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的原文与翻译
![伤寒论的原文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f984bd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4.png)
伤寒论的原文与翻译原文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
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3e100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9.png)
《伤寒论》原⽂《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113⾸,应⽤药物82种.第⼀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发展、治疗、预后的⼀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第⼗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2]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运⽤《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4]《伤寒论》,古代《伤寒论》,古代汉医汉医经典著作之⼀,是⼀部阐述外感病经典著作之⼀,是⼀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卷,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撰于公元撰于公元3世纪初。
初。
张仲景张仲景[1] 原著《原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匮要略⽅论》。
[2]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国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国时期已经处于⼀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九⼗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选⾼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监雕版刊⾏,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宋凡⼋百余年传本歧出、条⽂错乱的局⾯。
⾦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四年(1144)成⽆⼰成⽆⼰《注解伤寒《注解伤寒论》刊⾏,有详注,逐渐取代⽩⽂本《伤寒论》,⽩⽂本南宋未再翻刻,⾄元代,⽩⽂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药加以融会,⽰⼈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d2de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d.png)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者,自汗,发热,恶寒,引领项而鸣,身重不能转侧,重则谵语,眼中生斑,口燥咽干,不渴,下利清谷,或噎人,或干呕,或利不禁,或谵语不休,或欲得饮而反撑拒,或呕不止,或心下痞硬,或胁下痛
引阴,或不得卧,或卧则发梦,寐不安者,几至十日而愈。
伤寒论译文
伤寒症状包括自发性的汗液、发热和恶寒感觉,颈部和头部有鸣叫声,身体沉重不便侧卧。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谵语,眼中会出现黑斑,口
干咽喉干渴,但不想喝水。
伴随腹泻,有可能呕吐。
疾病严重时,可
能有难受的感觉,尤其是想要喝水但是身体却拒绝,出现并发症时可
能会呕吐不止。
此病通常会出现心下部位的不适,肋骨下部会引起阴
囊疼痛,睡眠不安,甚至会出现梦魇。
若病情加重,病程可长达十天
左右,直至痊愈。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8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8](https://img.taocdn.com/s3/m/3d2913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5.png)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8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原文】伤寒陰陽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挛①,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注释】①引陰中拘挛:牵引陰部拘急痉挛。
【译文】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陰陽易病,出现身体沉重,气少不足以息,小腹挛急疼痛的症状,甚至牵引陰部挛急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小腿肚拘急痉挛,主治宜用烧裈散。
【评析】本条讲陰陽易的症候和治疗方法。
伤寒是广义的,包括一切外感病而言。
病方新愈,男女即行交接,因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身重,少气,少腹急迫,牵及陰部,膝胫部拘挛痉急,热上冲胸,头重眼花等症状,宜用烧裈散治疗。
烧裈散方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头微肿,此为愈矣。
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原文】大病①差后劳复②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①大病:《巢氏病源》:大病者,中风、伤寒、热劳、温疟之类是也。
②劳复:疾病新愈,因劳累而又发的,叫劳复。
【译文】伤寒大病初愈,因劳累过度而复发,见发热、心烦、脘腹胀满症的,主治用枳实栀子豉汤。
【评析】本条讲劳复的治法。
大病初愈之后,因正气较虚,或余邪未尽,往往因调摄不当,或劳力过甚,或饮食过多,皆可能导致病症复发,名为劳复。
以劳则气上,余热复集,浮越于胸中;或是强食不化,热有所伤,因而病复,出现发热心烦,胸脘窒闷等症,治当清热除烦、宽中行气。
如果兼有宿食不化,可酌加大黄以和胃泻实。
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译文】伤寒病,病已痊愈,又再发热,若兼见少陽脉症的,主治宜用小柴胡汤;若也兼见脉浮的,用发汗法以解表祛邪;若兼见脉沉实有力的,用攻下法去除里实。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654a304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9.png)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著作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并系统地介绍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
一、太阳病太阳病是指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的表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
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散寒,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药物。
二、阳明病阳明病是指热邪在阳明经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汗出、口渴、便秘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泄阳明,常用白虎汤、承气汤等药物。
三、少阳病少阳病是指邪在少阳,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是和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等药物。
四、太阴病太阴病是指脾阳虚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太阴病的治疗原则是温中健脾,常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药物。
五、少阴病少阴病是指心肾阳虚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畏寒肢冷、心悸、腰膝酸软等。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是温补肾阳,常用四逆汤、附子汤等药物。
六、厥阴病厥阴病是指邪在厥阴,表现为上热下寒,阴阳不交等症状。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是调和厥阴,常用乌梅丸等药物。
七、霍乱病霍乱病是一种急性腹泻呕吐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口渴等。
霍乱病的治疗原则是止呕止泻,补充体液,常用四逆散等药物。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疾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心悸等。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常用归脾汤等药物。
九、辨脉法辨脉法是《伤寒论》中介绍脉象的内容,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预后情况。
对于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治法,需结合实际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原文(译文).doc全文免费
![《伤寒论》原文(译文).doc全文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d0f10fb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1.png)
《伤寒论》原文(译文).doc全文免费PAGEPAGE 27《伤寒论》原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10cf6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e.png)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平脉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பைடு நூலகம்》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原文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不可吐原文
《伤寒论》辨可吐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可吐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821a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5.png)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他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
《伤寒论》共分为100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论》的一段原文及译文:原文: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时烦,心下痞硬,渴而不欲饮,时幽幽恶寒,时腹痛,时胁下痞,小便不利而大便自可。
发热者,数日不愈者恶寒者,必发于阳;烦则神去也,心下痞硬者,乃传而合也;腹痛者,寒气下也;胁下痞者,肝传之也;小便不利者,不温也;大便自利者,胃气也。
胁下者,寒也,且传也。
译文:少阳病,刚开始得病时,病人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时常觉得烦躁不安,胸口下面有一种痞硬的感觉,口渴但是不愿意多喝水,有时会感到幽幽的寒意,时而腹痛,时而胁部下面也会有痞硬感,小便不排畅而大便却自行畅通。
如果发热的症状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而且伴有恶寒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阳气方面的问题上;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神气开始离体;胸口下面的痞硬感,是病气穿传而形成的;腹痛是由于寒气下降引起的;胁部下面的痞硬感是肝气受影响所致;小便不排畅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而引起的;而大便自行畅通是由于胃气正常。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少阳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他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少阳病的重要线索。
《伤寒论》的语言简洁,但又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古代医书的特点。
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医学术语,但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读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作为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医学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它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以其详尽的描述和准确的诊断方式闻名于世。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原文及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b1704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d.png)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https://img.taocdn.com/s3/m/e391cf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e.png)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问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谓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陽陽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陽陽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陽陽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陽陽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陽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陽陽明冠于陽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陽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陽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陽陽明,又有少陽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陽陽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陽明自家燥实的正陽陽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陽转属陽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陽陽明是少陽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陽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陽陽明。
如果少陽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陽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陽明,尤其多见于太陽病,并非仅见于少陽。
因此,太陽陽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陽陽明为少陽误治转属陽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至于正陽陽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陽或少陽,单纯为陽明燥实症。
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陽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陽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陽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本条讲陽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0.伤寒论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0.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43c39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71.png)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0.伤寒论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
若误用攻下,则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虚寒症的典型症候与误下后果。
太阴与阳明同主胃肠疾患,但临床表现却有所不同,阳明病多为里实热症,太阴病多为里虚寒症,所以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转化,阳明可转入太阴,太阴可转属阳明。
【原文】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①而长者,为欲愈。
【注释】①阳微阴涩:此处阴阳作浮沉释,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译文】太阴中风,四肢疼痛而烦扰无措,脉搏由微涩而转变为长脉的,这是将要向愈的征象。
【评析】本条讲太阴中风的主症及欲愈的脉症。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太阴经感受风邪,所以四肢烦疼。
脉浮取而微,是风邪不盛,沉取而涩,为里虚湿滞,此为邪入太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之病脉。
阳微虽为邪微,但阴涩为里不足,无力驱邪外出,则欲解而不得。
欲愈关键全在由微涩脉转为长脉,涩脉转长为正气来复之征,正气复就有力驱邪外出,所以知为欲愈。
假使脉但微涩而不长,就不会是欲愈了。
【原文】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①。
【注释】①从亥至丑上:夜晚十时至深夜二时。
【译文】太阴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二时至深夜二时之间。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好转的大概时间。
《内经》:“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脾为阴中之至阴,主旺于亥、子、丑三时,子时正值夜半,为阴极阳还之时。
太阴病多为脾虚中寒症,得此时阴消阳长,阳从内生之助,有利于消除中寒,所以太阴病将愈也在其本经当旺的时间。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太阴病,如果见到表症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伤寒论2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28条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7893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6.png)
伤寒论28条原文及译文【原文】一、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寒战而振,如将发狂,脉浮者,为他证。
浮沉若在水中者,为阳证;浮而涩者,为阴证。
二、病如疟状,发热恶寒,腹胀憎风,头项强几,脉沉紧,其人妄行。
所以然者,寒湿客于胞中也。
脉浮为阳,沉为阴,紧者为实,弦大者死。
三、发热而渴者,为实热也;发热而不渴者,为亡阴也。
四、病渴欲饮水,而反恶之者,其脉当急。
五、发热而腹快者,名夏病。
六、中风发热,恶寒最甚,其脉沉者,此寒也。
七、伤寒六七日,大发汗,洒洒然身几几然者,寒去也。
不大发汗,但恶风者,为风也。
八、伤寒三四日,大下后,手足为寒者,此为実痹也。
九、伤寒五六日,中脘不痛者,此为怒。
十、伤寒脉滑而厥者,死。
十一、伤寒六七日,腹中虽硬,按之如故,其脉反实者,不死。
十二、伤寒五六日,喘而腹痛者,此为勞。
十三、病欲解时,从田家至大马路,风扶其背,贵人从侧门里入,与人同行;解后,如从塔里上楼梯,亦反是也。
十四、病者面无色而瘦者,必便脓也。
十五、发热而小便利者,必自愈,小便数者,亦必自愈。
十六、发热恶寒,大汗出,不恶寒者,无汗出,此为无衣。
十七、病有时烦躁不得卧者,此脏即欲脱之意。
十八、发热而渴欲冷饮者,此为风也。
十九、无病,自汗出,出而发热者,不管有所苦也。
二十、伤寒五六日,病黄疸,至十余日,小便不利,腹自满,至七八日,遂发热。
二十一、伤寒八九日不解,至脑转气筋攣者,死。
二十二、病有发黄,并发黑色,此为肺胀。
有发黑,并发黄色者,腹中有疮也。
二十三、病风击之,心下悸,胸中微痛者,必衄。
二十四、病腹胀者,发黄,小便不利,胸中喘满者,此肺也。
二十五、本经亡利,腹满者,当发热而利,所以然者,皮肤缪缩故也。
二十六、师曰:发热而反恶寒者,必自下利也。
二十七、病脉浮,头项强痛者,欲作 ,假令刺之,必发黄也。
二十八、本经不利,发热身疼,小便不利也。
【译文】一、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恶风、颈背强硬、寒战振颤等症状,脉搏浮动,说明为其他证候。
伤寒论--伤寒例全文原文翻译
![伤寒论--伤寒例全文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81d2f7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0.png)
伤寒论--伤寒例全⽂原⽂翻译【原⽂】四时⼋节⼆⼗四⽓七⼗⼆候决病法⽴春正⽉节⽃指⾉⾬⽔正⽉中指寅惊蛰⼆⽉节指甲春分⼆⽉中指卯清明三⽉节指⼄⾕⾬三⽉中指⾠⽴夏四⽉节指巽⼩满四⽉中指巳芒种五⽉节指丙夏⾄五⽉中指午⼩暑六⽉节指丁⼤暑六⽉中指未⽴秋七⽉节指坤处暑七⽉中指申⽩露⼋⽉节指庚秋分⼋⽉中指⾣寒露九⽉节指⾟霜降九⽉中指戌⽴冬⼗⽉节指乾⼩雪⼗⽉中指亥⼤雪⼗⼀⽉节指壬冬⾄⼗⼀⽉中指⼦⼩寒⼗⼆⽉节指癸⼤寒⼗⼆⽉中指丑⼆⼗四⽓,节有⼗⼆,中⽓有⼗⼆,五⽇为⼀候⽓亦同,合有七⼗⼆候,决病⽣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论》①云:春⽓温和,夏⽓暑热,秋⽓清凉,冬⽓冰列②,此则四时正⽓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也。
【注释】①《阴阳⼤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四时正常的⽓候。
④君⼦:能注意摄⽣的⼈。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阴阳⼤论》说:春天⽓候温暖,夏天⽓候炎热,秋天⽓候凉爽,冬天⽓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然界万种⽣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之道的⼈们,顺应⾃然之规律⽽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皆能伤⼈⽽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论》:“春三⽉,此谓发陈。
天地俱⽣,万物以荣……夏三⽉,此谓蕃秀。
天地⽓交,万物华实……秋三⽉,此谓容平。
天⽓以急,地⽓以明……冬三⽉,此谓闭藏。
⽔冰地坼,⽏扰乎阳。
”这是古⼈从⾃然界寒暑替变,阴阳消长的现象,认识到⼈体⽣长收藏的⽣理动态,必须随着⽓候的转变⽽调节适应,才不致受到六淫的影响⽽发⽣疾病。
伤寒论241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241条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8790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8.png)
伤寒论241条原文及译文《伤寒论241条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241条原文是许多医生和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为您介绍伤寒论241条原文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译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经典。
第1条原文:伤寒之始,反发热,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译文:当伤寒病刚开始时,患者出现了阵发性的发热,微微感到寒冷。
此时,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汤进行治疗。
第2条原文:伤寒发热几日,不结胸,不利小便者,白虎汤主之。
译文:伤寒发热几天后,患者没有胸闷感,尿液也没有通畅。
这时,可以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
第3条原文:伤寒下之后,心中懊侬者,当归龙骨牡蛎汤主之。
译文:伤寒病治疗后,有些患者仍然感到心中郁闷不舒服。
这时,可以使用当归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第4条原文:伤寒脉弱者,温针灸熨之,无令复盛。
译文:伤寒病患者脉搏虚弱,可以使用温针进行温灸,以防止病情反复加重。
第5条原文:解之可调脉,下之可愈。
译文:通过适当的解热方法可以调整脉搏,通过适当的下药可以治愈疾病。
第6条原文:伤寒不解,至十四五日,诸病皆去,而身痛不可步者,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若更不差者,与桂枝去芍药加大黄黄芩汤。
译文:对于伤寒病不解,经过十四五天,其他病症都消退了,但身体疼痛无法行走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仍然没有好转,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药加大黄黄芩汤进行治疗。
第7条原文:伤寒忽发,先汗出而绝,厥逆而无脉,不治。
译文:伤寒病突然发作,先出现汗出后停止,出现虚脱和脉搏消失,无法救治。
第8条原文:伤寒初服下之一两日,复发热颇汗出,再服温药,若不差者,易服汤药。
译文:用下药治疗伤寒病的头一两天,患者会再次发热,并出现大量汗出,此时可以再次服用温药,如果病情没有改善,可以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第9条原文:伤寒阴证不用桂枝者,以其人之无表里也。
译文:对于伤寒病的阴虚证不使用桂枝,因为这种情况下,患者表里不分,不适合用桂枝进行治疗。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71b7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a.png)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医家倪海厦所著,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
下面是倪海厦《伤寒论》的文字版:第一章:辨伤寒论伤寒之本,当得脉之应,而后治之。
脉应而弗治,治之常近,故曰可刺也。
今刺之而汗出者,乃欲引其外。
其病甚者,条脉凡七,菀而后刺。
其卒然脉绝者,阳明病也。
绝者,阴阳俱绝也。
阳明者,阴胱以上腹有热也。
臂尺中为阳明,两骨之间为少阳。
汗出愈者,其脉不来也。
微切之,随而脉至。
脉沉而细,不可刺也。
今伤寒者,脉来而不沉者,精气纵解也。
阳明中风而烦者,剥白脉也。
颊有疮者,太阳之疾也。
目胞内血,其人恐惧。
阳明中风者,两脉自视。
心下悸,胃中寒,其人欲得温熨。
太阳中风,胸满欲破,上气,欲呕,眩冒如醉。
四肢重痛,恶寒而不欲去被,此人有寒也。
第二章:简发微论病如久矣,按之心下久,气从脊起者应下之,下之愈者是也。
脉浮大,按一之而若以前后言应当发不发者是也。
按之小者证尺中沉者不能更替而大者是也。
按之而出动而有病者是也。
按之心中闷满而胃伤不用食者必吐乃愈是也。
按之气亦不下是也。
下之脉小紧而静者是也。
按之脉无音而来者是也。
下利减脉微而阴也。
今按之应手心为热者,阳明病也。
无刺,甚者可刺,太衝盛者不可,此脉按会鸣。
骨节痛者是也。
刺之热无刃者刺有毒也。
第三章:伤寒发微动医治法发也者,实也;微也者,疏也。
痛而发者实也,痛而疏者微也。
微者与食共用,治疏痛者筋之必伤。
今痛疏者无筋,重者上率骨节者筋也。
骨节痛者阳明病也。
切脉而无独也。
刺者,决血也。
养者,生血也。
发者,发血也。
血以流离,气以存亡。
故曰:伤寒者,血有余而气少也。
中央气不衰,身重而疼谵语者可刺太衝也。
阴阳俱衰者不可刺也,非补泻之时也。
亡阳者,阳脉死,阳脉立,气出于上焉。
三阳当会,刺手太阴阴阳也。
阳明太阳少阳俱刺之。
脉动者取之也,静者实之。
静以复动无益也。
先有还阳,以太阴阳明开太阳小阳微期。
三阳下无益也。
静以复动,此病难治也。
...(文章继续,若需更多字数,请告知)。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4db9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b.png)
《伤寒论》是中医名医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它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被誉为“伤寒论”的经典,成为了中医界的传世经典之一。
本文将结合《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对这部经典医学著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第一条原文:“伤寒,发热,汗出,恶风。
”(1)译文:伤寒,指发热,出汗,对风寒的怨恨。
(2)注释:张仲景在该条中首先提出了伤寒的症状特点,包括发热、汗出、对风的厌恶。
这是对伤寒病的首要认识,为后续内容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条原文:“脉浮,弦,疼痛,拘急。
”(1)译文:脉搏高涨,有弦力,伴随着疼痛和拘急感。
(2)注释:伤寒病患者脉搏的浮、弦等特点,以及伴随的疼痛和拘急感,是病情的重要体征,也需要在治疗中及时予以关注。
三、第三条原文:“胸满,胁痛,呕吐,苦谷。
”(1)译文:患者感到胸部满闷,胁部疼痛,伴有呕吐,对口中食物有苦涩味。
(2)注释:本条中描述了患者的症状,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苦谷的感觉是伤寒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四、第四条原文:“心烦,梦多。
”(1)译文:心情烦躁,多梦。
(2)注释:这一条中提到的心烦和多梦,也是伤寒病的常见表现,说明患者身心疲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第五条原文:“小便不利。
”(1)译文:小便不通畅。
(2)注释:小便不利是伤寒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判断疾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中需要给予重视。
......(持续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通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的全面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表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为后世医生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参考。
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能够为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医药的传统精华,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b3eb76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b.png)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伤寒论是中国中医药史上的经典著作,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经过数百年的整理、修订和演变,目前有多个版本的伤寒论传世,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宋本伤寒论。
以下是宋本伤寒论原文的精选内容。
第一章伤寒论伤寒者,病在表,不在里,发热而恶寒也。
方名曰麻黄汤,主病者以麻黄为君,以桂枝为佐,以石膏、杏仁、甘草为使。
是为麻黄汤也。
第十五章傅粉散疗法夫傅粉之为散,实以泻下为要。
若不泻下,则不得本病之机也。
傅粉包敷,先宜温水洗净其处,以开其外,使药能入里。
…第十七章桂枝汤疗法凡病欲知病机,先察其脉。
脉之有太过者,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者,治太阳病,发汗募之。
今太阳病未除,而复有汗者,复发汗之。
时多时少,随证随治。
其证渴者,加甘草;其便者,加芍药;其呕者,加生姜。
所以然者,以调其阴阳,使逆之者除也。
第二十六章麻黄加术汤疗法麻黄加术汤,治少陰病。
其人身体重,心下满,胁下痛,小便不利者,此为寒滞,利水利气,方见效也。
第二十九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疗法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太阳、少阳两病的并存。
手足寒,发热汗出,腹痛便薄者,为太阳病,麻黄汤主之。
若脐下急而不可揉捏者,为少阳病,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两病夹杂,当以此方治之。
第三十五章理中汤疗法理中汤者,以生姜、大枣为主药,芍药、甘草为辅药,治中焦虚寒证也。
此病之主症,心下逆、呕吐水泻、脉弱虚,故需补中益气。
但若此证为实,应忌用此方。
伤寒论69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69条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a1a2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c.png)
伤寒论69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本书总共有76条原文,其中第69条是关于伤寒病的病机和治疗的内容。
以下是第69条的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伤寒发热恶寒脉微而喘者,此为肺也。
当汗出而愈。
译文:
当患者出现伤寒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脉搏微弱而呼吸急促时,这是由于肺部受到了影响。
此时应该通过出汗来治疗,出汗后病情会有所好转。
这条原文主要是在描述伤寒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及治疗方法。
伤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恶寒、脉搏微弱等。
根据《伤寒论》的理论,这种症状出现时代表着肺部受到了病理性的影响。
而治疗方法则是通过出汗来改善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出汗治疗并不是简单的通过增加体温来出汗,而是通过药物调理和适当的温度控制来促使患者出汗。
出汗后,病情会有所缓解,体温下降,呼吸也会变得平稳。
总结起来,第69条原文是在描述伤寒病中一种特定的病理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条原文的译文提到了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案,帮助医生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伤寒论》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200条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200条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6463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3.png)
伤寒论200条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200条原文为“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解释如下:
本条讨论的是阳明病的一种情况。
阳明病通常表现为内热,如果再用火攻,则火热相合,病情加重。
如果全身出汗且小便通畅,则热能得到宣泄,不会出现黄疸。
然而,如果只有额上微微出汗,而小便不利,则说明热邪不能宣泄,郁蒸于胃,导致黄疸的发生。
关于“额上微汗出”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由于火热邪气逼迫津液外出所致,且这一邪气与心相关,因此汗水主要在额头上出现。
若误用火攻,则热邪更炽,津液上奔,导致额上微汗出,但全身的汗与小便却无法正常排出。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这并非真正的阳明病。
因为典型的阳明病应多汗、恶热。
若用火攻治疗这样的患者,显然不合适。
火攻法一般适用于受寒的情况,如太阳表证或太阴病。
阳明病发热恶热,应采用清法而非火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
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
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
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
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
温毒为病最重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
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
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
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
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
不可与之。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
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
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
脉五损,一日死。
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脉六损,一时死。
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
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
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为害最烈。
感邪后立即发病的,名叫伤寒。
感邪后不立即发病,寒毒邪气藏于肌肤之内,到了春季发病的,就成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就成为暑病。
所谓暑病,是热甚而重于温病的病症。
所以辛苦劳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温热病,并不是感受了时行之气,而是由于冬季触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所谓时行之气,是指时令的反常气候,如春季天气应该温暖却反而很冷,夏季天气应该炎热却反而很凉爽,秋季天气应该凉爽却反而酷热,冬季天气应该寒冷却反而温暖异常。
人们如果感受了时行邪气,不论男女老幼,就会患相似的病症,这就是时行病。
如果要想知道四时正常气候致病及四时不正常的疫疬之气致病的规律,可以按历法来推算。
一般来说,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气候应当逐渐变冷。
渐至冬季严寒,一直到正月雨水节前后,寒冷才渐渐解除。
之所以叫“雨水节”,是因为冰雪融化而变为雨水的缘故。
到了二月惊蛰节前后,气候渐渐温暖,渐至夏季炎热,到了秋季气候又变凉爽。
从霜降节以后到春分节以前,凡是触犯霜雪雾露,感受寒邪后,立即就病的,叫做伤寒。
九月十月间寒气还较轻,致病也较轻微;十一月十二月间严寒凛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间寒冷渐渐消退,致病也较轻。
这些都是冬季调摄不当,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
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温暖,触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温。
冬温毒邪与伤寒根本不同。
冬温的发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叠,病情有轻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症候表现如后章所述。
在立春节以后。
如果没有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发生了高热的疾病,这是春天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邪,变成了温病。
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以前,气候突然变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时行寒疫。
三月四月间,有时天气骤然寒冷,此时人体阳气还较弱,若被寒邪所伤,患热病尚较轻。
五月六月人体阳气已经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产生的热病就重。
七月八月人体的阳气已经减弱,此时感受寒邪,产生的热病也轻。
这种疾病与温病、暑病相似,但治疗却有区别。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一般说来,气候应与节气相应。
但是气候的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已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没有到;有时节气未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提前到来;有时气候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过,这些都能成为致病的邪气。
然而,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鼓动推进,各自禀受一气。
所以气候会由春天的温暖,变为夏天的炎热;由秋天的凉爽,变为冬季的严寒。
冬至以后,阴气最盛,阴极则阳生,所以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
夏至以后,阳气最盛,阳极则阴生,所以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