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8单元主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1-8单元主题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返乡报春的家燕春天,家燕们随着温暖的春风回到它们的故乡。
在那时,家燕们大量地繁殖,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
在天气转凉的秋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移,飞到印度、南沙群岛等暖和的地方,再建一个新家。
家燕有一个“怪癖”。
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们的模样。
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返回故乡。
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
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
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形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家燕体态轻盈,一对翅膀又窄又长,飞行时好像两把锋利的镰刀。
它们飞行时似一支刚离弦的箭,“嗖”的一声发射出去。
家燕还是捕虫能手,几个月就能吃掉大约25万只害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它们哟!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成群结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山万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概括】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主要内容第1自然段春天返乡,()。
第2自然段(),一闪而过。
第3自然段(),准确返回。
第4自然段头等大事,()。
第5自然段体态轻盈,飞行迅速。
第6自然段(),不能伤害。
3.【品读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句子写得优美生动的,并填空。
它们飞行时似一支刚离弦的箭,“嗖”的一声发射出去。
作者把______比作____________,用“嗖”模拟箭离弦时的声音,表现了家燕飞行时只听到______,看不到______的迅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专项训练课内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专项训练课内阅读1.课内阅读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
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1)短文选自《________》。
(2)选文中先人最先用________记录文字,后来用________记录文字,缺点是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记录文字,优点是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
A.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B.竹片和木片C.比竹片、木片轻D.蚕丝织成的帛E.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F.龟甲和兽骨上,或者青铜器(3)古人看书需要用车拉,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原因是当时的书用竹简制作,重量太________,后来蔡伦发明了纸,这种纸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形容。
(4)根据课文内容排序()后来,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再用绳子穿起来。
()西汉时代,用麻来造纸,但麻纸粗糙,不便书写。
()几千年前,记录一件事情,就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再后来,把文字写在帛上,但帛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
()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东汉时代,蔡伦吸收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2.课内阅读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______(báo bó)片,可用于书写。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但麻纸比较粗糙______(cāo zào),不好书写。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乐山大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四川的乐山大佛。它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面容慈祥,双手扶膝,安然端坐。整个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庄严。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8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真是“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名称
数量
活跃范围
类别
天敌
大熊猫
2000只
中国
熊类
狼、黄喉貂等
朱鹮
不到500只
中国
鸟类
乌鸦、杜鹃
雪豹
1000只以下
中国西藏
豹类
人类
1.【提取信息】以上阅读材料中提到的是()
A.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B.可爱的野生动物。
C.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2.【分析推理】阅读材料,完成练习。(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1.【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认真读文章,读懂每一自然段的内容。照样子找出关键词句,填一填表格。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文化》单元整体活动学习案+教学设计+点评
三年级下册 三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 ” “素养-活动”教学设计一、双主题内容定位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学会问为什么。
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中都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二、学情学段分析经过一、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字词积累、阅读经验、理解文本的方法都有所积累。
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而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
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
本单元教学,通过古诗等了解传统文化节日、通过其余的课文了解我国的其他传统文化。
三、 设计框架四、框架说明主题任务三、《跨越千年的相会》教学设计——《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活动素养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二、目标任务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和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评价办法1、朗读展示。
2、设计导游词,自由解说。
四、活动组块设计(一)活动:争当朗诵达人目标任务:通过反复诵读,增进对文本的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活动工具:举手活动规则:1、个人:听范文,个人练习读(同桌互读,扫清障碍)。
2、小组:小组内共读(商定朗读形式、参评组员)3、全班交流、比赛读:选出朗读达人3组,授予“朗读达人”称号。
(每个小组进行全班展示,依据活动评价标准举手表决、投票选出)活动评价标准: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配上表情、动作☆☆☆☆☆活动小结:交流朗读技巧;全班自由练读、齐读。
(二)活动:我是小导游目标任务:通过设计导游词,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步阅读试题(含答案)
三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同步阅读9 古诗三首一、阅读古诗,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完成练习。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雪[宋]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1.节日不同,《元日》描写(____),《除夜雪》描写(____)。
A.除夕B.春节2.景象不同,《元日》描写了(____)的景象,《除夜雪》描写了(____)的景象。
A.热闹欢快、万象更新 B.宁静祥和、喜盼丰收3.天气不同,《元日》中的天气是________,《除夜雪》中的天气是________。
4.习俗相同,都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节日习俗。
但《元日》还描写了__________的节日习俗。
10纸的发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1.短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第2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2.根据短文内容,将活字印刷术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制成______→按稿______→排列______→涂墨______→印完______→留待______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部编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导读课教案优秀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导读课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理解】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选一个节日,写一写。
【设计理念】综合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度把握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既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践,又要有效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示”,适时加以引导。
【学情简介】他们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式已经适应并渐渐习惯,教学本导读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度把握。
【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会写5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字词;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阅读学习单、ppt【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直击主题(一)直接进入单元主题: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类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教版三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类⽂阅读)含答案部编⼈教版三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类⽂阅读类⽂阅读-9古诗三⾸秋⼣[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卧看牵⽜织⼥星。
注释:秋⼣: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精美的蜡烛。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
天阶:露天的⽯阶。
牵⽜织⼥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星、织⼥星。
1.先选择后填空。
这⾸诗描写的是()节的场景,你是从诗中的词语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D.元宵2.诗中的()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
A.冷B.秋C.⼣D.卧3.这⾸诗写的是失意宫⼥的⽣活。
诗中写了她们的什么活动?请⽤⾃⼰的话写出来。
除夜作[唐]⾼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霜鬓明朝⼜⼀年。
注释:霜鬓:⽩⾊的鬓发。
1.这⾸诗描写的节⽇是()。
A.中秋节B.除⼣C.⼤年初⼀D.元宵节2.诗⼈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B.故乡家⾥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3.这⾸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年的希望B.对岁⽉流逝的伤感C.对家乡亲⼈的思念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年⽼⼤⽆成的伤感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类⽂阅读-10纸的发明春联春联这种⽂学样式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要精选⼀副⼤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氛。
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
⾸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
如刚才例举的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对,“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好”对“步步⾼”。
此外,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现在的⼀声⼆声⼤致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致相当于古代的仄声。
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
上联末尾字字⾳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必须为平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主题阅读——有趣的故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主题阅读——有趣的故事(一)爱动脑筋的孩子华佗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华佗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他每天帮助母亲打柴、放牛、养蚕。
有一天,华佗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一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
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
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___说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好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原来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1)给文中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老爷爷笑了________说_____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_____好_____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_____原来_____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_____(2)从文中找出几个带“扌”的字,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
(3)按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方法提示:认真读文章,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①华佗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②华佗是怎样解决老爷爷提出的问题的?③为什么老爷爷只收华佗做徒弟,而不收其他的孩子?(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呢?读了这些故事,你想过长大后要干什么吗?为了实现你的理想现在该如何做呢?写一写吧。
(二)小白兔盖楼一只小白兔要盖一座楼房,去找公鸡商量。
公鸡说住二楼好,冬暖夏凉。
动工这天,小白兔早早地就来到工地干活。
山羊劝他把地基打好。
他说:“不要紧,我住二楼。
”过了几天,楼房盖好了。
一天傍晚,下了一阵大雨,房子下面的土块变成了泥浆(jiāng),楼塌(tā)了。
小白兔又找来山羊伯伯,请他教一教盖楼,山羊伯伯说:“你记住,不管盖什么房子都要打好基础。
”小白兔记住了。
(1)文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2)小白兔要盖楼房,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都给它出主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美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下第三单元文本细读和教学建议一、单元概述: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本单元选编了一组课文:《古诗三首》以时间先后为序,表现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礼俗、景象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纸的发明》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强调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赵州桥》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成就,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名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语文园地》。
教材力求通过本组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产生文化自豪感。
二、本单元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与传统文化有关。
对于这个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从二年级的“传统节日”到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到五、六年级的“汉字之美”和“民风民俗”,编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编排了一系列涉及传统节日、建筑、书画、文字、民俗的文本,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旧符这三个传统习俗渲染了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清明》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古来一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习俗。
外出踏青扫墓,奈何细雨纷纷,借问酒家何处,欲消“断魂”之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的是重阳节习俗,登高避灾,茱萸驱瘟,诗人借节日习俗表达了身处异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给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说说这3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节日情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主题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试题春·诗如诗的春天到来了!“赤栏桥外柳千条”,如今的柳树枝条异常繁茂。
瞧,学校里红桥一带,万丝千缕的垂柳,洋洋洒洒的,像有着一头灵动飘逸的秀发的少女。
她们抬起头,挑逗着云朵,让云朵“吱吱”发笑;她们伸出胳膊,拦住过路的鸟儿,让他们以一首空灵美妙的歌谣作为买路钱。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远望春天的桃花,紧密地挨着,个个都抿着嘴含羞地笑着;近瞧却又活泼了起来,像脸蛋红扑扑的顽皮小孩。
她穿着一条夹带着些莹白的粉裙子,鲜嫩欲滴,还戴着一顶鹅黄的小帽子,煞(shà)是可爱。
花朵底部的翠色积攒了整个严冬的希望,不知被哪一位画家的笔尖带过,花朵就一下子全然迸(bènɡ)发了。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的,春水初升,冬日沉郁苦闷的冰已渐渐化去,呈现出春水清澈见底、活力四射的样貌。
暖阳将粼粼金粉撒在水面,水开始回暖,升温,氤(yīn )氲(yūn)着一层又一层的水汽。
初春时春风不常光顾,水面就一如既往的平静,像未出阁的少女的铜镜。
它还将看到的春景画在自己身上,青山环绕,白云悠然,天空澈蓝——这是另一个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新燕带着希望飞回来了。
它们尖硬黝(yǒu)黑的嘴中叼着用来筑新巢的枝条,可爱的小翅膀上下舞动,感受着春天空气中的轻盈舒畅,优雅的燕尾将天空裁成一个个小三角。
“叽叽!啾啾!”春日如此美好,何不与燕子一起欢唱呢?春日,就如同唐诗宋词一般美好,带给我们希望、力量。
1.【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洋洋洒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取信息】读一读短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段落描写对象引用的诗句第2自然段柳树赤栏桥外柳千条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3.【品析句子】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句子写得优美生动的。
例谈如何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
例谈如何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可是现行部编版教材却是以单元组元,我们该怎样利用好现行的教材进行任务群学习呢?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
一、单元教材整体分析和学习任务群定位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栏目。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习作要素是手机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课后练习分别是:《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纸的发明》: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
《赵州桥》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综观整个单元,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单元可以定位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发展型任务群。
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单元就是通过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查找、搜集课外资料,并进行信息整合,然后清楚得体地向他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因此本单元可以定位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二、整体解读单元文本,设计单元情境任务确定了单元学习任务群,了解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览了本单元的习题和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确立本单元的情境任务——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第三单元课外拓展阅读技巧专项提升 (部编版,有答案)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23.短文主要写了( )。
A.卢沟桥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C.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世界各地的特色“端午”
19.端午节已有________多年历史。它的由来,最受认同的是纪念________说。
20.在晋代,______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在_______代开始出现蜜饯粽。在端午,英国的__________、马来西亚的裹粽比赛、韩国的________端午祭都很有特色。
21.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_______的节日。我们是从______年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放假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2)写出短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
(3)抄书使鲁迅"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鲁迅的书"历久常新"。表现在:
12.读第二节,用"︱"给这节文字分层,再分别写出层意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
(3)破散:近义词( )反义词( )
(4)爱好:近义词( )反义词( )
第3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部编版三下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知识点: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在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三首》品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它们分别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资料,感受不同节日的习俗和节日氛围吧!《纸的发明》仔细读课文,了解不同时代纸的特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把纸的发明过程写清楚的,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有哪些优点。
《赵州桥》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作者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了解《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些什么,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画上的内容介绍清楚的。
说一说《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并收集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重点句子: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该段)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补充:说明文专题阅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事物的文章,如介绍某一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一类是说明事理的文章,如解释事物隐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总起句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过渡句总结句说明文的阅读要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比较明显,可以通过看标题、抓首段、抓结尾段、找关键句的方法来确定。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抓首括句和中心句,也可以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摘要组合。
2.理清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1)空间顺序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一)卢沟桥的狮子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shèn)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有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为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A.卢沟桥是一座______________,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
B.短文开头引用一句__________,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是从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狮子的。
(4)文中有一处省略号,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
(5)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为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一)春节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
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
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
到了西汉,汉武帝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
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有卖年画春联的,有卖灯笼爆竹的,有卖窗花脸谱……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
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大年……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
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
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鞭子。
“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
“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
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鞭子演变而来的。
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
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1.第③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第④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下面哪一项是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D.清楚地介绍“年”怕什么3.读完文章后,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来抵御“年”呢?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三)(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三)一、阅读短文。
杂(zá)货店的老爷爷①我家楼下有一间杂货店,卖东西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老爷爷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细长的眼睛,笑起来弯弯的,就像两个小月牙。
听妈妈说,在她还是我这么大的时候,老爷爷就已经在这里。
只是当年,老爷爷还是一个强壮的大叔,头发也还是黑黑的。
②每天早上经过杂货店,我都能看见老爷爷拄着拐(guǎi)杖(zhàng)坐在店门前,戴着老花镜,一边看报纸一边听收音机。
当有熟人经过时,老爷爷就会取下老花镜,笑眯眯地打呼,时不时还会聊(liáo)几句家常,附近的街坊都会专门到这里买东西,一是因为杂货店里的商品永远物美价廉(lián),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老爷爷一直诚实守信,深得大家信任。
③记得一次妈妈和我去杂货店买完东西后,回到家才发现钱包不见了。
可是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丢了,只好原路寻找。
当走到杂货店时,老爷爷一看见我们就急忙跑过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钱包,塞进妈妈手里,气喘吁(xū)吁地说:“你的钱包丢在我店里了!刚刚你们走得太快,我都追不上。
”妈妈笑着说:“太谢谢您了!”老爷爷摸了摸自己那一头银发说:“物归原主是应该的。
”④直到今天,这个老爷爷依旧每天坐在杂货店门前,看着报纸,听着收音机,时不时笑眯眯地向我们打招呼。
1.从文中找出一个适当的词语填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
老师说_____________是最可贵的,欺(qī)骗他人的做法不可取。
2.为什么大家都爱去老爷爷的杂货店买东西?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能概括第③自然段主要内容的一个词语是( )A.睹物思人B.物归原主C.物美价康D.物有所值4.文中老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A.狡猾B.严肃C.善良D.诚实二、快乐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一)中国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到了现在,人们进一步将绳结精致化,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特性,表现得更加贴切。
你看:打一个“寿桃结”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奶奶,他们一定很高兴,因为它代表着长寿;在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送上“同心结”的贺礼,他们也会满怀喜悦,心中充满甜蜜。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
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
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
光彩耀眼的中国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由实用性的绳结发展为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如今,中国结()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喜爱这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工艺。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①既……又……②因为……所以……③不仅……还……2.第2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画上“”。
3. “中国结”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
时间作用功能类型表现形式几千年前实用性现在手工艺品各种造型、日常用品(二)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猜灯谜等。
1. 细读短文判断,下面的诗词和元宵节无关的是()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乐山大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四川的乐山大佛。
它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
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面容慈祥,双手扶膝,安然端坐。
整个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庄严。
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8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
真是“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
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shí)。
清代诗人王士祯(z hēn)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jì)中流”。
在大佛头部的18层螺髻中,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靠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
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的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奇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乐山大佛在唐代开始修凿,人们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
佛像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然身形完好,端坐安详。
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世界艺术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乐山大佛。
现在每天来这里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登上凌云山峰,无不赞叹这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坐像。
1.【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认真读文章,读懂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照样子找出关键词句,填一填表格。
3.【探究内容】读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1)说说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依次从大佛的哪些部位介绍了排水系统的设计巧妙?根据课文内容排列顺序。
(写序号)
①头部②两耳背后③衣领和衣纹皱折
④胸部背侧⑤正胸靠向左侧⑥右臂后侧
()()()()()()
4.【积累语言】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例: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
..世界艺术珍品。
_________被人们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被____________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明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但中秋节盛行却在宋朝,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一句,借月亮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二)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受到尊崇的官吏,却被一位嫉妒他的官吏陷害,他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
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蛟龙的怒气。
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
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
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制成的。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份,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纪念屈
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用来驱除灾害和疾病。
人们还会挂带香包,这种香包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积累诗句】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内容】读文段,梳理文章的内容。
(1)文段(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________,结尾处简单介绍了有关中秋节的____________。
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文段(二)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
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写法探究】下面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的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
来写的。
B.文段(一)中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是为了说明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盛
行于宋代。
C.文段(二)重点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D.文段(二)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句话来写的。
4.【小试身手】仿照下面的句子,简要介绍一种节日食品或地方特色食品的
制作过程。
(提示:如饺子、煎饼、麻花等)
例: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形容十分稀有。
2.形象生动、气魄雄伟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世界艺术珍品、举世无双
3.(1)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
(2)①③⑤⑥②④
4.香港东方之珠状状同学们班里的小诸葛
微群阅读
1.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1)由来神话传说吃月饼赏月
(2)由来习俗龙舟竞赛吃粽子挂艾草挂带香包
3.C
4.饺子是用面皮包着肉馅或蔬菜馅,下锅煮熟而食的一种中国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