需要时间才能发挥效果,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耐心等待一定的反应时间。
例如,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显现。
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或实施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反应时间,而不是只看短期的表现。
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可能无法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经济体的全貌,这可能会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和实行。
例如,在预算调整和货币政策制订时,政策制定者对经济运行和状况的准确信息缺乏对应的掌握,往往会导致产生偏差或滞后的政策。
政策的边际效应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的边际效应组合。
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度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以便有效分析政策的综合效应。
个别政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政策制定不当,某些政策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过于强调市场、制度相对不健全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政策的失效。
财政政策使用原则
财政政策使用原则1. 引言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使用的原则。
2. 普遍性原则2.1 公正性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公正性,即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
公正的财政政策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2.2 效率性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效率性,即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使国民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
2.3 稳定性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稳定性,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稳定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 灵活性原则3.1 灵活性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灵活性,即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通过灵活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可以应对不同的宏观经济波动,从而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 适度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适度原则,即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要注意不过度干预市场。
适度的财政政策能够保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避免引发资源错配和市场失灵等问题。
4. 可持续性原则4.1 可持续性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即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的财政政策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4.2 长期导向原则财政政策应当具有长期导向原则,即要注重长期效果而非短期利益。
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和政策目标,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5. 具体操作原则5.1 税收优化原则财政政策应当通过税收优化来提高财政收入。
合理设置税率、扩大纳税范围、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能够提高税收效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5.2 支出合理化原则财政政策应当通过支出合理化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合理安排公共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等措施能够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等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限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1. 货币供应调节: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影响货币供应的总量和结构,从而对货币市场产生影响。
通过提高或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可以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例如,在经济下行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复苏。
2. 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来对经济进行引导和推动。
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对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3. 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来影响经济运行。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可以调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负担,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经济的社会公平和稳定。
此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4. 经济周期调节: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水平和财政收入的筹集方式来实现对经济周期的调控。
在经济低迷期,财政政策可以加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而在经济过热期,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
二、财政政策的限制1. 实施滞后: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存在滞后性,政策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
例如,政府决定加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但资金到位、项目启动和执行的周期都需要时间。
因此,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财政政策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影响政策效果。
2. 预算调控限制: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依赖于财政预算的平衡,而财政预算的收支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债务负担、利息支出等。
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与稳定性
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利用现金或者债务等方式,以影响经济总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时效性和稳定性是评估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时效性指的是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和速度,稳定性则是指政策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
一、财政政策的时效性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体现在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速度上。
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具备准确性和灵活性。
准确性指的是对经济现状和问题的准确把握,只有准确判断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政策措施。
灵活性则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经济情况进行修正和调整。
时效性要求财政政策能够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以避免经济进一步恶化。
如果政策反应迟钝,那么经济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导致政府在问题爆发之后才采取行动,则反应和调整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财政政策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以获取最佳的时机,最大化政策的效果。
二、财政政策的稳定性财政政策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的长期性和政策工具的可持续性上。
财政政策应该具备长期性,以便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发展。
政策的目标应该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不应因为短期经济波动而频繁调整。
稳定性要求政策工具的可持续性,即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应造成财政负担过重或者扰乱市场秩序。
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财政资源的支持,而财政资源的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以及政府的借款。
如果财政政策过于激进,导致财政赤字过大,或者政府借款过多,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此外,如果政策实施过程中对市场造成干扰,打乱市场秩序,可能会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为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财政政策的稳定性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等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只有稳定的政策环境才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果政策频繁调整,或者政策的方向不明确,将导致市场主体对未来持观望态度,不敢投资和消费,从而阻碍经济复苏和增长。
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制度改革
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制度改革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经济运行中通过调控国家财政收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其可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实现经济调控。
财政政策则是指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征税,实现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治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如通过适当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
同时,制订合适的财政政策还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然而,由于财政政策涉及到经济的多个方面,其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
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对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在实践中,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综合分析,制订出适合国家经济情况和发展需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财政政策可能存在投资过度或不足、政策配合不当、调节效果滞后等问题。
因此,实施财政政策需要及时的监测和评估。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与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决策能力密不可分。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不同经济阶段和发展需要,确定合适的财政政策措施,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调控效果。
同时,依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计划,是确保实施效果的基础。
其次,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还与社会政治环境和计划效果、执行结果的监测评估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影响难以量化的问题,无论政策实施还是影响评估时,都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数据统计分析和评估工作。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在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财政政策执行中,需要避免一些政策错误、大幅度调控、政府职能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政策执行失策、民众抱怨,严重时,还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议程,造成市场不稳定的情况。
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当谈到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是治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财政政策的效果并非总是如预期般理想。
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众多,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政策设计和执行实施等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经济环境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整体状况、周期波动以及外部冲击都会对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可能面临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等困境,因此其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各国的财政政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政策设计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关键要素。
财政政策需要有灵活的设计,以便能够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方面,财政政策应当注重宏观调控,并在经济状况变化时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应当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提供社会公平与福利。
此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政府的能力和决策的执行力。
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并在实施过程中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地传导到经济系统中。
此外,财政政策的执行实施也对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行政能力、资源配置以及反应能力都将影响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一个高效的行政机构能够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政策的贯彻力度,并及时作出调整。
此外,政府还需要具备透明度和问责制,以确保公众对政策效果能够进行监督和评估。
只有政策的执行真正地与政策的目标相匹配,才能使财政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提供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从而增加财政政策的效果。
同时,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特点也会对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高度金融化的经济体系对财政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预期和信心也对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如果公众对政策效果持悲观态度,可能会降低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众多且复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分析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分析财政政策是国家采取的一项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维护价格稳定等目标。
然而,财政政策的实施并不一定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既有其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
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表现在:1. 宏观经济平衡调节能力。
财政政策能够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收支,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例如,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政府可以适度增加支出,直接推动了GDP的增长,从而带动了就业、增加投资等一系列具体的实际效果。
2. 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能力。
财政政策能够通过适当的财政预算安排,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例如,政府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逐渐使传统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政府支出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意识的提高,政府支出越来越多地投向了基础设施等实体投资。
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传递经济信心,促进了企业投资意愿。
这一方面在纽约729亿美元的投资和日本东京国际机场的建设等实际操作中都有表现。
二、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其次,财政政策存在着一些局限性:1. 财政政策的滞后性。
由于财政政策的实施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比如预算编制、审批等,因此在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采取行动。
而在这些时间内,可能出现更大的经济问题,使得政策效果不如预期。
2. 财政政策影响因素过多。
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不仅有财政政策本身,还有经济形势、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中国财政政策刺激2015年我国GDP增长增加了1.2%,然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对政策带来更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政策的效果。
3. 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结构性失衡。
财政政策在实施时通常会依赖于政府支出,过分扩大政府支出可能导致政府债务的增加,进一步导致经济状况不佳时政府难以偿还债务,进一步加重国家财政紧张局势。
货币、财政政策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
1、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
2、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
3、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财政政策有效性(effectiveness of fiscal policy)是指财政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的变动接近预定政策目标的程度。
如果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使上述四大指标的变动达到预定政策目标,表明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如果上述四大指标的变化与预定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小,则说明财政政策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偏差大,则说明财政政策有效性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有效性一、凯恩斯主义者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者非常喜欢使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他们认为,对总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之货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它既可以被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波动。
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
减税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会使漏出减少,注入增加,会很快刺激总需求的增加。
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涉及到政府预算的制订和实施,由于时间间隔较短,效应也就较显著。
在西方国家,减税,主要是减个人所得税,既减少漏出,又对个人的劳动和投资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增加支出和社会福利的作用是直接扩大总需求。
但是,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究竟会使总需求增加多少,最终使GDP增加多少,很难作出估计。
如果人们把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钱用于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并且边际进口倾向较高的话,则总需求的扩大就不会很大了。
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对总需求的扩大作用甚小。
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
政府支出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因而有较充分的乘数效应。
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
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经济特别萧条的地区以帮助该地区的经济走出困境。
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不太使用进口品的项目上,尽可能以乘数效应增加GDP.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增加就业的项目上,以减少失业人口。
但是,政府支出如果花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话,就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很难立竿见影。
当然在对付长期性经济萧条方面还是有效的。
不过,政府实施的项目往往由于缺乏责任心和管理,工程质量较差,很多被称为“豆腐渣工程”,弄得不好会劳民伤财。
与解决通货紧缩缺口的财政政策相反,如果经济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经济基本已达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此时就应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增收节支的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
从近代历史看,在西方国家,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存在过持续的通货膨胀缺口,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经费支出急剧增加所致。
其余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货紧缩缺口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只是暂时性地存在过。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存在过一个怪现象,就是在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失业率也上升,也就是滞胀。
凯恩斯主义者把滞胀的原因归结为在收缩总需求的同时,总供应也收缩了,这样抵消了通货膨胀的效应,但国民产出也下降了,结果社会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失业率上升。
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同时萎缩会对总供应产生不利的影响。
税收的增加会对劳动和投资产生反激励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推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政府支出的削减会对某些依赖政府支出的部门(如卫生医疗部门、教育部门、公共交通部门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减少政府对社会的公共提供。
对基础设施支出的削减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持续的通货紧缩政策还会使私人投资减少。
所有这些都会使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减少。
经验表明,对付通货膨胀并不难,即使有的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经过治理,也能平息下来,难的是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引发通货紧缩。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可被用来微调经济,只要政府对总需求实行有效的管理。
所谓微调经济是指通过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干预,以避免经济周期出现较大的波动。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作用更为明显。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政府针对经济的冷热,实施相反的对策(逆向调节),如果政府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国民经济的运行就会比自发运行的轨迹要平稳得多。
当然,政府要完全熨平经济的波动是不可能的,也有可能由于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使国民经济秩序更加紊乱。
政府调节经济的的主要问题是时滞。
如果时滞效应很长,稳定经济的政策可能反而会成为“不稳定的经济政策。
”因此,只要对经济形势判断正确,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得当,经济的波动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国民经济一样可以实现相对平稳的发展。
二、货币主义者对政府调节经济的做法持反对态度货币主义者反对把财政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主要理由是: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并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刺激作用,国民产出不会因此而增加,因为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货币供应也相应扩大了,增加的只是名义的GDP.从长期来说,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浮动的汇率体制下,这个结果更为明显,因为总需求的扩大会使本国的货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
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会增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使这种借款需求更高,结果可能会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
利率可能会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终会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抵消掉。
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必须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才会产生持续的效应,说白了,货币政策是真正对总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
弄得不好,财政政策只会造成总需求更大的波动。
实施财政政策可能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三方面的效应要作出估计:(1)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的变化对别的注入和漏出的影响程度究竟如何?(2)乘数和加速数的规模如何?(3)时滞效应如何?货币主义者坚信市场的自身调整力量,认为上述的三方面的效应是很难估计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决的,所以财政政策是没有必要实施的。
货币主义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一种是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财政政策,另一种是不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纯粹的财政政策,两者是有区别的。
前者之所以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往往同时实施,二是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会连带出货币供应的变化,而货币供应与财政政策的同方向变化会抵消财政政策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增加,收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减少,结果对国民产出的变化无济于事。
再说,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财政政策会对总需求发生影响,但这是货币供应变化的结果,而不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
后者对总需求的刺激是有某些短期效应的,但由于时滞存在,要预测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反应是很困难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都会起作用,很难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财政政策不可能把经济调整到主观设定的精确位置,微调经济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
从长期来说,纯粹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对国民产出是没有影响的,只会产生挤出效应,就是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减少。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究竟如何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密切不可分、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或多或少会产生货币效应,纯粹的财政政策(一点也不影响货币供应)几乎是不存在的;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带有财政政策的含义。
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本来财政预算是平衡的,政府为刺激经济决定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发债,社会公众把钱借给政府,这不涉及到货币供应的变化。
政府利用财政赤字的同时,既刺激了总需求,也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
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这种国债发行方式结果增加货币供应。
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注入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均衡的国民产出。
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
如果财政赤字增加的结果使货币供应增加,市场利率可以因货币需求和供应同时增加而保持不变,由于市场利率保持不变,不会对投资产生影响,所以没有挤出效应。
如果财政赤字增加的结果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市场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后使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的结果就会使投资减少,产生挤出效应,注入量就会低于期望的水平,国民产出不会增加。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货币供应不变的条件下,究竟是否一定会产生挤出效应就要看两方面的变化情况。
一是货币需求弹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是比较缺乏弹性的,同样是灵活偏好曲线水平上移,利率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是较有弹性的,总需求扩张后,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的灵活偏好曲线会上升,结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不大。
二是投资弹性,即投资数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的变化会对投资额产生较大的变化。
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投资额对利率变化通常是比较缺乏弹性的。
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和所生产产品的销售前景,而对市场利率的考虑并不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率的变化只对投资额产生较小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的实施只会对利率产生很小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
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
货币主义者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明显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严重的影响,挤出效应明显存在。
他们的观点是,政府必须要减少财政预算赤字。
从长期来看,假使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话,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完全挤出私人投资。
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由于在上述两个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两者对财政政策实施的效应预期发生很大的偏差。
三、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上述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在财政政策上的诸多分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不能照搬照套。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是转轨经济,也就是国民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又有计划经济的影响。
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理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
我们可以从凯恩斯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肯定性主张与货币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否定性意见中归纳出若干个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以使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中避免一些盲目性,增加其有效性。
对增加财政支出如何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应当肯定,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从投资项目看,主要利用的是国内资源,因此,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较大。
为什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出现货币主义者所担心的问题呢?首先,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确实有过剩现象,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行浮动的汇率体制,再加上出口情况尚可,总需求的扩大没有使本国的货币贬值域者说本来是应当升值的),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没有因之上升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使公共借款需求更高,但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既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供应,没有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也没有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反而比以前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没有被抵消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