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形式 滋养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语文学科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承载着人文精神,对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承载着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
语文学科教育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培养他们正确、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人文精神,使之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
语文学科教育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语文学科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领悟其中的道德和人性的深度。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
语文学科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创新。
语文学科教育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创新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思考,对社会现象和人类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就能够贡献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发挥出人文精神的价值。
语文学科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语文学科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美术等,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通过艺术的鉴赏,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味,从而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在承载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语文学科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质和精神风貌。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语文学科教育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探究人性、追求人类价值、增强人的尊严等方面所具有的精神风貌。
它是源于人的创造力和伟大潜能,又超越了个人、家族和民族的局限,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那么,语文学科教育如何承载人文精神呢?一、培养语文素养,全面铸就人文基础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包含语言的表达、阅读、理解、交流、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语文学科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进而理解和热爱生命,感悟人生、升华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注重语文素养的教育。
例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共鸣和人文思考,培养情感体验和情操;在写作中注重锤炼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具备自我认知、情感理解、人际交往等人文素质,逐步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公民。
二、重温经典名著, 引领文化思想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积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
重温经典名著对于语文学科教育来说十分重要。
首先,经典名著中的语言和文学形式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言和文学的魅力和艺术性,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经典名著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价值等是语文学科教育中所追求的高层次核心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守护人文精神。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还应该注重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解读。
例如,学习《红楼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儒家文化的思想价值、中国传统审美的风格特点等。
然而,重温经典名著只是开启了学生人文精神之旅的一个开始,更需要在学生社交、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教育中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引发学生内心的思索,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略谈语言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对历 代文人 留下 的浩 如烟海 的散 文
著 作 .我们 难道不 为 中华 民族的博 大精 深
同 。李 白《 夜思》 床 前明月光 , 是地上 静 “ 疑
特级教 师于 漪一 再强调 : 教师教 学 生 的 文化而 自豪B7] 大的 民族 精神 , 然 “ 5 B -  ̄伟 浩
“ 与书 法有 关 : 跳虎 卧… …一个 “ ” 活 哲理。如《 龙” 龙 章 登飞 来峰》 “ : 不畏浮 云遮望 眼 , 篇《 莲说 》人 们欣 赏 作者 高 尚人 格的 同 爱 , 字 , 人 误 为 “ ” 早 ” , 实是 “ ” 自缘 身在最 高层 。”5表现理 想追 求 、 性 时 , 有 立 “ 章 其 音 () 个 又怎 能忽略其 中的佛 教文化 之美? “ ” : 十 章 完整 的乐声 叫一 章 。一 个“ 字 , 自由。如《 床” 梦游 天姥 吟留 别》“ :安能 摧眉折
顶 , 览众 山小 ” , 让学 生理 解 诗句 中 一 时 要
三 、 读名 家名篇 。 解 弘扬人 文精神 中国 的传统 文化源远 流长 ,在经历 了
百折不 回的意 志…… 由此可见 , 语言 与文化 密不可 分。 在 寓含 的顽 强拼搏 、 现
六书 ” 不仅仅 是 汉字 的造 字 灵魂 。 语文 只能是 行尸走 肉。因此 , 我认 表形 又 表音 。“
女 》柳毅 传书》杜十 娘 怒沉百 宝箱 》的 民 《 H 《
种人文 美 ,吴承 恩的水 帘洞也 是一 种人
我们 可 以从 锦 言金 句 中 领略 人 文 之 间故事 . 鉴赏人文 之美 。 陶渊 明的桃 花源是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言语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科技创新导报 2013 NO.0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言语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刘秋燕 (河北摘 要:该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言语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的观点。
关键词:文本解读 言语训练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207-01
《语文 课 程 标 准 》把 教 学目标 放在 人 的 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质就是要提高 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 身应有的人文素质、品德修养、审美意识,最终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素 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在言语训练过程中培育 学生人文精神呢?在此笔者依据多年来高中语 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做法。
时,我们可以结合文本所揭示的学习方法,组 织学生讨 论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帮助学 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外国文学作品如: 房龙《〈宽容〉序言》、史怀哲《我的呼吁》、马 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等作品,其主旨 比较合理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 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 很好地为我们本民族的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 缺憾作了补充。这些文本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 种理念,那就是我们处在大千世界里,要为真 理、为了理想而奋斗、而献身,要不畏艰险,要 甘于寂 寞,要 不懈 追 求,要无 私 奉 献,这 对当 今生活条件优越的莘莘学子而言无疑具有十 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性和谐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 美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意义,作为语文 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堂这一平台,创设各种情 景,采用各种方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 文,由此体验文本人文情感。高中语文课本中, 众多篇都涉及人文情感因素,诸如表现民族气 节的《荷花淀》、《〈指南录〉后序》,表现至爱 亲情的《项脊轩志》《祭妹文》,表现忠贞不渝 爱情的《与妻书》、《孔雀东南飞》,等等。读解 这些文本时,我在教学中先后采用了诵读感悟 法、人物对比法、古今联系法、小组讨论法等, 促使学生领略文本中各种人文现象,感悟多样 人文情感,从中获得人文体验。
关注言语形式 凸显语文本色
关注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摘要: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阅读教学的本质诉求必须要广大教师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建构立足于文本言语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从言语表达方式走向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培养学生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实现本色的语文。
关键词:言语形式;语文本色;文本细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广大语文老师付诸实践的共识。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
那什么是言语形式呢?一、“言语形式”的概念界定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里说:“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
”它包含语言形式、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和言语表现形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语言形式包括字、词、句。
交往活动形式有听、说、读、写四种方式。
言语表现形式包含言语行为方式、言语表达方式划分、语用规则、修辞逻辑、话语结构形成、语体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明确: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
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多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老师们引领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即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
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以语育人,以文化人
以语育人,以文化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化是人类传承和创造的精神财富。
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人们更加全面地发展。
在语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以语育人,以文化人,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理念。
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内在涵义。
在语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使语言学习更加具有意义。
学习英语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英语国家的礼仪风俗、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英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文化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
语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素养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
通过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可以更好地了解、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成包容、开放、宽容的国际视野;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
有了文化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健康和谐地成长。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公民,实现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在现代信息社会,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加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传承和创新的内在涵义。
语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创新语言和文化。
在语言教育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传统的根基,又能够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不断创造和创新。
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有了文化自信心,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者:林妙真来源:《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0期摘要:语文学科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去领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人文价值观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途径有:充分阅读,咀嚼词句,获得启迪;发挥想象,再现文境,诱发情愫;挖掘资源,学科融合,艺术熏陶。
关键词:人文精神;充分阅读;发挥想象;挖掘资源语文学科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
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
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其中“面包”可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水仙花”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尤其课文这一载体,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拓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给予孩子有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培养,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精神的圆润丰满,让他们从语文教学中获得人文价值观的真正浸润与提升。
一、充分阅读,咀嚼词句,获得启迪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要经历一个学生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阅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词句,发掘品读,咀嚼琢磨,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精神所在,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学习朱自清《匆匆》,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的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美,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感悟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从而唤起学生内心对时间的紧迫感,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片段教学如下:“师:自由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让你感触深刻的语句,想一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关注言语形式 滋养人文精神
关注言语形式
滋养人文精神
肖月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平市教 师进修 学院
年 来 , 常深 入 到 中学 听课 调研 , 听一 些 随 堂课 , 听 一 常 或 或 暑 些 观摩 课 , 一 r 发现 中学 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常 常 出现 这样 的 问题 : 重 言语 内容 领会 轻 言语 形 式 品味 , 重人 文 精 神教 育 轻 言语 形 式模 仿 。如何 改变 这一现 状 。 阅读教 学 到到 正确 的轨 道上 呢 ? 让
形 式 , 能 结合 语 言 内 容来 教 。 只
浙 江 师 大 王 尚文 教 授 在 《 紧 抓住 “ 文 ” 紧 语 的缰 绳》一 文 中 指 出 : 仅 关 注 课 文“说 什 么 ” 不 是 语 文 课 :即 使 着 眼 于 “怎 么 仅 , 说 ” 却 旨在 把 握 “ 什 么 ” 也 不 是 合 格 的 语 文 课 : 有 以 课 文 , 说 , 只 的 言语 形 式 为纲 , 自觉 而 明确地 指 向学 生 正确 理解 和 运 用 语 言 文 字 的能 力 , 是 真 正 的语 文 课 。光 是 走“从 内容 上 寻 求 ” 一 才 这 步 , 是完 整 的语 文 课 , 须“ 眼 于 语 文 形 式 方 面 ” 才 能让 学 不 必 着 , 生 获 得更 多 的 收 获 。 另 一个 角 度 来 说 , 文 学 科 与其 他 学 科最 从 语 主 要 的 区别 ,就 是 让 学 生认 识 并 深入 理 解 文 本 内容 是 怎样 通 过
一
字词 标 点 、 美 的句 段 、 巧 的谋 篇 布局 、 彩 的描 述 手 法 等 , 精 精 精 我
们 都 必须 敏 锐 地加 以捕 捉 , 以此 为 课 堂 教学 的重 要 内容 , 学 并 让 生在 感 受 汉 语 表达 技 巧 的 艺 术 感染 力 的 同时 , 取 语 言规 律 , 获 积
吸文学之精华,养人文之精神
吸文学之精华,养人文之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二、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三、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把握思想内涵。
标签:语文教学文学人文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良好的技能技艺,更要他们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这心灵中有美好而丰富的情感,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较高的审美判断能力。
一句话,就是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我们知道,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等多种价值,丰富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气质,其功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最具人文内涵、最具情趣的语文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肩负起培养人文素质的重任。
这既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现实的、时代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呢?我们不妨试验一下以下几个途径: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要让学生有文学素养,首先必须让他们去接触文学、了解文学。
所以老师要做好引路人,引导他们逐渐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
我们最可利用的就是我们的课本了,通过课本,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
中学课本里有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老舍、茅盾、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等众多的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可以以此为媒介把学生引向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或者与他们同类或不同类的其他作家的作品。
这样,阅读的量由少而多,阅读的范围由小而大,逐渐地,学生便有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储备,为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两点:1.要帮助学生选取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品,由易到难地,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阅读。
不可让他们盲目地、胡乱地瞎读一通,否则,我们的目标难以实现。
2.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过多地烦琐的讲解分析。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语文学科承载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于其对语言文字的教育。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而文字则是语言的符号化表达。
语文学科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文化传承的意义,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符号与载体。
通过学习文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的美好文学作品,领略汉字的艺术之美,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语文学科的教育在这一方面,让学生从小就能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力量,培养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与尊重,进而塑造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氛围。
语文学科承载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于其对文学的教育。
文学是一种深度的思想表达和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呈现。
语文学科在教育中重点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通过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近文学作品,品味其中的人文精神。
如《红楼梦》中的情感纠葛、《孔乙己》中的人性挣扎、《草房子》中的乡愁情怀等,都是对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
语文学科通过文学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到情感的力量、思想的深度、道德的价值、美的呈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学科,更是在培养一种有温度、有思想、有艺术的人格气质。
语文学科承载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灵魂。
语文学科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育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比如古诗词、经典文言文、古典小说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语文学科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去了解民族的历史渊源,感受文化的底蕴力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这样的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使其从小就具备了传统文化的情怀和思想品格。
语文学科承载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于其对思想教育的重视。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念。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孔孟之道、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辨析、自由与责任、个性与集体等等,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生 1 :我觉 得 这 个 句 子 写 的美 : ‘ 燕子去 了 , 有 再来 的时候 ; 杨柳 枯 了 , 有 再 青 的 时候 ; 桃 花 谢
了, 有再开的时候 。 ’ 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燕
子 有 再 来 的时 候 , 杨柳 有 再 青 的 时 候 , 桃 花 有 再 谢 的时 候 , 给 我们 展示 了 一 幅 有 静 有 动 、 有 声 有 色、 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 让 人 对 未 来 生 活 充 满 了
习语 言文字过程 中, 只有让 学生触摸语言 , 充分
阅读 , 才 能 加 深 对 文 本 的理 解 和 感 悟 , 从 而 受 到 情 感 的熏 陶 。 课 堂 上教 师 要 善于 引 导学 生抓 住 文 本 中那 些 最 能 表 现 主 旨的 词 句 , 发掘品读 , 咀 嚼
去 了会再来 , 杨柳枯 了会再青 , 桃花谢 了会再开 ,
学 科a j a r , 学 探 索
鸯 警 黾懿 蠢奏 专建 穰 攘 莽 袅 人 穗 静
林妙 真
( 漳州台商投 资I X东山小学 ,福建 漳 州 3 6 3 1 0 7 )
摘
要: 语 文学科蕴 涵丰富 的人 文资源 , 教 师要 善 于引导学生从 具体 的语 言文 字去领悟 , 去获取 。 让
耐心等待他们精神的圆润丰满 , 让他们从语文学
习 中获 得人 文 价值 观 的真正 浸 润与 提 升 。
一
、
充 分 阅读 。 咀 嚼词 句 , 获 得启 迪
语 言文字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内化 , 要经历
一
信心。 生2 : 我也觉得 这个句子很美 。作者写燕子
个 学 生 主体 自我 体 验 、 自我建 构 的过程 。在 学
挖掘语言文化 弘扬人文精神
《 郑 人买 履 》、 《 智 子疑 邻 》的寓 言 ,沐 浴人 文之
汉 字 不仅仅 是记 录语 言 的工 具 ,更是 反 映 中华 美 ;我们 读着 《 孟 姜女 》、 《 牛 郎织女 》的 民间故 事 ,鉴 赏 人 文 之 美 。施 耐 庵 的 “ 鲁 提 辖 拳 打镇 关 文化 的镜 子 。一 个 “ 龙 “ 字就 有 以下 的内涵 :古代
美 ,人 文精 神尽在 语言 文化 之 中。为此 ,在 我 的语
现在 世 界上普 遍使 用拼音 文字 ,只有汉 字既 表形 又 文课堂 上 ,我特别 注重 引导 学生鉴 赏名 家名 篇 ,构 表音。 “ 六 书”不 仅是汉 字造 字 的方法 ,也 是人类 建人 文乐 园。
什 么是语 文 ?语文 是对 历史 的 回顾 与评 价 ,语 文 明的结 晶。 如 果说汉 字是 中国文化 的源头 之一 ,那 么语句 文是对 现实 的完 善和 打造 ,语文 是对 未来 的憧憬 与 就 使 中国文化 源 远流长 了 。谁都 知道 ,较西 方 的句 描述 。 什 么是 人 文 ?热 爱 祖 国 ,以人 为 本 ,惩 恶 扬 子 ,汉 语句式 更 精炼 、更有 韵味 ,富有 音乐 美 ,尤 其 是 那 些 锦 言金 句 之 中蕴 含 着 无 比丰 厚 的人 文 精 善 ,见义勇为是人文精神的主线 。
个教 了多年语 文 的教师 开始重 新揣 摩语 文 的内涵 。
古 往今来 ,无 数 的文人 墨客 凭借着 熟稔 的驾 驭
什 么是语 文 ? “ 语 文是 最重要 的交 际工 具 ,是人类 语 言文 字 的技巧 ,开辟 了一 个无 疆无 界 的净 土 ,一 文 化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 一 ,是 个 自由 自在 的天 域 。从 那 片净土 、那个 天 域 向下俯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作者:李莉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8期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范围中,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还不能概括全部,但通过对类似问题的探究,可以将一线教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解推向深入,从而让课程改革的步伐更为稳健。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精神;言语实践综观这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攻坚期。
波澜不惊的现象背后需要一线教学者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关键词进行重新咀嚼与回味,以让课程改革能够顺利渡过艰难期,以让语文教学能够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
在课程改革的话语背景下,需要回味的关键词很多,笔者在这里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一些浅显的解读,希望能够给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再添一把火。
一、人文精神,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在曾经的语文教学视野中,人文精神更多是集体观点下的道德要求与写照,这对于集体荣辱观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人文更应当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因为只有当作为个体的社会人的精神得到发育与成长之后,才能生成更为持久的社会整体人文精神。
因此,课程改革更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对于人文精神的充实作用。
以杨朔文章《画山绣水》(江苏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要向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是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而教学目标的设置离不开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一般情况下,类似于“让学生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等教学目标,往往都是面向学生群体提出的,但在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意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学生就文中青梅名酒、劳动人民、阴惨惨的故事等细节提出过这样一些问题:青梅名酒是什么酒?其与绿和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山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为什么水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什么作者又觉得不需要给阴惨惨的故事改名呢?有时候教师会觉得这些问题与课文的主旨无关,因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内心里或许又有一种生怕学生“无限发挥”的顾忌。
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类文明的精神,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中,同时,语文通过交流而存在,人在交流中学会语文,使自己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
”因而,语文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除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根底的基本功外,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关注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着重整体感悟,着力多样化、个体化的教育,以工具性价值的实现为承载,实现目的性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自觉。
人的生存空间及生存方式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显现出丰富多样性,反映人的生活的语文也同样具有了丰富多样性。
因此,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语文文本的人文关怀。
重视地域文化及个人文化,重视个人潜能及人格尊严。
这要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语文文本应选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同时,地方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选用与学生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
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把语文课堂构建成生命活动展示场和生命对话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审判化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个性的自我实现者,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文化的人文性目标。
语文文本都是作家、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时,就是对艺术家原体验的二次体验。
在面对文本时,他们的心里不是一张白纸,它的奥秘就根源于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就已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先在的接受图式。
同时,这种接受图式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它受主体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影响,任何外在的强力因素都不能够驱迫个体即时产生与对象相匹配的体验,即使个体强迫自己对特定对象产生情感反应也往往无济于体验的产生和流动。
语言的人文性与语言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赫尔德(Johann Gotfried Herder)
语言是心灵的自然禀赋,
唯有语言才使人成 为人性的;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民族的精 神与民族的语言密切相关。 一个人观察事物的着眼点 …… 是用词语固定 下来的,他一生也许只能根据这一着眼点来 看世界;自一开始,语言就把界限和轮廓赋 予了整个人类知识。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则把语言和文化联系
起来,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语言影 响人的世界观。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人栖居
于语言这寓所中。用语词思索和创作的人们 是这个寓所的守护者”。“人的存在形式之 一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语言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言本体论产物,是就语言本身而言的。 语言的人文性,其含义是:语言是人创造的,语言 表现着人的生命活动(李海林 2000: 225)。 对“语言的人文性”的界定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 都是指语言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即有关“人”--语言的使用者的思维、精神、灵魂、世界观等的内 容。概括起来,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 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 品德、情操等方面(王建峰 2005)。 语言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言含有使用者群体的文 化、习俗、情趣等(于根元 1997)。
一点儿有点儿谦虚一点儿骄傲一点儿大方一点儿小气一点儿文雅一点儿粗野一点儿安静一点儿吵闹一点儿安分一点儿放肆一点儿有点儿糊涂有点儿清楚有点儿骄傲有点儿谦虚有点儿脏有点儿干净有点儿累有点儿不累人总是倾向好的一面令人如意的事情就希望往大里说不如意的事情就要往小里说这种说法固化的结果就是程度副词有点儿只修饰贬义词
语言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语言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各项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没有迎合
现代都市人们的发展需求,外语教学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去学习外语,也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有意识的把孩子送到中文语言课堂去学习,让孩子通过中文语言课堂培养更加完美的人文精神。
首先,学习中文这一类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中文字体具有象征性,从汉字形态和结构上,以及每一个字的含义和印记,都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雅致与优雅。
学习汉语所包含的文化领域充满智慧,每一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内涵,使学生受益匪浅,让他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崇文、敬古的态度与习惯。
其次,中文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让学生熟悉和感受文化的手段。
学习汉语是一种
特殊的、传统的文化,通过让学生掌握它的正确写法,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不同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同时也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差异,让学生拥有更完整的社会视野,充实他们的外语学习体验。
最后,中文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人
际相处技巧的训练和教育。
通过中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礼仪文化和敬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讲求礼节的待人接物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历史变迁,使他们形成更加崇尚传统、尊重文化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中文语言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完美的人文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让孩子认识待人接物、礼仪文明,正是这种超越文化的传承,让在学习中文的孩子,在收获文化的同时,也收获着“人文精神。
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人文性
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人文性引言叶圣陶老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说过:“什么叫训练呢?为使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在这里,叶老虽然没有揭示“训练”的内涵,但却道出了“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的基本观点。
基本技能通过训练可以成为熟练技巧,基本知识通过训练可以化为“学生自己的见识”。
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等同于工匠技能的训练,也不能等同于士兵的操练。
教师不能像指挥官训练士兵一样,向所有学生发出同样的指令,向全体学生传授同样的并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材内容,并且希望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知识,力求在统一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注满水。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去学习和发展语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性。
语文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沟通感情的工具。
下面我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爱三峡》一课中的几点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是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体现人文性的。
一、积极强化学生的“自我有效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让学生拥有“自我有效感”。
1、要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习课文前先齐读课题,想一想我爱三峡是什么意思呀?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意思是非常喜欢,那应该怎么读呀?再来读一读,此时学生的读法有三种:我爱三峡、我爱三峡、我爱三峡。
对这三种读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各不相同,自然读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阅读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语言教育教案:通过情感教育增强人文关怀
语言教育教案:通过情感教育增强人文关怀语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会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交流能够传递爱、关怀和理解。
而这些情感教育的价值很难通过传统的语言教学来实现。
实际上,情感教育不仅在语言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社会生活中缺少的一环。
在语言教育教案中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是一个必要而有效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情感教育在语言教育中的意义情感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还可以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语言教育中,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增强语言交流的效果。
语言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的交流功能。
而语言交流并不只是单纯地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传递我们的情感。
只有把情感与信息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交流。
情感教育在语言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情感表达,并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增加交流的情感吸引力。
二、情感教育在教案中的体现在语言教育教案中,情感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1. 调动学生情感受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教材和语言示范,调动学生情感受众,使学生通过情感投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交流方式。
2. 强化语言表达的情感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适当的语境,加强情感表达在语言交流中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交流。
3.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语言知识和交流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使学生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
三、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感教育在语言教育中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呢?1. 善用教材、文章和视频。
语言教育的教材、文章和视频都是可以用来传达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的载体,通过选取适当的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情感表达,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2. 引导学生表达情感。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情感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以语育人,以文化人
以语育人,以文化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
语言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教育中,我们要以语言教育人,以文化教育人,使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语言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人。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因此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语文教育,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综合素质人才。
语言教育要以文化教育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日益频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语言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也要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通过文化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既有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又能够与世界各国的人们友好相处,从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语言教育既要以语教育人,又要以文化教育人,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既要以语文教育人,又要以思维教育人,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语言能力、广阔文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言语形式滋养人文精神近年来,常常深入到中学听课调研,或听一些随堂课,或听一些观摩课,发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重言语内容领会轻言语形式品味,重人文精神教育轻言语形式模仿。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阅读教学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呢?一、正确理解语文性质,更新教学观念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言语形式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
一定的言语内容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来呈现,所以语文教学向来讲究文道统一,即言语形式跟内容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语文教学凭借文本的言语形式,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
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以语言实践的手段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精选教学内容,关注言语形式真正体现语文教学性质的是带着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教育。
如果专注于语言内容,往往有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形式(文本)而抽象的解说,忽略或完全忘记语言形式,导致“得意忘言”。
如果专注于具体的语言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内容的。
语言形式总是带着语言内容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语言形式,只能结合语言内容来教。
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一文中指出: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的。
因此,对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美的句段、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彩的描述手法等,我们都必须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存盘言语养料,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1.精妙的字词首先要对课文中精妙的字词高度关注,关注那些高度凝炼、表现力极强的字,关注那些准确、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及词性的活用。
《紫藤萝瀑布》一文开头写道,“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这个“盛”字就是高度凝炼、富有表现力的字。
既是对紫藤萝盛景的概括:花的茂盛、色彩的繁盛、生长力的旺盛,也是对生命盛意的赞美。
一个“盛”字,境界全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绘“雪地捕鸟”的过程,把雪地捕鸟的系列动作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
“百草园景色”描写片段中使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动词。
形容词的运用准确地写出了各种景物的特征,使读者如同置身于美丽的百草园,不仅看到了它们的色彩、形状、体态,还尝到了它们的滋味。
句中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另一些特征,使读者如同置身于生机盎然的百草园,不仅看到了这些小生命的动作,而且还听到了声音。
这些词语鲜明、生动,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抓住并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对不同的事物从多方面作了准确而形象的描绘。
对这些字词,要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通过对字词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像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
体会作者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处,从而丰富学生语言,涵养学生人格。
2.精美的句段精美的句段往往是文章言语形式上的亮点,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教学内容。
句段之所以精美,或是用了恰切的修辞手法,如《安塞腰鼓》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的语言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用了恰切的排比、比喻、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要抓住这一点来设计,品味《安塞腰鼓》句子的表达效果,以文章的语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安塞腰鼓的特点,以安塞腰鼓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阳刚的一面,进而体会感受“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或是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使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使人物生动形象,呼之欲出。
如孙犁在《荷花淀》中对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描写,《故乡》中,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或是有着细腻的描摹,如《故都的秋》对秋声、秋色、秋味的细腻的描摹。
这些句段,往往是学生学习语言、滋养人文精神的最好材料,值得细细玩味。
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忽视这些内容。
3.精巧的谋篇精巧的谋篇布局,这是语言形式综合体现。
或是讲究首尾的呼应,或是运用巧妙的伏笔,或是有着严谨的结构。
这些内容,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收获语文体验,进行语言实践的好素材。
《旅鼠之谜》谋篇布局精巧: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通过对话的详略,行文显出波澜。
一问一答之间,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
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亦庄亦谐。
《项链》整个故事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尤其是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用省略号给作品设置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空白”,让人拍案叫绝。
三处伏笔的运用,使得这一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如此精巧的谋篇布局,老师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复体味。
4.特殊的标点标点也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各种标点符号在文章中都能参与情感表达。
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各种标点符号都是一种情感载体。
尤其是一些特殊的使用巧妙的标点符号,对表情达意具有特殊作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标点的作用。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么一段:天气愈冷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结尾处用了一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号。
感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省略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由此看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品味某些标点符号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课文语言的寓意才能令学生真正、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
5.文体的特点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
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
”的确,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
一般议论文的主要特征往往体现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上。
而杂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的针对性、议论的形象性、语言的讽刺性等。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体的特征。
如安徒生童话的特点是“诗意、幽默、丰富、含蓄”。
在《丑小鸭》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
根据孩子的特点,抓住童话语言的画面、知觉、声音、形象等特点,体会安徒生童话的诗意、幽默、丰富和含蓄等特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特点,新闻的特点是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主题的把握上,要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特点。
首先应让学生体味真实性。
体味文中运用大量真实数据的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形象性。
本文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大大地增强了感情色彩,使文章生动形象。
第三要让学生体会抒情性。
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行文中直接抒发的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
三、注重品味赏析,滋养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言语形式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言语形式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因此,选择了恰当的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赏析言语形式,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1.在诵读中感悟“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
优美的典范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全文,甚至熟读成诵。
如朱自清的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还具有一种自然朴素的和谐美。
“朱先生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这样的文章,必须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一般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司空图)。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2.在想像中感受怎样让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感受到作品丰厚的形象呢?这就要靠想像。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春酒》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喝春酒的场面,欣赏民间风情画卷,感受其中的乐趣;学习王维《山居秋暝》引导学生想像,体会山中之美,进入诗境,看看诗作是怎样扣紧环境和季节特点来写雨后山中之景的;学习《琵琶行》,让学生想像“秋江月夜送客画面”;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想像月下荷塘的景象。
3.在模拟中体验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它使生活更富色彩;语言文字记载、传承人类的文化,有深厚的社会色彩和鲜明的个性。
体验是用从生活中得来的知识、经验、情感感受语言的过程。
经过模拟体验,学生可以体会出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等特点。
经过体验式语言品味,学生的自身体验便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
文中写“我”在大人们喝春酒时,“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品味这一句中的几个动词“靠”、“点”、“舔”时,教师用的是体验法,他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如何“靠”、如何“点”、如何“舔”,体会出语言的准确、生动,感受母女深情与浓郁的童趣。
文中写母亲请人喝春酒时,“母亲给我也在小酒杯底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品读这一句时,教师自己模拟动作“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也要求学生模拟,体会“我”珍惜、炫耀、喜悦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