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2.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减少心衰病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确保光线适宜、温度适宜。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如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注意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遵循中医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
(2)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合理搭配食物,如气虚证患者可适当增加黄芪、党参等补气食材;血瘀证患者可适当增加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食材。
(3)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高脂、高糖、刺激性食物。
3.情志护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1.定期评估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
2.加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解患者需求,优化护理服务。
4.探索新的中医护理方法,提升护理水平。
本方案旨在为心衰病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为目标,为心衰病的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1)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加强用药宣教,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四、护理评价
1.患者对心衰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
2.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3.心衰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4.患者满意度及护患关系。
五、持续改进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2)心功能Ⅲ级:卧床休息,严格限制一般 的体力活动。床边站立,移步,扶持步行
练习到反复床边步行,室内步行。在日常 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边进餐,坐椅,上 厕所,坐式沐浴到精患选版课者件pp自t 行顺利完成。 36
生活起居
(3)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 般的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室外
1.中药泡洗(中药浴足)(详见附录2)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2)方药遵医嘱执行。如气虚、血瘀者可选
用:红花、银花、当归、玄参、泽泻、生 甘草等。阳虚、水停者可选用经验方(足 疗老中医袁海波)桂枝、鸡血藤、凤仙草 、食盐、芒硝等。
精选版课件ppt
26
特色技术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1)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随症配
次,每晚进食宜少,避免饱餐。
精选版课件ppt
43
情志调理
• 指导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宜平淡静志,避 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用脑过 度,避免情绪波动。
• 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造成的体虚 、易急躁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 愉快,消除因此产生的紧张心理,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 或康复。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宜食温热,忌 生冷、寒凉、粘腻食物。宜益气温阳、化 瘀利水之品,如海参、鸡肉、羊肉、桃仁 、木耳、大枣、冬瓜、玉米须等。可选食 莲子山药饭等。
精选版课件ppt
41
饮食指导
(4)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宜食温,忌辛 辣寒凉之物。填精化气、益阴通阳之品, 如:芝麻、黑豆、枸杞、鹌鹑、牡蛎、鸽 肉、桑椹等。可选食山药鸡蛋羹等。
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
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 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 沫样痰)。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慢性稳定期:a.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证候: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发给。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b.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额泛红,□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发给。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c.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证候: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咳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水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CL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

证候:心悸,动辄气短,尿少、水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②急性加重期:a.阳虚水泛证。

证候: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

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b.阳虚喘脱证。

证候: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c.痰浊壅肺证。

证候: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以保证患者的休息与睡眠。

(3)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①心功能I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须避免重体力活动。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心衰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如风寒、暑湿、燥 火等邪气侵袭,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内伤七情,如忧 思、悲恐等情绪波动影响心脏功能;饮食不节,如过 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水湿内停,加重心脏负担; 劳累过度,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影响心脏的 正常生理功能。其病机主要为心气虚或心阳虚,导致 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进而引发全身各脏器功能衰退。
针灸护理原则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穴位
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等 。
护理操作
每日或隔日进行一次,每次留 针20-30分钟,7-10次为一个
疗程。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避免自行操作造成损伤。
推拿护理
推拿护理原则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 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02
中医护理方案
饮食护理
01
02
03
饮食原则
以清淡、易消化、低盐、 低脂、低热量为原则,适 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 、瘦肉、蛋等。
食疗方剂
可选用具有益气养心、活 血化瘀的食材,如红枣、 桂圆、山楂、当归等,制 成汤粥等食用。
饮食禁忌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控制盐、糖、脂肪的摄入 ,戒烟限酒。
情志护理
中成药护理
总结词
选用具有养心、益气、活血等功效的中成药进行护理。
详细描述
针对心衰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可选用如养心氏片、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 胶囊等具有养心、益气、活血等功效的中成药进行护理。在使用过程中,需遵 循医嘱,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04
其他护理方案
针灸护理
01
02
03
04

中医心衰护理

中医心衰护理
告医生
西药:严格遵医嘱服药,尤其是 洋地黄类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 副作用
210224/2/25
病情观察与记录
病情观察与记录
1
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观 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2
记录
记录患者每日的尿量、体重变化,以及病情发展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教育:向患者
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及家属普及心衰的
检查,了解心脏功能
预防和保健知识,
情况。如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症状,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
及时就医
理能力
预防与保健
6
7
8
中医心衰护理强调整体观 念和个体化治疗,从生活 起居、饮食、情志等多方
面进行护理
通过专业的护理措施,可 以帮助心衰患者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良好的护理也可以 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更 好地配合治疗,从而获得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6024/2/25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 度、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
光刺激
休息:心衰患者应充分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采取 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心脏
负担
活动: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适当安排活动。轻度心衰患者 可进行轻度家务劳动,中度以
上心衰患者应限制活动量
20XX
中医心衰 护理
-
1 情志护理 3 饮食护理 5 病情观察与记录
2 生活起居护理 4 用药护理 6 预防与保健
中医心衰护理
24024/2/25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的平衡对 于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

(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力衰竭时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病位在心。

【临证施护】1.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

并给予吸氧。

2.心悸时,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心、交感、神门等穴,短绌脉者应正确测量。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之品。

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

【辩证施护】1.心肺气虚兼血瘀1)严密观察病情,如心悸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取半卧位,心电监护,给氧。

2)饮食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胡桃肉等。

2.气阴两虚兼血瘀1)注意休息、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增加饮食调养,平时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饮,以补养心气。

3.心血瘀阻1)病室温暖,保证休息,注意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便溏者便后药保持肛周清洁。

3)失眠多梦者予耳穴埋豆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

4水饮凌心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

防寒保暖。

若心悸喘咳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呼吸困难者给养,绝对卧床休息不得劳累。

2)汤药浓煎温服,少量多次分服,严格按时间和剂量给药。

3)饮食宜少食多餐、易消化、益气温阳、化饮利水宜食新鲜蔬菜、藕粉、蛋花汤、牛奶、酸奶、冬瓜等。

【用药护理】1.中药宜温服,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洋地黄类药物的效果及反应。

【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适量、适度的保健锻炼,避免过劳。

2.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控制食盐摄入量。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4.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

中风中医护理常规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

一、临证施护: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减少搬动。

(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增加饮食调养,平时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饮,以补
心血瘀阻
)病室温暖,保证休息,注意安全,防滑防跌,床边
)便溏者便后药保持肛周清洁。
)失眠多梦者予耳穴埋豆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
水饮凌心
)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防寒保暖。若心悸喘咳不
Hale Waihona Puke )汤药浓煎温服,少量多次分服,严格按时间和剂量
)饮食宜少食多餐、易消化、益气温阳、化饮利水宜
、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急躁、恼怒、郁闷等不良情绪刺激。
、恢复期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循序渐进。
狗肉、辣椒等。昏迷或中度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饮
、风痰阻络证
、风火上扰证
3-7天,加强心理疏导,保持情绪稳定。
、阴虚风动证
、痰热腑实证
、痰热内闭证
、痰蒙清窍证
临证施护】
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心悸时,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心、交感、神门等穴,
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水
饮食护理】
心肺气虚兼血瘀
)严密观察病情,如心悸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浮肿
)饮食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胡桃肉等。
气阴两虚兼血瘀
)注意休息、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用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者应趁热服用。
观察并记录洋地黄类药物的效果及反应。
健康指导】
起居有常,适量、适度的保健锻炼,避免过劳。
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
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
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所致。以突然昏仆、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3.情志护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心衰的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增强治疗信心。
(3)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如采用冥想、放松训练等,保持心态平和。
4.健康教育
(1)向患者普及心衰的中医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
(2)指导患者正确服药,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4.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六、注意事项
1.护理人员需遵循患者意愿,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中药煎服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3.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七、总结
本方案从生活护理、辨证施护、情志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为心衰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中医护理。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中医护理,旨在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二、护理目标
1.减轻患者心衰症状,降低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2.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心衰复发。
3.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确保患者拥有良好的休息条件。
(2)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日间活动。
(3)水湿泛滥证:采用利水渗湿之法,可选用茯苓、泽泻等药物进行调理。
(4)阳虚水泛证:采用温阳利水之法,可选用附子、干姜等药物进行调理。
3.情志护理
(1)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2)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心衰的中医防治知识,增强治疗信心。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衰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而引起的。

中医护理在心衰病的常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心衰病中医护理的常规措施。

1.中医诊断: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包括查看患者的脉搏、舌苔、面色等信息,以帮助确定病因和病情。

2.中药治疗:中医常用的中药治疗心衰病包括养心安神、利水利湿、健脾益气等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人参、白术、山药、茯苓等。

3.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在心衰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建议患者少吃盐,减少水液潴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避免油腻食物,防止消化不良;适量吃些瘦肉、鱼类,补充蛋白质。

4.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衰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点穴、搓揉等。

按摩有助于舒缓疲劳、恢复体力、促进代谢。

5.中医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改善心衰病症状。

针灸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缓解心衰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6.中医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人体功能的方法。

中医气功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缓解疲劳和呼吸困难。

7.中医推拿:推拿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抚摩、揉捏、推拿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健康的疗法。

中医推拿可以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心脏负担。

8.中医草药熏蒸:中医熏蒸是一种利用药材熏蒸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草药熏蒸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促进病情好转。

9.中医精神疗法:中医精神疗法是一种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改善心衰症状的方法。

中医建议心衰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社交活动中,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10.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认为心衰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定期进行体检和医学观察。

总之,心衰病中医护理的常规措施包括中医诊断、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按摩、针灸、气功、推拿、草药熏蒸、精神疗法和养生保健等。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1)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随症配 穴。如:心悸主穴:心、小肠、皮质下,配穴: 心脏点、交感、胸、肺、肝。水肿主穴:肾、 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 神门、三焦、内分泌。便秘主穴:大肠、三焦、 脾、皮质下,配穴:肺、便秘点等。
3.灸法(详见附录2)
(1)遵医嘱取穴,随症配穴。如:心俞、足 三里、肺俞、百会、内关、肾俞、三焦俞、关 元等。
(2)中成药适用于慢性稳定期患者,宜饭后 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粘膜的刺激,服药期间 根据治疗药物服用注意事项、禁忌,做好饮食 调整。
2.注射给药 (1)根据医嘱辨证选择适宜中药输注的静脉。
用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控制液 体的入量及输入速度。
(3)执行药物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3)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的 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室外步行,自行 上1层楼梯,逐步过渡到通过步行测验,制定步行 处方。在日常生活活动能自行站位沐浴,蹲厕大 小便,轻松文娱活动,如广播操、健身操、太极 拳等。
(4)心功能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 须避免重体力活动。增加午睡和晚上睡眠时间, 全天控制在10小时内为宜。
一、常见证候要点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 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 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 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 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 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 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 结代。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 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 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中药调理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药物管理
在中药调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如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 理。
落实健康宣教
确保患者正确使用中药,避免药物剂量不 足或过量,同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
促进心理调适
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中药调理的目的、方法 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 胸闷等症状,需要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给予止咳、 祛痰药物。
阳气虚衰
患者可出现畏寒、肢冷、 乏力等症状,需要加强保 暖,给予温阳散寒药物。
03
日常生活指导
饮食指导
饮食有节
饮食要规律,避免过饱过饥,宜 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 糖,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
摄入。
合理搭配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 肪食品,适量食用鱼类、禽类、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预防病情 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在日常生 活中注意预防,包括饮食、起居、 情志等方面。
中医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控制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减 轻心脏负担。同时,需要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补充身 体所需的营养。
心理护理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和焦虑,以减轻心脏负担。
诊断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 竭。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心脏舒张受限等 。
发病机制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负荷过重、心脏舒张受限等导致的心 脏循环障碍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
疾病分级与分型
疾病分级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

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

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

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

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

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时间:2013.02地点:护士长办公室主讲人:内容:心衰的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心衰病是指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以呼吸困难,心悸烦躁,尿少,下肢水肿,乏力,多汗为主症。

病位在心,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1.心肺气虚证:胸闷气短、咳嗽喘促、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食少纳呆,面色苍白,或紫绀,舌胖嫩,边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头昏乏力、口干舌燥、少寐多梦、自汗盗汗,舌红少苔,或紫绀、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血脉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或心胸痹痛、胁下痞积、少尿浮肿、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结代。

4.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腰酸膝冷,尿少浮肿,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暗红,苔白滑,脉沉细数。

5.痰热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心悸气短,倚息不得卧,动则尤甚,尿少浮肿,或颈脉显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6.阳气虚脱证:面色苍白或晦暗、心悸气喘严重、烦躁不宁、或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肢肿,舌质淡,苔白,脉微欲绝或疾数无力。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维持适当的温度与温度。

一般病人可取平卧位,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3)控制静脉补液速度:一般每分钟1~1.5ml(20~30滴),防止心衰加重。

(4)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2~4L/分。

观察吸氧后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随时评估呼吸困难改善的程度。

(5)加强口腔、会阴、皮肤的护理。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发绀、肺底湿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尿量等变化情况。

(2)若出现心率增加、乏力、头昏、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加强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力衰竭时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病位在心。

【临证施护】
1.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

并给予吸氧。

2.心悸时,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心、交感、神门等穴,短绌脉者应正确测量。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
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之品。

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

【辩证施护】
1.心肺气虚兼血瘀
1)严密观察病情,如心悸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取半卧位,心电监护,给氧。

2)饮食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胡桃肉等。

2.气阴两虚兼血瘀
1)注意休息、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增加饮食调养,平时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饮,以补养心气。

3.心血瘀阻
1)病室温暖,保证休息,注意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便溏者便后药保持肛周清洁。

3)失眠多梦者予耳穴埋豆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

4水饮凌心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

防寒保暖。

若心悸喘咳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呼吸困难者给养,绝对卧床休息不得劳累。

2)汤药浓煎温服,少量多次分服,严格按时间和剂量给药。

3)饮食宜少食多餐、易消化、益气温阳、化饮利水宜食新鲜蔬菜、藕粉、蛋花汤、牛奶、酸奶、冬瓜等。

【用药护理】
1.中药宜温服,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洋地黄类药物的效果及反应。

【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适量、适度的保健锻炼,避免过劳。

2.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控制食盐摄入量。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4.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

中风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

一、临证施护:
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减少搬动。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面色、舌象、脉象变化。

发现头痛、项强、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保护。

4、尿潴留者,可按摩中极、气海、关元等穴,虚者加艾灸。

必要时医嘱留置导尿。

5、便秘者,予腹部顺时针按摩,或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如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

必要时口服麻仁丸或用番泻叶泡茶饮。

6、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急躁、恼怒、郁闷等不良情绪刺激。

7、恢复期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循序渐进。

二、饮食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可多食水果、蔬菜、豆制品、山楂等食物,忌肥腻及温阳助火之品如羊肉、狗肉、辣椒等。

昏迷或中度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三、辨证施护:
(一)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者,可予耳穴埋豆对症处理,加强安全防护,防跌伤。

饮食忌羊、狗肉,以免助湿生痰。

2、风火上扰证
发病之初静卧休息3-7天,加强心理疏导,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宜多食苦瓜、冬瓜等清热之品。

3、阴虚风动证
病人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可用五倍子粉、醋调敷神阙穴。

饮食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薏仁粥,甲鱼汤等。

4、痰热腑实证
注意观察舌苔、脉象变化,以及有无便秘情况。

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如萝卜、梨等。

(二)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神昏、高热时可予头部冰袋冷敷,并可遵医嘱针刺人中、百会、内关、风池等穴。

饮食宜多食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之品。

2、痰蒙清窍证
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避免搬动。

宜食燥湿化痰之品,如芹菜、香菜、洋葱、生姜等,或人参、甘草泡茶饮。

3、元气败脱证
可艾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20分钟,有助于回阳固脱。

四、用药护理:
(一)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应用降压药、脱水药时,注意观察血压及尿量情况。

(二)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及时擦干
五、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防止病情复发。

(二)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四)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复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