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恐惧因何而来

合集下载

宗教的起源和它对人们心理需要的满足

宗教的起源和它对人们心理需要的满足

宗教的起源和它对人们心理需要的满足一、起源:宗教有没有起源,这在宗教学界是有争议的。

有些神学家认为说宗教有起源是对神或上帝的亵渎,他们认为神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人们对神的崇拜是自古以来即有的,对宗教的信仰和情感,是人的本性,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人所共有的。

从历史学、考古学及比较人种学的研究成果可知,人类在最早期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

对于宗教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1. 自然神话论: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神话,而神话源于人对自然物的恐惧、惊奇,因而把自然物拟人化。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麦克斯˙缪勒。

2. 万物有灵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泰勒认为原始人不能正确解释梦境、昏厥、幻想、疾病乃至死亡等现象,以为有一种与肉体不同的东西即灵魂独立存在,上述情形则是因灵魂暂时或永久离开肉体所致。

3. 前万物有灵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马雷特、詹姆斯˙弗雷泽。

有些学者认为在万物有灵论之前,存在着一种更为原始的宗教观念,即前万物有灵论。

弗雷泽《金枝》的观点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经过巫术—宗教—科学三个阶段,在巫术阶段,人的智力尚无法形成灵魂概念,而是崇信自身的法术,到了后来智力水准提高后,才产生灵魂观念。

4. 图腾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有些原始部落以为自己家族或部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血统关系,因而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图腾加以崇拜,禁止宰杀食用此种动植物。

二、宗教与心理需要从宗教的起源来看,它解释人们内心的某种疑问,从而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

不管什么宗教,它们都指向一个方向:我们的内心。

它通过教义——一整套的"象征语言"来"唤醒"我们内心的感情(emotion)--敬畏,热爱,疑惑,渺小,景仰等等,这些感情也就成为一种"体验"。

当宗教教义跟某人的心理需要"合拍"的时候,他就有可能信仰宗教。

宗教必须是某种心理"体验",没有体验算不上是个教徒,充其量是个"伪教徒"。

拖延症的根源及其克服之道

拖延症的根源及其克服之道

拖延症的根源及其克服之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拖延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无论是学生面对繁重的作业,还是上班族面对紧迫的工作任务,拖延总是如影随形,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压力。

那么,拖延症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战胜它呢?拖延症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首先,恐惧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于一些复杂、困难或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往往会心生恐惧,害怕自己无法完成得很好,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

这种恐惧使得我们选择逃避,而拖延就成了我们逃避的一种方式。

比如,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可能会担心自己考不好,于是迟迟不愿意开始复习。

其次,完美主义倾向也容易导致拖延。

有些人总是期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设定了极高的标准。

他们认为如果不能一次性做到完美,就不如不做。

然而,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往往会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准备和计划中,而无法真正地付诸行动。

再者,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也是拖延的一个常见原因。

当我们对一项任务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规划时,就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从而容易拖延。

比如,写一篇论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提纲和时间安排,就可能会一直拖延下去。

此外,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同样会引发拖延。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娱乐和社交活动,手机、电视、网络游戏等都能轻易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当我们应该专注于工作或学习时,却很容易被这些诱惑所吸引,把正事往后推。

那么,面对拖延症,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呢?首先,要正视自己的恐惧。

当面对一项令自己感到害怕的任务时,试着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步骤,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做起。

每完成一个小步骤,都给自己一些鼓励和肯定,逐渐积累信心,克服恐惧。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要学会调整心态,接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观念。

不要总是等待最佳时机或者追求完美的结果,先行动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制定详细的计划是非常关键的。

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并为每个目标设定合理的时间节点。

善由何而来——约翰·菲尼斯的解释

善由何而来——约翰·菲尼斯的解释

约翰·菲尼斯(John Finnis )不仅是新自然法学派在当代最重要的代表,更是法哲学家中伦理学著作颇丰的一位。

他的伦理学思想不仅为他的法哲学提供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说明,而对于善由何而来这一基本问题,菲尼斯立足于当代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释。

这将带领我们在当代的话语下重新审视一些伦理学中的古老而经典的问题,并从中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善并非来自事实正如菲尼斯本人所指出的那样,他的哲学体系是在解释阿奎那哲学的过程之中建立的,两个文本是可以相互阐明的。

〔1〕而阿奎那的哲学导师是亚里士多德,并且其伦理学大多是在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解释过程之中建立的,这样菲尼斯在谈到善时,不可避免地就首先要对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进行一个讨论。

下文将指出,正是基于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由何而来的考察,菲尼斯提出了自身独特的解释。

[作者简介]唐东哲,哲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菲尼斯的伦理学的基本立场是,我们不能够从一个事实命题前进到一个道德命题。

这也表明了,在善由何而来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从一个自然的事实出发推出一个道德上的善。

善来自实践理性的构建,这样一个构建的起点不是一个事实的知识,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活的世界,一个能够给我们提供各种机遇和可能性的世界。

进而,通过实践性理解的方式,我们在实践的世界中将留意到的某种“倾向”把握为一种能在未来提升我们完满的可能性或是机遇,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即是善。

虽然实践理性的这一把握最终预设了某种“人性”的因素,但是这样一种人性的学说在菲尼斯那里并不是一种“事实的”人性学说,而是被善所规定了的人性学说,也即是菲尼斯所称的“实践的”人性学说,这样一种处理人性的方式也构成了菲尼斯在回答善由何而来这一问题上的核心线索。

当展现了这一线索,我们会发现菲尼斯在处理善由何而来这一问题上采用的完全是一种辩证的方法。

如何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

如何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

如何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

但大多数人却都对陌生人感到害怕和不安,难以跨越心理障碍主动与他人交往。

那么,如何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呢?一、关注对方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常常会过于担心自己的表现和对方的评价,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外向内、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观察对方,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喜好、担忧、期待等情况、及其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与对方建立沟通和联系。

二、积极交流积极的良好交流是一种有益的途径,可以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

我们可以从一些制定的问题(不涉及私人隐私),促进初次交流,如询问对方的兴趣、职业、家庭背景等话题。

在交流中,我们要关注对方的言语和非语言,识别到对方的情绪,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支持。

三、挑战自己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会因害怕而避让交往的机会,这时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推广自己的活动范围,从而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我们不能依赖于自然形成的社交场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必须要有意识地制定计划,逐渐提高居住在社交场合中的能力,获得愉快的交往体验。

四、思辨在遭遇陌生人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恐惧、焦虑等情绪。

这时我们需要学会思考,想一想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它有哪些缘故或原因,从而定位这种恐惧的病发源头。

随着我们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减轻内心的恐惧感,增加与人交往的自信。

五、寻找支持最后,我们不能忽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

它们可以让我们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伴的关注和支持,获得有益的建议和指示,还可以获得心理谘询的有益支持,明确自己的方向,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

总之,由于陌生人交往对于我们的成长和生活至关重要,我们要勇于克服与人交际方面的恐惧,提高自身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在职场、家庭和学校等各种场合取得成功。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M《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设计一、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难点:实践的特点三、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

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的两层基本含义: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①蜜蜂筑巢。

②构想美好生活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2.实践的特点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具有社会性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为啥怕鬼

人为啥怕鬼

小时候看电影《画皮》,觉得好害怕。

听几个鬼故事又吓得心砰砰跳。

特别害怕亚洲鬼,白色衣服,披头散发,造型恐怖.一到晚上上床睡觉,就感觉床边有白衣散发女鬼看着我。

每每开灯查看,一无所获。

关灯后一阵阵恐惧袭来,内心很害怕,再次开灯查看,依然无所获。

周而复始,很难受。

越是无牵无挂,平心静气之时,越是会想到白衣女鬼。

难道我的安全感必须要建立在胡思乱想生活琐事,交易困扰之上吗?!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这个问题实在被问过太多次了。

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给出答案。

不过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

有人会说,哪有什么鬼啊,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谁见过鬼?而有人会说别这么自以为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很多事情不是科学可以解释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

还有人会说,别管有没有鬼,总之,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更有人会说,做了亏心事又如何?有钱能使鬼推磨!甚至有人会说,切,我认为,有钱能使磨推鬼!不过,本文要讨论的并不是有没有鬼。

也不是要讨论每个人的世界观有何不同。

笔者是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人究竟为什么怕鬼?人为什么怕鬼,这个问题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从心理学角度,非常透彻来解释这个问题的人,应该还不多。

那么,今天我就想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发现有很多人喜欢用转移问题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其实,他明明回答不出问题,又不想显得自己很笨或者很无知,所以就自作聪明来转移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很不好。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自己思想的升华,完全是投机取巧,反而显得你更没有深度。

在人为什么怕鬼这个问题上,我估计有些人也要用转移问题来取代回答问题。

诸如,有人会说,人怕鬼是因为鬼被设计成杀人的邪恶的,如果鬼被说成是友好的可爱的,你就不会怕了。

这样算是回答问题了吗?我仍然要问,为什么设计成杀人的,邪恶的就可怕呢?还有人会说,人怕鬼,其实是怕死。

那我仍然要问,人为什么要怕死呢?还有人会说,谁说人怕鬼?我就不怕。

那我仍然要问,就算你不怕,但总有人怕,那些人为什么会怕呢?看到了吧,除非从本质上回答这个问题,否则无论怎么样都不过是逃避问题,转移问题而已。

人类的恐惧与勇气演讲稿

人类的恐惧与勇气演讲稿

人类的恐惧与勇气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类的恐惧与勇气。

恐惧与勇气是人类
内心永恒的话题,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类情感世界中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恐惧。

恐惧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它让我们在面对危险和未
知时保持警惕和谨慎。

然而,当恐惧占据了我们的内心,它就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阻碍我们向前迈进。

人类的恐惧有很多种,有对未来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让恐惧束缚我们的双脚,让我们停滞不前。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勇敢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克服了恐惧。

”只有克服恐惧,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迎接未来的机遇。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勇气。

勇气是一种不畏艰难、不怕挑战的品质,它让我
们在逆境中坚定不移,让我们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

勇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勇气,人类才能够征服高山、征服海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正如曼德拉所说,“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了恐惧。

”只有战胜恐惧,我们才能展现出真正的勇气,去开创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恐惧与勇气一直伴随着我们,它们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
坚实支撑。

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勇气,克服恐惧,相信自己,坚定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勇气去战胜恐惧,用勇气去追求梦想,用勇气去创
造奇迹。

谢谢大家!。

人类的五种基本情绪

人类的五种基本情绪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经感叹:“诸神赐予我们一份快乐,就要相伴双份的苦难。

”对于快乐与痛苦,著名作家张爱玲也感悟道:“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人生苦短,人在一生中体验的情绪又何尝只有快乐和痛苦?在当代心理学中,人类的情绪被界定为基本情绪和次级情绪。

所谓的基本情绪,指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被选择出来的情绪,它们具有独特的面部表情,而这些表情能被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所识别。

人的基本情绪有五种,分别是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从这些基本情绪中衍生出了其他的次级情绪,例如,欣喜和惊喜是从快乐中衍生而来的;忧郁和惆怅是从悲伤中衍生而来的;憎恨是从愤怒中衍生而来的;惊慌、害羞、焦虑是从恐惧中衍生而来的;鄙视和轻蔑则是从厌恶中衍生而来的。

这些情绪与人的基本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天生就有,不需要模仿或学习,正常人一般都能具有所有的五种基本情绪,至少少数人被某一种情绪所扰。

实际上,五种基本情绪中除了快乐,其余的都是消极的负面情绪,足见人类在生活中的多灾多难。

快乐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当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解除紧张后,或者放松时,就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情绪体验。

例如,高考的学生考取了大学后,常常会感到松了一口气的快乐,会大声欢笑、欢喜雀跃。

有的孩子得到了一颗糖会感觉快乐,有的人应聘顺利会感到快乐,有的人与心仪的人见上一面会感到快乐……快乐似乎很简单,但也很困难。

例如,有些人即使考了九十九分也不快乐,吃到美味的食物也不想微笑。

事实上,有学者认为,人类快乐的程度取决于目的的重要程度,以及目的达成的意外程度,如果目的的达成带有突然性,就通常会带来异常的欢乐,否则只能引起极小程度的满意。

一般情况下,快乐可以被分为“满意、愉快、异常的欢乐、狂喜”这四种程度。

与快乐相反,愤怒则是一种不悦的、容易使人行为失控的情绪。

当一个人的目的不能达成,或一再受到阻碍,或者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紧张、反感的情绪,他就会感觉不满、生气、暴躁。

为什么有些人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

为什么有些人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

为什么有些人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一、生存本能驱使有些人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是因为生存本能驱使。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恐惧,这种本能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熟悉和可预测的环境。

面对未知的改变,人们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因为不确定性可能带来危险和挑战。

1.1 恐惧心理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的情绪,实际上是深藏在人类心理深处的恐惧。

面对未知的未来,人们会感到不安和恐慌,因为他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这种恐惧心理是人类天生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威胁。

1.2 安全感缺失对未知变化的恐惧还可能源于人们对安全感的追求。

人类渴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到放松和舒适。

当面对未知的变化时,人们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控制力,这种失控感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因为他们无法确定未来的发展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和危险。

二、心理惯性造成有些人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是因为心理惯性造成的。

人们习惯于一成不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难以适应和接受。

这种心理惯性使人们对未知的新事物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不愿意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2.1 心理安逸许多人对未知变化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处于心理安逸状态下。

在已知环境中,人们有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他们知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并且感到舒适和放松。

当面对未知的变化时,要面对新的挑战和困难,这种不确定性会打破他们的心理平衡,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恐惧。

2.2 适应障碍对未知变化感到害怕的另一个原因是适应障碍。

人们习惯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对新事物和新环境缺乏适应能力。

当面对未知的变化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法应对新挑战,这种适应障碍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恐惧,不愿意接受改变。

三、社会压力影响有些人对未知的变化感到害怕,是因为社会压力的影响。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可能导致人们对未知变化感到恐惧和不安。

人们在追求社会认可和成功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这种压力可能让他们对任何可能改变自己现状的因素感到恐惧。

恐惧的原理

恐惧的原理

恐惧的原理
恐惧是一种情绪体验,是由于面临威胁、危险或者未知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强烈的反应,可以在个体的身体和思维上引起剧烈的变化。

恐惧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人类对潜在威胁的感知和处置机制。

当个体面临威胁时,大脑的杏仁核(amygdala)被激活,这是一个与情绪反应相关的结构。

杏仁核可以将威胁信息进行加工和传递给其他部分的大脑,像是海马体(hippocampus)和前额
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这些大脑区域在恐惧的产生和控
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杏仁核接收到的威胁信息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等等。

这是身体为了应对潜在危险而做出的反应,以提高生存的机会。

同时,恐惧也会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变化,如注意力集中在威胁上,思考变得紧张和脑中有关威胁的念头。

这些变化有助于个体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威胁的性质和个体的经历也影响着恐惧的产生。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威胁可能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经历、文化和生活背景。

例如,有些人可能对蜘蛛感到恐惧,而另一些人则对高度感到恐惧。

这种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个体对特定威胁的经历和潜在风险的认知。

尽管恐惧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过度或无理的恐惧可能对个体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恐惧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
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对于那些受到恐惧困扰的人来说,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或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恐惧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阅读及答案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阅读及答案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阅读及答案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

有时,这类反映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受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

这些因恐惧而发生的行为是对咱们自身的维护,可以匡助咱们躲避危险。

无非,如果维护过了头,咱们就会变为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延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流动或场合,并夸张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咱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得了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象、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真切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回避,乃至伴随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难题等。

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锁空间的恐惧,并且会由于没法逃离而感到耽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难题、恐慌。

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层层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乃至草莓,等等。

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改换班级而焦虑等。

21世纪教育网③恐惧自何而来?缘由多种多样。

可能源自于儿童时代的心理创伤,可能遭到环境中长时间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致使,乃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

例如,在某些害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乃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发生恐惧,这是为何呢?其实,人类的这类恐惧心理是在长时间的进化进程中构成的。

初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需提高警惕,谨慎防范,一旦看到要挟生命的动物凑近(譬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

长时间的记忆被贮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战胜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害怕作文范文

害怕作文范文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恐惧?恐惧是一种原始的、生物学上的反应,是我们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

当我们感到威胁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自动地释放出肾上腺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将我们的身体置于准备战斗或逃跑的状态。

广义地讲,恐惧是我们生命机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下去的一种必需的情绪。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我们面对的威胁和挑战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许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恐惧。

比如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失恋恐惧症等心理疾病,又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恐惧。

最近,我们可能要面对的最新恐惧之一便是。

虽然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是随着其技术的不断改善和应用的不断扩展,我们开始逐渐感受到了它的潜在威胁。

比如,一些人担心将会取代我们的工作,或者掌握我们的个人信息,导致我们的隐私受到侵犯。

还有一些人担心,随着的普及,我们可能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或者陷入不可预料的危险之中。

事实上,这些担忧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职业被机器取代,更多的用户信息被滥用,或者更多的历史记录被篡改。

甚至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恐怖场景,也可能随着的进一步发展而变成现实。

比如,某些恐怖分子可能利用来破解密码,或者制造高度致命的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办法来缓解我们对的恐惧?我们应该调整我们的认知和态度,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

不要把当成是一个可怕的怪物,而应该看成是一种科技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快地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投身于研究和使用。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我们应该注意到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从语言处理到视觉识别,从搜索引擎到人机交互,目前还远远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它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发现隐藏的模式、模拟复杂的人类行为,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它可能还是需要人类的帮助、指导和监督。

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有益的工具,与人类协同完成任务。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惊恐?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惊恐?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惊恐?一、生物学原因1. 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导致了惊恐的反应。

在面对危险或威胁时,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和其他压力激素,以激发身体的生存本能,使人们能够更快地做出应对。

2. 基因遗传:一些研究表明,某些人天生更容易感到惊恐,这与他们的基因有关。

他们的基因可能对焦虑和恐惧有更高的敏感度,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惊恐。

二、心理学原因1. 神经系统敏感度:一些人的神经系统比其他人更为敏感,对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一些平常的事情感到惊恐,并且更难以从中恢复。

2. 经历与记忆:人们的过去经历和记忆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反应,包括惊恐。

如果一个人曾经有过令他感到惊恐的经历,他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三、社会文化原因1. 媒体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充斥着各种恐怖和惊悚的内容,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惊恐的情绪。

媒体的报道和描绘常常夸张和夺人眼球,让人们对危险或威胁有更高的敏感度。

2.社交影响:社会交往中,人们也会受到他人的情绪影响。

当周围的人感到惊恐时,我们也容易受到他们的情绪传染。

此外,一些负面的社会评价和期望也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惊恐的感觉。

3.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于惊恐的定义和反应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中,对于威胁和危险的反应可能更为强烈,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对严重事件的反应相对较轻。

结论人们感到惊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物学的原因,也有心理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和缓解惊恐的感觉。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和心理咨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惊恐相关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入门-读书笔记

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入门-读书笔记

《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读书笔记巅峰表现巅峰表现 = 动机 + 学习 + 创造⼒ +⼼流动机 = 驱动⼒ + ⽬标 + 坚毅⼒驱动⼒ = 外部驱动 + 内在驱动内在驱动 = 好奇⼼、热情、意义、⽬的三级⽬标体系⼀级⽬标是⽬的⼆级⽬标是⾼难度⽬标三级⽬标是清晰⽬标坚毅⼒坚毅⼒、意志⼒、成⻓思维模式应对挫折感和恐惧、战略性休息、⼼流极端体验学习 = 学什么 + 怎么学学什么:学“20%” + 学看家本领 + 学别⼈不会的东⻄怎么学:五步 - 1.读书 -- 2.采访专家 -- 3.到达前沿-- 4.形成观点 -- 5.完成叙事 -动机(motivation)驱动⼒(drive)外部驱动外部驱动就是像⾦钱、名望或者性这些动⼒内部驱动真正做⼤事、达成不可能之成就的⼈,靠的是内在驱动1.好奇⼼(curiosity)好奇⼼是⼀切的开始。

2.热情(passion)表现出热情,别⼈才相信你是真⼲。

3.⽬的(purpose)⽬的会让你的⼤脑有选择地接收信息。

注意“⽬的”和“⽬标”(goal)不完全⼀样。

⽬标是很具体的,⽐如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某件事;⽬的则是⼀个⼤概的⽅向,⽐如我要解决⼈类的饥饿问题。

⽬的是你的使命所在,是你做的这件事有意义。

⽬标(goals)⾃主性(autonomy)这个道理是「我要做」⽐「要我做」好。

⾃主会带来对「精通」(mastery)的追求。

精通是对⼿艺的虔诚,是对进步的需求,是对不断改进的冲动。

精通感每⼀次都能给你带来多巴胺。

三级⽬标体系选择高而且有难度的目标(high, hard goal, HHG)。

这样的⽬标能激励你发挥最⼤的潜能。

第⼀级是⽬的(purpose)。

⽬的是⼈⽣尺度上的东⻄。

第⼆级是⾼难度⽬标(HHG)。

第三级叫「清晰⽬标(clear goals)」,是每⼀天具体要做的事情,相当于任务列表上的任务。

坚毅⼒(grit)坚毅⼒(grit)、意志⼒(will power)、成⻓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应对挫折感你要控制你的思考⽅式和思考内容。

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丧尽天良的人

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丧尽天良的人

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丧尽天良的人作者:莫言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6年第09期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饥饿和孤独外,还有恐惧。

然而,我们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恐惧又是由何而来的?我出生在一个闭塞而又落后的乡村,一直长到21岁才离开。

那个地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了电,在没电之前,只能用?由灯和蜡烛照明。

蜡烛是奢侈品,只有在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才能点,平常日子,只能用油灯照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煤油要凭票供应,而且价格昂贵。

我曾经在吃饭时要求点灯,结果被我的祖母呵斥道:“不点灯,难道你能把饭吃到鼻子里去?”在那些岁月里,每到夜晚,村子里便一片漆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为了度过漫漫长夜,老人们便给孩子们讲述妖精和鬼怪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似乎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变化成人或者具有控制人的能力。

老人们说得煞有介事,我们也就信以为真。

这些故事既让我们感到恐惧,又让我们感到兴奋。

越听越怕,越怕越想听。

我如此地怕鬼、怕怪,但从来没遇到过鬼怪,也没有任何鬼怪对我造成过伤害。

青少年时期对鬼怪的恐惧里,其实还暗含着几分期待。

譬如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希望能遇到一个狐狸变成的美女,也希望能在月夜的墙头上看到几只会唱歌的小动物。

几十年来,真正对我造成伤害的还是人,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也是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是一个充满了“阶级斗争”的国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总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荒唐的原因,受到另一部分人的压迫和管制。

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祖先曾经过过比较富裕的日子,而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也没有进入城市去过一种相对舒适的生活的权利。

而另一部分孩子,却因为祖先是穷人,而拥有了这些权利。

如果仅仅如此,那也造不成恐惧,造成恐惧的是一些人和他们的孩子们,对那些被他们打倒的人和他们的孩子们的监视和欺压。

我的祖先曾经富裕过(而这富裕,也不过是曾经有过十几亩土地,有过一头毛驴和耕牛),所以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赶出了学校。

情绪钉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情绪钉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情绪钉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情绪自我们成千上万年的进化中演化而来。

当一个原始人在森林里遇到危险时,体内会迅速释放压力激素,随后马上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从而赢得生存的机会。

如果反应迟钝,原始人可能就无奈丧命。

自然选择就这样帮助我们将有益于生存的情绪逐步留存下来。

在正常情况下,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身体机能。

但是如果情绪的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也会产生破坏性作用。

近几十年的工业进程中,社会家庭结构和人们的生存方式都出现了极大的转变,社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剧变,因而产生了更大的压力。

我们的生理及情绪反应模式仍然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一样,未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变,因此难于应付现今的社会压力,造就了诸多的情绪困扰。

身处当代社会,我们都知道情绪教育的重要,但是却从来没有被明确而具体地教授这一课。

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难说自己情绪健康,有着相对成熟的情绪调控机制,建立了稳定的家庭亲密关系。

有时,我们还要去教育孩子情绪稳定,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一系列文章旨在从三个方面去建立个人的情绪教育知识库。

(一)情绪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二)如何打断情绪失控的诅咒(三)关于情绪的常识及行为应对这一篇将从理论方面探讨情绪从何而来。

情绪理论会告诉我们一些未知的情绪事实。

只有了解了关于情绪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情绪调控,才有可能真正地接近情绪健康。

一、情绪概述情绪(Emotion)是由神经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感觉、行为反应以及一定程度的愉悦或不愉悦有关。

1、情绪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会通过“刺激——情绪——行为表达”这一路径释放出来。

就内部而言,情绪既有助于认知世界,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可帮助我们产生正向激励,达成目标。

就外部而言,情绪能够沟通感情、传达意图,是人类社交环节不可绕过的一环。

2、情绪的构成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情绪可以表现为生理唤起、主观感受、认知解释和行为表达四部分。

3、情绪的分类根据罗伯特·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的情绪轮理论,人类有8种基本情绪,生气(Anger)、厌恶(Disgust)、恐惧(Fear)、悲伤(Sadness)、期待(Anticipation)、快乐(Joy)、惊讶(Surprise)、信任(Trust)。

儿童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恐惧是一种由于感觉到面临危险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弗洛伊德对恐惧的理解是:恐惧是一种来自自我对危险反应的焦虑情绪。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在《心理学辞典》一书中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存在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源泉为目标”。

我们认为恐惧是一种意识到或者感觉到危险存在或迫近时的痛苦反应。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都会有恐惧情绪的产生。

当你在午夜一个人看恐怖电影的时候,突然的电话声会让你惊吓不已;当你在过马路的时候,突然看到一辆卡车向你飞奔而来,你措手不及,吓得浑身发抖。

是的,这些都是因为突然出现的危险信号让你感到恐惧,在儿童恐惧心理情绪产生的时候还会伴有心脏猛跳、全身虚汗、浑身发抖或者手脚冰凉等生理现象,之后随着危险的消失这种状况也会逐渐平息。

恐惧是个体试图摆脱或者逃避某种情境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儿童在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他们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才能把握各种未知,因此,儿童很容易产生恐惧的情绪。

如儿童第一次去幼儿园,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大哭大闹,追赶父母,不愿去学校,因为学校这个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而恐怖的,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以及最亲近的人的离开让儿童完全失去安全感,恐惧情绪会一直缠绕着他们。

对于离开父母的儿童更是如此,对于寄宿别人家中的儿童当脱离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甚至陌生的生活环境时他们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情绪,这种情绪让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埋在心底:以致安全感降低,其他的人或是新异的事物感到怯弱恐惧。

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耐心,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对子女发脾气,打骂孩子的情况也较为频繁。

根据上面我们学过的情绪的感染作用可以理解,在这种充满着训斥、恐怖的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青少年儿童心理上很容易变得紧张、胆怯,行为上变得小心翼翼,进而产生恐惧的情绪。

如何克服恐惧演讲稿

如何克服恐惧演讲稿

如何克服恐惧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克服恐惧。

恐惧是
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情绪,它可能来自于未知的事物,也可能来自于
失败的经历。

但是,我们不能让恐惧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需
要学会克服恐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恐惧。

恐惧往往是因为我们对未知
的事物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害怕。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
己的恐惧,深入了解它的根源,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克服恐惧的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恐惧。

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
在恐惧面前依然坚定地前行。

在面对恐惧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逐
渐接触自己害怕的事物,让自己慢慢适应并克服恐惧。

同时,我们
也可以寻求帮助,向身边的朋友、家人或者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建议。

最后,我们需要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恐惧,相信自
己能够战胜困难,相信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坚定地相信自己,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克服恐惧,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恐惧,但是只有勇敢地面对恐惧,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恐惧,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恐惧因何而来要回答恐惧(fear)的来源,应该从三个关键的方面入手:•恐惧的Phylogenetic Continuity(种间一致性)•恐惧的基本分类•恐惧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情绪,特别是高级复杂的情绪,有许多仅仅是一种心理性/社会性的构造. 意即,这些情绪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衍生而出的. 然而恐惧不同. 与恐惧密切相关的脑区: amygdala(杏仁核), PAG(Periaqueductal Grey)等,都位于新皮层之下,属于早期发展出来脑结构之一. 恐惧因此是一种“上古情绪”.或者按照进化心理学的提法,"Evolutionarily-oriented". 关于杏仁核,详见下两图.Fig. 1.2 图片截取自[1]. 本图想说明的问题是,杏仁核绝不是恐惧的专属脑区. 事实上,有关愤怒,恶心,悲伤,甚至愉悦相关的任务都在杏仁核有报告激活.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恐惧是为了生存.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先祖遇到一头大野猪,不赶快跑路(fear-avoidance)或者挥舞棒槌将其锤死(fear/aggression - approach)的话,他就像破抹布一样为野猪的进化铺路了. 事实上,包括恐惧,恶心(disgust),侵略性(aggression)在内的几种基本情绪,都是原初survival circuit (生存回路)的一部分.进化心理学这谭水比较深,这里不赘述.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2]的第3,10章,以及[3].恐惧的种间一致性由于恐惧的作用如此重要,它在不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 老人家达尔文是研究此话题的先驱. 他在划时代的[4]中指出: 包括人类,非人灵长类,其他哺乳类,啮齿类,甚至无脊椎类在内的动物,对于恐惧,恶心,侵略性这几种情绪的表达,都有着功能上和行为上的高度相似性. 这就是所谓的PhylogeneticContinuity(种间一致性).我想表达的是动物与人类有相似的表达恐惧的行为.这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无死角地研究恐惧的来源. 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可以分别对人类/其他物种的行为进行研究,对恐惧进行明确的定义/分类;神经科学研究者则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观测(人类)和侵入性的观测/解剖(动物)来考察恐惧的神经基础. 两个方面相结合,我们就能得到关于恐惧的整个图景. Psychology, neurology, ecology, 三位一体! 事实上,这也是恐惧相比其他人类复杂情绪,其研究成果更加深入,缜密的原因.为了不把恐惧研究做成玄学,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剥离社会,文化与语言的影响,研究恐惧在物种间共通的本质,或者说,来源.一点私货: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重复性问题Pants on fire的情况下,适度的Reductionism(还原主义)是必要的. 恐惧的具体表现形式诚然有很多,但他们都位于同一套“恐惧系统”之下. 我们不能为每一种独特的恐惧都定义一套新的系统,甚至牵强附会地为它们附上不同的脑区.Ralph Adolphs在[1]中指出,要使包括恐惧在内的情绪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应该广泛地使用functional definition(功能性定义). 要做这个定义,第一步应该竖立的观念是:恐惧(fear) != 害怕(being afraid)我(也许)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家里那只猫在被拉去洗澡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到”害怕了. 我也不知道那只苍蝇在被我拍死之前是不是“感觉到”害怕了. 我更不可能知道让一只Toad在海上赛艇,它是否会“感觉到”害怕. 对于人类来说,恐惧也不一定是与知觉相联系的:如果恐惧刺激的出现十分迅速(比如B级片的jump scare),人在意识到自己“害怕”之前就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因此,仅从人类的“感觉”,或者说知觉层面描述恐惧是非常局限的. 首先要明白,情绪并不等同于主观感受 - 情绪是大脑对于某些刺激的反馈,以及它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及最后所带来的人类行为的集合体.“感到害怕”只是恐惧状态的产物/证据而已,并非恐惧本身. "Evidence for the state is not the state itself" [1] (状态的证据并不是状态本身).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恐惧进行功能性定义了. [1]中提出了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定义,"fear i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between sets of context-dependent stimuli and suits of behavioral response" (情绪就是情境关联的刺激与相应的行为产出的中间变量). 如下图所示.4_r.jpg">Fig.3 图片为自制. 左侧是系统的输入,右侧是系统的输出. 输入的是掠食者,疼痛,同类的侵略性等外界刺激. 当然,这些刺激中也包括更加抽象,更加社会化的刺激,例如大家喜欢提到的“对未知的恐惧”,又或是F.D.R. 的名言“Fig.3 图片为自制. 左侧是系统的输入,右侧是系统的输出. 输入的是掠食者,疼痛,同类的侵略性等外界刺激. 当然,这些刺激中也包括更加抽象,更加社会化的刺激,例如大家喜欢提到的“对未知的恐惧”,又或是F.D.R. 的名言“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输出的则是各种行为,比较典型的有著名的FFF[5] (别笑,这里是逃跑/战斗/凝滞). 恐惧就是处在两组变量之间的黑箱子,是神经反应与生理变化的结合.有了可以操作的功能性定义,我们可以整理一下思路了. 应该如何着手对恐惧的研究?恐惧的“来源”,归根结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biological foundation). 对于实验科学而言,一个可能的思路是,想办法穷尽输入与输出的组合,研究这些组合中间的黑箱子(神经机制)到底长什么样子,并将它们归结到一个大一统的“恐惧的神经系统”的框架之内.遗憾的是,人类毕竟比动物更“进化”. 类别迥异的恐惧已经有了各自相对dedicated(专一)的神经回路,很难大一统到一个框架之下. 还原主义不代表强行还原. 在剔除了可以剔除的枝叶之后,我们慢慢啃那些难以撼动的分叉.研究者们退而求其次,将恐惧按照不同的基本分类方法区分开来,并由此搞清楚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与恐惧相关的神经机制.恐惧的基本分类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恐惧的种间一致性,以及恐惧需要放在这个框架下研究的必要性. 现在我假设大家接受了这种还原主义的立场,罗列学界几种比较基本的恐惧分类方法.1. 按刺激类别(获得方式)划分刨去所有社会,文化因素的装饰,恐惧按照获得方式其实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与生俱来的(innate)与后天学习的(learned).对于前一类,生态学家已经给出了答案:fear towards predator, fear towards aggressive conspecific (对掠食者,以及侵略性强的同类的恐惧). 这一类的恐惧可以看作是hardwired(硬件的),或者说是在进化过程中印刻在基因中的.而对于后一类,基本可以由巴甫洛夫那一套fear conditioning来解决(为无数的大鼠默哀一下).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反射刺激就是疼痛刺激.<img 4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左上起,顺时针:1)conspecific fighting (同类间的侵略性行为) 2) 典型的大鼠fear conditioning (恐惧反射) 范式 3)兔子对捕食者大猫的恐惧.Fig. 4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左上起,顺时针:1)conspecific fighting (同类间的侵略性行为) 2) 典型的大鼠fear conditioning (恐惧反射) 范式 3)兔子对捕食者大猫的恐惧.基于此,Gross和Canteras在[6]中将恐惧分成了1)对掠食者2)对侵略性强的同类以及3)对疼痛刺激的恐惧,并分别挖出了对应的神经回路. 详见下一节.2. 按时间属性划分按照时间方面的属性状态(其实这么说很不准确,但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中文表达法:/),恐惧(fear)其实可以分为恐慌(panic)和焦虑(anxiety). 前者是短暂的(phasic),激烈的,由某个显性的外界刺激引起的状态; 后者则是持续的(sustained),隐式的,跟准备与预期相关的状态.这种区分很好理解. 我们可以假设解一道数学题的情况. 假如你正在考场上,面对着一道解不出来的数学题. 这个时候你的情绪归类于恐慌. 因为题就在你面前,且解不出题的状况正在当下;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考前前一晚,惦记着一道老师说过会考,而你还不会的数学题,这个时候你的情绪就归类于焦虑. 因为题是隐性的,解不出题的情况只是你的预期.Davis等人在[7]中总结了依照这种分类方法在人类与大鼠中的研究. 神经回路详见下一节.3. 按空间属性划分恐惧在空间上的分类最初是由生态学家们提出来的. 这个空间属性是针对被掠食者与掠食者的位置关系而言的. Fanselow和Lester[7]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理论模型(低清瞎眼注意:<imgsrc="https:///b64b07e0806f2249e66aae5f2936b223_b.png" data-rawwidth="838" data-rawheight="926" class="origin_imagezh-lightbox-thumb" width="838"data-original="https:///b64b07e0806f2249e66aae5f2936b22 3_r.png">Fig. 5 (这文章太老了,实在没有更清晰的图了)这个模型被称为Predatory imminence continuum (掠食迫近连续统? whatever) ,主要成就在于清晰地定义了掠食者从远道近接近被掠食者的各个过程以及可能对应的行为. 自上而下分别是:No predator potential (完全安全),Pre-encounter phase (掠食者已经在周遭环境的某处出现,但是还未进入追击状态), Post-encounter phase(掠食者开始追击被掠食者), Circa-strike phase (掠食者正面攻击被掠食者的瞬间).Fig. 5 (这文章太老了,实在没有更清晰的图了)这个模型被称为Predatory imminence continuum (掠食迫近连续统? whatever) ,主要成就在于清晰地定义了掠食者从远道近接近被掠食者的各个过程以及可能对应的行为. 自上而下分别是:No predator potential (完全安全),Pre-encounter phase (掠食者已经在周遭环境的某处出现,但是还未进入追击状态), Post-encounter phase(掠食者开始追击被掠食者), Circa-strike phase (掠食者正面攻击被掠食者的瞬间).虽然这只是一个生态学的理论概念,并且大多运用于该领域predator-prey interaction (掠食-被掠食者互动)的研究(生态学的这个话题其实很有趣,改天另开一坑),但Mobbs等人将此概念运用到人类脑成像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洞见. 相关神经回路依然见下一节.3. 其他分类方式LeDoux将恐惧这个情绪放到一个统合的"Survival network"里面研究,因为个人觉得其理论模型比较臃肿(没说他不好,轻拍),这里不赘述. 感兴趣的读者请参看[9].恐惧的神经基础我们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步的重头戏:根据我们划好的功能性恐惧分布,来探究恐惧的神经基础:当名为恐惧的情绪发生时,我们大脑里到底在干什么?1. 刺激类别划分的神经机制Gross和Canteras在[6]中总结出:对掠食者的恐惧(innate),对同类侵略性行为的恐惧(innate),以及对疼痛刺激进行反射学习的恐惧(learned)分别对应这三条神经通路:从上自下分别为Fig.6 引自[6]. 从上自下分别为对掠食者恐惧的通路 = LA (lateral amygdala) ---> pBMA(posterior basomedial amygdala) ---> pvMEA(posteroventral medial amygdala) ---> dmVMH(dorsomedial VMH) ---> vlPMD(ventrolateral PMD) --->dlPAG(dorsolateral PAG).对同类侵略行为恐惧的通路,对疼痛刺激进行反射学习的通路:与上面的通路有相似之处,由于一般读者不会对这些细节感兴趣,这里不再赘述,细节见[6].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杏仁核(amygdala)之外,海马(hippocampus),隔膜(septum),下丘脑(Hypothalamus)以及PAG(好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区域也参与到了恐惧的处理之中. 这些区域之间也有着较为复杂的交互机制.记得最开始看到这个review的时候,我是挺开心的. 这个的take home message 在于:结合行为/电生理/解剖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定位出几种基本恐惧类型分别的神经通路,哪怕它们的区别十分微小.2. 时间属性划分的神经机制Davis等人在[7]这篇雄文中,结合人类与大鼠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CeA(Central nucleus of Amygdala,杏仁核中间部分的核...)以及BNST(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终纹床核)的工作模型,用来解释时间尺度上不同的恐惧:恐慌(panic)和焦虑(anxiety)是如何产生的.<imgsrc="https:///107d1d26b563bdb63644c50da5a3745b_b.jpg" data-rawwidth="1116" data-rawheight="830" class="origin_imagezh-lightbox-thumb" width="1116"data-original="https:///107d1d26b563bdb63644c50da5a3745b_r.jpg">Fig. 7 引自[7]按照此工作模型,恐惧相关的刺激首先快速激活BLA(basolateral amygdala)与medial CeA,引发快速的恐慌反应(panic). 另一方面,向lateral CeA的输入会向BNST释放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引发一个更加缓慢,持久的焦虑反应(anxiety). 来自BNST的抑制性反馈作用也可以终止恐慌反应,从而完成自恐慌向焦虑的平滑切换.Fig. 7 引自[7]按照此工作模型,恐惧相关的刺激首先快速激活BLA(basolateral amygdala)与medial CeA,引发快速的恐慌反应(panic). 另一方面,向lateral CeA的输入会向BNST释放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引发一个更加缓慢,持久的焦虑反应(anxiety). 来自BNST的抑制性反馈作用也可以终止恐慌反应,从而完成自恐慌向焦虑的平滑切换.这在一直傻傻分不清楚的恐慌和焦虑之间切了一刀,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工作.3. 空间属性划分的神经机制Mobbs将生态学中掠食者威胁连续统的概念嫁接到了人类fMRI研究之中. 他认为当威胁较为抽象或者空间上远离时,可以对应Post-encounter phase (掠食者已出现,但刚刚开始追逐), 而当威胁极近时,可以对应Circa-strike phase (掠食者攻击得瞬间). 因此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人类被试处于这两种状态,以及在两种状态间转换时的大脑工作方式.在[10]中,为了达到恐惧刺激的效果,实验者让人类被试以为自己的脚边不远放了狼蛛(tarantula). 事实上是事先录好的录像带啦.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imgsrc="https:///a6cf604e548d82dcc5291f56646b2caa_b.png" data-rawwidth="431"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zh-lightbox-thumb" width="431"data-original="https:///a6cf604e548d82dcc5291f56646b2ca a_r.png">Fig.8 截取自[10]. 当被试躺在MRI扫描仪中时,实验者给被试播放事先录好的录像带,被试会看到狼蛛被放进了1-5中的某一个格子中,或者是从其中一个格子被移动到另外一个格子. 这样一来,就制造了危险从空间上接近/远离的效果. (其实如果能战胜IRB,好希望直接放真正的蜘蛛进去wink)Fig.8 截取自[10]. 当被试躺在MRI扫描仪中时,实验者给被试播放事先录好的录像带,被试会看到狼蛛被放进了1-5中的某一个格子中,或者是从其中一个格子被移动到另外一个格子. 这样一来,就制造了危险从空间上接近/远离的效果. (其实如果能战胜IRB,好希望直接放真正的蜘蛛进去wink)<imgsrc="https:///ec7575c37855841dfdad9adc8c93f60a_b.png" data-rawwidth="732"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zh-lightbox-thumb" width="732"data-original="https:///ec7575c37855841dfdad9adc8c93f60 a_r.png">Fig.9 截取自[10]. A:当狼蛛慢慢接近被试时,包括dACC(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背侧前扣带皮层)和Midbrain(中脑,含PAG)在内的脑区参与了这一过程. B: 另一方面,当狼蛛慢慢远离被试时,包括PCC(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后扣带皮层)和omPFC(中前额叶皮层)在内的脑区参与了这一过程.实际上在这之前,Mobbs等人已经用电脑游戏范式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参看[11]).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恐惧在空间属性上处理的理解.结语限于篇幅(以及精力...困了准备躺尸)所限,这里不打算将恐惧这一话题全部展开. 但对于“恐惧的来源"这一问题,本文已经从操作性定义以及生物基础上给出了一定的解答.我们离完全理解恐惧还比较远 - 特别是缺乏computational的研究. 当然,我也不希望早早地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那样我就没办法对被试做过分的事情了 :)P.S. 应该会扩写成文章-----------------------------------一般分割线---------------------------------@梁正源问:为什么刚出生的婴儿也会知道恐惧啊?抱着的时候失手往后一靠,他一脸的惊恐表情,这么小啥都不会都会怕摔答:文中已经提到了,因为恐惧是人类为了生存,保有的最基本的情绪(可以说没有之一),属于genetically-hardwired,因此刚出生的小婴儿也会对失重/剧烈的高度差变化感到恐惧. 您抱他的时候失手,他会害怕,并不奇怪.不过小婴儿的对危险刺激的反应其实是很弱的(与成人相比). 从行为上讲,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危险刺激的种类还不甚了解. 从神经机制上讲,一方面是杏仁核本身还处于发展之中,另一方面也因为前额叶-杏仁核的调控连接还未完全形成. 理论上推测,这是一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探索试错机制”(exploring mechanism): 因为婴儿幼小的时候有双亲保护,让他们在对危险刺激不太敏感的情况下尽情探索环境,对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前额叶-杏仁核的静息功能连接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弱,而这种静息态连接的减弱正反映了任务态连接的逐渐增强,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上述理论. 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控正是在外界不断输入的恐惧刺激中慢慢增强的. 具体可以参看Gabard-Durnam et al. 2016 (J. Neurosci.).[1] Adolphs, R. (2013). The biology of fear. Current Biology, 23(2),R79-R93.[2] Buss, D. (2015).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Psychology Press.[3] LeDoux, J. E. (2012). Evolution of human emotion: a view through fear.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195, 431.[4] Darwin, C. (1872). 1965.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London, UK: John Marry.[5] Bracha, H. S. (2004). Freeze, flight, fight, fright, faint: adaptationist perspectives on the acute stress response spectrum. CNS spectrums, 9(09), 679-685.[6] Gross, C. T., & Canteras, N. S. (2012). The many paths to fear.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3(9), 651-658.[7] Davis, M., Walker, D. L., Miles, L., & Grillon, C. (2010). Phasic vs sustained fear in rats and humans: role of the extended amygdala in fear vs anxiety.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5(1), 105-135.[8] Fanselow, M. S., & Lester, L. S. (1988). A functional behavioristic approach to aversively motivated behavior: Predatory imminence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topography of defensive behavior.[9] LeDoux, J. (2012). Rethinking the emotional brain. Neuron, 73(4), 653-676.[10] Mobbs, D., Yu, R., Rowe, J. B., Eich, H., FeldmanHall, O., & Dalgleish, T. (2010). Neur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onitoring the oscillating threat value of a tarantul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107(47), 20582-20586.[11]Mobbs, D., Marchant, J. L., Hassabis, D., Seymour, B., Tan, G., Gray, M., ... & Frith, C. D. (2009). From threat to fear: the neural organization of defensive fear systems in huma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9(39), 12236-12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