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真武汤方证原文及释义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原文】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组成配方】茯苓10g 白术6g 附子10g 白芍10g 生姜10g【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方解】此温阳利水之方,临床使用以畏寒,小便不利,水肿,心下悸,头眩为目标。
肾为水脏,主气化,司开合。
水之所以行,之所以化,皆靠肾阳作用以完成。
若肾阳虚弱,气化失职,主水无权,则水饮内停,泛滥成灾,所谓阴盛则水动是也。
张景岳云:“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
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
”水气不化,可横溢上下,流注表里。
犯胃则恶心呕吐;注肠则腹痛下利;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咳嗽喘息;溢蔽清窍则头重眩晕;浸渍四肢肌肤则身重水肿,肢节疼痛;下蓄膀胱则小便不利。
多伴有面色晄白或黧黑,精神萎靡,头闷嗜睡,喜温畏寒,食欲不振,溲清便溏,舌胖大淡润或青紫,苔白滑或无苔多津,脉象沉细或沉迟。
临床运用,李培生先生说:“不管是消化系统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便秘,胃切除后的倾倒症候群等;还是循环系统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还是泌尿系统病,如慢性肾炎,高度浮肿,低热;还是呼吸系统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妇人虚寒白带等,只要符合心肾阳虚,水气泛溢的病机,用之皆有良效。
”忆1968年随李映淮老师临床时,一感冒患者汗后发热持续不退,神昏谵语,不欲衣被,有似阳明之热,继据小便不利,不渴,足冷,舌苔润滑,脉沉而弱,腹诊有振水音,辨为阳虚阴盛、真寒假热,用本方一剂便热退神安。
关键在抓住阳虚、水气不化。
真武汤症~少阴(心肾)寒化,阳虚水泛
真武汤症~少阴(心肾)寒化,阳虚水泛真武汤证~少阴寒化,阳虚水泛2016年02月02日· 来自专栏《伤寒论》真武汤证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一个证型,其证是阳虚水泛。
真武汤是《伤寒论》重点方剂之一,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而被厂泛应用。
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病理机制关于真武汤证,张仲景明确指出它的两组证候,一是太阳病发汗不解,证现发热、心悸、头眩、身瞤动而抖战欲倒;一是腹痛,小便短少、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两组都可有浮肿,尤其是后者。
其病机是阳虚水泛。
前者阳虚不能制水,水上凌心而心悸,气不得升则头眩,汗后阳虚仍发热;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肉失其熙养而失其主持,故可筋肉跳动,甚则抖战欲倒。
后者为肾阳衰微,致水气浸淫内外。
腹痛是寒盛于内;肾之气化失调则水不下利,故现小便短少:水溢于肠则为泄泻;水泛于外则可见浮肿。
真武汤的两组证状,前者以水气凌心为主,后者为脾肾阳虚水泛明显,虽其证候各有重点,但其病机都是肾阳虚衰。
真武汤证有两个症状需要讨论,即发热和亡阳问题。
历代《伤寒论》注释家认识不一。
隋之《巢氏病源》认为,此证是“内有虚热则渴,渴欲饮水,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悖也”。
元代《世医得效方》认为真武汤“治伤寒数日以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宜服之。
已经汗下解,仍发汗者,心下悸,头眩晕,身瞷动,振振欲擗地者,此由渴后饮水,停留中脘所致”。
清代喻嘉言则认为此证是“汗虽出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
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振振欲擗地”五字,形容“亡阳之状如绘”。
清之《医宗金鉴》亦认为大汗出,仍发热不解者,“阳亡于外也”。
综上所述,真武汤可有发热无疑,但喻氏和《医宗金鉴》则认为此证是大汗亡阳。
【方剂】真武汤
【方剂】真武汤真武汤原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
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煎服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真武汤方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
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则全身浮肿,阳虚不能温煦,故恶寒肢冷;脾虚湿盛,阴寒凝结,故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
治宜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
方用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
生姜宣肺暖胃,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以治腹痛,并能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
《伤寒来苏集》说:“真武,主北方水也。
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
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
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
火失其位,则水逆行。
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阳;佐芍药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
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升阖得宜,小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矣。
生姜者,用以散四肢之水气与肤中之浮热也。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真武汤(古代经典名方1008)
真武汤(古代经典名方1008)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82 条和316 条。
是治疗阳虚水泛之代表方剂。
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阳化气行水,为君药;茯苓甘淡渗利,健脾利湿,以驱逐水邪;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脾恶湿,得阳则运,故佐以苦甘性温之白术,健脾燥湿,扶土以制水泛;生姜味辛性温,温中散水,走而不守,既可助附子温阳祛寒,又助茯苓、白术健运行水,三者共为臣药,合收培土制水之功。
君臣相配可使肾阳复,脾运健,气化行,水道利。
白芍苦酸微寒,敛阴和营,与附子同用,破阴结而布阳和,使邪水去而真阴不伤。
真武汤证的主症是:精神疲倦,畏寒,体寒,少腹不适,双下肢浮肿,小便稀少,口渴,不欲饮,心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真武汤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下调外周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血氧供应,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等作用。
还可以使肾血流量增加,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现代临床上,真武汤运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眩晕等。
真武汤的利水作用温和,不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
真武汤全解
真武汤全解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函太阳89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是个在感冒中很难把握的方子,但是杂病中还是相对比较好用的。
我就从我所了解的一些方面,慢慢聊聊这个汤,因为这个汤的主证和别的汤不一样,这个汤几乎没有主证可以用,所以往往开起来是凭感觉的。
我只能唠叨唠叨这个感觉。
可能我絮絮叨叨几千字,能有一个大概的感觉给你们抓住也不一定。
首先先回忆一下,伤寒论里面一个方子,如果这个方子的药味稍稍多一些,比如五六味左右的。
有些方子有甘草的,有一些没有。
比如桂枝汤麻黄汤有甘草,五苓散没有。
这种有甘草的和没有甘草的方子,其实可以特地拿出来专门讨论一下。
有没有甘草这一个不同,其实方子的感觉往往就有很大的差异。
就好比说,桂枝汤里面,大枣入营,生姜出卫,就好像桂枝的药性走在血分,然后有了生姜,就能把桂枝的药性开到血管外面,把风邪赶出去,这个就是所谓的生姜帮助桂枝由营出卫。
可是有一个方子,和桂枝汤很像,叫做黄耆五物汤,这个汤是治疗血痹的,如果是虚证的中风或者手指麻啊脚麻之类的,都可以试试这个汤。
而这个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没有甘草,生姜加倍再加上黄芪。
而这个汤和桂枝汤喝起来感觉很不一样,桂枝是喝下去之后有种热气进入脾胃流遍全身然后出汗的感觉,而黄耆五物汤喝下去,就没有这种联合作用的感觉,而是桂枝的药性只在血分中,生姜就在血分外面祛湿气寒气,就感觉桂枝和生姜的联合作用不见了,甚至有人说有了黄芪这味药,就会打断桂枝和生姜的关系,就是黄芪在经方人的眼中,是走在营分和卫分之间,如果是经方的学习者,大概都会知道一件事,如果看宋本,整本伤寒的部分没有用过黄芪,黄芪不用再表证中。
但是你说桂枝不和生姜走表,是因为没甘草,还是因为黄芪挡在中间?那还有一个汤叫做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黄汗,那个方就是桂枝汤加上黄芪,那个汤喝起来就又有联合作用的感觉了。
余秋平:真武汤解析
余秋平:真武汤解析一、真武汤条文解析1.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太阳少阴的关系“太阳病发汗……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为什么可以出现少阴病的表现呢?因为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的背面是少阴。
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是卫阳之气,而卫气则出于下焦,卫阳之气来源于下焦的肾阳之气、命门之火,命门之火经肝的疏泄功能,并滋助于中焦脾胃之气,而上输于上焦,再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之力,敷布于皮毛。
所以,太阳病发汗太过之后容易伤阳气,轻则伤卫阳之气,重则伤少阴之阳气,尤其是少阴阳气弱的病人。
阳浮机制分析“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太阳病发汗之后,病仍然没有好,发热仍在。
这个“发热”,已经不是单纯的表闭阳郁之热,而更多是阳浮所致的发热。
所以真武汤能治疗长期慢性的低烧病人。
阳浮不一定就表现为发热,面红、前额红、舌红、失眠、烦躁焦虑、口干苦、脉浮滑等都可以是阳浮的表现。
82条导致阳浮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素体肾阳虚,因发汗再伤少阴之阳气导致阳浮;另一方面患者同时有肝阴血不足的体质,且发汗伤阳气的同时亦伤阴液,阴伤而肝失于濡养,阴不敛阳,阴虚阳浮。
两者共同导致虚风内动,风阳夹水饮上冲,遂发为真武汤证。
水饮辨证要点“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这些表现,一方面说明有水饮;另一方面,都是风动之象,《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患者素体可能有阴血不足,过汗、误汗伤阴液,津液营血是互生互供,津液伤了之后,会导致肝的阴血不足,阴虚阳浮,浮阳化风,虚风内动,夹水饮四处流窜。
“心下悸”,就是心下有悸动感,“心悸”的病机可以是心阴血虚、心阳气虚,也可以是水饮上犯,但“心下悸动”,指向很明显,多数情况就是水饮上冲。
还有身体其它部位,例如腹部脐周悸动是水饮上冲;心衰患者颈静脉搏动征也是水饮上冲,平卧时耳朵内闻及的血管搏动之声亦为水饮上冲——这些“悸动感”都是水饮上冲的表现。
李可老中医说真武汤证
李可老中医说真武汤证
(真武汤归于理中汤类方)
①筋惕肉瞤,②振振欲擗地,③眩晕,④心悸,浮肿……
①引申:一切风木妄动之征象,小儿双目眨动不停,大人不定处肌肉突突跳动,上下眼睑跳动,面肌痉挛……
部位:脾所属。
治则:补火生土,壮元阳以消阴翳。
性质:木克土。
②、③、④
水气~痰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痰饮之根(水泛为痰)(阳不化阴)
病在三阴,太阴统之。
脾胃为釜,釜中之物,唯火可以熟腐、运化,散精于五脏;
故脾胃本病,理中,小建中,牵涉釜底之火,则大桂附理中,补火生土。
若见生克乖乱,但扶其正,听邪自去。
若木克土,不单是木气强,重点是土气虚,土旺则自不受克。
难经提倡之隔二隔三疗法,我很少用,但特别注重“虚则补其母”(东方虚,西方实,补南方,泻北方,以中气为圆运动之轴)我治数百例小儿眨眼病,见此等病人大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食少便溏,得知皆因太阴不升,直接用理中汤,十天半月即大为改观,以桂附理中收功。
30岁前,还注意“抑”木,用一些平肝熄风之类,实是画蛇添足。
而且“木”气,乃生生之气,张锡纯叫做“生命的萌芽”,岂敢任意摧残!(镇肝、伐肝、泻肝!)
真武汤之用白芍,乃是降胆(甲木),酸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之中,成为坎中一阳。
只有“降”得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奥义在此。
一切属于少阴、太阴两虚之证,真武汤完全可以胜任。
经方心裁(192)真武汤
经方心裁(192)真武汤真武汤【原文】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82)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316)【组成与用法】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合;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功效】温阳利水。
【医案】1.经量过多初诊:2005年10月17日。
宋某,37岁,平时月经周期正常,6天净,经量偏多,上次月经9月5日来潮,此次月经10月9日来潮,量多,夹有大血块,经色鲜红,至今9天未净,面唇苍白,浑身阵冷,腰痛乏力,头晕眼花。
10月16日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6mm×6mm,10mm×10mm,宫内节育环位置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1)多发性子宫肌瘤。
(2)失血性贫血。
治法:温阳健脾止血。
方剂:真武汤加味。
淡附片6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炒白芍10g 炮姜6g 红参(调冲)12g 鹿角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山茱萸20g 艾叶炭8g 仙鹤草20g,3剂。
二诊:2005年10月19日,经水今净,身冷已除,口唇转红,头晕,腰酸。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血,升阳气。
方剂:薯蓣丸加减。
淮山药15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0g 生甘草5g 党参30g 炙黄芪15g 鹿角胶(烊冲)10g 川芎3g 炒白芍10g 麦门冬10g 柴胡6g 桔梗5g 茯苓10g 干姜3g 防风10g 大枣10个,7剂。
2.崩漏初诊:1999年8月25日。
陈某,45岁,近3个月月经15~20天一潮,现经行一月未净,量少色紫,无腰腹痛,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真武汤(称玄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称玄武汤)《伤寒论》
组方:茯苓 15 克芍药 10 克白术 10 克生姜 10 克附子 5 克
适应症:用于治疗阴虚证而引起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由于表阳虚,内阴寒,外虚热,内水冲而引起的心惊头昏欲倒,腹痛下痢,大致可归纳为:
①阳症的流感,肺炎,胸膜炎,肺结核。
②神经系统痴患,神经衰弱,脑出血高血压脑病。
③心脏病中的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心悸,浮肿等。
④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低下,肠炎,肠结核胃下垂等。
⑤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和肾萎缩。
⑥半身不逐,疟疾,湿疹,老年性瘙痒症,遗尿。
方解:茯苓逐胃内积水,镇静上冲之气,白术助茯苓去水,芍药补里虚,调整胃肠功能;附子的温补力很强,和生姜一起,提高新陈代谢的活力,恢复元气,由于有些药力的综合作用,使体液得到调节,胃肠功能改善。
而治心悸并使元气恢复。
药物功效:芍药为活血、茯苓为利尿药,干姜为驱风附子为温中药。
附记:本方适用于阴虚证所致之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症,表阳虚,内阴寒所致之心悸、头昏等。
真武汤及案例分析
土茯苓30g 粉萆薢15g
降尿酸
1、土茯苓、虎杖、菝葜、姜黄 能控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降低血尿酸水平。
2、萆薢、栀子、车前草等可调控尿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 减少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参考文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思考
抗心衰需要用利尿剂, 一般使用速尿,但速尿 会减少尿酸排泄,升高 血尿酸,这个药是否要 停?是否有其他药物可 以代替?
c
目录
CONTENTS
1 真武汤 《伤寒论》
2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患者信息:男,69岁,63kg
主诉:
右膝关节、脚跟、脚趾红肿热痛1周余,得温痛减; 双下肢麻木、浮肿、以右侧为甚;偶有咳嗽,痰色 黄、质稀;易疲乏,纳可,多梦,小便不利。 四诊:舌暗淡,苔白腻,脉沉。
既往病史:
1、冠心病史21年,共植入5枚支架 曾行“人工瓣膜置换术”
2、痛风病史,曾行“痛风石清除术”
案例分享
中医诊断
心衰--阳虚寒湿症
西医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 心功能IV级
2、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案例分享
真武汤
茯苓 30g 芍药 15g 白术 15g 生姜 30g 淡附片 15g
参芪真武汤
黄芪 30g 红参片10g
共3剂,日一剂,分两次服用,饭后温服。
真武汤 《伤寒论》
目录
CONTENTS
1 真武汤 《伤寒论》
2 案例分享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 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白术 二两(6g) 生姜 三两(9g) 附子 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症见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真武汤证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一个证型,其证是阳虚水泛。
真武汤是《伤寒论》重点方剂之一,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而被厂泛应用。
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主治: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加减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以助温胃止呕。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
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胡希恕医案:陈某,男性,41岁,1966年2月8曰初诊。
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 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
近症见: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舌苔白根腻,脉沉滑。
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证。
脉沉滑、舌苔白根腻,头晕,心悸,夜尿频,里虚夹饮。
综合分析: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阳虚水气上犯,爲真武汤方证。
处方:茯苓12g 白芍10g生姜l0g 白术10g炮附子(先煎)6g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
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爲10g。
服1周,肩背痛减。
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个月诸症皆消。
有一年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丰台区体育馆的一个武术教练、30多岁的一个女同志,得了美尼尔氏综合证。
伤寒论 真武汤证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为避圣祖 讳,改玄武为真武,现今所存世的《伤寒论》真武汤, 已经为了真宗改玄为真。
可以肯定真武汤其实就是《伤寒杂病论》当中的玄武 汤。
主治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 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 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脉沉细。
相关医案及临证心 得
宜宾县,农民李某,50余岁,1978年春节就诊。自 述每日上午觉肚脐不断吸气,继而腹胀难忍,虽用长巾 紧束腰腹亦无济于事,半夜后不断矢气,腹胀渐消,周 而复始,已逾1年。奇异怪诞,闻所未闻。
陈氏以其面色苍白,体质虚弱,舌体淡胖,断为阳气 虚损,表卫不固之变象,予以真武汤加当归、黄芪、五 味子以温阳化气,实卫固表。服此方3剂后,肚脐吸气 现象消失。此案说明,无论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么复杂怪 异,论治均当以辨证为准绳。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 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 味子、细辛、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 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
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 腿软、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方解
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真武汤是后世温阳利水的基础方子。五味药中,用大辛大热的 附子,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所以为主药,配伍苦燥渗 利的白术、茯苓,辅佐少量酸柔收敛的白芍,泻中有补,标本兼治。 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 燥,使利水而不伤阴,最终起到温化寒湿的作用。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真武汤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真武汤真武汤【方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白朮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为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运用】一、亡阳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
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名医类案·伤寒门》)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真武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真武汤
真武汤主肾中阳,附子苓术芍生委;
小便不利水湿停,阳虚水肿可用尝。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或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葫芦巴、淫羊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加肉桂、仙茅、大黄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当归、川芎、黄芪等随证加减治疗肾积水;加味治疗心力衰竭;加黄芪、巴戟天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合薤白、枳壳等治疗心房纤颤;以本方和防己茯苓汤化裁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病;加减治疗感冒、眩晕、过敏性鼻炎、阳虚不寐等都取得良好效果。
加全蝎、钩藤、生龙骨、牡蛎为基本方,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亦有较好的疗效。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抗慢性肾衰和强心、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6112真武汤伤寒论伤寒论
• 许叔微医案:乡里市人姓京,鬻yù绳为业, 谓之京绳子。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 汗,脉弱,恶风。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 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 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晌,振振动摇。医 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予视之日:强汗之过 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惕,此为逆也。惟真 武汤可收之。予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 竹叶汤解余毒,数日瘥
水气盛于下 下利(甚) —水寒下趋大肠。
病机:肾阳虚,水气泛滥。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 炮附子一枚 ——温阳散寒。 生姜三两 ——通阳散水。 茯苓三两 ——淡渗利水。 白术二两 ——健脾燥湿。 芍药三两 ——益阴和营,佐制附子之刚燥。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加减: 咳—加干姜、细辛,温散水寒;五味子收敛肺气。 小便利 —不需利水,去茯苓 。 下利(甚)—去芍药以免敛阴碍阳;加干姜温中
辨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主证: 仍发热 ——虚阳外越。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头 眩 ——水气上犯,清阳不升。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阳虚失煦,水渍 筋脉。 腹痛 ——阳虚,水寒凝滞,筋脉拘急。 小便不利 ——水气内停,气化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水气泛于四肢。 自下利 ——水气浸渍大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或然证: 咳 —水气犯肺。 呕 —水寒犯胃。 水气盛于上 小便利(小便清长)— 阳虚不能制水。
真武汤 《伤寒论》
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汤《伤寒论》【组成】茯苓9g 生白芍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9g【用法】水煎服【主治】1.肾阳衰微,水气内停。
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自不渴、脉沉者。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腼动,振振欲擗地者。
【方义体会】“真武”者,有镇伏水泛之义。
水湿爲病,或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以下注,则腹泻便溏;或以上冲,则呕逆喘满,清阳不得以升,浊阴不得以降,头眩短气,小便不利,故以助阳行水之法治之。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水,以助阳气;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即助附子阳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生白芍,一者敛阴和血益肝,再者缓急和营,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
临证中,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乾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乾姜;若呕者,去附子,倍生姜。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爲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古云:“治水责之于脾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故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临床应用】1、小儿喘咳,水肿久不癒例:贺××,男,7岁。
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
诊见:顔面黄而浮肿,腹大,下肢肿满,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乾呕.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纳.“喘”,“肿”爲其主症,故先以小青龙汤轻剂治之。
次日,呕止,咳喘大减,继以真武汤轻剂,只三剂而收全效。
2、慢性肾小球肾炎例:李X,女,38岁。
一年前因患慢性肾炎住院治疗,经治疗三月余,病情稳定,出院养息。
近日由于体劳过度,面浮身肿,尿量减少,化验尿蛋自(+++)。
患者不愿接受激素治疗,遂求余诊之。
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腹胀,短气,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脉沉而细。
治之真武汤、胃苓汤,二方各三剂,令其交替服用。
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
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本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文!本条讲的是真武汤证,即极度阳虚,而且水气泛滥的证候!阳虚为寒,水饮亦为寒,寒为北方之像,北方为玄武真君之位,所以寒水泛滥的病症对应的方剂,就命名为玄武汤。
后为避清世祖玄烨之讳,所以改成真武汤。
本条句首冠以太阳病,说明患者最初是太阳病,太阳病理应用汗法,所以医生给他发汗解表!但是,由于汗不得法,过汗伤阳,所以汗后不解。
这里的不解,可能是表证还在,也有可能是表证虽然没了,但病邪内陷,变成里证了!当然也可能是两者都有,既有一部分表邪未尽,同时寒邪内陷而化寒,形成表里俱寒之相。
事实上,就后面症状来看,也是两种可能:一是没有表证,只有里虚寒和水湿内盛;二是有一点表证,但里寒和水饮特别重。
而本条的真武汤,对这两种情况都适用。
后文的症状,有仍发热,这个发热即可能是表证的热,也可以是里寒水饮格阳的热。
当然,就真武汤而言,不仅这两种情况都适用,就算没有发热也适用。
只要符合里阳虚严重和水饮泛滥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使用了!心下悸是心口窝部位有悸动感,这种情况一般都主里有水饮,尤其是胃中停水。
头眩,即头晕。
少阳病的肝火上冲可以头眩,水饮上冲也可以头眩。
但综合本条其他症状来看,这里的头眩应是水饮所致!身瞤动,即身体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抖动。
这是津液不足以濡养筋脉所致!我们一再强调,过汗伤人,既伤阳气,也伤阴气。
至于某位患者表现为伤阳气厉害,还是伤阴气厉害,主要取决于患者原先的体质。
原先偏阳虚的,多表现为汗多亡阳;原先偏阴虚的,多表现为汗后伤阴,即津液耗伤。
本条方证是伤阳气为主,但也伤到了一定程度的津液。
既伤阳,也伤津,而以伤阳为主。
振振欲擗地,身体颤抖几欲摔倒的样子。
倪海厦《伤寒论》三三〇:真武汤
倪海厦《伤寒论》三三〇:真武汤倪海厦经方学堂 2022-06-09 20:30 发表于河南伤寒经方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伤寒杂病论》。
6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三三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或,是副证,不一定看得到的现象,主证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少阴病本来就是里寒很盛,水湿很盛,如果小便很正常出来的话,小便一定是白的,四肢很痛就是附子汤。
现在小便不利了,已经是水堵在里面了,属于虚寒的积水。
为什么腹痛,水通通堵在下焦,下焦肠子里面的水份太多,肠壁上的血液循环一定不好,所以肚子会痛,这时候用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二片,白朮二钱,用白芍止腹痛,腹痛的原因是因为肠壁上的静脉血管的血,没有办法回流心脏,身上五脏六腑的血通通要回到肝,再从肝的静脉出来,这时候开白芍,白芍能让血很快地归肝。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汤方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张仲景常常在咳嗽的时候加细辛、五味子,加干姜,代表这是水饮的咳,水气往上冲的时候,所以加细辛、五味子,下来再遇到干姜,水气就去掉了。
如果小便很正常,茯苓就不用了。
张仲景在寒利的时候一定会用干姜,所以如果下利很重,加干姜。
呕吐的很厉害,代表水饮很重,胃里面有一定的水,过量的时候就会恶心,所以靠生姜,生姜能散胃里面的水,胃的蠕动不好的时候要靠干姜,所以生姜、干姜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武汤
(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 克,白术9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
而此者虚极入阴,不但身_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前既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可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已也。
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为证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均不外于里有水气的关系。
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少阴病,由于误治因即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
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
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为其应用的确证。
参照以上证候,可活用于痿□、麻□、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 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 年2 月8 日。
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 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
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
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茯苓12 克,白芍10 克,生姜10 克,白术10 克,炮附子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 克,炙甘草10 克,增炮附子为10 克,服一周,肩背疼减。
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 克,服两月诸症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